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課宋明理學第三課宋明理學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教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階級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時,當時南北對峙,王朝更迭頻繁,兵戈不息,剝削殘酷,壓迫深重,人民要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揚的來生幸福迎合了這種需要,加上當時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國家戶籍,可以逃避賦役,破產農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獨立的經濟力量;加上佛教為了適應中國的國情,在自身傳統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給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種人,提供了一種精神上機會均等的滿足。所有這些導致佛教的盛行。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郭巨-湖南永興第一中學課件佛教在中國的狀況西漢末年傳入--------西域僧人東來宣講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用白馬馱經書東歸-------白馬寺佛教在中國的狀況西漢末年傳入--------西域僧人東來宣講
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白馬寺(河南洛陽)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
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尋找未來的幸福。自從二世紀黃巾農民大暴動以來,中國境內從沒有停止過戰(zhàn)爭。從事戰(zhàn)爭的人投入戰(zhàn)爭,沒有從事戰(zhàn)爭的人,如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靈能賜給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的孩子們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楊《中國人史綱》同心出版社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佛教傳播的原因:長期戰(zhàn)亂、社會動蕩①統治者需要加強思想控制需要---既要欺騙民眾、也需要欺騙自己
----因而大力提倡。②下層民眾尋求精神寄托、解脫道路③佛教自身形式簡樸、容易實行佛教傳播的原因:②下層民眾尋求精神寄托、解脫道路③佛教自身形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間的傳播;
東漢末期,道教開始主要在受苦受難的民眾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現形式,太平道發(fā)動了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大起義。黃巾起義失敗后,太平道遭到鎮(zhèn)壓,但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在江南江北廣大地區(qū)仍然繼續(xù)流傳,在上層社會中也擁有不少信徒。東晉時道教日盛,不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層民眾中也擁有眾多的信徒。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道教的傳播興起:A、形成:東漢時期道教學說與神仙方術相結合,由一家思想學說開始變?yōu)橐环N民間宗教-----太平經(太平道)--------黃巾起義、孫策之死道教的傳播興起:A、形成:東漢時期由一家思想學說開始變?yōu)橐环NB、道教的改造與發(fā)展
東晉時葛洪把道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成為一種地主階級宗教南朝時,陶弘景與佛教、封建等級觀念相結合——建立道教神仙體系因為戰(zhàn)亂、動蕩,迅速發(fā)展唐代更加大力提倡、盛況空前--------自稱嫡系后代B、道教的改造與發(fā)展東晉時葛洪把道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間的傳播;
③儒學本身的問題和缺陷。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儒學本身的缺陷: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
儒學本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儒學在孔子創(chuàng)立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和教條。在宋明儒學家看來,以往的這些論證要么是“不備”,要么是“不明”。且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尤其是政治腐敗,王朝更革代起,軍閥割據,戰(zhàn)爭頗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也開始受到懷疑。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漢唐儒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氛圍。儒學本身的缺陷: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儒學本身在思辯
此圖繪佛、道、儒三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圖之中,似正在辯經論道,體現了中國古代“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潮。畫面中,釋氏趺坐于菩提樹下成為畫面主體,老子坐于蒲草之上,與一身士大夫裝束的孔子相對。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此圖繪佛、道、儒三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老子、
三教圖(清)丁云鵬材料一據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隱居深山一心煉丹;號稱“詩佛”的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劉禹錫還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歷程。材料二宋代高僧智園曾經說:“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行正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圣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歸真,俾千變萬態(tài),復乎心性,釋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時期我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呈現出怎樣的歷史趨勢?對儒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三教圖材料一據記載:唐代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3)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系,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調整了與民俗的關系。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1)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隋唐時期,儒學發(fā)展進入一個更輝煌的時期(三教合一)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思考:為什么少數民族統治者也提倡儒學?①儒學首先是一種行為哲學,它與傳統的相對穩(wěn)定的農耕生活相適應,逐步演變成日常生活行為準則,維護社會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傳統社會的客觀要求,也迎合了少數民族社會的需要。②儒學對統治階級是一種進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對士人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是人生信條,又是借之參與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歡迎。③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處于戰(zhàn)亂、動蕩和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人民渴望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學強調的是“和”,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數民族的統治。④儒學比佛教、道教傳播的更廣,影響更大,少數民族的統治階級也認識到儒學是最好的統治人民的一種精神工具。思考:為什么少數民族統治者也提倡儒學?①儒學首先是一種行為哲
