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總共3節(jié)第五章
網絡侵害隱私權
總共3節(jié)第五章網絡侵害隱私權
1目錄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第二節(jié)通信隱私第三節(jié)數據隱私CONTENTS目錄CONTENTS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3一、隱私權的起源基本上沒有隱私權的概念隱私作為一種私權常常受到排斥和貶低古代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美國學者沃倫和布蘭代斯1890年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叫做《論隱私權》的文章,首次使用了隱私權的概念。提出隱私權概念是指一種“不被了解的權利”首個有關隱私權的案例出現在1902年“羅伯森訴羅徹斯特折疊盒生產公司案”首個正式承認隱私權的案例,即1905年“派維斯奇訴新英格蘭人壽保險公司案”西方不少學者認為隱私權是一種支配權,權利人可以決定是否以及怎樣公開、利用自己的隱私。隱私權的概念已經從一種被動的權利向一種積極的權利發(fā)展在西方的起源在中國的發(fā)展隱私權被納入法律并受法律保護與立法上的進步相比,中國民眾的隱私意識相對比較滯后。另一方面,人們的隱私權意識在增強一、隱私權的起源基本上沒有隱私權的概念古代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美二、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何謂隱私權:隱私權指的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權利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僅限于活著的自然人;隱私權所保護的對象是私人生活秘密;對隱私權的侵犯主要有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形式隱私權的內容1.私人信息私人信息指的是有關個人的一切信息資料,比如身高、體重、基因、電話號碼、家庭地址、健康狀況、財產狀況、宗教信仰、檔案材料等2.私人活動私人活動屬于一種動態(tài)的隱私,比如社會交往、夫妻性生活、婚外戀、同性戀、個人在工作之余的休閑活動、個人的通信活動等3.私人空間私人空間也可看作是私人領域,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私人住宅。即便在公共空間,如果某些區(qū)域存在人們對隱私的合理期待,也不排除這些公共場所具有相對私人空間的性質二、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何謂隱私權:隱私權的內容1.私人信息25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從世界范圍來看,對隱私權進行法律保護,其目的主要在于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和精神利益,因此隱私權常被歸入人格權隱私權保護的對象主要是個人私生活秘密,具有特殊的內涵,因而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2009年我國頒布實《侵權責任法》首次從民事基本法的角度對隱私權進行公開承認。然而只是規(guī)定了隱私權的概念,其目的主要在于宣示隱私權應受到侵權法保護,但這不意味著就可以替代人格權法對其的規(guī)定隱私權的可支配性隱私權的可支配性指的是權利主體有權依據自己的意愿處理其隱私權隱私權的可支配性其實也符合現代法學者從另一個角度對隱私權的定義,即“控制自己隱私的權利”,標志著隱私權的內涵從被動的“私生活不受干擾”向主動的“控制自己的信息”的轉變隱私權的可克減性隱私權不是絕對的,當個人隱私和公共利益發(fā)生的時候,往往要優(yōu)先保護公共利益,這就是隱私權的可克減性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表現在和國家安全以及知情權的沖突方面隱私權的克減也不是絕對的,只要該隱私沒有涉及到公共利益,其他人就不應以知情權的名義對其進行侵犯三、隱私權的性質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從世界范圍來看,對隱私權進行法律保護討論: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區(qū)別
隱私權和名譽權同屬人格權,區(qū)別在于:權利主體不同權利客體不同侵害方式不同抗辯手段不同討論: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區(qū)別7四、網絡空間的隱私權1、互聯網時代,隱私權的保護形勢嚴峻2、網絡空間隱私權弱化3、網絡侵犯隱私權保護從傳統(tǒng)的物理空間延伸到時下的虛擬空間、正反3、4、網絡傳播對隱私權的理論和實踐均提出重大挑戰(zhàn)5、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還處于探索和完善當中四、網絡空間的隱私權1、互聯網時代,隱私權的保護形勢嚴峻2、8第二節(jié)
通信隱私第二節(jié)通信隱私9通信隱私的含義:通訊隱私指公民有權運用各種通訊手段與外界進行正當交往,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開拆或竊聽網絡通信的含義:網絡通訊指的是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協議進行的各類數據傳輸,包括電子郵件、短信、語音通訊、視頻通訊等應用手段通信隱私的含義:網絡通信的含義:10美國關于新技術對隱私權侵犯的規(guī)制判例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卡茲訴合眾國案基洛訴合眾國案立法1934年《聯邦通訊法》1968年《綜合防止犯罪與街道安全法》一、新技術和隱私這三個案例基本上都是圍繞憲法第四修正案而展開的。第四修正案規(guī)定:“任何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查封,沒有合理事實依據,不能簽發(fā)搜查令和逮捕令,搜查令必須清楚描述要搜查的地點、需要搜查和查封的具體文件和物品,逮捕令必須清楚描述要逮捕的人”。該修正案旨在限制政府,防止政府在搜查/逮捕公民時濫用權力,但對其的詮釋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該法第605條規(guī)定:未經發(fā)送者授權,任何人不得對通訊進行竊聽,不得將竊聽的存在、內容、物體、主旨、結果和意義向任何人泄露或發(fā)布根據該法案,如果沒有獲得法院授權,截獲通過聽覺或線路傳播的通訊將構成刑事犯罪。該法律在1986年和1994年兩次得到修改,以應對包括網絡傳播在內的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zhàn)美國關于新技術對隱私權侵犯的規(guī)制判例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卡茲案例一: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當事人奧姆斯特德(RoyOlmstead)連同他的70多名同伙因非法販賣白酒而被控罪。執(zhí)法人員是在奧姆斯特德的住宅及辦公室外面安裝了竊聽裝置而獲得這些證據的。本案的關鍵問題在于:通過竊聽手段獲得的電話錄音證據,是否違反了憲法第四修正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法院多數人意見認為:電話竊聽不構成憲法第四修正案意義上的搜查和扣押,而且聯邦官員的竊聽行為系在當事人財產以外的電話線上裝設分機,并沒有物理上侵入當事人的住所。在住所安裝電話的人旨在將其聲音傳到外面,電話線只要超過其住所范疇,其所傳遞的信息便不再處于第四修正案的保護之下。布蘭迪斯法官表達了異議。在他看來,制定第四修正案的時候,強行或暴力入侵公民住所是立法者唯一能想到的入罪方式。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政府有能力通過更微妙的方式對公民隱私進行侵犯,因為不應認為第四修正案對此類行為沒有限制。法院裁決奧姆斯特德最后敗訴,并在監(jiān)獄里呆了四年。案例一: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法院多數人意見認12案例二:卡茲訴合眾國案偵查人員在沒有獲得法院授權的情況下在公用電話亭外搭線竊聽,獲取了當事人卡茲將賭博信息通過電話傳送給其他州的委托人。上訴人認為聯邦調查局的監(jiān)聽行為違反了憲法第四修正案,構成了對其隱私權的侵犯。監(jiān)聽獲得的證據應當予以排除。此案發(fā)生前,法院普遍認為第四修正案保護的是人身、住所、文件和財產,是有形存在的東西。執(zhí)法人員在沒有得到搜查令的情況下對這些東西進行搜查,是違憲的。本案的關鍵問題是:公用電話亭是否屬于第四修正案保護的領域?在電話亭頂部設置電子監(jiān)聽錄音設備獲取證據,是否侵犯了電話亭使用者的隱私權?此外,第四修正案的保護領域是否僅限于對有形財產的搜查和扣押?案件背景法院意見在本案中,法院多數人意見聲稱,第四修正案保護的主體是人而不是地方,所以在任何空間(包括公共場所),只要當事人合理認為其享有隱私權,那么該空間便受第四修正案保護。法院裁定,偵查人員沒有取得搜查令,就對卡茲在公共電話亭的通話進行竊聽,是對后者隱私權的侵犯,竊聽來的錄音是為非法證據。布萊克法官提供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竊聽自古以來就存在。立憲者在制定第四修正案的時候肯定是意識到竊聽的存在。