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jì)要》總敘+譯文三_第1頁
《讀史方輿紀(jì)要》總敘+譯文三_第2頁
《讀史方輿紀(jì)要》總敘+譯文三_第3頁
《讀史方輿紀(jì)要》總敘+譯文三_第4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讀史方輿紀(jì)要》總敘+譯文三《讀史方輿紀(jì)要》總敘譯文有客人對我說:“您所寫的《讀史方輿紀(jì)要》這部書,匯集了歷代已成定論的論述,考究了諸家發(fā)而未盡的言論。您年復(fù)一年、月復(fù)一月,孜孜不倦地寫。每到坐船乘車經(jīng)過的地方,也總是觀覽那里的城邑,考察那里的山川,鄉(xiāng)里、道路,查問那里的關(guān)卡渡口,以至于那里往來販賣的商人,戍守邊防的軍士,有時也同他們從容不迫地交談討論,考查審核諸家之說的異同之處。您對這部書,可以說是下了苦功夫,考慮得很深入!后代有立志起事的人,想要考察尋求險要之地,判別適于攻守之處,從遠處說要周密地了解天下各地的事情,從近處說想詳盡地了解都城之間的情況,不是您這本書,將到哪里去了解呢?”客謂顧子日:“子所著《方輿紀(jì)要》一書,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緒論。窮年累月,夜夜不休。至于舟車所經(jīng),亦必覽城郭,按山川,稽里道,問關(guān)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與從容談?wù)摚己水愅?。子于是書,可謂好之勤,思之篤矣!后有起者,考求險要,辯別攻寺,遠而周知天下之故,近面都邑之間,非子之書,何所適從焉?”我說:“不,不,不是這樣的!古人說過:’量某些東西尺還嫌短,量某些東西寸還有余。‘很高明的木工或許不擅長雕鏤的技藝。我不曾探尋過長江黃河的水源,登攀過天下所有的名山,往南未走遍五嶺、南海一帶,往北未到過燕冀故地。問或有親自游歷過的地方,但有時受到往返行程的限制,有時被困在旅途之中,不能夠心情曠達、悠閑自得,廣泛地觀覽詢問。問或也曾在地圖上查考某地的地形,在典籍中尋找前人的論述,也不過是舉出一點而遺漏了大部分罷了。有時候,心里似乎明白,但親身到了那個地方,倒象是又糊涂了。古人說過’見到的事有不同的說法,聽到的事有不同的說法,通過別人轉(zhuǎn)述而得知的事又有不同的說法‘,這種情況多得數(shù)不完。我的書,難道就能夠作為依據(jù)嗎?況且孫子說過:’不熟悉山林險關(guān)沼澤等地形情況的,不能行軍。不利用向?qū)У模筒荒苷业接欣牡貏??!務(wù)摫ㄕ劦酶呙?,沒有誰比得上孫子。談?wù)摰乩劦酶呙?,也沒有誰比得上孫子。假如只相信我的書而不從向?qū)抢锏玫疆?dāng)?shù)氐恼鎸嵡闆r,這種做法就好象是捂上耳朵卻想聽到聲音,閉上眼睛卻想看見東西,錯誤的地方一定很多啦!余日:“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饔诮呈握?,或昧于雕鏤之細(xì)。予也未嘗溯江河,登恒岱,南窮嶺海,北上燕冀。問有涉歷,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羈旅之次,不獲放曠優(yōu)游,博觀廣詢。問嘗按之圖畫,索之典籍,亦舉一而廢百耳。又或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若耳貴耳貴焉。所謂’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之書,其足據(jù)乎?且孫子有言:‘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dǎo)者,不能得地利。‘夫論兵之妙,莫如孫子;而論地利之妙,亦莫如孫子。使信余之書而不取信于鄉(xiāng)導(dǎo),譬之掩耳而求聞,閉目而求見,所誤必多矣!“再說,地理的優(yōu)勢又有什么經(jīng)久不變的呢?函谷關(guān)、劍閣,是天下的險要之地。當(dāng)初秦國利用函谷關(guān)的險勢打退東方六國的進攻還綽綽有余,可是等到秦的末世,抵御四方群盜還嫌它不夠險要。諸葛武侯出兵劍閣,威震秦隴,謀取三輔之地;而劉禪雖然據(jù)有劍閣之險卻連成都也保不住。所以,縱然是鐵打的城墻、滾燙的護城河,要是沒有適當(dāng)?shù)娜藖戆咽厮?,連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淺水都比不上。