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55頁,共=sectionpages55頁試卷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55頁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單選題1.漢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員可以自辟屬吏,被辟舉的人即為舉薦者的故吏。故吏一經辟置,即與舉薦者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一些大家族,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等,門生故吏遍于天下。這說明(

)A.門閥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C.地方掌握選官之權 D.征辟制度背離其初衷2.據《通典》(卷十三)對于兩漢時的選舉制曾有這樣的記載: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成仕,請謁繁興。該現象說明(

)A.察舉制的弊端引發(fā)風氣日壞 B.秦漢時期選官渠道多樣化C.西漢的選官標準特別重門第 D.察舉制容易引發(fā)政治腐敗3.《漢書·循吏傳》載:宣帝時,王成為膠東相,“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馀口,治有異等之效。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秉S霸為潁川郡守時,“以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睗h代對地方治理的重視(

)A.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B.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C.提高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水平 D.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定4.秦代選官主要實行軍功入仕,軍功以在前線殺敵多少來計算。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由地方官在轄區(qū)內考察人才并推薦給中央,被察舉的人必須品德高尚、學識才干出眾。這反映了A.入仕通道趨向多元化 B.中央集權不斷弱化C.治國理念的顯著變化 D.選官的客觀性增強5.如表反映了漢代選官制度的變化,這表明漢代時間事件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順帝陽嘉元年(年)“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A.通過考試選拔官吏 B.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C.選才標準更加規(guī)范 D.選官制度日趨公正6.漢代,朝廷僅允許三公和大將軍設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屬處理公務。魏晉時期,經朝廷允許,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設置官署,出現了“虛立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的現象。這一現象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財政負擔C.鞏固了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勢力7.秦漢官僚政治經歷了由秦代的“王侯將相”到漢初的“布衣將相”的轉變,這一變化表明(

)A.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漢初治國思想的變化C.儒學地位的提升 D.貴族政治進一步解體8.北宋中期,政府設立“納粟補官”制度,對向國家納粟救災的富戶授予官職,但多為監(jiān)主簿、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員,幾乎無晉升高級官員的可能。這一現象說明當時(

)A.官員升遷有嚴格的考核制度 B.抑商的傳統(tǒng)觀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賑濟制度 D.官僚體系以出身為選拔標準9.兩宋三百余年間,每科取士幾乎都達數百人乃至上千人。兩宋登科者,北宋約為61000人,南宋約為51000人。這些數字的總和數倍于宋朝以前和以后的歷朝科舉登科人數。兩宋科舉取士人數的增加反映了宋代(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民間書院的繁榮C.重文輕武的國策 D.程朱理學的形成10.唐代科舉考試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薦,密切關系到錄取與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舉要求以考生成績?yōu)殇浫〉奈ㄒ灰罁?,禁止官員向考官“薦囑舉人”,以防止勢家壟斷科舉,“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員推薦考生的做法(

)①使科舉錄取更加公平

②杜絕了科舉舞弊現象③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④導致南北分卷的出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宋神宗時的科舉考試,罷詩賦、貼經、墨義,??疾哒摵痛罅x,其中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治終亂”等。據此可知當時宋朝(

)A.創(chuàng)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 B.關注官員治國理政的行政能力C.面臨漢唐同樣的統(tǒng)治危機 D.繼續(xù)崇文抑武以加強君主專制12.唐朝的考課制度由吏部專門負責,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區(qū)別考核。監(jiān)察長官,包括御史和諫官的考核一般由臺院長官和皇帝主持并由皇帝進行專門考核,有時皇帝也會對一般監(jiān)察官進行考核。這說明唐代(

