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滑動軸承_第1頁
第15章滑動軸承_第2頁
第15章滑動軸承_第3頁
第15章滑動軸承_第4頁
第15章滑動軸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五章滑動軸承

第一節(jié)

一、滑動軸承的分類1、按其承受載荷方向不同分

徑向軸承

止推軸承

2、按工作表面間的摩擦狀態(tài)分

非液體摩擦軸承液體摩擦軸承干摩擦軸承

二、設計滑動軸承時應解決的問題:

1)確定軸承的結(jié)構形式;

2)選擇軸瓦和軸承襯的材料;

3)確定軸承結(jié)構參數(shù);

4)選擇潤滑劑和潤滑方法;

5)計算軸承的工作能力及熱平衡計算。

第二節(jié)徑向滑動軸承的結(jié)構形式

一、整體式徑向滑動軸承

整體式徑向滑動軸承

特點優(yōu)點:結(jié)構簡單,制造方便,成本低廉。

缺點:滑動表面摩損后軸承間隙過大無法調(diào)整。

應用:多用于低速、輕載或間隙工作的機器中。二、對開式徑向滑動軸承

對開式徑向滑動軸承特點優(yōu)點:裝拆方便,可以用減少剖分面處的墊片厚度來調(diào)整軸承間隙。

缺點:結(jié)構復雜,制造費用較高。

應用:應用廣泛。

三、調(diào)心式徑向滑動軸承

調(diào)心式徑向滑動軸承四、調(diào)隙式徑向滑動軸承

應用:常用于一般用途的機床主軸上。

第三節(jié)軸瓦的材料和結(jié)構一、失效形式及軸瓦材料1、軸瓦的主要失效形式:磨損膠合2、其它常見的失效形式

:壓潰、刮傷、疲勞剝傷、腐蝕

以及軸承襯脫落等。3、軸瓦材料具備下列性能:

(1)良好的減摩性、耐磨性和磨合性

(2)足夠的強度

(3)良好的適應性和嵌藏性

(4)良好的導熱性

(5)耐腐蝕性

(6)良好的工藝性

二、軸瓦材料澆注軸承合金的軸瓦

軸瓦材料(三大類)1)金屬材料:如軸承合金、銅合金、鋁基合金和鑄鐵等見表15-1。

2)多孔質(zhì)金屬材料(粉末冶金材料)。

3)非金屬材料:如工程塑料、碳一石墨、橡膠、硬木等見表15-2。

常用軸瓦材料

1、軸承合金(又稱白合金、巴氏合金)

是錫、鉛、銻、銅的合金。特點優(yōu)點:嵌藏性好、適應性好、磨合性好、抗膠合性較好、減磨性好。缺點:機械強度較低、價格貴。應用場合:熔點較低,只適用于150℃以下工作。

2.青銅常用青銅:錫青銅、鉛青銅。

錫青銅:強度高、減摩性、耐磨性好,應用較廣泛。

鉛青銅:良好的抗膠合能力,能在較高溫度下工作。

小結(jié):青銅比軸承合金硬度高,磨合性差,為了減少軸頸的磨損,對軸頸表面碎硬、磨光和保持好的潤滑。

3.鋁合金

優(yōu)點:高強度、耐腐蝕、導熱性良好缺點:與其相配的軸頸表面應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較低的粗糙度。應用特點:應用廣泛。4.灰鑄鐵及耐磨鑄鐵普通灰鑄鐵加鎳、鉻、鈦等合金成分。

特點優(yōu)點:具有一定的減摩性和耐磨性。缺點:硬度高且脆,磨合性差。

應用范圍:適用于輕載、低速和不受沖擊載荷的場合。

5.多孔質(zhì)金屬材料

用不同金屬粉末和石墨粉末經(jīng)壓型、燒結(jié)而制成的多孔隙結(jié)構材料。

特點優(yōu)點:潤滑性能好。缺點:材料性質(zhì)較脆,不宜承受沖擊載荷,

應用范圍:一般用于載荷平穩(wěn)及速度不高、加油不便的場合。

6.非金屬材料

常用的有酚醛樹脂、尼龍和聚四氟乙烯等。

特點優(yōu)點:具一定的自潤滑性,可油潤滑,也可水潤滑,摩擦系數(shù)低,塑性好(嵌入性好),抗腐蝕性強,磨合性好。

缺點:導熱性差,膨脹系數(shù)大,容易變形。

應用范圍:一般用于溫度不高、載荷不大的場合。

三、軸瓦結(jié)構

整體式

整體軸套

卷制軸套結(jié)構

剖分式

剖分式軸瓦剖分式

油溝形狀

油溝

軸向油溝

油溝布置不當降低油膜承載能力

普通油室

軸瓦的固定

第四節(jié) 潤滑劑和潤滑方法一、潤滑劑

1、潤滑油的選擇

潤滑劑的類型潤滑油

潤滑脂

固體潤滑劑

選擇時應考慮軸承壓力、滑動速度、摩擦表面狀況、潤滑方法等條件。

潤滑油選擇的一般原則為:

