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成本法及案例知識分享_第1頁
作業(yè)成本法及案例知識分享_第2頁
作業(yè)成本法及案例知識分享_第3頁
作業(yè)成本法及案例知識分享_第4頁
作業(yè)成本法及案例知識分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業(yè)成本法及案例礦井主排水設備選型設計礦井主排水設備選型設計

PAGE

PAGE

-2-

礦井主排水設備選型設計畢業(yè)論文論文(設計)題目:礦井主排水設備選型設計畢業(yè)院校:學生姓名:學號:______________專業(yè):______________

目錄礦井概況…………………2礦井排水設備選型設計規(guī)定及要求……2水泵的選擇計算…………2管路的選擇計算…………4管路阻力損失的計算……………………6水泵工作點的確定………7吸水高度的驗算…………8排水時間及水管中流速的驗算…………8電動機容量的計算………9電耗計算…………………10附圖……………………11

礦井主排水設備選型設計一、礦井概況:某礦井立井提升方式,設計年產(chǎn)量90萬噸,井深200米,礦井正常涌水量為100m3/h,每年涌水天數(shù)為300天,礦井最大涌水量為150m3/h,年涌水天數(shù)為65天,礦井水理化指標為中性,其比重為1.02×103Kg/m3。二、礦井排水設備選型設計規(guī)定及要求根據(jù)《煤礦安全規(guī)程》主排水設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泵:必須有工作、備用和檢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應能在20小時內(nèi)排出礦井24小時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填水及其它用水)。備用水泵的能力應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工作和備用水泵的總能力應能在20小時內(nèi)排出礦井24小時的最大涌水量。檢修水泵的能力應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25%。水文地質(zhì)條件復雜的礦井,可在主泵房內(nèi)預備安裝一定數(shù)量水泵的位置。(二)、水管:必須有工作和備用的水管。工作水管的能力應能配合工作水泵在20小時內(nèi)排出礦井24小時的正常涌水量。工作和備用水管的總能力,應能配合工作和備用水泵在20小時內(nèi)排出礦井24小時的最大涌水量。(三)、配電設備:應同工作、備用以及檢修水泵相適應,并能夠同時開動工作和備用水泵。有突水淹井危險的礦井,可另行增建抗災強排水能力泵房。三、水泵的選擇計算(一)、正常涌水量時水泵必須的排水能力計算按下式進行:m3/h;式中QB——正常涌水量時水泵必須的排水能力。單位:m3/h;QH——礦井正常涌水量,單位:m3/h;本設計中QH=100m3/h,則QB=1.2×100=120m3/h(二)、最大涌水量時水泵必須的排水量能力計算,按下式進行:m3/h式中:——礦井最大涌水量時水泵必須的排水能力單位:m3/h——礦井最大涌水量,單位:m3/h本設計中:=150m3/h,則:=1.2×150=180m3/h(三)、水泵揚程的估算,按下式計算:Hg=K(HP+HX)米式中HP——排水高度,取泵房地面到井口的垂高,單位米HX——吸水高度,一般取4—5米K——管路損失系數(shù),對于立井,K=1.1~1.15;對于斜井:傾角α<20°時,K=1.30~1.35;傾角α=20°~30°時,K=1.25~1.30;傾角α>30°時,K=1.20~1.25;本設計中:HP=200米,HX=5米,K=1.1則:Hg=1.1×(200+5)=225.5米(四)、水泵的選取及總臺數(shù)的確定:按照上述計算所得的流量QB和揚程Hg,查產(chǎn)品樣本初易選用150D30×8型水泵,該型號水泵額定流量Qh=155m3/h時,揚程為232米,允許吸水真空高度為6.5米,根據(jù)設計規(guī)范要求,該礦選用150D30×8水泵三臺,一臺工作、一臺備用、一臺檢修。考慮到隨著以后煤炭開采水平的延伸,礦井涌水量會有所增加,在泵房內(nèi)預留兩臺水泵的基礎位置。四、管路的選擇計算(一)、按設計規(guī)范要求,設置工作和備用兩路排水管。(二)、管材:根據(jù)主井排水要求,確定選用熱軌無縫鋼管。(三)、管徑的選擇計算:排水管內(nèi)徑和吸水管內(nèi)徑按經(jīng)濟流速用下式計算:;米;米式中:——所選水泵的額定流量,單位:m3/h;——排水管中的經(jīng)濟流速,一般=1.5~2.2m/s;——吸水管中的經(jīng)濟流速,一般=0.8~1.5m/s;吸水管內(nèi)徑也可按下式計算:;米本設計中:=155m3/h,=1.8m/s則:排水管內(nèi)徑:吸水管內(nèi)徑:(四)、管壁厚度的計算:按下進行:;厘米式中:——排水內(nèi)徑;單位:厘米;——管材的許用應力,單位:公厘/厘米2;鑄鐵管:=200公厘/厘米2,焊管:=600公厘/厘米2,無縫管:=800公厘/厘米2;P——管內(nèi)水流,P=0.11HS·Y公厘/厘米2;HS·Y——測地高度,米;——考慮管路受腐蝕及管子制造有誤差的附加厚度對于無縫鋼管=0.1~0.2厘米;本設計中:=1.75厘米,=800公厘/厘米2,P=0.11×205,=0.1則:

根據(jù)上述計算數(shù)據(jù)經(jīng)查表選用外徑為194mm,壁厚為5mm,內(nèi)徑為184mm的標準無縫鋼管為排水管,選用外徑為219mm,壁厚為5mm,內(nèi)徑為209mm的標準無縫鋼管為吸水管。(五)、排水管流速的計算:符合:=0.8~1.5m/s的要求。五、管路阻力損失的計算(一)、排水管路阻力損失的計算公式為:;米式中:—排水管沿程阻力損失系數(shù),按下表查取:管子直徑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0.0455

0.0418

0.0380

0.0352

0.0332

0.0316

0.0314

0.0293

管子直徑

250

275

300

325

350

400

450

500

0.0284

0.0276

0.0270

0.0263

0.0258

0.025

0.0241

0.0234

LP——排水管總長度,對于立井LP=(HT-75+L1+L2+L3);HT——井深;L1——水流經(jīng)泵房排水管的長度,一般L1=20~30米;L2——管子道長度,一般L2=15~20米;L3——井口出水管長度,一般取L3=15~20米;——排水管中的水流速度,單位米/秒;dp——排水管內(nèi)徑;米;——排水管路附件局部阻力系數(shù)之和;本設計中,查表取值=0.312,L1=30米,L2=20米,井深HT=200米,dp=0.184米,Vp=1.62米/秒??偩植孔枇ο禂?shù)之和為三臺水泵泵房內(nèi)環(huán)形管路及管道附件阻力系數(shù)之和,查表取值為:4個直角彎頭4×0.294,兩個閘閥2×0.07,一個逆止閥1×1.7,一個單流三通1×0.13,兩個30彎頭2×0.294×30/90,兩個直流三通2×0.1,所以總局部阻力損失系數(shù)為:

則:

(二)、吸水管流動阻力損失的計算公式為:;米式中:——吸水管路沿程阻力損失系數(shù);——吸水管總長度;單位:米;——吸水管內(nèi)徑;單位:米;——吸水管計算流速,單位:米/秒;——吸水管路附件局部阻力損失系數(shù)之和;本設計中,查表取值=0.0301,=7,=0.209,=1.25吸水管路附件局部阻力損失系數(shù)為:一個底閥1×5.2,一個90°彎頭1×0.294,所以則:

(三)、輸水管總的阻力損失計算:

六、水泵工作點的確定由H=HS·Y+RQ2得式中:R——管網(wǎng)常數(shù)Q——水泵流量,米3/小時;——輸水管路總損失,米;已知:Q=155米3/小時,=12.1米則:所以:H=205+0.005Q2按上式所繪得的管路特性曲線與所選的150D30×8型水泵的性能曲線按同一比例畫在同一個Q-H座標上。其交點即為水泵的工作點。該工作點給出了流量Qm=187米3/小時,揚程Hm=222.5米,效率yM=0.76。(如圖)七、吸水高度的驗算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所選水泵說明書中規(guī)定的允許吸上真空高度已知:,所以

故采用吸水高度為5米是可行的。八、排水時間及水管中流速的驗算(一)、正常涌水量時水泵每天工作小時數(shù),按下式驗算。

式中:——正常涌水量時工作水泵臺數(shù);——礦井正常涌水量,米3/小時;——水泵工作點的實際流量,米3/小時;已知:=1,=100米3/小時,=187米3/小時,則小時通過驗算符合設計規(guī)范要求:(三)、排水管實際流速的驗算:;米/秒已知:QM=187米3/小時,則:符合經(jīng)濟流速在1.5~2.2米/秒內(nèi)的要求。(四)、吸水管實際流速的計算:

符合經(jīng)濟流速在0.8~1.5米/秒內(nèi)的要求。九、電動機容量的計算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1.1~1.5——備用系數(shù);、、——水泵工作點的流量壓頭及效率;——傳動效率,聯(lián)軸節(jié)傳動時,=0.95~0.98,直聯(lián)時=1;本設計中,備用系數(shù)取1.1,=187米3/小時,=255米,=0.76,=0.95則:

根據(jù)計算所得的功率及水泵的轉(zhuǎn)速確定選用JR117-4型電動機,其容量為180KW,轉(zhuǎn)速為1480轉(zhuǎn)/分。十、電耗計算(一)、年電耗計算:式中:——電網(wǎng)效率,一般為0.95~0.98;——電機效率,大電機取0.9~0.94;——礦井每年正常涌水量天數(shù);——礦井每年最大涌水量天數(shù);本設計中取=0.98,=0.94,已知:=0.95,=0.76,=300,=65,=1,=12.8,=2,=9.62所以:

(二)、噸煤排水電耗:

學校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學校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學校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小高陵學校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為了有效提高學校自然災害事故應急反應能力和救災工作整體水平,建立和完善災害救助應急體系,最大限度地減輕或者消除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廣大師生員工的生命財產(chǎn)和校舍安全,維護校園穩(wěn)定,特制定本預案。一、指導思想自然災害事故應急預案是災害發(fā)生后,對校園受災師生學習、生活進行救助的緊急行動方案。本預案適用于洪災、旱災、地震、冰雹及暴雨(雪)等因素而造成學校校舍倒塌、校園淹沒、道路阻塞等情況的應急救助反應。二、災害救助應急機構成立校園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學校救災工作。組長:張志杰副組長:歐麗雯成員: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目標(1)加強自然災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學校和廣大師生員工自我保護意識。(2)完善自然災害事故的報告網(wǎng)絡,做到早預防、早報告、早處置。(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機制,及時采取措施,確保不因自然災害而危及師生安全和財產(chǎn)損失。四、工作原則(1)預防為主,常抓不懈。經(jīng)常宣傳自然災害事故的預防知識,提高學校和師生員工的安全保護意識。加強日常檢查,發(fā)現(xiàn)隱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努力減少自然災害事故的損失。(2)依法管理,統(tǒng)一領導。嚴格執(zhí)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自然災害事故的預防、報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實行依法管理,對于違法行為,依法追究責任。在當?shù)卣徒逃值慕y(tǒng)一領導下,學校成立自然災害事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負責預防、指揮、協(xié)調(diào)、處理工作。(3)快速反應,運轉(zhuǎn)高效。建立預警快速反應機制,增強人力、物力、財力儲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一旦發(fā)生自然災害事故,快速反應,及時高效地做好處置工作。五、組織管理學校要成立由校長負責的學校自然災害事故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落實學校自然災害事故的預防工作。其主要職責如下:(1)根據(jù)當?shù)卣徒逃值念A防自然災害事故應急預案制定本校的自然災害事故應急預案。(2)建立健全自然災害事故預防責任制。匯總和收集學校自然災害事故的信息情況,及時上報。(3)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和情況,廣泛深入開展預防自然災害事故的知識宣傳和演練,提高師生員工的防護能力和意識。(4)檢查、督促學校各處、室預防自然災害事故的落實情況。(5)經(jīng)常性地開展校舍、場地、圍墻、水溝、電線、煙囪等建筑物的安全檢查,預防自然災害事故的發(fā)生。(6)根據(jù)自然災害事故的預警,切實做好師生員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7)在上級教育局的領導指揮下,迅速做好因自然災害事故而發(fā)生的處置工作。六、自然災害事故的預防(1)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自然災害事故的領導和管理。將預防自然災害事故的工作納入學校目標管理考核,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整改措施。(2)經(jīng)常性地對校舍、場地、圍墻、水溝、電線等建筑開展自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3)學校應在自然災害事故發(fā)生前進行師生員工疏散演練。(4)增加學校投入,切實加固好自然災害事故易發(fā)生的基礎設施。(5)不亂拉亂接臨時線路,不違章使用電器,嚴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6)開展火災自救、惡劣天氣自救逃生知識演習活動。(7)按規(guī)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實學校消防責任制度。(8)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嚴格按規(guī)定停止教學活動,請家長配合接送學生放學。七、自然災害事故的報告(1)縣市區(qū)和學校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期間,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并設立和開通值班電話。(2)嚴格執(zhí)行學校重大自然災害事故報告制度。對發(fā)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級報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報告有關部門,確保信息暢通。(3)不隱瞞、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4)建立自然災害事故舉報制度。任何部門和個人有責任和權利向?qū)W校舉報自然災害事故的隱患,有權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或上級政府部門舉報有關學校不履行自然災害事故應急處理規(guī)定和職責的情況。八、自然災害事故的應急反應根據(jù)自然災害事故的發(fā)生情況,啟動響應的自然災害事故的應急預案,作出應急反應和處置。保證組織落實,人力落實,財力落實,以最快、最高效的辦法處置事件,確保師生的安全。(1)學校發(fā)緊急撤離、集中信號。(2)學校立即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所有在場教師參加救援和疏導。上課的由各任課教師帶領學生按制定路線到指定地點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師在確認沒有學生時最后一個撤離。(3)任課教師、班主任應按照平時疏散演練逃生的路線有組織、迅速地疏散學生,地震、火災等其他災害發(fā)生時如安全通道被破壞無法安全撤離時要穩(wěn)定學生情緒,并引導學生轉(zhuǎn)移到相對安全區(qū)等待救援。(4)緊急撤離時,學生應停止一切活動,不得攜帶書包,迅速離開現(xiàn)場,聽從老師指揮,互相照顧,幫助弱小、有病同學撤離。(5)門衛(wèi)聽到信號后打開所有大門,工作人員立即檢查應急通道是否打開暢通。(6)工作時間發(fā)生火災時,發(fā)現(xiàn)者除撥打119、110報警外,迅速報告學校領導,校領導應立即指揮工作人員關閉電源;夜間發(fā)生火災時,發(fā)現(xiàn)者要大聲呼救,立即打119、110報警電話,并報告學校領導。(7)發(fā)生漏水現(xiàn)象危及學生安全的應立即切斷電源(消防用水除外)。(8)在報警的同時校領導應立即到一線進行指揮,校園應急領導小組迅速作出反應,指揮各小組迅速到達指定位置。①教育宣傳組:將相關情況通知各有關部門,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匯報,聯(lián)系“110”或“119”等相關部門到場救助,聯(lián)系醫(yī)療部門實施醫(yī)療救護。②事故處理組:引導學生安全撤離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學生,不使學生走失、走散。將受傷師生及時送往醫(yī)院救治或就地對傷員展開實施救護,并就地取材開展營救尚未脫險師生。③后勤保障組:保障人、財、物及時到位,盡最大可能保證師生生命安全,使損失減少到最小。(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外,人為引起的災害應急應保護好現(xiàn)場,協(xié)助公安、消防部門進行事故現(xiàn)場分析,查明原因。

