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的教育思想_第1頁
中國近現代的教育思想_第2頁
中國近現代的教育思想_第3頁
中國近現代的教育思想_第4頁
中國近現代的教育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張之洞的教化思想(一)張之洞的生平及政治思想(二)張之洞的教化思想(武漢高校2002研;華中科技大2003研;天津師大2006研)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勸學篇》分內外兩篇,內篇務本,主要談中學為體,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務通,主要談西學為用,宗旨是“開風”。張之洞系統(tǒng)論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點,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文教政策的基礎。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所謂“中學”,張之洞認為主要是《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等,即傳統(tǒng)的經史之學、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等,這些學問是一切學問的根本和基礎,應當放在首位。目的是要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制度框架。“今日學者,必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圣先師立教之言,考史以通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后,“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益而無害”(張之洞:《勸學篇·內篇。循序第七》)。所謂“西學”,張之洞將其歸納為“西政”、“西藝”和西史等方面,其具體內容是:“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yī)、聲、光、化、電,西藝也。”(《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中體西用”思想就是在堅持封建專制及倫理綱常的前提下,適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某些社會管理制度措施,以為“我”所用。評價:中體西用思想是一種調和中學與西學、舊學與新學的文化觀、教化觀,主旨在于維護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綱常名教,政治上的反動性顯而易見。但其打開了封閉僵化的封建文化缺口,使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變?yōu)楝F實,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對中國近代教化的影響是雙重的:1、啟動了中國近代教化改革的步伐,催發(fā)了新式教化的產生、自然科學學問的傳授、新式學堂的興辦、留學教化的開展,打破了儒學一統(tǒng)天下的傳統(tǒng)教化格局;2、使教化領域充分地引進西方近代學科、課程及制度、措施,對清末教化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層面的啟發(fā),又有實踐層面的推動;3、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教化的價值觀,逐步變更了封建士大夫對于新式教化的看法,為新式教化的推廣掃清了障礙;4、中體西用思想固守中學為體,使新式教化始終受到忠君尊孔讀經的封建信條的支配,延緩了新式教化的發(fā)展進程。2、重視教化,興辦學堂,培育人才張之洞認為“非育才不能圖存,非興學不能育才”(張之洞,劉坤一:《籌議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引自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化史資料》,人民教化出版社1961年版(上冊)第59頁)。他考察西方各國強盛的緣由,也得出結論:“西國之強,強以學?!?。

3、改書院為學堂,推行新學制,廢科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書清廷,提出改經心、兩湖書院為學堂。書院改為學堂后,除經史外,增加了很多“西學”課程,涉及天文、地理、測量、化學、博物學、算學、格致、制造等門類。張之洞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與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癸卯學制,這是他對于中國教化近代化的一大貢獻。對于科舉制度的廢除,張之洞也功不行沒。張之洞也相識到:“科舉文字,每多剽竊;學堂功課,務在實修??婆e止憑一日之短長,學堂必盡累年之探討;科舉但取詞章,其品誼無從考見;學堂兼重行檢,其心術尤可灼知”。學堂雖好,然“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學堂決無大興之望”。