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感受生活與自由寫作中構建精神家園
寫作文法學院2013年4月結構(一)、結構的含義結構是文章內(nèi)容的組織和構造形式。是作者的思想認識在組織安排文章內(nèi)容過程中的反映,是作者思路的體現(xiàn),也是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重要手段。(二)、結構與思路的關系思路是文章結構的基礎,結構是作者思路的體現(xiàn)。
(三)、結構的原則和要求原則:1、恰當?shù)胤从呈挛锏膬?nèi)在規(guī)律;2、有利于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3、適應不同文體的特點;4反對程式化、八股調(diào)。要求:嚴謹、自然、完整、統(tǒng)一、新穎、巧妙。(四)、結構的內(nèi)容和方法1、開頭和結尾(1)、開頭:又稱“起筆”或開端,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①、開門見山(開宗明義,揭示中心)“山”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主題思想。一下筆就接觸到正題,不枝不蔓,抓住讀者的欣賞心理?!爸穆晿穼<姨K林教授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合唱訓練班學生中間,有一個二十歲的女生陳伊玲,初試時成績十分優(yōu)異,聲樂、視唱、練耳和樂理等課目都列入優(yōu)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和音域?qū)拸V令人贊嘆。而復試時卻令人大失所望。蘇林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間不少是有國際聲譽的,但這樣年輕而又有才華的學生卻還是第一個,這樣的事情也還是第一次碰到?!保螢椤兜诙慰荚嚒?/p>
②、突兀而起
清人吳景旭曾說過:發(fā)句“或引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保ā稓v代詩話》)
如: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的開頭: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矣……”
③、一鳴驚人“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p>
--明謝榛《四溟詩話》“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p>
--清李漁《閑情偶記》如: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的開頭:“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所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雹?、平緩起筆起筆語氣平和舒緩、冷靜客觀,但仔細咀嚼,很耐人尋味。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開頭:“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jié),望去卻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⑤、景物烘托
用大段的景物描寫,烘托氣氛,介紹時間、地點,交代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特征,作為故事的開端和人物出場的引子。如:《藥》的開頭:“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了……”如:魯迅的《故鄉(xiāng)》的開頭:“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雹?、曲徑通幽
A、起筆曲折委婉,先旁顧左右,然后漸入正題,娓娓道來。魯迅的《最先與最后》的開頭:“《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于‘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在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于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針了?!薄澳请m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边@句話如今已成為魯迅最為著名的名言之一,激勵人們奮勇拼搏、創(chuàng)造輝煌。B、用抒情開頭感染讀者情緒的,或用講故事的口吻開頭吸引讀者的。
(2)、結尾:文章結束的階段,和開頭一樣,也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結尾可以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主題、啟人深思等作用。結尾往往跟開頭是遙相呼應的。宋人吳沆說:“首句要如鯨鯢撥浪,一擊之間,便知其有千里之勢;落句要如萬鈞強弩,貫金透石,一發(fā)飲羽,無復有動搖之意?!比纾豪畎住妒竦离y》開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苯Y尾:“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苯Y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明謝時臣《蜀道難圖》常見的結尾方法:
①、卒章顯志(即結尾點明主題)如:冰心的《笑》,回憶了三個畫面,三張笑臉后,結尾這樣寫到:“眼前浮現(xiàn)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diào)和里看不分明了?!薄缎Α防镎宫F(xiàn)了三幅笑影:從圖畫里的安琪兒的微笑,聯(lián)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見的一個孩子的微笑,又聯(lián)想起十年前在海邊茅屋前看見的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麗而溫柔,親切而和善。作者通過這三幅笑影,體會了世間的美好。而當三幅笑影在作者的似夢似幻的想象中“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她將對于”愛“和”美“的呼喚轉達給了我們。
②、警語收束
用簡練、含蓄、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能深化升華主題、能給人以啟迪與深思的句子結尾。
如:魯迅《故鄉(xiāng)》的結尾: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③、總結全文
議論文、說明文多采用這種方法結尾。能幫助讀者了解全文的核心和主旨,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如: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結尾:“綜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yè)無產(chǎn)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chǎn)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④、出人意料
事情的結局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引起讀者的興趣,給讀者留下新奇、深刻的印象。如:臺灣作家陳啟佑的《永遠的蝴蝶》:“隨著一陣拔尖的剎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苯Y尾這樣寫到:“……那封信是這樣寫的,年輕的櫻子知不知道呢?
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p>
⑤、留有余地
不把事情的結果說出來,留幾分想象的空間,讓讀者去品味。
如:小仲馬《私生子》中的私生子,劇終時才明白自己的生父原來是叔叔。結尾父子倆這樣對話:“父:當咱們倆獨自兒在一起的時候,你一定會允許我叫你‘兒子’的。子:是,叔叔!”
