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分門別類,這是人類認(rèn)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概言之,分類就是根據(jù)事物屬性的異同,亦即根據(jù)事物之間的相似與差異,將事物區(qū)分為不同種類的一種思維方法,是人們認(rèn)識事物、區(qū)分事物、組織事物的一種邏輯方法。歷代《文選》類總集對文體的分體歸類,們認(rèn)識事物、區(qū)分事物、組織事物的一種邏輯方法。歷代《文選》類總集對文體的分體歸類,也體現(xiàn)了總集編纂者的思維方法。要而言之,文體是體現(xiàn)出某些共同的、慣例化的文體特征的一定數(shù)量作品的集合體。我在仔細(xì)研究了范曄《后漢書》列傳著錄文體的情況之后,曾指出:“中國古代文體歸類主要采用了因文立體的路數(shù)。也就是說,不是先有文類的設(shè)定,后有出:“中國古代文體歸類主要采用了因文立體的路數(shù)。也就是說,不是先有文類的設(shè)定,后有單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和歸類;而是相反,先有單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后有多篇文章因其文體相似性而合并歸類,并為之命名。”[①]那么,古人編纂總集時(shí),在對多篇文章進(jìn)行分體歸類的具體操合并歸類,并為之命名?!保邰伲菽敲?,古人編纂總集時(shí),在對多篇文章進(jìn)行分體歸類的具體操作中,是怎樣認(rèn)定其文體相似性,又是怎樣區(qū)別其文體相異性的?在認(rèn)定了文體相似性之后,作中,是怎樣認(rèn)定其文體相似性,又是怎樣為合并歸類的文體命名的?命名之后的文體,又是如何發(fā)生分合變遷的?這是本文所要解答的主要問題。一、分體歸類的基本類型參照后世的《文選》類總集,我將《文選》編纂時(shí)經(jīng)過分體歸類后所得的39類文體,區(qū)別為6種基本類型:所要解答的主要問題。一、分體歸類的基本類型參照后世的《文選》類總集,我將《文選》編纂時(shí)經(jīng)過分體歸類后所得的39類文體,區(qū)別為6種基本類型:第一,古有定名、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第二,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體;第三,古有定名、歷代分合有異的文體;第四,古有定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第五,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類的文體;第六,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以下依次對上述6種基本類型做一番簡略的考述。(1)古有定名、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文選》有賦贊、論[⑤]、連珠、箴、銘[⑥]、行狀等[②[⑦],共]、表、箋、書、移、檄[③]、序體;第四,古有定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第五,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類的文體;第六,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以下依次對上述6種基本類型做一番簡略的考述。(1)古有定名、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文選》有賦贊、論[⑤]、連珠、箴、銘[⑥]、行狀等[②[⑦],共]、表、箋、書、移、檄[③]、序[④]、頌、“移”二類。《文選》卷41-43為“書”類。按《文章辨體序說》云:14類。其中稱名稍有變化的,有“書”與“昔臣僚敷奏,朋舊往復(fù),皆總曰書。近世臣僚上言,名為表奏;惟朋舊之間,則曰書而已。[⑧]而《文體明辨》復(fù),皆總曰書。近世臣僚上言,名為表奏;惟朋舊之間,則曰書而已。[⑧]而《文體明辨》則總名為“書記”,又另立“書”一類,收錄唐李翱《復(fù)性書》等文?!段倪x》卷43“移”類,收劉向《移書讓太常博士》和孔稚珪則總名為“書記”,又另立“書”一類,收錄唐李翱《復(fù)性書》等文?!段倪x》卷43“移”類,收劉向《移書讓太常博士》和孔稚珪《北山移文》,《文苑英華》、《宋文鑒》稱為“移文”;《文體明辨序說》有“公移”類,名近而實(shí)異,乃“諸司相移之詞”的統(tǒng)稱,唐有狀、辭、牒、關(guān)、刺、移等,宋有札、申?duì)睢⒐?,明有照會、札付、案?yàn)、帖、故牒、咨呈、案呈、呈、牒呈、申、咨、牒、關(guān)、揭帖等,因“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⑨]?!睹魑脑凇芬嗔须撼?、申、咨、牒、關(guān)、揭帖等,因“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⑨]。《明文在》亦列“公移”類。此外,《文選》未列而后世總集增列的幾種文體,如議、戒、傳、記、判、題跋“公移”類。此外,等,雖然有的是古有定名,有的是新定其名,但都是一經(jīng)定名、相承不變的文體,因此可以歸入這種類型。《文選》無“議”類,但劉勰(446?-539?)《文心雕龍》歸入這種類型?!段倪x》無“議”類,但劉勰(446?-539?)《文心雕龍》5《議對》“議”類,本于漢定禮儀四品中之“駁議”,可見其來有自。自《文苑英華》以后,歷代《文選》類類,本于漢定禮儀四品中之“駁議”,可見其來有自。自《文苑英華》以后,歷代《文選》類總集多列“議”類,收奏議、私議之文有箴,而又有戒,則戒者,箴之別名歟?”[⑩]?!敖洹币嘧鳌罢]”[11]《文選》?!段捏w明辨序說》云:、《文苑英華》、《明文在》有“箴”“文既無“戒”。但蕭統(tǒng)《文選序》已言及“戒”,并區(qū)別于箴[12];《文心雕龍》卷4《詔策》也附論“戒”體,言及東方朔之《戒子詩》、馬援等之《家戒》、班姬之《女戒》等[13],可知其古有定名,多為“無韻之筆”,與“箴”有別?!短莆拇狻肥肌绑稹?、“誡”并立。總集多列“議”類,收奏議、私議之文有箴,而又有戒,則戒者,箴之別名歟?”[⑩]?!敖洹币嘧鳌罢]”[11]《文選》。《文體明辨序說》云:、《文苑英華》、《明文在》有“箴”“文既無“戒”。但蕭統(tǒng)《文選序》已言及“戒”,并區(qū)別于箴[12];《文心雕龍》卷4《詔策》也附論“戒”體,言及東方朔之《戒子詩》、馬援等之《家戒》、班姬之《女戒》等[13],可知其古有定名,多為“無韻之筆”,與“箴”有別?!短莆拇狻肥肌绑稹?、“誡”并立?!端挝蔫b》《文章辨體》皆分列“箴”、“戒”二類,《文體明辨》復(fù)并列“箴”、“規(guī)”、“戒”為三類[14]?!皞鳌彼荼居谒抉R遷《史記》中“列傳”一體[15]“傳”溯本于司馬遷《史記》中“列傳”一體[15]。《文選》無“傳”類,后世總集多有之。惟《唐文粹》無“傳”,但有“傳錄紀(jì)事”類,收錄傳體文?!段倪x》無“記”類?!段捏w明辨序說》云:“《禹貢》、《顧命》惟《唐文粹》無“傳”,但有“傳錄紀(jì)事”類,收錄傳體文?!段倪x》無“記”類?!段捏w明辨序說》云:“《禹貢》、《顧命》,乃記之祖;而記之名,則昉于《戴記》、《學(xué)記》諸篇。厥后揚(yáng)雄作《蜀記》雄作《蜀記》,而《文選》不列其類,劉勰不著其說,則知漢魏以前,作者尚少,其盛自唐始也。”[16]按劉勰(466?-539?)《文心雕龍?書記》所云之“記”,實(shí)為奏記、奏箋,為公府之公文,與后世所稱之“記”有別有“記”類,蓋這一文體興于唐代,多為紀(jì)事之文府之公文,與后世所稱之“記”有別有“記”類,蓋這一文體興于唐代,多為紀(jì)事之文[17]。歷代《文選》類總集,自《文苑英華》以下,皆[18]?!芭小迸d于唐[19]??偧瘑瘟ⅰ芭小鳖?,始見于《文苑英華》,《文章辨體》、《文體明辨》因之?!端挝蔫b》稱為“書判”,實(shí)即一體?!段倪x》、《文苑英華》皆無“題跋”類?!短莆拇狻芬酂o“題跋”類,但“古文”類子目有“讀”,“傳錄紀(jì)事”類子目有“題傳后”,已收題跋之文??偧小邦}跋”類,始見于《宋文鑒》,后世遂沿用之?!段捏w明辨序說》云:“題、讀始于唐,跋、書起于宋。曰題跋者,舉類以該之也。”[20](2)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體,《文選》有詩、碑文、墓志等,共3類。詩自古為文體名稱,未嘗再加以細(xì)分。口向《七口?詩賦略》,賦分四類,而詩僅列“歌詩”一類[21]。此“歌詩”實(shí)為漢人用以概稱樂府機(jī)構(gòu)所采編的作品,至?xí)x、宋之際始稱這些作品為“樂府”[22]?!段倪x》雖僅列“詩”類,但以“樂府”、“雜歌”、“雜詩”等為子目,則其所謂“詩”實(shí)際上已不是文體名,而是文類名,因此已經(jīng)隱含著詩體分類的征兆?!段男牡颀垺吩凇睹髟姟菲酝猓砹ⅰ稑犯菲?,已明確分列“詩”與“樂府”兩類文體[23]。此后的《文選》類總集,《文苑英華》分列“詩”與“歌行”2類;《唐文粹》分列“古今樂章”、“古調(diào)歌篇”、“樂府辭”3類,尚未包括近體律絕。呂祖謙編纂《宋文鑒》,首次在詩體中細(xì)分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雜體等,各列一類,遂開后世《文選》類總集細(xì)分詩體之先河[24]?!段倪x》卷58-59有“碑文”類,既載蔡邕(伯喈)《郭林宗碑文》,亦載王巾(簡棲)《頭陀寺碑文》,實(shí)際上包括墓碑與廟碑二體?!段脑酚⑷A》、《唐文粹》統(tǒng)稱為“碑”,但前者下列子目十四,包括廟碑、神道碑等文章;后者下列子目二十六,包括廟記、廟碑、碑陰、廟文、碣、神道碑、塔記等文章。至《宋文鑒》,始分列“碑文”、“神道碑銘”為2類?!对念悺贩至小氨摹?、“神道碑”、“墓碣”3類。《文章辨體》分列“碑”、“墓碑”、“墓碣”3類?!睹魑暮狻贩至小氨?、“神道碑”、“墓碑”3類。《文體明辨》分列“碑文”、“墓碑文”、“墓碣文”、“碑陰文”4類?!睹魑脑凇泛喜椤氨憽?。各種總集的分體歸類,雖不盡相同,但皆由《文選》“碑文”類衍生而來。自《文苑英華》之后,歷代總集多有“墓表”一類,“其文體與碑碣同,有官無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級限制也”[25]?!