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課件第三章_第1頁
中外民俗課件第三章_第2頁
中外民俗課件第三章_第3頁
中外民俗課件第三章_第4頁
中外民俗課件第三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識別并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2%左右,其他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占全國總人口的8%左右,所以稱其為少數民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超過1?500萬人;最少的是塔塔爾族,人口不足3?000人(未包括藏南印度占領地區(qū)60萬珞巴族)。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qū)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qū)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55個少數民族分別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xiāng)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第一節(jié)中華民族的形成及其民俗“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分布在亞洲的東部,現有56個民族。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于“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fā)達,遂以中華自稱。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中華”逐漸發(fā)展為多民族含義。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一、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國遼闊的疆域和富饒的土地是靠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拓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二、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史在中華民族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史上,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許多從事畜牧業(yè)的少數民族培育了眾多優(yōu)良的牲畜品種,對畜牧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蒙古馬和寧夏灘羊以及東北的紫貂、馴鹿至今猶聞名于世。三、中華民族民俗中國的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應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需要而產生,在中國獨特的自然與文化環(huán)境中積淀,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演變過程大致經歷了史前、古代和近現代3個歷史階段。由于經濟的需要和文化的刺激,弘揚和開發(fā)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活動也蓬勃發(fā)展起來,有許多民俗事項成為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節(jié)日可追溯到久遠的古代,絕大多數是民間長期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結果,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最初的產生一般與生產、祭祀、宗教、習俗等多種因素相關,往往是民間感情、愿望和理想的載體。中華各族人民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還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周邊一些國家以及南亞、東南亞各國及太平洋諸島國。中國民俗是中國各族人民對世界文化寶庫的寶貴奉獻。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第二節(jié)漢族民俗一、民族概述漢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從未中斷過的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代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F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現為國際通用語言文字之一。

二、居住民俗漢族由于分布地區(qū)廣大,其傳統(tǒng)住房因地區(qū)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三、服飾民俗漢族有自己歷史悠久的華美服飾,即漢服。漢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四、飲食民俗漢族的基本飲食結構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漢族自古以來好客,特別是遠客;喜歡交往,“禮尚往來”;注意迎送揖讓之禮。漢族有敬老的習慣。少者對長者要恭敬,處處有禮。席桌上好菜要先敬給長者,路上與負重的長者同行,少者要主動幫長者負重,要尊重長者的意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一)春節(jié)春節(jié)俗稱“新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確定夏歷(農歷)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因此稱為新年。(二)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又名上元節(jié),指正月十五,即農歷新的一年里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大節(jié)。(三)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屬我國二十四個節(jié)氣之一,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公歷每年四月五日。(四)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又稱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冷節(jié)。它的日期是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兩天。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節(jié)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指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最重要的節(jié)日。因古代“端”與“初”同義,午與五同音,故稱五月初五為端午。(六)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是農歷秋季正中,故名中秋節(jié)。民間俗稱八月節(jié),中秋節(jié)是一個象征團圓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節(jié)。