學堂不興,“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引自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化史資料》,人民教化出版社1961年版,(上冊)第60-63頁)。二、蔡元培的教化思想(一)蔡元培的生平及哲學思想蔡元培(1868—1940),自幼聰穎好讀書,17歲中秀才,18—20歲曾在家鄉(xiāng)做過塾師,其間博覽群書,并起先接觸西方文化。后連中舉人、進士。1892年,以新科進士身份,參與朝考,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授職翰林院編修。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蔡元培對清政府深感悲觀,遂辭官回來故里從事教化。1901年蔡元培到上海,應聘為南洋公學之特班總教習,宣揚革新,提倡民權,激勵學生自由讀書。1902年4月,與章太炎等在上海發(fā)起組織了中國教化會,被推為會長。1905年,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07年,蔡元培赴德,先在柏林學習德語,次年進入萊比錫高校學習,探討了教化學、心理學、美學、哲學等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蔡元培應國內電召回國。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蔡元培被孫中山委任為臨時政府的教化總長。1912年7月,因不滿袁世凱獨裁專制,辭去了教化總長職務,并于同年9月赴德留學,1913年9月,又前往法國從事學術探討,考察法國教化。1915年6月,與李石曾、吳稚暉、吳玉章等在法國創(chuàng)辦勤工儉學會。1916年底,蔡元培回國,于次年1月出任北京高校校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蔡元培擔當了國民政府委員及常務委員,教化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高校院院長、中心探討院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監(jiān)察院院長等職務。1928年8月,辭去其他各職,專任中心探討院院長,直至逝世。(二)蔡元培的教化思想1、“五育”并重,“養(yǎng)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蔡元培在民國元年,就任教化總長時,就提出民國教化應以養(yǎng)成共和健全之人格為目標。為了實現對國民進行完全人格的教化,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他提出了五育并舉(即軍國民教化、實利主義教化、公民道德教化、世界觀教化和美育)的教化方針,在《對于新教化之看法》一文中,他對上述五育作了詳盡的論述。2、“尚自然”、“展特性”的教化原則民國元年7月,他在全國臨時教化會議的開會詞中指出,“封建舊教化以成人之自存成見強加于兒童,不顧兒童自身的特點,阻礙兒童特性的自由發(fā)展;民國之新教化,則立于兒童之地位,依據兒童的愛好和特點,使兒童自然地自由地發(fā)展.民國七年(1918年),他又作了《新教化與舊教化之歧點》的演說,指出:教化要深知“兒童心身發(fā)達之程序,而擇種種適當之方法以助之”。進而提出教化“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特性。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指導思想在擔當北大校長時,蔡元培認為高校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探討高深學問的地方,因此,提出了對于學說,將“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由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4、教化獨立的主見早在1922年,他就提倡“教化獨立”,主見教化事業(yè)應當完全交給教化家,使教化保有獨立的資格,不受各派政黨和各派教會的影響。他認為,若把教化權交給政黨,在兩黨更迭的時候,教化方針也要跟著變更;若把教化權交給教會,宗教是保守的,宗教教義和規(guī)定會限制科學的發(fā)展。因此,他主見教化應超然于黨派和教會之外。作為宏大的民主主義教化家,蔡元培的教化思想異樣豐富,以上所談的四點,并不能涵蓋其全部。例如,他對平民教化的重視和提倡,對讀書做官發(fā)財的封建舊習的批判,以及成立高校評議會和教授會以民主治校的思想等等,同樣都是他的教化思想中的閃光點。總之,蔡元培教化思想的很多方面,不但在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于我們今日的教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意義。

三、陶行知的教化思想