⑥、委婉含蓄
作者把故事的結局、人生的哲理,或自己的思想感受,用曲筆、象征、隱喻、暗示等方法委婉地去表現(xiàn),讓讀者去想象和品味,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如:蘇聯(lián)作家阿捷里·庫圖依《沒有寄出的信》:“你等我一下吧,韋里!還有一點就寫完了。這是最后一頁信紙,最末一滴苦酒,最后片刻的孤獨。我飲下這滴苦酒,慢慢地向至今還浮現(xiàn)在眼前的過去告別。未來已經(jīng)在叩我家的大門。我聽到它叩門的聲音,聽到它越來越近的腳步聲。我很高興,我起身去迎接它。我到你這里來了,韋里。我愛你!……”
另有:
抒情式的結尾;
號召式的結尾;
(五)、層次和段落
1、層次:是作者認識和表達問題時的思維進程在文章中的反映,是內(nèi)容上相對完整的意義單位,也叫意義段,或稱作部分。層次的劃分應注意兩點:①
劃分標準要統(tǒng)一;②
各層次的意義要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層次的組合有三種方式:①、縱式指按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安排層次,各層次之間是延續(xù)與承接的先后關系。包括:按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情感發(fā)展變化的脈絡排列;按客觀事物、事理展開的邏輯順序排列等。②、橫式指按空間順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類別或不同方面安排層次,各層次之間呈現(xiàn)依次展開的并列關系。如:記敘文中圍繞一個中心寫幾件事、幾個人、幾個片斷、幾處景;議論文中針對一個問題從不同方面去論述;說明文中對某一事物分門別類,從不同層面去介紹等等。
③、縱橫交錯式指在縱向推移中,展開橫向的方面;或在橫斷面上插入縱向的發(fā)展,也稱時空交叉式。這種方式多用于記敘性文體。
2、段落:是文章內(nèi)容在表達時由于轉折、強調(diào)、間歇等原因所造成的停頓,在書面形式上以換行為標志的章法單位,也叫自然段。
段落的劃分應注意三點:
①
、注意段落意思的“單一性”和“完整性”;
②、段與段之間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分則為一段,合則為一篇;
③、注意整體的勻稱和諧、長短適度、輕重相當,但也不必勉強,“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段落與層次的關系:
段落可以等于、大于或小于層次。
(六)、過渡與照應
1、過渡:指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與轉換,是段與段之間的橋梁。
作用:
①、承上啟下,使上下文自然銜接,增強文章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
②、不同的過渡能改變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需要過渡的情況:
①、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
②、由一層意思轉到另一層意思;
③、由順敘到插敘,或由倒敘到順敘;
④、由議到敘,或由敘到議;
⑤、從一件事轉述到另一件事;
⑥、時間、空間跨度較大的地方。
例如:《文章病院》
課堂上鴉雀無聲,沒有人敢站起來解答張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張老師也有點兒沉不住氣了。突然,志亮第一個舉起了手。他以準確的回答博得了大家的贊許。
有一次,張老師叫志亮到黑板前改正病句,志亮霍地站起來,大聲沖著老師說:“病、病、病,我就不病!”說完蹬蹬蹬走出教室,課堂一時亂哄哄的,張老師嚴肅的臉上流露著惋惜的神情。
“誰也沒想到,眼前這個學習好的同學,兩年前還是班上有名的調(diào)皮鬼呢”
“可是沒多久,志亮卻變得令老師和同學們失望了”
2、照應:指前后內(nèi)容上的關照與呼應。
一般是文章的結尾和開頭照應;正文與標題照應;文中后面跟前面照應。
如:茹志鵑的《百合花》:
結尾與開頭照應:開頭寫“一位通訊員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結尾寫“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通訊員光榮犧牲了。
正文與標題照應:標題是“百合花”;正文寫通訊員跟新媳婦借百合花的被子;光榮犧牲后,新媳婦又把這條被子蓋在通訊員的身上,軍民魚水情就像百合花一樣純潔。
文中后面與前面照應:前面寫小通訊員跟新媳婦借被子時,因羞澀慌慌張張把衣服在門鉤上掛了個口子;后面寫通訊員舍己救人、光榮獻身,被擔架抬回來的時候,“我”只見他“安詳?shù)睾现郏娧b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新媳婦“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
(七)、主次和詳略
1、主次:針對材料與主題的關系疏密而言,最能表現(xiàn)主題的材料應當作為主要內(nèi)容來安排,與主題關系不太緊密的材料則應作為次要內(nèi)容來安排。
2、詳略:針對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篇幅長短)而言的,即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處理題材,使用筆力,該繁則繁,該簡則簡。
(八)、情節(jié)和線索
1、情節(jié):指敘事性的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矛盾沖突、表現(xiàn)人物關系、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一般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組成。有的作品還有序幕和尾聲。
情節(jié)應該曲折生動、豐富復雜。
情節(jié)的安排方法
(1)、雙管齊下
對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fā)生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進行分頭敘述,即“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如:《紅樓夢》第十四回《林如海靈返蘇州郡賈寶玉路謁北靜王》
(2)、連環(huán)相套
一個故事連著另一個故事,或大故事里套著小故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組合情節(jié)。如:《水滸傳》、《一千零一夜》、《十日談》等。
(3)、一波三折
用先后重迭多次的方式展開情節(jié),豐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題。
如:“三顧茅廬”、“三打白骨精”、“三笑”、“長江三日”等。
(4)、柳暗花明
事情如果正常發(fā)展下去的話,會山窮水盡,沒有希望解決了,但作者巧妙地將筆鋒一轉,又出現(xiàn)了新的希望,給讀者以驚喜釋懷的感覺。
如:賈平凹的《云雀》
(5)、回環(huán)往復
就像歌曲與樂曲中的重唱與重復樂段一樣,詩歌有重章、疊句,小說、散文、影視也有形象、細節(jié)、畫面等的重復。如:魯迅的《祝?!?/p>
(6)、欲擒故縱
“兵法有道,攻心為上。”為了獲取全勝,消除后顧之憂,先故意設置一些機巧,引對方入圍,直至對方心悅誠服為止,這樣使情節(jié)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突出豐滿。
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另外還有:抑揚、張馳、斷續(xù)、虛實、婉曲、離合、疏密、點面、正反、對比、映襯、懸念、巧合、激變、渲染等。