淺談一題多解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淺談一題多解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淺談一題多解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淺談一題多解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吳爽1、2費金有1(1、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136000;2、榆樹市太安鄉(xiāng)中學,吉林榆樹130400)摘要:本文主要通過物理課堂教學中習題講解,舉例簡要說明了“一題多解”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還有助于學生的“學”,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diào)“自主探究”,一題多解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以及基礎知識的理解與綜合運用。關鍵詞:一題多解、初中物理、作用前言: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智慧教育逐漸與物理課堂教學融合,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但網(wǎng)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出現(xiàn)了弊端,主要體現(xiàn)在物理課堂中,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學生們聽課像看電影一樣,形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模式,雖然提高了學生課堂的積極性但也出現(xiàn)了弊端,使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但學不會,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而“一題多解”恰好能彌補學生們基礎知識薄弱的弱點,據(jù)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顯示,在物理課堂教學中,“一題多解”已成為一種主要的研究趨勢,而本文就是以自己物理課堂教學實例來展示“一題多解”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第一初中物理課堂上,“一題多解”不僅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課堂成為同學們爭辯、探究、合作、交流的場所。例如在密度的學習中會出現(xiàn)判斷鐵球空心實心問題中,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便巧妙的運用了“一題多解”;在課堂上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然后將不同學生的解法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進行交流,比如在下面的習題中。例1有一個鐵球,體積為50cm3,質(zhì)量是312g,問這個鐵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鐵球的密度是7.8×103kg/m3)同學甲的解法便是利用密度比較的方法。解:鐵球的質(zhì)量、體積和密度分別用m1、V1、ρ1,鐵的密度為ρ,則鐵球的密度為ρ1=

QUOTE

QUOTE

=6.24×103kg/m3,因為ρ=7.8×103kg/m3,所以ρ1<ρ,故鐵球是空心的。乙同學的解題思路是利用質(zhì)量比較法,設鐵球是實心的,用鐵的密度乘鐵球的體積,求出其質(zhì)量,比較求出的質(zhì)量m和實際質(zhì)量m1,如果求出鐵的質(zhì)量m1小于求出的質(zhì)量m,則鐵球是空心的;若等于鐵球的實際質(zhì)量,則鐵球是實心的。解:用鐵的密度和鐵球的體積求出鐵球的質(zhì)量為m=ρV1=7.8×103kg/m3×50×10-6m3=0.39kg,因為m1=0.312kg,因為m>m1,故鐵球是空心的。丙同學的解題思路是體積比較法,設鐵球是實心的,用鐵球的質(zhì)量除以鐵的密度求出體積V,比較求出的體積V和鐵球的實際體積V1。如果求出的體積與鐵球的實際體積相等,則鐵球是實心的;解:用鐵球的密度和鐵球的質(zhì)量求出鐵球的體積為V=

QUOTE

QUOTE

=4×10-5m3,因為V1=5×10-5m3,所以V<V1,故鐵球是空心的。在此類習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解法呈現(xiàn)在全班同學面前,分析以上三種解法,讓同學們交流討論這三種解法的共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不僅活躍了物理課堂氛圍,還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積極性,真正的實現(xiàn)探究式的學習。第二根據(jù)以上課堂實例可以看出,在一題多解物理課堂講解中,以上三種方法不僅利用了密度公式的基礎公式,還利用了相對應的變形公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基本公式的掌握,加強基礎知識的記憶,將解題過程呈現(xiàn)出來,若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或者其他同學有錯誤,可以及時的討論糾正,有助于學習的進步。第三在初中物理課堂中,“一題多解“的方法還有助于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一題多解“鍛煉學生的做題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做題思維,在以后習題的運算中可以快速的找到最簡便的做題方法,節(jié)約許多寶貴時間。例如在下面的習題講解中便體現(xiàn)了這一優(yōu)勢。例2如圖所示,有一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體積露出水面,將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后,剩余浸在水中的部分將()

A上浮B懸浮C下沉D無法確定

解法一:本題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了物體浮沉條件知識點。由于題中給的條件不明顯,需要學生仔細推敲找出隱含的條件。解:由題意知物體漂浮,則ρ物<ρ水,將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后,物體密度不變,物體仍然漂浮,因此浸在水中的部分會上浮,答案A正確。解法二:本題還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解:根據(jù)題意物體漂浮,則ρ物<ρ水,將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后,假設物體會下沉,下沉的條件是ρ物>ρ水,這與題中所給的條件相矛盾,故C選項錯誤;假設物體會懸浮,需ρ物=ρ水,這與題意不符,故B選項錯誤,綜上所述,答案A正確。解法三:本題還可以從力的角度解:設物體的重力為G,物體的體積為V,物體漂浮在水面上,F(xiàn)?。紾=?將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后,剩余物體重力G1=?,剩余物體體積V1=?,物體與液體種類不變,若新的浮力與新的重力相等,則有F浮1=G1,即=ρ水gV排④,?/④得V排=,也就是說露出水面的體積切去后,剩余的體積還會有浸在水中,露出水面,所以A正確。第一種解法學生利用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關系入手,找到突破口,分析得出結論;而選擇題運用第二種解法排除法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第三種解法是從力學的角度出發(fā)嚴格按照數(shù)學運算特點,經(jīng)過公式推導得出具體結論;對比之下,對于選擇題,第一種解法顯然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通過平時課堂上“一題多解”的習題講解,使學生積累做題經(jīng)驗,反復運用基礎知識,既能熟練的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還能在以后做題的過程中能快速的形成思路,找到最簡捷的解題方法,節(jié)約寶貴的學習時間,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第四在初中物理課堂上,一題多解不僅能擴展學生的思路,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為學生以后物理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綜合以上所述,“一題多解”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確實為學生們的思路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一個習題多種解法,當然每種解法也各有利弊,而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解法,找到習題最終的答案,更好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考文獻:[1]張居龍.淺述初中物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5,(31):76.[2]楊尚武.初中物理課堂小測試在教學中的作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3):63-64.[3]鄭艷彬.淺談一題多解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17):146.

