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崇拜與東岳泰山神的形成_第1頁
泰山崇拜與東岳泰山神的形成_第2頁
泰山崇拜與東岳泰山神的形成_第3頁
泰山崇拜與東岳泰山神的形成_第4頁
泰山崇拜與東岳泰山神的形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泰山崇拜與東岳泰山神的形成【內(nèi)容提要】崇山理念與山岳崇拜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由山岳崇拜開展而成的山岳神靈構(gòu)成了中國信仰文化的獨特現(xiàn)象:五岳崇拜及其巡守、封禪儀典。本文以東岳泰山為研究對象,詳細討論了泰山崇拜的形成、封禪儀典的內(nèi)涵,尤其是對泰山神的人格化歷程進展了詳細的考證。【關(guān)鍵詞】山岳崇拜/巡守/封禪/泰山神【正文】山岳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xiàn)象,泰山崇拜那么可以作為中國山岳崇拜的代表,從多方面窺見中華民族山岳崇拜及其山神信仰的本質(zhì)。其中,由山岳崇拜所形成的一系列儀式性信仰事象那么是民俗學者特別予以關(guān)注的內(nèi)容。一、山岳崇拜與帝王巡守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曾經(jīng)指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

2、的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注:德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zh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山岳崇拜作為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組成局部,在人類最初的宗教意識的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泰山崇拜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古代先民山岳崇拜的起源,最遲不會晚于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仰韶文化時代(距今約六千一百年至四千四百年)。(注:詹鄞鑫.神靈與祭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6.)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便出現(xiàn)有多處對于大山崇拜和祭祀的記載。卜辭中,山神很多,并且出現(xiàn)了數(shù)山合祭的現(xiàn)象。(注:參見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殷代的山川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

3、7.)周代是我國禮儀制度開場完善的時代,也是對于山岳祭祀禮儀制度化的時期。首先,在周代,人們對于山岳崇拜有了比擬明晰的認識,認為山川是神靈,倘假設(shè)不認真祭祀就會帶來災(zāi)禍:“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注: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祭法第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01.670.)“山岳那么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注: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1775.)“山有朽壞而崩,可假設(shè)何?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注: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19011902.)其次,在山川祭祀方面,有了嚴格的規(guī)定,宗周與諸侯祭祀的山

4、川各不一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注: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王制第五.北京:中華書局,2001.173.)周王在名義上擁有天下,而諸侯只擁有自己的領(lǐng)土,因此,周王可以祭祀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諸侯只能祭祀自己領(lǐng)土上的山川。另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大一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周人在中央四方九州各選一座名山,稱為“五岳、“九鎮(zhèn),同時,又選四大川與四方配合,稱為“四瀆。不過,五岳作為一種制度確實立還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開展過程,直到漢代,五岳制度才成為定制。(注:在?尚書舜典?中,已有東南西北四岳的記載。對此“四岳,另有史書記載說,堯時命羲和氏的四個兒子分別管理四岳,

5、羲仲為東岳長官,羲叔為南岳長官,和仲為西岳長官,和叔為北岳長官,此四岳不是山名,而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職稱。在?禮記王制?中出現(xiàn)了五岳的說法,但沒有明確說出是哪五座山。?爾雅釋山?對五岳有兩種解釋: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邵晉涵?爾雅正義?又說:“冀州之霍山,與泰衡華恒嵩高,漢初相承為五岳也;泰華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漢書郊祀制?載,漢宣帝神爵元年(61年)頒發(fā)詔書,確定以東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天柱山、西岳華山和北岳恒山(河北曲陽)為五岳。至此,五岳制度成為定制。其后,又改湖南的衡山為南岳,隋以后也成定制。明代開場,又把北岳改為今山西渾源的恒山。對于五

6、岳,顧頡剛先生在其?史林雜識?一書(中華書局,1977年)中認為:“四岳者,姜姓之族之原居地,及齊人、戎人東遷而徙其各于中原,是為西周時事,為民族史及地理志上的問題。五岳者,大一統(tǒng)后因四岳之名而擴大之,且平均分配之,視為帝王巡狩所至之地,是為漢武宣時事,為政治史及宗教史上之問題。)作為五岳之首的泰山,其稱呼最初見于?詩經(jīng)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注: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魯頌.北京:中華書局,1980.671.)這也是最早見諸于典籍中對泰山高聳宏偉感受的記述。在后來的典籍中,泰山還被稱作“岱(岱山、岱宗),如“海、岱惟青州(注:十三