段倪x》卷59有“墓志”一類,僅收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一篇?!段脑酚⑷A》、《宋文鑒》、《元文類》、《明文衡》、《明文在》等總集,亦皆列“志”類(或稱“墓志”、“墓志銘”)。《文章辨體》分為“墓志”、“墓記”、“埋銘”3類,其《序說》云:“埋銘、墓記,則墓志異名?!盵26]《文體明辨》僅列“墓志銘”一類,而其《序說》稱權(quán)厝志、志某、口志、后志、歸口志、遷口志、蓋石文、墓磚記、墓磚銘、墳版文、墓版文、葬志、志文、墳記、壙志、壙銘、口銘、口銘、塔口、塔記等20題,“皆志銘之別題也”[27]。惟《唐文粹》無“墓志”類,而于“銘”類下收錄墓志銘、版文等文章。(3)古有定名、歷代分合有異的文體,《文選》有騷、七、詔、冊、策、上書、啟、彈事、對問、誄、哀、吊文、祭文等,共13類。以屈原《離騷》等作品為代表的文體,《文選》稱為“騷”,《宋文鑒》、《元文類》、《明文衡》、《明文在》沿用之,皆單列一類。《文體明辨》亦單列一類,但稱為“楚辭”,乃本《隋書?經(jīng)籍志》[28]?!段脑酚⑷A》并入“雜文”類,子目中有“騷”;《唐文粹》并入“古今樂章”類,子目中有“楚騷”;《文章辨體》并入“古賦”類,子目有“楚辭”,實(shí)本班固《漢書?藝文志》。[!--empirenews.][1][2][3][4][5][6]下一頁TOC\o"1-5"\h\z“七”在漢魏六朝極為盛行[29],《文選》卷34-35列為一類,《文章辨體》、《明文衡》、《文體明辨》、《明文在》因之。唯《文苑英華》一書,將“七”收入“雜文”類子目“問答”中?!段倪x》卷35有“詔”類?!段脑酚⑷A》無“詔”類,別列“中書制誥”、“翰林制誥”二類,而后者子目下有“詔敕”,則是以“制誥”類兼容“詔敕”[30]?!端挝蔫b》則以“制”、“誥”與“詔”并列,《文章辨體》、《明文衡》、《文體明辨》、《明文在》并沿用之。惟《元文類》合“詔”、“赦”為“詔赦”類,另列“制”類,而無“誥”類??梢姡跉v代總集中,“詔”、“制”、“誥”諸類,或有或無,或分或合,殆無定準(zhǔn)[31]?!段倪x》卷35“冊”類,僅收潘元茂《魏王九錫文》一篇[32]?!段脑酚⑷A》無“冊”類,僅在“翰林制誥”類子目中有“冊文”,而獨(dú)列“謚冊文”、“哀冊文”為二類?!短莆拇狻芬嗖涣小皟浴鳖悾凇拔摹鳖愖幽坑小爸u冊”、“哀冊”。《宋文鑒》、《文章辨體》推本《文選》,立“冊”類,其中兼收哀冊文;《元文類》易名為“冊文”,實(shí)同?!睹魑暮狻酚小皟浴鳖?,但所收皆為謚冊文。而《文體明辨》在“冊”類下,復(fù)細(xì)分祝冊、玉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謚冊、贈謚冊、祭冊、
賜冊、兔冊十目[33]。漢代已有所謂“射策”與“對策”[34]?!段倪x》卷36“策”類,有的版本題為“文”類,未收晁錯、董仲舒等對策之文,而僅收3篇《策秀才文》,實(shí)類后世之試策?!段脑酚⑷A》分列“策問”、“策”二類,“策”下列子目二十二,所收至為廣博?!短莆拇狻穬H列“制策”類。《宋文鑒》則以“策”、“制策”、“策問”3類并列?!对念悺?、《明文衡》、《明文在》僅列“策問”類?!段恼卤骟w》有“制策”類,所收實(shí)為對策之文。而《文體明辨》則以問、答相區(qū)別,并列“策問”與“策”為2類,前者分為制策、試策二目,后者分為制策、試策、進(jìn)策三目,其《序說》云:“對策存乎士子,而策問發(fā)于上人”[35]?!吧蠒保ɑ颉吧鲜琛保┡c“奏”,實(shí)為一體二名[36]?!段男牡颀垺芬郧貪h之制,定稱此類文體為“奏”[37];而《文選》卷39以戰(zhàn)國之制,定稱為“上書”[38]。后世《文選》類總集分合各異,如《文苑英華》分列“疏”、“狀”二類,《唐文粹》分列“書奏”、“疏”、“奏狀”3類,《宋文鑒》單列“奏疏”類,《元文類》、《明文衡》合“奏”、“議”2類為“奏議”類,《文章辨體》分列“奏疏”、“論諫”2類,《文體明辨》分列“上書”、“奏疏”2類?!段倪x》卷39有“啟”類,《文苑英華》、《宋文鑒》、《元文類》、《明文在》等因之。惟《文體明辨》合于“書記”類?!段倪x》卷40有“彈事”類,《文苑英華》、《文章辨體》因之,易名為“彈文”。而《唐文粹》“疏”類子目有“彈奏”,《文體明辨》“奏疏”類子目有“彈事”。將“彈事”合并入“奏疏”之中,實(shí)本《文心雕龍?奏啟》[39]?!段倪x》卷45有“對口”類,僅收《宋玉對楚王問》一文?!端挝蔫b》有“對問“類”,《文章辨體》、《明文衡》、《文體明辨》則易名為“問對”。而《文苑英華》、《唐文粹》皆未單列“對問”類,前者于“雜文”類中有“問答”一目,后者于“古文”類中有“言語對答”一目。《明文在》亦無“對問”類。《文選》卷56-57有“誄”類,摯虞《文章流別論》、劉勰《文心雕龍》亦皆有“誄”類?!段脑酚⑷A》、《文體明辨》因之,《文章辨體》易名為“誄辭”?!短莆拇狻放c《宋文鑒》皆未單列“誄”類,前者收于“銘”類,后者附于“哀辭”類。《明文衡》、《明文在》則合哀辭、誄辭為“哀誄”。《文選》卷57-58有“哀”類,兼收哀文與哀冊文,實(shí)兼“哀”與“冊”二類。按,這一文體,以其事稱“哀”,以其文則稱“哀辭”或“哀文”,原為傷悼夭殤者而作,為“有韻之文”[40]?!段脑酚⑷A》無“哀”類,但在卷999“祭文”類子目“哀吊”下,收錄哀辭8篇?!短莆拇狻芬酂o“哀”類,但在卷33下“文”類下有子目“傷悼”,收錄白居易《哀二良文》、韓愈《歐陽生哀辭》等文。《宋文鑒》、《元文類》、《文章辨體》、《文體明辨》均有“哀辭”類,《明文衡》、《明文在》則合哀辭、誄辭為“哀誄”,諸書皆不收哀冊文。《文選》卷60“吊文”類,收錄賈誼《吊屈原文》、陸機(jī)《吊魏武帝文》二篇[41]?!段男牡颀垺肪?《哀吊》亦單列此類。但后世《文選》類總集大都不列此類,蓋以“祭文”概稱“吊文”[42]。如《文苑英華》卷999至卷1000,即于“祭文”類下有子目“哀吊”,收錄韓愈《吊塞上翁》、盧藏用《吊紀(jì)信文》、張說《吊國殤文》、李華《吊古戰(zhàn)場》等吊文13篇?!短莆拇狻肪?3下,于“文”類下有子目“傷悼”,收錄李華《吊古戰(zhàn)場》、張說《吊國殤事》等文?!段倪x》卷60有“祭文”類,諸種總集多沿用之。惟《唐文粹》無“祭文”類,于卷33下“文”類下有子目“傷悼”,祭文并入其中[43]。(4)古有定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段倪x》有令、教、奏記等,共3類?!段倪x》卷36“令”類,僅收任昉《宣德皇后令》一篇?!段捏w明辨序說》云:“按劉良云:‘令,即命也。七國之時(shí)并稱曰令;秦法,皇后太子稱令?!翝h王有《赦天下令》,淮南王有《謝君公令》,則諸侯王皆得稱令矣。意其文與制詔無大異,特避天子而別其名耳?!盵44]但自《文苑英華》以下,歷代《文選》類總集大都不收此類文體。僅《文體明辨》列“令”類,“取載于史者,采而錄之”[45]。《文選》卷36“教”類,收錄傅季友《為宋公修張良廟教》、《修楚元王墓教》二篇。李善注引蔡邕《獨(dú)斷》口:“諸侯言曰教?!苯獭?、《修楚元王墓教》二篇。李善注引蔡邕《獨(dú)斷》口:“諸侯言曰教。”[46]《文心雕龍口詔策》附“教”類,云:“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稱教?!盵47]但后世“今考諸《文選》類總集大都不收此類文體,惟《文體明辨》單列“教”類,其《序說》云:“今考諸集亦不多見,聊取數(shù)首列于篇。[48]《文選》卷40“奏記”類,僅收阮籍《奏記詣蔣公》集亦不多見,聊取數(shù)首列于篇。一篇?!段男牡颀?書記》云:“戰(zhàn)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nèi),亦一篇?!段男牡颀?書記》云:[49]然則“奏記”其名,出于[49]然則“奏記”其名,出于后漢,實(shí)為上書之支流,書記之別稱,亦可簡稱為“記”(如《文選序》)。后世《文選》類總集大都未列“奏記”類[50]?!段捏w明辨》于“書記”類下有子目“奏記”,是將“奏記”并入“書記”之中,實(shí)本《文心雕龍》。(5)始立其名、后世并入他類的文體,《文選》有難、設(shè)論、辭、符命等,共4類?!段倪x》卷44“難”類,僅收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此文劉勰在《檄移》篇中論及[51];卷45“設(shè)論”類,僅收東方朔《答客難》、揚(yáng)雄《解嘲》、班固《答賓戲》,而此3篇,劉勰均歸并于“雜文”類子目“對問”中[52]。后世《文選》類總集大都未列“難”與“設(shè)論”二類,而將相關(guān)篇章并入“對問”中[53]。如《文章辨體序說》于“問對”類下云:“問對體者,載昔人一時(shí)問答之辭,或設(shè)客難以著其意者也?!段倪x》所錄宋玉之于楚王,相如之于蜀父老,是所謂問對之辭。至若《答客難》、《解嘲》、《賓戲》等作,則皆設(shè)辭以自慰者焉?!盵54]《文選》卷45“辭”類,收錄漢武帝《秋風(fēng)辭》、陶淵明《歸去來辭》二篇。任昉《文章緣起》有“辭”類,云:“辭,漢武帝《秋風(fēng)辭》。”注云:“感觸事物,托于文章,謂之辭。”[55]但后世《文選》類總集中大都不列“辭”類[56]。按《秋風(fēng)辭》,后世多歸入“詩”類,如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84“雜歌謠辭?歌辭二”、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31“歌謠”類,均加以收錄;而《歸去來辭》則近“賦”類,如祝堯《古賦辨體》卷9即并收《秋風(fēng)辭》與《歸去來辭》。[!--empirenews.]上一頁[1][2][3][4][5][6]下一頁《文選》卷48“符命”類,收錄司馬相如《封禪文》、揚(yáng)雄《劇秦美新》、班固《典引》3篇?!段男牡颀垺穼⒋?篇文章歸入“封禪”類[57]。此后《文選》類總集大都未列“符命”類或“封禪”類,蓋因其篇章太少,不宜單獨(dú)立類,故并入他類中。例如,《文苑英華》卷359“雜文”類子目“帝道”中,收錄岑文本TOC\o"1-5"\h\z《擬劇秦美新》一文;《唐文粹》卷47于“古文”類中有子目“符命”,收錄柳宗元《貞符》。惟《文體明辨》、《文章辨體匯選》有“符命”類,但亦僅收錄司馬相如、揚(yáng)雄、班固、柳宗元等人之文。(6)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文選》有史論、史述贊2類。《文選》卷49-50“史論”、“史述贊”2類,收錄班固、范曄、沈約等所撰史書中的論贊[58]。后世《文選》類總集因大都不收史籍之文,故均不立此2類?!