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鑒篇講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1.gif)
![史鑒篇講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2.gif)
![史鑒篇講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3.gif)
![史鑒篇講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4.gif)
![史鑒篇講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52683a1ef92869e36c6fdfac0fca1255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任繼愈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后,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后,對我們的關系就越深。從古代聯系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我們常說“事后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fā)生了,事后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后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后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么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學習歷史就有這么個作用,事后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么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么錯誤,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采取的措施會發(fā)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我們現在從民族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四個方面來談談這五千年。中華民族,這是個統(tǒng)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占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么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zhàn)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后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里,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tǒng)一了,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系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我們看農村里過春節(jié)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wèi)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tǒng)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云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系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么嚴、那么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yōu)生原理。古代早已發(fā)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云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范圍里內部通婚,據統(tǒng)計它那個地方癡呆癥占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往,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么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后,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么嚴重。大家學過歷史,知道猶太族是最頑強的一個民族,誰都消化不了它,它是獨立的,經歷也很艱難,失去了祖國,經過很多波折,不過最終還是存在下來了。以色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通過聯合國新建的國家。猶太族也有一部分流浪到了中國,宋朝的時候在開封就有一支,以后就消失了。最難與別的民族融合的猶太族,只有到了中國就消失了。這么一個頑強的民族,怎么到了中國就不見了呢?可見中國民族政策的傳統(tǒng)沒有什么歧視。因為中國有科舉制度,許他科舉,許他讀書、考秀才、考舉人,做了官,世界觀慢慢地就一致起來,接受教育,改變了宗教信仰,接受中國的漢文化,流浪到中國的猶太族就不見了。