如果想對其進行限制,肯定會在條文中有所包含,但他們并沒有那樣做。哈蘭法官在異議書中為此類隱私保護提供了兩步測試的標準:首先,當事人必須顯示對隱私有實際的期待;其次,該期待是必須被當時的社會所認可,是合理的隱私期待。案例二:卡茲訴合眾國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在本案中,法院多數人意13(接上頁)評價卡茲案確立了一項原則:只要搜查的對象是人,對隱私有合理的期待,那么從物理侵入到電子監(jiān)聽,都要受第四修正案的制約。放在目前的信息時代,那意味著如果沒有合理的事實依據,沒有得到法院的搜查令,就不應對民眾進行監(jiān)聽,否則就構成違憲行為。(接上頁)評價卡茲案確立了一項原則:只要搜查的對象是人,對隱14案例三:基洛訴合眾國案懷疑當事人基洛在家里種植大麻,一位聯邦探員未經法院授權便使用紅外線熱影像器對其住宅內部之熱能散發(fā)進行探測,據此獲得一份搜查批準書。相關人員搜查這個宅地,發(fā)現了里面確實種植有大麻,從而將當事人逮捕歸案。本案的關鍵問題是:使用熱影像器是否違反第四修正案,從而構成對當事人隱私權的侵犯?政府認為,熱影像器只是從住宅外得到粗略的影像,看不到住宅內的人物及其活動,因而它并沒有揭示住宅內的私密生活細節(jié),因此不具備客觀的合理隱私期待;同時也因為當事人主觀上并沒有設法防止熱量從屋內散發(fā)出去,因而也不具有主觀的隱私期待。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最高法院多數人意見認為,住宅之內的個人權利必須得到保護。對于居家之內的任何細節(jié),每個人都具有社會所認可的客觀的合理隱私期待權。運用諸如熱影像器的可提升感官能力的技術設備,搜集住宅內部的信息,但這些信息是屬于在通常情況下非經物理性侵入住宅才能獲取的信息,因而構成對個人住宅隱私權的侵犯。評價最高法院通過這樣的判決,在新興技術面前確立了以結果為標準的隱私判斷模式。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用以提升感官或是替代感官的技術,只要并未被公眾普遍使用,就必須關注該技術所帶來的結果。案例三:基洛訴合眾國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最高法院多數人意見認為15我國法律對通信隱私的保護《憲法》第40條1993年《國家安全法》第10條國家安全機關因偵查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條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經過嚴格的批準程序,可以采用技術偵察措施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偵查部分新增技術偵察條款,強化了先前有關監(jiān)聽的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隱私的保護不僅沒有加強,反而呈弱化趨勢明確保護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但同時對其進行限制我國法律對通信隱私的保護《憲法》第40條1993年《國家安全討論:《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改草案關于技術偵察的規(guī)定
與立法先進國家相比,修正案中關于監(jiān)聽的規(guī)定存在諸多問題,對公民隱私的保護相當不力適用范圍模糊批準權不明晰最后手段原則的缺失被監(jiān)聽者權利的缺失討論:《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改草案關于技術偵察的規(guī)定17美國關于網絡侵犯通信隱私的規(guī)制《電子通信隱私法》《外國情報監(jiān)控法》(FISA)二、網絡通信之監(jiān)控該法案由三個制定法構成,即《有線竊聽法》,將截取“通訊”的范圍擴大到電子通訊;《儲存通訊法》,對第三人儲存的非內容通訊信息提供新的保護;以及《筆式記錄器與定位跟蹤器法》,對筆式記錄器與定位跟蹤器法的使用進行了規(guī)定總的來說,《電子通信隱私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民網絡通信隱私的保護,但也明顯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儲存內容超過180日的規(guī)定,明顯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該法旨在為國家安全機關收集外國情報行為確立規(guī)范,是國會用以劃定美國國內執(zhí)法機構與外國情報機構的權限的分界墻。按照該法案,情報機構只能對美國境外的外國人或美國人進行監(jiān)聽2008年美國國會對《外國情報監(jiān)聽法》進行了修正。首先,該修正案允許美國政府對美國境外的外國人進行電子監(jiān)聽;其次,允許美國政府對在美國境外的美國人進行電子監(jiān)聽;其三,免除在外國情報搜集領域與政府合作的電訊網絡公司的法律責任2012年爆發(fā)的棱鏡門事件暴露出FISA的一個重大問題,即普通美國人的通信信息可能被棱鏡計劃大規(guī)模收集美國關于網絡侵犯通信隱私的規(guī)制《電子通信隱私法》《外國情報監(jiān)案例一:合眾國訴沃夏案
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法院認為,電子郵件的內容屬于第四修正案保護的范疇。法院將電子郵件和傳統(tǒng)的物理郵件進行比較,認為兩者之間本質相似,都含有對隱私的合理期待。如果不授予電子郵件和傳統(tǒng)郵件同等程度的隱私權保護,將不符合常理。在法院看來,“政府如果沒有事先依據合理理由原則獲得搜查令狀,就不應強迫商業(yè)性服務提供商上交其用戶電子郵件的內容。在本案中,執(zhí)法人員在沒有搜查令狀的情況下就對沃夏的電子郵件進行搜查,構成了對第四修正案的違反。此外,鑒于《存儲通信法》在很大程度上允許政府在沒有搜查令狀的情況下對電子郵件進行搜查,該法也是違憲的。2005年3月,美國政府懷疑沃夏(StevenWarshak)及其公司涉嫌欺詐消費者因而對其進行刑事調查。2005年5月,偵查人員依據《存儲通訊法》獲得法院命令,要求網絡服務商努沃克斯(NuVox)保留沃夏電子郵件的內容。偵查人員得以獲得當事人27740封電郵,其中不少郵件含有當事人涉及犯罪活動的信息。評價該案例是首個承認存儲在第三方服務器的電子郵件也包含合理的隱私期待因而受到第四修正案保護的案例。政府如果沒有獲得搜查令狀,就不應對其進行截取。強迫服務提供商上交其用戶的電子郵件,并不能使執(zhí)法人員免除其憲法責任。案例一:合眾國訴沃夏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2005年3月,美國政19案例二:“截取”和“接觸”電子通信內容的區(qū)別
背景案例在合眾國訴史密斯案中,法院將“截取”和“接觸”電子通訊進行了區(qū)分。“截取”指的是對電子通信內容的實際獲得,而“接觸”指的是處于可獲得電子通信內容的狀態(tài);“截取”是一種進行時,而“接觸”則不是。如果執(zhí)法人員使用當事人的密碼,進入其語音郵件系統(tǒng),他是在“接觸”這些通信內容,適用的法律是《存儲通信法》。如果執(zhí)法人員錄下(record)或回收(retrieve)當事人的語音信息,那么就是在“截取”電子通信內容,適用于《有線竊聽法》。《有線竊聽法》旨在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截取”(intercept)電子通信,而《存儲通信法》意在防止政府非法“接觸”(access)存儲的電子通信內容。一個需要理清的問題是,“截取”和“接觸”電子通信到底有什么區(qū)別?畢竟所有的電子通信(包括電子郵件)必須先被“存儲”然后才有可能被“截獲”或理解。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電子通信的內容才算是被“截取”而非被“接觸”呢?案例二:“截取”和“接觸”電子通信內容的區(qū)別背景案例《有線竊20討論:棱鏡門
“棱鏡”計劃(PlanningToolforResourceIntegration,Synchronization,andManagement,PRISM)是美國國安局自2007年開始實施的一項絕密級電子監(jiān)視計劃,監(jiān)視的對象包括在美國以外地區(qū)使用相關網絡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外國人通信的美國人。棱鏡計劃是依照美國《外國情報監(jiān)聽法》等法律確立的,表面上看來是合法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合憲的。不少人指出,該計劃存在違背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
的可能。以此為基礎,也有不少人開始質疑《外國情報監(jiān)聽法》2008年修改版的合憲性問題。在國家安全與公民自由權之間如何取舍?討論:棱鏡門“棱鏡”計劃(PlanningToolfor21《憲法》第40條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2000年《電信條例》2000年《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國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刑事訴訟法》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我國的情況此類的法律法規(guī)大多用詞模糊,缺乏明確的授權程序,給執(zhí)法人員攔截通信隱私提供了過多的自主權,也容易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憲法》第40條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22案例:中國第一起電子郵件侵權案