《雖有嘉肴》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雖有嘉肴》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

/《雖有嘉肴》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雖有嘉肴》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簩W(敩,教也)學半。其此之謂乎?翻譯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qū)W。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渡袝睹氛f: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私贪嫫吣昙壣蟽哉n文雖/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ǎng)也。故曰:教(jiào)學/相長(zhǎng)也?!秲叮▂uè)命》曰:“學(xiào)/學(xué)半?!逼?此之謂乎?

注釋(字詞解釋)1.《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記》(《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抖Y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2.雖:即使。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4.旨:甘美。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6.是故:所以。7.困:不通,理解不了。8.自反:反省自己。9.自強(qiǎng):自我勉勵。強:勉勵。10.教(jiào)學相長(zhǎng):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11.《兌(yuè)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命,《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nèi)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fā)布的政令?!渡袝罚址Q《書》《書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12.學(xiào)學(xué)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13.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讀解】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

毛澤東

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xiàn)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清醒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xiàn)實的和實際的?

閱讀

甲乙兩文

完成14-17題。(13分)

甲《<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乙:《雖有佳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浯酥^乎?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不亦說乎?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然后能自強也

(4)學學半

15.翻譯下列

句子

(4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6.甲乙兩文都談到了與學習相關的內(nèi)容,甲文中體現(xiàn)出關于學與思辯證關系的觀點是————————————;乙文中所闡述的關于學習的核心思想是———————————————。(2分)

17.(3分)根據(jù)甲乙兩文相關觀點,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你對學習的體會?

參考答案:14:(4分)(1)通“悅”,愉快;(2)真誠,誠實;(3)勉勵;(4)教

15(4分)

(1)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點當老師了。(2分)

(2)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學習,(也)不知道它的好處。(2分)

16(2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相長

17(3分,有選文觀點1分、結合自己實際1分、語言流暢1分)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完成26—30題。(17分)【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浯酥^乎?(選自《禮記·學記》)【乙】子夏①問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為絢⑤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⑥?!痹唬骸岸Y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⑨矣?!保ㄟx自《論語·八佾》)【注釋】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為絢:素粉來打扮。⑥繪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畫畫。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產(chǎn)生。⑧起:發(fā),啟發(fā)。⑨詩:指《詩經(jīng)》。26.用“/”劃分以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每句只劃一處。(2分)(1)然后能自強也???(2)起予者商也2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4分)(1)不知其旨也(???????)???(2)故曰教學相長也(???????)(3)何謂也(???????)???????(4)子曰:“繪事后素?!保????????)28.把下邊兩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知困,然后能自強也。(2)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29.用文中語句填空。(4分)???甲文中的句子“?????????????????????????????”運用生活事例論述了實踐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證了甲文中的句子“??????????????????”。30.讀過甲乙兩文,你在學習方面得到了什么啟發(fā)?(3分)??????????????????????????????????????????????????????????????????????????????????????????????????????????????????????????????????????????????????????????????26.(1)然后/能自強也(2)起予者/商也27.(1)甘美(2)所以(3)什么(4)先生,即孔子28.(1)感到理解不了,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或: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2)啟發(fā)我的人是卜商,現(xiàn)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jīng)》了。29.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教學相長也(每空2分)30.提示:圍繞“重視實踐(或?qū)W以致用)”“不懂就問(或虛心好學、刻苦鉆研、勤于思考)”“博覽群書(或多讀書,讀好書)”之一來談即可。

DB11T1281—2015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導則DB11T1281—2015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導則

II

/DB11T1281—2015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導則ICS?

FORMTEXT

13.080

FORMTEXT

Z50

備案號:48688-2016

DB

FORMTEXT

11

FORMTEXT

北京市

地方標準DB

FORMTEXT

11

/

FORMTEXT

T1281

—2015

FORMTEXT

?????

FORMTEXT

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導則

FORMTEXT

Environmentalassessmentguidelineforremediatedsoilreusefromcontaminatedsite

FORMTEXT

?????

2015-12-30發(fā)布

FORMTEXT

2016

-03-01實施

FORMTEXT

北京市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局

???發(fā)布

III

目??次

TOC\h\z\t"前言、引言標題,1,參考文獻、索引標題,1,章標題,1,參考文獻,1,附錄標識,1,一級條標題,3"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圍

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

3術語和定義

1

4工作程序

2

5第一階段——土壤再利用區(qū)環(huán)境調(diào)查

2

6第二階段——土壤再利用風險篩選

3

7第三階段——土壤再利用風險評估

6

8污染防治對策及長期監(jiān)測計劃

8

9報告編制

8

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地下水系統(tǒng)防污性能評估方法

9

附錄B(資料性附錄)達標點濃度預測方法

16

附錄C(資料性附錄)部分污染物理化性質(zhì)參數(shù)

19

附錄D(資料性附錄)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報告編寫示例

23

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由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局組織實施。本標準起草單位: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管理中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賈曉洋、鐘茂生、唐丹平、姜林、唐振強、夏天翔、王亞軍、張丹、李慧穎、賈琳。引??言為規(guī)范污染場地土壤再利用過程,防止土壤再利用時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污染周邊區(qū)域土壤和地下水,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huán)境防治辦法》(原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令第27號)、《關于保障工業(yè)企業(yè)場地再開發(fā)利用環(huán)境安全的通知》(環(huán)發(fā)〔2012〕140號)和《關于加強工業(yè)企業(yè)關停、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fā)利用過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環(huán)發(fā)〔2014〕66號)等有關法律和通知的規(guī)定,結合北京實際,制定本標準。本標準規(guī)定了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的工作程序、方法、內(nèi)容和技術要求。