7、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禹貢.北京:中華書局,1980.147.)、“河東曰兗州,其山鎮(zhèn)曰岱山(注: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職方氏.北京:中華書局,1980.861.)。?說文解字?:“岱,太山也,從山,代聲。(注: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190.)關(guān)于泰山崇拜,較為詳細的記載出如今?禮記王制?中: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

8、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于民者,加地進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禮。歸假于祖禰,用特。(注: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王制第五.北京:中華書局,2001.165166.)過去,人們在引證這段文字來說明泰山崇拜時,一般只從其中摘取與泰山有直接關(guān)系的前幾句話。我之所以把這段文字全部摘引下來,是因為?禮記?所記載的這段文字與古代帝王的巡守制度有關(guān),從這段文字中根本上可以理解巡守制度的全貌以及泰山在巡守制度中的地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段文字不僅記載了東巡泰山(岱宗)的情況,而且是把東岳泰山與其他三岳并列在一起,只

9、是巡守的時間不同,禮儀是完全一樣的,這說明當時泰山的地位與其他三岳是并列的,還沒有出現(xiàn)后來的泰山地位上升而成“五岳獨尊的場面。在?尚書舜典?中,也有幾乎一樣的記述:“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fù)。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舜典.北京:中華書局,1980.127.)巡守(亦寫作“巡狩),又稱作巡盛巡幸、巡游等,是指古代帝王巡視地方與邊疆的活動過程。巡守“起源于上古軍事民主時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對各地

10、的武裝巡視活動,是威服四方、強化聯(lián)盟的主要方式。在先秦時期,巡守“逐漸演變成君主對部落、方國以及諸侯封國巡察、征伐的政治軍事活動,并成為控扼天下、穩(wěn)固王權(quán)的重要舉措。從春秋到秦漢,在儒家“天子非展義不巡狩思想的指導(dǎo)下,巡守逐漸制度化和禮儀化,其包含的文化意蘊也更加廣博和深遠。(注:參見何平立.巡狩與封禪.濟南:齊魯書社,2022.23.)二、泰山崇拜與封禪大典與巡守是把四岳作為祭祀的對象相比,在封禪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顯出來。封禪與巡守制度有著淵源關(guān)系,是山岳祭祀禮儀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禪大典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從一個例子可窺見一斑: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曾講到,他的父親司馬談因故沒

11、能隨從漢武帝封禪泰山,因此抱憾終生,直到臨終前,還“執(zhí)遷手而泣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注: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82.3295.)由于沒能親歷封禪大典,其痛心疾首、無限悔恨之狀,歷歷在目?!胺舛U一詞,始見于?史記?,?史記?的?封禪書?和?齊太公世家?中都有關(guān)于“封禪的記述。(注:?史記封禪書?中說?管子?一書有?封禪篇?,但流傳至今的?管子?中沒有?封禪篇?,或許是流傳中亡佚了。另外,司馬相如有?封禪文?。據(jù)有的學者分析,?封禪文?的寫作時間早于司馬遷的?封禪書?,但?封禪文?過于簡約,?封禪書?記載詳悉。?封禪文?和?封禪書?是

12、中國古代典籍中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封禪著述。)何謂“封禪,唐代張守節(jié)在?史記正義?中作過如下解釋: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五經(jīng)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注:司馬遷.史記封禪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1355.)據(jù)此,我們可以對封禪有如下兩點認識:首先,封禪的方式是在泰山頂上筑壇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禪的目的是“報天之功、“報地之功、“報群神之功。?史記封禪書