2、線索:貫穿在文章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路線,是把文章中的全部內(nèi)容材料串連起來的鏈條,是把各部分組成一個嚴密有序的整體的紐帶。
單線:設置一條線索,情節(jié)較簡單,頭緒較單純;
雙線(復線):設置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又可分為主線和副線、明線和暗線(有時明斷暗續(xù))、網(wǎng)狀式等,情節(jié)復雜,頭緒紛繁。還有一些以人物活動的細節(jié)或人物心理、情緒的變化,意識的流動,時空交錯等為線索的,可謂千姿百態(tài)、色彩紛呈。
總之,在結構方面應做到:
層次清楚,段落適中;
過渡自然,前后呼應;
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線索不亂,思路暢通;
首尾圓合,情節(jié)生動;
變化自如,渾然天成。七、修飾語言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zhì)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guī)律而構成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
要研究如何運用語言、用好語言,把文章寫好。語言的好壞,直接影響文章內(nèi)容的好壞。
修飾語言,就是要對語言文字進行選擇、加工、潤色、錘煉,使之準確、明白、簡潔、生動、新鮮、平易、更加完美。
“語言的藝術,包括豐富的詞匯,對詞的性能的高度敏感和準確掌握,形容比喻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對聲調(diào)的體會,表達時使語言和諧優(yōu)美等等?!?/p>
--秦牧《藝海拾貝》
修飾語言的要求和方法:
(一)、提高修養(yǎng)
(二)、知己知彼
“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說?!保囄?/p>
“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荀子
(三)、注意語境
注意:
①
口頭與書面的不同;
②
文言與白話的不同;
③
文章體裁不同語體風格的不同;
④
表達方式不同語言要求的不同;
⑤
環(huán)境場合不同語言運用的不同;
⑥
人物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素質(zhì)、修養(yǎng)、職業(yè)等)其語言特色也不同等等。(四)、錘煉詞語
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過鐵道、爬月臺時:
“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攀、縮、傾”三個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父親臃腫肥胖、行動艱難的形象。
曹雪芹的《紅樓夢》第八回中描寫黛玉走進來的情態(tài),不同的版本選用的修飾語不同:
戚本:“語猶未了,林黛玉已走了進來?!敝皇瞧狡降臄⑹?;
程高本:“林黛玉搖搖擺擺走了進來?!焙懿环削斓纳矸菖c性格;
甲戌本:“林黛玉已搖搖的走了進來?!卑痒斓捏w態(tài)和神韻活畫出來了。
(五)、言簡意明(新、豐、深)
曹禺的《雷雨》中,魯侍萍指著周萍說:
“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p>
艾青《墾荒者之歌》:
“灶王爺貼在腿肚子上,人在哪兒哪兒就是家鄉(xiāng)”。(“四海為家”)
“惟陳言之務去?!?/p>
--韓愈
(六)、言之有情(形、趣、理、韻)
情動于中而溢于言表,從而激起人們強烈的共鳴。
徐遲《祁連山下》描寫敦煌壁畫情景:
“他一進這洞窟,便掉進了染缸似的,整個都掉落在色彩的世界中,奔馬在四周跳騰,天鵝在空中打旋?;ú菔チ酥亓Χ?,蛟龍和人一起飛行,熱烈的紅色的調(diào)子是基調(diào)。千萬種色彩旋轉在他的周圍?!?/p>
(七)、曲直相濟
(八)、變化句式
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句式,如:被動與主動、肯定與否定、陳述與感嘆、祈使與疑問、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等,變化自如,錯落有致。
(九)、善用修辭
為了狀物摹形逼真畢肖,或為了把深奧抽象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多采用修辭手法。
如:對偶、排比、夸張、擬人、比喻、象征、通感、頂真……
(十)、講究風格
風格,即指文章體裁的語體風格和作者的個性語言風格,二者應當和諧統(tǒng)一。借助“無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
(1)、標點符號;
(2)、行款格式;
(3)、動作姿勢;
(4)、某種符號(圖形、數(shù)字);
(5)、某種事物;八、文章的表達之一--敘
述
敘述,是一種把人物的經(jīng)歷或事物變化的過程交待清楚的表達方式。就是對于人物活動、事情經(jīng)過的一般性表述。
敘述與描寫的區(qū)別:
敘述是一般性的陳述與交待,具有流動性與概括性;
描寫是對事物具體形象的描繪和刻畫,具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試比較:
“太陽出來了,大地一片光明?!保〝⑹觯?/p>
“火紅的太陽噴薄而出,萬道金光灑滿了大地?!保鑼懀?/p>
敘述與抒情的區(qū)別:
敘述較平實、冷靜;
抒情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
試比較:
“今天晴天?!保〝⑹觯?/p>
“今天天氣真好?。 保ㄊ闱椋?/p>
敘述與議論的區(qū)別:
敘述只提供事實;
議論要表明對事實的看法。
試比較:
“游人自然而然地把吃剩的食物和裝食物的塑料袋等廢棄物扔進了垃圾桶里?!保〝⑹觯?/p>
“香港人的公德意識強,能自覺自愿維護所在都市的良好形象和所居住的環(huán)境的舒適美觀?!保ㄗh論)
敘述與說明的區(qū)別:
敘述重在把過程交待清楚;
說明重在把知識解釋明白,帶有客觀性和科學性。
試比較:
“天氣暖和起來了,走在馬路上,穿著過冬的衣服便覺得熱辣辣的,山間、田野,各種草木都在萌生?!?/p>
(敘述)
“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陰歷正月至三月?!?/p>
(說明)敘述的方法:
順敘:按照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來寫。
倒敘:把先發(fā)生的事放在后面說,把后發(fā)生的事放在前面講的敘述。
插敘:在順敘的過程中,由于內(nèi)容的需要,把原來的敘述暫時中斷一下,而插入另一應敘述的內(nèi)容的寫法。插敘的內(nèi)容,可以是追敘,也可以是補敘。
敘述要注意:
一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六要素交待清楚;
二要認真梳理
,使線索、層次分明;適當剪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三要精心選用動詞,使語言有動感。
敘述的類別和方法:
(一)、根據(jù)敘述人稱的選擇可分為第一人稱敘述和第三人稱敘述。
1、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以在場的當事人、目擊者的身份出現(xiàn),用“我”(“我們”)的口吻敘述所見、所聞、所感。
優(yōu)點:便于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真實親切的感覺。同時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述自己的意見。散文、游記、回憶錄等體裁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