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導則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的工作程序、方法、內(nèi)容及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在非環(huán)境敏感區(qū)被再利用的評估。本標準不適用于涉及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的評估。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HJ682污染場地術語DB11/T656-2009場地環(huán)境評價導則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土壤再利用soilreuse污染場地修復達標后土壤用于回填用土、道路用土、綠化用土等用途。土壤再利用篩選值screeningvalueforsoilreuse判定是否開展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風險評估的啟動值。環(huán)境敏感區(qū)environmentalsensitivearea自然保護區(q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qū)及其補給徑流區(qū)、特殊地下水資源保護區(qū)、基本農(nóng)田保護區(qū)、重要濕地等區(qū)域。達標點compliancepoint確保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不超過相關水質(zhì)標準的控制點,可選擇土壤孔隙水中、地下水水面處或再利用區(qū)邊界處。工作程序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工作包括土壤再利用區(qū)環(huán)境調(diào)查、土壤再利用風險篩選及土壤再利用風險評估三個階段,見圖1。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環(huán)境評估工作程序第一階段——土壤再利用區(qū)環(huán)境調(diào)查周邊環(huán)境敏感區(qū)調(diào)查調(diào)查再利用區(qū)周邊環(huán)境敏感區(qū)的類型、數(shù)量和分布,修復后土壤不應在環(huán)境敏感區(qū)再利用。再利用區(qū)環(huán)境現(xiàn)狀調(diào)查土壤環(huán)境現(xiàn)狀對再利用區(qū)的土壤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土壤現(xiàn)狀調(diào)查的布點采樣應符合DB11/T656-2009中的要求;土壤樣品分析項目應為原場地調(diào)查報告中超過再利用篩選值的污染物。地下水環(huán)境現(xiàn)狀一般應對再利用區(qū)易受污染的第一層連續(xù)含水層進行現(xiàn)狀調(diào)查。當?shù)诙雍畬幼鳛橹饕Wo對象且可能受到污染時,應設置地下水監(jiān)測組井,同時監(jiān)測第一層和第二層地下水,要求如下:地下水現(xiàn)狀調(diào)查的布點采樣應符合DB11/T656-2009中地下水樣品分析項目為地下水質(zhì)量常規(guī)指標以及原場地調(diào)查報告中超過再利用篩選值的污染物。再利用區(qū)水文地質(zhì)條件調(diào)查地形地貌及氣象水文條件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再利用區(qū)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近年來的降水量、降雨頻度、雨強、蒸發(fā)量、氣溫及暴雨等氣象資料,以及周邊河流、水庫、湖泊等地表水體的分布、徑流量、水位及動態(tài)變化等。水文地質(zhì)結構調(diào)查再利用區(qū)包氣帶、含水層、相對隔水層、隔水層的巖性、厚度及其變化情況。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再利用區(qū)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如下:地下水補給條件的分析包括降水、人工回灌、地表水等因素,應以收集資料為主,收集場地所在地區(qū)的降水量及其水化學變化資料(月、年),收集或觀測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質(zhì)變化資料,分析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關系;地下水徑流條件的分析應注意關注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水力坡度、厚度等因素在場內(nèi)的變化;地下水排泄條件的分析包括蒸發(fā)、開采、徑流等因素,應主要收集再利用區(qū)的蒸發(fā)量變化資料(月、年),獲取地下水開采利用信息,收集或觀測地下水水位及水化學變化資料。水流場特征地下水流場特征的分析包括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位標高、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及其動態(tài)變化。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主要包括包氣帶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孔隙體積含水率、孔隙體積含氣率、殘留含水量、飽和含水量、有機碳含量、pH、滲透系數(shù)、彌散度等,以及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彌散系數(shù)、水力坡度、有效孔隙度、地下水流速等。應優(yōu)先通過土工試驗或水文地質(zhì)試驗獲取,較難獲取的參數(shù)可采用經(jīng)驗值。再利用區(qū)地下水系統(tǒng)防污性能評估基于已獲得的水文地質(zhì)資料,對再利用區(qū)地下水系統(tǒng)防污性能進行評估,評估方法見附錄A。修復后土壤不應在防污性能級別為中等以下的區(qū)域再利用。第二階段——土壤再利用風險篩選再利用土壤污染物含量分析再利用土壤污染物含量分析要求如下:土壤樣品分析項目應為原場地調(diào)查報告中超過再利用篩選值的污染物;每個土壤樣品代表的土壤體積應不超過500m3,采樣方法和分析方法按DB11/T656規(guī)定的執(zhí)行。土壤再利用風險篩選按照表1的再利用篩選值對再利用土壤進行風險篩選,判斷過程見圖2,具體內(nèi)容如下:若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一級再利用篩選值,可在居住區(qū)、工/商業(yè)區(qū)、垃圾填埋場等區(qū)域再利用;若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高于一級再利用篩選值且低于二級再利用篩選值,可在工/商業(yè)區(qū)、垃圾填埋場等區(qū)域再利用,在居住區(qū)再利用時應進行風險評估;若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高于二級再利用篩選值且低于三級再利用篩選值,在居住區(qū)、工/商業(yè)區(qū)、垃圾填埋場等區(qū)域再利用時均應進行風險評估;若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高于三級再利用篩選值,不應再利用;有異味的土壤不應在居住區(qū)、學校、幼兒園、醫(yī)院、養(yǎng)老場所等區(qū)域再利用,其他情景再利用時應滿足相關的空氣質(zhì)量標準要求。土壤再利用判斷過程污染場地土壤再利用篩選值單位為mg/kg序號

污染物

一級

二級

三級

無機污染物

1

20

20

20

2

4

8

8

3

8

150

150

4

鉻(總)

250

2500

2500

5

鉻(VI)

12

12

12

6

600

10000

10000

7

400

1200

1200

8

10

14

14

9

50

300

300

10

3500

10000

10000

11

3500

10000

10000

12

氰化物

0.95

0.95

0.95

13

氟化物

650

2000

2000

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

14

二氯甲烷

0.05①

0.05①

0.5

15

0.05①

0.05①

0.5

16

甲苯

2.3

2.3

6.9

17

乙苯

2

2

20

18

氯仿

0.05①

0.05①

0.5

19

溴仿

0.05①

0.05①

0.5

20

氯苯

0.96

0.96

2.88

21

四氯化碳

0.05①

0.05①

0.5

22

1,1-二氯乙烷

0.05①

0.05①

0.5

23

1,2-二氯乙烷

0.05①

0.05①

0.5

24

1,1,1-三氯乙烷

1.7

1.7

5.1

25

1,1,2-三氯乙烷

0.05①

0.05①

0.5

26

1,1,2,2-四氯乙烷

0.05①

0.05①

0.5

27

三氯乙烯

0.073

0.073

0.73

28

四氯乙烯

0.061

0.061

0.61

29

二溴乙烯

0.05①

0.05①

0.15

30

苯乙烯

0.13

0.13

0.39

31

二甲苯(總)

2.7

2.7

8.1

32

氯乙烯

0.05①

0.05①

0.5

33

氯甲烷

0.05①

0.05①

0.15

34

1,2-二氯乙烯(順式)

0.051

0.051

0.15

35

1,2-二氯乙烯(反式)

0.073

0.073

0.22

36

1,1-二氯乙烯

0.05①

0.05①

0.15

37

1,2-二氯丙烷

0.05①

0.05①

0.5

38

1,2,3-三氯丙烷

0.05①

0.05①

0.5

39

二溴氯甲烷

0.054

0.054

0.54

40

一溴二氯甲烷

0.05①

0.05①

0.5

半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

41

六氯苯

0.2

1

10

42

苯胺

0.1

0.1

1

43

硝基苯

0.1①

0.1①

1

44

苯酚

4.9

4.9

14.7

45

2,4-二硝基甲苯

0.1

0.1

1

46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0.19

0.19

0.57

47

鄰苯二甲酸二辛酯

13

30

300

48

鄰苯二甲酸正辛酯

500

9000

9000

49

39

39

390

50

5

40

120

51

50

400

1200

52

熒蒽

50

400

1200

53

50

400

1200

54

50

400

4000

55

50

400

1200

56

苯并[b]熒蒽

0.5

4

40

57

苯并[k]熒蒽

5

40

400

58

苯并[a]芘

0.2

0.4

4

59

茚并[1,2,3-cd]芘

0.2

4

40

60

苯并[g,h,i]苝

5

40

120

61

苯并[a]蒽

0.5

4

40

62

二苯并[a,h]蒽

0.1①

0.4

4

63

2-氯酚

0.16

0.16

0.48

64

2,4-二氯酚

0.16

0.16

0.48

65

2,4-二硝基酚

0.28

0.28

0.84

66

2-硝基酚

0.1①

0.1①

0.3

67

4-硝基酚

0.1①

0.1①

0.3

68

五氯酚

3

10

100

69

2,4,5-三氯酚

193

193

579

70

2,4,6-三氯酚

35

50

500

71

4-甲酚

0.1①

0.1①

0.3

農(nóng)藥/多氯聯(lián)苯及其他

72

多氯聯(lián)苯(總)