(一)陶行知的生平與教化實踐活動陶行知(1891-1946年),1906年入耶穌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讀書,在這里,陶行知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學的教化。1908年進入杭州“廣濟醫(yī)學堂”,半年后,因不滿學校卑視不信教的學生而憤然退學。1910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金陵高校文學系。由于信奉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而改名陶知行。1914年秋,他赴美留學,起先在伊利諾高校學市政,獲政治學碩士學位,此后又進入哥倫比亞高校師從杜威和孟祿,探討教化,杜威的試驗主義哲學和教化學說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17年秋,他在獲得了哥倫比亞高?!岸际袑W務總監(jiān)資格憑”后,懷著“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化”的宏愿回國。回國后,陶行知應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之聘,擔當教化學教員,后為教授。次年又擔當教務主任兼教化科主任。1921年9月,南高師并入東南高校,他接著擔當教化科主任。同年冬,中華教化改進社成立,陶行知擔當了該社的主任干事,1923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人發(fā)起成立了“中華平民教化促進會”,主動地提倡和推動平民教化運動。1927年,他在南京和平門外曉莊,創(chuàng)辦了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后改名曉莊師范學校。1930年4月12日,國民黨反動政府下令查封曉莊師范學校,陶行知也受到通緝而被迫逃亡日本。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國內,在上海發(fā)起“科學下嫁”運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山海工學團”。他認為“工學團”是中華民族的救命圈,主見“工以養(yǎng)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1933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發(fā)起組織“中華普及教化促成會”,并在1934年創(chuàng)辦了《生活教化》半月刊,闡述其生活教化思想和普及教化的主見。1938年夏,陶行知回到國內,10月到重慶,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出席國民參政會其次次會議。同年12月,“生活教化社”在桂林正式成立。1939年7月,他又在重慶創(chuàng)辦了蜚聲中外的育才學校,育才學校培育了大批革命戰(zhàn)士和專業(yè)人才。1945年抗戰(zhàn)成功前后,陶行知又適時提倡“民主教化”運動,指責國民黨推行封建法西斯教化,提出“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chuàng)建的”四大教化方針。1946年7月25日,因腦溢血而與世長辭,年僅55歲。(二)陶行知的教化思想1、普及民眾教化的思想普及民眾教化,是陶行知一生中都在孜孜以求的志向。早在1914年南京求學期間,陶行知就在其畢業(yè)論文《共和精義》中,強調指出,“今日當局者第一要務”,就是要給程度實有不足的眾庶,“施以相當之教化,而養(yǎng)成其國家之主子翁之資格焉”。在《平民教化概論》中,他認為今日之平民教化就是將來普及教化的先聲。在陶行知的普及教化思想中,有很多在今日看來仍有其主動意義的東西,能夠為我們今日普及教化供應確定的借鑒。其一、他特殊關注女子教化和老人教化問題,并想出了用“小先生制”的方法來解決。其二、陶行知特殊重視向勞動人民普及自然科學學問。其三、陶行知特殊重視教化機會的均等。此外,陶行知將普及教化與限制人口增長和教化立法聯(lián)系起來的思想,在今日看來也是有意義的。2、關于師范教化改造的思想

其一、關于師范教化改造必要性的相識。師范教化在陶行知的心目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他看來,師范教化實乃“國家所托命”,它“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他說“有生活力的國民,是要靠著有生活力的老師培育的;有生活力的老師,又是靠著有生活力的師范學校訓練的”。其二、關于師范教化改造方向的相識。陶行知就在一次關于師范教化的講話中指出:“現在的師范多設在城市,因之鄉(xiāng)村受益少。因鄉(xiāng)下學生入師范后,都不愿在鄉(xiāng)下做事而愿在城市做事”,而“中國的農夫占85%,設立師范學校,宜顧全農家子弟”。因此,他認為,應當將好多師范學校設在小鎮(zhèn)上(陶行知:《對于師范教化的看法》)。1926年1月,他發(fā)表了《師范教化下鄉(xiāng)運動》一文,指出:“中國的師范學校多半設在城里,對于農村兒童的須要苦于不能適應。城里的師范生平日嬌養(yǎng)慣了,自然是不愿到鄉(xiāng)間去的。就是鄉(xiāng)下招來的師范生,經過幾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鄉(xiāng)服務了。所以師范學校雖多,鄉(xiāng)村學校的教員照舊缺乏”(《新教化評論》1卷6期1926年1月)。其三、關于藝友制師范教化。陶行知認為,現行師范教化將學理和實習分為二事,“簡直是以大書呆子教小書呆子”,所出人才和一般中學沒有什么分別,也由于感覺各行各業(yè)實行藝徒制之實效,于是提出了藝友制師范教化的方式。他指出,藝是藝術或手藝,友是摯友,凡用摯友之道教人學做藝術或手藝便是藝友制,老師的生活或職業(yè)也是一種藝術或手藝,學做老師有兩種途徑:從師或訪友,凡用摯友之道教人學做老師,便是藝友制師范教化。