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收藏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總結_第1頁
建議收藏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總結_第2頁
建議收藏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總結_第3頁
建議收藏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總結_第4頁
建議收藏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心理學參考書周曉虹:《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侯玉波:《社會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社會心理學一第四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8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壹心理網第一章緒論第一節(jié)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一、社會心理學的界定(一)國外代表性觀點1.格爾登?奧爾波特(GWlport,1968):是旨在理解或解釋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實際的、想象的和隱含的存在的影響。2消和康斯坦佐(Shaw&Constanzo,1982)是關于作為社會刺激之反應的個人行為的科學研究。.埃爾伍德(Ellwood,1925)是關于社會互動的研究,它所關心的是人類群體行為的心理學解釋。.尹恩?羅伯遜(1983)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會環(huán)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人類行為主要取決于人們所屬的群體和群體間的互動及影響(二)我國代表性觀點.吳江霖:研究個體或若干個體在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心理活動的變化發(fā)展的科學。.沙蓮香:社會心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fā)產生,并相互影響的主體反應,而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心理的基本過程及其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和規(guī)律的具體科學。.孫曄: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周曉虹: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具有獨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結構的人對各種簡單與復雜的社會刺激所作的反應(包括內隱與外顯兩個方面)。界定社會心理學需考慮:.行為的界定狹義:外顯行為廣義:既包括內在心理也包括外顯行為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對社會刺激的全部反應.反應的主體不僅包括個人還包括群體個體心理:強調對外界情境的反應以及在生平情境中的歷史積淀;群體心理:強調群際空間里人與人的相互作用;民族心理:強調文化背景和時間緯度。美國人與中國人的區(qū)別;本尼迪克特:《菊與刀》.個人或群體的反應受到各種社會、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二、研究領域(一)個體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個人的知覺與自我意識、社會動機、社會認知、社會態(tài)度、人格發(fā)展、應激與情緒問題(二)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人際關系、人際溝通、從眾和模仿等(三)群體心理群體對群體成員行為的影響、群體領導人的行為、群體行為、民族心理、性別差異心理等(四)應用社會心理學三、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一)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介于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間的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二)三種種研究取向心理學取向:麥獨孤:本能論一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歸之于本能。弗羅德?奧爾波特(F?H-Allport):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推進了用實驗研究社會心理學的傳統以及對社會促進現象的研究。社會學取向:羅斯:著重研究群體生活,其中模仿和暗示在群體活動中起關鍵作用;社會控制論。文化人類學取向:通過比較文化的調查與訪問,或在自然情境中對人們行為進行系統觀察,或對檔案材料進行分析、使用等來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第二節(jié)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與現狀一、孕育時期美社會心理學家霍蘭德稱其為社會哲學階段時期跨度較長:古希臘至19世紀上半葉理論來源(母體):西歐的思辨哲學在這一時期,很難把‘純’社會心理學觀點劃分出來,但也有不少涉及這個領域的思想。1、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人性的研究他們認為,人性雖然不能完全擺脫生物遺傳的糾纏,但卻可以受到環(huán)境和教育的深刻影響。蘇格拉底說過:“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豈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從這一觀點來看,人性及人的行為是由社會決定的。因此,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主張設計一種社會,使其中的孩子能夠由適當的教育加以適當的塑造。柏拉圖的理想主義觀點在后來的社會哲學家康德、歌德和盧梭等人的學說中繼承下來,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們認為,人具有潛在的善性,使人趨向邪惡的是邪惡的社會;因此,改變人性的前提在于改變社會。2、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認為:社會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變人性、建立理想國的主張是無法實現的。亞里士多德為當代社會心理學直接開辟了諸多研究領域:“現代社會心理學許多有關態(tài)度或勸說的研究是與亞里士多德直接聯系著的。他在《詩學》中提出的“宣泄說”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說”,并進而影響到當代社會心理學對人類侵犯行為的研究。二、形成時期(社會經驗論階段)時間: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1859年,德國人M.拉扎勒斯和H.施泰因爾聯袂主編《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志》,借助哲學、人類學和史學的取向,對民族群體的語言、風俗、習慣進行研究。1897年,美國人特里普利特對“競爭”現象進行了全新的研究,這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首次實驗結果;1908年,這一年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分別出版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同名教科書一一社會心理學誕生的標志三大直接來源之一: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早在1807年,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一書中就曾論及不同于個體精神的絕對精神。在黑格爾那里,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只有作為某種普遍物的成員才能表現自己”。此后,哲學家拉扎勒斯和語言學家斯泰因塔爾提出,歷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體精神”,并由此成為民族心理學的直接締造者?,F代心理學之父馮特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他歷時20年(1900—1920)寫出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學》。馮特認為,民族心理學的較為合適的研究領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類生活所創(chuàng)造的那些精神產品,因此,僅憑個體意識是無法對它加以說明的。比如,語言、神話和習俗就不是由個體創(chuàng)造的,而是社會的產物;因此,民族心理學應當采用自己的方法對這類文化產品進行分析。三大直接來源之一:法國的群眾心理學這一理論形態(tài)是法國早期社會學的直接產物,塔德在他的著作《模仿律》(1890年)中創(chuàng)設了模仿理論,并借此來解釋人的全部社會行為。塔德寫道:“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一切事物不是發(fā)明就是模仿”并且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連犯罪也是通過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會原因產生的。由于塔德將模仿和暗示視為最簡化的個人活動,因此他認為對群體行為最為成功的說明應該是個體的或心理學的,而不是社會學的。迪爾凱姆則與此恰恰相反,他認為社會的事情是無法還原到個人水平的。因此,社會心理學只能從群體開始并終至于群體。三大直接來源之一:英國的本能心理學沿著達爾文的進化論線索,麥獨孤探討了個體行為的動力問題,并將這種動力毫不猶豫地歸為人的本能。