那年我到尼泊爾去,尼泊爾人說,北京白塔寺是尼泊爾的工程師建筑的,他們很關心這位工程師,問他的后裔還有沒有,我說早已無從查詢了。明朝到現在五、六百年,與當地華人通婚,慢慢地就成了中華民族成員了。中華民族,從春秋戰(zhàn)國、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經過幾次大的民族的交融,猶如河流匯合,慢慢地融成一個多民族的海洋,總稱為中華民族。全世界許多地區(qū),民族糾紛非常嚴重,可只有中國,不能說沒有,可比有些國家的問題和矛盾少多了。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么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下面從經濟方面來看這個問題。地緣關系,越在古代占的比重就越大,因為人控制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古代,受地區(qū)的影響就大一點。中華民族的活動范圍,一個是長江流域,一個是黃河流域。根據史志文獻記載,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國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當然不成問題。近年來,我們將考古發(fā)現與歷史文獻、古代傳說相結合,可知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傳說,禹會諸侯于涂山,涂山就是現在的紹興一帶;舜南巡到蒼梧,蒼梧就是湖南一帶;周穆王南巡,死在漢水,也是到南方;舜死后,娥皇、女英也死在湖南??梢?,從傳說堯、舜、禹開始到現在的長江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活動的區(qū)域。因為歷史朝代不同,有的朝代轄區(qū)向外擴展一點,有的朝代向里收縮一些。我們中華民族活動的舞臺,生活棲息的地方,范圍就是以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為中心,向東北可延伸一點,向西也可延伸一點,再遠就有沙漠限制了,再往西有大山擋著了,幾千年來,就在這個范圍里頭,經濟上有它的互補性。三千年前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荀子的《富國篇》就提到鐵出在北方,皮毛也出在北方,鹽是出在東方,木材出在南方。經濟上的互補,各個國家都不能自己獨立,都要求加強交流,大家互相受益。所以,經濟上互相交流、互相補充,迫使我們中華民族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國家與國家的交流、人群與人群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比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才流動非常頻繁,學有專長的人,從這個國家跑到那個國家,從那個國家跑到這個國家。古時候的國有點像城邦的意思,不像現在的國家這么嚴格??鬃印⒚献佣荚苡瘟袊?,這個國家不用,那個國家可以用。希望能做官,實施政治上的抱負?;ハ嘌a充、互相需要、互相滿足,也是
促成我們這個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動力。這是從經濟上來說。雖然古代的經濟不像現在的經濟交流這么頻繁,可是也需要互相交流。再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么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后幾百個諸侯參加戰(zhàn)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fā)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到了戰(zhàn)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zhàn)國七雄,最后就統(tǒng)一到秦了。這個統(tǒng)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不能這么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所以,我們看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tǒng)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tǒng)一天下。荀子也要統(tǒng)一天下,韓非也要統(tǒng)一天下。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tǒng)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么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圣人治天下,這個圣人,不是一個村子的圣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么合在一起。有這么一個愿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墒墙y(tǒng)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tǒng)一。統(tǒng)一后,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tǒng)一前的毛病。原先講秦始皇“焚書坑儒”,說秦始皇比較粗暴。后來秦朝實際的措施,以及地下發(fā)掘的資料來看,我看秦始皇沒有真正地“焚書坑儒”。他坑的那些儒生是什么人呢,就是幫助秦始皇求長生的那些人——方術上的儒生,不是孔孟之道的那些儒生。儒家的書,秦朝還保留了,不但保留了,而且還學習它,用來教育秦始皇的子弟。