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甘草湯-千金翼卷二十二-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芍藥甘草湯-千金翼卷二十二-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芍藥甘草湯-千金翼卷二十二-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芍藥甘草湯-千金翼卷二十二-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芍藥甘草湯-千金翼卷二十二-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97芍藥甘草湯_千金翼卷二十二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芍藥甘草湯_千金翼卷二十二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401.1. 組成: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01.2. 功效:腫瘡發(fā)背。 401.3. 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40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402. 相似度89%:內(nèi)補黃耆湯 402.1. 組成:黃耆3兩,茯苓3兩,芍藥2兩,麥門冬3兩(去心),甘草2兩(炙),厚樸1兩(炙),人參3兩,生姜4兩,干地黃3兩。 402.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02.3. 加:厚樸 402.4. 功效:婦人客熱,乳結(jié)腫,或潰,或作癰。 402.5. 來源:《鬼遺》卷三。 403. 相似度80%:內(nèi)補芍藥湯 403.1. 組成:芍藥2兩,干地黃2兩,桂心2兩,當歸3兩,生姜4兩(切),黃耆5兩,茯苓3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 403.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03.3. 加:桂心、當歸 403.4. 功效:癰、發(fā)背。 413.5. 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414. 相似度75%:犀角散 414.1. 組成: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干地黃半兩,芍藥半兩,麥門冬半兩,黃耆半兩,黃芩半兩。 414.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14.3. 加:白茯苓、黃芩 414.4. 減:茯苓、生姜 414.5. 來源:《雞峰》卷十一。 415. 相似度75%:茯苓湯 415.1. 組成:茯苓4兩,干地黃4兩,人參3兩,桂3兩,甘草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6兩(洗去滑),生姜1斤。 415.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15.3. 加:桂、半夏 415.4. 減:芍藥、黃耆 415.5. 功效:驚憂怖迫逐,或驚恐失財,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不得安定者。 415.6. 來源: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十四。 416. 相似度70%:內(nèi)補黃芪湯 426.1. 組成:黃耆2兩,當歸2兩,干地黃3兩,麥門冬3兩,生姜5兩(切),大棗14枚(擘),芍藥1兩,芎?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 426.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26.3. 加:當歸、大棗、芎? 426.4. 減:茯苓 426.5. 功效:男子背上發(fā)腫,時覺牽痛。 426.6. 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427. 相似度70%:內(nèi)補黃耆湯 427.1. 組成:黃耆2兩,當歸2兩,干地黃3兩,麥門冬3兩,生姜5兩(切),大棗14枚(擘),芍藥1兩,芎?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 427.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27.3. 加:當歸、大棗、芎? 427.4. 減:茯苓 427.5. 功效:男子背上發(fā)腫,時覺牽痛。 427.6. 來源:《千金翼》卷二十二。 428. 相似度67%:凝唾湯 428.1. 組成: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前胡3兩,甘草1兩,大棗30枚,麥門冬5兩,干地黃1兩,桂心1兩,芍藥1兩。 438.