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目前認識和建議_第1頁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目前認識和建議_第2頁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目前認識和建議_第3頁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目前認識和建議_第4頁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目前認識和建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王方正張澍任自文郭繼鴻胡大一陳新代表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起搏分會及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ICD專家工作組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概述1969年Mirowski狗實驗成功。1972年研究生產成功(與Medrad公司合作),1980年2月4日,第一例用于臨床(JohnsHopkins)命名為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automatic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AICD)o1986年經靜脈一皮下途徑成功。1988年第二代ICD,具有程控功能。1989年第三代ICD,分層次治療(tieredtherapy)1995年雙腔ICD問世,帶DDD或DDDR起搏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ICD治療適應證I類1、非一過性或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顫或室速所致的心臟驟停。(A級)2、自發(fā)的持續(xù)性室速。(B級)3、原因不明的暈厥,在心電生理檢查時能誘發(fā)有血流動力學顯著臨床表現(xiàn)的持續(xù)性室速或室顫,藥物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或不可取。(B級)4、伴發(fā)于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和左室功能障礙的非持續(xù)性室速,在心電生理檢查時可誘發(fā)持續(xù)性室速或室顫,不能被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所抑制。(B級)5、病因未確定的暈厥反復性發(fā)作,伴有心室功能障礙和心電生理檢查誘發(fā)出室性心律失常,而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暈厥的原因(C級)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IIA類無IIB類1、推測心臟驟停是由于室顫所致,而由于身體其他原因不能進行心電生理檢查。(C級)2、在等待心臟移植時,有歸咎于持續(xù)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嚴重癥狀。(C級)3、諸如長QT綜合征或肥厚型心肌病等有致病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的家族性或遺傳性疾病。(B級)4、伴發(fā)于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和左室功能障的非持續(xù)性室速,在心電生理檢查時可誘發(fā)持續(xù)性室速或室顫°(B級)病因未確定的暈厥反復發(fā)作,伴有心室功能障礙和心電生理檢查誘發(fā)出室性心律失常,而排除了其他可引起暈厥的原因。(C級)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III類1、原因不明的暈厥,沒有可誘發(fā)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C級)2、無休止的室速或室顫。(C級)3、室速或室顫起源處可被外科手術或導管消融所消除,例如伴隨預激綜合征的房性心律失常,右室流出道室速,特發(fā)性左室室速或分支性室速。(C級)4、由于一過性或可逆性病癥(如急性心肌梗死、電解質紊亂、藥物、創(chuàng)傷)所致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C級)5、明顯的精神性疾患,可能被器械植入所加重或是不能進行系統(tǒng)的隨訪。(C級)6、預期生存期W6個月的終末期疾病。(C級)7、有左室功能障礙和QRS時限延長而無自發(fā)的或可誘發(fā)的持續(xù)或非持續(xù)性室速的,準備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旁路手術的冠心病患者。(B級)8、NYHA分級IV級的,非等候心臟移植術的藥物難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級)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ACC/__年ICD治療適應證指南,與1991年及以前的指南相比,有重大改變1、心臟驟停幸存者,只要心臟驟停不是一過性或可逆性誘發(fā)的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就是ICD治療的指征。2、自發(fā)的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3、原因不明的暈厥發(fā)作,心電生理檢查時可誘發(fā)伴有血流動力學改變的持續(xù)性室速/室顫,而藥物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或不取,列為ICD治療的I類適應證。