案件背景評價本案看上去像是侵犯了公民的姓名權,但實質上侵犯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即薛與外界的通信自由受到非法干擾。此案原告高薛燕戈、被告張男均系北京大學心理系的碩士研究生。被告張男獲知美國密歇根大學通過互聯網以電子郵件的形式通知原告薛燕戈,該校為薛提供了1.8萬美元的獎學金后,遂冒充原告給這所大學發(fā)出一封電子郵件,表示薛拒絕該校的邀請。案例:中國第一起電子郵件侵權案案件背景評價此案原告高薛燕戈、23侵占了網絡用戶的計算機使用時間以及存儲空間,破壞了電子郵件給用戶所帶來的通訊紅利,并且浪費了寶貴的網絡寬帶資源可以快速廉價發(fā)送各種電子信息,可以通過任何國家的服務器向任何國家自動發(fā)送垃圾郵件,還可以通過變更、假造、刪除技術信息,規(guī)避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保護措施優(yōu)點——發(fā)送者垃圾郵件指的是計算機系統(tǒng)批量發(fā)送的未經請求電子郵件何謂垃圾郵件缺點——用戶三、垃圾郵件侵占了網絡用戶的計算機使用時間以及存儲空間,破壞了電子郵件給2003年,美國國會通過《2003年未經請求之色情和營銷信息的控制法案》,簡稱《2003年反垃圾郵件法》,以限制和懲罰以互聯網為媒介傳播未經請求的商業(yè)電子郵的行為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對垃圾郵件的界定。該法將垃圾郵件界定為未經請求的商業(yè)性電子郵件。對侵害性、欺騙性商業(yè)電子郵件的禁止。對商業(yè)電子郵件用戶的保護。《2003年反垃圾郵件法》賦予各州的官員和管理機構在本州居民的理由受到侵害時可以對違法者提起民事訴訟。此外,受到違法行為影響的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也可以違法者提起民事訴訟。該法案并沒有賦予受到垃圾郵件侵害的收件人直接向違法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此外,情節(jié)嚴重的話,違反者可能面臨刑事處罰。2003年,美國國會通過《2003年未經請求之色情和營銷信息中國的信息產業(yè)部2005年11月頒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法填補了中國在治理垃圾郵件方面的立法空白,使垃圾郵件治理工作從此變得有法可依。我國的法律規(guī)制按照《辦法》,為了有效打擊垃圾郵件,可從規(guī)范和加強互聯網郵件服務管理的基本措施入手?!掇k法》沒有對垃圾郵件進行界定,而是進行了如下列舉:故意偽造或隱匿發(fā)送者電子郵件地址等真實信息的電子郵件;未經接收者明確同意而向其發(fā)送的包含商業(yè)廣告內容的電子郵件等對于廣告性電子郵件,《辦法》規(guī)定了“選擇加入”(opt-in)和“選擇退出”(opt-out)兩種用戶選擇。《辦法》規(guī)定,對于廣告性質的垃圾郵件,由信息產業(yè)部認定和查處?!掇k法》對于垃圾郵件發(fā)送行為基本上是采取了行政或刑事處罰措施。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也很少見到有關垃圾郵件的民事訴訟?!掇k法》在遏制中國不斷上升的垃圾郵件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在法律效力上還是一部行政規(guī)章。201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首次在法律層面對商業(yè)性電子郵件進行了規(guī)范,該決定明確將垃圾郵件局限在商業(yè)性電子郵件方面,這和國際上的反垃圾郵件立法趨勢保持了一致。中國的信息產業(yè)部2005年11月頒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第三節(jié)
數據隱私第三節(jié)數據隱私27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德國的法律規(guī)制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一、政府機構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德國的法律規(guī)制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一、政府機構對個人28首次承認憲法上的隱私權包括信息隱私和自決隱私對隱私權的憲法保護,不僅僅局限于第四修正案對非法搜查和占有的禁止,而是擴展到對個人信息之非法搜集和泄露的限制方面信息隱私權的憲法保護:沃倫訴羅伊案《信息自由法》目的是督促政府機構向公眾公開其所持有的檔案、文件等信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時實現對政府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衡立法要義是公開是原則,保密是例外。在積極倡導政府信息公開的同時,《信息自由法》力圖在信息公開和其他競爭性權利之間取得平衡,這集中體現在信息公開的九個例外方面,即政府在九種例外情形下,可以不選擇公開其擁有的信息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1974年《隱私法》第一部全面保護個人隱私的聯邦立法,規(guī)定美國政府機構在收集、儲存、使用公民個人信息時所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隱私法》旨在防止政府機構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然而,該法案只適用于聯邦政府機構,而不適用于州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機構,更不適用于民間商業(yè)組織,無形中大大降低了該法的效能首次承認憲法上的隱私權包括信息隱私和自決隱私信息隱私權的憲法1983年的憲法判決在特定領域進行立法以便對個人信息自決權進行干涉時,必須限定在合目的性的、必要的范圍內德國的法律規(guī)制《聯邦數據保護法》同時規(guī)制政府機構和私人組織對個人數據的處理行為1983年的憲法判決在特定領域進行立法以便對個人信息自決權進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3.《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第24、25條4.《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4條2.《護照法》第12條1.《身份證法》第6條5.《刑法修正案(七)》6.《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第10條這些法律規(guī)定常常是針對某項具體的信息收集行為,其應用范圍和法律效力均十分有限該條款基本上可以運用到所有政府信息庫的使用方面,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還只是停留在原則性規(guī)定的層面。里面的但書條款使得行政機關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對公民個人信息是否可以公開具有最后的裁定權。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這兩部法律都對政府機構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進行了籠統(tǒng)性規(guī)范,和美國、德國制定法律專門限制政府的模式存在較大差別。而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約束政府行為的法律機制,就有可能存在政府濫用權力進而損害公民隱私權的情況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3.《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第24、25條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二、商業(yè)機構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通過用戶注冊獲得個人數據通過Cookies獲得用戶的個人數據利用搜索引擎收集商業(yè)信息通過在電腦硬/軟件中安置信息收集程序進行法律規(guī)制之必要性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對私人資料的搜集變成一件非常容易、非常簡單的事情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二、商業(yè)機構32美國的規(guī)制手段相關法律對于商業(yè)機構的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美國目前采取的是分散立法模式,即特定信息領域進行專項立法保護《公平信用報告法》、《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安全港協議業(yè)界自律建議性行業(yè)指導網絡隱私認證技術保護模式隱私政策聲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角色美國聯邦貿易委員(FTC)它不僅能彌補分散式立法的缺陷,而且還能和業(yè)界自律進行無縫對接,促使后者真正履行隱私保護的承諾美國的規(guī)制手段相關法律業(yè)界自律建議性行業(yè)指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案例:DoubleClick侵害用戶隱私案