段脑酚⑷A》于“論”類下有子目“史論”,收錄文人所撰論史之文,此類文章各總集亦皆歸入“論”類。惟《文體明辨》因循《文選》之例,于“論”類外另立“評”類,以陳壽《三國志》史評為主收錄史評與雜評之文[59]。綰結(jié)而言,《文選》的上述6種文體類型及其關(guān)系略如下圖所示:圖4-1《文選》的文體類型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1)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體(2)(歷代變化不居)歷代分合有異的文體(3)《文選》39類文體后世不再列類的文體(4)后世并入他類的文體(5)始立其名后世未再列類的文體(6)二、命名方式與分體歸類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1954-2002)指出:“命名一個(gè)事物,也就意味著賦予了這事物存在的權(quán)力?!盵60]人類最初對事物的命名原本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分類活動。為一種事物命名,就是將這種事物與其他事物區(qū)分開來,成為一種特殊的種類。因此,命名本身就是一種基本的分類方式。以上我們以《文選》39類文體為主,簡略說明了歷代《文選》類總集確立文體類目的一些基本情況。那么,古人是怎樣為合并歸類的文體命名的呢?通過上述對《文選》39類文體分體歸類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中國古代文體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功能命名法,二是篇章命名法,三是類同命名法。首先,中國古代文體的原初命名方式大都是功能性的,即人們根據(jù)自身一定的行為方式為相應(yīng)的文體定名。許多古代文體的名稱,原本不過是動詞,即多本古訓(xùn),以行為方式訓(xùn)性的詞匯,其本意蓋指向于一種行為方式。劉勰撰《文心雕龍》,即多本古訓(xùn),以行為方式訓(xùn)釋文體名稱。如:詩者,持也,持人情性。[61]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62]贊者,明也,助也。[63]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64]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65]哀者,依也。悲實(shí)依心,故曰哀也。[66]論者,倫也;倫理無爽,則圣言不墜。[67]章者,明也。??表者,標(biāo)也。[68]奏者,進(jìn)也。言敷于下,情進(jìn)于上也。[69]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70]因此,在中國古代,為適應(yīng)社會上相似的普遍的行為方式而采用的具有一定功能特征的文本,即被命為同樣的名稱,這就是“功能命名法”。摯虞所說的:“王澤流而詩作,成功臻而頌興,德勛立而銘著,嘉美終而誄集,祝史陳辭,官箴王闕”[71];《文選序》所說的:“箴興于補(bǔ)闕,戒出于弼匡;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事清潤;美終則誄發(fā),圖像則贊興”[72],都表達(dá)了這個(gè)意思。唐初徐堅(jiān)(生卒年未詳)《初學(xué)記》卷21“文部”中“文章第五”一目論文體,也說:文章者,孔子曰“煥乎其有文章”,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見《論語》)。蓋詩言志,歌永言(見《尚書》),不歌而誦謂之賦。古者登高能賦,山川能祭,師旅能誓,喪紀(jì)能誄,作器能銘,則可以為大夫矣。三代之后,篇什稍多,又訓(xùn)誥宣于邦國,移檄陳于師旅,箋奏以申情理,箴誡用弼違邪,贊頌美于形容,碑銘彰于口德,謚冊褒其言行,哀吊悼其淪亡,章表通于下情,箋疏陳于宗敬,論議平其理,駁難考其差,此其略也。[73]由此可見,不同文體名稱,恰恰對應(yīng)著不同的行為方式及其功能。在《文選》的39類文體中,詩、賦、詔、冊、令、教、策、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難、對問、設(shè)論、辭、序、頌、贊、符命、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都是經(jīng)由功能命名法得名的。其次,某一時(shí)代的一位作家因?yàn)樘囟ǖ纳鐣枨?,采取了?dú)特的行為方式,而創(chuàng)作了一篇著名的作品,后世作家群起仿效,因此形成一種特殊的文體類型,人們即以始作俑者的篇章名稱指稱這一種文體,這就是“篇章命名法”。如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取熔經(jīng)意,自鑄傳辭”,“氣往轢[!--empirenews.]古,辭來切今”[74],成為上繼風(fēng)雅的詩歌典范。后人因以“騷”名統(tǒng)稱屈原之作[75],又將與之同類的作品統(tǒng)稱為“騷”或“騷體”。枚乘“首制《七發(fā)》,腴辭云構(gòu),夸麗風(fēng)駭。蓋七竅所發(fā),發(fā)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76],漢魏文人群起效仿,連篇累牘,后人遂將這一系列的作品,統(tǒng)稱為“七”或“七體”。篇章命名法,要求始作俑者的篇章必須具有極高的典范性,在體制、語體、體式、體性等文體形態(tài)的諸層面,都使后世作家足以效法、足以復(fù)制,從而形成一個(gè)形態(tài)獨(dú)特、流傳久遠(yuǎn)的篇章系列。而所謂“類同命名法”,則是指后人將出于相似的行為方式而創(chuàng)作的具有一定功能特征的各種不同名稱的文本,合并其類,為之選定一個(gè)文體名稱。例如《文選》將諸種史書中“綜緝辭采”的贊論和“錯比文華”的序述,定名為“史論”、“史述贊”2類,即采用類同命名法。又如《文體明辨序說》云:按題跋者,簡編之后語也。凡經(jīng)傳子史詩文圖書(字也)之類,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謂盡矣。其后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fù)撰詞以綴于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至綜其實(shí),則有四焉:一曰題,二曰跋,三曰書某,四曰讀某。??題、讀始于唐,跋、書起于宋。曰題跋者,舉類以該之也。[77]題名為“題”、“跋”、“書某”、“讀某”等的眾多文本,雖然名稱不一,但都出于閱讀書籍有所感而發(fā)的特定行為方式,并具有“簡編之后語”的類似功能特征,因此從《宋文鑒》開始,便用“題跋”的名稱“舉類以該之”。所謂“舉類以該TOC\o"1-5"\h\z之”,指的是類同命名法要求選定的類名,既有廣泛的涵蓋性,足以包容所有同類的文本,又有確定的指稱性,足以與其他不同類的文體相區(qū)別。除了《文選》以外,歷代《文選》類總集大都專列“雜文”或“雜著”,將那些難于獨(dú)立成類的文體或篇章歸并為一類,這實(shí)際上也是采用類同命名法。范曄(398-445)《后漢書》卷80《杜篤傳》、《蘇順傳》、《王逸傳》、《趙壹傳》均列“雜文”[78],但未詳其中包容哪些具體文體或篇章。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收錄對問、七、連珠三種文體,并云:智術(shù)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辭,辭盈乎氣,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詳夫漢來雜文,名號多品?;虻湔a誓問,或覽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諷謠詠,總括其名,并歸雜文之區(qū);甄別其義,各入討論之域;類聚有貫,故不曲述。[79]按范文斕注云:凡此十六名,雖總稱雜文,然典可入《封禪篇》,誥可入《詔策篇》,誓可入《祝盟篇》,問可入《議對篇》,曲操弄引吟諷謠詠可入《樂府篇》;章可入《章表篇》;所謂‘各入討論之域’也。(覽、略、篇,或可入《諸子篇》。)[80]然則,劉勰所謂“雜文”,并非文體之專名,乃為文類之泛稱,用以概稱“有韻之文”中之難以獨(dú)立成類的文體,“總括其名,并歸雜文之區(qū)”。又按《文心雕龍?書記》,于書、記口指奏記、口箋)二體之外,又詳列譜、籍、簿、錄等24種文體,云:[!--empirenews.]上一頁[1][2][3][4][5][6]下一頁夫書記廣大,衣被事體,筆劄雜名,古今多品。是以總領(lǐng)口庶,則有譜籍簿錄;口歷星筮,則有方術(shù)占式;申口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則有符契券疏;百官詢事,則有關(guān)刺解牒;萬民達(dá)志,則有狀列辭諺;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wù)也。[81]可見他又以“書記”作為文類的泛稱,用以概稱“無韻之筆”中之難以獨(dú)立成類的文體。此后,《文苑英華》卷351至卷379有“雜文”一類,收錄“問答”、“騷”、“雜說”、“辨”、“論”、“贈送”、“箴”、“誡”等諸體文章;而《宋文鑒》卷125至卷127,則定名為“雜著”。此后《文選》類總集多沿用之,或稱“雜文”,或稱“雜著”[82]。與《文心雕龍》相比較,后世《文選》類總集中所謂“雜文”或“雜著”,大都兼收“有韻之文”與“無韻之筆”,而且不僅用來包容難以獨(dú)立成類的文體,而且主要用來包容難以歸入各體的篇章。如王理(生卒年未詳)《國朝文類序》云:有事,有訓(xùn),有言,有假,有類,不名一體,雜著第十。[83]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云:雜著者何?輯諸儒先所著之雜文也。文而謂之雜者何?或評議古今,或詳論政教,隨所著立名,而無一定之體也。文之有體者,既各隨體裒集;其所錄弗盡者,則總歸之雜著也。[84]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亦云:按雜著者,詞人所著之雜文也。以其隨事立名,不落體格,故謂之雜著。然稱名雖雜,而其本乎義理,發(fā)乎性情,則自有致一之道焉。