0.2

1

1

73

二噁英類(總)

0.000002

0.00002

0.0002

74

六六六α

0.1①

0.1①

1

75

六六六β

0.11

0.11

1.1

76

六六六δ

2

3

30

77

林丹(六六六γ)

0.11

0.11

1.1

78

DDT(包括o,p’-DDT,p,p’-DDT)

1

11

11

79

p.p’-DDE

1

11

11

80

p,p’-DDD

2

15

15

81

敵敵畏

0.1①

0.1①

1

82

樂果

0.1①

0.1①

0.3

①計算結果低于分析方法標準檢出限,以檢出限作為篩選值。

第三階段——土壤再利用風險評估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人體健康風險評估按照DB11/T656規(guī)定的執(zhí)行。若土壤在原污染場地以外的區(qū)域再利用,無論是否作為表層土壤,均應包括直接攝入、皮膚接觸和呼吸吸入土壤塵等直接接觸途徑。地下水風險評估構建概念模型土壤再利用過程對地下水產(chǎn)生危害的典型概念模型見圖3,包括三個子過程,具體內(nèi)容如下:污染物的解吸,即再利用土壤中污染物解吸至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的遷移轉(zhuǎn)化,即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向下遷移,在清潔非飽和帶經(jīng)對流、彌散、吸附解吸和生物降解等一系列遷移轉(zhuǎn)化過程,到達地下水水面處;污染物的混合稀釋,即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后,被地下水混合稀釋。非飽和帶含水層地下水面再利用土壤降雨a)解吸b)對流彌散/吸附解吸/降解c)混合稀釋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再利用典型概念模型風險評估方法采用層次化的評估方法(見圖4),應根據(jù)實際的概念模型和環(huán)境管理要求,確定評估層次和達標點,各層次達標點及評估方法見表2。達標點濃度預測方法參見附錄B,污染物理化性質(zhì)參見附錄C。層次化地下水風險評估各層次達標點及評估方法評估層次

達標點

評估方法

第一層次

再利用土壤孔隙水中

三相平衡模型(見附錄B.1)

第二層次

地下水面處

三相平衡模型+一維溶質(zhì)運移模型(見附錄B.2)

第三層次

再利用區(qū)邊界處

三相平衡模型+一維溶質(zhì)運移模型+箱式混合模型(見附錄B.3)

評估結論若評估結論表明土壤再利用不會對人體健康或地下水造成危害,可在該區(qū)域再利用。若評估結論表明土壤再利用會對人體健康或地下水造成危害,可對土壤進行進一步修復,或采取必要措施,或重新選擇再利用區(qū)。污染防治對策及長期監(jiān)測計劃根據(jù)再利用區(qū)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和長期監(jiān)測計劃,具體要求如下:土壤再利用區(qū)頂部不宜直接暴露于環(huán)境,底部應至少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2m,且底部宜鋪設厚度不小于1m的粉質(zhì)粘土或粘土;制定防止再利用區(qū)地下水污染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方案,包括監(jiān)測井點布置、監(jiān)測指標、監(jiān)測頻率等。報告編制報告可參照附錄D的示例編寫。

(規(guī)范性附錄)

地下水系統(tǒng)防污性能評估方法孔隙潛水防污性能評估孔隙潛水防污性能評估采用DRASTIC模型。該模型在應用時假設以下條件成立:(1)污染物由地表經(jīng)土壤層、包氣帶進入含水層;(2)污染物隨水滲到地下水中;(3)污染物隨水流動。DRASTIC模型包括7個指標:地下水位埋深(D)、凈補給量(R)、含水層厚度(A)、土壤帶介質(zhì)(S)、地形(T)、包氣帶介質(zhì)類型(I)和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C)。模型中每個指標都分成幾個區(qū)段,每個區(qū)段賦予1-10的評分,根據(jù)每個指標對防污性能的權重,通過加權求和得到孔隙潛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DI),見公式(A.1): (

STYLEREF附錄標識\l\n\t

A

.

seq附錄公式\r1

1

)式中:DI——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DR——地下水位埋深的評分值(見表A.1);DW——地下水位埋深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RR——凈補給量的評分值(見表A.1);RW——凈補給量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AR——含水層厚度的評分值(見表A.1);AW——含水層厚度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SR——土壤帶介質(zhì)的評分值(見表A.1);SW——土壤帶介質(zhì)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TR——地形的評分值(見表A.1);TW——地形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IR——包氣帶介質(zhì)類型的評分值(見表A.1);IW——包氣帶介質(zhì)類型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CR——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的評分值(見表A.1);CW——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的推薦權重值(見表A.2)。

孔隙水防污性能評估指標等級劃分和賦值指標

評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30

(25,30]

(20,25]

(15,20]

(10,15]

(8,10]

(6,8]

(4,6]

(2,4]

≤2

R

0

(0,51]

(51,71]

(71,92]

(92,117]

(117,147]

(147,178]

(178,216]

(216,235]

>235

A

>50

(45,50]

(40,45]

(35,40]

(30,35]

(25,30]

(20,25]

(15,20]

(10,15]

≤10

S

非脹縮和非凝聚性粘土(巖石)

粘質(zhì)壤土(粘土)

粉質(zhì)壤土

壤土

砂質(zhì)壤土(砂土)

脹縮或凝聚性粘土

粉砂、細砂

礫石/中砂、粗砂

卵礫石

薄或缺失

T

>10

(9,10]

(8,9]

(7,8]

(6,7]

(5,6]

(4,5]

(3,4]

(2,3]

(0,2]

I

粘土

亞粘土

亞砂土

粉砂

粉細砂

細砂

中砂

粗砂

砂礫石

卵礫石

C

(0,4]

(4,12]

(12,20]

(20,30]

(30,35]

(35,40]

(40,60]

(60,80]

(80,100]

>100

DRASTIC模型各指標說明和權重建議值指標

數(shù)據(jù)來源

說明

推薦權重

D

水平年高水位期地下水水位統(tǒng)測資料

此處地下水位埋深指地表到潛水面的距離,單位為m,精度按10-15個井/100km2

5

R

降水量減去地表徑流量和蒸散量或降水量乘以降水入滲系數(shù)

以大氣降水為區(qū)域潛水補給最主要來源時,可近似采用降水入滲補給量替代垂向凈補給量;在有其他主要的補給途徑時,要綜合考慮各種補給來源對潛水的補給量。在農(nóng)灌區(qū)需迭加灌溉回歸量,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水力聯(lián)系的評估區(qū)需迭加地表水滲漏量,單位為mm/a