4、非持續(xù)性室速,發(fā)生在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左室EFW35%,經藥物治療無效,就是I類適應證。5、推測心臟驟停是由于室顫所致,但由于身體的其他原因不能進行心電生理檢查證明持續(xù)性室速/室顫是心臟驟停的原因,但疑有室顫病史的患者是心臟猝死的高危者,應當考慮用ICD治療[7.38]。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6、新指南還將等候心臟移植術的患者,若發(fā)生歸咎于持續(xù)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嚴重癥狀,是ICD治療的II類適應證,不需要先用藥物或其它治療無效的前提,也不需要先做心電生理檢查。這個適應證的制定,使較多患者能夠得到心臟移植術的機會[39.40]。7、諸如長QT綜合征或肥厚性心肌病等有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的家族性遺傳性疾病,列出這個適應證也是十分恰當?shù)?,因為肥厚性心肌病和長QT綜合征是可能致命的病因,往往會出現(xiàn)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采用ICD治療,能夠明顯提高一年生存率,是患者有機會得到心臟移植[7.41-46]。8、新指南列出較多和較具體的非適應證,對臨床實踐有指導意義。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建議廣大醫(yī)師知道和熟悉ICD治療的適應證及其卓越的療效?,F(xiàn)階段在我國可依據(jù)美國1998AHA/ACC指南做參考。即使醫(yī)院的設備條件暫時不具備,缺乏經過訓練的一班人員,亦可及時發(fā)現(xiàn)這類患者,及時轉送至有經驗的醫(yī)院,使患者不至于失去有效治療的寶貴機會。雙腔ICD的應用是臨床心臟病學的一個重要發(fā)展,然而,需要雙腔ICD治療的患者數(shù)目尚不清楚,觀察的數(shù)目較少,隨訪時間甚短,尚需更多的臨床研究來證實或排除使用DDD(R)的ICD患者帶來的血流動力學好處?!?8”年新指南中沒有專門提到雙腔ICD適應證。根據(jù)一些學者的意見,我們認為在下列情況下可考慮使用雙腔ICD:1、合并任何心動過緩或潛在心動過緩(包括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藥);2、合并陣發(fā)房性心律失常和室上速;3、合并心功能不全;4、合并肥厚性梗阻型心臟病。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ICD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ICD二級預防臨床試驗AVID(AntiarrhythmiacsVersusImplantableDefibrillatorTrial)試驗為抗心律失常藥物與植入型除顫器臨床試驗,是第一個大規(guī)模前瞻性隨機試驗。比較抗心律失常藥物與植入型除顫器對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復蘇患者治療效果。AVID是一個多中心的、隨機的比較兩種治療策略對患者的效果,這些患者或是致命的心室顫動(室顫)復蘇者,或是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室速)伴有暈厥,或是持續(xù)性室速而射血分數(shù)等于或小于0.40且有提示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的癥狀(近似暈厥、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絞痛)。對于進行過血管重建術的患者,射血分數(shù)必須W0.4,方有資格進入研究。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治療隨機分配接受胺碘酮或索他洛爾和ICD治療。主要終點為總死亡率,次要終點為費用與生活質量。1993年6月1日到1997年4月7日,共1016名患者。與抗心律失常藥物組(122例死亡)相比,ICD組的死亡病例較少(80例死亡)。在平均隨訪18.2±12.2個月中,未校正的死亡率(95%的可信限)在ICD組為15.8±3.2%;在抗心律失常藥物組為24.0±3.7%。ICD組在一年、二年和三年死亡率均降低(95%的可信限)分別為39±20%;27±21%和31±21%。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結論本研究強有力地支持ICD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抗心律失常藥物。對于有癥狀的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惡化復蘇的患者,ICD在延長生存上優(yōu)于抗心律失常藥物。對于這些患者,ICD應作為第一線治療。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CASH試驗(CardiacArreststudyHamburg)漢堡心臟驟停試驗是一個在德國進行的,隨機的前瞻性多中心試驗。比較由于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導致心臟驟停存活者,應用ICD及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效果。病人被隨機分為ICD治療組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抗心律失常藥物組又隨機分為美多心安、心律平和胺碘酮組。研究的初始終點為所有原因所致的死亡,二級終點為猝死和再次發(fā)生心臟驟停。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試驗結果:共有346例心臟驟停存活者進入研究。