在他那本標志著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形成的《社會心理學導論》(1908年)中,麥獨孤坦率地寫道:”……先天的或遺傳的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動(不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的基本源泉或動力……〃。他在該書中列舉了諸如求食、拒絕、求新、逃避、斗爭、性及生殖、母愛、合群、支配、服從、創(chuàng)造、建設等12種本能,并認為正是從這類潛伏在行為背后的本能中衍生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三、確立時期(社會分析階段)從20世紀20年代起,伴隨著各種實證手段的運用,社會心理學完成了在其整個歷史上最具革命意義的轉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學。192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奧爾波特對群體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社會心理學》一書一一標志著實驗社會心理學誕生具體特征為:社會心理學已從描述轉變?yōu)閷嵶C從定性轉變?yōu)槎繌睦碚撧D變?yōu)閼脧拇笕后w分析轉變?yōu)樾∪后w和個體研究從普遍論轉變?yōu)樘厥庹摗6?zhàn)至20世紀50年代末的迅速發(fā)展主要的研究包括:(1)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圍繞信仰、偏見、說服、宣傳以及態(tài)度改變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典范是霍夫蘭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進行的溝通與說服及態(tài)度改變關系的研究;(2)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家拉扎斯菲爾德根據他對1940年進行的戰(zhàn)時美國總統選舉的調查發(fā)表了《人民的選擇》(1945年)一書,對大眾傳播的社會與心理功能進行了出色的論述。四、社會心理學的現狀一一危機與挑戰(zhàn)20世紀60年代以后實驗方法的不足實驗方法的外在效度問題,過度依靠實驗方法;學術取向上以個人主義為主,過度關注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缺乏對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進行解釋的理論。五、社會心理學趨向1.社會性增強;2.各種研究取向相綜合;3.本土化。案例:克勞茲為什么開槍?克勞茲是在紐約某一貧民區(qū)長大的孩子,剛剛過了他20歲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10歲的時候離婚了,父親因為吸毒和搶劫被判入獄,母親也拋棄了他??藙谄潖男【秃鸵蝗盒×髅ピ谝黄鹜蹈`、搶劫、吸毒什么事情都干過。在去年的12月25日圣誕夜,他趁著一個小商店店主全家過圣誕節(jié)的機會,從小商店后面的窗戶爬進去,偷了一大包東西出來。在他剛剛覺得大功告成的時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現在他面前,皮特喝令克勞茲站在原地,但克勞茲并沒有理會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鳴槍示警,這時克勞茲也拔出自己攜帶的手槍,向皮特射擊并打傷了皮特,克勞茲也因此得以逃脫。一年以后,克勞茲在搶劫銀行的時候被警察抓捕歸案,他因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終生監(jiān)禁。對于這件事,不同的理論會怎樣解釋呢?一、本能論代表人物:麥獨孤、弗洛伊德、勞倫茲主要觀點:人類的所有行為,包括社會行為,可以用個體的生物本質加以解釋。例如:本能、遺傳差異不足: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我們應重視它,但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二)學習理論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主要觀點:強調早期的學習決定行為方式,在任何情境下每個人都會學到某種行為,在多次學習之后還會成為習慣,以后當相同或類似的情境再次出現時,個體將會采取慣用的方式做反應。人類學習主要的三種機制:聯結:經典條件作用強化:正強化和負強化模仿:通過觀察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來學習社會態(tài)度與行為不足:強調過去經驗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忽視當時的情境細節(jié);傾向于將行為的原因歸于外在環(huán)境,忽視個人對環(huán)境的主觀感受。(三)認知理論代表人物:費斯廷格、凱利主要觀點:人的行為決定于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與加工過程。對環(huán)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影響了一個人對社會情境的反應。第二章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常用術語(一)變量是指,在性質、數量上可以變化、操縱或測量的條件、現象或特征。.自變量與因變量自變量:研究者選用或操縱的變量,用以確定對人的社會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的影響;因變量:研究所測量的變量。(例如:噪音水平對人利他行為的影響).操作性定義通過一定操作測量某個概念的做法,就叫作概念的操作性定義。一個操作性定義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概念.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1)相關關系:兩個變量的值一同變化,即一個變化另一個也隨著變化;正相關:兩個變量的值一同增加或減少負相關:一個數值增加而另一個數值減少(2)因果關系:一個變量是另一個變量變化的原因(3)兩個變量之間相關,不一定具備因果關系;有時相關關系中也存在因果關系。(二)效度和信度.效度:研究操作是否能夠解釋研究結論以及研究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評價指標;(1)內在效度:研究結論能被有把握解釋的程度;(2)外在效度:概括程度或研究結論能被推廣到研究情境以外的程度。.信度:是指一個測量所得分數的穩(wěn)定性或可靠性,即測得的分數的可重復性。二、具體方法(一)實驗法對研究的情境給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盡可能防止無關因素的干擾。.實驗室實驗法:在特定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對所研究的情境給予很高程度的控制;優(yōu)點:對自變量高度控制,較好控制無關變量(內在效度高);易于反應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缺點:外在效度低;難以消除被試者的反應傾向性和實驗者對被試者的影響(期待效應).現場實驗法:對環(huán)境加以一定的控制,研究者在現場呈現一定的刺激,觀察被試者的反應;優(yōu)點:不會出現被試的反應傾向問題;外在效度較高;缺點:自變量的控制程度較低;無關因素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實驗設計的概念(1)被試與主試被試:參與實驗研究的人;(注意:與研究對象不同) 主試:研究者本人或研究者請來協助操作實驗變量的人。(2)事前測驗和事后測驗例:研究噪音對人們解決難題的能力的影響安排一組被試去完成某項確定的任務,然后定期把急速而尖銳的噪音引入實驗情境,并測量他們的完成情況。問題1:能否得出噪音對人們完成任務的能力有影響的結論?不能,不知道人們在正常情況下完成任務的水平,無法進行對比前測與后測的定義:在一項實驗設計中,通常要對因變量進行兩次前后相同的測量。第一次是在給予實驗刺激之前,稱為前測;第二次則在給予實驗刺激之后,稱為后測。研究者通過比較前測與后測的結果,來衡量因變量在給予刺激前后所發(fā)生的變化,反映實驗刺激對因變量所產生的影響。問題2:經過前測與后測之后,發(fā)現在后測中,人們完成任務的水平較低,是否就能得出噪音對人們完成任務的能力有影響的結論?(3)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的一組人;控制組:與實驗組在性質上接近,但不接受實驗處理的一組人,也稱作對照組。(4)隨機分組使每個被試都具有被分配到實驗組或控制組同等的機會,保證兩組被試的初始狀態(tài)相同。.實驗設計的實質實驗設計的實質是考慮如何操作及控制變量。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使自變量的變異盡可能地大而誤差變量的變異盡可能地小,同時對無關變量進行有效的控制??刂茻o關變量的主要途徑:排除無關變量或使其保持恒定;將被試隨機分組;區(qū)組設計;使無關變量成為實驗中的一個自變量(二)調查法(一)訪談調查1、訪談調查的特點訪談有助于取得完整的資料;有助于對問題做深入探討;一般不會出現所答非所問現象;有助于控制調查情景;訪談對訪問員依賴性大,容易使結果不客觀;訪問員與被訪者之間的互助有時是不利因素;對一些敏感問題,被訪者不愿意真實回答(三)觀察法主要特點:研究者在不進行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觀察和記錄客觀發(fā)生的事實。形式:.一般觀察法:研究者不進行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觀察并記錄研究對象;2.參與觀察法:研究者參加到研究的群體中,作為群體中一個普通成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同時對他人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優(yōu)缺點優(yōu)點:現實性較高缺點:對自變量缺乏控制,難以得出因果關系的結論;若被觀察者意識到他們正在受到觀察,行為變現可能會有所不同,使觀察結果不夠真實。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步驟(一)研究問題的確定(二)查閱參考文獻(三)研究設計確定研究方法、對象、時間、工具、過程(四)資料或數據結果的分析討論(五)做出研究結論(六)撰寫研究報告四、研究中的偏向及倫理問題(一)偏向問題1、研究者的偏向一一期效待應 解決方法:盡一切可能將實驗情境同一化、規(guī)范化。2、被試的偏向被試的偏向主要來源:(1)被試知道自己在充當被試角色,可能使自己的行為表現不同于非研究時。