《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古代文學(xué)論文_第1頁
《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古代文學(xué)論文_第2頁
《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古代文學(xué)論文_第3頁
《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古代文學(xué)論文_第4頁
《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古代文學(xué)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古代文學(xué)論文與文學(xué)史上其他武將一樣,趙云〔字子龍〕驍勇善戰(zhàn)。以往研究者對其形象研究一直停留在三國蜀漢集團的一名儒將上,以致現(xiàn)今趙云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忠勇膽識、武藝絕倫。這里從趙子龍的人格特征上進行深切進入的討論,發(fā)現(xiàn)固然其作為一名武將,在歷史與文學(xué)流傳事跡中其剛健有為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具體表現(xiàn)出,而事實上,深切進入地分析探視趙子龍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下的內(nèi)心品性,我們能夠從中領(lǐng)悟到他的另一面:謙恭敬順,載育萬物。在(三國演義〕群將的人物形象中,趙子龍的操行與形象實則出凡卓絕,然而大道至微,趙子龍的坤道之德因本身的不張揚,不夸顯,雖難為世察,然終未被研究者們所埋沒。一、趙子龍于坤道之謙恭守分我們知道三國亂世之中的君除漢獻帝外,實際上還有此消彼長的群雄,尤其是后來三權(quán)鼎立的曹操、劉備和孫權(quán)。從客觀上看,群雄主要的功能是豎立政權(quán)的旗幟,選擇并明確自個集團的方向。與之相對,群雄手下的軍師謀士便是根據(jù)主公的方向和決定提出詳細的政策、戰(zhàn)略相為輔助。再與主公謀士的領(lǐng)導(dǎo)決策核心相對,眾帥群將和士卒便是在主公和軍師的指揮棒下,馳騁疆場,斬將奪旗,將領(lǐng)袖的戰(zhàn)略決策直接轉(zhuǎn)化為行動。由此可知,三國群英各自有其應(yīng)有的位置,應(yīng)各實現(xiàn)其功能和職責(zé)。然而自漢室傾頹以來,多少人脫離了本位,越俎代庖,臣代君政,將代帥策,致使君不君,臣不臣,人人都想讓天下根據(jù)自個的意志運行,如此天下才真正亂了。東漢末年,不獨外戚宦官,群雄如曹操、孫權(quán)、劉備等何嘗不是亂臣;不提劉表帳下的蔡瑁,諸葛亮麾下的魏延,就連關(guān)羽、張飛,也沒有能完全謹守本位,遵守己道,將兄弟私情代替了大義。以正統(tǒng)與仁義為旗幟的蜀漢陣營,自始至終能夠盡忠職守而不逾矩的人,一者乃諸葛亮,再者便是趙云。趙子龍最大的美德是謙恭守分。首先,趙子龍從不矜功,完全服從指揮并完美地完成任務(wù)。坤道取陰,即是不顯露于外,不張揚,不堅強,柔而順。趙子龍在蜀漢集團中,資格與功績僅次于關(guān)羽、張飛,又有兩次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也從未把心思放在爭名奪利上。其次,趙子龍致力于圓滿地完成任務(wù),處事小心慎重,經(jīng)常擔(dān)憂自個不夠盡職盡責(zé)。趙子龍進可攻,退可守,不僅武藝絕倫,能夠在前方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而且膽大心細,并未顧此忘彼;在后方可保證內(nèi)眷安全,阻斷敵軍的追剿。趙子龍是諸葛亮委以重任的最佳人選,他能夠無條件地遵從指揮,充分領(lǐng)會所授命的任務(wù)需要到達什么樣的效果,而且在劉備、關(guān)羽、張飛等都尚未考慮到的問題上,他都考慮周全了,并根據(jù)行軍的實際情況,慎重而有謀略地圓滿完成任務(wù)。諸葛亮一出祁山遭街亭之敗時,趙云與鄧芝伏兵于箕谷道中,在撤離中,趙子龍設(shè)伏兵單獨斷后,斬將立功,軍資物什不曾遺棄。在回營后各處兵將報告均為敗損,唯獨子龍不折一人一騎,孔明對此贊揚不已,意欲封賞趙云及其部卒,子龍卻深知三軍敗而無功,若不罰反賞,則使諸葛亮有賞罰不明之誤,決策者若決策不明則難以服眾,便辭罷了。