歷史記載,秦始皇死的時候,趙高給胡亥出主意,唆使幼子胡亥假借秦始皇的口氣,讓太子扶蘇自盡。扶蘇接到趙高他們這個假詔書,當時與扶蘇同時鎮(zhèn)守在北方的一個大將蒙恬,說這個詔書可能是假的,你是不是再去核實核實,問問是真是假。扶蘇說這個不能問,這事不需要問。按忠孝的原則父親交下的任務只能完成,不能懷疑,一定要遵守,用不著問??梢娗厥蓟式逃拥?,用孔孟的思想來教育他們,不是用法治。趙高又勸胡亥,說你可以當皇帝,你可以繼位。胡亥說我有兄長,我替他,不合理,我不能越過他去繼位,違反孝道,廢兄而立弟,這是不義??梢姾ヒ彩墙邮芸酌现赖慕逃?,《史記》上,司馬遷有明確記載,有他們的原話。這么一個大國怎么實行有效統(tǒng)治?從政治上看,要有理論指導才行,就是秦始皇開始已經采納了“孝”“忠”忠君,用這個觀念統(tǒng)治全國,因為這么大,孝父母,統(tǒng)一思想。塊地方,要直接管理很難,必須統(tǒng)一思想才行。總的格局是中央權力要集中,分散的農民要安居樂業(yè)。秦漢以后就是這么一個總的局面,一直維持了兩千多年,就是政治上要求集中,這是個總的趨勢。秦朝亡國很快,秦始皇統(tǒng)一了十幾年,國家就亡了。后來對秦始皇的評價不是太公正,說秦始皇是暴君。因為秦朝的歷史是漢朝人寫的,漢朝人代替了秦朝,它打倒了秦朝,它就把秦朝說得壞些。怎么看出秦始皇沒那么壞呢?就是秦朝那些法律,漢朝很批評、很抱怨的法律,到了漢朝得了天下20多年以后,還實行秦朝的法律。比如,秦始皇不準帶著書,書不能傳播,這是秦始皇定的??墒菨h朝到了漢惠帝的時候,還用這條法律,還沒有廢,可見秦朝的法律漢朝還在執(zhí)行。如果說是暴虐,漢朝和秦朝是一樣的,繼承了它。從政治上看秦朝大變革,就是由中央直接管理全國這么大的地方,就是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這么一大塊地方。這個新體制的變化很復雜,在今天就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很難的一個事情,管理經驗也不足,所以10多年就失敗了。劉邦繼承后,認為秦朝失敗可能與沒有分封他的子弟有關系,所以劉邦就糾正秦始皇這個問題,他的子弟都封王,分兵把守各省,還公布“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后來又傳了兩代,他的子弟自己起來造反,反對漢朝的中央政府。漢朝一看這個不行,又放棄了分封的辦法,這是漢朝變更秦朝制度的一次反彈。秦朝亡得快,主要是經驗不足,統(tǒng)治這么個大國經驗不足。統(tǒng)一六國以前,秦朝在國內行之有效的一些辦法,要推廣到從長江到黃河流域,一大片的地域,就很難行得通。比如出工,秦國原來以陜西咸陽為中心,國土面積小,老百姓給國家干活,他自帶干糧,干完1個月就回家了。統(tǒng)治全國以后,國土面積擴大了從廣東、福建調民工到咸陽來做工,要自帶干糧,就算服勞役1個月,那路上的耗費就不得了,那怎么受得了呢?秦朝滅亡就是勞工帶頭造反搞起來的,是劉邦利用征調的民工起義。民間有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流傳很廣。雖不能斷定實有其人,但確可斷言,必有其理。當時是天怒人怨受不了。秦漢這一代是建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大國,有成功,也有失敗處。怎么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wěn)定下來,有效地統(tǒng)治起來。關鍵在哪里?最大的困難在于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tǒng)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么大個面積等于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tǒng)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么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fā)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tǒng)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么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洞髮W》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這個《大學》,主要講什么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yǎng)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tǒng)的國家的要求范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后,宋朝就接受了。在唐朝以前,考試主要是考,“四書”“五經”“四書”包括《論語》、“五經”宋以后代替了的地位。《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宋明以后考試都用這“四書”,這是思想方面有這么個變化。再從政治體制上來看,君臣之間的關系、地位也在變化。在漢唐的時候,皇帝和宰相坐而論道,坐下來互相討論問題,幾乎是平等地討論問題,君臣之間的關系,不像后來離那么遠。漢光武帝寫信問他的大臣:你的夫人對你很好,是不是給你撓撓背,抓抓癢。再一個就是漢朝皇帝的姐姐新寡,皇帝看上一個大臣宋弘,忠厚正直,想把宋弘介紹給他姐姐,讓他姐姐與宋弘結婚?;实塾幸惶煺宜魏胝勗?,說,聽說富易交、貴易妻,有這個話嗎?意思是說,富了以后可以換一換朋友,做了大官,地位變了,可以換換老婆,有這話沒有?宋弘說:我只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实垡宦犓魏氲膽B(tài)度很明朗,他姐姐就在屏風后面很近,“事不諧矣”事情辦不他回頭對他姐姐說:,成了??