有了適當(dāng)?shù)娜?,縱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來給敵人造成困難。因此,彎彎曲曲的坡道、狹窄曲折的羊腸山路,不一定就在邛味道中、太行山上;日光照不到的深谷,千丈深的山溝,不一定就在岷江峽谷、洞庭湖濱。才夠得著肩的矮墻,有時連百丈高的城墻也不能超過它的作用。只能浸濕戰(zhàn)車車輪的小水溝,有時連深廣險惡的江河也不一定比得上它的作用。只知道在高山深谷、名城都市之間尋求地利,而不懂得地利就在熟悉地形并善于利用地形之中,這樣的人,哪里值得與他談?wù)撌裁吹乩??孫子說得真好啊,他說:‘我不想打的時候,即使是在地上畫出一道界線來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交戰(zhàn)。我想打的時候,敵人即使筑高營壘,挖深濠溝來防守,也不得不同我交戰(zhàn)。’既然如此,那么變化無窮的就是地利了。地利的精深微妙,地圖不能一一記載,典籍的論述不能詳盡完備,只是在神妙莫測的心中千變?nèi)f化。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吧?聽以說,方圓奇偶之?dāng)?shù),千秋萬代不會改變,但伏羲氏用它畫出了八卦,大禹用亡推演出了九種大法。伍、兩、卒、旅這些軍隊的編制,千秋萬代不會改變,但諸葛武侯用它排出了八陣法,李靖用它創(chuàng)造出了六花陣。城邑山川,千秋萬代不會改變,從西北方興起的人可以利用它來兼并東南之地,而從東南方興起的人又未嘗不能利用它來兼并西北之域。所以說:不變的本體,卻有千變?nèi)f化的作用;固定的形狀,卻可作為不同形狀的準(zhǔn)則。陰和陽沒有恒久的位置,冷熱寒暑沒有固定的時間,險要和平易沒有不變的地方,懂得了這個道理,然后才可以同他談?wù)摰乩?。如果一銖一銖地稱東西,一寸一寸地量東西,到頭來造成的差誤一定很多。我曾經(jīng)考究過蒙古人的用兵,真是變幻奇特、不可捉摸,他們出兵的途徑和方法,都是靈活運用,所向無敵。所以他們的軍事謀略比起前人來是最高明的。他們難道曾在標(biāo)有山川關(guān)塞的地圖和記載鄉(xiāng)里道路的志書上尋求過地利嗎?既然如此,那么只知從我的書中尋求地利,恐怕還是刻舟求劍一般的見解吧。我擔(dān)心象這樣一舉足一動步可能將會有阻礙的。您還是多多增長、擴大見聞吧,不要過于依賴我的書了?!薄扒曳虻乩嗪纬V性??函關(guān)、劍閣,天下之險也。秦人用函關(guān)卻六國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盜而不足。諸葛武侯出劍閣,震秦隴,規(guī)三輔;劉禪有劍閣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湯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土婁)之邱、泛濫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是故九折之坂、羊腸之徑,不在邛睞之道、太行之山;無景之豁、千尋之壑,不在岷江之峽、洞庭之津。及肩之墻,有時百仞之城不能過也。漸車之洽,有時天塹之險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祟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際,烏足與言地利哉!善乎,孫子之言日:“我不欲戰(zhàn),雖畫地而守之,敵不能與我戰(zhàn)。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比粍t變化無窮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圖不能載,論不能詳,而變化于神明不測之心;所謂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者乎?故日:方圓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畫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疇。