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價值取向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影響_第1頁
儒家的價值取向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影響_第2頁
儒家的價值取向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影響_第3頁
儒家的價值取向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影響_第4頁
儒家的價值取向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的價值取向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影響

一儒家生命倫理的特質及精髓《漢書·藝文志》稱儒家“留意于仁義之際”。從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倫理思想開始,“仁”就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內容?!叭省笔且环N極為廣泛的道德觀念,幾乎包含了一切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每一種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條件,全部美德的總和構成“仁”。大致包括了對個人心性的修養(yǎng)、對別人應持的態(tài)度以及價值評價的標準等。在仁學思想的種種內涵中,孔子以一個圣哲的胸懷首先表現(xiàn)了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和珍惜,但他更加注重生命的精神價值。在他看來,只有后者才是人類生命的本質。盡管孔子并不主張偏廢用以維持自然生命的物質財富,但當用以維持生命的物質財富與精神價值發(fā)生沖突時,他就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他說:“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論語·述而》)“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3](《論語·里仁》)并且,孔子主張以生命的精神價值為原則,提倡“見利思義”、(《憲問》)“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里仁》)因此,孔子所真正追求的是生命的精神價值:“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保?](《衛(wèi)靈公》)“道”是孔子人生的最高價值,是孔子人生的終極目標。他在《里仁》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保?]《衛(wèi)靈公》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貪生怕死看似是對生命的珍愛和保護,實際上是舍本求末,是對生命的踐踏,因為生命的本質不在軀體本身,而在于生命的精神價值。為了精神價值而在必要時獻出軀體,才是對生命的真正的珍惜與尊重?!墩撜Z·顏淵篇》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就是說,可以不要軍隊,可以不要糧食,這些無非是保護自然生命的后盾和基礎,而人對精神品格的追求是國家存立的根本。孟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對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關系進行了解釋。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說:“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9]朱熹注釋說:“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心志也?!保?0]孟子把“體”一分為二:一是生理欲望,二是精神價值。孟子認為追求口腹之欲和感官滿足的人是小人,注重精神修養(yǎng)的人才是君子。之所以如此,在他看來是因為小人“以小害大”“以賤害貴”。進而在《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1]表現(xiàn)了對精神價值的捍衛(wèi)和追求,可以說是表現(xiàn)儒家文化價值取向的宣言書。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論,而反對告子所謂的“生之謂性”(與生俱來的即為人性)。在孟子看來,唯有社會倫理性和精神品格才是人之所以為人和人之所以區(qū)別于野獸的本質屬性。儒家的仁學思想發(fā)展到宋明理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理學要求人們提升道德品格,直至達到圣人的境界,理學實際上就是教育人們“學做圣人”的思想運動。理學要求人們在污濁的名利場中,沐浴儒學的春風清泉,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價值,正如理學家周敦頤所提出的人生情操“出淤泥而不染”。在理學家看來,天理和人欲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所以朱熹提出:“學者學圣人,存天理而滅人欲?!保?2]這是對理學宗旨的最為扼要、最為明確的概括。說明理學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根本宗旨在于提升人們道德的新境界。以上分析表明,儒家仁學思想的特質和精髓在于對人的精神價值的追求。由此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用輕體、重道輕器的品格。從學術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體用關系主要是哲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考察對象。尤其對于哲學,體用之辨成為其一切思辨的前提和出發(fā)點。體用之辨、道器之辨、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中的焦點問題。問題的探討無非有三層內容:一是實體與功能問題,就像薪與火的關系;二是主次問題;三是本體與現(xiàn)象問題,如一與多的關系。在語言學看來,“體”的概念是圍繞著具體而形象的實體而展開的,“體”的最初含義是指人體、身體、軀體、肢體,指代全身或四肢,后來,“體”的意義指向本質、結構、內在、根源的特點;“用”的主要含義指向表象、功能、外顯、派生的特點?!绑w”與“用”二者必然合一,體用不可分割,體用不能顛倒。古人將認識對象劃分為“形而上”與“形而下”,《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薄暗馈笔菬o形象的,含有規(guī)律和準則的意義;“器”是有形象的,指具體事物的存在。道器關系實即抽象道理與具體事物、功能與物質的關系。就“道”與“器”的關系來看,同樣是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所標志的一般(共同本質、普遍規(guī)律)和個別(具體事物及其特殊規(guī)律),兩者是“統(tǒng)此一物”的兩個方面,是不能分離的。王夫之通過論證“道”對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無其器則無其道”的結論?!绑w”與“用”、“器”與“道”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陰”與“陽”的關系,反映“用”和“道”的主要是“陽”,反映“體”和“器”的主要是“陰”。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13]二儒家生命倫理影響下的中醫(yī)藏象學說的重用輕體儒家重視精神價值的仁學思想以及重用輕體、重道輕器的文化品格影響到中醫(yī),就表現(xiàn)為藏象學說的重視功能作用而輕視解剖實體、重象而輕藏的傾向。而輕視形態(tài)結構,恰恰引發(fā)了對功能作用的特別重視。