梢娋贾g很自由,不像后來地位那么懸殊。到了宋朝以后,宰相與皇帝之間討論問題時,皇帝坐著,宰相大臣站著。朱熹是南宋的著名學者,給皇帝講書,皇帝不喜歡朱熹這個老師,于是就趕他走,給他下了個條子,說天氣冷了,我看你歲數大了,站著講書也很累,就不要講了,你回去吧,就給辭退了??墒窃偻?,明朝、清朝君臣關系又進一步拉開距離,君臣之間對話站著也不行,得跪著。試想一個人坐著,一個人跪著,根本沒法討論問題,只能一個發(fā)指示,一個接受命令。所以從歷史上看,這幾千年來中央政府的權力越來越重,皇帝的權威越來越大,人民的地位越來越受限制。這個變化說明,君權越來越重。所以,有人說中國向來有民主的傳統(tǒng),這話不符合事實?!懊駷橘F,社稷次之。那個的意思,不是民比君主還貴重,而是說農民問題很重要,民心的向背很重要,孟子沒有民比君還尊貴的意思。從政治上看,五千年來中央權力越重,人民和臣的地位越低。從文化上來看,這五千年來也很有變化。文化,就是中國的長期統(tǒng)一,中央政令不受隔閡,一直通行無阻。靠的是什么呢?一個是靠工具好,中國有統(tǒng)一的漢字,這是很了不起的,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你看古希臘文,也是古文字。有一次在雅典圖書館,見
有一個人在借柏拉圖的書,當然是用古希臘文寫的。我就問那個借書的人,我說你看這個?他說我看不懂,我是來查字典的。我說你是教什么的?他說我是教希臘語文的老師。就這個語文老師,看不懂柏拉圖用古文寫的書??芍袊@個漢字怎么樣呢?你們看從甲骨文到現在,文字沒有中斷,你寫吃的那個魚、馬,沒有死亡,現在還認得出、看得見,它不是考古的對象,它還活著。這漢字起作用太大了。我們到福建、廣東出差,語言不通,說話很困難,可是你拿著《人民日報》就通行無阻。完全可以看得出,中國的長期的凝聚力與這個古漢字大有關系,而且秦始皇統(tǒng)一做了很有功勞的一件事。前幾年發(fā)現在湖北楚墓的竹簡,那些字我們有些不認識,怎么才能找到認識的途徑呢?里頭有些書是北方的書,有的是《老子》的,有的是《論語》的,對照著看,對著上下文猜,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而且還認不全。我們現在的楚文字還認不全,這是發(fā)現楚國有文字,別的國家也有各國文字,北方也有各國文字,不過沒有發(fā)現,那沒法推論了。語言的統(tǒng)一,也有記載。北京話,咱們在北京住這么多年,從北京往西走,走到門頭溝,這個語言就跟北京話不一樣。再往東走到天津,北京話和天津話顯然就不一樣。河北省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北京話這個區(qū)域里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北京官話呢?明朝的筆記記載,明朝是太監(jiān)專政,說著官話,穿著華貴的衣服,騎著大馬,到這里來的就是朝廷來的,是北京派來的。明朝開始已經出現了以北京語言為中心的變化,清朝就更普遍了。這個北京話,科舉考試,除了考他的文章以外,還有一個口試,這個口試不一定考別的,就讓他講一段書,拿一段書讓他講一講,念一念。廣東人也不能用廣東話來念,福建人也不能用福建話來念,只能用國語普通話來念,語言的統(tǒng)一已經在做這個工作??偟膩碇v,對民族的統(tǒng)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一點歐洲還遠遠沒做到。這是從語言、從工具、從文字來看。我們再從信仰來看,也看出我們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也很早。3世紀時候,五胡十六國,北方正在亂,有一個大臣就勸國王,說信佛沒什么好處吧?佛是外國人。那個國王就說,正因為他是外國人我才信,我也是外國人嘛。那個時候皇帝自己不是漢族。又過了若干年,到了10世紀的時候,或者9世紀末,遼國與宋對立,南邊是宋,北邊是遼。遼國國王對大臣說,咱們要提出一個信仰,讓大家共奉,才有一個中心,你想想信什么好?大臣說,當然信佛了,大家都崇拜佛。遼國王說:不,我想,信孔子好,這孔子治國平天下,對我們遼國有好處。從遼開始就信孔子,儒家的思想。這種思想,這種意識,就在少數民族里都有接受,也不是強迫它,是自己選擇的。后來戰(zhàn)爭這么多,孔廟沒有焚毀過,一直保存較好,各個民族都尊重它、供奉它。就是說文化上也有這種條件,有一個傾向,就是有一個共同喜歡的中心的東西。
清朝乾隆皇帝,自覺地保持滿族的傳統(tǒng),說我們這個騎射、尚武精神不要丟掉,他從心里很欣賞、佩服漢族的文化和禮教。乾隆曾經讓人畫過《行樂圖》,也就是現在的生活照,畫有山、水、竹林、七弦琴,乾隆穿著晉人的衣冠,不帶辮子,未穿箭袖袍服,這說明乾隆心里覺得中華文化很可愛,很愿意學習,而且接受了中華漢文化的倫理標準。咱們都知道,清朝順治的母親改嫁過,改嫁給多爾袞,在清朝入關前風俗就這樣,哥哥死了,嫂子跟小叔結婚,社會認可,沒什么奇怪的,不存在問題。接受漢文化以后,采用了漢文化的倫理標準,清朝歷史就有意回避這一段。北大孟森教授,是研究清史的專家,他為這個事情辯護,說沒這回事,是漢人造謠中傷。胡適有信和他辯論,說你舉的理由都沒有說明沒有這回事情,你只是推斷說不可能、不應該,還沒有證明來否定這個事情??梢姀倪|到清都認為這個漢文化很深厚,值得學習,值得信奉,因此接近它,認同它。所以從文化上講,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大家也是很明確,也是自覺自愿接受的。這是從四個方面來講,說起來是為了方便。實際上,這四個方面是混融的,交替的發(fā)生關系,絕不是單獨的發(fā)生關系。中華民族這五千年,整個是共同走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有文化的、民族的、經濟的、政治的,各方面的綜合,造成了越融合越近,越融合越密切,形成這么一個共同的一個機構、一個組織、一個意識。這個意識,變成牢不可破的一種意識,就是認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是正常的,不統(tǒng)一是不正常的,統(tǒng)一是應該的,不統(tǒng)一是不應該的。