3、唐宋儒學家的思考與探索(1)要回答佛、道關于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2)回應社會上禮佛、崇道的挑戰(zhàn)。(3)他們弘揚積極入世、關懷現實的儒學傳統,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學體系不斷豐富、更新。(4)到宋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因而被稱之為“理學”。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3、唐宋儒學家的思考與探索(1)要回答佛、道關于宇宙、自然的二、宋朝的程朱理學
“理學”一詞,早在宋代就被用來概括當時的儒學。朱熹和二程都說過“理”。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薄袄怼币虼顺蔀槎陶軐W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現在開始用“理”來代替了,這是二程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二、宋朝的程朱理學“理學”一詞,早在宋代就1、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1)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現;(3)儒學體系的更新;
(社會動蕩不安;受到道、佛教的沖擊)1、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1)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2)“三教2、宋朝理學的產生①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對學術文化較少干涉,學術活躍。②儒家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家政事,參政議政;言論不當,朝廷僅是貶官離京而已,而且職務并不低。③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yǎng),注重氣節(jié),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1)時代背景2、宋朝理學的產生①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對學(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仁是萬物俱生的;(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的本原;程顥,河南洛陽人,世稱明道先生。程頤,世稱伊川先生。
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學為之根底也。義理之學獨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為之宗師也。二程------首創(chuàng)程顥,河南洛陽人,世稱明道先生。程頤,世稱伊川先生。
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來在歷史上以理學大師每多宣講于此而著稱于世。程顥、程頤在此講學,更使書院地位獨特,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zhèn)?。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fā)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②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仁是萬物俱生的;朱熹(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理氣論”、“心性論”(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②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朱熹(1130-1200),號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言論朱熹----繼承發(fā)展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號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
朱熹來岳麓書院講學時手書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朱熹又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學習和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探究學習材料中朱熹的主張是什么?你怎樣看待他的這些思想主張?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理”的實質:“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的實質:“理”是世界的本原---------“理”的體現:
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互貫通的體現在社會上--------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人性這樣就將個人、社會及宇宙聯系起來?!袄怼钡捏w現:體現在社會上--------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對“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義:B、目的、用意:
明確個人修養(yǎng)原則通過接觸世間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敬畏天理-----個人人性必須服從儒家倫理------存天理、滅人欲對“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義:B、目的、用意:通過接觸世
朱熹首先提出“四書”之名,對它們加以注釋并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等書。元以后的科舉考試,都首重“四書”,并以朱熹的注解作為釋讀的惟一標準。朱熹首先提出“四書”之名,對它們加以注釋并編著二程(北宋)觀點天理是萬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觀點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程朱理學的觀點世界觀(核心):天理是萬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觀:理在社會上表現為儒家道德規(guī)范
方法論:格物致知(客觀唯心主義)(道教)(佛教)(儒家)存天理滅人欲程朱理學二程(北宋)觀點天理是萬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3)影響②對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影響很大,遠及日本朝鮮以至歐洲。①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3)影響②對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影響很大,遠及日本朝鮮三、陸王心學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想主張(1)陸九淵:“心即理也”,并提出“發(fā)明本心”以求理。(2)王守仁:“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三、陸王心學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閱讀材料,探討心學思想材料一孩提知愛長知欽,古圣相傳只此心(陸九淵)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有何相關?”王守仁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敝饔^唯心主義,即認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識,它具體體現為人的感覺、精神、意志等
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理在心中。材料二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陸王心學——尋找內心的理閱讀材料,探討心學思想材料一孩提知愛長知欽,古圣相傳只此心小故事
人人可為圣賢:有一個叫楊茂的聾啞人聽王守仁講,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就以寫字問王守仁。王問:“你嘴巴不能說話,耳朵也聽不到聲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嗎?”楊答:分得清是非。王說:“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個聾啞型的圣賢啊?!边@體現了“心即理”的思想。小故事人人可為圣賢:有一個叫楊茂的聾啞人聽王守材料四
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欠侵?,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心學的方法論--------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內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材料四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學的方法論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得一賊。他對賊講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里?”當時是大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什么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王守仁之勵志詩——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日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王守仁之勵志詩——陸王心學陸九淵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內心反省反對“格物致知”