(2)被試害怕自己在研究中表現不好,因而盡量表現得“正確〃,迎合研究者。消除被試者的傾向性的方法:偽裝因變量的測量;利用不引人注目的測量方法,不讓被試者知道測量正在進行。(二)倫理問題1、實驗室欺騙阿希實驗(1951 ):個體對群體壓力的屈從研究米爾格拉姆實驗:人類是否愿意服從權威去傷害別人2、對被試隱私的侵犯3、給被試造成實驗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體上的)。應遵守四條倫理原則:(一)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實驗室欺騙:盡量不使用;(二)避免傷害原則:絕對不能傷害研究對象或被試(三)保護個人隱私原則:匿名與保密(四)事后解釋原則第三章人際關系第一節(jié)人際關系概述一、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廣義的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角色關系、文化關系、心理關系等一切方面。社會心理學上所研究的人際關系是狹義的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們在交往中物質和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人情、人倫、人緣: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二、人際關系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基礎(一)親和需要(二)擺脫寂寞寂寞(loneliness)是指當人們的社會關系欠缺某種重要成份時,所體驗到的主觀不適。(三)人際關系的報酬們從關系中獲得的好處是人際關系形成與維持的重要原因。(依戀、社會融和、價值確定、可靠同盟感、得到指導和照顧他人的機會)人際關系的兩個最基本維度(一)情感上的“親疏”(love-hate)(二)地位上的“尊卑”(dominance-submission)人際關系的類型社會關系的四種模式:共享;權威排序;對等互惠;市場定價;交換關系與共享關系中國社會中的人際關系類型:“差序格局”;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與混合性關系;第二節(jié)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人際吸引吸引:是一個人對于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tài)度。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一)互惠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和相互支持,即人們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二)聯結原則:我們喜歡那些與美好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而厭惡那些與不愉快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三)社會交換原則:當我們認識到從人際交往中,得到的報酬超過成本時,便會喜歡和我們交往的人。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1、個人特質因素外表和容貌:相等條件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歡為什么外貌有如此強烈吸引力?愛美的天性暈輪效應:“美的就是好的”;“一俊遮百丑”;能力:相等條件下,越有能力,越被人喜歡;聰明的人較受歡迎,但過于完美反而引起他人不舒服。個性品質:真誠與熱情.正面互動喜歡能給我們愉快或愜意體驗的人;(聯結原則)喜歡“喜歡我們的人”,“喜歡贊美我們的人"(互惠原則)得失效應:人們對贊美者的喜歡,不僅取決于贊美的總量,還有贊美的變化量。.情境因素熟悉性:曝光效應例外:一開始討厭對方,見得越多反而越討厭鄰近性:住的越近約有可能成為朋友為什么鄰近性能產生喜歡?降低交往成本,更易獲得來自他人的好處;頻繁接觸,增進了解和熟悉;例外:一開始討厭對方,鄰近性不會增加喜歡.相似與互補相似性:人口特征的相似性;外表的相似性:匹配假設一一夫妻相;價值觀、態(tài)度取向等的相似性:最為重要;為什么相似性對人際吸引如此重要?A.增進理解,共同語言B.獲得支持與自我確認C.平衡理論互補性:(喜歡與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要求的相輔性: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何理解相似性與互補性看上去矛盾,兩者有時一致(例如:支配型男與順從型女)一般而言:當兩人有相同的角色作用時,決定喜歡的重要因素是相似性;當兩人有不同的角色作用時,決定喜歡的重要因素是互補性。相似性在關系發(fā)展早期更重要,而互補性在關系發(fā)展的后期較重要。二、人際關系的發(fā)展過程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表層接觸 親密接觸阿特曼等:社會滲透理論人際交往的兩個維度:廣度與深度較窄范圍的表層交往 較廣范圍的密切交往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情感交流階段;穩(wěn)定交往階段;人際關系惡化的過程變淡、疏遠 失去聯系甚至反目成仇導致關系減弱的原因:可能自然造成;更多人為造成;三、自我表露(1)含義:個體把有關自己的信息、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給對方。(2)特征:A.遵循相互性規(guī)范:表露水平相對應B.漸進性C.雙重性:既可增進與他人的關系,也有疏遠與他人關系的作用D.文化差異性E.性別差異性啟示:適度自我表露;處理好自我暴露與隱私關系;四、親密關系:親情、愛情、至深友情特點:相互依賴;共同活動;自我與密切伙伴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交往動機的轉變;親密感;承諾(二)重要標志:關注個人得失 共同責任關注實質:自我延伸一一把他人融入自我概念歸因方式:人們傾向于把他人的行為歸于內因,而把自己的行為歸于外因但,對于自己關系親密的人,人們推斷其行為的方式與推論自己時一樣。資源分配:不分你我共享關系:對收益與付出不關心,關心能給對方提供什么共有記憶愛情要素:愛情是指心理成熟達到一定程度的異性個體之間強烈的人際吸引。愛情是一種奉獻,而不是一種索??;主動非被動情感;包括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愛情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某種特殊的想法與態(tài)度;包括激情、生理激起、共同生活愿望斯滕伯格:愛情三因素理論:親密、激情、承諾理想類型:友誼式一一狂熱式;Lasswell、Robsenz:浪漫式;占有式;好朋友式;實用式;利他式;游戲式;男性喜歡浪漫式與游戲式愛情,女性喜歡好朋友式的與實用式愛情愛情行為與感受②口頭描述;②自我表露;③無形的愛情表征;對對方的活動感興趣,尊重、鼓勵對方④以非語言方式表達感情;⑤有形的愛情表征;⑥身體行為的表達;⑦愿意容忍對方,并愿意犧牲一切;親密關系的維持:平等;多運用強化對方歸因;良性溝通;處理好嫉妒與親密關系;現實愛情與婚姻①據說“大學愛情很廉價”?②傳說中“剩男剩女時代”來臨:“婚姻招聘會”;剩女感言;剩男心聲;③非常態(tài)的生活方式:閃婚;不婚;丁克;同性戀等親情:父母與子女間依戀人類最初的親密關系Ainsnorth(1989):認為依戀是人類的本能行為依戀三類型安全型:父母對孩子各方面信息很敏感,相互之間更親密(容易接近,期望與他人發(fā)展親密關系)逃避型:父母遠離孩子,孩子抑制自己的依戀需要(不信任他人,不易接近)焦慮/矛盾型:父母對孩子情感不一致(對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但有對自己的伴侶著迷)第四章人類的社會行為第四章人類的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和侵犯行為第一節(jié)親社會行為一、親社會行為概述親社會行為一切對社會或他人有積極作用的行為,包括助人行為、遵守社會規(guī)范行為、友善行為、公共參與行為等。助人行為和利他行為助人行為:對他人有利或以他人利益為主要目的的行為。利他行為:在毫無回報期待下,表現出志愿幫助他人的行為利他行為的特征:有益于他人,以利他為目的自覺自愿的行為不求任何回報,無私奉獻個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自我犧牲外延: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利他行為移情-利他假說利他行為的產生,是人們把自己放在需要幫助的人的位置、以他們的方式來體驗事件和情緒,對需要幫助的人產生了移情。如果沒有移情的產生,那么就是由社會交換起作用了小結:社會生物學認為,利他和助人行為是生物的本性,是基因進化的結果,為了使相同(相似)基因能持續(xù)生存,生物會做出自我犧牲。社會規(guī)范理論認為,人們會按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幫助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幫助那些依賴我們并需要我們的人,幫助那些我們認為值得幫助的人。移情一一利他主義假說認為,當我們對求助者產生強烈的移情作用時,我們會不計得失幫助他們。三、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一)情境因素被試分別處于三種狀態(tài)(1)單獨一人(2)與一個生人在一起(3)與一個態(tài)度消極的研究助理在一起實驗情境最初一個女研究助理先請被試填寫了一份調查表格,然后她說要在隔壁房間里工作片刻。幾分鐘后,被試開始聽到從隔壁傳來的聲音,揉紙、拉開抽屜,然后好像從椅子上摔下來,好像受了傷。被試聽到椅子被重重摔到地上,那位女性尖叫了一聲,開始喊“哎呀,我的腳……我的天哪……我不能動了……我的腳……這個東西……”。事情持續(xù)了兩分鐘。結果發(fā)現單獨等待的被試有70%的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愿意幫助受害者。與一個陌生人在一起的被試,只有40%的人跑去幫助。與一個消極的研究助理一起的被試只有7%的人跑去幫助。他人的存在他人在場減少了旁觀者助人的可能性,其他人越多,幫助的可能性越小一一旁觀者效應如果他人表現消極,人們的助人行為會減少。如果他人的表現積極,人們的助人行為會有所增加。為什么會出現旁觀者效應?責任擴散;周圍的人越多,每個人分擔的責任越少,降低個體的助人行為。情境的不明確;情境不明確時,我們傾向于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做出判斷。評價恐懼;關心自己的行為被別人如何評價的心理實驗讓被試單獨或與其它兩個實驗助手一起待在屋子里。