1)在壓力大或沖擊、變載等工作條件下,應選用粘度高一些的油;

2)滑動速度高時,容易形成油膜,為了減少摩擦功耗,減小溫升,應選用粘度低一些的油;

3)加工粗糙或未經(jīng)磨合的表面,應選用粘度高一些的油;

對于非液體摩擦軸承,主要應根據(jù)油性來選擇潤滑油,一般可參考表15–3選取。

4)循環(huán)潤滑、芯捻潤滑時,應選用粘度低一些的油;飛濺潤滑應選用高品質(zhì)、能防止與空氣接觸而氧化或因劇烈攪拌而乳化的油。

2、潤滑脂的選擇

潤滑脂常用于要求不高、難以供油,或者低速重載以及作擺動運動的軸承。

潤滑脂的一般選擇原則:1)平均壓強高和滑動速度低時,選錐入度小一些的品種,反之,則選錐入度大一些的品種。

2)所用潤滑脂的滴點,一般應高于軸承的工作溫度約20~30℃,以免工作時過多地流失。

3)在有水或潮濕的環(huán)境下,應選擇耐水性好的潤滑脂,如鈣基脂。

選擇潤滑脂牌號時可參考表15–4。

二、潤滑方法

(一)潤滑油的潤滑方法

間隙式連續(xù)式間歇供油方法

1、滴油潤滑

針閥式油杯

特點調(diào)節(jié)螺母可以控制油孔開口大小以調(diào)節(jié)油量。

連續(xù)供油方法2.芯捻潤滑

油芯油杯特點不易調(diào)節(jié)供油量,供油不均勻。

3.油環(huán)潤滑油環(huán)潤滑適用的轉(zhuǎn)速范圍為(60~100)r/min<n<(1500~2000)r/min。

4.飛濺潤滑

飛濺(油池)潤滑

特點:飛濺潤滑裝置簡單,工作可靠,但引起攪油損失,油溫升高,油量也不能調(diào)節(jié)。

5.浸油潤滑

浸油潤滑

特點:部分軸承直接浸在油中以潤滑軸承。

6.壓力循環(huán)潤滑

壓力循環(huán)潤滑

特點:工作可靠。在重載、振動或交變載荷等工作條件下潤滑效果。壓力循環(huán)潤滑系統(tǒng)較復雜,成本較高。

(二)潤滑脂的潤滑方法潤滑脂只能間歇供應。

滑動軸承的潤滑方法可根據(jù)系數(shù)k選定

p–––平均壓強(MPa),p=F/Bd;

F–––軸承所受的徑向載荷(N);

v–––軸頸的圓周速度(m/s)。

式中當k≤2時,用潤滑脂潤滑;當2<k<16時,用滴油潤滑;當16<k<32時,用油環(huán)或飛濺潤滑;當k>32時,用壓力循環(huán)潤滑。第五節(jié)混合摩擦徑向滑動軸承的設計計算維持邊界油膜不遭破裂,是混合摩擦軸承的設計依據(jù)。

一、限制軸承的平均壓強p

不產(chǎn)生過度磨損,軸承的平均壓強≤[p](MPa)

(15–2)

低速軸或間歇轉(zhuǎn)動的軸承只需進行平均壓強校核。

二、限制軸承的pv值

限制pv值就是限制軸承的溫升。

pv≤[pv](MPa?m/s) (15–3)[pv]–––軸瓦材料的許用值,由表15–1查取。

三、限制滑動速度v

v≤[v](m/s) (15–4)式中[v]––––滑動速度的許用值,由表15–1查取。

混合摩擦徑向滑動軸承的設計:1、根據(jù)使用要求及工作條件,確定軸承的結(jié)構形式,并參考表15–1選取軸瓦材料。

2、一般根據(jù)寬徑比確定軸承寬度B(即軸頸的工作長度)。

3、按照上述方法進行軸承工作能力的校核計算。

4、根據(jù)不同的使用要求,合理地選擇軸承的配合(參見表15–5)。

5、選擇潤滑劑和潤滑方法。

第六節(jié)液體動壓徑向滑動軸承的設計計算一、油膜承載機理

一定條件下,當油膜厚度超過軸頸與軸承工作表面微觀不平度的平均高度之和時,就能把它們完全隔開形成液體摩擦。在這種狀態(tài)下工作的軸承稱為液體動壓軸承。

油膜產(chǎn)生壓力的原理

a)剪切流b)壓力流

c)兩相對運動平板間油層的速度分布和壓力分布

二、動壓潤滑的基本方程液體動壓潤滑理論的基本方程:(15–5)雷諾方程表明:油膜壓力、油的粘度、流體相對滑動速度和油膜厚度變化規(guī)律間的關系。如能找到油膜厚度h與坐標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那么通過對x的一次積分,就能找出油膜壓力P的函數(shù)表達式,從而計算油膜承載能力。三、徑向滑動軸承動壓潤滑狀態(tài)的建立a)n=0

b)n≈0

c)形成油膜

d)n>>0(達工作轉(zhuǎn)速)

