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王姓_第1頁
百家姓之王姓_第2頁
百家姓之王姓_第3頁
百家姓之王姓_第4頁
百家姓之王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百家性》王姓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2014年,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占全國總?cè)丝诘?.1%。[1]

中國東部地區(qū)占了王姓總?cè)丝诘?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東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2]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qū)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qū)中文名王姓外文名Wang類

別中華姓氏得姓始祖太子晉郡

望太原郡、瑯琊郡等堂

號太原堂、三槐堂等代表人物王昭君、王羲之等起源地河南

歷史發(fā)展

始祖姬晉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4-5]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zhàn)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瑯琊、山西太原,最終發(fā)展成瑯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姬姓王有三個分支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后。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于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于魏,戰(zhàn)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后,后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于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8]

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腹曳庥谕醭牵懦窃诮衤尻柾醭枪珗@。其封地雖小但處于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后,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來稱為王城王氏。2、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9]

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區(qū),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3、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后,虞舜的后代媯滿被封于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后,改為田氏。秦滅齊后,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4、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5、出自少數(shù)民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外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14]

南北朝時高麗人,[15]

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16]

契丹人,[17]

金朝時女真人,[18-19]

北宋時西夏黨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qū)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yōu)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系。王字演變遷徙傳播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qū)為主要的活動地區(qū),發(fā)展十分迅猛。隋朝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入臺灣地區(qū)。人口分布

王姓分布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王姓總?cè)丝诘?4.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cè)丝诘?5%,其次分布于江西、陜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陜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明朝時期,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山東,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王姓總?cè)丝诘?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發(fā)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這個比率已經(jīng)降了一半。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陜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qū)。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1%。[1]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陜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cè)丝诘?0.5%。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qū)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qū)。而北方區(qū)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qū)。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qū)。王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nèi)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陜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qū)、海南大部,王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長江以北其他地區(qū)、青海東部、新疆北部、云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qū)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郡望郡望共有21個,分別是太原郡、瑯琊郡、北??ぁ|??ぁ⒏咂娇?、京兆郡、天水郡、東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陽郡,中山郡、陳留郡、章武郡、東萊郡、河東郡、金城郡、海漢郡、長沙郡、堂邑郡、河南郡。堂號總堂號:太原堂

