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高一地理上學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1頁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高一地理上學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2頁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高一地理上學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3頁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高一地理上學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4頁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高一地理上學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故事1

1863年五月德國漢堡的地質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本編年史中,發(fā)現了一封密碼信,經過多日的解讀后,但知該信是一個冰島的煉金術士所寫,信中表示冰島的其中一個火山口能通往地心,教授得知后隨即帶同侄子阿克賽爾出發(fā)。

在路上,他們在冰島上聘請了一名當地的導游漢斯,三人千辛萬苦終于跟隨前人的足跡從冰島的史奈非捷酷爾火山下去到火山底部,他們沿著熔巖的通道前進,在地底中發(fā)現了一個巨大的海,海岸生長了超巨型的植物,而海底里更生存了第二紀的古生物,他們又發(fā)現了古人類的骸骨。

繼續(xù)前行的途中,他們遇到巨石的阻礙,他們使用炸藥炸開通道,但亦在海岸炸開一個缺堤,三人隨海水沖到更深的地底。不過激烈的震動引發(fā)了火山爆發(fā),他們被火山的氣流噴出地底?;氐降孛鏁r,他們已經身在意大利南部的史坦布利火山旁邊。電影中的場景

故事2

1970年,俄羅斯(前蘇聯(lián))科學家小組深入俄羅斯西北邊界的貧瘠地區(qū),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超級鉆探工程,目的是將地心直接鉆入地下。之后,它們的垂直鉆孔達到了12262米深,成為當時地球上最深的鉆孔,超深鉆孔。這一深度已經超過了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海洋,那么在這一超深處,科學家們究竟發(fā)現了什么呢?

一開始,科學家們發(fā)現地心存在著大量的水,并且在鉆井的每個階段都有熱礦化水存在;其次,在地下,有各種各樣的氣體,比如氦氣,氫,氮,甚至二氧化碳,它們都來自微生物。以前地質學家認為在九千米深的地方,花崗巖會被玄武巖所取代,但是這個鉆孔證明了在花崗巖下面沒有玄武巖。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竟然在地下6.7公里的花崗巖層中發(fā)現了幾十億年前的微型浮游生物化石

原本俄羅斯科學家仍想繼續(xù)挖掘,然而,接下來的鉆探工作真可謂異常艱難,直到1993年這一段近10年的時間里,工人們才向下鉆探了262米。這是因為隨著鉆頭的不斷深入,地下的溫度不斷升高,平均每百米深度溫度升高3攝氏度計算,地底1萬米的深度將近300攝氏度左右。在這個溫度下鉆頭還會摩擦生熱產生高溫,很難和堅硬的巖石層抗衡,很容易損害,而換一個鉆頭的成本都需要上萬美元,并且從1萬米的地下更換鉆頭一次要耗費七八個小時最后,在1994年,科拉超深井的鉆探工作正式終止。當時的俄羅斯政府給出的解釋是經費不足。此后,雖然停止了鉆探工作,但研究工作仍持續(xù)了數年,直到2006年資金耗盡。請思考問題?1.當前的科技,人類可以實現地

心漫游嗎?2.目前最深的鉆井,深度僅為12

千米,這是為什么呢?3,現在人類通過什么方式認識

地球內部呢?

4.地球內部結構究竟怎樣呢?第四節(jié)地球圈層結構討論問題1.地球的內部圈層2.地球的外部圈層帶問題預習課本1.地震波有哪些特點?2.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什么?3.內部分層的兩個界面是什么位置,為什么?4,地震波在兩個界面發(fā)生突然變化,說明什么問題?5.內部三層各有哪些特點?一、地球的內部圈層(一)認識地球內部劃分的依據————地震波概念:地震時發(fā)出的能量全部或部分穿透

地球的低頻彈性波。由地震震源發(fā)出在地球內部

傳播的波特點: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縱波(P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于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固體中能傳播橫波。橫波(S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小于縱波;縱波在固體、液體和

氣體中都可以傳播應用:利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地震波的振動模擬試驗是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fā)生變化。2.分界面

不連續(xù)面:地震波波速突然變化的面;有兩個不連續(xù)面。

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處;橫波和縱波明顯增加。界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處;縱波速度下降;