液體動壓潤滑徑向滑動軸承設計的基本原則是:

1)保證有足夠的最小油膜厚度hmin,把兩摩擦表面完全隔開;

2)限制軸承溫升,使?jié)櫥驮诠ぷ髦斜3肿銐虻恼扯龋?/p>

3)維持足夠的潤滑油流量,使它能源源不斷地補充進油楔。

四、液體動壓潤滑徑向滑動軸承的承載能力及最小油膜厚度1、徑向軸承的幾何關系

軸承的直徑間隙

=D–d半徑間隙

相對間隙

ε=e/

=2e/

偏心率

:反映了軸承的承載能力。

圖15-21

徑向滑動軸承的幾何參數(shù)和油壓分布

如圖所示,在OOA中,根據(jù)余弦定律可得R2=e2+(r+h)2–2e(r+h)cos(–f)

式中

R–––軸承孔半徑,R=D/2。

解上式得:

因為e2sin2f比R2小得多,忽略不計,

r+h=–ecosf+R

h=R–r–ecosf=yr(1–cosf)

同理可得

h0=yr(1–cosf0)式中

f0–––最大油膜壓力處的極角

最小油膜厚度

hmin=yr(1–)

2、軸承的承載能力液體動壓徑向滑動軸承的承載能力的計算式為

式中

––––潤滑油在軸承平均工作溫度下的動力粘度(Pa·s);

B––––軸承寬度(m);

v——軸頸的圓周速度(m/s);

Φw––––承載量系數(shù)

3、最小油膜厚度hmin

hmin=yr(1–)

設計時應取

hmin≥S(Rz1+Rz2)式中

Rz1–––軸頸表面微觀不平度的平均高度;

Rz2–––軸承孔表面微觀不平度的平均高度;

S–––考慮表面幾何形狀誤差、零件的變形及安裝誤差等的安全系數(shù),通常取S≥2。Rz1及Rz2根據(jù)加工方法可由表15–6確定。

五、軸承的熱平衡計算

軸承工作時,由于摩擦生熱,使?jié)櫥蜏囟壬?,粘度下降,則軸承承載能力降低。故應限制軸承溫升,同時防止軸承過熱以致產(chǎn)生膠合。

根據(jù)熱平衡條件,同時間內(nèi)流動的油所帶走熱量及軸承散發(fā)的熱量之和。從上式解得

式中

f––––軸承的摩擦系數(shù);

F––––軸承的徑向載荷(N);

v––––軸頸的圓周速度(m/s);

c––––潤滑油的比熱,對礦物油約為(1680~2100)(J/kg?℃);

––––潤滑油的密度,對礦物油約為(850~900)(kg/m3);

Q––––潤滑油端泄的流量(m3/s);

t––––潤滑油的溫升(℃),令t1為進油溫度,t2為出油溫度,則t=t2–t1;

B––––軸承寬度(m);

d––––軸承直徑(m);

ks––––軸承的散熱系數(shù),按軸承結(jié)構、尺寸及通風條件而定:

1、輕型軸承或在不易散熱的環(huán)境中工作的軸承,可取ks=50J/m2?s?℃;

2、中型軸承及一般通風條件,可取ks=80J/m2?s?℃;

3、重型軸承,冷卻條件良好,取ks=140J/m2?s?℃。

f––––摩擦特性數(shù),f=f/;Q––––流量系數(shù),Q=Q/yvBd。f和Q都是無量綱數(shù),它們與寬徑比B/d和偏心率的關系分別由圖15–23及圖15–24查得(包角=180時)。

在計算軸承的承載能力時,一般采用潤滑油平均溫度時的粘度。

平均溫度

t1——進油溫度,一般可取為35~45℃。t2——出油溫度。

式中:平均溫度tm一般不應超過75℃。

最合理的辦法是采用加快潤滑油的循環(huán)速度來冷卻軸承,

六、參數(shù)選擇

1、寬徑比B/d

一般機器的B/d值,可參考表15–7選取。

表15–7

液體摩擦軸承的寬徑比B/d值機器種類汽輪機、風機電機、離心泵、齒輪減速器機

床軋鋼機B/d0.3~10.6~1.50.8~1.20.6~0.92、相對間隙

一般?。?.0002~0.003。

一般主要根據(jù)載荷和速度選取值。載荷小、速度高,取較大值;反之,取較小值。

值可參照下列經(jīng)驗公式計算:

3、油的粘度

Pa?s

式中n–––軸頸轉(zhuǎn)速(r/s)。例15–1(自學)第七節(jié)

其他滑動軸承簡介

一、推力滑動軸承

推力軸承又叫止推軸承,用來承受軸向載荷,由軸承座和止推軸頸組成。

推力軸承的類型:按推力方向分:立式臥式按結(jié)構分單環(huán)多環(huán)混合摩擦的推力軸承,應校核壓強p和pv值。

≤[p](MPa)

(15–17)

≤[pv]

(15-18)許用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