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38.3. 加:前胡、大棗、桂心 438.4. 減:黃耆、生姜 438.5. 功效:虛損短氣,咽喉凝唾不出,如膠塞喉。 438.6. 來源:《千金》卷十九。 439. 相似度64%:黃耆湯 439.1. 組成:黃耆3兩,人參3兩,甘草3兩(炙),芍藥3兩,當歸3兩,生姜3兩,大棗20枚,干地黃2兩,茯苓2兩,白術(shù)1兩,遠志1兩半。 439.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39.3. 加:當歸、大棗、白術(shù)、遠志 439.4. 減:麥門冬 439.5. 功效:癰疽內(nèi)虛。 439.6. 來源:《鬼遺》卷三。 4310. 相似度64%:二妙散 4310.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黃耆、桂枝(去皮)、甘草(炙)、大棗、芍藥、生姜、膠飴。 4310.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410.3. 加:白術(shù)、桂枝、大棗、膠飴 4410.4. 減:干地黃、麥門冬 4410.5. 功效:痔疾。 4410.6.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六。 4411. 相似度62%:木防己湯 4411.1. 組成:木防己3兩,甘草2兩(炙),桂心2兩,茯苓6兩,黃耆3兩,生姜2兩,白術(shù)3兩,芍藥2兩。 4411.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411.3. 加:木防己、桂心、白術(shù) 4411.4. 減:干地黃、人參、麥門冬 4411.5. 功效:水氣,四肢腫,聶聶動。 4411.6. 來源:《外臺》卷二十引《范汪方》。 4412. 相似度62%:黃耆白術(shù)散 4412.1. 組成:黃耆1兩,白術(shù)1兩,芍藥1兩,桂1兩,茯苓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去蘆),神曲1兩。 4412.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412.3. 加:白術(shù)、桂、神曲 4512.4. 減:干地黃、麥門冬、生姜 4512.5. 功效:諸虛不足,面黃食少,困倦,潮熱有時。 4512.6. 來源:《普濟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 4513. 相似度62%:黃耆湯 4513.1. 組成:黃耆3兩,半夏1升(洗),大棗20枚(擘),生姜4兩,桂心4兩,芍藥4兩,人參2兩,甘草2兩(炙)。 4513.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513.3. 加:半夏、大棗、桂心 4513.4. 減:干地黃、茯苓、麥門冬 4513.5. 功效:大虛不足,少腹里急,勞寒拘引,臍氣上沖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傷寒后臟氣不足,虛乏。 4513.6. 來源:《外臺》卷十七引《深師方》。 4514. 相似度62%:當歸芍藥湯 4514.1. 組成:當歸1兩半,芍藥1兩,人參1兩,桂心1兩,生姜1兩,甘草1兩,大棗20枚,干地黃1兩。 4514.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514.3. 加:當歸、桂心、大棗 4514.4. 減:黃耆、茯苓、麥門冬 4614.5. 功效:產(chǎn)后虛損,逆害飲食。 4614.6. 來源:《千金》卷三。 4615. 相似度62%:麥門冬湯 4615.1. 組成:麥門冬1升,人參2兩,甘草2兩,黃芩2兩,干地黃3兩,阿膠4兩,生姜6兩,大棗15枚。 4615.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615.3. 加:黃芩、阿膠、大棗 4615.4. 減:芍藥、黃耆、茯苓 4615.5. 功效: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nèi)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產(chǎn),手足煩疼。 4615.6. 來源:《千金》卷二。 4616. 相似度62%:托里黃耆散 4616.1. 組成:人參半兩,白術(shù)1兩,茯苓1兩,芍藥1兩,桔梗1兩,黃耆2兩,甘草半兩。 4616.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616.3. 加:白術(shù)、桔梗 4616.4. 減:干地黃、麥門冬、生姜 4616.5. 功效:口干微熱。 4716.6. 來源:《御藥院方》卷十。 4717. 相似度62%:黃耆姜苓湯 4717.1. 組成:黃耆3錢,人參3錢,茯苓3錢,半夏3錢,生姜3錢,甘草2錢。 4717.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717.3. 加:半夏 4717.4. 減:芍藥、干地黃、麥門冬 4717.5. 功效:血虛中風(fēng),右半偏枯者。 4717.6. 來源:《醫(yī)學(xué)金針》卷二。 4718. 