[85]由此可見,“雜文”或“雜著”的命名方式,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同命名法。這些篇章的“類同”之處,不在于文體形態(tài)之同(所謂“無一定之體”、“不落體格”是也),而僅僅在于文體功能之同(所謂“隨所著立名”、“隨事立名”是也)[86]。也就是說,所謂“雜文”或“雜著”,不過是雜事之文、雜用之文、雜著之文而已。除了《文選》分體歸類所昭示的以上三種文體命名方式以外,后代的總集還有第四種文體命名方式——形態(tài)命名法。形態(tài)命名法所著眼的,主要不是文本之間功能的相似,而更多的是文本之間形態(tài)的相似。歷代《文選》類總集對詩的分類,即大多采用了形態(tài)命名法?!段男牡颀垺穼⒃姺譃椤霸姟迸c“樂府”2類,大抵還是溯源于“詩言志,歌永言”的原始功能[87]。在歷代總集中,唐初編纂、現(xiàn)存殘本的《文館詞林》一書,于詩體下分“言”(現(xiàn)止余“四言”),已出現(xiàn)按形態(tài)進(jìn)行詩體分類的端倪[88]?!段脑酚⑷A》分列“詩”與“歌行”2類,《唐文粹》分列“古今樂章”、“古調(diào)歌篇”、“樂府辭”3類,實(shí)本其意。而呂祖謙編纂《宋文鑒》,首先根據(jù)詩的體式區(qū)別,將詩體分為古詩、律詩、絕句、雜體四大類;其次,又根據(jù)詩的體制區(qū)別,主要是根據(jù)一句詩句的字?jǐn)?shù)的不同,在古詩中區(qū)分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在律詩中區(qū)分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在絕句中區(qū)分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小類。而無論是體式還是體制,都屬于詩的形態(tài),因此,這種文體命名方式可以概稱為形態(tài)命名法。此外,《宋文鑒》、《文章辨體》在“賦”類之外另列“律賦”,《文體明辨》在“賦”類下區(qū)分古賦、俳賦、文賦、律賦四目,也是采用的形態(tài)命名法。如果深入考察的話,“篇章命名法”和“類同命名法”能夠得以實(shí)現(xiàn),在本質(zhì)上也是基于“功能命名法”的。后人之所以用創(chuàng)體首唱的典范篇章的名稱來統(tǒng)稱一類文體,就是因?yàn)檫@一篇章的功能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類文體的基本功能。如《離騷》暢所欲言,抒發(fā)心中“牢騷”之情,成為騷體的基本特征;《七發(fā)》“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的“懲戒”功能,成為七體的共同旨趣:“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89]。而“類同命名法”之所以能夠成立,也是訴求于不同題名的文本具有“即事為文”的相似的功能特征,因此可以用“舉類以該之”的方法加以命名。因此,“功能命名法”無疑是中國古代文體最基本的命名方式。這是因?yàn)楣湃藚^(qū)分文體的主要目的,不是對現(xiàn)有的文體進(jìn)行科學(xué)的分類研究,而是為不同的行為方式提供相應(yīng)的文本依據(jù)或文本典范。易言之,便于實(shí)用,無疑是古人對眾多文本進(jìn)行分體歸類的主要目的,因而不同的行為方式與文體功能便成為古人對文體分體歸類的基本依據(jù)。[!--empirenews.]三、分合異同與分體歸類那么,文體一經(jīng)命名之后,有的歷代相承不變,有的則變化不居,這是為什么呢?從本節(jié)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文選》的39類文體中,古有定名、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有14類,在《文選》文體分體歸類的6種類型中數(shù)量最大。屬于這一類型的文體,不僅古有定名,約定俗成,而且歷代相承,大體不變,有著很強(qiáng)的穩(wěn)定性。如果仔細(xì)考察的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文體之所以有著很強(qiáng)的穩(wěn)定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們的文體形態(tài)特征根基于獨(dú)特的行為方式和文體功能,易于識別,易于標(biāo)識,也易于復(fù)制。也就是說,這些文體自身有著很強(qiáng)的獨(dú)立性,其內(nèi)部各個(gè)篇章互相比較,文體特征的相似性非常顯著;其與外部其他文體的篇章相比較,文體特征的相異性也較易辨識。正因功能鮮明,獨(dú)立成體,故而稱名穩(wěn)定,相承不變。例如《文心雕龍?頌贊》論“頌”體云: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qū);敬慎如銘,而異乎規(guī)諫之域。揄揚(yáng)以發(fā)藻,汪洋以樹義。[90]典雅清鑠,敷寫敬慎,這是“頌”體諸篇章文體特征的相似性;而“不入華侈之區(qū)”、“異乎規(guī)諫之域”,則是“頌”體與“賦”、“銘”相比較的文體特征的相異性。又如《文心雕龍?銘箴》論“箴”、“銘”二體云:夫口誦于官,銘題于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shí)同。箴全御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贊,故體貴弘潤。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然矢言之道蓋闕,庸器之制久淪,所以箴銘異用,罕施于代。[91]以“警戒”為用,而“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簡而深”,這是“箴”、“銘”二體的共同特征;而“箴誦于官,銘題于器”,“箴全御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贊,故體貴弘潤”,則是二者文體特征的相異性。正因?yàn)檫@些文體自身有著很強(qiáng)的獨(dú)立性,因此在相當(dāng)長的歷史時(shí)期中,這些文體的篇章,無論出于哪一位作家之手,大都采用相同的或相似的文體作為題名,這種文體題名便成為這些眾多篇章文體歸屬的鮮明標(biāo)志。再進(jìn)一步看,在古有定名的文體中,雖然有些文體自身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文體,但這些新衍生的文體,往往不過是原有文體的派生或原有文體的裂變,它們在行為方式和文體功能上與原有文體具有非常鮮明的相似性。大致而言,新衍生的文體與原有文體之間,或者構(gòu)成一脈相傳的“母子關(guān)系”,或者構(gòu)成同出一源的“兄弟關(guān)系”?!澳缸雨P(guān)系”,如在古有定名、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中,律賦之與賦,哀冊、謚冊之與冊,露布之與檄,序略、小序、引之與序,誡(或戒)之與箴,述之與行狀等等?!靶值荜P(guān)系”,如在古有定名、后世衍生繁滋的文體中,古詩與樂府,碑文與墓碑文(神道碑)、墓碣文、碑陰文,墓志與墓表等等。這些新衍生的文體與原有文體之間,離之固可以分為多類,合之亦不妨并為一類,因此在總集編纂時(shí)便常常出現(xiàn)古有定名、歷代分合有異的情況。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地域的區(qū)別、習(xí)俗的影響、場合的不同、記載的偏差、文字的通假等原因,人們對于相似的行為方式,在同一時(shí)代或不同時(shí)代也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稱名。因此文體分類的“功能命名法”便容易派生出這么一種結(jié)果,即與相似的行為方式相對應(yīng)的文體,往往出現(xiàn)許多別稱或別名。而如何確定這些別稱別名是對應(yīng)于相似的行為方式的同類文體,還是指向于不同的行為方式的異類文體,這往往令古人頗費(fèi)周章,甚至無所適從。[!--empirenews.]上一頁[1][2][3][4][5][6]下一頁例如《文選》卷39中的“上書”類篇章,原本是臣下對君主“敷奏以言”的行為方式的特殊文本[92],《文心雕龍》稱其文體功用是“對揚(yáng)王庭,昭明心曲”[93]。然而,這種臣下對君主“敷奏以言”的行為方式,在戰(zhàn)國時(shí)稱為“上書”;秦朝改稱“奏”或“奏事”[94];漢定禮儀,又分為章、奏、表、駁議四品[95]。因此,人們在進(jìn)行文體分類時(shí),合之,則可統(tǒng)稱為“上書”或“奏”,兼有章、奏、表、駁議四體;分之,則章、奏、表、駁議,因其功能有別,不妨各為一體[96]。漢代以后,對群臣“敷奏以言”的文本,稱名更為龐雜,“或曰上疏,或曰上書,或曰奏札,或曰奏狀。慮有宣泄,則囊封以進(jìn),謂曰封事”[97];“魏晉而下,啟獨(dú)盛行。唐用表狀,亦稱書疏。宋人則監(jiān)前制而損益之,故有札子,有狀,有書,有表,有封事,而札子之用居多”[98];至明代,“論政事者曰題,陳私情者曰奏,皆謂之本,??史館進(jìn)書,全用表式”[99]。于是,這就從另一個(gè)方面導(dǎo)致了不同的總集對古有定名的文體,采取了分合有異的分體歸類方法。而且,如前所述,中國古代人們對文體的不同命名,原本是基于其特定的行為方式和功能特征的,但在后世對文體的具體運(yùn)用中,卻往往因時(shí)而異,因事而異,甚至因人而異,從而使文體的功能特征發(fā)生了或多或少的變異。影響所及,甚至連古有定名、歷代相承不變的文體,也發(fā)生了外在的文體功能的變化,并進(jìn)而引起了內(nèi)在的文體形態(tài)的變化。借用劉勰論述文章創(chuàng)作的話,這就是“設(shè)文之體有常,變文之?dāng)?shù)無方”[100]。例如《文體明辨序說》論“表”云: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陳請而已。后世因之,其用口廣,于是有口諫,有請勸(勸進(jìn)口,有陳乞(待罪同口,有進(jìn)口進(jìn)口,如唐蕭穎士《為陳正卿進(jìn)續(xù)尚書》、宋竇儀《進(jìn)刑統(tǒng)》之類是也。