伍兩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陣,李靖以之變六花。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東南,而起于東南者又未嘗不可以并西北。故日:不變之體,而為至變之用;一定之形,而為無定之準(zhǔn)。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知此義者,而后可與論方輿。使銖銖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尖必多矣。吾嘗考蒙古之用兵,奇變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師心獨往,所向無前。故其武略比往古為最高。彼豈嘗求之于山海之圖、里道之志哉?然則求地利于吾書,無乃猶是刻舟之見乎?吾慮舉足動步或?qū)⒂械K焉者也??推湟鎻V所聞,無過恃吾之書也已?!庇腥苏f:“果真象您說的那樣,向?qū)Φ乩麃碚f就太重要了。倘若如此,那么您的書就可以廢棄了嗎?”或日:“審如子言,則鄉(xiāng)導(dǎo)之于地利重矣。然則子之書其可廢乎?”我說:“怎么可以廢棄呢!孫子說不用向?qū)У木筒荒艿玫降乩?。但是沒有我的書,也就不可能利用向?qū)?。要向南行車的不可以向北駕轅,要向東泛舟的不可以向西劃船,這是容易明白的。西北地區(qū)有很多山,但未嘗沒有泥潭沼澤之地,東南地區(qū)有很多河湖,但未嘗沒有險要不平之地。這就是既容易明白又不容易明白的。再說,一根手指擋在眼前,就連泰山也會看不見;沒走幾步而改變車道,就連方向也會分不清。假如在行軍、作戰(zhàn)的時候惘惘然拿不定主意,向左走會陷入大沼澤卻不知道,向前闖會跌進深谷卻不能察覺,這才想抓住過路的人求他做向?qū)В@樣的向?qū)н€能依賴嗎?這是為什么呢?向?qū)桥R到事情發(fā)生時才用他的,地利卻是平時就應(yīng)該熟悉它的。平時不曾對天下地形優(yōu)越的地方、各地地勢的險易,一一辨明它們的基本情況,記住它們的條理,卻想從臨時的向?qū)抢锶〉谜鎸嵡闆r,這樣的人怎能不被敵人愚弄呢?因此,孫臏只有事先了解馬陵地勢的險惡,然后才能根據(jù)它決定進攻魏國的謀略;韓信只有事先了解井隹關(guān)隘的狹隘,然后才能依據(jù)它決定打敗趙國的計策。不這樣的話,連曹操那樣的聰明,還會在陽平關(guān)惶恐不安;連孔明那樣的智慧,還會在于午谷徘徊不前。不懂這個道理,卻說可以臨時從向?qū)抢锴蟮玫乩槐卦谄綍r尋求地利,這難道是通達的議論嗎?因此,路有必定要經(jīng)過的,城有必定要攻打的,這是平時就應(yīng)該知道的。想從這條路出兵卻不徑直從這條路出兵的人,才是善于從這條路出兵的人;想攻打這座城卻不立即攻打這座城的人,才是善于攻打這座城的人。這是平時雖已知道卻不得不臨時借助于向?qū)У?。要進攻就攻打敵人無法防守的地方,要防守就戍守敵人無法進攻的地方;辨明要害的地方,細(xì)察緩急的關(guān)鍵;用兵的特例和正例能在胸中作出決斷,勝敗存亡可在掌上發(fā)生變化,根據(jù)地利在什么地方作出衡量比較。這些本來就是大將的職責(zé),而不是可以從向?qū)抢飭杹淼?。凡是我該用大部隊或小部隊,該分兵或合兵,該實或該虛的地方,都已清清楚楚地了解了,然后才可以從向?qū)抢飶V泛地征求情況,聽從他們的可信之言,廢棄他們的可疑之詞,以便使我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怎么可以徒然使自己的視聽受到別人的左右呢?這就是我的書必定不可廢棄的原因。日:“何可廢也?孫子言不用鄉(xiāng)導(dǎo)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書,亦不可以用鄉(xiāng)導(dǎo)。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轅也,東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嘗無沮掰之地;東南多水,而未嘗無險仄之鄉(xiāng)。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則泰山不見;十步易轍,則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澤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執(zhí)途之人而求其為鄉(xiāng)導(dǎo),鄉(xiāng)導(dǎo)其可恃乎哉?