不足:受“我”的活動范圍的限制,不便于刻畫他人的內(nèi)心活動。
2、第三人稱敘述:敘述者以旁觀者、局外人的身份出現(xiàn),用“他”(“他們”)的口吻敘述人物的經(jīng)歷或事情的經(jīng)過。
優(yōu)點: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廣泛地、靈活地反映社會生活或人物心理,也比較客觀。
不足:不便于作者直接抒發(fā)感情,不及用第一人稱敘述真實親切。記敘文常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特別是新聞、通訊、報告文學等文體使用更為廣泛。
有時作者也用第二人稱代詞“你”(“你們”)的口吻敘述,可以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仿佛面對面談話,親切感人,有人稱之為第二人稱敘述,但多數(shù)人認為它仍屬于第三人物敘述(或第一人稱敘述)。
注意:一篇文章中,人稱要一致,如需要轉換時,要交待清楚(或用空行表示),但不能轉換太頻繁。
(二)、根據(jù)敘述詳略的處理可分為具體敘述和概括敘述(或稱細敘和概敘)
1、具體敘述:抓住事件中的主要細節(jié),詳盡介紹,給人以具體生動的感覺,以達到突出重點、表現(xiàn)主題的目的。
如:《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
“每天早晨一起來,他就把那支放在白銅套子里的鋼筆式的溫度表拿到院子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溫度表拿進屋里,記錄量得的氣溫。這支溫度表,他經(jīng)常插在左邊的小口袋里。長久地插來插去,小口袋的蓋布總是先磨壞了。這樣,做衣服的時候,他愛人就請成衣工人多做一片小口袋蓋布,留著拆換?!?/p>
2、概括敘述:把握事件的主要過程,作簡明扼要的介紹,給讀者總的全面的印象,以較少的文字寫出較多較廣的內(nèi)容。
(三)、根據(jù)敘述順序的安排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補敘或追敘)
1、順敘:按照時空或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來進行敘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敘述方法。
適宜于敘述結局出乎意料、線索較單純的事件,要避免平鋪直敘,注意剪裁,處理好詳略主次、繁簡條理等問題。
2、倒敘:先把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敘述,再敘述事件的開頭及發(fā)展過程,這樣可以強調(diào)事件的緊迫感,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適宜于敘述驚險故事,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在順敘過程中,由于刻劃人物或表現(xiàn)主題等的需要,插入一段有關的敘述文字,插敘完了,再接上原來的主線敘述。如果是追憶過去的插敘就叫“追敘”;如果是補充說明的插敘就叫“補敘”。
(四)、根據(jù)敘述角度的變換可分為仰敘和俯敘
1、仰敘:敘述者以一種“幼稚”、“淺薄”、“困惑不解”的目光觀察生活、敘述人物和事件;或以自嘲自諷的語氣敘述故事。
優(yōu)點:設置懸念,形成對比。
如:電視連續(xù)劇《一個叫姚金蘭的女人》。
2、俯敘:敘述者以一種洞察一切的目光觀察生活,用一種清醒、深刻、風趣、熟悉、頗有見地的語氣,或是鞭辟入里的語言敘述故事。
優(yōu)點:容易讓讀者馬上進入情況,跟隨作者(向?qū)В┎讲缴钊?,理解主題。
如: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威尼斯》、鄭振鐸的《海燕》、趙樹理的《套不住的手》等。
(五)、根據(jù)敘述情趣的啟發(fā)可分為明敘和隱敘(暗敘)
1、明敘:明明白白地介紹事情的經(jīng)過,讓人一目了然。
2、隱敘:隱隱約約地交待人物的活動,讓人猜一番,等領悟過來后,會倍覺意味無窮。
如:戴晴的《一隅》。
運用明敘和隱敘應注意:該明則明,該隱則隱,以交待清楚、引起興趣為目的,避免太直露乏味,或太隱晦難懂,影響表達效果。
(六)、根據(jù)敘述畫面的轉移可分為合敘和分敘(平敘)
1、合敘:多方面共同活動的綜合敘述,便于突出共性。
2、分敘:單方面獨立活動的分解敘述,便于突出個性。
如:劉心武的《鐘鼓樓》。
九、文章的表達方式之二――描寫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具體地描繪出來,給讀者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
“他一雙眼睛瞧著小家伙,然后大笑起來?!?/p>
“他雙手叉著腰,把身子朝后一仰,瞇縫著眼睛,仔細打量著光屁股、赤腳丫的小家伙,忽然爽朗地大笑起來?!?/p>
描寫應注意:
①
、明確目的;
②
、抓住特征;
③、
富有感情。描寫的類別和方法:
(一)、根據(jù)描寫筆法的繁簡可分為白描和細描(或稱寫意與工筆)
1、白描:把描寫對象的基本特征,以質(zhì)樸的語言粗線條地勾勒出輪廓來的簡潔傳神的描寫。
如《藥》對劊子手描寫:“披一件玄色的布衫,散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地捆在腰間?!?/p>
2、細描:用細膩的筆法精細地描繪人物和事物,或濃墨重彩、或細致入微的描寫。
如《風景談》中的“高原晚歸”:“遠看山頂?shù)墓茸訁裁芡α?,宛如人頭上的怒發(fā),這時候忽然從山脊上長出兩支牛角來,隨即牛的全身也出現(xiàn),掮著犁的人形也出現(xiàn),并不多,只有三兩個,也許還跟著個小孩……?!保ǘ?、根據(jù)描寫角度的選擇可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或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1、直接描寫:直接展現(xiàn)事物的形態(tài)或刻畫人物的形象。
2、間接描寫: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映,從側面間接地烘托出所要表現(xiàn)的人物或景物的特征。
如:漢樂府《陌上?!罚?/p>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東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保ㄖ苯用鑼懀?/p>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保ㄩg接描寫)
(三)、根據(jù)描寫狀態(tài)的區(qū)別可分為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
1、靜態(tài)描寫:對事物相對靜止狀態(tài)的描摹刻畫。要注意選擇方位、捕捉特征、分開層次來描寫。
2、動態(tài)描寫:對人物活動或事物發(fā)展變化情況的描寫。要注意把握動向、捕捉動態(tài)特征、運用連貫性的語言來描寫。
有時靜態(tài)的東西是用動態(tài)的描寫襯托出來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諧,能夠達到“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四)、根據(jù)描寫對象的關系可分為對比描寫和襯托描寫
1、對比描寫:將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突出各自的特征,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和印象。
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2、襯托描寫:是以景物烘托人物,或以人物襯托人物,烘云托月、有主有次的描寫。
