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感染細菌-優(yōu)選ppt資料_第1頁
腸道感染細菌-優(yōu)選ppt資料_第2頁
腸道感染細菌-優(yōu)選ppt資料_第3頁
腸道感染細菌-優(yōu)選ppt資料_第4頁
腸道感染細菌-優(yōu)選ppt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腸道感染(gǎnrǎn)細菌第一頁,共37頁。腸桿菌科是通過糞-口傳播途徑進行傳播的一類細菌。腸桿菌科中與醫(yī)學(yīxué)有關的包括:埃希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變形桿菌屬等。概述(ɡàishù)第二頁,共37頁。1、形態(tài)與結構:大部分中等大小的G-桿菌。無芽孢,多數(duōshù)有周鞭毛和菌毛,少數有莢膜或微莢膜。2、培養(yǎng)(péiyǎng)特性:營養(yǎng)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厭氧。

腸道桿菌的共同(gòngtóng)生物學特性第三頁,共37頁。3、生化(shēnɡhuà)反應:乳糖發(fā)酵試驗重要試驗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菌和腸道非致病菌腸道致病菌多數不發(fā)酵乳糖腸道非致病菌多數發(fā)酵乳糖第四頁,共37頁。4、抗原(kàngyuán)構造

鞭毛抗原(H)IgG菌體抗原(kàngyuán)(O)IgM表面抗原第五頁,共37頁。5、抵抗力:不強60℃30min可被殺死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強膽鹽和煌綠等對非致病性腸道桿菌(gǎnjūn)有選擇性抑制作用。第六頁,共37頁。第一節(jié)埃希菌屬

出生(chūshēng)后數小時就進入腸道,并終生伴隨。以大腸(dàcháng)埃希菌()最為重要。是寄居于人和動物(dòngwù)腸道的正常菌群,少數致病。第七頁,共37頁。醫(yī)學上的重要(zhòngyào)意義最重要的菌種,表現在:正常菌群能致?。簵l件致病菌、致病性血清型環(huán)境衛(wèi)生和食品衛(wèi)生學中,常被用作糞便污染(wūrǎn)的衛(wèi)生學檢測指標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工具第八頁,共37頁。形態(tài)染色:中等(zhōngděng)大小的G-桿菌,多數有周鞭毛,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培養(yǎng)特征:營養(yǎng)要求不高,SS平板上呈紅色大菌落。生化反應:IMViC試驗++--。抗原:O、K、H三種一、生物學性狀(xìngzhuàng)第九頁,共37頁。大腸桿菌(dàchánɡɡǎnjūn)第十頁,共37頁。正常(zhèngcháng)菌群,一般不致病1、條件(tiáojiàn)致病某些(mǒuxiē)帶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腸道感染。兩大原因可以致病:細菌居住部位改變引起的腸道外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見2、致病菌株二、致病性第十一頁,共37頁。所致(suǒzhì)疾病腸道外感染(gǎnrǎn)敗血癥新生兒腦膜炎泌尿道感染(gǎnrǎn)(UPEC)胃腸炎腸產毒素性大腸埃希菌(ETEC)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腸集聚性大腸埃希菌(EAEC)第十二頁,共37頁。引起(yǐnqǐ)胃腸炎的大腸埃希菌菌株作用部位疾病與癥狀致病機制ETEC小腸旅行者腹瀉;嬰幼兒腹瀉;水樣便,惡心,嘔吐,腹痛,低熱腸毒素;黏附素EIEC大腸水樣便,繼以少量血便,腹痛,發(fā)熱侵襲和破壞結腸粘膜上皮細胞EPEC小腸嬰兒腹瀉;水樣便,惡心,嘔吐,發(fā)熱上皮細胞絨毛結構破壞,導致吸收受損和腹瀉EHEC大腸水樣便,繼以大量出血,劇烈腹痛,低熱或無,可并發(fā)HUS、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菌毛,外毒素EAEC小腸嬰兒腹瀉;持續(xù)性水樣便,嘔吐,脫水,低熱集聚性粘附上皮細胞第十三頁,共37頁。治療(zhìliáo):醫(yī)學上的重要(zhòngyào)意義1、條件(tiáojiàn)致病水樣便,惡心,嘔吐,腹痛,低熱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腸道外感染(gǎnrǎn)所致(suǒzhì)疾病3、外毒素(dúsù)(志賀毒素(dúsù)):損傷上皮細胞持續(xù)性水樣便,嘔吐,脫水,低熱急性中毒型:小兒常見,發(fā)病急驟,內毒素短時間大量入血第二十九頁,共37頁。型別多且各型間無交叉免疫1、條件(tiáojiàn)致病約1-5%傷寒或副傷寒患者,癥狀消失(xiāoshī)1年后,糞便仍可排菌,這些菌主要留在膽囊中,有傳染性。IMViC、乳糖發(fā)酵等內毒素:發(fā)熱(fārè)、白細胞數下降等;1.腸外感染(gǎnrǎn)標本中段(zhōnɡduàn)尿、血液、膿液、腦脊液等直接(zhíjiē)鏡檢:

分離培養(yǎng)(血平板)觀察菌落形態(tài)生化鑒定:IMViC、乳糖發(fā)酵等尿路感染要計數:每ml≥10萬三、微生物學檢查法(一)臨床細菌學檢查第十四頁,共37頁。2.腸內感染(gǎnrǎn)——取糞便標本糞便(fènbiàn)標本選擇(xuǎnzé)鑒別培養(yǎng)基腸毒素毒力因子血清學檢查(二)水、食物等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檢查指標⑴.細菌總數:每ml(g)樣品中細菌數⑵.大腸菌群數:每1000ml(g)樣品中大腸菌群數我國衛(wèi)生標準:大腸菌群水:<3個/L;飲料:<5個/100ml第十五頁,共37頁。第二節(jié)志賀菌屬志賀菌屬(Shigella)通稱痢疾桿菌,是引起(yǐnqǐ)人類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第十六頁,共37頁。生化反應:葡萄糖+,乳糖-(宋內志賀菌遲緩分解),尿素(niàosù)-,H2S-,IMViC試驗為“-+--”。形態(tài)和染色(rǎnsè):G-、無鞭毛,有菌毛。抵抗力:低于其他(qítā)腸道桿菌,對酸敏感培養(yǎng)特性:營養(yǎng)要求不高,在SS平板上為無色半透明菌落。一、生物學性狀抗原構造與分類:本菌有K和O抗原。根據O抗原差異,分為A、B、C、D四個群48個血清型。第十七頁,共37頁。痢疾桿菌

動力(dònglì)試驗(-)(+)痢疾桿菌大腸桿菌(dàchánɡɡǎnjūn)第十八頁,共37頁。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物質1、侵襲力:菌毛粘附(zhānfù)作用。

細菌侵入粘膜上皮細胞內增殖上皮細胞壞死,形成感染灶擴散第十九頁,共37頁。2、內毒素:

腸粘膜內毒素腸壁自主神經通透性增加破壞對內毒素的吸收內毒素血癥癥狀

炎癥、潰瘍形成腸粘膜膿血粘液便腸功能紊亂直腸擴約肌痙攣:腹痛、里急后重促進3、外毒素(dúsù)(志賀毒素(dúsù)):損傷上皮細胞第二十頁,共37頁。(二)所致(suǒzhì)疾病急性(jíxìng)細菌性痢疾急性典型:發(fā)熱、腹痛(fùtònɡ)、膿血粘液便、里急后重急性中毒型:小兒常見,發(fā)病急驟,內毒素短時間大量入血

慢性細菌性痢疾:病程遷移二月以上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傳播途徑:糞—口傳播第二十一頁,共37頁。中毒性(dúxìnɡ)痢疾病人第二十二頁,共37頁。