他認為“凡學校有一藝之長的老師便可招收藝友”(陶行知:《藝友制師范教化答客問》)。3、生活教化理論1)“生活即教化”陶行知極力反對傳統(tǒng)教化,認為其脫離實際,脫離生活,“中國的教化太重書本,和生活沒有聯(lián)系”,“教化與生活分別”,“先生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在他看來,“教化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更。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化的意義”,“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化”,教化是生活的影子(《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246頁、715頁)?!敖袒煌ㄟ^生活是沒有用的,須要生活的教化,用生活來教化,為生活而教化。為生活須要而辦教化,教化與生活是分不開的”(《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247頁、638頁)。2)“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認為傳統(tǒng)教化是為學校而辦學校,在學校與社會中間人為地造了一道高墻,以至于“學校是學校,社會是社會”,學校與社會隔絕;改良主義的教化當然已經覺得學校是離不開社會的,提出了“學校社會化”、“學校即社會”的主見,把社會的東西,諸如公安局、衛(wèi)生局等,揀選幾樣,縮小一下,請到學校里來,但這樣的學校不過象是一個大鳥籠,鳥籠再大,即使再塞一些樹枝,它也決不是鳥世界,同樣,學校即使是無奇不有,它與社會照舊是隔膜的(《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532,594,246頁)。在他看來,“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化”,在社會這所高校校里,“生活教化與生俱來,與生同去?!薄叭巳丝梢宰鑫覀兊南壬巳丝梢宰鑫覀兊耐瑢W,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順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事”。(《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246-247頁)。3)“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化”理論的教學方法論。在《教學做合一》一文中,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第126頁)?!敖痰姆椒ㄒ罁W的方法;學的方法要依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在這個定義下,先生與學生失去了通常的嚴格的區(qū)分,在做上相教相學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現象”(轉引自黃書光著《中國教化哲學史》,山東教化出版社2000年,第四卷第403頁)。陶行知“解放兒童創(chuàng)建力”的思想一要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等“裹頭布”的層層的包纏中解放出來;二要解放兒童的雙手,家長、保育員、老師應當允許小孩有動手的機會,不要動手就打手心,那樣會摧殘兒童的創(chuàng)建力,說不定就把中國的“愛迪生”給槍斃了;三要解放兒童的嘴,小孩有問題要準許他們問,因為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學問,小孩子只有得到了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建力;四要解放兒童的空間,要讓兒童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接觸大社會中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fā)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只有象這樣解放了空間,才能收集豐富的資料,擴大相識的眼界,以發(fā)揮內在的創(chuàng)建力;五要解放兒童的時間,學校和家長不要把兒童的時間排的太緊,要把兒童從趕月考、趕學期考、趕會考、趕畢業(yè)考等眾多的趕考中解放出來,多留一些時間讓兒童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會的珍貴學問。四、黃炎培的教化思想(一)黃炎培的生平與教化實踐活動黃炎培(1878—1965年),號楚南,后改號韌之、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黃炎培誕生于一封建學問分子家庭,父親充任督撫幕僚,長年在外,幼年由母親教他念書認字,后入南匯縣外祖父家的家塾讀書,深受儒家“泛愛眾而親仁”、“親親而仁民”思想的影響。20歲時任塾師。1899年,應松江府試,以第一名考取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師從特班總教習蔡元培,深受其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和教化救國思想的影響。