王守仁(陽明心學)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強調自我主動,鼓勵奮發(fā)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陸王心學——尋找內心的理陸陸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校校訓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四川大學:精韌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學: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名校校訓
扇枕溫衾恣蚊飽血扇枕溫衾:黃香,東漢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恣蚊飽血:吳猛,晉朝人。八歲時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扇枕溫衾“二十四孝”—郭巨埋兒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么該埋的就是他了。
——魯迅《舊事重提》郭巨,晉代人,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會影響供養(yǎng)母親,遂和妻子商議: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挖坑時,在地下忽見一壇黃金,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yǎng)孩子。“二十四孝”—郭巨埋兒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貞節(jié)牌坊”貞節(jié)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淚
翻開歷史一查……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重男輕女;輕視個體自由“貞節(jié)牌坊”貞節(jié)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淚翻開歷史一查……滿本如何評價和對待宋明理學積極:塑造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
①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②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fā)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實踐意識: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主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如何評價和對待宋明理學積極:塑造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①和如何評價和對待宋明理學消極: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性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④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⑤重禮輕法的觀念等。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tài)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如何評價和對待宋明理學消極: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性
通過本課對《宋明理學》的學習,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儒學在漢武帝時期確立正統地位后發(fā)展演變過程:①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依然有所發(fā)展;②隋唐時期——進入更輝煌的時期;③宋朝時期,程朱理學興起,儒學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學發(fā)展新階段——“心學”的產生。尤其是對宋明理學興起的歷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點和“理學”與“心學”的比較等作了粗淺分析。那么接下來,儒學發(fā)展又將走向一個怎樣的階段呢?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課堂小結通過本課對《宋明理學》的學習,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1、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課后練習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共同點:內容:影響:1、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課后練習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不同點:(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不同點:(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2)把握“理”的途程朱理學在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個更根本的原理,即形而上學的存在“道體”道體是萬物的本源通過“格物致知”來體驗天理的存在程朱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企圖以道德形而上來建立一個和諧的道德理想國。它高舉道德鞭策人君成為堯舜禹湯,并以道德法則作為調和君臣矛盾乃至整個統治秩序中一切矛盾的最高準繩??陀^唯心主義程朱理學在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個更根本的原理陸王心學“心”是第一性,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認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陽明心學作為程朱理學的突破以“致良知”為人生觀。它高舉“良知”的牌坊,企圖通過“良知”達到“天理”,以此匡扶天下道義,挽救亂世危亡。主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心”是第一性,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觀唯心主義第三課宋明理學第三課宋明理學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教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階級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時,當時南北對峙,王朝更迭頻繁,兵戈不息,剝削殘酷,壓迫深重,人民要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揚的來生幸福迎合了這種需要,加上當時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國家戶籍,可以逃避賦役,破產農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獨立的經濟力量;加上佛教為了適應中國的國情,在自身傳統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給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種人,提供了一種精神上機會均等的滿足。所有這些導致佛教的盛行。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郭巨-湖南永興第一中學課件佛教在中國的狀況西漢末年傳入--------西域僧人東來宣講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用白馬馱經書東歸-------白馬寺佛教在中國的狀況西漢末年傳入--------西域僧人東來宣講
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白馬寺(河南洛陽)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
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尋找未來的幸福。自從二世紀黃巾農民大暴動以來,中國境內從沒有停止過戰(zhàn)爭。從事戰(zhàn)爭的人投入戰(zhàn)爭,沒有從事戰(zhàn)爭的人,如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靈能賜給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的孩子們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楊《中國人史綱》同心出版社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佛教傳播的原因:長期戰(zhàn)亂、社會動蕩①統治者需要加強思想控制需要---既要欺騙民眾、也需要欺騙自己