這時煙從墻上的一個小孔中被灌入房間。觀察被試以多快的速度向實驗者報告。當一個被試單獨待在房間里的時候,他們會到周圍查看一下情況,而且75%的被試會去報告。而當被試與兩名助手在一起時(助手沒有起來察看),只有10%人去報告了。Darley和Latane的助人決策五步歷程模型(1968)事件發(fā)生注意(noticing)1973年,他們選擇了一些大學生作被試,先在一座樓里告訴他們,要他們到另外一座樓里進行演講。其中一部分人有較為充裕的時間準備,另一部分人則沒有時間準備。實驗是在兩座樓之間的道路上進行的。路上恰巧有一個人倒在地上呻吟。結果發(fā)現,時間充裕的被試有羽的人停下來幫助,而時間不充裕的人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任務上,只有1/10的人停下來幫助。解釋(interpreting)對方是否需要我們的救助?心臟病突發(fā)?酒醉街頭?個人懶惰?個人無能為力?暫時求助?謀財手段?承擔責任(takingresponsibility)旁觀者出現后,形成責任擴散(diffusionofresponsibility)責無旁貸4方式如何救助?專業(yè)技能、財富、時間、名譽、體力決定Decidingtohelp沽名釣譽?多管閑事?不自量力?得不償失?利他害己?(二)環(huán)境條件因素天氣陽光明媚,氣溫適中,更愿幫助他人社區(qū)大小大城市的人不友善,小城鎮(zhèn)人合作且樂于助人。城市過載假設(urbanoverloadhypothesis):住在城里的人經常被過多的信息所包圍,使得他們經常獨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所淹沒。噪音在噪音條件下人們幫助陌生人可能性大大降低時間壓力因素社會風氣與輿論導向(三)助人者的個人因素、人格因素富有同情心有愛心、道德感強社會責任感自我中心傾向較弱對社會贊許需求高的人2、心情好心情效應(goodmood0££0戊)、壞心情效應關注自己"0ffocus),則助人較少關注他人(otherfocus),則救助較多3、內疚感內疚感:當人們做了一件自己認為錯誤的事時所喚起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為了降低這種情緒人們會選擇幫助他人(四)求助者的特點是否受他人喜愛外貌與相似性是否值得幫助(責任推斷)生病暈倒的人與躺在地上的醉漢、癌癥病人、肥胖者、制度性災難?個人性災難?第二節(jié)侵犯行為回顧剛剛過去的20世紀,250場戰(zhàn)爭奪走了1.1億人的生命,足以建立一個人口超過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總人口之和的“死亡國度”!一、侵犯的含義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圖地傷害他人的行為。a.意圖與行為:是否有傷害別人的意圖;是否付諸行動;b.指向有生命個體,并可能損害其身心健康;二、侵犯的種類.根據侵犯行為是否違背社會準則(1)親社會的侵犯行為不但不違背社會準則,還可以為維護社會準則而服務的侵犯行為。(2)被認可的侵犯行為既不違背社會規(guī)范,也不是為社會規(guī)范服務所必需的,是經過長時間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習慣。反社會的侵犯行為違背社會準則、故意傷害他人的侵犯行為。.根據侵犯行為的方式(1)言語侵犯使用語言、表情對別人進行侵犯。(2)動作侵犯使用身體的特殊部位(例如手、腳)以及利用武器對他人進行侵犯。.根據侵犯者的動機(1)報復性侵犯侵犯只是想讓受害者遭遇不幸,目的在于復仇或教訓對方。(2)工具性侵犯把侵犯行為作為達到目標的一種手段。三、侵犯的理論解釋(一)本能論1、弗洛伊德侵犯由死的本能驅動死的本能向外表現為傷害、破壞、征服、侵犯,向內表現為自我懲罰、自我譴責、自我傷害、自殺。2、洛倫茲動物具有侵犯本能,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人類具有侵犯本能,必須定期加以發(fā)泄,采取競爭性的體育活動的方式替代破壞性的發(fā)泄方式。(二)挫折一一侵犯理論.多拉德人的侵犯行為是因為個體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種后果,侵犯行為的發(fā)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會導致某種形式的侵犯。.米勒挫折作為一種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應,侵犯反應只是其中一種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會導致侵犯行為;但侵犯行為肯定是由挫折導致的。伯克威茨挫折導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使個體處于侵犯行為的喚起狀態(tài)---憤怒。侵犯是否發(fā)生還受情境中侵犯性線索的影響。侵犯行為的發(fā)生及其強度還取決于喚起強度。武器效應(weaponeffect)情境中與侵犯行為相關的線索,可能引起侵犯行為;與死亡、邪惡相聯系的黑色結論:挫折是引起人類侵犯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挫折的可能作用就是加強個人的侵犯反應(三)社會學習理論兒童的侵犯行為并非生來就有,而是后天習得的。侵犯是直接經驗和觀察學習的結果。(班杜拉,1963,1973)班杜拉認為,侵犯行為是個體學習的結果。個體從觀察他人的侵犯行為到表現自己的侵犯行為,需要三個必要條件:(1)有一個榜樣表現侵犯行為;(2)榜樣的侵犯行為被斷定為“合理”的;(3)觀察者在榜樣表現侵犯行為的時候必須在場小結:本能論認為侵犯由本能引起,侵犯性能量會在體內不斷積累,需要定期釋放,這種觀點并沒有證據支持,但侵犯行為確實受到遺傳、激素、血液化學成分和大腦等生物因素的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個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但挫折會加強個人的侵犯反應。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我們的侵犯行為是習得的,通過觀察模仿和強化,我們會習得侵犯行為。三、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生化因素1、激素;2、遺傳基因;3、神經基礎:下丘腦、杏仁核;4、飲酒:“酒能壯膽”外部因素(一)直接外因厭惡事件:挫折、疼痛挑釁及不公平待遇 “以牙還牙”關注馬加爵事件侵犯性線索:情境中與侵犯行為相關的線索,可能引起侵犯行為(二)背景因素溫度;38—41度以內,隨氣溫升高,人們暴力傾向增強美國五十個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溫度vs暴力犯罪的信息一一天氣越熱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家庭氛圍:家庭暴力的社會遺傳;暴力性的大眾傳媒和游戲;暴力游戲會導致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行為嗎?媒體暴力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經??措娨暤那嗌倌旰统赡耆耍刻炜措娨暢^4小時),比起那些不經??措娨暤娜耍刻炜措娨暽儆?個小時)更容易對外面的暴力程度持夸大的看法。過度沉迷電視的人對自己受攻擊的恐懼更為強烈。兒童攻擊性行為案例二媛媛和莎莎正在畫畫,媛媛缺一支紅色的蠟筆,看見莎莎筆盒里正好有一支紅蠟筆,伸手就去拿,嘴里還說:“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要,不肯給媛媛,媛媛氣得把莎莎畫畫的東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還用小腳去踢莎莎。思考:如何干預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干預兒童的攻擊行為的策略1、創(chuàng)造不利于攻擊行為的環(huán)境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

多種多樣玩具環(huán)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因此,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玩的時間和足夠的玩具。不讓

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2、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識別并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可減少兒童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如媛媛和莎莎在一起畫畫,媛媛搶走了莎莎的蠟筆。對媛媛來說,蠟筆就是攻擊行為的獎勵物。這時,要讓媛媛把蠟筆還給莎莎,這就消除了媛媛攻擊行為的獎勵。如果不把媛媛手里的蠟筆還給莎莎,就等于鼓勵了他,以后他還會去搶別人的東西。同樣,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長不制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并沒有什么不對,以后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而且要態(tài)度明確。從而使孩子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3、教育孩子懂得渲泄自己的感情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對于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它也是點燃攻擊行為的導火線。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渲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通過適當的途徑渲泄出來,盡可能使孩子的攻擊行為減少到最低的限度。4、培養(yǎng)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情感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fā)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恨。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可能對自我不滿,或者在愛的關系上受到挫折。家長要從各方面關心他、愛護他,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yǎng)小動物來養(yǎng)成孩子的仁愛之心和愛憐之情。