(素問天元紀大論〕載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指最高主持者,火指事物生長和變化的動力。所謂君火,即是事物生長變化的最高主持者和動力。相火是在君火指揮下詳細完成、促進生長發(fā)育的火。它是在君火主持指揮下發(fā)揮其作用的,處于臣子地位。君火的職責(zé)應(yīng)該正光明,而相火則應(yīng)該安于本位,充分發(fā)揮其本身應(yīng)盡的職能,輔君以成。有了它,君火的作用才能得到詳細落實。地坤處下,相意為輔助、幫助,正如一國之宰相輔助君王治理朝政,一家之妻婦幫助丈夫、教育子女,坤道處處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所具體表現(xiàn)出。坤以處下,下為位置,而非地位。正如人體的各個器官都要各自發(fā)揮自個的功能,作為主導(dǎo)的只要一個大腦,但是主導(dǎo)也只不過是大腦的功能罷了,并不存在大腦比任何器官高級。陽化氣為用,陰成形為體,又如男女的關(guān)系,在設(shè)置之初是公正而平等的,在(周易〕中,對乾坤、陰陽的表述并沒有孰輕孰重的本意,坤處下只是指明它的位置,并無尊卑貴賤的區(qū)分。二、趙子龍于坤道之載養(yǎng)萬物〔一〕不言不為,精純無垢,心平意和,真誠真仁夏曾佑在(小講原理〕中曾指出,作小講有三難,其一就是寫小人易,寫君子難。人之用意,必就己所住之本位以為推。人多中才,仰而測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性;俯而察之,以燭小人,未有不見小人之肺腑也。寫君子難,寫君子之德更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世間真正的美妙是無法言喻的,世間真正的德行也是講不出來的。在(三國志通俗演義〕波詭云譎的軍政大舞臺上皆是豪雄勇將、行人政客,各種人物莫不是或嗔如雷霆,或豪笑干云,喜入典雅,哀染山河。再三掩卷,屢屢細品,最初的紛繁是非、熱鬧的舞臺淡去,趙子龍這一溫文儒雅的形象竟然如大浪淘沙一般日益清楚明晰。其深深感動讀者的,可能是他超凡絕倫的武藝,可能是他熱誠的忠心,或可再加上一個理由:不言不為,精純無垢的心境。趙子龍并不是那種因孤傲、陰冷而沉默寡言的人,他剛毅發(fā)奮,在發(fā)奮之氣中卻流淌著儒雅的不言,言則不為爭名奪利,亦不為逞個人意氣,其心直指可成功業(yè)、益黎民之事,其言直道取勝之法,否則并不啟口。趙子龍深深切相信服諸葛亮的謀略,行軍用兵,固然懂得實際情況隨機妙用,但是他仍然不會自以為是,任意妄為。羅貫中也極少以他為橋,枝蔓出其他情節(jié)來。不獨言行,子龍的心思更是至精至純。趙子龍為人不僅慎重細心,更是心明眼亮、深明大義,但書中從不寫他思量、納罕些什么,心理描寫幾乎為零,淡至極處,竟如子龍的槍法一樣生出梨花瑞雪之潔白,凈至極處,又如震鐘擊鼓,找不出一點雜音來。張載以為: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有思慮知識,則喪其天矣。陸九淵曰:內(nèi)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徹骨徹髓,見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輕清,自然靈。以(中庸〕見之,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知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正如(曾胡治兵語錄〕中所講的:心竅過多,漓樸散醇,真意蕩然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實無妄。儒家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修齊治平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做不到誠意正心,那么根本就都沒有了,想要真正到達修齊治平是不可能的。(三國演義〕中關(guān)羽和趙云二人同樣作為驍勇善戰(zhàn)的武將,關(guān)羽的才能與功績能夠講甚于趙云。趙云一生終無所失,壽終正寢,然而與趙云結(jié)局構(gòu)成鮮明比照的是關(guān)羽,失荊州、激劉張,由于一己之失導(dǎo)致蜀漢集團一連串的敗損。二者修齊治平之結(jié)局,區(qū)別在哪里?關(guān)羽為什么不能善終?僅僅僅是由于性格剛愎自用嗎?不是的,差異不同在根本上。與趙子龍相比,關(guān)羽讀儒家書(春秋〕而并不理解儒家的真理,云長之儒、之赤心、之義重,實則不是真儒、真誠、真義。