相似度62%:黃耆人參牡蠣湯 4718.1. 組成:黃耆3錢,人參3錢,甘草2錢,五味1錢,生姜3錢,茯苓3錢,牡蠣3錢。 4718.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718.3. 加:五味、牡蠣 4718.4. 減:芍藥、干地黃、麥門冬 4718.5. 功效:癰疽。膿泄后潰爛,不能收口者。 4718.6. 來源:《四圣心源》卷九。 4719. 相似度62%:玉泉丸 4819.1. 組成:麥門冬(去心,曬)1兩,人參1兩,茯苓1兩,黃耆(半生,半蜜炙)1兩,烏梅肉(焙)1兩,甘草1兩,瓜蔞根1兩半,干葛1兩半。 4819.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819.3. 加:烏梅肉、瓜蔞根、干葛 4819.4. 減:芍藥、干地黃、生姜 4819.5. 功效:煩渴口干。 4819.6. 來源:《直指》卷十七。 4820. 相似度62%:新定桂苓湯 4820.1. 組成:桂1錢,茯苓3錢,人參1錢,甘草5分,芍藥1錢,生姜5分。 4820.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820.3. 加:桂 4820.4. 減:干地黃、黃耆、麥門冬 4820.5. 功效:腎逆胃痛。 4820.6. 來源:《金匱翼》卷六。 4821. 相似度62%:澤漆湯 4821.1. 組成:澤漆根10兩,鯉魚5斤(若無鯉魚鲖魚亦可用),赤小豆2升,生姜8兩,茯苓3兩,人參2兩,麥門冬2兩,甘草2兩。 4921.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921.3. 加:澤漆根、鯉魚、赤小豆 4921.4. 減:芍藥、干地黃、黃耆 4921.5. 功效:水氣,通身洪腫,四肢無力,或從消渴,或從黃疸支飲,內(nèi)虛不足,營衛(wèi)不通,氣不消化,實皮膚中,喘息不安,腹中響響脹滿,眼不得視。 4921.6. 來源:《千金》卷二十一。 4922. 相似度62%:參苓散 4922.1.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川芎1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黃耆半兩,青皮(去白)1分。 4922.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4922.3. 加:川芎、青皮 4922.4. 減:干地黃、麥門冬、生姜 4922.5. 功效:小兒因積成疳,久致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4922.6.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 4923. 相似度62%:芍藥湯 4923.1. 組成:芍藥4兩,茯苓3兩,人參2兩,干地黃2兩,甘草2兩。 4923.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023.3. 減:黃耆、麥門冬、生姜 5023.4. 功效:產(chǎn)后腹痛。 5023.5. 來源:《千金翼》卷六。 5024. 相似度62%:大黃耆湯 5024.1. 組成:黃耆3兩,芍藥3兩,桂心3兩,甘草1兩,人參1兩,大棗20枚,生姜8兩,半夏8兩。 5024.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024.3. 加:桂心、大棗、半夏 5024.4. 減:干地黃、茯苓、麥門冬 5024.5. 功效:五臟內(nèi)傷。 5024.6. 來源:《千金》卷十九引胡洽方。 5025. 相似度62%:人參飲 5025.1. 組成: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橘皮2兩,白術(shù)2兩,厚樸(炙)2兩,茯苓4兩,生姜3兩(切),甘草1兩(炙)。 5025.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025.3. 加:橘皮、白術(shù)、厚樸 5025.4. 減:芍藥、干地黃、黃耆 5125.5. 功效:虛客熱,不能食,惡心。 5125.6. 來源:《延年秘錄》引蔣孝瑜方(見《外臺》卷八)。 5126. 相似度62%:竹葉湯 5126.1. 組成:生干地黃5兩,芍藥4兩,黃耆3兩,茯苓3兩,澤瀉3兩,甘草3兩(炙),麥門冬(去心)3兩。 5126.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126.3. 加:生干地黃、澤瀉 5126.4. 減:干地黃、人參、生姜 5126.5. 功效:精實極,眼視不明,齒焦,發(fā)落,形衰,通身虛熱,甚則胸痛,煩悶,泄精。 5126.6. 來源:《三因》卷八。 5127. 相似度62%:黃耆湯 5127.1. 組成:黃耆(銼)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芍藥1兩,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 5127.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127.3. 加:白茯苓、當歸、桂 5127.4. 減:干地黃、茯苓、生姜 5227.5. 功效:心虛言語錯謬,精神恍惚,多驚。 5227.