三槐堂分堂號: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義堂,世賢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兩儀堂,利文堂,佑啟堂,尚德堂,佩傳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敘倫堂,冠南堂,素風堂,振趾堂,挹淵堂,恩義堂,恩榮堂,務本堂,梓蔭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敘堂,淮澤堂,斯美堂,敬愛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畬經(jīng)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敦睦堂,敦義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蔭堂,槐德堂,嗣槐堂,愛敬堂,義德堂,源遠堂,嘉會堂,輔德堂,齊壽堂,谷詒堂,馀德堂,馀慶堂,燕翼堂,燕譽堂,樹德堂,興仁堂,篤行堂,篤倫堂,篤親堂,錫類堂,親愛堂,環(huán)慶堂,禮基堂,雙柏堂,鎮(zhèn)楚堂,彝敘堂,懷德堂,繼周堂,繼蘭堂,聽槐堂(共90個)宗祠對聯(lián)門楣太原垂徽三槐世第清節(jié)流芳四杰傳芳四言通用聯(lián)暖舒柳岸;瑞溢槐堂。全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槐堂世瑞;珠樹家珍。上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下聯(lián)典指唐·王勃。輞川書畫;沂國方嚴。上聯(lián)典出唐·王維,工詩善畫,晚年居藍田輞川。下聯(lián)典出宋·王曾,封沂國公,處政方嚴。明妃青冢;金母瑤池。上聯(lián)典指西漢·王昭君。下聯(lián)典指神話傳說西王母。太原望族;東晉名家。上聯(lián)典指東晉·王敦。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導。三槐世澤;兩晉家聲。上聯(lián)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睍r稱“三槐王氏”。下聯(lián)典出東晉·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孫世代簪纓。家傳烏巷;古繼青箱。上聯(lián)典自東晉·王彪之精通經(jīng)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guī)藏于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lián)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求鯉世澤;愛鵝家聲。上聯(lián)典出漢·王祥,有臥冰求鯉侍母的故事,舊時列為“二十四孝”之一。下聯(lián)典出東晉·王羲之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jīng)》以換鵝。陽明學術;逸少風流。此聯(lián)為王姓宗祠太原堂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明王守仁,于故鄉(xiāng)陽明洞中講學,世稱“陽明先生”。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羲之,字逸少,有“東床坦腹”的故事。臥冰躍鯉;朝闕飛鳧。上聯(lián)典自漢·王祥,曾臥冰求鯉侍母。下聯(lián)典自東漢·王子喬每朝闕,來去無蹤,憑雙鳧飛來,時人稱其“仙吏”。五言通用聯(lián)一經(jīng)傳舊德;五字耀英才。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lián)?;彪A培世德;烏巷煥家聲。劉墉親筆山東高密城律王氏老祠堂對聯(lián)。七言通用聯(lián)蘭亭一集家聲遠;槐樹三株世澤長。上聯(lián)典指東晉·王羲之書法為古今之冠,《蘭亭序》帖影響深遠。下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碧紗籠護詩人草;金帶圍開宰相花。上聯(lián)典出唐·王播,顯達為相后,寺僧以碧紗籠護其孤貧寄食時題于寺壁之舊作。下聯(lián)典出宋·韓琦家宴,王珪、王安石、陳升之均在,金帶圍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為相。黃槐綠竹栽新院;紫燕紅鵝說舊家。上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王獻之。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謝、王羲之。千里荷花開世界;一杯美酒對湖山。上聯(lián)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lián)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王羲之對聯(lián)喜貼右軍墨;春意樂賦摩詰詩。上聯(lián)典出晉代王羲之,世稱王右軍。下聯(lián)典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秋水落霞驚四座;桐花棲鳳報群賢。上聯(lián)典出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下聯(lián)典出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傳家節(jié)操同松竹;報國功勛并斗山。采用王氏節(jié)義堂聯(lián)。上聯(lián)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節(jié)操。下聯(lián)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少人為國為民建過功、立過業(yè),有斗岳般的功勛。黃槐青箱千秋秀,紫氣紅鵝萬年春?!敶碡敿彝跎俜遄钲谛戮由系绿寐?lián)。上聯(lián)典自王佑、王導、王安石、王陽明、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禮義傳家,詩書教子,人才濟濟,尤善整章建制;下聯(lián)典自軒轅黃帝、王羲之、王獻之等,說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遠流長。家譜文獻譜名編者及編撰方式藏地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刻本-北京圖書館郎琊三槐王氏宗譜王梁修纂,清道光間槐清堂刻本一冊-北京圖書館王氏通譜王庸敬輯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活字本-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吉林大學王氏宗譜王國棟修,清朝手抄本北京圖書館王謝世表黃大華編,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蘇州市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鍬溪王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統(tǒng)二年聽笙堂木刻本湖北黃罔縣檔案館郎琊王氏宗譜七十卷首一卷王志周、王彩國等續(xù)修,民國元年木刻本湖北黃罔縣檔案館宛平王氏宗譜王惺、王元鳳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王氏青箱堂刻本北京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王謝世家三十卷韓昌箕撰,明天啟天年刻本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清苑王氏家譜九卷王開纂修,明萬歷十一年鈔本北京圖書館郎琊王氏宗譜八卷王啟森修,民國八年鉛印本北京圖書館、吉林大學王氏家譜五卷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中國人民大學王氏族譜二十卷王中輝、王中極纂,清乾隆五十五年存厚堂刻本山西大學、遼寧省圖書館王氏郎琊世譜不分卷王鎬主編,清乾隆五十六年鈔本浙江圖書館王氏族譜八卷王明松、王有煥續(xù)修,清嘉慶四年木活字本遼寧省圖書館清河王氏族譜不分卷王琛編輯,清同治七年介福堂刻本淮安市圖書館王氏族譜十八卷王屏之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活字本北京圖書館王氏族譜四卷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學注:以上為部分王姓家譜文獻[21]

字輩排行

地域

字輩安徽績溪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yè)積德慶長春俊杰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骕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恒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安徽蕪湖學必啟泰國之儒宗元裕繼昌兆德厚志承賢景運開定邦強安徽銅陵遠播芳名從古相傳湖北漢川松有本新玉發(fā)奇光培以英哲錫爾嘉祥學士葉廣賢臣名揚崇道必顯敦善啟昌安邦鼎志立紀振綱詩書傳子永遠貽芳湖南瀏陽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序: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湖南長沙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子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鐘俊杰湖南安化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湖南安化驥足騰云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傅必盛前武克相繩河南商城漢楙光基鉅,湻模炳域銑(先),湘梅榮增錦,源凱熾堯銓江蘇潤州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江西吉安均旭源之登尚曰一啟楚開德百世應宗傳遠先澤文潤家聲江西萍鄉(xiāng)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山東嶧城道統(tǒng)廣運,純正自勵,粹豫巽豐,百儒偉昌,成憲貽續(xù)守,鴻業(yè)振衍長,耀宗宜向盛,榮來啟智生山東萊州起道成應好,三開洪殿永,世德元齡懋,國賓福耀昌,蘭新臣希樹,文顯汝維祥山西太原自紹玉昆誠經(jīng)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山西太原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yè)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浙江義烏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yè)隆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jié)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并天長似續(xù)斯與并四川夾江國正成可守斯啟文長夢方明升大有貴和錫萬春立志宜希古為人必合宗行善多積德永世復原紅[22]

