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_第1頁
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_第2頁
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_第3頁
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_第4頁
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歷史風格欣賞(青島篇)自動播放;背景音樂《騰格爾-我熱戀的故鄉(xiāng)》建筑歷史風格欣賞(青島篇)自動播放;背景音樂《騰格爾-我熱戀1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2青島八大關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有八條以中國古代著名關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關、嘉峪關、武勝關、寧武關、居庸關、韶關、紫荊關、正陽關),故稱“八大關‘,實另有函谷關、臨淮關兩街。八大關內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麥式等20多個國家建筑風格,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是中外聞名的度假療養(yǎng)勝地和風景游覽區(qū)。百年來,國內許多政治家、名人到過這里,為八大關增添了許多迷人色彩,留下許多名人軼聞。青島八大關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有八條以中國古3青島青島4青島的老照片青島的老照片5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歐陸風韻的城6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舊照片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舊照片7中山路、湖北路路口

右邊是水師飯店,主體尚存,細節(jié)變動很大,左邊露出的半個塔樓是中山路郵電局,我上高中的時候還在,經常去臨中山路一面那個大窗戶買雜志,印象很深刻。后來拆除蓋了百盛.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

右邊是水師飯店,主體尚存,細節(jié)變動很大,8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的舊照片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的舊照片9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樣,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樓也沒了,據記載是被日本人拆掉的

象海信金座這樣“歐陸風情”的粗制濫造在青島越來越多了

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樣,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樓10為青島歷史上較優(yōu)秀的辦公類建筑,位于中山路216號,建于1914至1922年間,原為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

江蘇路12號建于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為青島歷史上較優(yōu)秀的辦公類建筑,位于中山路216號,建于1911青島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是八大關別墅區(qū)最美的建筑之一。

青島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是八大關別墅區(qū)最美的建筑之12龍口路上的老房子龍口路上的老房子13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區(qū)位于匯泉角景區(qū)北部,西鄰匯泉灣,南接太平灣,最初因有8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qū),故稱“八大關”(現已增到十條),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qū)。

八大關別墅區(qū)匯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筑風格,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筑風格。“一看道旁栽種的花木就知道路名”,這是八大關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區(qū)位于匯泉角景區(qū)北部,西鄰匯泉灣14

廣西路14號德占時期德華銀行舊址(1899年~1901年)

廣西路14號德占時期德華銀行舊址(1899年~1901年)15

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頂,上層外墻為露木屋架,石砌煙囪,石砌的一樓外墻,寬大的涼臺通過落地門窗與室內相通。因上世紀50年代朱德曾兩次住在這里,所以也被稱作“朱德別墅”。上世紀末曾被出租為辦公用樓?,F據稱為一臺灣商人購得。

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16太平角一路3號英國鄉(xiāng)村式別墅,建于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F屬青島機關事務局太平灣賓館。

太平角一路3號英國鄉(xiāng)村式別墅,建于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17中山路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yè)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濟南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母脈”。

中山路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yè)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18照片中主體建筑是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筑風格而設計。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臺,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qū)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國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照片中主體建筑是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19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筑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筑。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20

花石樓位于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筑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樓內由大理石貼墻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

花石樓位于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21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筑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筑。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22花石樓(黃海路18號)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它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臘式和羅馬式的風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由于是用花崗巖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而此牌記載的"花石樓"始建時間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貴族所建。

花石樓(黃海路18號)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23德式建筑(1897年)江蘇路1號德式建筑(1897年)江蘇路1號24嘉峪關6號別墅嘉峪關6號別墅25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建筑,呈"凹"字形。該樓建成后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又稱"提督樓"。為歷屆政權所在地。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遷新址,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

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0326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于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

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于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27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28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于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今匯泉灣)修建了海水浴場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場后,配套修建了海濱旅館,是當時中國最好的豪華假日型旅館。日軍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此處被征用為娛樂場所,后為進駐的美軍征用,解放后此處曾作為海軍招待所,現在則為某房地產公司的辦公用樓。

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于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今匯泉灣29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筑,建于20世紀初,德占期間德國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于此,因而當時俗稱為“亨利王子飯店”。1912年孫中山卸任大總統職務后到青島考察商務曾下榻于此?,F棧橋賓館。

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筑,建于20世紀初,德占期間德國亨30湖南路4號匯豐銀行經理住宅舊址(1897年)