這個意識也不是后來才有的,就是從分裂開始,就有這個傾向。三國時候,諸葛亮要恢復漢室,他要統(tǒng)一;曹操的赤壁之戰(zhàn),他要打孫權,他也為的是統(tǒng)一;到了淝水之戰(zhàn),五胡時代的苻堅打晉朝,在安徽合肥附近打了一仗,苻堅打敗了,他打仗也是為了統(tǒng)一,當然也有他的政治野心,從理論上說他要統(tǒng)一天下;南朝也有幾次北伐,像劉裕也打到過洛陽,打到過北方,也要統(tǒng)一。這說明什么呢,就說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正常狀態(tài),應該是統(tǒng)一,不應該是分裂。我們看中國歷史實際情況,也是這么一種情況。我初步把這個分裂與統(tǒng)一的年代算了一算,分裂的時間從秦漢以后占中華七分之一的時間,七分之六是統(tǒng)一時代。統(tǒng)一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么好處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這么幾個好處:第一,消滅了內戰(zhàn)。我們看歷史,戰(zhàn)國時代沒有一天不打仗的。這個戰(zhàn)爭,打敗了就不用說了,當了奴隸,當了俘虜,打勝的也是災難重重,吃虧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戰(zhàn)后的瘟疫、災荒,一定會有這些事情。但戰(zhàn)爭也鍛煉了人,提高了戰(zhàn)爭的理論。比如說,《孫子兵法》那個書就是戰(zhàn)爭的總結,是戰(zhàn)爭理論的總結。有一個朋友說《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完成的,后來沒有發(fā)展,是不是后來不行了。我看他問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實際上也很自然,因為秦漢以后沒有大戰(zhàn)爭了,沒有大戰(zhàn)你總結什么呢?所以說中國的兵書自
《孫子兵法》以后就沒有新的大的發(fā)展,就是因為戰(zhàn)爭規(guī)模也小了,時間也短了,經驗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過水戰(zhàn)、火器,那只是補充,但戰(zhàn)略思想沒什么變化。損失就是這個兵法沒有繼續(xù)發(fā)展,可好處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榮發(fā)展生產,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是天大的好事。消滅了戰(zhàn)爭,是內部戰(zhàn)爭,如果有戰(zhàn)爭,那是外邊來的。農民起義是另外一回事,農民起義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農民起來了。那時也有戰(zhàn)爭,不過地方之間的混戰(zhàn)沒有了。第二,興修水利,防止水害,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像前幾年長江大水,要不是全國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好,永遠不可能治好。有了統(tǒng)一,可以除水害,興水利,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這個是顯著的好處。特別是像黃河這種河,這種害河,要不在統(tǒng)一的國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第三,全國統(tǒng)一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中國這么大,總是有荒年,不是這里旱災,就是那里澇災,就是那里蟲災。有了統(tǒng)一的國家,它可以統(tǒng)一調撥、調劑,以豐補歉,可以免災區(qū)的賦稅,施行救濟。唐朝還有一個規(guī)定,可以易地避荒災,政府允許逃荒。唐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隊伍里跑出國境的。要是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就沒有這個措施,就不可能,有個界限管著,你怎么能隨便流動呢,不可能。第四,統(tǒng)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止外在方面的侵略。因外來的侵略是從一個方面來的,從局部來的,過去中國歷史上從北方來的多,從山西大同、河套、綏遠來的多,要不是統(tǒng)一的話,誰挨著邊界最近,首當其沖,它就受損害,別人也不管。統(tǒng)一就不一樣,統(tǒng)一后,你打山西,可廣東、河南都來支援你。所以,后來抵抗外來的侵略,統(tǒng)一的政府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要不是統(tǒng)一,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谷諔?zhàn)爭咱們記憶猶新,日本并不是首先占領南京,它是先占的東北。我們不承認,不認可,非跟它打不可,后來占了華北,還不行,還要打,一直打到最后,我們把日本的人力、財力給耗光,結果它失敗了,我們勝利了。歐洲就不一樣,歐洲不統(tǒng)一,歐洲希特勒打捷克,別國不管。所以這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大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際的好處,這是親身感受得到的。第五,統(tǒng)一帶來的好處,一直到最近。比如咱們增加內需,要不是統(tǒng)一大國的話,別國沒有資格提這個條件。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很多,日本的經濟學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內需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我們有這個條件,這就是沾統(tǒng)一大國這個光,沒有統(tǒng)一就不可能有這個條件。第六,多民族統(tǒng)一大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大規(guī)模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靠全國的人力、財力來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說我們的運河,牽扯到好多