今皆不錄)獻(xiàn)(獻(xiàn)物),有推薦,有慶賀,有慰安,有辭(辭官)解(解官,如晉殷仲文《解尚書表》是也,今不錄),有陳謝(謝官、謝上、謝賜),有訟理,有彈劾(漢諸葛亮有《廢李平表》,今不錄),所施既殊,故其詞亦異。[101]“表”原本只有“陳情”(或“陳事”)一種功能[102],后世廣而用之,竟相繼衍生為十多種功能,與章、奏、議等的文體功能潛相交通[103]。而且“所施既殊,其詞亦異”,由于外在的文體功能(“所施”)的泛化,連帶著引起了內(nèi)在的文體形態(tài)(“其詞”)的變異[104]。中國古代哲學(xué)思想的基本特點(diǎn)之一,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看成一個(gè)整體。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認(rèn)為世界只有一個(gè)本源,這一本源即構(gòu)成世界的本體,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同一個(gè)本源衍生出來的。這一世界的本源,或是“五行”,如史伯(西周末年人)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盵105]或是“太極”,如《周易?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口,兩口生四口,四象生八卦?!盵106]或是“道”,如《老子?道化第四十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107]或是“氣”,如《管子?內(nèi)業(yè)》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口,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盵108]或是“太一”,如《呂氏春秋?大樂》說:“太一出兩口,兩口出陰陽。口□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盵109]或是“理”,二程說:“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里來?!盵110]朱熹(1130-1200)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有理,便有氣流行,發(fā)育萬物?!盵111]或是“心”,陸九淵(1139-1193)說:“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fā),充塞宇宙,無非此理?!盵112]中國古人的這種一元論的宇宙生成論和哲學(xué)本體論,強(qiáng)有力地制約著他們的文學(xué)觀念。曹丕(187-226)《典論?論文》所說的“文本同而末異”[113],正精確地表達(dá)了古人的文體觀念:所有文體的本源和內(nèi)質(zhì)是相同的、一元的,由這相同的、一元的本源和內(nèi)質(zhì),派生出功能各異、形態(tài)有別的各種文體。因此,在對文體進(jìn)行區(qū)分辨析、分體歸類時(shí),中國古人不僅既關(guān)注其異,也關(guān)注其同,而且既關(guān)注其“本”之同,也關(guān)注其“用”之同。正因?yàn)槿绱?,他們既著意將不同的行為方式與文體功能作為對文體分體歸類的基本依據(jù),又同時(shí)看到不同的文體之間往往也具有相似的行為方式與文體功能;既著意區(qū)分辨析不同文體的形態(tài)特征,又同時(shí)看到不同文體之間往往也具有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同中見異,異同見同,這才是中國古人對文體進(jìn)行分體歸類的精髓所在。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文體分類時(shí)這種同中見異、異中見同的表述,俯拾皆是。我們不妨略舉數(shù)例,以見一斑:贊者,明也,助也。??然本其為義,事生獎嘆,所以古來篇體,促而不廣,必結(jié)言于四字之句,盤桓乎數(shù)韻之辭,約舉以盡情,昭灼以送文,此其體也。發(fā)源雖遠(yuǎn),而致用蓋寡,大抵所歸,其頌家之細(xì)條乎![114]詳夫誄之為制,蓋選言以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曖乎若可覿;道其哀也,凄焉如可傷。此其旨也。[115]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biāo)序盛德,必見清風(fēng)之華;昭紀(jì)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夫碑實(shí)銘器,銘實(shí)碑文,因器立名,事光于誄。是以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己者,同誄之區(qū)焉。[116]
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jīng),則與傳注參體;辨史,則與贊評齊行;銓文,則與敘引共紀(jì)。故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zhuǎn)師,注者主解;贊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辭:八名區(qū)分,一揆宗論。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117]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民心,堅(jiān)同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也。[118]原夫章表之為用也,所以對揚(yáng)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國華。章以造闕,風(fēng)矩應(yīng)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循名課實(shí),以章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表體多包,情偽屢遷,必雅義以扇其風(fēng),清文以馳其麗。[119]自晉來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干。必?cái)匡喨胍?guī),促其音節(jié),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120]從劉勰的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種文體,不僅在與其他文體的“辨異”中獲得自身的個(gè)體存在價(jià)值,更重要的是在與其他文體“求同”中獲得自身的群體存在價(jià)值。在中國古人看來,文體與文體之間,決不僅僅是“相克”的,更是“相生”的。人們始終是在“本同”的文體世界中進(jìn)行“末異”的分體歸類的,因此對文體的分體歸類,不僅僅要用“辨異”的眼光,明確地依據(jù)一種文體基本的行為方式和文體功能,而且還要用“求同”的眼光,充分地照顧一種文體可以兼通他種文體的行為方式和文體功能的特點(diǎn),這樣才能既實(shí)現(xiàn)篇章之間的“以類相從”,又不損傷文體之間的潛相交通?!@正是中國古代文體分類觀的妙諦。歷代《文選》類總集對文體的分體歸類,正是這種文體分類觀的形象表征:在貌似隨意的分類中,體現(xiàn)出對“人文”的整體性觀照。如蕭統(tǒng)《文選序》云:“《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shí)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闹畷r(shí)義遠(yuǎn)矣哉!”[121]陳旅《國朝文類序》云:“元?dú)饬餍泻跤钪嬷g,其精華之在人,有不能不著者,發(fā)而為文章焉。然則文章者,固元?dú)庵疄橐??!盵122][!--empirenews.]然而,既然文體功能與文體形態(tài)可以變動不居,那么,一種文體內(nèi)部各個(gè)篇章互相比較所具有的文體特征相似性,以及其與外部其他文體的篇章相比較所具有的文體特征相異性,又從何得以體現(xiàn),加以辨析呢?也就是說,一種文體得以獨(dú)立存在的依據(jù),如果不是其獨(dú)一無二的文體功能與文體形態(tài),那么又是什么呢?應(yīng)該說,古人并沒有認(rèn)真地面對這個(gè)問題,因此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gè)問題。我們今天重新建構(gòu)文體分類學(xué)體系時(shí),則不能不深入地思考、認(rèn)真地解決這個(gè)問題。上一頁[1][2][3][4][5][6]下一頁四、余論:類分與類從毫無疑問,歷代總集編纂時(shí),對文體的分體歸類都是兼顧功能與形態(tài)兩方面的。但是有一種現(xiàn)象卻值得注意:在中國古代,當(dāng)人們更多地著眼于從行為方式與文體功能的角度對文體進(jìn)行分體歸類時(shí),往往傾向于文體的“類分”;而當(dāng)人們更多地著眼于從形態(tài)特征的角度對文體進(jìn)行分體歸類時(shí),則往往傾向于文體的“類從”?!段倪x》類總集分體歸類的基本趨向,應(yīng)該說是細(xì)分,這是由總集編纂為了便于閱讀和寫作的實(shí)用性功能所決定的。如《文選》和《文苑英華》分為39類文體,《唐文粹》分為26類,《宋文鑒》分為60類,《元文類》分為43類,《文章辨體》分為59類,《明文衡》分為41類,《文體明辨》分為127類,127類,《明文在》分為42類。明清之際賀復(fù)征(1600-1646后)的《文章辨體匯選》更走向極端。為了提供寫作的范文,該書大量地將《文體明辨》已經(jīng)合并歸類的各種文體重新分離出來,單獨(dú)列類,如屬于“上書”或“奏疏”類的彈事、封事、條事、奏對、奏議、奏狀、札子、奏啟、奏箋、奏揭、笏記等,屬于“書”類的尺牘、啟、奏記、私箋、簡、帖、私狀、私疏、私令等,屬于“題跋”類的題、跋、書后、讀等?!端膸烊珪偰俊肪?89《文章辨體匯選》提要批評道:其中有一體而兩出者,如祝文后既附致語,后復(fù)有致語一卷是也。