)A.重視對監(jiān)察官的考核 B.皇權專制達到頂峰C.形成完備的考課體系 D.監(jiān)察官的地位提高13.如表為唐宋時期科舉進士的錄取情況。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時代統(tǒng)治(年)錄取進士總人數平均每年錄取人數唐朝290744826宋太祖1718812宋太宗21148771宋真宗25176071宋仁宗414561112提倡文官制度 B.完善了科舉制度 C.文學發(fā)展的結果 D.加強君權的需要14.唐朝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不能直接為官,要想步入仕途,還得通過吏部選官考試。吏部選官標準有四條:“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庇纱丝芍?,唐代A.考試程序更加嚴謹 B.吏部選拔了最為優(yōu)秀的官吏C.選拔官員途徑多元 D.政府對官員的素質要求較高15.如圖是古代中國某一時期的監(jiān)察體制示意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地方督撫定期在十道監(jiān)察區(qū)巡回監(jiān)察B.監(jiān)察官員的考核歸屬于尚書省的吏部C.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的科道行使監(jiān)察權D.監(jiān)察御史開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16.清朝對官吏考核承襲明制并稍有改進。每三年考課一次,考課措施稱“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貪”條,貪銀十兩即處以死刑。各級考核建立在德績結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為主,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績是考核具體內容。清朝的這一做法A.意在培養(yǎng)官員對現政權的忠誠感 B.目的是樹立良好清明的社會風氣C.保證了國家經濟繁榮和政治穩(wěn)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17.元朝共舉行科舉考試17次,只設進士一科,后16次僅登科進士1135人,而且進士分配名額極不公平,蒙古、色目、漢人的人口基數相差極端懸殊,但名額卻一樣。據此可推知,元代的科舉制度在客觀上有利于A.戲曲藝術的發(fā)展 B.民族凝聚力增強 C.科舉制度的完善 D.中央集權的強化18.紀寶成教授認為“就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功能,一是防止作弊,二是易于考官評審,三是更能考驗出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果僅從考試的角度來說,八股文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A.公平取士和選拔真才矛盾的產物 B.封建專制與士人自由斗爭的產物C.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對抗的產物 D.傳統(tǒng)儒學和程朱理學妥協(xié)的產物19.據《明史》列傳等資料統(tǒng)計,明代監(jiān)察御史209人中,進士出身者180人,非進士者有29人。而非進士者中,舉人又占了多數。這反映出明代監(jiān)察官員A.文化素養(yǎng)較高 B.選拔標準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20.《明史職官志》記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到:“凡有政事悖潺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明清時期采取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A.強化君主專制統(tǒng)治 B.規(guī)范官員行為C.加強監(jiān)察官的權威 D.提高行政效率二、材料分析題21.選官用人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蘊含了許多政治智慧。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后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順帝陽嘉元年考試經術箋奏,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環(huán)節(jié),構成了察舉制向科舉制演進的初階。——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

唐代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允許自由報考,當時的取士原則兼顧著士子的平日才學和科場表現,若僅就規(guī)則而言,尚不周嚴。為杜絕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謄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在宋代,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成為文職官僚隊伍中的核心力量。趙宋統(tǒng)治者鼓勵敞開言路,士大夫們在處理各類國家事務之際亦敢于負責而直抒己見。——摘編自哀行需《中華文明史》材料三

唐代朝廷經常派遣監(jiān)察官員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視察地方政治的同時,監(jiān)督校核官員課績。宋代地方監(jiān)司既管監(jiān)察,又掌考課。宋代中央監(jiān)察部門以整肅吏治為己任,也時常過問官員的善惡、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時并不專一倚重地方監(jiān)司,而經常是通過監(jiān)司、御史臺各自系統(tǒng)獨立檢舉、相互核查?!幾脏囆∧稀墩n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察舉制的選官原則,簡述東漢察舉制的發(fā)展表現。(2)據材料二,歸納唐宋時期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趨勢。(3)據材料三,概括唐宋時期官員考察制度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選官用官制度所蘊含的政治智慧。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縱觀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的發(fā)展趨勢,其選拔范圍在不斷的走向擴大和開放,逐漸由統(tǒng)治階級內部選拔發(fā)展到向全社會開放。隋唐時期,中國再度實現了大一統(tǒng),創(chuàng)立科舉制,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士敞開了入仕的大門,使封建政府可以從社會各階層吸納大量優(yōu)秀人才進入各個管理部門?!幾詮垏病吨袊糯墓龠x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材料二