注:以上為部分王姓字輩排行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shù)的5.89%,排在第一位。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貫備注王詡東周前400年-前320年不詳縱橫家,又名鬼谷子王翦戰(zhàn)國不詳頻陽秦國著名軍事家[23]

王陵西漢?-前181年沛縣漢朝右丞相王昭君西漢前52年—15年南郡秭歸四大美女之一[24]

王莽新朝前45年-23年章丘新朝開國皇帝[25]

王充東漢27年—約97年會稽上虞哲學家,思想家王允東漢137年-192年太原祁縣東漢末年司徒王朗三國魏?-228年東海郯魏司徒、經(jīng)學家[26]

王粲東漢177年—217年山陽郡高平建安七子之一王濬西晉206年-286年弘農(nóng)湖縣鎮(zhèn)軍大將軍王導東晉276年—339年瑯琊臨沂政治家、書法家[27]

王羲之東晉303年—361年瑯琊臨沂書法家[28]

王獻之東晉344年-386年瑯琊臨沂書法家[28]

王猛前秦325年—375年北海劇縣政治家、軍事家[29]

王世充隋唐?-621年西域隋末唐初軍閥王孝杰唐朝?-公元697年京兆新豐唐朝名將王勃唐朝650年—676年絳州龍門初唐四杰之一王維唐朝701年-761年蒲州詩人、畫家[30]

王昌齡唐朝698年—756年晉陽盛唐邊塞詩人[31]

王忠嗣唐朝706年-749年太原祁縣唐朝名將王仙芝唐朝?-公元878年濮州農(nóng)民起義領袖王建五代847年-918年許州舞陽前蜀開國皇帝王審知五代862年—925年光州固始閩國開國君主王安石北宋1021年—1086年臨川政治家、文學家[27]

王全斌北宋908年—976年并州太原北宋將領王審琦北宋

925年―974年洛陽北宋將領王欽若北宋962年―1025年臨江軍新喻北宋宰相、政治家王詵北宋1036年―?太原

北宋畫家[32]

王重陽金代1113年―1170年京兆咸陽全真教始祖王應麟南宋1223年—1296年慶元府鄞縣《三字經(jīng)》作者[王實甫元朝生卒不詳保定定興戲曲作家[34]

王冕元朝1287年—1359年諸暨元代畫家、詩人王蒙元朝1308年—1385年湖州元四家之一[35]

王景弘明朝生卒不詳福建漳平明朝航海家、外交家王守仁明朝1472年—1529年紹興余姚思文學家、哲學家[36]

王廷相明朝1474年—1544年河南儀封明代文學家、哲學家王錫爵明朝1534年—1611年蘇州太倉明朝內(nèi)閣首輔王錫闡明朝1628年—1682年江蘇吳江天文學家、歷算學家王士禎清朝1634年—1711年山東新城詩人、刑部尚書王杰清朝1725年-1805年陜西韓城清朝狀元、名臣[38]

王懿榮清朝1845年—1900年山東福山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者[39]

王國維民國1877年—1927年浙江海寧國學大師[40]

王銘章民國1893年—1938年四川新都著名抗日將領王若飛民國1896年—1946年貴州安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41]

王盡美民國1898年—1925年山東諸城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爾琢民國1903年—1928年湖南石門無產(chǎn)階級軍事家王正廷中國1882年—1961年浙江奉化中國奧運之父[42]

王樹聲中國1904年—1974年湖北麻城十大將軍之一[43]

王大珩中國1915年—2011年江蘇吳縣中國光學之父王淦昌中國1907年—1998年江蘇常熟兩彈一星元勛[44]

王震中國1908年—1993年湖南瀏陽前中國副主席王進喜中國1923年—1970年甘肅玉門石油工人代表[28]

王洪文中國1935年—1992年吉林長春四人幫主犯之一王鼎昌新加坡1936年—2002年中國福建新加坡總統(tǒng)王選中國1937年—2006年江蘇無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健林中國1954年—四川綿陽中國內(nèi)地首富[45]