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可培養(yǎng)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情感,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5、對孩子的攻擊行為進行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不予理睬,對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時間里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一個人關在房間里,讓他思過、反省,直到他自己平靜下來為止。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不會向孩子提供傾訴、打罵的攻擊原型。6、引導有攻擊行為的孩子進行移情換位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xù)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在別人受到傷害時,他們沒有感到羞愧和不安。如果家長能夠注意從小培養(yǎng)兒童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減少兒童的攻擊行為。對于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指出,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后果。引導孩子想像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后的感覺和心情,然后,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像,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第五章社會認知內容:一、社會知覺概述;二、自我知覺;三、對他人的知覺;四、對群體的知覺;五、歸因與偏見第一節(jié)社會知覺概述感覺與知覺感覺: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最簡單反應,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或體驗。認識客觀世界的開始,最簡單形式知覺:當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個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反映。知覺的基本特征知覺的選擇性:即人在知覺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有選擇性地把少數事物當作知覺的對象,而把其他事物當作知覺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與對象。人們的知覺是由對象及其背景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知覺的整體性:在知覺的過程中,人能夠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就稱為知覺的整體性。接近律、相似律、連續(xù)律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知覺的對像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wěn)定性,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錯覺:人的知覺不能正確的表達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現種種歪曲錯覺是錯誤的知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大小錯覺、形狀錯覺、方向錯覺、運動錯覺、傾斜錯覺、時間錯覺等。小結:(一)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二)知覺具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點。(三)人的知覺不能正確地表達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現種種歪曲時,人就產生了錯覺。錯覺有很多,常見的有大小錯覺、形狀錯覺、方向錯覺、形重錯覺、傾斜錯覺、運動錯覺、時間錯覺等。2、社會知覺對社會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覺個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對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就知覺對象而言,社會知覺指的是對人及其行為的知覺,而不是對物以及非人的客觀存在的知覺。社會知覺是包括感知、判斷、推測和評價在內的社會心理活動,而不僅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過程。內容:(一)對自我的知覺;(二)對他人的知覺;(三)對人際關系的知覺;(四)對角色行為的知覺;(五)對行為或事件原因的推論即歸因;4、特征(一)認知對象的獨特性認知對象的變化復雜多樣且持續(xù)不斷對人的知覺會受到對象所具有的各種社會特征和屬性的影響(二)知覺主體原有的經驗、思維特點、人格特點、社會文化背景,情緒等都直接影響著知覺過程5、社會知覺與社會認知社會認知等同于社會知覺社會認知與社會知覺研究對象相同,但強調社會認知是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第二節(jié)自我知覺概念一、自我知覺個體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包括自我概念與自尊自我概念(自我圖式):個體對自己所有特征的認識集合;自尊:個體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滿意自我的結構:物質的自我社會的自我心理的自我自我發(fā)生與形成的標志:物一一我知覺分化(有三個階段)階段一:物一一我感覺分化一一嬰兒出現了主體感覺感覺到觸摸自己的身體和觸摸別的東西不一樣。階段二:自己的動作一一動作對象的分化(一歲末)如推球、拉床單把床單上的小貓嚇跑等。階段三:自己一一自己的動作分化人一一我知覺分化(兩個階段階段一:對人微笑(3個月開始),表明嬰兒對他人的刺激發(fā)生反應。階段二:從形象上把自己和他人區(qū)別開來。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來源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來源他人反饋反射性評價根據別人如何對待我們來了解自己;庫利“鏡中我”根據自己的行為貝姆:內部線索模糊或微弱,根據自己的外在行為來推斷自己的特征;社會比較把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與自己相似的人比較向下比較與向上比較.與自我有關的概念自我表達:人們試圖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表達與反映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我表現:為了獲得權力、贊許等而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動機自我監(jiān)控:個體對社會情境的需要及據此采取相應行動的敏感性及靈活性高自我監(jiān)控的人,能根據情境和他人需要塑造自己的行為,適合從事法律、警察和公共關系;低自我監(jiān)控的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態(tài)度,適合從事研究與藝術;自我效能感:個體對自己某一具體領域的能力的評價三、自尊的建構與提升影響自尊的信息:成敗經驗(成功:高自尊;失?。旱妥宰穑┥鐣容^獲取的經驗;向下比較來維護自尊;降低與成功人士的相似性自己的內部標準:希金斯咱我差距理論自我知覺與人際關系⑴我不好,你好覺得自己很不好,很不行,而別人都很好,很行可能是成長過程中,充滿了被批評與不受肯定所造成的⑵我不好,你也不好認為自己是個不好的,但別人也一樣,都是不好的可能是因為早期受父母照顧經驗不良的影響所致⑶我好,你不好認為只有自己是好的,別人都是不好的。因此對別人沒有一點基本的尊敬可能因為幼時受到父母虐待,而發(fā)展出的生命信念⑷我好,你好相信人大體上都是好的,因此喜歡與人交往在幼時經成人協助與回饋,而學到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所發(fā)展的生命信念第三節(jié)對人知覺一一印象形成一、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的線索:外表非言語線索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身體姿勢、言語節(jié)奏、空間距離等面部表情:表情線索是重要的社會刺激,一種特定的面部表情基本上反映了相同的情緒。行為對應推論理論:他人的內在品質與他們的外在行為相對應(二)印象的組織結構.維度觀評價維度(好壞維度)、力量維度(強弱)、活動水平維度(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類型觀外向、成熟、憂郁二、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方式平均模式:把所獲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獲得對他人的總體評價加權平均法則:重要的品質賦值更高對負性信息比對正性信息給予較大的權重先行信息加重作用甲乙兩人,甲:理解力強(+3),沉著(+2),有信心(+1)乙:理解力強(+3),機智(+2),志同道合(+2),足智多謀(+2),多嘴多舌(-3)。按平均法甲為6:3=2,乙為6:5=1.2,甲〉乙雙重加工模式(thedualprocessmodelofimpressionformation)以類別為基礎的加工過程(類別印象)根據個體所屬的群體來判斷(自動的、無意識的)以特征為基礎的加工過程(個別印象)整合他人各種信息(有意識)印象形成過程中的規(guī)律:中心特征效應:在我們形成印象的時候,有些特殊的信息常常更有分量,并能夠改變整個印象,這些特性就稱為中心特性。中心特性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邊緣特性不一定會影響對人的印象。