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隋唐-第四章單元測試方案_第1頁
中國古代史隋唐-第四章單元測試方案_第2頁
中國古代史隋唐-第四章單元測試方案_第3頁
中國古代史隋唐-第四章單元測試方案_第4頁
中國古代史隋唐-第四章單元測試方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中國古代史隋唐第四章單元測試方案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50分鐘第Ⅰ卷(本卷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隋滅陳,大軍直入建康,陳亡;前秦攻晉(淝水之戰(zhàn)),大敗而回。歷史上對此有不同的評論,你認為正確的是:A、北人為夷狄之邦,南人為華夏正統(tǒng)B、國力強弱是戰(zhàn)爭勝敗的基礎C、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的動用是戰(zhàn)爭勝敗的關(guān)鍵D、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的決定因素2、隋朝開鑿大運河的重要原因是:A、適應洛陽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B、江南地區(qū)經(jīng)濟地位日益重要C、江南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日益重要D、為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開辟運輸通道3、隋朝與秦朝的相似之處有:①短期而亡②經(jīng)濟在短期內(nèi)有了很大的發(fā)展③修建了重要意義的水利工程④開創(chuàng)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4、隋朝時一商人從余杭經(jīng)水路到長安做生意,其正確路段是:①通濟渠②永濟渠③廣通渠④邗溝⑤江南河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⑤④①③5、連接長江水系和其他水系的古代水利工程有:①江南河②靈渠③通濟渠④邗溝⑤永濟渠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⑤6、唐太宗從隋朝滅亡中吸取的教訓中最根本的是:A、知人善任,虛懷納諫B、革新、完善制度C、興科舉、大辦學校D、“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7、史學家曾對一位古代君王的作為評價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位君主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8、“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睂Υ嗽姴粶蚀_的理解是:A、較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B、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比唐太宗時期社會經(jīng)濟更繁榮C、詩人夸大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D、官府和地主的倉庫都非常充實,農(nóng)民也有大量存糧9、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分別出現(xiàn)封建盛世的共同的、突出的原因是:A、善于納諫B、選拔人才C、輕徭薄賦D、減輕刑罰10、唐初的措施中,對穩(wěn)定秩序、鞏固封建統(tǒng)治作用最大的是:A、推行三省六部制B、實行均田制C、完善科舉制D、“庸”的實行11、唐朝前期實行的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度,其完善的含義是:A、使皇權(quán)進一步強化B、增設了中央權(quán)力機構(gòu)C、使地方權(quán)力進一步削弱D、使中央各部門權(quán)力互相制約12、唐初皇帝調(diào)整統(tǒng)治政策所發(fā)揮的作用,客觀上最能體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仁政”主要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舉制B、租庸調(diào)制、科舉制C、均田制、科舉制D、均田制、租庸調(diào)制13、隋唐實行科舉制,從本質(zhì)上反映了:A、隋唐統(tǒng)治者注重選拔人才B、選擇人才的標準是“唯才是舉”C、選擇人才的方式日趨完善D、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階級關(guān)系變動,士族日益衰落14、隋朝開創(chuàng)的制度有:①租庸調(diào)制②科舉制③均田制④府兵制⑤募兵制A、①②③④⑤B、①②C、②③D、①③④15、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經(jīng)大量運往洛陽等地,①表明我國經(jīng)濟重心已經(jīng)南移②反映了南方經(jīng)濟地位的上升③體現(xiàn)了大運河的歷史作用④說明南北經(jīng)濟交流加強: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16、請按照下列唐朝城市的排列標準,從A、B、C、D中再選出一個:①定州②益州③亳州④宋州A、揚州B、洛陽C、洪州D、邢州17、“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上述詩描寫的城市是:A、揚州和成都B、長安和益州C、揚州和長安D、長安和洛陽18、唐太宗時,曾有人建議修長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勞民”。這說明:①唐朝初期北方邊境安定,長城已失去防御作用②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節(jié)省民力發(fā)展經(jīng)濟③唐有精兵強將,能主動反擊北方民族侵擾④唐太宗采用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間日趨融合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19、下列也唐玄宗有關(guān)的是:A、唐朝設置市舶使B、大食使節(jié)來唐朝C、冊封皮羅閣為云南王D、接見波斯國王和王子20、唐朝時統(tǒng)治勢力達到新疆地區(qū)并且接受中央政府冊封的少數(shù)民族有:①突厥②回紇③靺鞨④契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21、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和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別是在:A、西漢、隋朝B、東漢、隋朝C、西漢、唐朝D、東漢、唐朝22、下列各項屬于我國古代學習、吸收外國科技文化成果的是:①《綴術(shù)》②醫(yī)術(shù)③二進位記數(shù)法④雜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23、唐朝時我國對外交往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盛況,其原因有:①中國國力強盛,經(jīng)濟文化處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②中外交通發(fā)達③唐政府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④唐朝政府鼓勵對外交往⑤各國臣服歸順唐政府