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中開頭一段深冬景物的描寫,襯托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p>
(一)、根據(jù)描寫對象的不同可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
1、人物描寫:對人物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個性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普遍意義的描寫。
(1)、肖像描寫:對人物的容貌、體態(tài)、神情、風度、服飾等外形特征的描寫。
如:《祝?!返南榱稚?,“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p>
(2)、行動描寫: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舉手投足等動作或行為的描寫。
如:洪升的《長生殿》中“貴妃醉酒”的描寫(旦作醉態(tài)介):
“態(tài)懨懨輕云軟四肢,影蒙蒙空花亂雙眼,嬌怯怯柳腰扶難起,困沉沉強抬嬌腕,軟設設金蓮倒退,亂松松香肩享單云鬟,美甘甘思尋鳳枕,步遲遲倩宮娥攙入繡緯間?!?/p>
(3)、語言描寫:對人物對話、獨白以及語氣聲態(tài)的描寫。語言描寫要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寫出與人物的身份、地位、學識、教養(yǎng)、興趣、愛好、心境等相吻合的語言來。
如:陳源斌的《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反反復復地說“我就是要有個說法”,真實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她認死理、重人情、不懂法的性格特征,其實她要的說法,就是做人最起碼的尊嚴。
(4)、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活動和內(nèi)心感受的描寫。
常見的表現(xiàn)心理的方式有:
a.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直接袒露心理,自言自語,內(nèi)心獨白。如:盧梭的《懺悔錄》、司湯達的《紅與黑》。
b.用夢境、幻境、意識流等方式表現(xiàn)心理。如:王蒙的《春之聲》。
c.用外部情態(tài)、語言動作、周圍環(huán)境等間接表現(xiàn)心理。如溫庭筠的《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p>
2、景物描寫:對生活畫面和自然物態(tài)的描寫。
景物描寫包括環(huán)境和場面的描寫。
(1)、環(huán)境描寫:
①、社會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所處的一定時期的社會制度、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風俗人情等的描寫。
如曹禺的《雷雨》中,蘩漪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一個腐朽的封建家庭。
②、自然環(huán)境描寫:對一系列與人物活動有關的場所和自然景觀的描寫。
(2)、場面描寫:對特定時空條件下,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所做的具體描寫。
電影《秋菊打官司》的結尾:秋菊發(fā)瘋似的跑向路口,佇立在路旁,望著茫茫白雪中鳴笛遠去的警車,一片茫然……(特寫式手法)
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對松骨峰戰(zhàn)斗場面是的描述,寫得激烈壯闊,表現(xiàn)了志愿軍戰(zhàn)士忘我的犧牲精神。(全景式手法)
3、細節(jié)描寫:對主要情節(jié)以外的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細微末節(jié)或人物的某些具有深刻含義的細小動作所做的細致生動的描寫。
(1)、細節(jié)要細,以小見大。
(2)、悉心選擇,典型真實。
如茹志鵑的《百合花》中的通訊員,把野花插在槍口上,表明他愛美;給“我”開飯把饅頭放在石頭上,跟新媳婦借被子慌慌張張竟把衣服扯了個口子,表明他內(nèi)向害羞,可這個靦腆可愛的小伙子,卻在戰(zhàn)場上英勇犧牲了,新媳婦一針一針把那個破口兒縫好了。(人物形象更真實、豐滿,突出軍民魚水情深。)
(3)、白描。指使用簡煉的筆墨,不加渲染和烘托,把形象鮮明、生動地勾勒出來的一種寫法。
要求:一是風格質(zhì)樸,不事渲染;二是筆法簡潔,勾勒神態(tài)。
3、側面描寫(間接描寫):從描寫對象的周圍著眼去表現(xiàn)。
(1)、間接描寫,迂回表現(xiàn);
(2)、烘云托月,從旁渲染。
側面描寫可寫其他人的語言,寫其他人的行動,或?qū)懭宋镏車沫h(huán)境。
側面描雖然是一種輔助性的表現(xiàn)手段,可是它有時給人的印象客觀、真實,而且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與正面描寫配合起來,相輔相成,效果明顯。
十、文章的表達方式之四――抒情
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發(fā)和表露感情。
宋人張戒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p>
劉勰說:“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p>
文章類型不同,抒情的要求有所區(qū)別:
詩歌運用得最多,其次是散文。其他文體,無論是偏重于記敘,還是議論,都離不開抒情。
注意:
一避俗求新:
二避陋求深:
三避偽求真:抒情的類別和方法:
(一)、直接抒情
如: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
郭沫若的《屈原》中的“雷電頌”一段。
(二)、間接抒情
作者的情感滲透在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說理的過程中。
1、記人表情:
如朱自清的《背影》。
2、敘事言情:
如《孔雀東南飛》;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3、寫景現(xiàn)情:
如茅盾的《風景談》。
4、狀物寓情:
如雷抒雁的《蠶》。
5、說理顯情:
如楊朔《荔枝蜜》:“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三)、抒情應注意問題:
1、忌空洞。要深沉、充實,而不是空泛、飄浮,不能空洞、飄浮。喜怒哀樂都是有感而發(fā)的,不是無病呻吟。
2、忌造作。不給人絲毫的故作多情或扭捏作態(tài)之感,感情的表達要順暢、自然,于質(zhì)樸中見真情。
十一、文章的表達之二――議
論
作者依據(jù)事實或理論,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分析和證明等方法,對客觀事物進行評論,表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四要素:論題、論點、論據(jù)、論證。
(一)、論題
是作者議論的中心問題,它規(guī)定和限制了議論的對象和范圍,決定著議論的方向和途徑。
有的文章標題就是論題。
如毛澤東的《青年運動的方向》;
有的文章在開頭部分出現(xiàn)論題。
如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開頭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有的文章雖然未出現(xiàn)論題,但實際上是有論題的。
如雁寒的《睜只眼閉只眼》。
(二)、論點
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的看法、主張和態(tài)度,即通過議論要“證明什么”呢?