(七)七夕節(jié)七夕節(jié)指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七夕或女兒節(jié)。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八)重陽節(jié)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在《易經》中,古人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六、信仰忌諱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tǒng)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jié)食物多于舊歷年前煮熟,過節(jié)三天只需回鍋。漢族認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jié)三天期間有不動刀剪之說。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第三節(jié)西南地區(qū)主要少數民族民俗一、土家族(一)民族概述土家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的少數民族之一,族名“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二)服飾民俗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三)居住民俗土家族愛群居,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四)飲食民俗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成的;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五)社交禮儀土家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其中以歌謠、擺手舞、史詩和山歌等最為著名。(六)信仰忌諱土家族處于原始宗教崇拜階段,信仰多神,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以祖先崇拜為主,佛教和道教對土家族也有一定影響。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二、黎族(一)民族概述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qū),地處亞熱帶,當地風光秀麗、景色迷人。黎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二)居住民俗黎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根據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建筑材料、技術水平,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茅草屋,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三)服飾民俗黎族男子留長發(fā),結發(fā)于額前,頭纏3米多的紅頭巾或黑頭巾,喜戴串著銅錢的頸圈;上身穿對襟、無領無扣上衣,腰間前后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下身穿長及膝蓋的前后兩幅布。(四)飲食習慣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于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五)社交禮儀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楹笃拮右唤浽诜蚣叶ň?,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六)信仰忌諱黎族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qū)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三、苗族(一)民族概述苗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人口眾多的民族,約有894萬人(2000年統(tǒng)計)。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qū)。其中,貴州省分布最多,在黔東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帶(以湘西為主),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qū)。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二)居住民俗苗族村寨少則幾戶、十幾戶,多則百戶、千戶。居住環(huán)境各地差別較大,多為山坡地或較平坦的山腳,也有高寒山區(qū)。(三)服飾民俗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四)飲食習慣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五)社交禮儀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利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yǎng)。(六)信仰忌諱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是消災除病還是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四、傣族(一)民族概述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等民族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邊境的弧形地帶,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我國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二)居住民俗傣族的建筑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環(huán)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yōu)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筑,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筑。(三)服飾民俗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各地傣族女子的服飾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fā)、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四)飲食習慣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的飲食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菜肴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絲、包燒魚等等。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在西雙版納、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六)信仰忌諱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60歲以上的大部分人都會參加受戒修行,不再殺生,而且每年到佛寺安居3個月,誦經談佛,直到過世。