何也?鄉(xiāng)導(dǎo)用之于臨時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嘗于九州之形勝、四方之險易,一一辨其大綱,識其條貫,而欲取信于臨時之鄉(xiāng)導(dǎo),安在不為敵所愚也?是故先知馬陵之險,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謀;先知井隹之狹,而后可以決勝趙之計。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乃謂求地利于臨時,而不求地利于平日,豈通論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徑出此途者,乃善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乎日,而不得不資于臨時者也。攻則攻敵之所不能守,守則守敵之所不能攻;辨要害之處,審緩急之機;奇正斷于胸中,死生變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為權(quán)衡焉。此周大將之任,而非可問之于鄉(xiāng)導(dǎo)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合、用實用虛之處,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鄉(xiāng)導(dǎo),從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豈徒寄耳目于仆夫云爾哉!此吾書所以必不可廢也?!皼r且不僅僅是用兵作戰(zhàn)這一方面的事。天子對內(nèi)要安撫各諸侯國,對外要視察四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地方和中央強弱的分別、邊疆和內(nèi)地位置輕重的形勢,是不能不知道的。宰相輔佐夫子治理國家,舉凡邊防上的利害之處,軍隊怎樣安排適當(dāng),都是不能不知道的。管理各種事務(wù)的官府替天子全面治理人民掌握萬物,那么財貨賦稅出自什么地方,軍務(wù)國政用什么來資助,都是不能不知道的。府守縣令等地方官受天子和百姓的寄托,那么各行政區(qū)域之間疆界的錯綜復(fù)雜,山林川澤中何處物產(chǎn)豐富何處生長惡物,以及種田、養(yǎng)蠶、水源的功用,民情、風(fēng)俗如何,都是不能不知道的。至于土農(nóng)工商之人旅行往來,舉凡水路陸路經(jīng)過的地方、地形的險惡與平坦、何處可以疾行何處需要回避的實際情況,也都是不能不知道的。社會混亂就根據(jù)這些來幫助天子制敵取勝,鏟除強暴;時代清平就根據(jù)這些來治理國家,管理人民:凡此種種,都將從我的書中得到啟發(fā)?!薄扒也华毿熊娭欢艘?。天子內(nèi)撫萬國,外蒞四夷,枝干強弱之分,邊腹重輕之勢,不可以不知也。宰相佐天子以經(jīng)邦,凡邊方利病之處,兵戎措置之宜,皆不可以不知也。百司庶府為天子綜理民物,則財賦之所出,軍國之所資,皆不可以不知也。監(jiān)司守令受天子民社之寄,則疆域之盤錯、山澤之藪慝,與夫班桑水泉之利、民情風(fēng)俗之理,皆不可以不知也。四民行役往來,凡水陸之所經(jīng)、險夷趨避之實,皆不可以不知也。世亂則由此而佐折沖,鋤強暴;時平則以此而經(jīng)邦國,理人民:皆將于吾書有取焉耳?!庇腥苏f:“既然這樣,那么孫子的說法本來就不允當(dāng)嗎?“然則孫子之說固未當(dāng)乎?”我說:“不是的。孫子的話,本來就認(rèn)為地利是用兵作戰(zhàn)的根本,而向?qū)乔蟮玫乩妮o助條件。只有先了解地利,然后才能用兵作戰(zhàn)。根據(jù)地利條件用兵作戰(zhàn),并且又從向?qū)抢锶〉脦椭?,這樣才能做到行動起來沒有不取勝的。大凡我寫這部書的目的,也正是特別希望世人能預(yù)先了解地利。不是預(yù)先了解地利,而是在情況危急的時候用惘然無所適從的人擔(dān)任天下大事,無異于把國家的重要東西端出來,總有一天會束手無策,把它給與別人。這正是先父悲憤痛心至極,以至于死去的原因。我奉了先父的遺囑,采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