趙云心包天下黎庶,對于毛宗崗所盛贊關(guān)羽的儒雅、赤心、守節(jié)、神威、報主、義重,趙子龍不僅都做到了,而且趙子龍謹言謹行,心舒意平,從不把自個的功績掛在嘴上,不與人相爭高下得失。仁,是五常之首,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解讀仁之義:何謂仁?仁者憯怛愛人,謹翕不爭,好惡敦倫,無傷惡之心,無隱忌之志。無嫉妒之氣,無感愁之欲,無險诐之事,無辟違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jié),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無爭也。比仁更進一步的是誠。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所謂君子養(yǎng)心莫擅長誠。(大學(xué)〕的誠意,(中庸〕的慎獨無不強調(diào)誠的重要性。何謂誠?用曾國藩的話來講一念不生謂之誠,念是指私念。一個人從仁字出發(fā),再具備豐富的經(jīng)歷,才能鑒別世上人事物的是非正誤,才能分辨出什么是,應(yīng)該追崇并力行的價值觀念,才能漸漸擯除紛擾的私心雜念,其心智漸漸地由專而精,由精而純,精純之至便是至誠之境。誠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唯有真正的誠心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而不是被自個歪曲誤解的理,才能真正做到通曉明達,才能時刻真正地采取正確的方式以應(yīng)對世事,變化世間的事物。假如連誠與仁都不合格,那么義禮智信、修齊治平根本是無根之木,欲其茂盛生長、開花結(jié)果又怎么可能呢?〔二〕不偏內(nèi)外,蒼生皆我所懷趙子龍時時對蜀漢大軍布置細微之處留心,在竭力完成本職的基礎(chǔ)上,趙子龍以潤物無聲地補給蜀漢大軍需要的氣力。在箕谷道失利退軍時趙云讓大軍攜帶輜重歸逃,單獨斷后而物資士卒無所失,且建議將諸葛亮意欲封賞之物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在孫夫人攜阿斗歸東吳時,趙云正在附近巡防,阿斗幸而被及時地攔截。趙子龍不僅深明大義,對為君之道、為將之義有清楚的認識,且對三軍軍心所向,軍需配給,內(nèi)外行陣布置時刻保持著了解和警惕。上至主君,下至士卒,軍需器備,整個蜀軍都被子龍裝在胸中。子龍對蜀軍事無巨細,保持可把握的狀態(tài),為的是完善蜀軍的運作、了解敵我雙方的真實軍情,知遠知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在劉備、諸葛亮有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相關(guān)的最可靠信息。蜀軍向來弱小,人馬器械非常重要,趙子龍在蜀軍軍敗時接應(yīng)敗軍,非常注意保存蜀軍的實力。趙子龍不僅注意軍士器械實力的保存,而且還留意補給軍中賢能的人才。在蜀漢后期人才漸漸不濟,老將趙云與年輕的姜維大戰(zhàn)百余回合仍然不分勝負,趙云并未惱怒怨恨自個失了威風(fēng),反而以為姜維無論謀略、膽氣還是武藝都是個難得的人才,請求諸葛亮收服姜維為己用,姜維后來成為繼諸葛亮之后蜀漢的支柱。趙子龍以為所有人皆為漢室天下的子民。他對袁紹、公孫瓚等人很失望,失望的是這些人皆非忠君救民之輩;護劉備赴東吳結(jié)親、將諸葛亮接離孫吳時趙子龍只是慎重地完成自個的責(zé)任而不曾以自個的喜惡自作主張,也并沒有仇視東吳;主張對曹魏集團進行征伐更是由于曹氏父子篡奪漢政,是為國賊。趙子龍跟隨劉備,但并不是以劉備的政敵作為私仇。趙子龍認敵不認仇,不把任何人作為對立的對象,實則胸中包容的是整個天下的民眾。坤以藏之,陰藏而深廣,坤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無有窮竟也。坤道其所包者極其廣大,極其深切厚重,不獨光明美妙、尋常平凡的東西,即使忍辱含垢亦心無嫌惡。子龍跟隨劉備是由于他以為惟有劉備才能夠真正澤被蒼生,他輔助劉備、匡扶社稷,進而助劉備成就統(tǒng)一天下、安寧黎民的功業(yè),報的是整個國家的恩。所謂厚德載物,趙子龍要成就的正是漢室下的一切生民。天地之大德曰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yǎng)焉。天地之間深大的德行就是生養(yǎng),而坤是大地之母,大地蘊育萬物,成就萬事,卻無聲無息,不自矜其功,物來以順應(yīng),載萬物而不知累,無論山川草木,無論人類家畜,也無論善惡是非。