只有一個統(tǒng)攝全文的中心論點(總論點),在總論點下又有分論點。
論點的要求:
(1)、正確:能科學地反映客觀事物本質(zhì),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經(jīng)得住實踐的檢驗;
(2)、鮮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明確表示;
(3)、深刻:見解獨到,給人以啟發(fā);
(4)、有現(xiàn)實意義:提出并回答人們所普遍關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提出論點:
1、標題就是論點;
2、在開頭部分或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3、引用名言警句、寓言典故等引出論點;
4、在行文中先把引起議論的事情或言論擺出來,接著就這件事(或這些言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5、卒章顯志,即在前文分析評論的基礎上最后總結歸納、畫龍點睛、說出論點,使讀者頓然領悟作者的深意。
(三)、論據(jù)
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jù),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的。
要求:
一真實;二充分;三典型。
分類:理論論據(jù)和事實論據(jù)。
1、理論論據(jù);
(1)、引文準確精要;
(2)、引用完了要加以闡發(fā);
(3)、說理、推理要有邏輯性。
2、事實論據(jù):
①事實必須確鑿;
②所舉事實能證明論點;
③所舉事實要按一定的順序排列;
④所舉的幾個事實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屬于同一性質(zhì),能共同說明一個問題;
⑤引用事實只作簡要概述,不需要詳細描述;
⑥引用完了也要做分析闡述,歸到論題上去。
(四)、論證
作者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解決“如何來證明”的問題。
要求:
一要深入;二要全面;三要嚴密。
論證方法:證明(立論)和反駁(駁論)。
1、證明(立論):
從正面論述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1)、例證法:
通過一些個別的事例,歸納出它們共同的本質(zhì)屬性,得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一般的論點。
如:毛澤東的《實踐論》中有一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zhì),你就得實行物理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p>
注意:
a.對例子闡發(fā)分析;
b.防止以偏概全。
(2)、引證法:
引用權威性的言論或眾所周知的道理與科學原理等證明論點。
演繹推理:即由普遍的一般的道理推導出特殊的個別的論點。
如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癁槿嗣窭娑?,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p>
注意:
a.所引的理論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
b.防止偷換概念。
(3)、類比法:
用同類的事物相比,由它們已知的相同點推知它們具有新的相同點,這是一種間接的、輔助的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跟“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是相同的,而“臣誠知不如徐公美”,可見“王之蔽甚矣”。
注意:
a.所比的事物一定是同類,要拿本質(zhì)屬性比;
b.防止機械類比。(4)、喻證法:
用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點進行比較來證明論點,這也是一種間接的、輔助性的論證方法。
它跟類比法不同:
用來比較的事物只是相似,本質(zhì)屬性根本不同,而且不一定實有其事;只是形象具體地闡明道理,并不能推出新的結論。常用寓言、神話、傳說、成語、典故等設喻。
如培根的《論人生·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接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p>
注意:a.不能獨立地證明任何觀點;
b.防止比喻不當。(5)、對比法:
通過對事物本身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的情況作縱的比較,或者對正反兩方面的理論和事實作橫的比較,從而分清優(yōu)劣、明辨是非,有效地證明論點。
注意:
a.既要抓住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明顯特征,又要弄清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
b.防止模棱兩可。
(6)、分層法:
圍繞論點,從幾個方面(并列式)或幾個層次(遞進式)做全面深入的分析論證,使道理明白透徹,容易被人接受。
如陶鑄的《崇高的理想》,先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再說合乎人民利益、合乎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想是偉大的理想;最后說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這樣逐層深入地論述,循循善誘,說服力、感召力極強。
注意:
a.分層科學適度,合乎邏輯;
b.防止不分主次。
(7)、因果法:
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因果關系,或由因證果,或以果證因,或因果互證。
如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
“國內(nèi)政治的改進,是和抗戰(zhàn)的堅持不能分離的。政治越改進,抗戰(zhàn)越能堅持,抗戰(zhàn)越堅持,政治就越能改進。但是基本上依賴于堅持抗戰(zhàn)?!?/p>
注意:
a.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確實含有必然的而不是虛假的因果關系;
b.防止推不出來。
2、反駁(駁論):
批駁對方的觀點,指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樹立自己的正確觀點。
常見的方法有:
(1)、反駁論點:
先舉出對方的論點,然后對準靶子,擺事實、講道理加以駁斥,把對方的論點駁倒。主要有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兩種。