案件背景法院裁決布赫瓦爾德(NaomiReiceBuchwald)法官于2001年3月做出判決,駁回原告三項指控。理由如下:(1)《存儲通信法》規(guī)定,未經授權或超越權限侵入電子通訊設備,獲取暫存其中的電子通訊內容的行為違法,但得到“用戶”授權的除外。原告指控DoubleClick公司違反這一規(guī)定,但法院認為該公司已得到與其有業(yè)務關系的網站的授權,故應適用例外條款;(2)《竊聽法》規(guī)定,任何人攔截有線、口頭或電子通訊的行為構成犯罪,但如果當事人獲得通訊方的同意,則可以免責,除非行為目的是為了犯罪或侵權。法院認為,DoubleClick攔截本身不存在違法問題,以為它是獲得了用戶的授權;攔截的目的是商業(yè)性的、合法的,而不是為了犯罪或違法。因此不存在違反竊聽法的問題;(3))《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規(guī)定:通過國內或國際線路未經授權或超越權限侵人計算機,從受保護的計算機上獲取信息違法,任何因此遭受損害或損失者可獲得補償或其他救濟,但僅限于物質損害,且損失累計5000美元以上。法院裁定,被告使用Cookies收集信息給用戶帶來的損失累計未達到5000元,故此法也不適用。DoubleClick是世界最大的網絡廣告公司,該公司經常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用“Cookies”收集其個人數據,以提供針對性的廣告服務。為此,17位消費者和個人隱私保護倡導者向紐約南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非法收集個人數據,違反了聯邦《存儲通信法》、《竊聽法》、《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案例:DoubleClick侵害用戶隱私案案件背景法院裁決D34(接上頁)評價本案最后是以雙方和解結束,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成文法在保護個人數據隱私方面的不足,凸顯了制定信息保護專項立法的現實意義,也反襯了聯邦貿易委員會在數據隱私保護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接上頁)評價本案最后是以雙方和解結束,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35增加數據控制者的義務,擴大數據當事人的權利,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總的來說,通例強化了自然人的數據保護權,同時簡化了跨國公司法規(guī)遵從的程序。該通例2016年4月在歐洲議會獲得通過,預計2018年4月開始實施;同時,1995年指令被全面取代《數據保護通例》(2012年)《數據保護指令》(1995)目標:一是要求成員國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尤其是保護有關個人數據處理方面的隱私權;二是促進個人數據在成員國內部或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通1995年制定的只是一個“指令”,對成員國沒有直接約束力,而需要各國通過國內立法將其有效化,這也導致各國數據保護實踐的較大差異歐盟的法律規(guī)制《歐洲人權公約》公約第8條規(guī)定:每個人的私人及家庭生活、其家庭以及其通訊隱私的權利與自由必須受到尊重,若需要對此做出限制,則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且為民主社會所必需增加數據控制者的義務,擴大數據當事人的權利,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評注:“被遺忘的權利”
“被遺忘的權利”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權利的范疇。被遺忘的權利覆蓋面較廣,它覆蓋一切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權利的主體。被遺忘權利的主體指已被識別的自然人,或可直接/間接通過信息控制者、其他自然人或法人鑒別的自然人。另外,被遺忘的權利保護的是自然個體的人格,其理論根源是個體自決和個體自由,因此權利的主體不包括公司或其他類型的機構。權利的施加對象。被遺忘權利的施加對象是信息控制者,即獨立或與他方合作決定處理個人信息的目的、條件和方法的自然人、法人、公共機構、私營機構或這些機構的代理人。信息控制者拒絕承擔刪除個人信息責任的情況。不少人認為,被遺忘的權利不是絕對的。在執(zhí)行該項權利的時候,必須要兼顧其他同等重要的競爭性權利,這突出表現在被遺忘的權利和言論自由之間的平衡問題。歐盟新提出的這個議案將先前的言論自由是原則、隱私保護是例外的傳統(tǒng)打破了,而是將隱私權保護放在比言論自由保護更重要的位置上。2012年初,歐盟出臺了一項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改革方案,即《數據保護通例》。和歐盟1995年頒布的數據保護指令相比,這個改革方案賦予民眾一項新的關乎個人信息的權利,即民眾有權要求相關機構刪除有關他們的個人數據,同時阻止那些個人數據的進一步傳播。這項權利被稱作“被遺忘的權利”(TheRighttoBeForgotten),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大量存儲所來的隱患。評注:“被遺忘的權利”“被遺忘的權利”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37我國法律規(guī)制3.《侵權責任法》4.《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2.《刑法修正案(七)》1.《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5.《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這些法律雖未直接涉及網絡隱私問題,但為網絡個人數據的保護提供了較高層面的法律依據《決定》主要是對網絡服務提供商進行約束,使之能較好地保護公民在網上提供的個人信息。但第5條規(guī)定的網絡服務商對網上信息的審查,第6條規(guī)定的是實名登記制,第10-11條有關網絡服務商對監(jiān)管部門的法定義務和不履行義務的懲罰,如果分寸把握不當,有可能會導致公權的擴大,最終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顯著特點是僅調整利用信息網絡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而未涵蓋收集、利用等行為類型,凸顯了此司法解釋在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方面的不足法律位階不高,且多注重行政干預,難以為個人信息提供充足的保護,甚至為公權濫用提供了借口我國法律規(guī)制3.《侵權責任法》4.《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討論:奇虎360與騰訊QQ爭斗事件
案件背景處理結果中國政府最后介入此次爭斗事件,責令騰訊停止不兼容行為、奇虎召回360扣扣保鏢。據媒體報道,中國政府認為在這件事上兩家企業(yè)為了各自利益,沒有嚴格執(zhí)行國家相關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在競爭中有不規(guī)范的地方,為了經濟利益損害了網民的公共利益。不少媒體發(fā)表文章認為,此次互聯網企業(yè)大戰(zhàn),最終使用戶的隱私權和選擇權變得如同廢紙,呼吁應加強對用戶權益的保護。奇虎360與騰訊QQ爭斗事件,又稱3Q大戰(zhàn),是指2010年中國兩家大型網絡公司-奇虎公司和騰訊公司-之間互相指責對方不正當競爭的事件,而其爭執(zhí)的重點涉及通過軟件對用戶隱私信息的認定、搜集和保護。2010年9月,奇虎針對騰訊QQ先后發(fā)布了360隱私保護器和360扣扣保鏢,并稱其可以保護QQ用戶的隱私和網絡安全。在該軟件發(fā)布數日后,騰訊公司隨即對此作出回應,聲稱騰訊QQ軟件并沒有侵害到用戶的隱私,360的行為是出于不正當競爭目的而給QQ軟件抹黑。爭論的核心在于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網絡隱私之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問題。2010年11月3日,騰訊發(fā)布《致廣大QQ用戶的一封信》,宣布QQ客戶端將不能與360兼容,QQ將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工作。換句話說,用戶只能在360和QQ之間二選一,沒有任何緩和余地。討論:奇虎360與騰訊QQ爭斗事件案件背景處理結果奇虎36039網傳“海運女”不雅照案陳冠?!捌G照門”事件“人肉搜索”網絡用戶對個人信息的搜集和使用因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加之網絡傳播的快速性、開放性、多級乃至N級傳遞性,使得網絡侵權的主體常常難以認定。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法律能限制的就只能是網絡服務提供商三、網絡用戶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法院認為,在百度百科中專設詞條,并且保存侵權信息,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構成侵權責任,判決百度敗訴涉及侵犯網絡隱私問題和利用網絡傳播淫穢物品的問題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公眾對此問題的看法也顯示很大的主觀性“人肉搜索”涉及多方侵權主體,包括信息征集者、信息提供者、論壇參與者和網絡服務提供商;不同的侵權主體須承擔不同的侵權責任網傳“海運女”不雅照案陳冠?!捌G照門”事件“人肉搜索”網絡用40案例:我國“人肉搜索”第一案