邊緣特征:印象形成中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首因效應:是指在人們交往中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據此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們對后來的信息就較不重視的現象。近因效應:最新得到的信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較強作用的現象。即用最近的印象去修改、影響過去的印象。暈輪效應:(光環(huán)效應)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推斷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關聯的特征如果一個人的某些品質被認為是壞的,那么他就被消極的光環(huán)所籠罩,從而也就被賦予其他不好的品質。(魔鬼效應)仁慈效應(積極性偏見):人們比較重視負性的信息,但對他人卻傾向于做正性的評價A.人們希望自己的身邊都是好人好事,這樣自己會感覺舒服些。B.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正性詞匯比負性詞匯多。C.人們通過對他人的寬容來顯示自己的大度和仁慈四、印象的作用.保守性偏差印象一旦形成之后,很難改變,即使發(fā)現最初的印象是錯的,也很難改變——最初形成的印象會影響后來不一致信息的解釋,從而使最初的印象保持不變。(2)產生與印象一致的行為一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它社會知覺偏差1、后視偏差(事后諸葛亮)2、虛假一致性偏差(認為他人會像我們一樣思考和行事)3、焦點效應(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度)4、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種事物中的作用的傾向)第四節(jié)對群體印象的知覺一一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人們對一個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固定的概括的看法。南方人:細膩溫和、腦子比較活北方人:豪放樂觀、性格比較直、喜歡熱鬧性別刻板印象(1)歷史的傳承(2)教育的影響(3)輿論的作用(4)社會事實的強化心理定勢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識特定對象時心理上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他在對人產生認知之前,就已經將對方的某些特征先入為主地存在于自己的意識中,使知覺者在認識他人時不自覺地處于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準備狀態(tài)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疑鄰偷斧一、刻板印象的形成1、個人經驗2、社會學習二、影響刻板印象使用的因素(1)突出的類別特征(2)快速加工信息的需求(3)不易辨別個人特征(4)信息復雜、整合性差(5)理性程度比較低刻板印象的利與弊①積極意義:簡化認知過程②消極意義:容易造成對個體的偏見和歧視。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p120)第五節(jié)歸因學習內容:何謂歸因、歸因理論、歸因偏差一、歸因(attribution)定義:人們利用信息對自己及他人行為的原因加以推斷的過程。何時歸因:1、出乎意料的、不尋常的事發(fā)生2、負性的事件3、對個體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歸因理論1、樸素心理學(Haivepsychology):海德2、成就歸因模型:韋納(1972)3、三維理論(Cubetheory):凱利4、對應推論理論:瓊斯和戴維斯(1965)5、反常條件關注模型:希爾頓(1986):非共同因素;多種可能性;6、順序階段模型:吉爾伯特(1988)(一)海德的歸因理論樸素心理學思想:每個人都會致力于尋找人們行為的因果性解釋。行為的原因有兩種:內因(個人)、外因(情境)不變性原則(恒常原則)當某個特定原因在許多不同情境中和某一結果相聯系,若該原因不存在,該結果也不會出現,就可以把這個結果歸于該原因。對海德歸因理論的評價最早的歸因理論,為以后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只明確說明了一個維度,比較簡單;對歸因過程對人們將來行為的影響沒有論及。(二)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研究歸因的維度及歸因對個體成敗行為的影響歸因的維度.內部與外部2.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維納的歸因四因素理論1982,韋納,歸因的第三個維度:可控制性積極的歸因模式A、成功一能力一自尊、自豪,增強成功期望一趨向成就任務;B、失敗一缺少努力-內疚,維持較高的成就期望一增強堅持性,趨向成就任務。消極的歸因模式A、成功一運氣一不在乎,很少增強對成功的期望一缺乏趨向成就任務的傾向;B、失敗一缺乏能力一羞愧、沮喪,降低對成功的期望一缺乏堅持性,回避成就任務。習得性無助對韋納理論的評價第一,進一步補充和發(fā)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第二,指出不同的歸因對人們未來行為的影響。第三,理論比較單一,適用面不太廣。(三)凱利的三維理論人的行為有三種原因:主體(行為者)、客體(行為者的知覺對象)、情境或條件(時間和形態(tài))。例如:張三今天上數學課睡覺行為者:張三知覺對象:數學課情境:上課的時間或環(huán)境歸因使用三種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貫性信息、特異性信息。張三為什么上數學課睡覺瑪麗為什么對昨晚小丑的表演笑得那么厲害對凱利理論的評價第一,將外因進一步區(qū)分,使歸因更為明確。第二,詳細描述了歸因的機制,更準確地分析行為的原因。第三,過于理想化,實際中人們常常得不到全部信息。三、歸因偏差(attributionbias)1、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夸大行動者的個人因素,低估環(huán)境因素。導致錯誤的原因:社會規(guī)范,即人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故重視內在因素;行動者比環(huán)境中其他因素更為突出2、觀察者與行動者之間的歸因差別觀察者傾向于做內部歸因,而行動者過高估計外在因素對自己行為的影響3、自我服務(selfservingbias)的歸因偏差在歸因時,由于角色的不同和出于自己進行合理化的自我防衛(wèi)需要,往往站在維護自身的立場上進行歸因一一把功勞歸于自己,把失敗歸于外因。第六章社會動機社會動機概述一、概念1、動機:引起、維持和促進個體行為的內在力量2、生物性動機:源于生理需要的動機3、社會性動機:個體在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通過學習和經驗而獲得的動機(二)相近概念1、均衡作用坎農(cannon,1939)的內平衡觀點坎農用”機體的內平衡”來解釋生理需要引發(fā)的行為。坎農認為,人體內有多種平衡機制。人體必須保持機體內部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才能維持生命。這種平衡狀態(tài)包括溫度、血糖水平、體液含量、酸堿比等方面,當任何一方出現不平衡時,人就會產生恢復平衡的需要。2、需要與動機需要:個體在“感到缺乏什么”和“期望得到什么”這兩種狀態(tài)下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3、動機與內驅力內驅力是沒有任何特定條件的。內驅力是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fā)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興奮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通常稱謂的緊張。這種興奮或緊張能夠推動個體活動。這種活動一般也是由先天所決定的。強烈的需要 動機 行為關系理解社會動機的要點第一、需要、內驅力、均衡作用是動機產生的內在基礎。第二、社會誘因是引起動機的外在刺激。二、動機的性質(一)動機是完整的個人的動機,不存在某個部分的動機;動機總是指向終極的需求或欲望;人類的基本動機是相同的,但滿足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動機是復雜多樣的,個體動機與行為間并不一一對應;人類存在著無意識的動機,或潛意識動機;動機作為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連續(xù)無休止的;并非所有的行為或反應都是有動機的。由匱乏狀態(tài)的行為才有動機。(二)動機的類型: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1、內在動機:人們對某些活動感興趣,從活動中得到了滿足,活動本身成為人們從事該活動的推動力。布魯納:內在動機由三種內驅力引起:好奇心(求知欲)、好勝心(求成欲)、互惠性(協作的需要)2、外在動機:指人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動機。當個體參加某種活動的動力不是基于對此活動本身的興趣,而是因為外在的獎賞或壓力時,他就是被外在動機所驅使。3、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關系: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對人類的行為都起作用,但并非是簡單的相加。“過度辯護效應”當人們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由于很強的外在原因引起時,他們會低估內在原因對行為的影響程度。(外在動機凸顯后,內在動機可能因此降低)條件:獎勵之前個體內在動機本來比較高;啟示:獎勵不是萬能的,明確對象是否處于高內在動機;表現性獎勵方式,提高和增強內在動機;合理利用干預或培訓避免獎勵的負面作用;(三)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指推動個體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認為最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且設法將其達到某種理想程度的一種內在力量。為取得較好成就,達到既定目標而努力的動機麥克萊蘭對成就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個人在做事時與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優(yōu)秀標準相競爭的沖動或欲望。