----因而大力提倡。②下層民眾尋求精神寄托、解脫道路③佛教自身形式簡樸、容易實行佛教傳播的原因:②下層民眾尋求精神寄托、解脫道路③佛教自身形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間的傳播;
東漢末期,道教開始主要在受苦受難的民眾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現形式,太平道發(fā)動了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大起義。黃巾起義失敗后,太平道遭到鎮(zhèn)壓,但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在江南江北廣大地區(qū)仍然繼續(xù)流傳,在上層社會中也擁有不少信徒。東晉時道教日盛,不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層民眾中也擁有眾多的信徒。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道教的傳播興起:A、形成:東漢時期道教學說與神仙方術相結合,由一家思想學說開始變?yōu)橐环N民間宗教-----太平經(太平道)--------黃巾起義、孫策之死道教的傳播興起:A、形成:東漢時期由一家思想學說開始變?yōu)橐环NB、道教的改造與發(fā)展
東晉時葛洪把道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成為一種地主階級宗教南朝時,陶弘景與佛教、封建等級觀念相結合——建立道教神仙體系因為戰(zhàn)亂、動蕩,迅速發(fā)展唐代更加大力提倡、盛況空前--------自稱嫡系后代B、道教的改造與發(fā)展東晉時葛洪把道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間的傳播;
③儒學本身的問題和缺陷。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嚴重挑戰(zhàn)①佛儒學本身的缺陷: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
儒學本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儒學在孔子創(chuàng)立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和教條。在宋明儒學家看來,以往的這些論證要么是“不備”,要么是“不明”。且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尤其是政治腐敗,王朝更革代起,軍閥割據,戰(zhàn)爭頗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也開始受到懷疑。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漢唐儒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自由氛圍。儒學本身的缺陷:漢唐儒學,無法控制人心儒學本身在思辯
此圖繪佛、道、儒三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圖之中,似正在辯經論道,體現了中國古代“三教合一”的社會思潮。畫面中,釋氏趺坐于菩提樹下成為畫面主體,老子坐于蒲草之上,與一身士大夫裝束的孔子相對。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是一家此圖繪佛、道、儒三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老子、
三教圖(清)丁云鵬材料一據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隱居深山一心煉丹;號稱“詩佛”的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劉禹錫還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歷程。材料二宋代高僧智園曾經說:“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行正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圣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歸真,俾千變萬態(tài),復乎心性,釋有焉?!?/p>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時期我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呈現出怎樣的歷史趨勢?對儒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三教圖材料一據記載:唐代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3)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系,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調整了與民俗的關系。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系。(1)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隋唐時期,儒學發(fā)展進入一個更輝煌的時期(三教合一)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2)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思考:為什么少數民族統治者也提倡儒學?①儒學首先是一種行為哲學,它與傳統的相對穩(wěn)定的農耕生活相適應,逐步演變成日常生活行為準則,維護社會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傳統社會的客觀要求,也迎合了少數民族社會的需要。②儒學對統治階級是一種進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對士人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是人生信條,又是借之參與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歡迎。③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處于戰(zhàn)亂、動蕩和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人民渴望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學強調的是“和”,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數民族的統治。④儒學比佛教、道教傳播的更廣,影響更大,少數民族的統治階級也認識到儒學是最好的統治人民的一種精神工具。思考:為什么少數民族統治者也提倡儒學?①儒學首先是一種行為哲
3、唐宋儒學家的思考與探索(1)要回答佛、道關于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2)回應社會上禮佛、崇道的挑戰(zhàn)。(3)他們弘揚積極入世、關懷現實的儒學傳統,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學體系不斷豐富、更新。(4)到宋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因而被稱之為“理學”。一、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fā)展3、唐宋儒學家的思考與探索(1)要回答佛、道關于宇宙、自然的二、宋朝的程朱理學
“理學”一詞,早在宋代就被用來概括當時的儒學。朱熹和二程都說過“理”。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現在開始用“理”來代替了,這是二程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二、宋朝的程朱理學“理學”一詞,早在宋代就1、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1)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現;(3)儒學體系的更新;
(社會動蕩不安;受到道、佛教的沖擊)1、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1)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2)“三教2、宋朝理學的產生①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對學術文化較少干涉,學術活躍。②儒家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家政事,參政議政;言論不當,朝廷僅是貶官離京而已,而且職務并不低。③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yǎng),注重氣節(jié),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1)時代背景2、宋朝理學的產生①宋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對學(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仁是萬物俱生的;(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的本原;程顥,河南洛陽人,世稱明道先生。程頤,世稱伊川先生。
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學為之根底也。義理之學獨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為之宗師也。二程------首創(chuàng)程顥,河南洛陽人,世稱明道先生。程頤,世稱伊川先生。