案件背景法院判決法院認為:公民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及《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中規(guī)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向上網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并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任何人不得在電子公告服務系統(tǒng)中發(fā)布含有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信息。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發(fā)現其電子公告服務系統(tǒng)中出現明顯屬于上述信息內容的,應當立即刪除,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法院判決:被告張樂奕停止對原告王菲的侵害行為,刪除刊登在“北飛的候鳥”網站上的文章及照片,發(fā)表道歉函,賠償損失。因大旗網(隸屬北京凌云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進行此項報道時,未對當事人姓名等個人信息及照片進行技術處理,使王菲的隱私權及名譽權受到侵害。凌云公司作為大旗網的注冊開辦單位,應對其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因天涯公司(屬于海南天涯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王菲起訴前將帖子及回復刪除,符合相關規(guī)定,不構成侵權。31歲的女子姜巖在博客上訴說自己丈夫有外遇后,從24層跳樓身亡。此后,姜巖的大學同學張樂奕開辦網站為姜巖討公道,大旗網和天涯社區(qū)刊登和轉載了網民對此事進行評論的帖子。在這些文章中,姜巖的丈夫王菲成了備受譴責的焦點。因不堪忍受,王菲將張樂奕和大旗網和天涯社區(qū)訴至北京朝陽法院,由此造就了中國“人肉搜索”第一案。案例:我國“人肉搜索”第一案案件背景法院判決31歲的女子姜巖41本章思考1、何謂隱私權?隱私權的內容包括哪些?2、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共同點是什么?又有什么區(qū)別?3、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是如何被用來限制新技術對隱私的侵犯的?4、我國全國人大2012年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訂,其中增設的技術偵查條
款對公民隱私的保護有怎樣的影響?5、美國《電子通信隱私法》是否適用于網絡時代的通信隱私保護?6、如何看待棱鏡門事件?它反映了怎樣的權利沖突?7、為什么要對垃圾郵件進行管制?主要有什么管制手段?8、怎樣限制政府機構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9、怎樣限制商業(yè)機構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10、怎樣限制普通民眾對他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11、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網絡傳播法導論-第五章[]課件42總共3節(jié)第五章
網絡侵害隱私權
總共3節(jié)第五章網絡侵害隱私權
43目錄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第二節(jié)通信隱私第三節(jié)數據隱私CONTENTS目錄CONTENTS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第一節(jié)基本概念45一、隱私權的起源基本上沒有隱私權的概念隱私作為一種私權常常受到排斥和貶低古代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美國學者沃倫和布蘭代斯1890年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叫做《論隱私權》的文章,首次使用了隱私權的概念。提出隱私權概念是指一種“不被了解的權利”首個有關隱私權的案例出現在1902年“羅伯森訴羅徹斯特折疊盒生產公司案”首個正式承認隱私權的案例,即1905年“派維斯奇訴新英格蘭人壽保險公司案”西方不少學者認為隱私權是一種支配權,權利人可以決定是否以及怎樣公開、利用自己的隱私。隱私權的概念已經從一種被動的權利向一種積極的權利發(fā)展在西方的起源在中國的發(fā)展隱私權被納入法律并受法律保護與立法上的進步相比,中國民眾的隱私意識相對比較滯后。另一方面,人們的隱私權意識在增強一、隱私權的起源基本上沒有隱私權的概念古代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美二、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何謂隱私權:隱私權指的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權利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僅限于活著的自然人;隱私權所保護的對象是私人生活秘密;對隱私權的侵犯主要有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形式隱私權的內容1.私人信息私人信息指的是有關個人的一切信息資料,比如身高、體重、基因、電話號碼、家庭地址、健康狀況、財產狀況、宗教信仰、檔案材料等2.私人活動私人活動屬于一種動態(tài)的隱私,比如社會交往、夫妻性生活、婚外戀、同性戀、個人在工作之余的休閑活動、個人的通信活動等3.私人空間私人空間也可看作是私人領域,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私人住宅。即便在公共空間,如果某些區(qū)域存在人們對隱私的合理期待,也不排除這些公共場所具有相對私人空間的性質二、隱私權的概念和內容何謂隱私權:隱私權的內容1.私人信息247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從世界范圍來看,對隱私權進行法律保護,其目的主要在于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和精神利益,因此隱私權常被歸入人格權隱私權保護的對象主要是個人私生活秘密,具有特殊的內涵,因而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2009年我國頒布實《侵權責任法》首次從民事基本法的角度對隱私權進行公開承認。然而只是規(guī)定了隱私權的概念,其目的主要在于宣示隱私權應受到侵權法保護,但這不意味著就可以替代人格權法對其的規(guī)定隱私權的可支配性隱私權的可支配性指的是權利主體有權依據自己的意愿處理其隱私權隱私權的可支配性其實也符合現代法學者從另一個角度對隱私權的定義,即“控制自己隱私的權利”,標志著隱私權的內涵從被動的“私生活不受干擾”向主動的“控制自己的信息”的轉變隱私權的可克減性隱私權不是絕對的,當個人隱私和公共利益發(fā)生的時候,往往要優(yōu)先保護公共利益,這就是隱私權的可克減性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表現在和國家安全以及知情權的沖突方面隱私權的克減也不是絕對的,只要該隱私沒有涉及到公共利益,其他人就不應以知情權的名義對其進行侵犯三、隱私權的性質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從世界范圍來看,對隱私權進行法律保護討論: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區(qū)別
隱私權和名譽權同屬人格權,區(qū)別在于:權利主體不同權利客體不同侵害方式不同抗辯手段不同討論: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區(qū)別49四、網絡空間的隱私權1、互聯網時代,隱私權的保護形勢嚴峻2、網絡空間隱私權弱化3、網絡侵犯隱私權保護從傳統(tǒng)的物理空間延伸到時下的虛擬空間、正反3、4、網絡傳播對隱私權的理論和實踐均提出重大挑戰(zhàn)5、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還處于探索和完善當中四、網絡空間的隱私權1、互聯網時代,隱私權的保護形勢嚴峻2、50第二節(jié)