王菲中國1969年—北京歌手、影視演員王楠中國1978年—遼寧撫順乒乓球運動員詞條圖冊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全國前20大姓氏:“王李張”分列前三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說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而近日,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爐了,根據(jù)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張三大姓氏。據(jù)“上海發(fā)布”官方微博消息,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達到9468萬人,占總?cè)丝诘?.1%。2010年全國前20位姓氏人口數(shù)(單位:萬人)排序姓氏人口數(shù)占總?cè)丝诎俜直?王94687.102李92766.963張85506.424劉68825.165陳56734.266楊39602.977黃28762.168趙27022.039周25061.8810吳23761.7811徐19021.4312孫18591.3913馬17881.3414胡15511.1615朱15171.1416郭14551.0917何14051.0518羅13381.0019高12980.9720林12800.96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復姓中歐陽居首,全國有90.1萬人據(jù)新華社電“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的口訣國人耳熟能詳。近日,網(wǎng)絡曝出“王李張”已經(jīng)成為全國前三大姓氏,關于“你的姓排第幾”成為網(wǎng)友們的熱議話題?!澳憷蠋装?”“回答:請查姓氏排名榜!”這對白成為小伙伴們的最新談資。記者聯(lián)系采訪了國家統(tǒng)計局,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關于姓氏的統(tǒng)計分析文章是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就業(yè)司武潔和楊建春所寫,文章數(shù)據(jù)主要援引自國家統(tǒng)計局負責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前20大姓氏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占比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國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超過20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114個。其中,“最大姓”王姓達到9468萬人,占總?cè)丝?.1%。文章稱,姓氏在我國東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異,姓氏顯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樣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東部地區(qū)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東北部占12.2%。對于不少人認為“高大上”的復姓,我國姓氏人口超過一萬的復姓僅有11個,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歐陽,全國有90.1萬人,其次是上官,有7.5萬人,第三是皇甫,有5.3萬人。王姓溯源

一、王之為王,原不為姓。只因帝王之后,蕃衍各地,人仍呼之為王家,乃以王為姓。惟王氏淵源,來自多方:(一)就姬姓之王來說,其主要支派,乃出自周靈王太子晉公之后。太子名晉、字子喬。英年輔政,諸侯賓服。因觸到父王之怒,致被貶為平民。自是太子賁志以終,年只十七而已。所幸有子宗敬,少有大志。及靈王崩,次子景王嗣位,曾仕周為司徒。究因王政失墜,周室就衰,于力不從心之余,毅然辭職歸太原,而鄰里仍稱之為王家,乃以王為姓,并尊晉公為王氏始祖。世代子孫,居于太原(山西),瑯琊(山東)、江左(南京),八閩(福建)等地望,成為"太原王氏"。其次一支派,乃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畢萬,封于魏。至昭王彤,生公子無忌,封信陵君。無忌生間憂,襲信陵君。后為秦所滅,間憂子卑子,避難于泰山;至漢高祖時召為中涓,封蘭陵侯。時人以為故王家,故以王為姓,居于京兆(今陜西長安)、河間(介河濟兩水之間)等地望,成為(京兆、河間王氏)。(二)就媯姓之王來說,乃出自帝舜之后,齊田之裔,為秦所滅。而齊人仍稱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居于陳留(河南),北海(山東)等地望,成為"陳留、北海王氏"。(三)就子姓之王來說,乃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比干以正諫為紂王所殺,其子孫仍稱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汲郡(今之河南)王氏"。以上王氏子孫,分布甚廣,計有太原、瑯琊、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其中以太原、瑯琊二地望為最盛。綜上以觀,王氏淵源,至遠也至雜。

二、世代的衍派

(一)太原世代

王氏源出姬周,傳自后稷。至周靈王,生太子晉公,字子喬,這已是黃帝裔孫之四十二世了,年十五,即輔王政。只因谷、洛二水暴漲,將及王宮,靈王患而壅之;而太子則主其不可。不期竟觸怒父王,致被貶為平民,時周靈王廿二年事也(亦即公元前五五○年,乃孔子誕生后一年)。太子賁志以終,年僅十七而已。此為古今來皇太子被廢的第一人,因而直聲震天下;而后世子孫,亦以此遺傳忠戇,多兼剛毅之性。嗣子宗敬,少有大志,靈王崩,次子貴嗣位,是為貴王;曾仕周為司徒,畢竟王政失墜,周室就衰,乃毅然引退,避亂居太原。時人猶稱之曰王家,乃以王為姓,志為王者之后,并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二)瑯琊世代