4

A

含水層頂?shù)装宓戎稻€圖或鉆孔資料

含水層厚度可以從含水層頂、底板等直線圖中計算得到,或從鉆孔資料分析得出,單位為m,按2-4個鉆孔/100km2分析

3

S

鉆孔柱狀圖或區(qū)域土壤分區(qū)圖

土壤層為地表厚度2m或小于2m的風化層,按4-10個鉆孔/100km2

2

T

DEM坡度提取

利用1:5萬或1:1萬地形圖的DEM提取后,在ArcGIS中可自動生成坡度值,單位為%

1

I

鉆孔柱狀圖或野外剖面

此處包氣帶是指潛水位以上或承壓含水層頂板以上、土壤層以下的非飽和區(qū)或非連續(xù)飽和區(qū)的巖層,根據(jù)鉆孔資料獲取包氣帶介質(zhì)類型,按4-10個鉆孔/100km2分析,以專家和有經(jīng)驗的水文地質(zhì)工作者進行判斷定名,或者收集當?shù)貒敛块T已完成的包氣帶巖性圖

5

C

經(jīng)驗值或野外抽水試驗

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從野外抽水試驗獲取,或從鉆孔資料分析得出,按2-4個鉆孔/100km2分析,單位為m/d

3

根據(jù)DI值將地下水防污性能分為低、較低、中等、較高和高5個級別,DI值越高,地下水防污性能越低(見表A.3)。孔隙水防污性能評價標準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DI

[20,70]

(70,100]

(100,120]

(120,150]

(150,200]

地下水防污性能級別

較高

中等

較低

巖溶水防污性能評估巖溶水防污性能評估采用PLEIK模型,不同類型的評估區(qū)可根據(jù)自然地理特征和水文地質(zhì)特征對評估指標進行適當調(diào)整。PLEIK模型包括5個指標:保護性蓋層厚度(P),土壤利用類型(L),表層巖溶帶發(fā)育強度(E),補給類型(I),巖溶網(wǎng)絡系統(tǒng)發(fā)育程度(K)。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每個指標權重賦值并評分,通過加權求和得到巖溶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見公式(A.2): (

STYLEREF附錄標識\l\n\t

A

.2)式中:Pi——保護性蓋層厚度評分值(見表A.5和A.6);w1——保護性蓋層厚度的權重值(見本節(jié)b));Lj——土壤利用類型評分值(見表A.7);w2——土壤利用類型的權重值(見本節(jié)b));Ek——表層巖溶帶發(fā)育強度評分值(見表A.8和表A.9);w3——表層巖溶帶發(fā)育強度的權重值(見本節(jié)b));Im——補給類型評分值(見表A.10和A.11);w4——補給類型的權重值(見本節(jié)b));Kl——巖溶網(wǎng)絡系統(tǒng)發(fā)育程度評分值(見表A.12-表A.14);w5——巖溶網(wǎng)絡系統(tǒng)發(fā)育程度的權重值(見本節(jié)b))。根據(jù)DI值將地下水防污性能分為低、較低、中等、較高和高5個級別(見表A.4),DI值越高,地下水防污性能越低。巖溶地下水防污性能評估標準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DI

[1,2]

(2,4]

(4,6]

(6,8]

(8,10]

地下水防污性能級別

較高

中等

較低

各指標評分標準及權重值的確定如下:各指標的評分標準保護性蓋層厚度(P)保護性蓋層是指地下水位以上的非巖溶地層(如第四系松散沉積物等土層)。土層性質(zhì)(包括結構、構造、有機質(zhì)和粘土礦物及飽水度和導水率等)使土層對大部分污染物具有潛在的降解或吸附功能,因此增加陽離子交換容量(CEC)這一指標,與覆蓋層厚度屬性共同構成評分矩陣(見表A.6)。分值越低,防污性能越高。

土層厚度屬性分類保護性蓋層分級

特性描述

土層直接覆蓋于灰?guī)r或高滲透率的碎石上

土層覆蓋于低滲透率的底層上,如湖積物、粘土等

P1

土層厚度0-20cm

不超過1m的底層上土層厚度0-20cm

P2

土層厚度20-100cm

不超過1m的底層上土層厚度20-100cm

P3

土層厚度100-150cm

超過1m的底層上土層厚度100cm左右

P4

土層厚度>150cm

低滲透率的底層上覆土層厚度超過100cm,或者超過8m的粘土或淤泥,或者非巖溶巖石地層

保護性蓋層評分矩陣保護性蓋層分級

CEC含量/(meq/100g)

<10

10-100

100-200

>200

P1

1

3

5

7

P2

2

4

6

8

P3

3

5

7

9

P4

4

6

8

10

土壤利用類型(L)土地利用程度屬性分類土地利用程度及評分

特性描述

低↓高

林地

L1

10

以喬木為主、植被覆蓋率大于60%的有林地(不包括幼林)

草地

L2

8

以灌木、荒草為主的土地(包括幼林)

園地

L3

6

用于種植果樹的土地

耕地

L4

4

用于耕種的土地(包括菜地)

裸地

L5

2

幾乎無植被覆蓋

村鎮(zhèn)及工礦用地

L6

1

包括居民區(qū)、工廠和礦山用地、公路等工程建設用地

表層巖溶帶發(fā)育強度(E)表層巖溶帶發(fā)育強度主要受巖性、巖石結構、構造、地貌、水動力條件、土層及植被覆蓋情況等因素影響。表層巖溶帶發(fā)育強度可以通過垂直相交溶蝕通道(包括巖溶節(jié)理、溶蝕裂縫、小溶溝、溶隙、溶管、小溶坑、豎井等)在特定尺度內(nèi)的平均深度和頻率來度量。表層巖溶帶屬性分級表層巖溶帶類型及評分

特性描述

強烈發(fā)育的表層巖溶帶

E1

10

最小溶蝕間距(<0.25m),典型溶蝕深度>2m

高度發(fā)育的表層巖溶帶

E2

8

較近的溶蝕間距(<0.5m),平均溶蝕深度1-2m

中等發(fā)育的表層巖溶帶

E3

6

中等溶蝕間距(<1m),平均溶蝕深度0.5-1.0m

輕度發(fā)育的表層巖溶帶

E4

4

較大的溶蝕間距(>2m),平均溶蝕深度小于0.5m

不明顯發(fā)育的表層巖溶帶

E5

2

在基巖上觀察不到表層巖溶的溶蝕發(fā)育

發(fā)育不清楚的表層巖溶帶

E6

1

表層巖溶帶不可見或被厚層沉積物所覆蓋

當表層巖溶帶定量測量難度較大時,可以以區(qū)域巖溶層組類型為基礎進行分級(表A.9)。表層巖溶帶區(qū)域?qū)傩苑旨墡r溶組類型

E

備注

均勻狀純碳酸鹽巖類

灰?guī)r連續(xù)型,表層巖溶帶強烈發(fā)育

10

中-厚層純灰?guī)r

灰?guī)r夾白云巖型,表層巖溶帶高度發(fā)育

[8,9]

無非碳酸鹽巖夾層,不純碳酸鹽巖夾層小于10%

灰?guī)r-白云巖交互(間隔)型,表層巖溶帶中等發(fā)育

[6,7]

間層狀碳酸鹽巖類

斷續(xù)狀不純碳酸鹽巖型,表層巖溶帶輕度發(fā)育

[4,5]

非碳酸鹽巖夾層小于15%,不純碳酸鹽巖厚度大于50%

非碳酸鹽巖-不純碳酸鹽巖交互型,表層巖溶帶不明顯發(fā)育

[2,3]

