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22 《孟子》三章_第1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22 《孟子》三章_第2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22 《孟子》三章_第3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22 《孟子》三章_第4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22 《孟子》三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

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本單元的幾篇古代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它們或以睿智雄辯論述人生理想與擔當,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動事跡彰顯人物品格,或以詩意語言書寫人生感悟與思考。閱讀這些經(jīng)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

1.課標研讀

(1)反復誦讀品味,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2)閱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3)注重積累文言詞匯、感悟人物品格和運用文言知識,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4)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5)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單元技法指導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大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熟讀課文,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背誦重點段落。

(3)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2《孟子》三章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學習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4.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課導入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他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主張君主要廣施“仁政”。他的這些主張,對于我們今天建設(shè)發(fā)展和諧社會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宣傳其政治主張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閱讀課文,圈點課文生字詞。

米粟(sù)親戚畔(pàn)之域(yù)民

2.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1)重點實詞

城:內(nèi)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寡助之至:至,極點。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順之:順,歸順,服從。

(2)通假字

親戚畔之(同“叛”,背叛。)

(3)古今異義

委而去之(古義:放棄。今義:委任。)

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義:限制。今義:地域。)

親戚畔之(古義:與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guān)系的人。今義:因婚姻或血統(tǒng)聯(lián)成的關(guān)系。)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

3.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對偶句的朗讀節(jié)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4.寫出下列句子的譯文。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5.相關(guān)鏈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最有影響的大師,后人將他和孔子并稱“孔孟”,有“亞圣”之稱。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并借此游說齊、梁等國,曾一度為齊國客卿。當時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國強兵為能,因此視其主張為迂闊,遠離實際,不予采納,因此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講學、著述,他的學生們記錄他的言行,成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編在一起,稱為“四書”。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讀通文意

(1)結(jié)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3)積累文言知識。

(二)文本探究

讀課文,思考探究

1.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交流點撥】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為了引證自己的觀點正確性,作者列舉了哪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分別從哪兩個角度提出的?

【交流點撥】例一:城環(huán)而攻之不勝——突出地利的重要性(從進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糧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從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理由是什么?

【交流點撥】不是,作者論述的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他繼承孔子的思想,極力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他曾經(jīng)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雖不見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非常厭惡、極力反對戰(zhàn)爭的孟子大抵不會去研究怎樣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他考慮的只能是怎樣行“仁政”。本文確實用了不少筆墨去論證軍事問題,但這只是表象,只是憑借,本文的最終目的是論證政治問題。本文的意圖是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告訴人們通過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而決不是告訴人們怎樣去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觀點,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交流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這個中心論點得出的推論。

5.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交流點撥】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的結(jié)論。

四、課堂小結(jié)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然后擺事實、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叭撕汀保褪俏闹械摹岸嘀焙汀疤煜马樦?,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板書設(shè)計

六、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guī)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第二課時《富貴不能淫》

一、新課導入

人們經(jīng)常說“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們現(xiàn)在一起來看看亞圣孟子對“大丈夫”的闡釋。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閱讀課文,圈點課文生字詞。

公孫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理解詞語

1.重點實詞

(1)豈不誠大丈夫哉(真正,確實)

(2)丈夫之冠也(行冠禮)

2.古今異義

(1)以順為正者(古義:準則,標準;今義:位置在中間)

(2)父命之(古義:教導、訓誨;今義:命令)

(3)與民由之(古義:遵循;今義:理由)

3.詞類活用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服)

(二)翻譯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便平安無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

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三)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交流點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交流點撥】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針對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標準,孟子首先擺出自己的觀點,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談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出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的觀點,進一步說明公孫衍、張儀之流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根本談不上是“大丈夫”。最后擺出自己的觀點,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深層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quán)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quán)者。

2.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zhì)是在權(quán)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zhì)是對內(nèi)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交流點撥】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行走在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四、課堂小結(jié)

孟子關(guān)于“大丈夫”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仁人志士,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直到今天,當我們再讀課文時,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但在燦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隱藏著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從四德等,所以我們要學習辯證地看待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拓展延伸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標準,肯定珍藏著許多大丈夫的光輝形象,談?wù)勀闼私獾拇笳煞蛐蜗?,舉例說明。

【交流點撥】富貴不能淫——關(guān)羽,文天祥,方志敏……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第三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新課導入

有一個經(jīng)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說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著水的鍋里,恰好水已經(jīng)開了,青蛙嚇壞了,使勁一跳,逃離了險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又掉進了那口鍋中,同樣的鍋里也在煮著水,不同的是,這次水還沒有煮開,青蛙覺得還挺舒服:這個熱水澡洗得好呀!結(jié)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說,青蛙在開水里逃生,在溫水中死亡。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古人的經(jīng)典中尋找答案吧。(板書課題)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中的生字詞。

舜(shùn) 孫叔敖(áo)

畎畝(quǎn) 傅說(yuè)

鬲(gé) 奚(xī)

法家拂士(bì)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節(jié)奏劃分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二)理解詞語

1.重點實詞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興起,指被任用)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選拔、任用)

(3)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4)百里奚舉于市(集市)

(5)征于色(征驗、表現(xiàn))

(6)而后喻(了解、明白)

(7)入則無法家拂士(指在國內(nèi))

(8)出則無敵國外患(指在國外)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2)衡于慮(同“橫”,梗塞、不順)

(3)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3.詞類活用

(1)苦其心志(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

(2)勞其筋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3)餓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4)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5)所以動心忍性(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4.一詞多義

①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1)拂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2)于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

③而死于安樂也(在)

(三)翻譯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一個人內(nèi)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xiàn)在臉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

(四)整體感知

1.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交流點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交流點撥】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做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jīng)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jié)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jù)。

3.第二段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

【交流點撥】第二段主要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苦磨煉,以及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fā),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五)深層探究

1.圍繞本文的中心論點,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交流點撥】圍繞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進行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以六個出身低微、經(jīng)過種種磨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接著由個人淪及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第一段哪些句子講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長歷程?講述的是一個什么道理?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哪些話與這個道理相同?

【交流點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講的是一般人的成長歷程,講述了一個“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與之相同。

3.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wù)勀銓Α吧趹n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交流點撥】就造就人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jīng)歷一番“苦”“勞”“餓”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當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yōu)哉游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人要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國家的治理問題而言,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誡諫,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是極其重要的,這關(guān)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shù)?,佞臣弄?quán),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三)比較閱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篇文章都是小短論,請從主題、結(jié)構(gòu)等方面比較一下它們的異同點。

【交流點撥】生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戰(zhàn)爭的因素推及治國的道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國的道理,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生乙:兩篇小短論提出論點的方式和行文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兜玫蓝嘀У拦阎肥窍忍岢稣擖c,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屬于“總起—分承—闡述—結(jié)論”的演繹式的結(jié)構(gòu);《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先講述歷代名臣成長史,再論述一般人的成長歷程,然后由成才推及治國的道理,最后歸納出論點,屬于“層進”的歸納式結(jié)構(gòu)。

生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zhàn)爭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屬于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