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史_第1頁
中國古代哲學史_第2頁
中國古代哲學史_第3頁
中國古代哲學史_第4頁
中國古代哲學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川北孤舟川北孤舟以德配大、一陰一陽之謂道、仁政、中庸、忠恕、心齋、虛壹而靜、浩然正氣、良知良能、兼相愛交相利、小國寡民、五德終始說、白馬非馬、天人相分、觀物取象、頓悟成佛(16)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關于“道”的闡述、孟子性善論、墨子兼愛、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賢思想、墨子所謂的“三表”指的是什么?莊子逍遙游的思想、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管子》的陰陽五行說、荀子性惡論、荀子的夫人相分思想、公孫龍白馬非馬論、惠施合同異思想、道家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1、以德配大:西周初期的一種倫理觀點,周公倫理思想的重要部分。認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體,它只輔祐和選立有德行的人為君王??隙ㄈ?的力量和道德的現(xiàn)實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權(quán)威。2、一陰一陽之謂道:就爻辭說,指陰陽兩爻不能孤立存在;就事物說,指天地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道:指事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一陰一陽的交替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 “道”,指過程和規(guī)律。是對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發(fā)展。語出《周易?系辭上》。3、仁政:孟子是在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張的。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可以團結(jié)人民,抵御外來侵略,進而統(tǒng)一天下。其主要內(nèi)容有:(1)恢復井田制,“制民包產(chǎn)”;(2)減免刑罰,減輕稅賦以“養(yǎng)民”;(3)反對世襲,要“尊賢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對百姓“謹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驅(qū)之向善”。4、中庸:儒家倫理思想和方法論原則?!爸小本褪钦f不要過分、過頭,也不要不足、不夠,即無過,也無不及;“庸”平常。作為道德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作為方法指“用中”,即把無過不及作為處理一切事物的原則和方法。 《論語?雍也》5、忠恕:忠:就是孔子講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恕,孔子明確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忠”要求積極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忠恕是實行“仁”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即“為仁之方”。6、心齋:即心靈之齋戒。心齋則不聽不思,達到精神的虛靜。要求人們精神統(tǒng)一,關閉耳目感官通道,停止一切思慮活動,達到心靈的虛靜。心齋的關鍵在于“虛”,虛而又虛,以至于忘卻自身的存在。唯有精神虛靜可以得道,唯有得道才能真正達到虛靜?!肚f子?人問世》7、虛壹而靜:荀子提出的學習知識及修養(yǎng)己身的方法。專一、虛心而冷靜地觀察事物 ,才有可能獲得正確的認識?!盾髯?解蔽》8、浩然正氣:這種氣是指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tài)“主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純由內(nèi)心“集義而生”不待外永,后人把浩然之氣理解為一種最高的正氣和節(jié)操。《孟子?公孫丑上》PPT9、良知良能: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對善的直覺,良能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能。有的人對問題沒有思考過,可是他能感覺到是好還是不好,說明他的天性好;有的人并沒有學過,可是他能做,說明他的天性好?!睹献?盡心上》10.兼相愛交相利:把兼相愛與交相利緊密聯(lián)系一起,交相利成為兼相愛的目的與內(nèi)容,把兼相愛與為天下興利除害的功利目的緊密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了重視功利的特點。,主張不分親疏尊卑貴賤,人人彼此相愛?!赌?兼愛上》11、小國寡民:老子認為,知識使人多欲,多欲則不知足,而不知足則是禍亂之源。因此他提出的理想社會是純自然經(jīng)濟的小生產(chǎn)社會,國土面積很小,人口很少,人民死守著家園過著僅可溫飽的簡樸生活。《老子?八十章》12、五德終始說:是戰(zhàn)國末期陰陽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鄒衍提出的學說,反映了鄒衍的宇宙觀和歷史觀。所謂“五德”,即五行的屬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認為水、火、金、木、土五種物質(zhì)相克的循環(huán)變化,決定著歷史上王朝的興替和制度的變化。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才顯示祥符,表明已坐穩(wěn)了皇位。后一德勝過前一德時,王朝就發(fā)生更迭了。13、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白”是指事物的顏色,“馬”是指一物的形體,描述顏色的概念與描述形體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們認為“白”是命“色”的,“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馬”就是“白馬”,不能說“白馬是馬”,只能說“白馬非馬”。