湖南路4號匯豐銀行經理住宅舊址(1897年)31

湖南路6號

湖南路6號32常州路25號初名“歐人監(jiān)獄”。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積8297.5平方米,各種建筑20余棟,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為主體的建筑群,也是19世紀末德國侵占青島的歷史見證。此監(jiān)獄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常州路25號初名“歐人監(jiān)獄”。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積833

廣西路33號醫(yī)藥商店舊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樹飯店。建于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筑立面為紅色墻體,間以清水粉墻和彩色方形墻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采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崗巖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墻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y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筑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后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

廣西路33號醫(yī)藥商店舊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樹飯店。建于1934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1897年建造,1927年設立領事館。歐陸建筑風格。1945年閉館。后孔子第75代孫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購下此處作私宅,命名為"南園"。孔祥勉之女、山東大學教授孔令仁將此樓捐獻給政府。政府辟為"南園孔子紀念館"。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1897年建造,1927年設立領35圣保羅教堂(St.Paul'sChurch)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積1481平方米,清水墻面,鐘樓高16米,大堂可容納300余人,俄國建筑師尤力甫設計。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的交匯處。

圣保羅教堂(St.Paul'sChurch)建于1938-36

館陶路13號齊燕會館舊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東、河北兩省同鄉(xiāng)聚會場所。1925年孫中山逝世追悼會、"五卅"青島集會均在此舉行。青島陷落后,改為敵偽"興亞俱樂部"。解放后為解放軍駐地。

館陶路13號齊燕會館舊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東、河北兩37

大學路7號-1為青島道院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市博物館原址,現為青島歷史文化博物館。

大學路7號-1為青島道院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市38商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年),德式建筑風格。膠濟鐵路青島始發(fā)第一站,為膠濟鐵路最早的起點,是青島最老最小的火車站。

江蘇路3號

商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年),德式建筑風格。膠濟鐵路青39

江蘇路12號建于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望火樓舊址也叫“觀火臺”,最初為膠澳消防隊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島特有的一幢近現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觀象山西北坡,約建于1907年,是當時青島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紀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江蘇路12號建于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40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時期是德國駐青島總督府要員的官邸。1917年,康有為第一次來青島觀光后贊譽青島是“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車可舟,中國第一”。1923年,康有為再次來青,購得此樓,取名“天游園”。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園

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41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chuàng)建后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

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42紅島路4號聞一多故居,位于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

紅島路4號聞一多故居,位于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一多(18943福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后,開始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chuàng)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后桃花》。

福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44建于20世紀30年代,由丹麥人設計建筑,曾經是丹麥駐青島領事館。位于太平角風景區(qū),與第三海水浴場一路之隔。太平角六路2號

建于20世紀30年代,由丹麥人設計建筑,曾經是丹麥駐青島領事45魚山路5號,俾斯麥兵營舊址,德式建筑

現為中國海洋大學。

魚山路5號,俾斯麥兵營舊址,德式建筑

現為中國海洋大學。

46建于1910年,為當年侯爵飯店,一說是德國警察署亨利王子街(即今廣西路37號)派出所。原建筑有圓型塔頂,后塔頂被拆除。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此處改為膠澳警察廳的一處辦公樓。國民政府時期,這里仍作為警察分局?,F為青島公安局市南分局所在地。建于1910年,為當年侯爵飯店,一說是德國警察署亨利王子街(47位于信號山南坡。始建于1903年,1908年建成,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信號山南坡。始建于1903年,1908年建成,德國建筑師48建于1900年。德國占領青島后,對中國人和歐洲人實施不同的法律,犯人也關押在不同的地方。歐人監(jiān)獄則專門羈押被判徒刑或受拘禁處罰的歐洲人犯,由租界法院管理。常州路25號,

建于1900年。德國占領青島后,對中國人和歐洲人實施不同的法49建于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廣西路33號建于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50位于中國海洋大學正門內,約建于1915年。仿德國風格建筑,墻體厚實,并建有塔樓。魚山路5號,青島中學校舊址

位于中國海洋大學正門內,約建于1915年。仿德國風格建筑,墻51始建于1899年,有羅馬式圓頂和哥特式尖頂。最初設計為迪特里希路海軍官邸。曾是德國駐青島海軍第三營營部。此處移交鐵路局使用。現為辦公用樓。