有一體而強(qiáng)分為二者,如既有上書,復(fù)有上言,僅收賈山《至言》一篇;既有墓表,復(fù)有阡表,僅收歐陽修《瀧岡阡表》一篇;記與紀(jì)事之外復(fù)有紀(jì),雜文之外復(fù)有雜著是也。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如王褒《僮約》,一見約,再見雜文;沈約《修竹彈甘蕉文》,一見彈事,再見雜文;孔璋《請代李邕表》,一見表,再見上書;孫樵《書何易于事》,一見表,再見紀(jì)事是也。[123]究其之所以如此,不正是為了讀者檢閱和作者模仿的方便嗎?而《文心雕龍》分體歸類《文心雕龍》從《辨騷》到《書記》21篇,構(gòu)成完整的“文體論”。其的基本趨向則是并類。分體歸類的方法,首先是將所有文體從基本形態(tài)上區(qū)分為《文心雕龍》從《辨騷》到《書記》21篇,構(gòu)成完整的“文體論”。其到《諧隱》,將17類“有韻之文”的文體整合為11篇;從《史傳》到《書記》,將17類“無韻之筆”的文體整合為10篇。而在對各類文體的論述中,有時(shí)又盡可能地采用“以類相從”的方式,附論一些相關(guān)的文體,如在《詔策》篇中附論戒、教、命3類文體,在《雜文》篇中綜述對問、七、連珠3類文體,并攬括典、誥、誓等16類文體,在《書記》篇中附論譜、籍、簿、錄等24類文體,等等。在卷6《定勢》中,劉勰更進(jìn)一步地從文體風(fēng)格著眼,將諸多文體歸納為6大部類,說:是以囊括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章表奏議,則準(zhǔn)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范于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于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艷。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趶?fù)口會相參,節(jié)文互雜,口五色之口,口以本采為地矣。[124]這與曹丕《典論?論文》以“四科”概括各種文體,同為以簡馭繁之法,故有異曲同工之妙?!段男牡颀垺愤@種兼融功能與形態(tài),而以形態(tài)為主的分體歸類方式,在宋代真德秀編纂《文章正宗》時(shí)發(fā)展到了極致。在《文章正宗綱目》中,真德秀以文體形態(tài)的表現(xiàn)方式為主,兼顧文體的功能,將詩文作品分為四種類型,即:“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稗o命”包括諭、告、令、詔、策、璽書、敕書、問策等文體,皆為“王言”或臣下“代言”之作,實(shí)為中央政府的公文,“施于朝廷,布于天下”?!白h論”,包括疏、對策、奏、對、封事、諫、論、上書、議、表、書、奏記、原、說、讀、對問、雜記、解、[!--empirenews.]辨、贊、序等文體,或“發(fā)于君臣會聚之間”,或“見于師友切磋之際”,或“秉筆而書,締思而作”,蓋用于“發(fā)明義理”,“口口口道”,“褒貶人物”?!皵⑹隆?包括傳、碑、神道碑銘、廟碑、墓志銘、狀、記、序等文體,“有紀(jì)一代之始終者”,“有紀(jì)一事之始終者”,“有紀(jì)一人之始終者”,要以“典則簡嚴(yán)”為體。“詩賦”,包括詩、騷、賦,乃至“箴銘、頌贊、郊廟樂歌、琴操”之屬,要在“興寄高遠(yuǎn),讀之使人忘寵辱,去系吝,翛然有自得之趣,而于君親臣子大義,亦時(shí)有發(fā)焉,其為性情心術(shù)之助”[125]。據(jù)此,“辭命”類近似于現(xiàn)在的應(yīng)用文,“議論”類近似于議論文,“敘事”類近似于記敘文,“詩賦”類近似于抒情文,文體表現(xiàn)方式各自有異,而文體功能也各自不同。受《文章正宗》的啟發(fā)和影響,元人郝經(jīng)(1223-1275)《續(xù)后漢書》卷66《文藝志?文章總敘》將58種文體分別納入“易部”、“書部”、“詩部”口“春秋部”四大類中,認(rèn)為:“昊天有四時(shí),圣人有四經(jīng),為天地人物無窮之用。后世辭章,皆其波流余裔也?!盵126]明人黃佐(1490-1566)編輯《六藝流別》,“采摭漢魏以下詩文,悉以六經(jīng)統(tǒng)之”[127],以為:“圣人刪述以垂世者,謂之經(jīng);后學(xué)傳習(xí)以修辭者,謂之藝。”[128]這都表現(xiàn)出“類從”的鮮明趨向。清人編纂總集,有的在分類上也嘗試以簡馭繁。如姚鼐(1731-1815)《古文辭類纂》,收錄先秦至清乾隆間文章,分為13類: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志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該書的分類法采用“以實(shí)不以名”的原則,即依據(jù)文章的實(shí)際內(nèi)容,而不是依據(jù)文章的題名,這實(shí)際上也是以文體形態(tài)為主的“類從”分類法。如論辨類包括了題名為論、原、辨、對問、說等的文章,奏議類包括了表、奏、疏、議、上書、封事、對策等文章,碑志類整合了廟碑、墓碑、神道碑銘、墓志銘、墓碣銘、壙銘、壙志、墓表、阡表、權(quán)厝志、葬志等文章,等等[129]。曾國藩(1811-1872)《經(jīng)史百家雜鈔》,收錄范圍雖包括經(jīng)、史、子、集,但分門別類卻頗為簡約。全書分文體為3門11類,包容各體,依次如下:第一,著述門:論著類(著作之無韻者)、詞賦類(著作之有韻者)、序跋類(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第二,告語門:詔令類(上告下者)、奏議類(下告上者)、書牘類(同輩相告者)、哀祭類(人告于鬼神者);第三,記載門:傳志(所以記人者)、敘記(所以記事者)、典志(所以記政典者)、雜記(所以記雜事者)[130]。清人這種以簡馭繁的“類從”分類法,體現(xiàn)出古人思維方式從散亂趨向嚴(yán)整的傾向。綰結(jié)而言,“類分”的方法更為突顯文體的社會性特征,而“類
從”的方法則更能昭示文體的文學(xué)性特征。因此,從文體分類學(xué)理論建設(shè)的角度來看,無疑更具有學(xué)術(shù)價(jià)值,為我們今天對中國古代文體進(jìn)行科學(xué)的分類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類從”2003年9月26日初稿2004年1月28日二稿2004年8月4日定稿附記: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曾以《論歷代〈文選〉類總集的分體歸類》為題,發(fā)表于《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從”的方法則更能昭示文體的文學(xué)性特征。因此,從文體分類學(xué)理論建設(shè)的角度來看,無疑更具有學(xué)術(shù)價(jià)值,為我們今天對中國古代文體進(jìn)行科學(xué)的分類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類從”又做了部分補(bǔ)充、修改。[!--empirenews.][①]郭英德:《〈后漢書〉列傳著錄文體口述》,《文史》2002年第3輯(8月),口81-97。[②]《宋文鑒》另立“口賦”一類,口訥《文章辨體》因之,實(shí)為唐代衍生的文體。徐師曾《文體明辨》則均并入“賦”類,下分為四目:古賦、俳賦、文賦、口賦。[③]按劉勰《文心雕龍?檄移》云:檄,“或稱露布。露布者,蓋露板不封,布諸視聽也。”見劉勰著、范文斕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卷4,頁378。《文苑英華》始在“檄”之外,另列“露布”類,后世總集因之。[④]《文體明辨》在“序”之外,另列“序略”、“小序”、“引”3類,皆為“序之濫觴”。見《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頁136。[⑤]《宋文鑒》卷101于“論”類后,復(fù)出“義”類,僅收劉敞《公食大夫義》、《士相見義》、《致仕義》3篇,所謂“義”蓋即“論”之別稱?!端挝蔫b》另列“經(jīng)義”類,為科舉應(yīng)試之文,而《文體明辨》則并入“義”類,甚為無稽。[⑥]在諸種《文選》類總集中,惟《唐文粹》兩出“銘”類,而且在前者的“銘”類中,摻入墓志銘、墓表、版文、誄、述等,自亂體例,實(shí)不可取。[⑦]《文體明辨》另立“述”一類,其《序說》云:“其文與狀同,不曰狀,而曰述,亦別名也。”《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8。[⑧]《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41。[⑨]《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27。[⑩]《文苑英華》于“議”類之外,另列“謚議”一類,亦多為后世總集所沿襲。惟《唐文粹》以“謚議”為“議”之子目;而明代謚議已廢(見《文體明辨序說》,《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52),故《明文衡》未列此類。[11]《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1。[12]蕭統(tǒng):《文選序》:“箴興于補(bǔ)闕,戒出于弼匡。”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77),卷首,頁2。[13]《文心雕龍注》,頁360??凇端鍟?經(jīng)籍志》著錄闕名《眾賢誡集》10卷,殘缺;梁綦毋邃《誡林》3卷,王誕《四帝誡》3卷,闕名《雜家誡》7卷、《諸家雜誡》9卷、《集誡》20卷,均亡。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35,頁1086。[14]《唐文粹》卷43“古文甲”中收元結(jié)《五規(guī)》,但未以“規(guī)”為文體。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今人以箴規(guī)并稱,而文章口分為二體者何也?□口箴者,口上之闕;而規(guī)者,臣下之互相規(guī)口者也。其用以自箴者,乃箴之口觴耳。