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五、彝族(一)民族概述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全國彝族人口776萬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qū))內。(二)居住民俗有的地區(qū)彝族的房屋結構和周圍漢族相同,有些則不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墻;廣西和云南東部彝區(qū)有形似“干欄”的住宅。(三)服飾民俗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四)飲食習慣彝族以農業(yè)為基礎,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彝族過年節(jié)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彝族民間素有“打羊”、“打?!庇e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并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后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種菜肴。(六)信仰忌諱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部分地區(qū)彝族還受道教和佛教影響。六、白族(一)民族概述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少數民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貴州畢節(jié)、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也有分布。白族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許多白族人也通曉漢語,通用漢語文。(二)居住民俗白族住屋形式分壩區(qū)和山區(qū)兩類。壩區(qū)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qū)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烹飪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三)服飾民俗白族人崇尚白色,各地的服飾款式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四)飲食習慣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農業(yè)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蕎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和三道茶是著名特產。(五)社交禮儀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yǎng)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認領養(yǎng)子。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贅婿和養(yǎng)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六)信仰忌諱白族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人們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七、納西族(一)民族概況納西族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交界處的麗江及其毗鄰地區(qū)。云南省為納西族主要分布省份。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由于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納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jié)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二)居住民俗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三)服飾民俗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干、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tǒng)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制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7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征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四)飲食習慣納西族日食三餐,早餐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咸菜、湯等,特別喜食牛肉湯鍋和干巴。(五)社交禮儀在云南省寧蒗縣永寧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之間,有一個方圓百里的瀘沽湖。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直到今天,摩梭人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六)信仰禁忌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喇嘛教)等宗教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歷紀年。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第四節(jié)東北地區(qū)主要少數民族民俗一、滿族(一)民族概述滿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內蒙古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滿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chuàng)制于16世紀末,后因滿族人大量入關,受環(huán)境影響,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二)居住民俗滿族民居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為院落圍以木障,院內有影壁,院中立“索羅桿”,大門朝南。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西間設西、南、北三面炕,以西炕為尊,俗稱“彎子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墻上有祖宗神板,中間堂屋為廚房。(三)服飾民俗歷史上的滿族男女都穿旗袍。滿族男子戴圓頂帽,穿馬蹄袖袍褂,喜在長袍外套馬褂或坎肩,下穿套褲,腳穿船形雙鼻皮條布鞋。滿族女子梳京頭或盤盤髻,戴耳環(huán);身穿直領窄袖旗袍,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下擺兩側開衩,腰間掛長手帕,富有獨特的魅力。(四)飲食習慣滿族以小米為主食,吃黃米干飯、黃米餑餑以及飯包,喜歡吃黏食。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腸和豬肉酸菜燉粉條。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滿族常見的禮節(jié)是請安、打千。過去小輩對長輩要三天一請安,五天得打千。請安為小禮,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請某某安”。