始建于1899年,有羅馬式圓頂和哥特式尖頂。最初設計為迪特里52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德式建筑

并于1903年在浴場旁邊配套修建了海濱旅館。該旅館共有三層,呈凹型布局,娛樂設施齊備,是當時中國最好的豪華假日型旅館。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德式建筑

并于1903年在浴場旁53中山公園始建于1901年,此前是會前村村址。德國占領青島后,殖民者將村民遷走,在此開辟了植物試驗場。德占和日占時期曾先后命名為森林公園,會前公園,旭公園。后中國政府收回青島,改名第一公園。1929年正式定名為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始建于1901年,此前是會前村村址。德國占領青島后,54沂水路1號,原美國駐青總領事館,現為青島派出所.沂水路1號,原美國駐青總領事館,現為青島派出所.55海邊老房子

海邊老房子

56坐落于居庸關路16號的公主樓,精巧可愛,就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常有的模樣,也許正是丹麥建筑風格才造就了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1929年,丹麥駐青領事為丹麥公主在此購地建造了這座丹麥風格的建筑提供避暑消夏,此建筑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居庸關路16號的公主樓,精巧可愛,就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常57建成于1913年,距青島火車站200米。建筑為2層帶閣樓的樓房,外墻有裝飾性花紋,西北拐角建有八角型塔樓。蘭山路28號,車站飯店舊址,德式建筑

建成于1913年,距青島火車站200米。建筑為2層帶閣樓的樓58青島炮臺山上遠眺新舊區(qū)

青島炮臺山上遠眺新舊區(qū)

59完2009年04月20日完2009年04月20日60建筑歷史風格欣賞(青島篇)自動播放;背景音樂《騰格爾-我熱戀的故鄉(xiāng)》建筑歷史風格欣賞(青島篇)自動播放;背景音樂《騰格爾-我熱戀61青島近代建筑完美詮釋課件62青島八大關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有八條以中國古代著名關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關、嘉峪關、武勝關、寧武關、居庸關、韶關、紫荊關、正陽關),故稱“八大關‘,實另有函谷關、臨淮關兩街。八大關內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麥式等20多個國家建筑風格,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是中外聞名的度假療養(yǎng)勝地和風景游覽區(qū)。百年來,國內許多政治家、名人到過這里,為八大關增添了許多迷人色彩,留下許多名人軼聞。青島八大關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有八條以中國古63青島青島64青島的老照片青島的老照片65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歐陸風韻的城市風貌。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歐陸風韻的城66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舊照片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舊照片67中山路、湖北路路口

右邊是水師飯店,主體尚存,細節(jié)變動很大,左邊露出的半個塔樓是中山路郵電局,我上高中的時候還在,經常去臨中山路一面那個大窗戶買雜志,印象很深刻。后來拆除蓋了百盛.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

右邊是水師飯店,主體尚存,細節(jié)變動很大,68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的舊照片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的舊照片69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樣,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樓也沒了,據記載是被日本人拆掉的

象海信金座這樣“歐陸風情”的粗制濫造在青島越來越多了

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樣,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樓70為青島歷史上較優(yōu)秀的辦公類建筑,位于中山路216號,建于1914至1922年間,原為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

江蘇路12號建于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為青島歷史上較優(yōu)秀的辦公類建筑,位于中山路216號,建于1971青島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是八大關別墅區(qū)最美的建筑之一。

青島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是八大關別墅區(qū)最美的建筑之72龍口路上的老房子龍口路上的老房子73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區(qū)位于匯泉角景區(qū)北部,西鄰匯泉灣,南接太平灣,最初因有8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qū),故稱“八大關”(現已增到十條),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qū)。

八大關別墅區(qū)匯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筑風格,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筑風格?!耙豢吹琅栽苑N的花木就知道路名”,這是八大關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區(qū)位于匯泉角景區(qū)北部,西鄰匯泉灣74

廣西路14號德占時期德華銀行舊址(1899年~1901年)

廣西路14號德占時期德華銀行舊址(1899年~1901年)75

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頂,上層外墻為露木屋架,石砌煙囪,石砌的一樓外墻,寬大的涼臺通過落地門窗與室內相通。因上世紀50年代朱德曾兩次住在這里,所以也被稱作“朱德別墅”。上世紀末曾被出租為辦公用樓?,F據稱為一臺灣商人購得。

