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在20世紀以前的800多年中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_第1頁
學術觀點:在20世紀以前的800多年中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_第2頁
學術觀點:在20世紀以前的800多年中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_第3頁
學術觀點:在20世紀以前的800多年中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_第4頁
學術觀點:在20世紀以前的800多年中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6學術觀點:在20世紀以前的800多年中,對王安石的主流評價從南宋至晚清絕大多數(shù)史家及思想家評論王安石及其變法的最為主要的觀點,是認為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并最終導致北宋亡國,而這個觀點的出籠恰恰是與南宋初期的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北宋末年,女真族貴族建立的金政權滅遼之后,又發(fā)動滅亡北宋的戰(zhàn)爭,宋徽宗不敢承擔歷史的責任,匆忙讓位于宋欽宗。宋欽宗為了挽救危局,爭取人心,首先貶竄禍國殃民的蔡京集團。因為蔡京不僅營私舞弊,貪污腐化,殘害忠良,而且自稱是王安石的弟子,打著王安石的改革旗號繼續(xù)進行所謂的“改革”,所以后來人們在檢討造成北宋危亡的原因,以確定由誰來承擔造成國破家亡的歷史罪責時,自然就把責任推到了王安石身上,認為王安石是歷史的罪人,把王安石的諸項新法稱作聚斂之術“聚斂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財思想視作興利之道“剝民興利”。在宋明史書中,王安石經(jīng)常被描述為北宋亡國的元兇,這種觀點幾乎成為官方定論,并被社會普遍接受,如編于南宋后定于明代的話本小說《拗相關》就是以“我宋元氣皆為熙寧變法所壞,所以有靖康之禍”為基準,把王安石描繪成為一個禍國殃民、剛愎自負、不近人情的佞臣。盡管自南宋以來,王安石“受謗七百有余年”,但其中間也有為其辯誣鳴怨,給予王安石個人品質以高度評價。清人蔡上翔的《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書是晚清以前為王安石辯誣的代表作,影響很大。另外,王安石不論受到何種的非議或誣謗,在他的江西老家,人們還是以出了像他這樣一位“鄉(xiāng)賢”而感到自豪。鄉(xiāng)人們不僅延綿不斷地為他供祀香火,而且勇敢地站出來,為歷史不公的評價鳴不平,為他所受的歷史冤屈辯誣正名。如著名學者陸九淵、吳澄、虞集、章袞、陳汝锜、李紱、蔡上翔、楊希閔均是江西臨川人,王安石的同鄉(xiāng),他們對王安石的褒揚,是中國古代尊重和敬仰“鄉(xiāng)賢”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一種表現(xiàn)。龔自珍是19世紀前期開先風的思想家,面對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他指陳時弊,倡言“更法”推崇王安石,認為只有像王安石那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國家才有希望。進入20世紀以后,人們開始運用近代科學的觀點和方法重新評價王安石及其變法。梁啟超1908年出版的《王荊公》一書是20世紀上半期研究王安石及其新法影響最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自南宋以降至元明清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一直以否定性評價為主流,直到此書出版才改變了南宋初以來的這種局面,為王安石及其變法徹底翻案。梁啟超給王安石及其變法以全新的評價,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把免役法視作“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認為保甲法“與今世所謂警察者正相類”,總之,“今世歐洲諸國,其所設施,往往與荊公不謀同符?!绷簡⒊目隙ㄐ栽u價為大多數(shù)人所遵奉而成為20世紀前半葉的主流觀點。20世紀后半葉,特別是后20年的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并呈現(xiàn)出一些新特點。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其最高理想是通過生產(chǎn)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財產(chǎn)不平等。因而建國之初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在城鄉(xiāng)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由私有制改變成國有制或集體所有制形式,在生產(chǎn)資料公有的基礎上,通過打擊、鎮(zhèn)壓和改造地主、富農(nóng)、資產(chǎn)階級或稱不勞而獲的階級和建立防止貧富兩極化的均富機制,實現(xiàn)社會平等。如在城鎮(zhèn)工礦企業(yè)實行低工資、多就業(yè)、低消費型的均富模式,在鄉(xiāng)村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這樣的社會氛圍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所產(chǎn)生的潛在影響即表現(xiàn)在:五六十年代研究者對王安石的“摧抑兼并、均濟貧乏”給以充分的肯定和稱贊,甚至把是否堅持“摧抑兼并”看作是熙寧與元豐以后變法性質變化的路標,并以此衡量變法的進步與倒退。