公孫龍又說,如果有人要馬,那么黃馬、黑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馬與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說黃馬、黑馬都是白馬了。因此白馬不等于馬?!鞍遵R非馬”說只限于探討個別與一般之間的差異,并不否認屬種間的包含關系,從內(nèi)涵和外延兩個方面發(fā)展了中國古代邏輯的概念論。但是,此命題在強調(diào)個別與一般的差異時沒看到二者的辯證關系,這是片面的。14、大人相分:儒家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看法,認為天與人各有自己的規(guī)律與特點。荀子認為大人各有職責,人類社會有自己的特點,人生禍福吉兇是人所決定的,而與所謂天沒有關系。《荀子?大論》15、觀物取象:《周易?系辭》中對易象產(chǎn)生源由的解釋。認為卦象是象征宇宙間的天地萬物的,易象的產(chǎn)生源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16、頓悟成佛:禪宗用語。意為人們無須經(jīng)歷長期修習,只要剎那間領悟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時。成佛只是指一念之間對“即心是佛”原理的直覺和體悟,無階級次第可分。二、繼續(xù)編1、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色:(1)辯證思維傳統(tǒng)。中國古代的辯證法思想以陰陽為基本范疇。具體體現(xiàn)為:一與二;和合與中庸思想;變化發(fā)展。首先,變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其次,變是非常和常的統(tǒng)一。再次,“變”是矛盾的化解。(2)濃郁的社會情結(jié)。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人倫道德本位,內(nèi)圣與外王;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憂患意識。(3)天人合一思想。大范疇的含義:一是自然之大。二是主宰之大。三是本體之大。四是至善境界。;天人之際的兩大命題:天人合一、天人相分2、孔子“仁”的思想(1)克己復禮為仁,這是仁的最終目標。(2)孝、悌。仁的根本。(3)忠、恕,為仁之方。從積極方面說,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這也就是所謂“忠”。如果再從消極方面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對待我,我也就不要這樣對待他人,這就是所謂“恕”。(4)以恭、寬、信、敏、惠為要事。在孔子看來,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可作為能使“天下為仁”的五種美德。3、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要旨是恢復周禮。等級嚴密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包括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道德規(guī)范、禮節(jié)儀式等等。(2)以禮為標準。(3)強調(diào)道德教化(4)親親與賢賢(5)以仁為禮的內(nèi)容。“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信》4、老子的辯證法思想(1)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2)發(fā)展變化的思想:老子看來,任何事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3)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的思想:老子認為,當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就是所謂的“反者道之動”5、老子關于“道”的闡述(1)道是萬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2)道是抽象的本體(3)道是事物存在的根據(jù),是萬事萬物的本體(4)道是支配萬物運行、生化的根本規(guī)律6、孟子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哲學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1)四端:惻隱之心一一仁、羞惡之心一一義、辭讓之心一一禮、是非之心一一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現(xiàn),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所以孟子認為沒有四端,則不能成為人。(2)強調(diào)學習、習染對人性的改造作用。他認為,人所表現(xiàn)的不善行為甚至惡欲,并非天生的質(zhì)性有所不善,而是“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即是由外界因素影響所致,所以主張教育要擴充先天所賦予的善性,幫助其將喪失的本性尋找回來:“學問之道無他,求放心而已矣?!?、墨子兼愛、非攻思想(1)兼相愛,交相利。因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兼愛上》。這就是墨子的“兼愛”思想,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墨子提倡的“兼相愛”是以“交相利”作為基礎的,也是以“交相利”為具體內(nèi)容的。因為“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兼愛中》人人相愛相利,社會上相互殘殺爭奪的現(xiàn)象就自然消滅也就達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2)提倡“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zhàn)爭嚴格區(qū)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8、墨子尚同、尚賢思想(1)尚賢。