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76太平角一路3號英國鄉(xiāng)村式別墅,建于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F屬青島機關事務局太平灣賓館。

太平角一路3號英國鄉(xiāng)村式別墅,建于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77中山路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yè)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濟南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母脈”。

中山路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yè)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78照片中主體建筑是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筑風格而設計。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臺,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qū)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國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筑藝術的杰作。

照片中主體建筑是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79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筑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筑。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80

花石樓位于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筑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樓內由大理石貼墻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

花石樓位于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81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筑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筑。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賓館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筑82花石樓(黃海路18號)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它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臘式和羅馬式的風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由于是用花崗巖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而此牌記載的"花石樓"始建時間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貴族所建。

花石樓(黃海路18號)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83德式建筑(1897年)江蘇路1號德式建筑(1897年)江蘇路1號84嘉峪關6號別墅嘉峪關6號別墅85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建筑,呈"凹"字形。該樓建成后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又稱"提督樓"。為歷屆政權所在地。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遷新址,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

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0386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于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

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于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87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88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于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今匯泉灣)修建了海水浴場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場后,配套修建了海濱旅館,是當時中國最好的豪華假日型旅館。日軍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此處被征用為娛樂場所,后為進駐的美軍征用,解放后此處曾作為海軍招待所,現在則為某房地產公司的辦公用樓。

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于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今匯泉灣89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筑,建于20世紀初,德占期間德國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于此,因而當時俗稱為“亨利王子飯店”。1912年孫中山卸任大總統職務后到青島考察商務曾下榻于此?,F棧橋賓館。

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筑,建于20世紀初,德占期間德國亨90湖南路4號匯豐銀行經理住宅舊址(1897年)

湖南路4號匯豐銀行經理住宅舊址(1897年)91

湖南路6號

湖南路6號92常州路25號初名“歐人監(jiān)獄”。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積8297.5平方米,各種建筑20余棟,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為主體的建筑群,也是19世紀末德國侵占青島的歷史見證。此監(jiān)獄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常州路25號初名“歐人監(jiān)獄”。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積893

廣西路33號醫(yī)藥商店舊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樹飯店。建于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筑立面為紅色墻體,間以清水粉墻和彩色方形墻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采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崗巖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墻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y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筑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后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

廣西路33號醫(yī)藥商店舊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樹飯店。建于1994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1897年建造,1927年設立領事館。歐陸建筑風格。1945年閉館。后孔子第75代孫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購下此處作私宅,命名為"南園"??紫槊阒⑸綎|大學教授孔令仁將此樓捐獻給政府。政府辟為"南園孔子紀念館"。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1897年建造,1927年設立領95圣保羅教堂(St.Paul'sChurch)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積1481平方米,清水墻面,鐘樓高16米,大堂可容納300余人,俄國建筑師尤力甫設計。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的交匯處。

圣保羅教堂(St.Paul'sChurch)建于1938-96

館陶路13號齊燕會館舊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東、河北兩省同鄉(xiāng)聚會場所。1925年孫中山逝世追悼會、"五卅"青島集會均在此舉行。青島陷落后,改為敵偽"興亞俱樂部"。解放后為解放軍駐地。

館陶路13號齊燕會館舊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東、河北兩97

大學路7號-1為青島道院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市博物館原址,現為青島歷史文化博物館。

大學路7號-1為青島道院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市98商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年),德式建筑風格。膠濟鐵路青島始發(fā)第一站,為膠濟鐵路最早的起點,是青島最老最小的火車站。

江蘇路3號

商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年),德式建筑風格。膠濟鐵路青99

江蘇路12號建于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望火樓舊址也叫“觀火臺”,最初為膠澳消防隊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島特有的一幢近現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觀象山西北坡,約建于1907年,是當時青島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紀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江蘇路12號建于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100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時期是德國駐青島總督府要員的官邸。1917年,康有為第一次來青島觀光后贊譽青島是“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車可舟,中國第一”。1923年,康有為再次來青,購得此樓,取名“天游園”。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園

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101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chuàng)建后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

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102紅島路4號聞一多故居,位于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

紅島路4號聞一多故居,位于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一多(189103福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后,開始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chuàng)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后桃花》。

福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104建于20世紀30年代,由丹麥人設計建筑,曾經是丹麥駐青島領事館。位于太平角風景區(qū),與第三海水浴場一路之隔。太平角六路2號

建于20世紀30年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