及至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使集中統(tǒng)一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型,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形式也開始發(fā)生變化,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社會生活觀念也由嫉富、抑富轉向羨富、揚富,理論界則對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的種種弊端進行抨擊和反思,這些變化也在悄悄影響研究者對王安石的“摧抑兼并、均濟貧乏”的變法思想進行新的思考,集中在兩點:一是對王安石試圖通過“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來達到“摧抑兼并”的作法提出批評,認為摧抑兼并實質上是國家運用政權力量來排斥一般兼并而自為兼并。有人認為,經(jīng)濟政策上的倒退,最主要表現(xiàn)為政府對經(jīng)濟事務的強權干預;變法擴大了封建國家贏利性經(jīng)營規(guī)模,官營經(jīng)濟體系發(fā)達,對民間工商業(yè)發(fā)展極為不利。二是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摧抑兼并、均濟貧乏”的措施,不僅沒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貧民的經(jīng)濟負擔。這些新思考的背后顯然打著很深的時代印記。學術界圍繞王安石變法是否促進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進行了激烈的論爭,形成兩種截然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變法企圖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把國民經(jīng)濟納入商品、貨幣的軌道上來,發(fā)展商品貨幣經(jīng)濟,而商業(yè)活動需要排除一些障礙,因此順應了商品貨幣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趨勢。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變法阻礙了商品經(jīng)濟的正常發(fā)展,使很多重要城市商業(yè)的正常發(fā)展受到了嚴重打擊,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階級與階級斗爭學說的消長,也直接影響著王安石變法研究評價標準的變動。20世紀50~70年代,階級與階級斗爭學說是判斷歷史問題的基本準繩。因此,王安石變法代表哪一個階級的利益,便成為討論的中心話題,雖然論者的觀點、立場不盡相同,但“中小地主進步論”是這一時期評議王安石變法的主流看法,即:王安石變法是地主階級的一個改革運動,王安石代表了地主階級及其國家的廣泛利益,同時更多地代表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在實現(xiàn)其富國強兵,加強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同時,還推動了宋代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歷史的前進。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等頑固反動勢力的利益,他們的政治運動阻礙了歷史前進,這是對南宋初以來是司馬光而非王安石的傳統(tǒng)觀點的徹底否定。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階級斗爭學說退出歷史評價的主導價值體系,王安石變法研究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新動向,即王安石與司馬光之爭、變法派與反變法派之爭不再是階級路線之爭,而是政策性的分歧。王安石與司馬光治國的方法都主張變,實際上都是變法派,只是變法的主張、方針、政策不同,因而出現(xiàn)兩種政治集團;在變法目的上,司馬光提出的“富國安民”與王安石提出的“富國強兵”在實質上沒有區(qū)別;兩人之所以由摯友變成政敵,是因為兩人的理財主張不同,司馬光的理財方式在于節(jié)流,不主開源;王安石的理財方針在于開源,不主節(jié)流。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始終是20世紀研究王安石變法中最受關注的問題。雖然在三四十年代已有多種意見,但是一般多把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階級利益的沖突和缺乏廣泛的階級基礎。五六十年代則從階級斗爭的角度把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兩點:一是變法派缺乏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二是大地主集團反動勢力的強大。進入80年代以后,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觀點受到冷遇,不僅有專文對“人民群眾是王安石變法成敗的決定因素”、“保守派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決定因素”兩個“史學界流行的看法”提出商榷,而且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大都轉向從變法措施自身存在的弊端,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蛻變以及王安石的個人品質去尋找。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鄧廣銘先生在1997年出版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中刪去了1975年版《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的開首章節(jié)“北宋建國百年內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發(fā)展,”只將少部分寫入后面章節(jié),這大致反映了鄧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階級斗爭”學說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