直接反駁: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駁斥,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
如魯迅的《文學和出汗》中,以人類進化史和“出汗”等實例,直接批駁對方所謂“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的觀點是錯誤的。
間接反駁:先不涉及或不否認對方論點,而是采取旁敲側擊、迂回曲折的方法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
①、反證法:
設立一個與對方論點相對立的論點,證明這個論點是正確的,那么對方的論點就是錯誤的了。
如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先擺出對方“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
接著設立了一個與之對立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并舉了我國從古至今充滿自信的人的例子加以證明,從而否定了對方的論點。
②、歸謬法(引申法):
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成立的,然后將其引申,推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
(2)、反駁論據(jù):
指出對方論點所依據(jù)的理論和事實是虛假的,論據(jù)駁倒了,錯誤觀點當然也就站不住腳了。
如魯迅在《此生或彼生》:
對方觀點:“文言比白話省力,優(yōu)于白話”;
對方論據(jù):“這一個學生,或是那一個學生”,用“此生與彼生”五個字即已明了。
反駁:“此生或彼生這五個字,至少還可以解釋:一,這一個秀才或是那一個秀才(生員);二,這一世或者未來的別一世?!?/p>
(3)、反駁論證:
指出對方的論點與論據(jù)之間并沒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即對方所持的論據(jù)證明不了論點,論點并不是由論據(jù)推出來的,因此,其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常見的邏輯錯誤:歸納不全、以偏概全、主觀片面、預期理由、前提虛假、偷換概念、轉移論題、文不對題、機械類比、自相矛盾、循環(huán)論證、比喻不當、模棱兩可……
如魯迅《文學和出汗》:
第一段擺出對方論點:“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闭摀?jù)“例如英國,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余的不這樣,就都消滅了?!?/p>
第二段揭露其論證中的自相矛盾:“既已消滅,現(xiàn)在的教授何從看見,卻居然斷定他們所寫的都不是永久不變的人性了”呢?因此,對方的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注意:1、避免片面性和牽強附會。
2、議論文不宜冗長,應精當和簡練。十二、文章的表達之二――說
明
對事物或事理作簡明扼要的解說和闡釋。解說事物,即將事物的形態(tài)、性質(zhì)、構造、功用、關系等情況介紹清楚;闡釋事理,就是把事理的概念、特征、來源、種類、變化等內(nèi)容講述明白。
目的:讓人們對事物或事理有正確的了解和清楚的認識,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或信息。
注意:
①
明確目的;
②
注意順序;
③
抓住特征;
④
選好角度;
⑤
客觀冷靜;
⑥
語言精確;
(一)、說明的類別和方法:
1、定義法:
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或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做出確切的說明。
公式: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的屬概念
如: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
注意:
①
屬概念不寬不窄;
②
種差不多不少。
2、概括法(歸類法)
把被說明的事物劃歸到該事物所屬的某一大類中去,以便對它的屬性有初步的全局性的了解。
如:胃癌是一種惡性腫瘤。
注意:
①
準確把握事物的性質(zhì);
②
一般不能單獨用它說明事物。
3、分類法
根據(jù)一定的范圍和標準把被說明的事物分成若干門類逐一加以說明。
如:“人,根據(jù)性別的不同分為男人和女人;根據(jù)年齡的不同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根據(jù)職業(yè)的不同分為工人、農(nóng)民、軍人、教師……”
注意:
①
包舉,“種”的總和要窮盡其“屬”;
②
對等,每一類別都要按同一標準劃分,平行的各種內(nèi)容之間呈并列關系,互不交叉;
③
正確,分類標準要準確反映事物客觀存在的類別。
4、舉例法
用人們熟悉的具體事例解說生僻難懂的事理或語義。
如:“蜜蜂有一種奇妙的本領,它飛到很遠的地方采蜜,能夠認識路回到窩里。有人從蜂窩里取出一些蜜蜂,做上記號裝在盒子里,帶到一二十里以外放出去,后來有些蜜蜂飛回盒子里,有些蜜蜂在空中轉了一兩個圈子以后,竟一直飛回窩了?!?/p>
注意:
①
所舉的事例須為人們熟悉的易懂的;
②
所舉的事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啟發(fā)性。
5、比較法
將相同、不同或相反性質(zhì)的事物進行比較,來說明事物的特征。
如:“水跟石塊、木塊比沒有形狀;跟豆?jié){比沒有顏色;跟燒酒比沒有氣味、沒有味道?!?/p>
注意:
①
用人們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相比;
②
選準相比點,即事物之間相同或相異的對應點。
6、比喻法
利用兩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對比,將復雜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說得淺顯明白。
如:“梁橋的樣子像一條板凳;拱橋像一片瓦;吊橋就像曬衣繩自然下垂?!?/p>
注意:
①
找準相似點;
②
只能用明喻。
7、引用法
為了說明事物的性質(zhì)和特征,摘錄引用文獻資料中有權威性的解釋來充實自己說明的內(nèi)容。
如:“什么叫詩呢?李季說:‘詩是詩人對社會生活在他頭腦中引起的激情的自然流露,每一行詩,都是心靈激動的記錄?!?/p>
注意:
①
根據(jù)需要選擇適當?shù)馁Y料;
②
所引用的資料必須正確可靠。
8、數(shù)字法
用一些準確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事物的。