在南洋公學期間,曾于1902年秋應江南鄉(xiāng)試,考中舉人。1903年,南洋公學學潮后,返回故里,創(chuàng)辦了川沙縣第一所新式學堂,即川沙小學堂。教學之余,他常常以演講的形式,痛陳國家民族的危機,揭露清廷的腐敗。因此,1903年6月23日,被南匯知縣以“革命黨”的罪名抓捕入獄,后逃到日本。1914年2月,為了反對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黃炎培辭去江蘇教化司長職務。此后,以江蘇省教化會常任調查干事、上?!渡陥蟆仿眯杏浾叩纳矸?,先后赴安徽、江西、浙江、山東、河北等省考察教化。1915年4月,參與農商部游美實業(yè)團,在美國考察職業(yè)教化。之后,他又到日本、菲律賓等地考察,更加堅決了提倡職業(yè)教化的決心。1916年9月,主持成立了江蘇省職業(yè)教化探討會。1917年5月在上海發(fā)起成立“中華職業(yè)教化社”,黃炎培任辦事部主任?!熬拧ひ话恕笔伦兒?,黃炎培主動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12月,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建國會,被推為召集人,主動為國內和平民主奔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yè)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二)黃炎培的職業(yè)教化思想1、關于職業(yè)教化的目的1917年5月,中華職業(yè)教化社成立,在發(fā)布的《中華職業(yè)教化社宣言書》中,上述思想得到了明確體現:“夫職業(yè)教化之目的,一方為人計,曰以供青年謀生之所需也;一方又為事計,曰以供社會分業(yè)之所需也”。當然,黃炎培對職業(yè)教化目的的相識,是不斷深化的。1918年5月,在中華職業(yè)教化社成立一周年之際,他對職業(yè)教化的目的,作了歸納: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實力之預備。二十年頭后,他又把“謀特性之發(fā)展”列為職業(yè)教化的目的之一。更犯難能珍貴的是,抗日斗爭爆發(fā)后,隨著政治思想的躍進,他又把職業(yè)教化的目標同社會改造的任務聯(lián)系起來,例如,1939年5月,他在一次會上說:“職業(yè)教化的目的何在呢?”往遠處說,是在實現一個民生華蜜的社會。在那個社會里,精確達到了“無業(yè)者有業(yè),有業(yè)者樂業(yè)的目的。要使社會上沒有無業(yè)者,也沒有不樂業(yè)者,職業(yè)教化,本社(中華職業(yè)教化社)工作的任務,才算是真正完成”。2、對職業(yè)教化辦學方針的相識黃炎培特殊重視職業(yè)教化的社會化和科學化,在他看來,社會化和科學化是職業(yè)教化所應遵循的基本辦學方針。所謂職業(yè)教化的社會化,用黃炎培的話來說就是:“職業(yè)教化宜以經濟為中心”,“辦理職業(yè)教化,并須留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須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職業(yè)教化的原則,著重在社會須要”(黃炎培《斷腸集》)。1925年以后,他又提出“大職業(yè)教化主義”,指出:“辦職業(yè)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化界、職業(yè)界努力地溝通聯(lián)絡。提倡職業(yè)教化的,須同時分一部分精神,參與全社會的運動”(黃炎培:《提出大職業(yè)教化主義征求同志看法》)。他說:職業(yè)教化機關“最緊要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來說,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來說,就是社會化?!殬I(yè)教化機關唯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會化”。(黃炎培:《職業(yè)教化機關唯一的生命是什么》)所謂科學化,就是用科學來解決職業(yè)教化問題。他把辦理職業(yè)教化的工作歸納為兩大部類:一類是物質方面,如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家事等各專業(yè)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擇編寫、教學訓練原則的確定、實習設施的配置等,都力求因地因時制宜,經過試驗,取得閱歷,逐步推廣;一類是人事方面,接受科學管理方法組織職業(yè)教化機構的自身建設。黃炎培試圖將職業(yè)教化建立在職業(yè)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基礎之上,指出要“因職業(yè)的各各不同,與人的天性、天才、愛好、環(huán)境的各各不同,替它分別種類,誰則宜某種,誰則不宜某種”(黃炎培:《我來整理整理職業(yè)教化的理論和方法》)3、關于職業(yè)教化的教學原則黃炎培細致總結了清末以來開辦實業(yè)學堂的閱歷教訓,指出所謂實業(yè)學堂或學校的功課設置,其重理論而輕實習,“所謂實業(yè)教化,非教以農工商也,乃教其讀農工商之書耳”(黃炎培等:《中華職業(yè)教化社宣言》),從而導致學生富于欲望而貧于實力。他認為,“職業(yè)教化的目的乃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