通信隱私第二節(jié)通信隱私51通信隱私的含義:通訊隱私指公民有權運用各種通訊手段與外界進行正當交往,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開拆或竊聽網絡通信的含義:網絡通訊指的是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協議進行的各類數據傳輸,包括電子郵件、短信、語音通訊、視頻通訊等應用手段通信隱私的含義:網絡通信的含義:52美國關于新技術對隱私權侵犯的規(guī)制判例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卡茲訴合眾國案基洛訴合眾國案立法1934年《聯邦通訊法》1968年《綜合防止犯罪與街道安全法》一、新技術和隱私這三個案例基本上都是圍繞憲法第四修正案而展開的。第四修正案規(guī)定:“任何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查封,沒有合理事實依據,不能簽發(fā)搜查令和逮捕令,搜查令必須清楚描述要搜查的地點、需要搜查和查封的具體文件和物品,逮捕令必須清楚描述要逮捕的人”。該修正案旨在限制政府,防止政府在搜查/逮捕公民時濫用權力,但對其的詮釋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該法第605條規(guī)定:未經發(fā)送者授權,任何人不得對通訊進行竊聽,不得將竊聽的存在、內容、物體、主旨、結果和意義向任何人泄露或發(fā)布根據該法案,如果沒有獲得法院授權,截獲通過聽覺或線路傳播的通訊將構成刑事犯罪。該法律在1986年和1994年兩次得到修改,以應對包括網絡傳播在內的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zhàn)美國關于新技術對隱私權侵犯的規(guī)制判例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卡茲案例一: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當事人奧姆斯特德(RoyOlmstead)連同他的70多名同伙因非法販賣白酒而被控罪。執(zhí)法人員是在奧姆斯特德的住宅及辦公室外面安裝了竊聽裝置而獲得這些證據的。本案的關鍵問題在于:通過竊聽手段獲得的電話錄音證據,是否違反了憲法第四修正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法院多數人意見認為:電話竊聽不構成憲法第四修正案意義上的搜查和扣押,而且聯邦官員的竊聽行為系在當事人財產以外的電話線上裝設分機,并沒有物理上侵入當事人的住所。在住所安裝電話的人旨在將其聲音傳到外面,電話線只要超過其住所范疇,其所傳遞的信息便不再處于第四修正案的保護之下。布蘭迪斯法官表達了異議。在他看來,制定第四修正案的時候,強行或暴力入侵公民住所是立法者唯一能想到的入罪方式。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政府有能力通過更微妙的方式對公民隱私進行侵犯,因為不應認為第四修正案對此類行為沒有限制。法院裁決奧姆斯特德最后敗訴,并在監(jiān)獄里呆了四年。案例一:奧姆斯特德訴合眾國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法院多數人意見認54案例二:卡茲訴合眾國案偵查人員在沒有獲得法院授權的情況下在公用電話亭外搭線竊聽,獲取了當事人卡茲將賭博信息通過電話傳送給其他州的委托人。上訴人認為聯邦調查局的監(jiān)聽行為違反了憲法第四修正案,構成了對其隱私權的侵犯。監(jiān)聽獲得的證據應當予以排除。此案發(fā)生前,法院普遍認為第四修正案保護的是人身、住所、文件和財產,是有形存在的東西。執(zhí)法人員在沒有得到搜查令的情況下對這些東西進行搜查,是違憲的。本案的關鍵問題是:公用電話亭是否屬于第四修正案保護的領域?在電話亭頂部設置電子監(jiān)聽錄音設備獲取證據,是否侵犯了電話亭使用者的隱私權?此外,第四修正案的保護領域是否僅限于對有形財產的搜查和扣押?案件背景法院意見在本案中,法院多數人意見聲稱,第四修正案保護的主體是人而不是地方,所以在任何空間(包括公共場所),只要當事人合理認為其享有隱私權,那么該空間便受第四修正案保護。法院裁定,偵查人員沒有取得搜查令,就對卡茲在公共電話亭的通話進行竊聽,是對后者隱私權的侵犯,竊聽來的錄音是為非法證據。布萊克法官提供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竊聽自古以來就存在。立憲者在制定第四修正案的時候肯定是意識到竊聽的存在。如果想對其進行限制,肯定會在條文中有所包含,但他們并沒有那樣做。哈蘭法官在異議書中為此類隱私保護提供了兩步測試的標準:首先,當事人必須顯示對隱私有實際的期待;其次,該期待是必須被當時的社會所認可,是合理的隱私期待。案例二:卡茲訴合眾國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在本案中,法院多數人意55(接上頁)評價卡茲案確立了一項原則:只要搜查的對象是人,對隱私有合理的期待,那么從物理侵入到電子監(jiān)聽,都要受第四修正案的制約。放在目前的信息時代,那意味著如果沒有合理的事實依據,沒有得到法院的搜查令,就不應對民眾進行監(jiān)聽,否則就構成違憲行為。(接上頁)評價卡茲案確立了一項原則:只要搜查的對象是人,對隱56案例三:基洛訴合眾國案懷疑當事人基洛在家里種植大麻,一位聯邦探員未經法院授權便使用紅外線熱影像器對其住宅內部之熱能散發(fā)進行探測,據此獲得一份搜查批準書。相關人員搜查這個宅地,發(fā)現了里面確實種植有大麻,從而將當事人逮捕歸案。本案的關鍵問題是:使用熱影像器是否違反第四修正案,從而構成對當事人隱私權的侵犯?政府認為,熱影像器只是從住宅外得到粗略的影像,看不到住宅內的人物及其活動,因而它并沒有揭示住宅內的私密生活細節(jié),因此不具備客觀的合理隱私期待;同時也因為當事人主觀上并沒有設法防止熱量從屋內散發(fā)出去,因而也不具有主觀的隱私期待。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最高法院多數人意見認為,住宅之內的個人權利必須得到保護。對于居家之內的任何細節(jié),每個人都具有社會所認可的客觀的合理隱私期待權。運用諸如熱影像器的可提升感官能力的技術設備,搜集住宅內部的信息,但這些信息是屬于在通常情況下非經物理性侵入住宅才能獲取的信息,因而構成對個人住宅隱私權的侵犯。評價最高法院通過這樣的判決,在新興技術面前確立了以結果為標準的隱私判斷模式。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用以提升感官或是替代感官的技術,只要并未被公眾普遍使用,就必須關注該技術所帶來的結果。案例三:基洛訴合眾國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最高法院多數人意見認為57我國法律對通信隱私的保護《憲法》第40條1993年《國家安全法》第10條國家安全機關因偵查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條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經過嚴格的批準程序,可以采用技術偵察措施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偵查部分新增技術偵察條款,強化了先前有關監(jiān)聽的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隱私的保護不僅沒有加強,反而呈弱化趨勢明確保護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但同時對其進行限制我國法律對通信隱私的保護《憲法》第40條1993年《國家安全討論:《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改草案關于技術偵察的規(guī)定
與立法先進國家相比,修正案中關于監(jiān)聽的規(guī)定存在諸多問題,對公民隱私的保護相當不力適用范圍模糊批準權不明晰最后手段原則的缺失被監(jiān)聽者權利的缺失討論:《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改草案關于技術偵察的規(guī)定59美國關于網絡侵犯通信隱私的規(guī)制《電子通信隱私法》《外國情報監(jiān)控法》(FISA)二、網絡通信之監(jiān)控該法案由三個制定法構成,即《有線竊聽法》,將截取“通訊”的范圍擴大到電子通訊;《儲存通訊法》,對第三人儲存的非內容通訊信息提供新的保護;以及《筆式記錄器與定位跟蹤器法》,對筆式記錄器與定位跟蹤器法的使用進行了規(guī)定總的來說,《電子通信隱私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民網絡通信隱私的保護,但也明顯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儲存內容超過180日的規(guī)定,明顯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該法旨在為國家安全機關收集外國情報行為確立規(guī)范,是國會用以劃定美國國內執(zhí)法機構與外國情報機構的權限的分界墻。按照該法案,情報機構只能對美國境外的外國人或美國人進行監(jiān)聽2008年美國國會對《外國情報監(jiān)聽法》進行了修正。首先,該修正案允許美國政府對美國境外的外國人進行電子監(jiān)聽;其次,允許美國政府對在美國境外的美國人進行電子監(jiān)聽;其三,免除在外國情報搜集領域與政府合作的電訊網絡公司的法律責任2012年爆發(fā)的棱鏡門事件暴露出FISA的一個重大問題,即普通美國人的通信信息可能被棱鏡計劃大規(guī)模收集美國關于網絡侵犯通信隱私的規(guī)制《電子通信隱私法》《外國情報監(jiān)案例一:合眾國訴沃夏案
案件背景法院意見法院認為,電子郵件的內容屬于第四修正案保護的范疇。法院將電子郵件和傳統(tǒng)的物理郵件進行比較,認為兩者之間本質相似,都含有對隱私的合理期待。如果不授予電子郵件和傳統(tǒng)郵件同等程度的隱私權保護,將不符合常理。在法院看來,“政府如果沒有事先依據合理理由原則獲得搜查令狀,就不應強迫商業(yè)性服務提供商上交其用戶電子郵件的內容。在本案中,執(zhí)法人員在沒有搜查令狀的情況下就對沃夏的電子郵件進行搜查,構成了對第四修正案的違反。此外,鑒于《存儲通信法》在很大程度上允許政府在沒有搜查令狀的情況下對電子郵件進行搜查,該法也是違憲的。2005年3月,美國政府懷疑沃夏(StevenWarshak)及其公司涉嫌欺詐消費者因而對其進行刑事調查。2005年5月,偵查人員依據《存儲通訊法》獲得法院命令,要求網絡服務商努沃克斯(NuVox)保留沃夏電子郵件的內容。偵查人員得以獲得當事人27740封電郵,其中不少郵件含有當事人涉及犯罪活動的信息。評價該案例是首個承認存儲在第三方服務器的電子郵件也包含合理的隱私期待因而受到第四修正案保護的案例。政府如果沒有獲得搜查令狀,就不應對其進行截取。強迫服務提供商上交其用戶的電子郵件,并不能使執(zhí)法人員免除其憲法責任。案例一:合眾國訴沃夏案案件背景法院意見2005年3月,美國政61案例二:“截取”和“接觸”電子通信內容的區(qū)別