如:“有個植物學家在一個一尺多高的缽子里種了一顆黑麥,四個月后,他小心翼翼地把土洗凈,經(jīng)過記數(shù),竟有13000000條根,如果把他們連接起來,長度達385英里?!?/p>
注意:
①
數(shù)字必須準確;
②
對一些巨大的數(shù)字,可以采用換算的方法,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9、圖表法
借用表格、插圖、照片等來說明事物的。
如:課程表、統(tǒng)計表、工程設計圖、電路圖、產(chǎn)品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示意圖、科學知識說明書的插圖等。
注意:
①
圖文并舉,即圖表跟文字結合說明;
②
選擇運用適當。
10、描述法
描寫和敘述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對于有變動的,有發(fā)展過程的事物,需要用簡明扼要的敘述來說明;對于物體形態(tài)、名勝古跡、地方風貌等,需要用詳盡細致的描寫來說明。二者結合使用,既有線條感,又有立體感,給人以完美的印象。
如:“植物的根,從鉆出種皮那天起,便不停地在土層中穿插,鋪展開她紛繁的軀體。主根,側根,側根上又派生出無數(shù)側根?!?/p>
注意:
①
敘述一般采用概括敘敘;
②
描寫只求準確鮮明。
11、詮釋法
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方面的特征作解釋,不拘句式長短,不限解說方式,比較靈活自如。
如:“人常說: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一桶水,講得是博,指教師要有比較深厚的積累;一杯水,講得是約,指教師要厚積而薄發(fā),只把教學需要的最精粹的東西授給學生?!?/p>
12、注解法
對字、詞、句等的出處、源流、意義、用途作解釋。
如:“唇亡齒寒:語出《左傳·僖公五年》。嘴唇?jīng)]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系十分密切。多用于形容兩個鄰國間的關系?!?/p>
詮釋和注解常結合在一起運用,人們習慣地合稱為注釋。
13、提問法
先把所要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問題提出來,以便引起讀者注意,啟發(fā)讀者思考,然后以答疑的形式來解釋說明。
如:“自來水真是自己來的嗎?不是的。自來水廠里修建了巨大的蓄水池和濾水池,裝設了抽水的機器,建筑了高大的水塔,還要耗費很多電力和勞動,用抽水機把濾清的和消過毒的水送上水塔,再用水管輸送給各個用戶?!?/p>
14、談話法
用兩人對話的形式來介紹知識、說明事物。
科普讀物、電視講座等多采用這種方法。一問一答,自由靈活、生動活潑,能引起讀者或聽者的興趣。
15、擬人法
把要介紹的事物賦予人的形象性格,從而把它的特征、性能等說清楚。
如:“我叫桐子,小巧玲瓏,很像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掛著的燈籠。烈日炎炎的季節(jié),我便出世,并漸漸長大,一個個,一串串,吊在母親的胳膊上……”
16、故事法
把要介紹的知識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講出來,適宜于向兒童介紹科普知識。故事不必情節(jié)完整、形象鮮明,只需大概過程。
如:《有趣的中間人》:
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巴塔堯族居民,做公公的跟兒媳婦不能直接交談。
“穆罕默德,問問兒媳”,公公問:“家里有沒有香蕉?”
“請告訴公公,穆罕默德”,兒媳婦回答說:“昨天我摘回了一籃子香蕉。”
穆罕默德作為“中間人”,他坐在那里一言不發(fā),因為公公和兒媳婦彼此都聽得見對方的話。
17、分析法
從事物的局部入手進行說明。
如:“根端,或者叫根尖,可以分成四部分,前面的開路先鋒叫根冠。他緊緊護衛(wèi)著身后的分生組織和伸長組織,自己卻常被磨損……,分生組織后面是叢生的根毛……?!?/p>
18、綜合法
從事物的整體入手進行說明。
如:“(莊稼的朋友)以氮、磷、鉀三兄弟最受歡迎。這三兄弟就是肥料中的三寶,莊稼不能離開它們而生存,就和不能離開水和二氧化碳一樣?!?/p>
綜合法往往與分析法交替使用。
十二、文章的起草和修改
(一)、文章起草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1、明確文章的主題和中心。
2、立定格局,明確思路。
3、把需要的材料準備好。
(二)、起草初稿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
2、一氣呵成,不重“小節(jié)”。
3、寫不出的時候不要硬寫。
(三)、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魯迅:“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p>
包括:
1、思想觀念包括主題在內(nèi)的修改;
2、材料使用的修改;
3、結構的修改;
4、語言的修改;
(四)、怎樣修改文章
1、虛心征求別人的意見。
2、冷處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園區(qū)物業(yè)安全管理與服務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度假區(qū)蟲害管理與服務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池塘租賃合同(含水域生態(tài)補償機制)4篇
- 2025年度生態(tài)水源地純凈水合作開發(fā)合同正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半導體代工保密合同文本4篇
- 二零二五版農(nóng)用車二手市場交易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新款內(nèi)衣定制批發(fā)訂單合同3篇
- 2025年度電商代銷跨境支付合同文本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幼兒園教職工福利待遇勞動合同書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態(tài)循環(huán)農(nóng)業(yè)水稻種植托管服務合同4篇
- SYT 6968-2021 油氣輸送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鉆穿越設計規(guī)范-PDF解密
- 冷庫制冷負荷計算表
- 肩袖損傷護理查房
- 設備運維管理安全規(guī)范標準
- 辦文辦會辦事實務課件
- 大學宿舍人際關系
- 2023光明小升初(語文)試卷
- GB/T 14600-2009電子工業(yè)用氣體氧化亞氮
- 申請使用物業(yè)專項維修資金征求業(yè)主意見表
- 房屋買賣合同簡單范本 房屋買賣合同簡易范本
-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