(三)免疫性免疫力不持久,常復發(fā)腸道粘膜感染,細菌不入血流,產生的保護性抗體主要(zhǔyào)是腸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型別多且各型間無交叉免疫第二十三頁,共37頁。三、微生物學(wēishēnɡwùxué)檢查SS平板(píngbǎn)(無色透明小菌落)血清學反應(fǎnyìng)(玻片凝集)明確診斷雙糖培養(yǎng)基(生化反應)及時送/暫用30%甘油緩沖水保存分離培養(yǎng)新鮮膿血便/肛拭快速診斷熒光菌球試驗協(xié)同凝集試驗第二十四頁,共37頁。預防(yùfáng):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tújìng)口服減毒活疫苗(Sd活疫苗)治療(zhìliáo):多種抗菌素可選擇,但很易引起耐藥性。四、防治原則第二十五頁,共37頁。第二十六頁,共37頁。第三節(jié)沙門(shāmén)菌屬一大群人與動物(dòngwù)腸道中的寄生菌菌群菌型甚多,僅少數(shǎoshù)對人致病其中許多為人畜共患病第二十七頁,共37頁。一、生物學性狀(xìngzhuàng)形態(tài)(xíngtài)染色G-桿菌中等大小周鞭毛,有菌毛培養(yǎng)和生化反應兼性厭氧營養(yǎng)要求不高不分解乳糖抗原構造:O抗原,為LPS,刺激機體產生IgM抗體(kàngtǐ)H抗原,刺激機體產生IgG抗體(kàngtǐ)抵抗力:對熱抵抗力不強,對消毒劑敏感,對氯霉素極敏感第二十八頁,共37頁。傷寒(shānghán)沙門菌第二十九頁,共37頁。(一)致病物質(wùzhì)侵襲(qīnxí)力:細菌的粘附、穿透力及擴散力;內毒素:發(fā)熱(fārè)、白細胞數下降等;腸毒素:引起水樣腹瀉細菌粘附在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并穿入到上皮下層繁殖粘膜固有層的吞噬細胞吞噬二、致病性與免疫性第三十頁,共37頁。病人(bìngrén)帶菌者糞-口1、腸熱癥(rèzhènɡ):腸壁固有(gùyǒu)層淋巴結淋巴液腸系膜淋巴結胸導管血第一次菌血癥膽囊、肝、脾、腎第二次菌血癥

發(fā)熱、不適、全身疼痛持續(xù)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外周血白細胞數下降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腸局部壞死潰瘍致腸出血、腸穿孔隨尿排出(二)所致疾病隨糞便排出第三十一頁,共37頁。2、胃腸炎(食物中毒(shíwùzhòngdú)):最常見鼠傷寒(shānghán)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腸炎沙門菌大于108食物中毒(發(fā)熱、惡心(ěxīn)、嘔吐、腹痛、水樣瀉)3、敗血癥:希氏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腸炎沙門菌血敗血癥(高熱、寒戰(zhàn)、厭食、貧血)腦膜炎、骨髓炎、膽囊炎、心內膜炎第三十二頁,共37頁。4、無癥狀帶菌者約1-5%傷寒或副傷寒患者,癥狀消失(xiāoshī)1年后,糞便仍可排菌,這些菌主要留在膽囊中,有傳染性。第三十三頁,共37頁。(三)免疫(miǎnyì)性傷寒、副傷寒均以細胞免疫(miǎnyì)為主,病后可獲得牢固免疫(miǎnyì)力,很少再次感染。第三十四頁,共37頁。三、微生物學(wēishēnɡwùxué)檢查第三十五頁,共37頁。肥達試驗(shìyàn)原理:用已知傷寒沙門菌O、H抗原以及甲、乙副傷寒沙門菌的H抗原與待檢血清(xuèqīng)作半定量凝集試驗,測定待檢血清(xuèqīng)中相應抗體的有無,以及抗體效價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