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24、兩漢和隋唐時期,都有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南亞各國進行聯(lián)系,兩個時期絲綢之路的終點分別是:A、印度半島南端、波斯灣B、波斯灣、羅馬C、波斯灣、印度半島南端D、印度半島南端、安息25、唐朝時與中國政府有使節(jié)往來的國家有:①東羅馬②大食③日本④朝鮮⑤印度⑥波斯⑦索馬里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⑤⑥⑦D、①②③④26、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定子午線的長度,這表明我國古代人民當時就:A、已了解地球與月球的關(guān)系B、能測定地球緯度的長度C、對測量地球的大小作出了貢獻D、在探索地球晝夜的互換的原因27、“以硫黃、雄黃合硝石,并密(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我們可看到這段材料記載的最早書籍是:A、隋朝的書籍B、唐初的書籍C、唐朝中期的書籍D、唐朝末年的書籍28、對我國石窟藝術(shù)的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石窟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宣揚佛教和道教的產(chǎn)物B、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和繪畫藝術(shù)的寶庫C、莫高窟是世界藝術(shù)寶庫之一D、石窟藝術(shù)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藝術(shù)上的巨大成就29、與唐朝詩歌繁榮有直接關(guān)系的是:A、唐朝的強盛B、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C、唐朝統(tǒng)治者喜歡詩歌D、科舉制實行30、唐朝儒、法兩家的思想和當時的佛、道兩教在本質(zhì)上的相同點是:A、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意識B、麻醉人民C、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利用D、促進藝術(shù)的發(fā)展第Ⅱ卷非選擇題部分(本卷有3小題,共40分)31、(13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朕之小女,長自宮闈,言適無言,豈不鐘念?但朕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誠祈,更敦和好……降(嫁)彼吐蕃贊普,即于今月廿十七日,朕親自送于郊。――《唐大詔全集》材料二貞觀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蠻國,表疏不順,請發(fā)兵討擊之?!碧谠唬骸氨撸瑑雌?,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來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堅自恃兵強,欲必呑晉室,興兵百萬,一舉而亡……朕今見此,豈得輒即發(fā)兵?”。――摘自《貞觀政要》材料三(貞觀四年)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陁,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萬口,詔群臣議區(qū)處之宜。……彥博曰:“王者這于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今突厥窮來歸我,奈何棄之不受乎!孔子曰:"有教無類",若救其死亡,授之以生業(yè),教之禮儀,數(shù)年之后,悉為吾民。選其酋長,使入宿衛(wèi),畏威懷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彥博策……――摘《資治通鑒》卷193請回答:⑴(3分)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政策是什么?實行依據(jù)是什么?⑵(3分)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政策是什么?實行的依據(jù)是什么?⑶(3分)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政策是什么?實行的依據(jù)是什么?⑷(2分)上述政策的出發(fā)點是什么?⑸(2分)綜上所述,你能得到什么認識?32、(13分)漢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都出現(xiàn)了盛世局面和治世局面,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三⑴(4分)漢唐時期有哪些封建盛世和治世局面?材料三⑵(6分)上述治世和盛世局面出現(xiàn)的共同原因有哪些?⑶(4分)由上述問題你可以得到什么認識?33、(14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憶昨深山里,終朝看火耕?!报D―劉禹錫《竹枝詞》材料二“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溫庭筠《燒歌》請回答:⑴(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它又帶來了怎樣的負面影響?⑵(5分)材料三(即上圖)的名稱是什么?出現(xiàn)在何時何地區(qū)?它有什么特點和作用?⑶(2分)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實。⑷(2分)從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實中,你可得到哪些認識?高三《中國古代史》明清單元測試·答題卷班級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號______成績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題號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31、(13分)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14分)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13分)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DBBDCDCDBBDDDBB題號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BCABCBACCCADA31、(13分)⑴(3分)政策:和親政策(1分)依據(jù):身為皇帝,體恤黎民百姓,促進民族友好。(2分)⑵(3分)政策:反對武力,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民族矛盾。(2分)依據(jù):前秦使用武力而招致敗亡。(1分)⑶(3分)政策:不改變突厥原有部落組織和風俗情況,以突厥首領(lǐng)管理突厥人。(2分)依據(jù):孔子曰“有教無類”。(1分)⑷(2分)出發(fā)點:緩和民族矛盾,維護唐朝統(tǒng)治,鞏固國家統(tǒng)一。⑸(2分)認識: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有利于民族團結(jié),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32、(14分)⑴(4分)“文景之治”、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