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來在歷史上以理學大師每多宣講于此而著稱于世。程顥、程頤在此講學,更使書院地位獨特,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zhèn)?。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fā)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②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仁是萬物俱生的;朱熹(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理氣論”、“心性論”(2)代表人物及主張①北宋時期②南宋時期程顥、程頤天理是萬物朱熹(1130-1200),號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言論朱熹----繼承發(fā)展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號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二
朱熹來岳麓書院講學時手書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朱熹又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學習和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探究學習材料中朱熹的主張是什么?你怎樣看待他的這些思想主張?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理”的實質:“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的實質:“理”是世界的本原---------“理”的體現:
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互貫通的體現在社會上--------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人性這樣就將個人、社會及宇宙聯系起來?!袄怼钡捏w現:體現在社會上--------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對“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義:B、目的、用意:
明確個人修養(yǎng)原則通過接觸世間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敬畏天理-----個人人性必須服從儒家倫理------存天理、滅人欲對“理”的把握:格物致知A、含義:B、目的、用意:通過接觸世
朱熹首先提出“四書”之名,對它們加以注釋并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等書。元以后的科舉考試,都首重“四書”,并以朱熹的注解作為釋讀的惟一標準。朱熹首先提出“四書”之名,對它們加以注釋并編著二程(北宋)觀點天理是萬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觀點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程朱理學的觀點世界觀(核心):天理是萬物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觀:理在社會上表現為儒家道德規(guī)范
方法論:格物致知(客觀唯心主義)(道教)(佛教)(儒家)存天理滅人欲程朱理學二程(北宋)觀點天理是萬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3)影響②對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影響很大,遠及日本朝鮮以至歐洲。①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3)影響②對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影響很大,遠及日本朝鮮三、陸王心學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想主張(1)陸九淵:“心即理也”,并提出“發(fā)明本心”以求理。(2)王守仁:“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三、陸王心學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2、主要思閱讀材料,探討心學思想材料一孩提知愛長知欽,古圣相傳只此心(陸九淵)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有何相關?”王守仁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主觀唯心主義,即認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識,它具體體現為人的感覺、精神、意志等
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理在心中。材料二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陸王心學——尋找內心的理閱讀材料,探討心學思想材料一孩提知愛長知欽,古圣相傳只此心小故事
人人可為圣賢:有一個叫楊茂的聾啞人聽王守仁講,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就以寫字問王守仁。王問:“你嘴巴不能說話,耳朵也聽不到聲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嗎?”楊答:分得清是非。王說:“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個聾啞型的圣賢啊?!边@體現了“心即理”的思想。小故事人人可為圣賢:有一個叫楊茂的聾啞人聽王守材料四
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欠侵?,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材料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心學的方法論--------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內心的“自省”,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材料四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學的方法論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得一賊。他對賊講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里?”當時是大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什么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小故事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王守仁之勵志詩——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日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王守仁之勵志詩——陸王心學陸九淵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內心反省反對“格物致知”
王守仁(陽明心學)
(明代)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強調自我主動,鼓勵奮發(fā)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陸王心學——尋找內心的理陸陸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②求“理”的方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校校訓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四川大學:精韌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學: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山東大學:氣有浩然學無止境
名校校訓
扇枕溫衾恣蚊飽血扇枕溫衾:黃香,東漢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嵯臅r為父親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物業(yè)管理集團福利費管理手冊
- 家具行業(yè)項目招投標信息表
- 高空農業(yè)噴灑合同
- 臨沂生態(tài)農場租賃合同
- 門店市場調研渠道分析
- 醫(yī)用高值耗材管理指南
- 智能家居大清包施工合同
- 2024年版特定并購業(yè)務合作合同版B版
- 2025版凈水器電商平臺合作銷售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知識產權融資租賃合同3篇
- 工地三相五線制電路布線詳解20160318
- 新《安全生產法》解讀PPT課件
- E車E拍行車記錄儀說明書 - 圖文-
- 人才梯隊-繼任計劃-建設方案(珍貴)
- WLANAP日常操作維護規(guī)范
- 《健身氣功》(選修)教學大綱
- GE公司燃氣輪機組支持軸承結構及性能分析
- 《昆明的雨》優(yōu)質課一等獎(課堂PPT)
- 油氣田地面建設工程ppt課件
- 電動蝶閥安裝步驟說明
- 全自動電鍍流水線操作說明書(共12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