省。我們修長城,也是牽扯到好多省,這是物質方面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就更多了:我們修書,如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端膸烊珪酚缅X不是很多,紙張書籍用不了很多錢。可是精神產品光有錢是做不到的,要有人才,要有專家,要有人力,人才絕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解決的。今天我投入2億,明天你就給我多少人才,沒有這回事。人才要從全國選拔才行。前幾年,臺灣的經濟比大陸平均發(fā)達得多,可是臺灣編個像樣的書就編不出來。人才就那么多,就兩千萬人,你選拔人才,能選出多少?選不出來。所以它們向大陸版盜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它沒有。修《四庫》有多少人才?來自安徽的戴東原,來自江蘇的王念孫,河北的紀曉嵐,還有各省的專家。所以人才的集中,不是全國選,選不出來。不論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靠全國的人才來完成,這就是多民族的統(tǒng)一大國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正因為有這么些好處,所以,政府改朝換代換了多少次,皇帝有漢族,也有非漢族的,可這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體制始終沒有變,而且維持得很好,全國各族人民接受了這種體制。那么,也有人會懷疑,怎能說明中國的老百姓擁護這種制度呢?這個問題,孟子就答復過,孟子說,堯傳給舜,舜傳給禹,這是天命。那個孟子的學生也很調皮,問天命是怎么告訴你的?是怎么知道的呀,“天不言,”孟子說:以行與事示之而已。人民有了問題找誰,他找禹還是找舜的兒子呢?最后還是到禹那里去告狀。他們主持祭祀,被天接受了,他們主持國家事務,被老百姓接受了,服從了,這就證明是天命,這是民意,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低級的、初步的方式,動物也有,不光人有,不順從它就不干。比如你馴服一匹馬,它不聽你的話,不讓你騎,也是它的意志的表現。老百姓也是這樣,他不給你好好干活,證明你違反了民意,違反了天意。其實就是這么個道理。成立人民公社那時候,我正在大興鄉(xiāng)下,當初還認為老百姓覺悟不高,這樣的通向共產主義的好事,你怎么不贊成呢?后來實踐證明,這是民意不同意,不但是北京大興農民不同意,別的地方的農民也不同意,所以他們采用不合作、不給你好好干來表示。公社干部來檢查,就派人去放哨,看到有人來檢查就干,沒人來檢查就躺地上睡覺,這就是民意。中國,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大國,不管改朝換代怎么變,始終維持多民族統(tǒng)一這個形式,這是民意愿意采取這個方式,所以這個方式就維持二千年之久。所以說中國二千年的國情,就是“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大國”。我們從歷史上看國情,這就是我們的國情。這是摸索了若干年才找到的道路。長治久安、抵抗外來侵略、防御自然災害、從事建設都離不開這個體制。人口多,有它的好處,比如一個人拿1塊錢,湊齊了就是12、13億。一個人2塊錢20多億就出來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綜合力量。這個條件舉世無雙,只有中國才有這么個條件。印度人口跟我們差不多,也是10億以上,它的
民族問題始終沒解決,而且很矛盾很尖銳。俄羅斯國家也很大,民族問題也沒解決。歐洲更別說,迄今仍是列國林立,統(tǒng)一不起來。民族之間絕對沒有問題那也不可能,親兄弟有時還吵吵鬧鬧,夫妻還有離婚的??傮w來看,民族關系在中國處理得是相當好的。中華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組成這么個國家,這么大一個范圍的集體,長治久安,維持幾千年不斷發(fā)展,克服了很多困難,而且最后站起來了,前進了,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們多民族的統(tǒng)一的大國,這個條件是很了不起的,是買不到的,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厚的遺產。如果要不是這么一個大國,清朝道光以后,連割地帶賠款,割到最后我們還剩960萬平方公里(我們以前是1300萬多平方公里)。只有這么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大國,才能抗得住沉重的磨難,沒有被摧垮。一直到今天,我們的國力也不算很強大。可是,就連不喜歡我們的列強,也不敢輕視我們。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主要的原因,不是我們強,是我們大。這個大是買不來的條件,它不是現在變大的,是從來就大,幾千年了就這么大。我們這個國家,在世界來說是惟一五千年持續(xù)不斷發(fā)展的大國。