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5228. 相似度62%:人參湯 5228.1.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甘草1兩,桑白皮1兩,黃耆1兩,白術(shù)1兩,生姜1兩,大棗6枚。 5228.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228.3. 加:桑白皮、白術(shù)、大棗 5228.4. 減:芍藥、干地黃、麥門冬 5228.5. 功效:霍亂,大煩渴,身熱上氣。 5228.6. 來源:《普濟方》卷一三七。 5229. 相似度62%:茯苓湯 5229.1. 組成:茯苓5兩,甘草2兩,芍藥2兩,桂心2兩,生姜6兩,當歸2兩,麥門冬1升,大棗30個。 5229.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229.3. 加:桂心、當歸、大棗 5229.4. 減:干地黃、黃耆、人參 5229.5. 功效:產(chǎn)后心虛,暴苦心悸不定,言語謬錯,恍恍惚惚,心中憒憒。 5229.6. 來源:《千金》卷三。 5330. 相似度62%:桂耆湯 5330.1. 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黃耆、人參、柴胡。 5330.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330.3. 加:桂枝、大棗、柴胡 5330.4. 減:干地黃、茯苓、麥門冬 5330.5. 功效:傷寒里虛表實,行發(fā)散藥邪汗不出,身熱煩躁,六脈空數(shù)。 5330.6. 來源:《觀聚方要補》卷一引《本草切要》。 5331. 相似度62%:人參湯 5331.1. 組成: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生干地黃(焙)1兩,當歸(切,炒)1兩,芍藥1兩,黃耆(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1兩。 5331.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331.3. 加:生干地黃、當歸、白茯苓 5331.4. 減:干地黃、茯苓、生姜 5331.5. 功效:半產(chǎn)后,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運轉(zhuǎn),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 5331.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七。 5332. 相似度62%:黃耆湯 5432.1. 組成:黃耆3兩,人參1兩,芍藥2兩,生姜半斤,桂肉3兩,大棗14枚,當歸1兩,甘草1兩(炙)。 5432.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432.3. 加:桂肉、大棗、當歸 5432.4. 減:干地黃、茯苓、麥門冬 5432.5. 功效: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艸盳)(艸盳),惚惚志損,常躁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 5432.6. 來源:《外臺》卷十七引《小品方》。 5433. 相似度62%:葛根湯 5433.1. 組成:葛根(銼)1兩,茯苓(去黑皮)半兩,半夏(湯洗7次,炒干)3分,白術(shù)半兩,黃耆3分(銼),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半兩(炙,銼)。 5433.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433.3. 加:葛根、半夏、白術(shù) 5433.4. 減:芍藥、干地黃、生姜 5433.5. 功效:傷寒,干嘔不止。 5433.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5434. 相似度62%:芍藥丸 5534.1. 組成:芍藥10分(炙令黃),黃耆4分,鱉甲(炙)4分,人參4分,柴胡8分,茯苓6分,甘草3分,干姜3分(一方有大黃,無黃耆)。 5534.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534.3. 加:鱉甲、柴胡、干姜 5534.4. 減:干地黃、麥門冬、生姜 5534.5. 功效:4-5歲兒,因食及在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脊,四肢痿躄繚戾。 5534.6.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二。 5535. 相似度62%:內(nèi)補黃耆湯 5535.1. 組成:黃耆3兩,干地黃2兩,人參2兩,茯苓2兩,當歸1兩,芍藥1兩,芎?1兩,桂心1兩,遠志(去心)1兩,甘草1兩半,麥門冬(去心)3兩,生姜5兩,大棗14枚。 5535.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535.3. 加:當歸、芎?、桂心、遠志、大棗 5535.4. 功效:發(fā)背已潰,大膿汁,虛惙少氣力。