打千為大禮,其形式男女有別。男人見到長輩,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彎曲,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與此同時唱喏“請某某安”。女的頭微低,雙手貼腹相交,膝下蹲,同時唱喏“請某某安”。(六)信仰忌諱滿族的先祖曾篤信薩滿教,“薩滿”為通古斯語,意為巫師。滿族崇拜祖先,現在,也有部分滿族人信仰佛教等其他宗教。二、朝鮮族(一)民族概述朝鮮族分布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主要聚居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自治縣。朝鮮族是從19世紀中葉才開始大批從朝鮮半島遷徙到中國東北定居的,因此,朝鮮族是中國年輕的少數民族。(二)居住民俗朝鮮族的住房別具一格。一般的鄉(xiāng)村民房都以木桿搭架,上面用稻草、瓦片覆蓋,屋頂為四斜面。城鎮(zhèn)的民房大多是四斜面的青磚大瓦房。(三)服飾民俗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四)飲食習慣朝鮮族以米飯為主,湯每餐必備,尤喜喝大醬湯。各種菜肴中以牛肉、狗肉為常品和上品,味道以辣、甜、酸、淡為特點。朝鮮族飲食有家常便飯和特制飲食,便飯主要是米飯、湯、咸菜。湯是日常飲食中必備的,多達幾十種,以大醬湯和涼湯為主;咸菜包括泡菜和小菜,是朝鮮族飲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冬季下飯菜。糕餅、冷面和狗肉是享譽海內外的名吃。(五)社交禮儀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著稱于世。著名的民間舞蹈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劍舞及僧舞等。朝鮮族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如《桔梗謠》等。朝鮮族最有名的樂器是伽倻琴。朝鮮族婦女喜愛的傳統(tǒng)運動是跳板和蕩秋千,男子喜愛的運動是摔跤和踢足球。朝鮮族有3個家庭節(jié)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jié)和回婚節(jié)。嬰兒誕生1周年時,要邀請客人共同歡度慶賀?;丶坠?jié)是誕生60周年紀念日?;鼗楣?jié)是結婚60周年紀念日。逢到回甲節(jié)或回婚節(jié),兒女、親友及鄰居都要向老人祝壽祝福。(六)信仰忌諱薩滿教是朝鮮族的傳統(tǒng)宗教。儒教、道教、佛教相繼傳入朝鮮族地區(qū),特別是儒教思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朝鮮族有尊老習俗。忌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席間無法回避時,年輕人須背席而飲,以示尊敬;酒席上,須按年庚依次倒酒,長者舉杯后,其他人依次舉杯。忌晚輩在長輩面前吸煙;不可向長者借火,尤忌接火,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行為。路遇認識長者,晚輩須恭敬問安并讓路;與長者同行,忌晚輩行于長者先,若有急事匆匆趕路時,須事先向長者說明原委,方可超行。朝鮮族人喜食狗肉,但婚喪、佳節(jié)忌殺、食狗肉。父子不同席。家中均備有多人飯桌和單人飯桌,年輕人忌用單人桌,因其只用于老人。忌男子下廚做飯、洗衣。忌家中女眷,尤其是年輕女眷與男客同席飲酒。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第五節(jié)五大自治區(qū)主體民族民俗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是具體保障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實施的基本法律?,F在,全國已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5個自治區(qū),以及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和1300多個民族鄉(xiāng)。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采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一、蒙古族(一)民族概述“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稱。蒙古本來只是眾多游牧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在唐代稱為蒙兀室韋,“蒙?!?,即“蒙古”的諧音),后來演變成了整個民族的稱呼。(二)居住民俗蒙古族住的房子叫蒙古包,漢文古籍稱為“穹廬”、“氈帳”,也叫“帳幕”。(三)服飾民俗蒙古族的傳統(tǒng)服裝是蒙古袍,即斜襟、高領、長袖、寬大、鑲邊、下擺不開衩的長袍。蒙古族束腰帶,頭戴皮帽,足蹬蒙古靴。蒙古袍為大襟長袍,身長寬大,右側系紐扣,高領長袖,并在領口、袖口、邊沿處鑲以色彩鮮艷的花邊。(四)飲食習慣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農區(qū)蒙古族人以面食為主,用糜黍制作的炒米是其常備的食品。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蒙古族人民勤勞勇敢,淳樸善良。他們性格坦誠、直率,尊敬長者,注重禮節(jié),相互之間寬宏互讓,友好相處。在農區(qū)及城鎮(zhèn)接待貴客中至親時要以酒菜禮待,席間還用哈達托酒盅向客敬酒。隆重迎送有敬獻哈達的禮節(jié),客人相見互相遞鼻煙壺。(六)信仰忌諱蒙古族早期信奉原始宗教,7世紀開始信仰佛教,大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二、藏族(一)民族概述藏族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qū),主要聚居區(qū)是西藏自治區(qū),其次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等省。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是7世紀前期參照梵文某些字體創(chuàng)制的。(二)居住民俗藏族農區(qū)的民居是“碉房”,多為土、石、木結構的平房或二層樓。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二)居住民俗藏族農區(qū)的民居是“碉房”,多為土、石、木結構的平房或二層樓。(三)服飾民俗藏族男女的傳統(tǒng)服裝是長袖短褂,外著無領無扣、寬體廣袖的右衽藏袍,在領、袖、襟鑲綢邊或皮邊,穿氆氌或牛皮的藏靴。藏袍是大襟衣服,而且比身高要長,穿時系上腰帶,在腰部把袍的下部提起一些扎住。(四)飲食習慣藏族的飲食具有濃厚的高原特色:農區(qū)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為主食,牧民主要以乳類和肉類為主食。糌粑是藏族用烘干、碾碎后的青稞炒成的食品。(五)社交禮儀藏族女子至十六七歲便要擇吉日舉行成丁禮儀式。成丁禮之后,姑娘就可以參加男女之間的社交,并可婚嫁。戀愛雖然自由,但婚姻卻操縱在父母及合婚喇嘛手中。藏族的葬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等。(六)信仰忌諱4世紀,佛教傳入吐蕃,并與當地早期信仰的本教融匯,從而形成了藏傳佛教。藏族大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三、回族(一)民族概述回族又稱“回回”,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以及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云南、新疆等地,其余分布全國各地。約從7世紀中葉起,一些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xù)從海上和陸上來到中國定居,當時被稱為“蕃客”,他們成為回族的先民,由于通婚及社會、經濟和宗教等因素,民族中還融入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的成分。