然規(guī)之為名,雖見于書,而規(guī)之為文,則漢以前口無作者。至唐元結(jié)始作《五規(guī)》,豈其緣《書》之名而創(chuàng)為此體歟?”《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1。[15]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云:“太史公創(chuàng)《史記》列傳,蓋以載一人之事,而為體亦多不同。迨前后兩《漢書》、《三國》、《晉》、《唐》諸史,則第相祖襲而已。厥后世之學(xué)士大夫,或值忠孝才德之事,慮其湮沒弗白;或事跡雖微而卓然可為法戒者,因?yàn)榱?,以垂于世:此小傳、家傳、外傳之例也??若退之《毛穎傳》,迂齋謂之以文滑稽者,而又變體之變者乎!”《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49。[16]《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5。[17]《文心雕龍注》,卷5,頁456-57。范曄《后漢書》所云之“記”亦同此,參見拙著《〈后漢書〉列傳著錄文體考述》。《文體明辨》有“書記”類,按其《序說》,即本劉勰之“記”《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28-129。[18]《明文衡》于“記”類之TOC\o"1-5"\h\z外別列“雜記”一類,《明文在》于“記”類外別列“雜志”一類,皆為“記”之別名。《文體明辨》于“記”類之外,別列“志”、“紀(jì)事”二類,其《序說》稱:志“大抵紀(jì)事之作”,“紀(jì)事者,記志之別名”(《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6),則亦與“記”為一體。[19]詳見吳承學(xué):《唐代判文》,《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0),頁112-136。[20]《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36。[21]見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30《藝文志》,頁1753-1755。[22]如謝靈運(yùn)撰有《新撰錄樂府集》11卷,見《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47《經(jīng)籍下》,頁2080;《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57《藝文志一》,著錄作《新錄樂府集》,頁1432。又如沈約《宋書》卷100著錄沈林子著述時(shí),有“樂府”一體,與詩、賦、贊等并列,《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頁2459。[23]《文心雕龍?樂府》云:“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口略具樂篇,以標(biāo)區(qū)界?!薄段男牡颀堊ⅰ?,卷2,頁103。據(jù)此可知其分類源于劉向。[24]《明文衡》、《皇明文范》因不收古近體詩,故只列“樂府”一類;《明文在》沿《文選》之例,在“詩”類下列子目十一:是為例外。但《明文在》“詩”類子目,皆以詩體劃分,則與《文選》不同。詳見拙著《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體式與原則——以〈文選〉類總集的文體二級分類為中心》。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卷1詳論唐以前與宋元以后詩體分辨的流變,認(rèn)為唐人集中只有“往體”(古體)、“近體”(律體)與“歌行”三目,“至宋人編錄唐人總集,始于古、律二體中備析五、七等言為次”。[25]《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51。[26]《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53。[27]《文章辨體口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9。[28]《隋書?經(jīng)籍志》四集部“口口類”序云:“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薄犊跁?,卷35,頁1055?!段男牡颀?辨騷》雖以“騷”為題,但行文中,亦有時(shí)稱為“楚辭”,如云:“固知楚辭者,體慢于三代,而風(fēng)雅于戰(zhàn)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詞賦之英杰也?!薄段男牡颀堊ⅰ?,卷1,頁47。按“楚辭”一詞,最早見于《史記?酷吏列傳》:“莊助使人口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00,000D0DD:《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0,0122,頁3143??凇稘h書?王褒傳》:“宣帝時(shí)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64下,頁2821。[29]參見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00,頁282。[30]《文心雕龍口詔口》云:“詔者,告也。??故兩漢詔誥,職在尚書。”《文心雕龍注》,卷4,頁358-59。可知《文苑英華》的類目其來有自。[31]《宋文鑒》另列“敕”、“赦文”、“御札”、“批答”等類,《文章辨體》TOC\o"1-5"\h\z另列“諭告”、“璽書”、“批答”等類,《文體明辨》更細(xì)列“敕”、“敕榜”、“赦文”、“諭告”、“御札”、“璽書”、“批答”、“鐵券文”等類。凡此皆為以上告下的“天子之言”(或稱“王言”0,其名雖異,功能則一,蓋皆為“詔”類在歷代繁衍滋生的文體。如《文苑英華》于“翰林制誥”類下,列有“赦書”、“德音”、“制書”、“詔敕”、“批答”、“鐵券文”等子目,可以為證。[32]劉熙《釋名?釋書契》云:“漢口,約敕諸侯口冊。冊,口也。敕使整順不犯之也?!眲⑽酰骸夺屆罚ā毒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0,卷6。按《說文》:“冊,符命也?!痹S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0,頁48下。字本作“策”。據(jù)蔡邕《獨(dú)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0卷上,漢代天子所下之書有四,其一曰策書?!段恼卤骟w序說》云:“蓋策、冊二字通用。至唐宋后不用竹簡,以金玉為冊,故專謂之冊也。若其文辭體制,則相祖述云。”《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36。[33]按《文心雕龍》以哀冊文歸入“祝文”類,見《文心雕龍注》,02《祝盟篇》,頁177。[34]《漢書?蕭望之傳》:“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顏師古注曰:“射策者,謂為難問疑義,書之于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yōu)劣。射之言投射也。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jīng)濟(jì)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睗h書》,078,頁3272。文心雕龍口口對篇》云:“又對策者,應(yīng)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xiàn)說也,言中理準(zhǔn),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薄段男牡颀堊ⅰ?05,頁439。關(guān)于策體的特點(diǎn)及變遷,參見吳承學(xué):《策問與對策》,《中國古代文體形態(tài)研究》,頁44-64。[35]《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30。[36]《文心雕龍?奏啟》云:“昔口虞之臣,口奏以言;秦漢之口,上書稱奏。陳政事,獻(xiàn)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奏者,進(jìn)也,言敷于下,情進(jìn)于上也。??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文心雕龍注》,05,頁421-422。同書05《章表》云:“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于主,皆稱上書。秦初定制,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薄段男牡颀堊ⅰ?頁406。[37]《文心雕龍注》,05,頁421-22。[38]蕭統(tǒng)《文選序》則稱為“奏”,《文選》,卷首,頁2。[39]《文心雕龍注》,卷5,頁422-423。[40]《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596引《文章流別論》云:“哀辭者,誄之流也。崔瑗、蘇順、馬融等為之率,以施于童殤夭折不以壽終者。建安中,文帝與臨淄侯各失稚子,口口口、劉楨等為之哀辭。0000,以哀痛為主,緣以嘆息之辭。”文心雕龍口口吊》亦命為“哀辭”,《文心雕龍注》,卷3,頁239-240。參見〔日〕后藤秋正:《哀辭考》,原載《日本中國學(xué)會報(bào)》第4期(1989年10月),中譯文載《佳木斯師專學(xué)報(bào)》1990年第3期。[41]按《吊屈原文》亦名《吊屈原賦》,實(shí)為賦體,《古賦辨體》卷3、《御定歷代賦匯》卷112皆收錄。[42]按類書如《太平御覽》卷596“文部十二”、《淵鑒類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200“文學(xué)部九”,則有“吊文”類,而無“祭文”類。