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把把一個人是否有能力作為選才的標準,不注重其出生。(2)尚同。“上同而不下比”。最高統(tǒng)治者由賢者擔任,根據(jù)最高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標準,統(tǒng)一是非,整飭綱紀,懲罰淫暴。9、墨子所謂的“三表”指的是什么?何謂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币赃^去的間接經(jīng)驗作為衡量真?zhèn)问欠堑臉藴??!跋略彀傩斩恐畬??!币灾苯咏?jīng)驗作為真理的標準。(3)廢(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睆纳鐣涡Ч麃頇z驗知識真假和言論好壞。10、莊子逍遙游的思想逍遙:莊子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他幻想擺脫一切外物和肉體的束縛,從而追求一種個人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認為順著自然的規(guī)律,把握陰、陽、風、雨、晦、明六氣的變化,游于無窮的境域,才是脫離了條件約束的絕對自由境界。所以說,至人、神人、圣人沒有偏執(zhí)的己見,揚棄功名的束縛,而達到精神與天地自由往來的理想境界莊子提出“有待”和“無待”相對立的概念 ,“待”意指需要的條件,如列子御風而行,其逍遙有待于風,則為所待的風限制而不能絕對地自由。只有“無待”,擺脫條件的限制,其逍遙才是絕對自由的。莊子所追求的“無待”境界,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絕對的精神世界。11、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1)莊子的相對主義,首先表現(xiàn)為否認客觀事物的質(zhì)的區(qū)別。(2)莊子從相對主義出發(fā),對人的認識能力(感覺和理性)和知識的可靠性也表示懷疑。(3)莊子的相對主義還表現(xiàn)在否認認識(真理)的客觀標準上,陷入了不可知論。(4)最后,莊子完全否定認識的可能和必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12、《管子》的陰陽五行說《管子》將陰陽和五行、五方、四時相配,解釋季節(jié)更迭和大象變化?!豆茏印贩Q陰陽為“天地之大理”,又說:"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南方曰日,其時曰更,其氣曰陽";“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出入";"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北方曰月洪時曰冬,其氣曰寒"。將陰陽和“五行”、“五方”、“四時”相配合,解釋季節(jié)更迭和大象變化,為初始陰陽、五行說的自然哲學特征。13、荀子性惡論(1)人生來的本性是惡的?!吧泻美伞?、“生而有疾惡焉”?!吧卸恐?,有好聲色焉”,“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性惡》(2)荀子批評孟子沒有把本性和人為區(qū)別開來,不曉得“性偽(為)之分”“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薄梆嚩?,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薄肮适ト嘶詣t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3)對性惡的論證“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 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薄缎詯骸芬虼耍诵允恰皭骸钡?,“善”是人為的結(jié)果。荀子的性惡論,反對孟子的天賦道德淪,提出道德規(guī)范,禮儀制度等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14、荀子的夫人相分思想從承認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性出發(fā),荀況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有自己的職分和規(guī)律。認為社會治亂只能從社會本身去找?!氨埽◤姡┍荆ㄞr(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供養(yǎng)充足)而動時,則天不能?。谎蓝贿ú铄e),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荒廢)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供養(yǎng)不足)而動罕(懶惰),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違背)道而妄行,則大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遇到的天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薄洞笳摗?5、公孫龍白馬非馬論公孫龍認為“白”是指事物的顏色,“馬”是指一物的形體,描述顏色的概念與描述形體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們認為“白”是命“色”的,“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馬”就是“白馬”,不能說“白馬是馬”,只能說“白馬非馬”。公孫龍又說,如果有人要馬,那么黃馬、黑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馬與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說黃馬、黑馬都是白馬了。因此白馬不等于馬?!鞍遵R非馬”說只限于探討個別與一般之間的差異,并不否認屬種間的包含關系,從內(nèi)涵和外延兩個方面發(fā)展了中國古代邏輯的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