你看歷史上沒有啊,埃及歷史比我們早一點,中亞那邊也比我們早一點,兩河流域巴比倫也比我們早一點,赫梯比我們早一點,他們都中斷了。希臘也是古代文明古國,后來也不行了。到過雅典的人,看到很殘破的一些舊殿宇,給人以破落戶的印象,風景很好,就是敗落。那些大殿都是破爛的樣子。從古到今幾千年維持不斷,持續(xù)發(fā)展,惟一的國家就是我們中國。要充分地認識這個國情。這是我們考慮問題,選擇方向、道路的依據,這是個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我們對過去的優(yōu)點、長處要給以足夠的認識。這就說明封建文化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比的、豐厚的遺產。我們中國這么多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很多成就都是在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社會里完成的。比一比歐洲封建社會,它也有成就,比起中國來就差得太遠了。就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歷史與西方的共產黨也不一樣。咱們學過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三個組成部分,那是根據歐洲情況講的。在我們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在哪里呢?我看就一個來源,就是愛國主義。它是從救國救民的真理,從這里來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有識之士為了這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大國不受肢解,不當亡國奴,自強獨立,走現代化,才找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從一開始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有些西方國家不了解中國的國情,認為蘇聯一垮,就跟多米諾骨牌一樣,都倒了。國情不一樣,它不會跟著倒,這個話毛澤東也說過,先進的中國人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這樣接受了馬列主義。封建社會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這個一定要把它講夠,要認識夠。今天我們面臨一個新問題,這個現代化的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了解過去,在過去的基礎上,怎么樣才能不被目前激烈的競爭所淘汰,立于不敗之地。這個現代化的道
路還很艱難,不能躺在古人的成就上,躺在祖宗遺產上來過日子。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封建社會給我們帶來好多實惠,好多好處,讓我們避免了亡國,克服了災難,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墒牵瑫r也要看到,在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今天,這個封建主義思想的殘余對我們起到什么干擾,起到什么阻礙,也要充分地認識到、認識足,才能邁開步,要不然很容易變成復古主義,說我們祖宗樣樣都好,一直都是好,好到沒法再前進了,這行嗎?顯然是不對的。有哪些封建殘余到現在還有影響呢?比如說家長制。家長式的不民主影響到各級政府,影響到黨內,黨員對民主精神也不是了解得那么透。家長制在過去有它的根源,小農經濟需要家長制,一家的生產計劃、勞力安排都要聽家長的,家長有絕對的權威,他有支配權。所以封建社會需要有家長制,要沒有家長制這個生產就不能維持。家庭是個生產單位,也是個消費單位,沒有家長當家怎么行呢?所以說家長制的產生是必然的,非有不可,它立過功??墒乾F在過民主生活,家長制要繼續(xù)起作用,人民之間沒有平等討論的機會,一個人說了算,這個顯然是不行的。再比如小農經濟的生產,它生產的產品,不是為了交換,是為了自己消費。小農經濟不存在成本核算的意識,它也不需要成本核算,一家一戶過日子可以行得通。如果把這種思想帶到企業(yè)里,管理一個企業(yè),管理一個國家的財政,成本核算的觀念不強,甚至不懂得成本核算,不計成本,這個企業(yè)非關門不可,它不適應現代化。再比如,小農經濟很容易看重近期效益,不看長遠,眼前利益看得很重。從我們多年經濟建設看來,各地方的領導官員,近期效益看得非常重。5年之內你能拿個什么成果出來,10年之內又怎么樣,再遠就沒有了。成績做在本屆政府當任上最好,不能太遙遠。中國教育為什么不發(fā)達?因為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普及教育,對象是青少年,10年8年看不見效益,有了效益也不是你在任的時候看得出來的。初中孩子畢業(yè),在20年以后才起作用呢,你培養(yǎng)得再好又怎么樣呢?我們現在歷屆政府抓大學抓的多,抓中學抓的不夠。有的小學老師欠薪打白條,大學就好得多。大學校長容易見成績,我有多少多少發(fā)明,開個展覽會,一五一十地擺出來給人看。我在大學教了10多年書,我感覺大學教育現在比世界發(fā)達國家有差距。大學上不去,就是中學沒上去。各地方、各政府、各級官員看重近期效益,投入到中小學看不見近期效益,沒有回報,所以就不往這里使勁,欠薪,教員缺額,小農意識對我們的現代化影響有多大!小農經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直接經驗看得多,看不起書本知識,認為書沒用。其實書本知識,就是前人的直接經驗的記錄。如果書本知識不重要,光看直接經驗,那么就狹窄得很,有限得很。直接經驗只能對你當前有幫助,它具有限制性。把一個人的經驗變成千萬人的經驗,要靠間接經驗,靠傳播媒體的普及、傳播、推廣。沒有文化,知識