背景案例在合眾國訴史密斯案中,法院將“截取”和“接觸”電子通訊進行了區(qū)分?!敖厝 敝傅氖菍﹄娮油ㄐ艃热莸膶嶋H獲得,而“接觸”指的是處于可獲得電子通信內容的狀態(tài);“截取”是一種進行時,而“接觸”則不是。如果執(zhí)法人員使用當事人的密碼,進入其語音郵件系統(tǒng),他是在“接觸”這些通信內容,適用的法律是《存儲通信法》。如果執(zhí)法人員錄下(record)或回收(retrieve)當事人的語音信息,那么就是在“截取”電子通信內容,適用于《有線竊聽法》?!队芯€竊聽法》旨在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截取”(intercept)電子通信,而《存儲通信法》意在防止政府非法“接觸”(access)存儲的電子通信內容。一個需要理清的問題是,“截取”和“接觸”電子通信到底有什么區(qū)別?畢竟所有的電子通信(包括電子郵件)必須先被“存儲”然后才有可能被“截獲”或理解。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電子通信的內容才算是被“截取”而非被“接觸”呢?案例二:“截取”和“接觸”電子通信內容的區(qū)別背景案例《有線竊62討論:棱鏡門
“棱鏡”計劃(PlanningToolforResourceIntegration,Synchronization,andManagement,PRISM)是美國國安局自2007年開始實施的一項絕密級電子監(jiān)視計劃,監(jiān)視的對象包括在美國以外地區(qū)使用相關網絡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外國人通信的美國人。棱鏡計劃是依照美國《外國情報監(jiān)聽法》等法律確立的,表面上看來是合法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合憲的。不少人指出,該計劃存在違背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
的可能。以此為基礎,也有不少人開始質疑《外國情報監(jiān)聽法》2008年修改版的合憲性問題。在國家安全與公民自由權之間如何取舍?討論:棱鏡門“棱鏡”計劃(PlanningToolfor63《憲法》第40條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2000年《電信條例》2000年《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國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刑事訴訟法》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我國的情況此類的法律法規(guī)大多用詞模糊,缺乏明確的授權程序,給執(zhí)法人員攔截通信隱私提供了過多的自主權,也容易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憲法》第40條1997年《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64案例:中國第一起電子郵件侵權案
案件背景評價本案看上去像是侵犯了公民的姓名權,但實質上侵犯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即薛與外界的通信自由受到非法干擾。此案原告高薛燕戈、被告張男均系北京大學心理系的碩士研究生。被告張男獲知美國密歇根大學通過互聯網以電子郵件的形式通知原告薛燕戈,該校為薛提供了1.8萬美元的獎學金后,遂冒充原告給這所大學發(fā)出一封電子郵件,表示薛拒絕該校的邀請。案例:中國第一起電子郵件侵權案案件背景評價此案原告高薛燕戈、65侵占了網絡用戶的計算機使用時間以及存儲空間,破壞了電子郵件給用戶所帶來的通訊紅利,并且浪費了寶貴的網絡寬帶資源可以快速廉價發(fā)送各種電子信息,可以通過任何國家的服務器向任何國家自動發(fā)送垃圾郵件,還可以通過變更、假造、刪除技術信息,規(guī)避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保護措施優(yōu)點——發(fā)送者垃圾郵件指的是計算機系統(tǒng)批量發(fā)送的未經請求電子郵件何謂垃圾郵件缺點——用戶三、垃圾郵件侵占了網絡用戶的計算機使用時間以及存儲空間,破壞了電子郵件給2003年,美國國會通過《2003年未經請求之色情和營銷信息的控制法案》,簡稱《2003年反垃圾郵件法》,以限制和懲罰以互聯網為媒介傳播未經請求的商業(yè)電子郵的行為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對垃圾郵件的界定。該法將垃圾郵件界定為未經請求的商業(yè)性電子郵件。對侵害性、欺騙性商業(yè)電子郵件的禁止。對商業(yè)電子郵件用戶的保護。《2003年反垃圾郵件法》賦予各州的官員和管理機構在本州居民的理由受到侵害時可以對違法者提起民事訴訟。此外,受到違法行為影響的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也可以違法者提起民事訴訟。該法案并沒有賦予受到垃圾郵件侵害的收件人直接向違法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此外,情節(jié)嚴重的話,違反者可能面臨刑事處罰。2003年,美國國會通過《2003年未經請求之色情和營銷信息中國的信息產業(yè)部2005年11月頒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法填補了中國在治理垃圾郵件方面的立法空白,使垃圾郵件治理工作從此變得有法可依。我國的法律規(guī)制按照《辦法》,為了有效打擊垃圾郵件,可從規(guī)范和加強互聯網郵件服務管理的基本措施入手?!掇k法》沒有對垃圾郵件進行界定,而是進行了如下列舉:故意偽造或隱匿發(fā)送者電子郵件地址等真實信息的電子郵件;未經接收者明確同意而向其發(fā)送的包含商業(yè)廣告內容的電子郵件等對于廣告性電子郵件,《辦法》規(guī)定了“選擇加入”(opt-in)和“選擇退出”(opt-out)兩種用戶選擇。《辦法》規(guī)定,對于廣告性質的垃圾郵件,由信息產業(yè)部認定和查處?!掇k法》對于垃圾郵件發(fā)送行為基本上是采取了行政或刑事處罰措施。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也很少見到有關垃圾郵件的民事訴訟?!掇k法》在遏制中國不斷上升的垃圾郵件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在法律效力上還是一部行政規(guī)章。201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首次在法律層面對商業(yè)性電子郵件進行了規(guī)范,該決定明確將垃圾郵件局限在商業(yè)性電子郵件方面,這和國際上的反垃圾郵件立法趨勢保持了一致。中國的信息產業(yè)部2005年11月頒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第三節(jié)
數據隱私第三節(jié)數據隱私69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德國的法律規(guī)制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一、政府機構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德國的法律規(guī)制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一、政府機構對個人70首次承認憲法上的隱私權包括信息隱私和自決隱私對隱私權的憲法保護,不僅僅局限于第四修正案對非法搜查和占有的禁止,而是擴展到對個人信息之非法搜集和泄露的限制方面信息隱私權的憲法保護:沃倫訴羅伊案《信息自由法》目的是督促政府機構向公眾公開其所持有的檔案、文件等信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時實現對政府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衡立法要義是公開是原則,保密是例外。在積極倡導政府信息公開的同時,《信息自由法》力圖在信息公開和其他競爭性權利之間取得平衡,這集中體現在信息公開的九個例外方面,即政府在九種例外情形下,可以不選擇公開其擁有的信息美國的法律規(guī)制1974年《隱私法》第一部全面保護個人隱私的聯邦立法,規(guī)定美國政府機構在收集、儲存、使用公民個人信息時所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隱私法》旨在防止政府機構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然而,該法案只適用于聯邦政府機構,而不適用于州政府的地方政府的行政機構,更不適用于民間商業(yè)組織,無形中大大降低了該法的效能首次承認憲法上的隱私權包括信息隱私和自決隱私信息隱私權的憲法1983年的憲法判決在特定領域進行立法以便對個人信息自決權進行干涉時,必須限定在合目的性的、必要的范圍內德國的法律規(guī)制《聯邦數據保護法》同時規(guī)制政府機構和私人組織對個人數據的處理行為1983年的憲法判決在特定領域進行立法以便對個人信息自決權進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3.