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燭之武退秦師 公開課獎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燭之武退秦師 公開課獎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燭之武退秦師 公開課獎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燭之武退秦師 公開課獎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二單元4燭之武退秦師 公開課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shè)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1、學習文言誦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3、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4、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藝術(shù)以及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安排。【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第一課時【課堂目標】1、朗讀,正音正字。2、學生分組翻譯文章,疏通文言字詞【教學過程】一、朗讀正音正字 1、學生分組分段朗讀,標注讀不準的字詞。2、教師正音并提示文言異讀現(xiàn)象(古音異讀、通假異讀、破讀)

氾(fàn)南

佚(yì)

之狐夜

縋(zhuì)

闕(jué)

秦朝(zhāo)濟

逢(páng)孫戍(shù)之失其所與(yǔ))夫(fú)人之力共(供)(gōng)其乏困不知(智)(zhì)二、分組翻譯文章,疏通文言字詞 1、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給、供應(yīng)。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

“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

“智”,明智,聰明。讀zhì)

2、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撤兵)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5領(lǐng)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6.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7、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8、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9.……不仁,……不知(智),……不武(……不是仁道;……不算明智;……不符合武德)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11.臣之壯也(壯―壯年的時候)12.今老矣(老—老年人)13.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14.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東西)15.君亦無所害(所害—害處)16.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好處)17.與鄭人盟(盟—訂(建)立同盟)18.唯君圖之(圖—計劃、考慮)119.夜縋而出夜:名作狀,在夜里。20.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朝、夕:名作狀,在早上,在傍晚。3、古今異義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古義:不專一,不忠,從屬二主;今義:“二”的大寫)②行李之往來(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個人;今義:妻子的尊稱,對已婚女子的尊稱。)⑤亦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組織(會議等)接待、安排(客人的食宿等)的單位、個人】⑦又欲肆其西封(古義:疆界,領(lǐng)土;今義:一般作動詞,密封)=8\*GB3⑧乏困共其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疲勞。

4、特殊句式

=1\*GB2⑴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2\*GB2⑵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3\*GB2⑶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4\*GB2⑷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5)、固定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形式:所+動詞①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②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沒有害處的)③失其所與(結(jié)交的同盟者)三、作業(yè)1、背誦全文2、完成《優(yōu)化探究》“自主預習”“基礎(chǔ)鞏固”第二課時【課堂目標】1、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藝術(shù)以及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安排。2、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窘虒W過程】一、導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二、《左傳》其書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窞榻o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附錄:史書體例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左傳》。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三、解題1、關(guān)于古代姓名。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名叫狐的人 2、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重點是人物、事件,用四字短語概括)

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五、課文賞析(一)、賞析第一段1、提問:本段僅25字,5個分句,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明確:①“晉侯、秦伯”闡明形勢: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guān),與秦關(guān)系不大,秦可以爭取)。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③“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标U述兩軍駐扎位置:可見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兩軍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2、探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不是“秦晉圍鄭”的真正原因?補充背景:①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②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即興背誦第一段(二)賞析第二段1、提問:面對危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明確:、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

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②辭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③公曰:“……”許之。A、鄭伯首先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B、燭之武最終應(yīng)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秦伯,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2、歸納本段人物形象明確:①佚之狐關(guān)心國家,在危難之時積極地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知人善任。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雖然滿腹牢騷,但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3、背誦第二段(三)、賞析第三段1、燭之武是如何成功說服秦伯的?明確:提示:“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chǔ),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guān)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quán)衡利弊了。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jīng)邊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guān)系。然后又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2、小結(jié):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3、板書: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shù):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quán)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㈣賞析第四段1、討論: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如何看待晉文公的撤軍理由。提示:“不仁”“不知”“不武”是晉文公的三點撤軍理由,但這只是一個借口。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不知”是實質(zhì),“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晉文公在盟友敵變的情況下,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六、作業(yè)布置課后練習第一題第三課時【課堂目標】分析文章特色,賞析人物形象一、文章特色分析1、情節(jié)波瀾起伏。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zhuǎn)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文章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2、伏筆和照應(yīng)。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shè)置了伏筆和照應(yīng)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秦晉圍鄭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yīng)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鄭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二、分析人物形象。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2、鄭伯:(1)善于納諫。

(2)勇于自責。

(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yīng)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一)、第一個人物——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說說對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啟發(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二)、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慧眼識才的伯樂)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1、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補充: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

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刀省⒓t眼病。(三)、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

——當權(quán)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quán)者的嫉妒。

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三、拓展探究,遷移運用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和自己的感受,探討燭之武這一人物的意義。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提示: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guān)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guān)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yīng)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yīng)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yīng)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四、課堂討論課后練習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