[43]按《文心雕龍》亦未單列“祭文”類,而附論于“祝文”類中。見《文心雕龍注》,卷2《祝盟》,頁177。[44]《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20。[45]《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20。[46]《文選》,卷36注引,頁505。按今本《獨(dú)斷》無此語。[47]《文心雕龍注》,卷4,頁36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8]《文體明辨序說》,頁120。按明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TOC\o"1-5"\h\z亦有“教”類。[49]《文心雕龍注》,卷5,頁456。[50]按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卷273單列“奏記”類。[51]《文心雕龍?檄口》云:“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口口。”《文心雕龍注》,卷4,頁379。[52]《文心雕龍注》,卷3《雜文》,頁254-255。[53]按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卷442列“設(shè)”類(單稱“設(shè)”,系與該書“論”類子目“設(shè)論”相區(qū)別),不僅收東方朔、揚(yáng)雄、班固3篇文章,而且收錄枚乘《七發(fā)》等七體文章,體例紊亂。[54]《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49。[55]任昉撰、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6]《宋文鑒》卷30“騷”類自注云:“如騷者亦附”,而所錄之文,則有劉敞《屈原嘏辭》、蘇軾《山清辭》、王令《山中辭》與《江山辭》、文同《超然臺辭》等文章,皆以“辭”標(biāo)題,但未列為一類文體。按宋王霆震《古文集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70有“辭”類,除《秋風(fēng)辭》、《歸去來辭》以外,尚錄唐宋作家辭作十?dāng)?shù)篇。[57]《文心雕龍注》,卷5,頁394。[58]《文心雕龍》卷4雖有《史傳》篇,但史之論贊則在卷2《頌贊》中附論之。見《文心雕龍注》,頁158。蓋因史之論贊為“有韻之文”,與史傳之“無韻之筆”有別。[59]《文體明辨序說》云:“故二評載諸《文粹》,而評史見于《蘇文忠公集》中,蓋文章之一體也?!薄段恼卤骟w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44。故其所謂“雜評”,即《唐、張或《漢中贊桑弘羊評》之文粹》卷47“古文巳”子目“評”下,所收程晏《祀黃熊評》、張或《漢中贊桑弘羊評》之類;而蘇軾的評史之文,《宋文鑒》則收入“論”類中。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匯選》因并收史籍之文,故而在“論”類之外,另列“史論”一類,收錄史書中的論贊。[60][法]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shù)》(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頁138。[61]《文心雕龍注》,卷2《明詩》,頁65。[62]《文心雕龍注》,卷2《頌贊》,頁156。[63]《文心雕龍注》,卷2《頌贊》,頁158。[64]《文心雕龍注》,卷3《銘箴》,頁193。[65]《文心雕龍注》,卷3《誄碑》,頁212。[66]《文心雕龍注》,卷3《哀吊》,頁239。[67]《文心雕龍注》,卷4《論說》,頁326。[68]《文心雕龍注》,卷5《章表》,頁406。[69]《文心雕龍注》,卷5《奏啟》,頁421-422。[70]《文心雕龍注》,卷5《書記》,頁455。[71]摯虞:《文章流別論》,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58),《全晉文》卷77。[72]《文選》,卷首,頁2。[73]徐堅(jiān):《初學(xué)記》(《景印文淵閣庫全書》本)。[74]《文心雕龍注》,卷1《辨騷》,頁45、頁47。[75]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經(jīng)解下》云:“史遷以下,至取《騷》以名其全書,今猶是也?!闭聦W(xué)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頁111。按《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則劉向是以“賦”稱屈原作品,而不稱“騷”。[76]《文心雕龍注》,卷3《雜文》,頁254。[77]《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36。[78]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頁2609、頁2617、頁2618、頁2635。[79]《文心雕龍注》,卷3,頁256。[80]《文心雕龍注》,頁269,注[31]。[81]《文心雕龍注》,卷5,頁457。[82]惟有《文體明辨》立“文”與“雜著”2類,《文章辨體匯選》因之,于卷767-772列“雜文”類之外,復(fù)于卷773-780列“雜著”類,實(shí)為疊床架屋之舉。[83]蘇天爵:《國朝文類》(《四部叢刊》影印本)體明辨序說》,頁46。[85]《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卷首。[84]《文章辨體序說頁137。[86]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藝?文章總敘》亦稱雜文“其體不一”,“即事為文,隨物命題者皆是也”。見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66。[87]《文心雕龍注》,卷2《明詩》,頁65。按《尚書?舜典》中舜命夔之辭云:“詩言志,歌永言?!蓖趺C注云:“謂詩言志以導(dǎo)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薄渡袝x》卷3,《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頁131?!睹姟粪嵭对娮V序》《正義》引《堯典》鄭注云:“詩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永,長也。歌又所以長言詩之意?!薄睹娬x》卷首,《十三經(jīng)注疏》,頁262。要之,詩與歌作為不同的行為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88]按,《文館詞林》1000卷,許敬宗(592-672)修成于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現(xiàn)僅存殘本30卷。見日本古典研究會《影印弘仁〈文館詞林〉》(昭和四十四年,1969),羅國威《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從該書現(xiàn)存卷152、卷156、卷157、卷158所收四言詩中,可知其大致體例為:于詩體下分“言”(現(xiàn)止余“四言”),“言”下分“部”(現(xiàn)止余“人部”),“部”下分“類”(現(xiàn)止余“贈答”類),“類”下又分子目(現(xiàn)止余“親屬贈答”、“夫婦贈答”、“雜贈答”)。參見方師鐸:《傳統(tǒng)文學(xué)與類書之關(guān)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頁119-1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服裝定制與設(shè)計(jì)師工作室合作框架協(xié)議3篇
- 2025年研究生中期考核內(nèi)容策劃
- 二零二五年度環(huán)保技術(shù)借款續(xù)借及排放達(dá)標(biāo)合同3篇
- 更新單元項(xiàng)目基坑支護(hù)及土石方工程綠色施工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珠寶首飾展覽會現(xiàn)場搭建與設(shè)計(jì)合同3篇
- 葡萄牙語翻譯崗位工作總結(jié)
- 培訓(xùn)結(jié)束匯報(bào)總結(jié)
- 2024消防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改服務(wù)合同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產(chǎn)分割與共有權(quán)解除及轉(zhuǎn)讓協(xié)議3篇
- 小學(xué)法治教育的在線教學(xué)模式研究
- 過程審核表(產(chǎn)品組評分矩陣評審提問表(評分))-2024年百度過
- 操作手冊模板【范本模板】
- 2025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數(shù)學(xué)模擬試卷附答案解析
- 【工作總結(jié)】建筑中級職稱專業(yè)技術(shù)工作總結(jié)
- 江蘇省2022年普通高中學(xué)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數(shù)學(xué)試題(考試版)
- 2023年二輪復(fù)習(xí)解答題專題三:一次函數(shù)的應(yīng)用方案選取型(原卷版+解析)
- 2024版小學(xué)英語新課程標(biāo)準(zhǔn)測試題及答案
- 多旋翼無人機(jī)駕駛員執(zhí)照(CAAC)備考試題庫大全-上部分
- 2024年村級意識形態(tài)工作計(jì)劃
-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cè)凸治未病干預(yù)指南》-公示稿
- 幼兒園游戲案例分析-奇思妙想玩輪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