(二)居住民俗凡是回族居住地,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有相對集中居住的特點?;刈逵小皣露印钡牧曀?,在回族的聚居區(qū)都建有清真寺。(三)服飾民俗回族的服飾與其他民族之不同處主要在于頭部?;刈迥凶悠毡榇靼咨蚝谏珶o檐小圓帽,也稱禮拜帽,這是該民族服飾的標志。(四)飲食習慣回族的主食是米、面,主要食物有蒸饃、烙餅、馕、包子、餃子、湯面等。逢年過節(jié),喜食油香、馓子等油炸食物。肉食有燒羊肉、牛羊肉夾饃等。根據《古蘭經》規(guī)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駝等反芻偶蹄食草動物的肉,食谷物的禽肉及帶鱗的魚?;刈迦讼矏酆炔?,有八寶茶、紅糖磚茶、白糖清茶等,因都講究盛在蓋碗里而被統(tǒng)稱為“蓋碗茶”。回族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同時,他們一般不飲酒?;刈逯v究飲食衛(wèi)生,注意沐浴和洗滌。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無論男女老少,回族見面相互問候時,通用一種祝安詞,也叫見面語。一般是晚輩先向長輩致“色倆目”。平輩親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長者致“色倆目”。教民與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倆目”??腿艘娏酥魅耍腿讼戎隆吧珎z目”。出門在外的要向當地留住者先致“色倆目”。乘騎者對步行者先致“色倆目”。男對女先致“色倆目”。夫對婦先致“色倆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婦對夫先致“色倆目”。少數人對多數人先致“色倆目”。“色倆目”是阿拉伯語,原意為“和平”、“平安”?;刈迦嗣翊苏\實憨厚,和藹可親,有禮有節(jié)。當家里來客人時,走出大門外去迎接。如客人騎自行車,立即把車子接過來推上,對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過來提上??腿诉M屋時,要主動揭開門簾,讓客人先進屋??腿巳胱螅R上沏茶、備飯。回族眾人同桌聚餐時,先洗手以后,謙讓年長的入座上席,要等他動筷子以后,其他人再動?;刈逵腥蠊?jié)日,即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這些節(jié)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圣紀節(jié)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圣紀”。節(jié)日這天,人們紛紛到清真寺誦經、贊圣,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六)信仰忌諱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回族人的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四、維吾爾族(一)民族概述“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qū),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二)居住民俗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頂方形平房,房頂開天窗,用天窗采光,屋內設有壁爐,用于燒柴做飯、取暖。室內鋪花氈,墻上掛壁毯;用石膏雕塑的壁龕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裝飾家庭的藝術品。房屋內外裝飾著各種紋飾和色彩,鮮艷奪目。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后,一般都栽培著桃、杏、蘋果、桑樹等,門前往往種植葡萄,形成涼棚,維吾爾族人喜歡在院落中栽植花草和果樹。(三)服飾民俗維吾爾族植棉和棉織業(yè)歷史悠久,過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長袍稱為“袷袢”,右衽斜領、無扣寬袖、腰系長帶;女子喜歡穿色彩鮮艷的寬袖連衣裙,外罩黑色對襟背心或西服上裝,喜歡戴項鏈、手鐲、耳環(huán)等作裝飾。男女老少都愛戴“尕巴”(四楞小花帽)。(四)飲食習慣維吾爾族的飲食以面食為主,喜歡吃牛、羊肉、家禽及魚。最常吃的有馕(烤餅)、抓飯、拉面、清燉羊肉、薄皮包子和烤肉等;同時還多食瓜果及奶制品,喜歡喝奶茶和紅茶。烤羊肉串以其獨特的風味風行于中國各個地區(qū),成為人們熟悉和喜愛的小吃。待客、節(jié)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飯。

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社交禮儀維吾爾族是一個重禮儀的民族;他們熱情好客、爽直忠厚;因傳統(tǒng)的沿襲和宗教的清規(guī),在日常生活中,人和人的交往有嚴格的禮儀講究。維吾爾族的禮節(jié)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見面時必道“色倆目”。維吾爾族的節(jié)日主要有開齋節(jié)(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亦稱庫爾班節(jié)或宰牲節(jié))。以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jié)最為隆重。(六)信仰忌諱維吾爾族在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紀后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正統(tǒng)派(遜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中的依鄯派。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向真主禱告之地,必須清靜、肅穆、潔凈,故而在寺內嚴禁喧鬧、隨地拋撒垃圾,嚴禁大、小便。嚴禁在麻扎(墓地)挖土,毀壞草木或大小便。不可在禮拜者面前走過、圍觀、取笑。維吾爾族禁食豬肉,禁食血,禁食自死動物、猛獸、猛禽及狗肉、驢肉、騾子肉、駱駝肉。抽大麻煙(毒品)、賭錢、酗酒、斗毆、說謊、偷摸等,都被視為丑惡行為,受到輿論指責。吃飯時,不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隨便到廚房或鍋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盤吃抓飯時,不伸手亂抓,也不將自己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在屋內和人交談時,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喧嘩,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他人不尊重。招待客人吃飯前,由主人手執(zhí)阿不都瓦壺或陶罐,為客人依次凈手,連續(xù)3次倒水,用毛巾拭凈雙手,切不可甩手。第三章

中華民族民俗五、壯族(一)民族概述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使用拉丁拼音文字。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越人的一支發(fā)展而來的。20世紀50年代,政府專門為壯族人民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二)居住民俗居住在壩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墻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qū)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樣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