鉅鹿戰(zhàn)敗,泰也旋亡。離公長子廿一世元,以渭水流域既難立足,乃舉家避禍于山東瑯琊,后徙臨沂,世稱之為"王氏瑯琊祖"。(三)江左世代

東晉大政治家導公,字茂弘,南渡江左,相東晉元帝于金陵,故尊導公為'金陵祖'。當那時候,五胡亂華,西晉已亡,瑯琊臨沂俱在胡人鐵蹄之下,王氏家族自多南渡以避亂。而導公歷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位居相國,英明輔政,進至太傅大司馬,封始興文獻公,時人稱之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族,盛于江左。導公有子六:悅、恬、洽、協(xié)、劭、薈。悅字長豫,始興世子;恬字敬豫,晉中軍將軍;洽號敬和,晉中領軍;協(xié)字敬祖,晉元帝撫軍參軍武岡侯;劭字敬倫,晉車騎將軍;薈字敬文,晉衛(wèi)將軍;子孫俱貴顯。侄羲之,擅書法,受尊為百代書圣,與大令獻之,小令珣,同以畫法齊名,世稱烏衣望族。與謝安一門,同居烏衣巷,望衡對宇,號為"王謝世家"。自公元三○七年導公南渡起,至公元五五四年褒公入長安止,計二百四十七年,九九世,世稱之為"江左世代"。

(四)咸陽世代

褒公,字子淵,文章與庾信齊名,為世所重。初事梁主鐸為吏部尚書、左仆射;迨西魏滅梁,乃入長安,仕周為車騎大將軍,少司空石泉康侯。于是落籍于咸陽,是為王氏"咸陽祖"。從此王氏之族,又由江左而黃河流域了。計自公元五五四年褒公入于長安起,至公元七○二年琳公逝世于咸陽止,凡傳四世,共一百四十八年,世稱之為"咸陽世代"。

(五)固始世代

四十四世纟林公,再傳至曄公,改致河南光州固始縣令。在任有政聲,人民懷德。后受命為定城令,人民攀轅臥轍,求勿離去。

曄公不忍,遂家于固始,是為王氏之"固始祖"。曄公傳至四十六世友名公;友名公傳四十七世卞公;卞公傳四十八世恁公;俱家于固始,世代農(nóng)業(yè)。由江左世代以來的顯赫,至是已歸于淡泊。但篤于孝友,約于義方,則未嘗稍替。因此,再傳至四十九世潮公、審邽、審知公三兄弟,才能出眾,聞于當時。自唐僖宗光啟二年(即公元八八五年),提兵入閩,開疆辟土,王氏一脈復顯赫于海疆。計自公元七○二年纟林公逝世起至公元八八五年潮公兄弟提兵入閩止,共一百八十二年,凡五世,世稱之為"固始世代"。(六)閩臺世代

唐至僖宗,黃巢之亂,勢已燎原,河南人民在兵荒馬亂之中,流離顛沛。潮公及弟審邽、審知,從王緒為副前鋒將;扶母投軍,自中州入閩,由江西以入福建。軍次南安,眾怒王緒之殘暴不仁,縛囚于軍中。以群龍無首,由審知拜劍,推兄為帥,已自為副。乃除暴于泉州,進取于福州。汀、建二州既降,八閩遂歸于統(tǒng)一。于是唐授潮公為福建觀察使,旋升武威節(jié)度使,而以審知公為副使,審邽公任泉州刺史。迨潮公為駕薨,遺命以審知公繼其位,自是閩政乃歸于審知公一系,審知公勤政愛民,中原鼎沸,而閩獨不知兵者有三十多年,民尊為開閩王。審知公薨,復經(jīng)延翰、延癆、繼昶、延曦,延政五主,除延翰自稱大閩國主外,余俱稱帝。至后晉開運二年,閩為南唐所滅,遷延政公于金陵。末朝王孫,有的換姓游、沈、葉以避禍,有的遠走臺灣。至鄭成功反清復明時,激于大義,又紛紛移臺。計自公元八八五年四十九世潮公提兵入閩起,至公元九四五年延政公被遷于金陵止,凡三世七主,前后共六十一年。又自開閩王朝覆亡之后,留從效據(jù)泉漳以自立,國號閩海,至公元九七六年始為宋所滅,又歷三十一年,王氏子孫俱附留從效以自保?;蜻h走臺灣,另謀生路。世稱之為"閩臺世代"。三、肇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