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對官員進行德化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反腐敗的立法工作,注重運用法律和制度來規(guī)范官員行為。《唐律疏議》以國家大法的形式,把有關懲治貪污犯罪的規(guī)定作為法律固定下來,對官吏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等進行界定……中國封建社會的監(jiān)察組織和監(jiān)察制度的確設計得十分精細嚴密,監(jiān)察機構在糾舉不潔、懲惡揚善、澄清吏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確實查處了不少貪污受賄案件?!幾詮垬焚t《淺析中國古代治理官吏腐敗的對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演變以及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防范官員腐敗的對策并對其進行評價。答案第=page99頁,共=sectionpages55頁答案第=page1010頁,共=sectionpages55頁參考答案:1.D【詳解】材料“故吏一經辟置即同家臣"“為其效勞,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難”說明故吏與府主之間容易形成集團勢力,催生了魏晉門]閥士族,不利于拓寬人才選拔范圍。因此征辟制度背離其初衷,D項正確;成熟是在魏晉時期,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晉時期,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地方掌握選官權,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依據材料“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成仕,請謁繁興”,反映的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沽名釣譽,權貴壟斷,引發(fā)社會風氣的敗壞,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秦漢時期的選官渠道多樣,排除B項;西漢時期的察舉制重視的品行,排除C項;察舉制的作用是雙方面的,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朝廷大力褒獎在地方治理中表現出色的官員,提倡安置流民、發(fā)展生產等做法,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定,D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地方財政收入對國家的貢獻,排除A項;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漢代農業(yè)發(fā)展水平有所提高,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秦代軍功入仕到漢代察舉選官重視品德、學識的變化體現了選官從崇尚武力到崇尚文治的轉變,這是秦漢治國理念由法家轉變到儒家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中秦代和漢代各只有一種選官制度,看不出入仕通道趨向多元化,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軍功是按殺敵數量來統(tǒng)計的,具有客觀性,而察舉制下被薦舉人的德行則很難量化,故材料不能體現選官的客觀性增強,排除D項。故選C項。5.C【詳解】材料反映出漢代察舉制度在舉孝廉的標準上更趨嚴格、規(guī)范,對所舉孝廉在年齡、文化素養(yǎng)上有明確的規(guī)定,以防選才上的漏洞,C項正確;察舉制度是推薦人才為官而非考試,排除A項;階層流動性增強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B項;漢代特別是東漢察舉官員的途徑被士家大族所掌握,談不上選才制度日趨公正,排除D項。故選C項。6.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代,朝廷僅允許三公和大將軍設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屬處理公務。而魏晉時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設置官署,這必然導致官僚眾多,加重了地方的財政負擔,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勢力”,排除D項。故選B項。7.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由秦代的“王侯將相”到漢初的“布衣將相”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古代選官制度發(fā)生了變化,這使得封建官僚政治逐漸形成,貴族政治逐漸解體,故D項正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與古代選官制度的改變無直接關系,故A項錯誤;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與漢初治國思想無關,故B項錯誤;儒學地位的提升,是在漢武帝時期,與題干不符,故C項錯誤。故D項正確?!军c睛】8.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納粟補官不如科考出身的官員,幾乎無晉升高級官員的可能,說明當時官員升遷有嚴格的考核制度,“納粟補官”不享有特權,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抑商的傳統(tǒng)觀念,排除B項;材料主旨與賑濟制度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宋朝官員升遷有嚴格的考核制度,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依據材料“兩宋登科者,北宋約為61000人,南宋約為51000人。這些數字的總和數倍于宋朝以前和以后的歷朝科舉登科人數”,可以看出兩宋時期,國家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讀書人地位的提高,社會的重學風氣的濃厚,C項正確;宋代是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間書院的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思想層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依據材料“唐代科舉考試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薦”,“宋代科舉要求以考生成績?yōu)殇浫〉奈ㄒ灰罁?,可以得出使科舉錄取更加公平,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①③B項正確;“杜絕”表述絕對,禁止官員推薦考生與南北分卷關系不大,排除ACD項。故選B項。11.B【詳解】材料“罷詩賦、貼經、墨義”“??