坤道守柔居弱,謙敬恭順,厚德載物,靜重待發(fā),澤利萬物。因此川河之水,陸地食物,天空空氣,日照月華從沒選擇過對象,公平無私地滋養(yǎng)物種的生長。三、趙子龍于乾道之剛健中正天行健,君子以發(fā)奮圖強。天道的運行是剛健有力的,有志向的人處于世間,應(yīng)該像天一樣,剛毅堅卓,發(fā)奮圖強而永不停息。有志有德的人,既要剛毅,又要有社會責(zé)任感和時代責(zé)任感。三國時期王道崩頹,群雄爭戰(zhàn)不休,此時道義泯滅,生民涂炭。值此烽火亂世,有志之士不可不弘毅,劉關(guān)張為共同的志愿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而桃園結(jié)義,以天下為己任,同心同力而欲挽狂瀾。趙子龍奔波四方擇主而事,若非明主,子龍寧可四海飄零無地容身也不肯妄從。子龍深知劉備是位仁君正主,具忠君救民之心,他在劉備連立身之地都沒有的時候,就甘愿粉身碎骨以相隨。作為亂世中的一民,為了救困扶危,報國安民,趙子龍憑著一柄銀槍,盡其一生鞠躬盡瘁。趙子龍的剛健有為不僅具體表現(xiàn)出在他忠君救民的人生理想上,還具體表現(xiàn)出在他勇冠三軍的武藝之上,小講對子龍描寫的重心就是他的武藝與戰(zhàn)績,在長坂坡之戰(zhàn)與漢水之戰(zhàn)中,趙子龍勇冠三軍的形象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在小講中正面描繪敘述其勇武的莫過于第七十一回的一段精彩的落筆:云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合、徐晃心驚膽戰(zhàn),不敢迎敵,云救出黃忠,且戰(zhàn)且走;所到之處,無人敢阻。絕倫的武藝樹起了常山趙子龍的威名。趙子龍勇猛,卻不恃勇;擅殺,卻尤慎殺。盡管身為武將,但是在對敵戰(zhàn)斗之外,亦不曾輕賤人命,這對于一個武將來講,何其難得。第52回趙子龍智取桂陽,在對陣邢道榮時,邢道榮下馬請降,子龍縛來寨中見孔明,此一不殺。在對陣陳應(yīng)時,子龍將陳應(yīng)活捉過馬,擲于地下,喝軍士綁縛回寨,此二不殺。而后趙范以美色拉攏趙云被拒后,欲在宴席上相加害,趙云一拳打倒趙范,上馬出城而去,此為三不殺。趙子龍在情急之中仍能夠不輕害人命,相比之下,關(guān)張去子龍遠矣。關(guān)羽過五關(guān)斬六將時,途遇滎陽太守王植假意招待,夜謀加害之,王植挺槍奔來,被關(guān)羽攔腰一刀,砍為兩段。第21回關(guān)公賺城斬車胄,劉備入取徐州,后尋張飛,飛已將車胄全家殺盡。趙子龍效法天行之健,卻又能夠不妄行、不極端,以中正的態(tài)度立身行事。中正即正而直,不偏不倚。蜀漢陣營從始至終都以天下生民安寧的大局為其理想并為之奔波的,除諸葛亮外,還有的就是趙云。趙子龍在劉備麾下盡忠立功,卻在面對袁紹、公孫瓚、孫權(quán)、曹操等群雄時并不秉持十分的、個人情緒上的對立與仇視。子龍不僅對外不偏惡,對內(nèi)亦不偏私。趙子龍并不執(zhí)溺于劉關(guān)張三人兄弟義氣那樣的親愛和親近。在劉備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給眾官的時候,只要趙子龍出面進諫,為民陳情,他以為是親是敵取決于能否利益天下群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沒有預(yù)定的成見和私心,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人物栽在一己私欲之上,或身敗或名裂。自古以來,酒色名食利皆是人之常情,但是過于貪欲華而不實,便是亡身之道。但看(三國演義〕,典韋是曹操手下一等一的虎將,由于醉酒喪命他手;嗜酒的張飛動輒便鞭打士卒,終因其寡恩之舉失去軍心,被手下暗算斃命;淳于瓊聚酒失烏巢,致使袁紹官渡一戰(zhàn)大敗,曹操趁此戰(zhàn)擊潰當時群雄中最強大的袁紹,自此袁紹迅速衰弱,被曹操所滅。董卓、呂布集團被貂蟬以一弱女子之身離間導(dǎo)致傾覆;周瑜因妻小喬被諸葛亮言語相激,最終順著諸葛亮的智謀而走。關(guān)羽自恃名高義重,為盛名所累而不自知,輕視東吳,而敗走麥城。典韋、關(guān)羽、張飛不是強者嗎?董卓、呂布、袁紹之眾不勢盛嗎?周瑜不聰明智慧嗎?為什么最終不是亡身,便是敗事?導(dǎo)致失敗的最大原因不是外來的強大和阻撓,而是一個人內(nèi)在的缺陷。一個人若是過于沉溺一種事物,便會被它牽制住了眼耳,進而迷惑了心智。趙子龍為人遵守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