潰瘍作痛,倦怠少食,無睡自汗,口干或發(fā)熱,久不愈。 5535.5. 來源:《鬼遺》卷三。 5536. 相似度62%:鹿肉湯 5636.1. 組成:鹿肉4斤,干地黃3兩,甘草3兩,芎?3兩,人參2兩,當歸2兩,黃耆2兩,芍藥2兩,麥門冬2兩,茯苓2兩,半夏1升,大棗20枚,生姜2兩。 5636.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636.3. 加:鹿肉、芎?、當歸、半夏、大棗 5636.4. 功效:產(chǎn)后虛羸勞損。 5636.5. 來源:《千金》卷三。 5637. 相似度62%:黃耆湯 5637.1. 組成:黃耆2兩,生姜2兩,石膏末2兩,甘草2兩(炙),芍藥2兩,升麻2兩,人參2兩,知母1兩,茯苓1兩,桂心6分,麥門冬2兩(去心),大棗14枚,干地黃1兩。 5637.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637.3. 加:石膏末、升麻、知母、桂心、大棗 5637.4. 來源:《鬼遺》卷三。 5638. 相似度60%:黃耆湯 5638.1. 組成:黃耆2兩,芍藥2兩,生姜2兩,桂心2兩,當歸2兩,甘草2兩,麥門冬1兩,干地黃1兩,黃芩1兩,大棗30枚。 5638.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738.3. 加:桂心、當歸、黃芩、大棗 5738.4. 減:人參、茯苓 5738.5. 功效:消中。虛勞少氣,小便數(shù)。 5738.6. 來源:《千金》卷二十一。 5739. 相似度60%:遠志湯 5739.1. 組成:遠志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當歸(無當歸用芎?)2兩,桂心2兩,麥門冬2兩,芍藥1兩,茯苓5兩,生姜6兩,大棗20枚。 5739.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739.3. 加:遠志、當歸、桂心、大棗 5739.4. 減:干地黃、黃耆 5739.5. 功效:產(chǎn)后忽苦,心中驚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語錯誤,惚惚憒憒,情不自覺。 5739.6. 來源:《千金》卷三。 5740. 相似度60%:茯苓散 5740.1. 組成:人參8分,甘草8分,芍藥8分,當歸8分,生姜8分,遠志10分,茯苓10分,桂心6分,麥門冬12分,大棗12分。 5740.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840.3. 加:當歸、遠志、桂心、大棗 5840.4. 減:干地黃、黃耆 5840.5. 功效:產(chǎn)后心虛,松悸不定,亂語錯誤,精神恍惚不主。產(chǎn)后健忘少睡,或自汗盜汗。 5840.6. 來源:方出《婦人良方》卷十九,名見《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九。 5841. 相似度60%:烏雌雞湯 5841.1. 組成:烏雌雞1只(治如食法),茯苓2兩,吳茱萸1升,芍藥2兩,白術(shù)2兩,麥門冬5合,人參3兩,阿膠2兩,甘草1兩,生姜1兩。 5841.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841.3. 加:烏雌雞、吳茱萸、白術(shù)、阿膠 5841.4. 減:干地黃、黃耆 5841.5. 功效:妊娠1月,陰陽相合為胎,寒多為痛,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jié)M胞急卒有所下。 5841.6. 來源:《千金》卷二。 5842. 相似度60%:黃耆四物湯 5842.1. 組成:人參、黃耆、白術(shù)、茯苓、芍藥、甘草、生姜、當歸、地黃、川芎。 5842.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942.3. 加:白術(shù)、當歸、地黃、川芎 5942.4. 減:干地黃、麥門冬 5942.5. 功效:癰疽。 5942.6. 來源:《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八引海藏方。 5943. 相似度60%:黃耆湯 5943.1. 組成:黃耆2兩,麥門冬2兩(去心),大棗30枚(擘),芍藥2兩,干地黃2兩,黃芩1兩,桂心2兩,生姜2兩,當歸2兩,甘草2兩(炙)。 5943.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5943.3. 加:大棗、黃芩、桂心、當歸 5943.4. 減:人參、茯苓 5943.5. 功效:虛勞少氣,小便過多。 5943.6. 來源:《外臺》卷十七引《小品方》。 5944. 相似度60%:黃芩湯 5944.1. 組成:黃芩2錢,白術(shù)2錢,麥門冬2錢,芍藥2錢,甘草2錢,人參2錢,茯苓2錢,阿膠2錢,生姜3片,大棗2枚(一方有當歸、川芎2錢,無黃芩、生姜)。 5944.2. 原方對照:芍藥3兩,干地黃3兩,黃耆3兩,甘草(炙)1兩半,人參1兩,茯苓2兩,麥門冬(去心)2兩,生姜(切)2兩。 6044.3. 加:黃芩、白術(shù)、阿膠、大棗 6044.4. 減:干地黃、黃耆 60HYPERLINK\l"_Toc256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