疾哒摵痛罅x,其中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變化,體現了宋朝科舉關注官員治國理政的行政能力,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科舉內容的變化而非科舉程序的變化,排除A項;宋朝統(tǒng)治危機主要是外部威脅,而漢唐主要是內部,而且C項和材料沒有關系,排除C項;材料變化和重文抑武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2.A【詳解】依據材料“唐朝的考課制度由吏部專門負責……監(jiān)察長官,包括御史和諫官的考核一般由臺院長官和皇帝主持并由皇帝進行專門考核,有時皇帝也會對一般監(jiān)察官進行考核”,可以看出唐朝非常重視對監(jiān)察官的考核,A項正確;軍機處的設置,皇權發(fā)展到頂峰,排除B項;“完備”表述錯誤,排除C項;材料不能看出監(jiān)察官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根據表格可知,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在科舉制方面錄取的人數比例大大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宋代為加強皇權,重文輕武,因此擴大了科舉取士的數量,D項正確;提倡文官制度是加強皇權的需要,因此其不構成主要原因,排除A項;科舉制度的完善意味著規(guī)范科學嚴密,因此其不是錄取人數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文學發(fā)展是重文的結果,排除C項。故選D項。14.D【詳解】根據材料“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yōu)長”等信息可知,唐代在科舉之后還有吏部選官考核,吏部考核重視被選者的儀表氣質和語言表達、書法、文字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這說明唐朝注重官員的綜合素養(yǎng),對官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很高,D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朝政府對官員的素質要求,與考試程序無關,排除A項;“選拔了最為優(yōu)秀的官吏”說法過于絕對,政府對官員的素質要求高不代表選拔了最為優(yōu)秀的官吏,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選拔官吏的途徑,即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5.C【詳解】根據材料中的“督察院(左部御史、)、中央(六部給事中)、地方(監(jiān)察御史、地方督撫)”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的監(jiān)察制度,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的科道行使監(jiān)察權,C項正確;“地方督撫定期在十道監(jiān)察區(qū)巡回監(jiān)察”是唐代監(jiān)察制度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監(jiān)察體制,未涉及官員的考核,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監(jiān)察御史開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排除D項。故選C項?!军c睛】16.A【詳解】材料反映了清代對官吏的考核十分嚴格,考核“以德為主,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結合所學可知,“德”主要是清政府對官員效忠程度的要求,故A項正確;清朝統(tǒng)治者這樣做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樹立良好的官場風氣,但不是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故排除B;材料與經濟的繁榮無關,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規(guī)定,有助于建設清廉的官僚隊伍,但不代表已經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故D項錯誤。17.A【詳解】據題意可知,元代科舉制的進士名額根據民族分配,其中漢人人口基數大,進士名額卻并沒有增多,導致許多漢族士人無法進入仕途,轉而醉心文藝,客觀上推動了當時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故選A;這一做法不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并不是對科舉制的完善,排除BC;這一做法加劇了漢族士人的離心,實際上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D。18.A【詳解】材料強調了八股文的公平取士和易于操作的特殊功能,防止了標準不一、形式多樣帶來的諸多人為干預風險,但過分死板的形式嚴重制約了考生的自我發(fā)揮,A正確;B中的斗爭性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題干設問強調的是考試角度而非經濟角度和思想角度,排除C、D。19.A【詳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監(jiān)察官員中絕大多數出身于科舉,這說明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較高,故A正確;材料未涉及選拔標準,故B錯誤;材料不是強調官員的出身分布失衡,故C錯誤;這和道德水平提升無關,故D錯誤。20.A【詳解】由材料“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凡有政事悖潺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加強了對官員的管理,要求監(jiān)察系統(tǒng)官員潔身自好的同時,要積極發(fā)揮出其本身固有的職能,因為這樣做可以強化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故選A;規(guī)范官員行為的目的也在于加強君主專制,B項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D兩項與B項同理,其最終歸宿都是要加強君主專制,故這兩項均非主要目的,排除。21.(1)選官原則:以德取人;發(fā)展表現:注重官員的吏治能力;舉薦與考試相結合。(2)趨勢:開放性;嚴密化。(3)特點:將課績與監(jiān)察緊密結合;考察方式多途并進。政治智慧:選賢任能注重德才兼?zhèn)?;鼓勵官員積極治國理政;構建完善官員考察機制?!驹斀狻浚?)根據材料中的“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漢察舉制的選官原則是以德取人。東漢察舉制的發(fā)展表現,可以根據材料中的“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可歸納出注重官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