橫波消失。3.內部圈層結構內部圈層分三層:地殼;地幔;地核(1)地殼

位置: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由巖石組成,其底界為莫霍界面。

蛋殼地殼特點:

(1)

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9-41km;高山、高原地區(qū)地殼

更厚,最高可達70km;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

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5--10KM千米。

地殼厚度剖面圖地殼(2)地幔位置:從莫霍界面至2900千米處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總體積的

80%。特點: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

軟流層,部分巖石呈熔融態(tài),能流動;

軟流層被認為是巖漿發(fā)源地;與地球板塊運動有關;

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補充知識----巖石圈的劃分與地殼運動巖石圈可分為六大板塊

1.六大板塊的劃分

認識各板塊的名稱,位置,范圍2.

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

擠壓或張裂

3.板塊運動的影響

塑造地貌:

擠壓————褶皺山脈;海溝;

張裂————裂谷;

形成地震帶

山脈形成原理板塊擠壓,地殼隆起形成——褶皺山脈;地震形成原理(3)地核位置:地球內部從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稱之為地核。特點: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

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地核占地球總體積的16%;由地震波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內核是金屬球;地球內核熱能釋放導致液態(tài)外核與地幔底部出現熱對流,從而形成地球磁場內部的對流運動課堂練習1.地震發(fā)生后,地震波橫波(S波)和縱波(P波)在向上傳播如果經過莫霍界面時波速發(fā)生的顯著變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顯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科學家們發(fā)現在距離地面大約2900千米深度處橫波速度突然降為零,縱波速度也突然下降,這說明了()A、地球內部存在著巖漿B、該深度上下層次的溫度變化明顯C、大陸地殼與大洋地殼的厚度不同D、該深度上下層次的物質組成存在很大差異1.A2.D3.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殼B.地幔C.地核D.巖石圈2.此次地震發(fā)生的季節(jié),馬尼拉的氣候特征是A.炎熱干燥B.溫和多雨C.高溫多雨D.氣溫日較差大3.菲律賓多地震是因為該國地處小板塊和A.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B.印度洋板塊交界處C.非洲板塊交界處

D.亞歐板塊交界處B.C.D

(4)地震時,位于地震附近海域船只中的人應感到()

A.上下顛簸

B.左右搖晃

C.先上下顛簸,再左右搖擺

D.無感覺A4.下圖為地球內部結構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一般認為,火山爆發(fā)時噴出的巖漿來自()A.a巖層內部B.c巖層內部C.d巖層內部D.e巖層內部【2】下列巖層組合表示巖石圈的是()A.a+b+cB.a+c+dC.b+c+dD.c+d+eDA5.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A.A

B.B

C.C

D.D.A帶問題預習課本1.地球外部大致可以分哪幾層?2.地球外部分層有什么樣的特點?3.各層對地理環(huán)境的意義是什么?二、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一)大氣圈組成: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對地理環(huán)境的意義:調節(jié)地球溫度,使溫差變小;

為生物生存提供必需的氧氣;

產生風雨、云、雪、雷電等天氣現象;大氣成分(二)水圈定義: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tài)水體總稱。組成:海洋為主體;還包括陸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地理環(huán)境的意義:最活躍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之一;

在地球表面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中起著重要作用;

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三)生物圈定義:地球表層生物的總稱。特點:涉及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

多數生物分布在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很薄的接觸袋中。對地理環(huán)境的意義: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

改造地表形態(tài)。(三)巖石圈定義:上地幔頂部和地殼組成;特點:表面高低不平;

被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覆蓋。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自然環(huán)境。(四)活動課堂練習:1.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是()A.地球外部圈層由A、B、C三部分組成,其中C為生物圈B.地球內部圈層由E、F、G三部分組成,其中G為地核C.E、F合為巖石圈D.地球的外部圈層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2.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fā)生大規(guī)?;鹕絿姲l(fā).火山灰蔓延歐洲航空業(yè)蒙受重大損失。右圖為火山噴發(fā)圖片。回答下列各題。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啊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1.D2.B知識總結一、地球的內部圈層(一)認識地球內部劃分的依據————地震波特點: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縱波(P波):固體中能傳播橫波。橫波(S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小于縱波;縱波在固體、液體和

氣體中都可以傳播應用:利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地震波的振動模擬試驗是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1.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