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對促成個體成就動機的氣氛具有深刻的影響。成就動機有賴于個體的獨立性成就動機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余安邦、楊國樞關于成就動機的本土化研究基于中國文化的特點成就動機可以區(qū)分為:社會取向的成就動機、個人取向的成就動機兩種成就動機在“成就目標、成就行為、結果評價、最終結果、整體特征”五個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內涵。1、社會取向成就動機一種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外在決定的目標或優(yōu)秀標準的動態(tài)心理傾向,而該目標或優(yōu)秀標準的選擇主要取決于社會。成就目標和評價標準主要由他人或所屬的團體來決定;選擇以什么行為來達到成就目標也是由重要他人或團體決定;成就行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他人或團體來評價,評價標準也是由他人或團體來制定;個人對成就的價值觀念的內化程度比較弱,成就的社會工具性比較強。(取悅他人)2、個人取向成就動機一種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內在決定的目標或優(yōu)秀標準的動態(tài)心理傾向,而該目標或優(yōu)秀標準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個人。強調個人的成就目標和評價標準主要由個人自己來決定;選擇以什么行為來達到成就目標也是由個人自己決定;成就行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個人自己來評價,評價標準也是由個人自己制定;個人對成就的價值觀念的內化程度比較高,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比較強,即追求成就身是一種目的。(四)親和動機親和動機(結群動機),是指個人要與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個團體的需要。親和動機的心理基礎1、人的本能,生物自然選擇的結果。2、后天學習的結果,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模仿、強化而形成的。沙赫特的“焦慮一親和"假說沙赫特《親和心理學》 “焦慮一親和"假說。焦慮導致的恐懼是促使人們結群的原因,經歷過不安的人親和傾向更強。希望同處境、地位或能力基本相當的人接近高度不安產生親和動機的原因減少不安和恐懼;獲得自我確認幾種主要的動機理論(一)麥孤獨的本能論Mcdougall(1908),《社會心理學導論》一套以遺傳本能和相應的情緒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為基礎的人類社會行為的學說。人類的行為源于本能一一與生俱來的內在動力Mcdougall提出的本能對應的情緒(二)洛倫茲的習性論《論攻擊》(1963)攻擊、食、性、逃跑一起構成動物的四種本能,即其習性。習性的形成有“關鍵期”習性論對本能的定義本能:某種動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動作模式。是天生的;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它是不變的;在同一種屬的所有成員身上都可以見到;這種模式是那一種種屬所特有的。本能的激發(fā)天生的固定動作模式被激發(fā)出來,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動作特殊能量,由遺傳而得的,每積累一定程度就要求釋放;一是符號刺激,環(huán)境中的某種特定的能使動作特殊能量釋放出來的刺激。印刻現象所謂印刻現象,是指動物對自己種屬成員的依戀行為,形成于早期的一個很短的時期,可將這一時期稱為關鍵期。通常小鵝排成整齊的一行跟在母鵝的后面,如果幼鵝出生后遇見的第一個大的運動物體不是母鵝而是別的什么,那么它們以后就踉隨別的什么移動著的大物體,而不是踉隨母鵝。(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學說一種本能論的觀點。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在于性本能的釋放。人類的一些高尚行為只不過是性沖動的升華。(泛性論觀點)性心理發(fā)展可分為:前期:1、口腔期(0-1.5歲)性欲貫注于口腔部位口腔期人格:依賴性強,多以自我為中心,付出少,要求多;生活上喜喝酒、好吸煙、貪食獲過食等2、肛欲期(1.5-3歲,大小便習慣訓練期)培養(yǎng)定時大小便習慣,排便欲望的壓抑釋放交替過程使嬰兒從中體驗到快感,同時形成紀律概念,懂得按章辦事。強迫性性格起源于該期(病人過分固著于該期)。3、性蕾期(4-7歲階段)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僧a生性別認同混淆,形成男孩女性化和女孩男性化,這些都能導致同性戀。性心理發(fā)展中最關鍵的時期,幼兒由自戀轉向他戀,他戀的第一對象為異性的雙親,同時排斥同性的雙親。俄狄浦斯情結后期:又分為三期1、潛伏期(7-12歲):思想平靜,不與異性交往。2、青春期:異性開始互相吸引,性欲由父母指向家庭以外的異性。3、成熟期:性欲轉向異性的性器官,如不能完成這種轉移,性欲偏向異性的頭發(fā)、衣物等,則發(fā)展為戀物癖。(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有五種基本需要,如下圖所示:其中生理需要一一是人的饑、渴、性、生育等基本生理機能安全需要一一泛指廣義的安全。(如職業(yè)、勞動、心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安全)社交需要一一包括友誼(友好交往、忠誠與愛等)與歸屬感尊重需要一一包括自我尊重(自信心、自豪感和勝利感)與社會尊重(能力、成就得到社會的認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一指人們發(fā)揮潛能、實現社會抱負的需要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復雜的(如自我實現)。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人繼續(xù)努力的內在動力。通常情況下,人的需要是按照五個層級逐步上升的,但也存在例外。第七章情緒與情感主要內容:一、情緒與情感概述二、感情的調適與表達第一節(jié)情緒與情感概述一、概念(一)界定1、情緒和情感統稱為感情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情緒、情感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2、社會感情個體的社會性感情群體的共同性感情:社會群體內部普遍存在的、能夠相互傳染并且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群體共有的心理體驗和社會知覺。a)群體性b)共同性c)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二)情緒與情感的構成1、主觀體驗指個體對不同情緒和情感狀態(tài)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緒有不同的主觀體驗,這就構成了情緒情感的心理內容。2、外部表現情緒情感的外部表現通常稱為表情,是情緒和情感狀態(tài)下,身體各部位的動作量化形式。包括三種表情:面部表情、姿態(tài)表情、語調表情(1)面部表情面部肌肉變化的模式、人臉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辨別不同表情的難度上有差異、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類意義是一致的(2)姿態(tài)表情面部以外的身體部位動作,分為身體表情和手勢表情。手勢表情與言語一起使用,對言語起輔助作用、研究發(fā)現手勢表情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存在個體差異,以及民族和團體差異。(3)語調表情言語的聲調、節(jié)奏和速度、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把面部表情、姿態(tài)表情和語調表情這三種非言語交往方式,統稱為體語。3、生理喚醒情緒和情感引起的生理反應,涉及廣泛的神經系統。不同情緒、情感的生理反應模式是不一樣的。二、情緒我國古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種基本形式?,F代心理學:基本情緒:人與動物共有的,先天的復合情緒:由基本情緒組合派生而來面部表情情緒狀態(tài)1、心境:比較平靜、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心境具有彌漫性,影響個體整個精神狀態(tài),感染周圍的事物心境持續(xù)的時間有長有短,這取決于客觀刺激和人格特征。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激情這是一種強烈的、爆發(fā)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tài)。通常由重大事情引起伴隨明顯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行為表現。激情狀態(tài)下,人常出現“意識狹窄”現象。激情并不總是消極的,也有激勵作用。3、應激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人在應激狀態(tài)下,會引起一系列生理反應。人在應激狀態(tài)時,一般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表現:一種是情急生智,沉著鎮(zhèn)定;另一種是手足無措,呆若木雞。在應激狀態(tài)下人們會出現何種行為反應是與每個人的個性特征、知識經驗以及意志品質等密切相關的。三、情感情感通常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道德感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在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行為時所產生的主觀體驗。2、理智感人對認識活動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同人的認識活動的成就獲得、需要和興趣的滿足、對真理和未知的探索,以及思維任務的解決相聯系。3、美感指個體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四、情緒與情感的區(qū)別與聯系(一)區(qū)別情緒和有機體的生物需要相聯系情緒發(fā)生較早,人和動物共有情緒具有較大的情景性、激動性和暫時性,往往隨情景的改變和需要的滿足而減弱和消失。