《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第24、25條4.《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4條2.《護照法》第12條1.《身份證法》第6條5.《刑法修正案(七)》6.《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第10條這些法律規(guī)定常常是針對某項具體的信息收集行為,其應用范圍和法律效力均十分有限該條款基本上可以運用到所有政府信息庫的使用方面,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還只是停留在原則性規(guī)定的層面。里面的但書條款使得行政機關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對公民個人信息是否可以公開具有最后的裁定權。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這兩部法律都對政府機構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進行了籠統(tǒng)性規(guī)范,和美國、德國制定法律專門限制政府的模式存在較大差別。而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約束政府行為的法律機制,就有可能存在政府濫用權力進而損害公民隱私權的情況中國的法律規(guī)制3.《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第24、25條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二、商業(yè)機構對個人數據的收集和使用通過用戶注冊獲得個人數據通過Cookies獲得用戶的個人數據利用搜索引擎收集商業(yè)信息通過在電腦硬/軟件中安置信息收集程序進行法律規(guī)制之必要性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對私人資料的搜集變成一件非常容易、非常簡單的事情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在網上搜集個人數據的方法二、商業(yè)機構74美國的規(guī)制手段相關法律對于商業(yè)機構的個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美國目前采取的是分散立法模式,即特定信息領域進行專項立法保護《公平信用報告法》、《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安全港協議業(yè)界自律建議性行業(yè)指導網絡隱私認證技術保護模式隱私政策聲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角色美國聯邦貿易委員(FTC)它不僅能彌補分散式立法的缺陷,而且還能和業(yè)界自律進行無縫對接,促使后者真正履行隱私保護的承諾美國的規(guī)制手段相關法律業(yè)界自律建議性行業(yè)指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案例:DoubleClick侵害用戶隱私案
案件背景法院裁決布赫瓦爾德(NaomiReiceBuchwald)法官于2001年3月做出判決,駁回原告三項指控。理由如下:(1)《存儲通信法》規(guī)定,未經授權或超越權限侵入電子通訊設備,獲取暫存其中的電子通訊內容的行為違法,但得到“用戶”授權的除外。原告指控DoubleClick公司違反這一規(guī)定,但法院認為該公司已得到與其有業(yè)務關系的網站的授權,故應適用例外條款;(2)《竊聽法》規(guī)定,任何人攔截有線、口頭或電子通訊的行為構成犯罪,但如果當事人獲得通訊方的同意,則可以免責,除非行為目的是為了犯罪或侵權。法院認為,DoubleClick攔截本身不存在違法問題,以為它是獲得了用戶的授權;攔截的目的是商業(yè)性的、合法的,而不是為了犯罪或違法。因此不存在違反竊聽法的問題;(3))《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規(guī)定:通過國內或國際線路未經授權或超越權限侵人計算機,從受保護的計算機上獲取信息違法,任何因此遭受損害或損失者可獲得補償或其他救濟,但僅限于物質損害,且損失累計5000美元以上。法院裁定,被告使用Cookies收集信息給用戶帶來的損失累計未達到5000元,故此法也不適用。DoubleClick是世界最大的網絡廣告公司,該公司經常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用“Cookies”收集其個人數據,以提供針對性的廣告服務。為此,17位消費者和個人隱私保護倡導者向紐約南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非法收集個人數據,違反了聯邦《存儲通信法》、《竊聽法》、《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案例:DoubleClick侵害用戶隱私案案件背景法院裁決D76(接上頁)評價本案最后是以雙方和解結束,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成文法在保護個人數據隱私方面的不足,凸顯了制定信息保護專項立法的現實意義,也反襯了聯邦貿易委員會在數據隱私保護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接上頁)評價本案最后是以雙方和解結束,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77增加數據控制者的義務,擴大數據當事人的權利,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總的來說,通例強化了自然人的數據保護權,同時簡化了跨國公司法規(guī)遵從的程序。該通例2016年4月在歐洲議會獲得通過,預計2018年4月開始實施;同時,1995年指令被全面取代《數據保護通例》(2012年)《數據保護指令》(1995)目標:一是要求成員國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尤其是保護有關個人數據處理方面的隱私權;二是促進個人數據在成員國內部或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通1995年制定的只是一個“指令”,對成員國沒有直接約束力,而需要各國通過國內立法將其有效化,這也導致各國數據保護實踐的較大差異歐盟的法律規(guī)制《歐洲人權公約》公約第8條規(guī)定:每個人的私人及家庭生活、其家庭以及其通訊隱私的權利與自由必須受到尊重,若需要對此做出限制,則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且為民主社會所必需增加數據控制者的義務,擴大數據當事人的權利,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評注:“被遺忘的權利”
“被遺忘的權利”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權利的范疇。被遺忘的權利覆蓋面較廣,它覆蓋一切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權利的主體。被遺忘權利的主體指已被識別的自然人,或可直接/間接通過信息控制者、其他自然人或法人鑒別的自然人。另外,被遺忘的權利保護的是自然個體的人格,其理論根源是個體自決和個體自由,因此權利的主體不包括公司或其他類型的機構。權利的施加對象。被遺忘權利的施加對象是信息控制者,即獨立或與他方合作決定處理個人信息的目的、條件和方法的自然人、法人、公共機構、私營機構或這些機構的代理人。信息控制者拒絕承擔刪除個人信息責任的情況。不少人認為,被遺忘的權利不是絕對的。在執(zhí)行該項權利的時候,必須要兼顧其他同等重要的競爭性權利,這突出表現在被遺忘的權利和言論自由之間的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租房合同范例房東
- 加盟中通合同范例
- 二手卡丁車出售合同范例
- 注冊會計課件轉讓合同范例
- 如何緩解月經痛
- 2024年淋浴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雙開口開啟式地面插座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至2030年中國智能直流電源檢測儀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4至2030年車門壓條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至2030年紙面禮品盒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血管瘤護理措施
- 智能穿戴行業(yè)發(fā)展趨勢
- 公共場所的肺結核消毒措施
- 圓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 春節(jié)晚宴策劃方案1
- 如何制作一個簡易的動物細胞模型
- 2024年便攜式X光機行業(yè)分析報告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 騰訊公司營銷策略
- 起重指揮手培訓課件
- 農商銀行信貸客戶經理管理辦法
- 人才公寓建設實施計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