器是有結構的有形質的,現(xiàn)代科學所探討的范疇主要在形而下的范疇。形而上是在有形之上的,是無形的,古人稱之為“道”?!端貑枴氛f“氣合而有形”、“氣聚而成形”,氣聚合以后就可以成為有形質的形而下的東西。現(xiàn)代科學討論的領域,實際上是氣聚合以后的這個領域,比如物理學探討物質的結構和組成,因此就有了“基本粒子”這樣的概念。而中醫(yī)學理論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它是道器合一的學問。所以《內經》特別強調要形神合一、形氣合一、形與神俱。然而,具體到中醫(yī)藏象學說,則明顯地表現(xiàn)出重用輕體,強調功能作用,淡化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中醫(yī)講陰陽五行,即“功能”,是“象”不是“形”,是無形的,超形態(tài)的。用五行詮釋的五臟雖然包含實體臟器,但并不就是講具體的臟器,而是五個功能系統(tǒng)。中醫(yī)學每一個臟腑的含義,不是單純一個解剖學意義上的概念,也不單純指解剖學上的某一個具體臟器,而主要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理、病理的概念。因為在藏象學說理論形成的初期,主要著眼點在于臟腑生理或病理表現(xiàn)于外的征象,而略于臟腑形態(tài)的觀察。因此中醫(yī)學所說的肝、心、脾、肺、腎等,雖然與現(xiàn)代解剖學臟器的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活動、病理表現(xiàn)方面卻有很大的差別。中醫(yī)學所說的某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xiàn)代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xiàn)代解剖學中的某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中。因而,中醫(yī)學所說的臟腑具有多系統(tǒng)多功能的特點。例如,中醫(yī)學所說的心,除了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心臟功能外,還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神經系統(tǒng)的部分生理功能。而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則與中醫(yī)學所說的多個臟腑的功能有關,如心、肝、脾、肺、腎、膽等。從總體上看,中醫(yī)藏象是一個綜合的功能單位,不同于西醫(yī)的臟器。自西醫(yī)理論傳入中國,有人就根據中醫(yī)理論的核心——藏象學說與西醫(yī)生理解剖之間存在不符,如“心藏神”與腦主思維的矛盾,“腎藏精”與解剖生理的不符,“脾主運化”沒有解剖生理的依據,“痰迷心竅”缺乏病理解剖的支持等,于是便認為西醫(yī)的解剖生理的事實對中醫(yī)理論構成了威脅,甚至認為證偽了中醫(yī)理論,提出了廢除中醫(yī)、廢醫(yī)存藥的主張。其實,中醫(yī)的藏象理論是通過功能觀察和唯象模型方法推導而來的,不是通過實驗分析和實體模型方法而得出的,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功能單位”或“功能的復合體”,而不全是解剖學意義上的臟器。王冰在《素問·五藏生成篇》“五臟之象,可以類推”條下注云:“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夫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保?4]明確指出藏象即為五行之“氣象”。張志聰則說得更為明白:“象者,像也。論臟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陰陽也?!薄拔迮K在內,而氣象見于外,以五行之理,可類而推之?!保?5]因此,試圖用西醫(yī)臟器來證明或證偽中醫(yī)藏象學說,是難以行得通的。有人指出:“整個中醫(yī)學是建立在沒有形態(tài)的功能變化之上。這是中醫(yī)發(fā)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醫(yī)沒能建立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之上的根本原因。不解決中醫(yī)缺乏形態(tài)學的問題,難以想象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中醫(yī)現(xiàn)代化或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敝鲝埥⒅嗅t(yī)形態(tài)學。王琦《中醫(yī)藏象學》也認為:“由于歷史的原因,中醫(yī)藏象學逐步代之以功能研究為主導而對解剖形質的研究被逐步淡化,這不能不說是自身發(fā)展的一種退化?!睂Υ耍覀冋J為有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必要。在整個中醫(yī)理論構建過程中,元氣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元氣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了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本體基石;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成為構筑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在中醫(yī)理論體系中,氣“有象而無形”,不可通過實體、結構來認識,而只能通過“氣象”、“氣化”等氣的生成、變化等唯象功能活動來把握。陰陽不是指兩種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而是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唯象功能屬性,陽代表熱的、明亮的、開放的、活躍的、向上的、外顯的性質和趨向;而陰代表著與陽相對應的冷的、陰暗的、收斂的、保守的、向下的、內隱的性質和趨向。五行主要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材料,而是指從五種物質材料中抽取出來的五種唯象功能屬性即:“曲直”、“炎上”、“稼穡”、“從革”、“潤下”。由此可見,元氣、陰陽五行等范疇不是從實體上來認識事物的,而主要是從唯象功能屬性的角度來把握對象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氣、陰陽五行是一種認識事物的唯象模型。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中醫(yī)藏象學說可視為一種區(qū)別于西醫(yī)臟腑組織器官等實體結構的唯象模型。藏象學說是中醫(yī)理論的核心,人體藏象模型的構建主要不是通過解剖知識,而是在一定的解剖知識基礎上,通過人體外在功能表象的觀察,采取“以象測藏”、“以表知里”、“司外揣內”的方法,運用當時比較成熟的陰陽五行等唯象模型構建起來的。依據一種抽象出來的唯象模型——陰陽五行模型,從人體外在功能表象出發(fā),來建構人體生命體系。中醫(yī)的肝、心、脾、肺、腎,并不等于西醫(yī)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不是臟器實體,而是指心功能系統(tǒng)、肝功能系統(tǒng)、脾功能系統(tǒng)、肺功能系統(tǒng)、腎功能系統(tǒng)?!案巍?、“心”、“脾”、“肺”、“腎”只不過是這五個功能系統(tǒng)的符號、代碼。五藏符號可以統(tǒng)領人體的其他相關功能的器官、組織。《黃帝內經》說“肺與大腸相表里”,“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這在西醫(yī)看起來是莫名其妙的,依照西醫(yī)的觀點,肺屬呼吸系統(tǒng),大腸屬消化系統(tǒng),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中醫(yī)則認為,肺與大腸、心與舌、面等有相同的功能、屬性,歸屬同一類“象”,所以分別歸入肺系統(tǒng)、心系統(tǒng)。可見中醫(yī)注重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