情感指某種體驗和感受,更傾向于個體社會性需要的體驗情感發(fā)生較晚,人類特有常用來描述穩(wěn)定的,長期的感情(二)聯系情緒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穩(wěn)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的,情緒的積累形成了穩(wěn)定的情感,情感通過情緒得以表達;情緒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中蘊涵著情感。第二節(jié) 社會感情調適和表達一、情商1、戈爾曼:情商五方面(1)了解自己:承認并認識自己的情感(2)駕馭情感:控制自己的情感,使之適時、適地、適度(3)自我激勵:服從一定的目標而調動,指揮情緒(4)識別他人情緒(5)處理人際關系、2、李開復:智商、情商、靈商高智商:不但代表著聰明才智,也代表著有創(chuàng)意,善于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高情商高靈商: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否分辨是非,甄別真?zhèn)巍6?、情緒管理方法3w理論(whatwhyhow)三、情緒表達功能:增進了解,情緒得到緩解,增進彼此關系障礙:唐納森:四原因;原則:察覺自己正在的感受;選擇適當的時機;清楚具體的表達情緒管理的方法(一)1、學會放松①松弛練習松弛練習是一種通過將全身心調整到輕松舒適的自然狀態(tài)來增強人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達到穩(wěn)定情緒的目的。②音樂療法現代醫(yī)家,將音樂稱之為人體的“特種維生素”,無論如何不能缺乏。研究表明,不同的音樂旋律,可分別起到鎮(zhèn)靜、興奮、止痛、降壓等有利于保健和疾病康復的治療作用。功效曲目催眠《平湖秋月》、《二泉映月》安神鎮(zhèn)靜《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小桃紅》解憂除煩《江南好》、《喜洋洋》、《春天來了》消除疲勞《假日的海灘》、《矯健的步伐》、《水上音樂》振奮精神《步步高》、《狂歌》、《金蛇狂舞》促進消化功能《花好月圓》、《歡樂舞曲》興奮開郁《喜相逢》、《喜洋洋》、《假日的海灘》養(yǎng)心益智《陽關三疊》、《江南絲竹》、《空山鳥語》娛神益壽《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百鳥行》2、合理宣泄“酸葡萄心理” “甜檸檬心理”情緒ABCABC理論這是艾利斯關于非理性思維導致情緒障礙和神經癥的理論。艾利斯借助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的一句名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物的看法所困擾?!盇BC理論:A:指誘發(fā)性事件。B:指個體對事物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指這事件后,個體的情緒及行動結果。所以A不是引起C的原因。重要在B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如:某男在失戀后(A)變得消沉抑郁(C)可能是他認為戀人離去表明自己是失敗者(B)。不合理信念及其特征艾利斯提出人的11條不合理信念,后來韋斯勒把11條不合理信念簡化為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第八章社會態(tài)度第一節(jié)社會態(tài)度極其形成一、社會態(tài)度概念的提出托馬斯:”動作的趨向”米德:”行為的發(fā)端”法利斯:“一種未完成的動作”態(tài)度的定義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手冊》:態(tài)度是這樣一種心理的神經的準備狀態(tài),態(tài)度是由經驗予以體制化,并對個人心理的所有反應過程起指導性的或動力性的影響作用。.他把態(tài)度規(guī)定為一種潛伏在內部的準備狀態(tài).這種準備狀態(tài)既是心理的也是神經的.由經驗組織起來的.是體制化的準備狀態(tài)本書定義:態(tài)度是指人們對一定對象相對穩(wěn)定的、內部制約化的心理反應傾向。.對一定對象的心理反應傾向.帶有反應的傾向性.態(tài)度有多種成分組成,而且呈現一定的結構.具有比較持久的穩(wěn)定性.態(tài)度的對象與態(tài)度的主體具有社會性態(tài)度的特征對象性、內在性、社會性、穩(wěn)定性、統合性、媒介性、一元性、壓迫性二、態(tài)度構成霍夫蘭、盧森堡的“三要素說"(ABC)態(tài)度按照一定的方式對特定對象的預先反應,由三個要素組成:(一)認知(Cognition):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所具有的知覺、理解、信念和評價。如好壞、高低等。(核心)(二)情感(Affection):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的情緒和情感。(基礎)(三)行為傾向(Behavior):個體對態(tài)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內在反應傾向,是個體作出行為反應之前所保持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準備狀態(tài))所謂態(tài)度:個人對人、事、物以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態(tài)度功能功能主義的觀點.調試作用 3.價值表現.自我防衛(wèi)作用 4.態(tài)度的知識作用態(tài)度形成社會態(tài)度是習得的?;舾ヌm德:態(tài)度學習的三種機制聯結:將特定的態(tài)度與某些事物聯系起來強化:獎勵或預測模仿:模仿榜樣人物的態(tài)度而形成凱爾曼曾提出對社會影響的三種反應:服從、同化和內化服從是一種公開的態(tài)度表達,但私下并沒有接受,他可能是一種社會便利手段同化是指個體因為他人和群體有關,從而接受這個人或群體的態(tài)度,這已經接近于個人自己的態(tài)度。內化是指個人相應他人的影響,完全接受他人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已經不再是一種公開的表示,而已經成為個體自己觀點的一部分。第二節(jié)態(tài)度變化理論認知理論:人們普遍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一旦人們的認知行為不平衡,就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的焦慮,從而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而平衡和和諧的方向轉變。平衡理論(海德1944年提出)在人們的認知系統中,存在著某些情感或評價之間趨于一致的壓力。如果出現不平衡,則傾向于向平衡轉化?!癙-O-X?”模型:其中P是認知主體,O是作為認知對象的另一個人,X則是與P和O有某種關系的某種情境、事件、觀念或第三個人。P、O、X三者具有情感或態(tài)度上的某種聯系,態(tài)度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之分。+表示肯定;-表示否定判斷根據:「--主產 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Q認知對象的/ X與兩者相02-7 ^關的A或事和諧理論奧斯古德和塔娜鮑姆1955年建立,這個理論是平衡理論的擴展,可以直接應用于有態(tài)度改變的情境討論默認對某一情境的評價影響另一個人的態(tài)度方式,和諧理論著重研究個人與對象及信息來源三者之間的聯系。認知不協調理論費斯廷格(1957):個體的認知因素出現了彼此矛盾沖突,會產生認知失調、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1、做了一項與態(tài)度不一致行為時而引發(fā)的不舒服的行為。2、認知失調時會想辦法去減輕或消除不協調的行為。3、消除認知失調的方法:1)改變態(tài)度2)增加認識3)改變認知的重要性4)減少選擇感5)改變行為信息理論(說服理論)霍夫蘭外部刺激被說服者作用過程結果說服者心情學習過程態(tài)度改變信息免疫情感轉移貶低信息情境人格特征一致性機制歪曲信息反駁拒絕信息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1、說服者(信息來源)專家資格(專業(yè)能力強、更容易帶來更大的態(tài)度變化)、可信度、說服者受歡迎程度2、交流信息差異程度、信息喚起的恐懼感、信息呈現方式:雙面、單面3、被說服者人格、心情、年齡、免疫程度4、情景因素警告、分散注意力5、自我在說服中的角色說的在行、說的中肯、說的動聽都會增加信息交流的動力、對說服者的任何厭惡,或對他能力、可信任程度、缺乏信任都會使人們在攻擊的方式拒絕這過程。第三節(jié)態(tài)度和行為影響態(tài)度和行為一致性的因素態(tài)度的強度:強烈的態(tài)度對人們的行為的決定作用更強如何態(tài)度更強?增加有關態(tài)度對象的信息、讓主體參與到態(tài)度對象中,有直接的個人經歷態(tài)度的穩(wěn)定性態(tài)度的可提取性(決定態(tài)度是否容易被提取的一個首要因素:態(tài)度的表達頻率)態(tài)度的時間因素態(tài)度對象:典型效應即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的態(tài)度更能預測他們對該群體典型成員的態(tài)度,而對于非典型成員,,人們表現出的行為不一定與他們的態(tài)度一致。態(tài)度的突出程度情境壓力態(tài)度和行為的理性模型(一)理性行為理論核心:個體的行為意向能預測其行為,而行為意向是在對行為的態(tài)度以及主管社會規(guī)范進行理性的計算后形成的。獨特之處:意圖決定行為這個理念(二)計劃行為理論阿杰恩1990年提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直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行為第九章群體心理學習內容:3、從眾、順從和服從43、從眾、順從和服從4、集群行為去個性化2、社會促進、社會干擾和社會懈怠第一節(jié)群體概述口65歲以上的老人,家庭主婦 口工作團隊,足球隊口街頭圍觀他人打架的一群人 口家庭口在車站候車室等車的一群人 口學校、工廠,教會口觀看電視新聞的觀眾社會群體的幾種類型:1、統計群體:根據研究目的,把具有某種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組織起來。(具有共同的特征,彼此不認識,沒有互動)2、群眾:人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