貧乏能行嗎?建設現代化國家,要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就是要掃文化盲。這個文化盲不是說不識字,而是文化素質不夠,只看近的,不看遠的,只看眼前,不看將來。欣賞能力也跟文化有關,古典音樂不是每個人一聽就懂的,外國的朋友對于交響樂,也是學習、學習,欣賞、欣賞才聽得懂的。媒體公布的犯罪的官員狂嫖亂賭,一個晚上,連一個工廠輸掉的都有。文化素質不高,他認為賭博是享受,是快樂。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曾經流行享受主義,追求快樂,大吃大喝。人的肚子是有限的,吃飽了就不能再吃了,屋角放上只桶,用羽毛探進嘴里,引起嘔吐,吐光了,回頭再接著吃,這種“享受”,算享福嗎?一個文化素質欠缺的人他就喜歡這個,停留在低級的消費、低級的刺激上。報上公布的賴昌星拉干部下水,無非拉這些文化素質不高的人。中國的家族觀念很強,這也是小農意識的體現。我看好多現代企業(yè)用人,特別是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用人,第一代發(fā)展得很好,后來發(fā)展不下去了,因為什么呢?因為任人惟親!美國有個王安電腦公司,是一個很不錯的企業(yè),但王安的兒子把事業(yè)給毀了。我們的企業(yè),私人創(chuàng)業(yè)的有多少是傳給他的親屬、家屬、家族的,看董事會、董事長、理事長有多少都是親屬的!這都是封建主義的殘余帶到現代社會的。外國人很少靠他的父親,外國人看重的是自己創(chuàng)出來的,不是靠祖先。就說中關村,這個現代企業(yè)的核心地方,有人初步統(tǒng)計一下,那些管事的人,跟家族血緣有關系的人很多,如果屬實,這就限制了現代化的發(fā)展,現代化不能這樣做。家族意識、小農意識,不放手家族以外的人。從消極方面來說,貪污腐敗,也是以家族為單位。正面的、反面的都有,說明封建殘余的勢力是造成我們今天現代化的障礙,而且還在起作用。我們農村干部的選舉,如果這個村姓張的多,這個書記如果不是姓張,是個外姓的,你就辦不通。這說明封建殘余思想已經阻礙現代化。這是長期以來留下這么個觀念。我們有時罵一個人,說這個人不好,六親不認,其實真正秉公辦事,六親有什么非照顧不可的呢?五四運動是革命行動,北大打個大旗,說曹汝霖賣國,是曹操的后代,不是好人。曹操變成壞人是宋朝以后變的,不是以前變的。曹操在唐朝還有一個很好的名聲,杜甫《丹青引》頭一句就是“將軍魏武之子孫”。曹操的后代變成賣國賊了,壞人就是曹操的后代,顯然是封建思想在作怪。農村包圍城市,共產黨從此逐步取得全國勝利,就因為是封閉型的自然經濟。我們當初革命根據地大大小小好幾十塊,延安這塊是最大的,南到海南島都有,當年靠小農經濟積蓄了革命力量。今天我們走現代化,應當突破那個范圍繼續(xù)前進才對。看事物的利與弊,往往是糾纏在一起,當初你沾了它的光,如要繼續(xù)前進,就要擺脫小農意識,實現大同世界,達到共產主義,那時沒有國界,沒有國家,消滅政黨。國家是保護一個群體最基本的單位,也是最有效的一個單位。中國、外國、大國、小
國都一樣。國家的作用絕對不能忽視。愛國主義在今天來說,絕不是過時的東西。因為現在,國與國沒有一個有權力的機構能夠仲裁它,雖然有個國際法庭,有個聯合國,但那是個講壇,沒有行政力量。所以一個國家若是不強大,科技不發(fā)展,就要挨打,事實已經證明這點。愛國主義沒有過時。世界要和平最好都放下武器,可也要注意一點,要同時放下武器,不能你首先放下武器,就像宋襄公那樣仁義之師,那蠢事,不可學。我們中國今天所以有發(fā)言權,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定的綜合國力,有這么多的人力、物力,還有我們的核武器。我們收回香港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二戰(zhàn)結束后顧維鈞代表中國就提出香港何時收回的問題,丘吉爾說以后再說吧,這一句話就過去了。國力強盛以后,香港就收回來了。50年代,陳毅外長到北大講話,跟老師、學生見面,他說科學技術發(fā)達后,我這個外交部長也好當,就是這么個道理。所以說愛國主義一定要堅持、要抓緊。愛國,就是愛我們這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大國,要愛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從反面來看更能說明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外國敵對勢力企圖使這個多民族國家分裂,支持臺獨、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還有“東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歷史遺跡保護裝修合同增項條款
- 2025年度智能制造生產線項目管理人員聘用合同
- 2024交通安全的總結范文(30篇)
- 2024-2025學年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勤徑學升高中歷史必修上同步練測(統(tǒng)編版2019)
- 2025年典型國際鐵路運輸合同
- 2025年中介居間合同示例
- 2025年農村基礎設施優(yōu)化共建協議
- 2025年住宅按揭貸款協議書樣本
- 2025年停車場地合同模板
- 2025年渦輪螺槳發(fā)動機項目立項申請報告模板
- 中建八局分包入場安全指導手冊v2.0111
- AutoCAD 2020中文版從入門到精通(標準版)
- 紡絲原液制造工(中級)理論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大梅沙河道河道流量水位
- 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
- 緊固件常用標準件匯總圖
- 人教版初二英語八年級上冊全冊英語單詞表
- 繪本成語故事:四面楚歌
- HCIE-Transmission H12-931認證培訓考試題庫匯總(含答案)
- 《紅色經典》校本課程
- 車輛委托保管合同 車輛委托保管協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