非碳酸鹽巖夾層大于30%,不純碳酸鹽巖厚度大于50%

不純碳酸鹽巖類

表層巖溶帶不發(fā)育

1

非碳酸鹽巖夾層大于50%,不純碳酸鹽巖厚度小于30%

補給類型(I)補給類型既包括巖溶含水層的補給類型,又包括補給強度。補給類型分級補給類型

屬性描述

集中補給↓分散補給

I1

落水洞或漏斗周圍500m區(qū)域或伏流兩側(cè)各500m距離

I2

落水洞或漏斗周圍500-1000m之間,且向落水洞匯流坡度>10%的耕作區(qū)和坡度>25%的草地區(qū)和伏流兩側(cè)500-1000m之間

I3

落水洞或漏斗周圍500-1000m之間,且匯流坡度<10%的耕作區(qū)和坡度<25%的草地區(qū)

I4

上述之外的匯水區(qū)域

入滲補給強度分級與評分補給類型

雨強特征(mm/d)

<9.9

10-24.9

>25

I1

4

[5,9]

10

I2

3

[4,7]

8

I3

2

[3,5]

6

I4

1

[2,3]

4

巖溶網(wǎng)絡系統(tǒng)發(fā)育程度(K)含水層巖溶網(wǎng)絡或洞穴系統(tǒng)是由直徑或?qū)挾瘸^10mm的溶蝕空間組成的,也是自然條件下產(chǎn)生紊流的最小有效尺寸。空洞在巖溶網(wǎng)絡系統(tǒng)中或多或少發(fā)育并相互連通,巖溶網(wǎng)絡的發(fā)育及其結構對水流速度起重要作用,并因此影響巖溶水系統(tǒng)防污性能。表A.12-A.14均可進行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評分,其中表A.12分類比較宏觀,適于資料不足時判斷評分;表A.13采用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作為反映含水層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的參數(shù),可定量地評價含水層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特征,建議采用;另外還可根據(jù)巖溶含水層組類型劃分結果簡單地確定含水層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系統(tǒng)(表A.14)。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程度分類發(fā)育類型及評分

屬性描述

強烈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

[8,10]

存在良好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由分米到米級的管道組成,連通性極好,很少阻塞)

弱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

[4,7]

存在微弱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小型管道,連通性較差或被重填,分米級的或更小尺寸的空間)

混合和裂隙含水層

[1,3]

孔隙出露泉水,無巖溶發(fā)育,僅存裂隙含水層

巖溶網(wǎng)絡屬性的徑流模數(shù)分類溶巖網(wǎng)絡類型與評分

徑流模數(shù)/(L·s-1·km-2)

強烈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

[8,10]

<1

中等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

[6,7]

1-7

弱發(fā)育的巖溶網(wǎng)絡

[4,5]

7-15

混合和裂隙含水層

[1,3]

>15

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也稱“地下徑流率”,是1km2含水層分布面積上地下水的徑流量;表示一個地區(qū)以地下徑流形式存在的地下水量的大小。年平均地下徑流模數(shù)可用式(A.3)計算: (A.3)式中:M——地下水徑流模數(shù),L·s-1·km-2;F——含水層分布面積,km2;Q——地下水天然徑流量,m3/d。巖溶網(wǎng)絡屬性的巖溶含水層組類型劃分類型及評分

備注

均勻狀純碳酸鹽巖類

灰?guī)r連續(xù)型

10

無非碳酸鹽巖夾層,不純碳酸鹽巖夾層小于10%

灰?guī)r夾白云巖型

9

灰?guī)r-白云巖交互型

8

灰?guī)r-白云巖間隔型

7

間層狀不純碳酸鹽巖類

斷續(xù)狀不純碳酸鹽巖型

[4,6]

非碳酸鹽巖夾層小于15%,不純碳酸鹽巖厚度大于50%

非碳酸鹽巖-不純碳酸鹽巖交互型

[1,3]

非碳酸鹽巖厚度大于30%,不純碳酸鹽巖厚度大于50%

各指標權重確定各指標權重賦值采用模糊綜合矩陣法確定,方法如下:構造指標集:將5項地下水防污性能評價指標組成指標集:D=(d1,d2,d3,d4,d5)=(保護性蓋層,土地類型及利用程度,表層巖溶帶,補給類型,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程度)。根據(jù)覆蓋性巖溶區(qū)的水文地質(zhì)條件,確定5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為:保護性蓋層>土地類型及利用程度>表層巖溶帶>補給類型>巖溶網(wǎng)絡發(fā)育程度。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優(yōu)先矩陣,對優(yōu)先矩陣進行一致矩陣轉(zhuǎn)化并利用方根法進行歸一化,得到最終的權重矩陣()。裂隙水防污性能評估裂隙水是指保存在堅硬巖石裂隙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基巖山區(qū),平原區(qū)埋藏于松散沉積物之下的基巖中,地表很少出露。裂隙水具有強烈的非均勻性、各項異性和隨機性,采用DRASTIC模型評估其防污性能,見A.1節(jié)。承壓水防污性能評估對于有承壓性的地下水,根據(jù)承壓層地下水污染主要影響因子,推薦采用DLCT模型(該模型在DRASTIC模型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改進)。DLCT模型包括4個評估指標:承壓含水層埋深(D)、隔水層巖性(L)、隔水層連續(xù)性(C)和隔水層厚度(T)。對各指標評分,根據(jù)每個指標對防污性能的權重(表A.16),通過加權求和得到承壓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DI),見公式(A.4): (A.4)式中:DR——承壓含水層埋深評分值(見表A.15);DW——承壓含水層埋深的權重值(見表A.16);LR——隔水層巖性評分值(見表A.15);LW——隔水層巖性的權重值(見表A.16);CR——隔水層連續(xù)性評分值(見表A.15);CW——隔水層連續(xù)性的權重值(見表A.16);TR——隔水層厚度評分值(見表A.15);TW——隔水層厚度的權重值(見表A.16)。DLCT模型指標等級劃分和賦值承壓含水層埋深D

隔水層巖性L

隔水層連續(xù)型C

隔水層厚度T

埋深/m

評分

巖性

評分

連續(xù)性

評分

厚度/m

評分

<40

10

粉砂、頁巖

10

不連續(xù)

10

<2

10

[40,60)

9

粉土、泥質(zhì)頁巖

9

連續(xù)

5

[2,4)

9

[60,80)

8

亞砂土、泥巖

8

-

-

[4,6)

8

[80,100)

7

亞粘土

7

-

-

[6,8)

7

[100,120)

6

粘土

6

-

-

[8,10)

6

>120

5

-

-

-

-

>10

5

DLCT模型指標權重指標

承壓含水層埋深D

隔水層巖性L

隔水層連續(xù)型C

隔水層厚度T

權重

5

4

5

4

根據(jù)DI值將地下水防污性能分為中等、較高和高3個級別,DI值越高,地下水防污性能越低(見表A.17)。承壓水防污性能評價標準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數(shù)DI

<120

[120,160]

>160

地下水防污性能級別

較高

中等

(資料性附錄)

達標點濃度預測方法三相平衡模型再利用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濃度可采用三相平衡模型進行預測,見公式(B.1): (B.

SEQ標準自動公式\*ARABIC

1

) (B.

SEQ標準自動公式\*ARABIC

2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