其中接受ICD治療者99例,胺碘酮(300mg/日)治療者92例,心律平治療(600mg/日)者58例美多心安治療(100mg/日)者97例。心律平治療組于1992年終止試驗,因為該組死亡率高于ICD治療組(29%與12%,P=0.012),因此,試驗組織者決定提前終止心律平組試驗。最終結果于2022年底發(fā)表。在平均隨訪57個月中,ICD治療組總死亡率低于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ICD組與抗心律失常藥物組相比,從第1-第9年分別降低總死亡率41.9%,39.3%,28.4%,27.7%,22.8%,11.4%,9.1%,10.6%,和24.7%。平均降低23%(未達到統(tǒng)計學差異)。ICD治療組患者在頭5年受益更加明顯。美多心安組與胺碘酮組之間死亡率無明顯差別。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CIDS試驗(CanadianImplantableDefibrillatorStudy)CIDS(加拿大植入除顫器研究),為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比較ICD與胺碘酮治療效果。病人入選標準:(1)心室顫動或醫(yī)院外心臟驟停;⑵持續(xù)性室速或暈厥,左室射血分數(shù)0.35;(3)無明原因的暈厥,電生理檢查可誘發(fā)出持續(xù)性室速。符合要求的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ICD治療,一組接受胺碘酮治療。659例患者進入隨機分組,平均隨訪5年。最終結果于2022年發(fā)表。結果顯示:ICD組與胺碘酮治療組相比,可降低總死亡率20%,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33%,但未達到統(tǒng)計學差異。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ICD一級預防臨床試驗CABG-Patch試驗(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PatchTrial)為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預防性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室性心律失常高?;颊咴囼?。試驗目的:評價ICD對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左心功能不全、信號疊加心電圖異常的室性心律失常高?;颊叩念A防治療效果。試驗方法:共有37個醫(yī)學中心參加試驗,其中35個在美國,2個在德國。1990年8月開始預試驗,1993年正式試驗開始。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病人入選標準:1.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患者,年齡小于80歲。2.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小于36%。3.體表信號疊加心電圖(SA-ECG)異常者。病人根據(jù)射血分數(shù)分為兩個獨立的隨機組。一組為射血分數(shù)小于20%,另一組為21-35%。每一組病人被隨機分為ICD組或對照組。ICD組在進行冠狀動脈搭橋同時,植入心外膜ICD系統(tǒng)。試驗規(guī)定對于無癥狀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禁止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病人每三個月隨訪一次。試驗資料收集截止至1997年4月30日。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試驗結果共900例患者進入臨床試驗,ICD組446例,對照組454例。在平均隨訪32±16個月中,ICD治療組共有101例患者死亡(71例由于心臟原因),對照組共有95例死亡(72例由于心臟原因)。兩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95%可信限范圍0.811.42。其結果說明ICD并不能提高冠狀動脈搭橋伴SAECG異常的患者生存率。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MADIT-I試驗(MulticenterAutomaticDefibrillatorImplantationTrial)為多中心埋藏式自動除顫器試驗試驗方法:32個醫(yī)學中心,美國30個,歐洲2個。由美國Guidant/CPI公司提供研究資助。試驗于1990年12月27日開始196例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ICD治療,另一組接受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平均隨訪時間為27個月。試驗終點為各種原因引起的死亡,資料收集時間截至1996年3月24日。試驗結果:進入ICD治療組有95例,傳統(tǒng)治療組101例,兩組之間臨床情況無明顯區(qū)別。在平均隨訪27個月中,共有54例患者死亡,藥物治療組總死亡率39%,而ICD治療組總死亡率為16%,比藥物組降低54%。結論:心肌梗塞后高?;颊邞肐CD預防性治療,與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相比,可顯著降低死亡率。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目前認識和建議MADIT-II試驗MADIT-II(Multi-centerAutomaticDefibrillatorImplantationTrial-II)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