13、?記載,在秦以前有72個帝王曾行封禪之事,不過,司馬遷自己也只提到12個帝王,而且還多語焉不詳,表達模糊。也有學者認為,所說72帝只是約數(shù),極言其多。自秦以來,正史所載,秦漢唐宋諸朝均有帝王親臨泰山封禪。明清兩代,雖然不稱封禪,但帝王或遣官員代祭,或親臨拜祭,對于泰山的禮遇始終不衰。如此隆重的帝王封禪大典,為什么非要選在泰山舉行呢?(注:幾乎所有的帝王封禪均在泰山,但也有例外。周武王克商后,曾封祭嵩山,這是先秦封禪典禮的唯一實錄。司馬遷之后,也有封禪諸岳的例子,如武那么天曾登封嵩岳少室山,并改元萬歲登封。參見何平立.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1.72-73.)這與泰山在中國文化

14、史上所占據(jù)的特殊地位有關(guān)。泰山所在的齊魯大地,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1966年在泰山以東的新泰市烏珠臺發(fā)現(xiàn)了“智人牙化石,1981年又在沂源縣騎子鞍山發(fā)現(xiàn)了距今四五十萬年的猿人化石。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這一地區(qū)更形成自己的文化開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龍山文化。北辛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5400年,典型遺址在泰山以南的滕州。泰山之陽的大汶口文化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由母系向父系過渡時期的代表,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消費工具制作精良,消費力程度明顯增強,家畜飼養(yǎng)業(yè)興隆,工藝技術(shù)方面有相當高的程度,大汶口人的經(jīng)濟生活程度較之仰韶文化明顯進步。在大汶口文化的莒縣陵陽河和寧陽堡頭遺址中曾發(fā)現(xiàn)六個刻

15、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考古學界認為是我國現(xiàn)行文字的遠祖。其中下面這個圖像文字,引起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在山東莒縣陵陽河發(fā)現(xiàn)的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圖像文字(注:采自郭沫假設(shè)主編.中國史稿.(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06.)對于這個文字的解釋在學術(shù)界存在著分歧,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個文字代表著古人對于太陽的崇拜和對天、地(山岳)的崇拜結(jié)合在一起,統(tǒng)一進展祭祀祭天。(注:逄振鎬.東夷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85287.)更有一種觀點直接把它與泰山聯(lián)絡(luò)起來,認為它既然是代表一種語義的意符文字,其語義應(yīng)該與“敬天的宗教觀念有關(guān),分析該意符文字,共

16、分為三個局部:其上是一個圓圈,形同太陽,喻意上天;中間是人為的燃燒火焰;最下面是“山的形象體。整個符號可以這樣理解:人們選擇大地上山的最高處,點燃起一堆熊熊燃燒的大火,與上天的太陽光交互相映,從而表達對“上天的膜拜和祈求,或者要稟告什么。因此,把它看成遠古人們祭天的符號似乎更為準確。同時,這也從事物開展的角度印證了?尚書?、?禮記?等對泰山封禪的記載和傳說。(注:崔秀國、吉愛琴.泰岱史跡.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174175.)總之,這些文字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大汶口文化之后作為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文化典型的龍山文化,就在泰山北面的章丘城子崖首先發(fā)現(xiàn)并被命名。山東龍山文化的消費

17、程度較高,以漆黑發(fā)亮的蛋殼陶為代表的制陶術(shù)、冶金術(shù)程度極高,對周邊地區(qū)的龍山文化有重大影響。因此,泰山的歷史地位,歷來為學者們所頌揚。清末學者章太炎認為,泰山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F(xiàn)代學者楊向奎也指出,泰山一帶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夷夏部族皆不遠于此??脊艑W家蘇秉琦認為,泰山這個“大文物在中華文明史上是有過特殊地位的。(注:參見崔秀國、吉愛琴.泰岱史跡.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12.)進入商周時期,泰山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仍然經(jīng)久不衰,該地區(qū)繼續(xù)成為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西周滅商以后,非常重視以泰山為中心的山東地區(qū),分封周公的長子伯禽在泰山以南建立了魯國,又把功勛卓著、德高望重

18、的姜子牙封在泰山以北建立了齊國,從而使這里的經(jīng)濟、文化又得以高速開展。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市,?戰(zhàn)國策齊策?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幃,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注:劉向集錄.戰(zhàn)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37.)從中可以想象出當時經(jīng)濟的繁盛景況。這一時期在齊魯大地還出現(xiàn)了眾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如孔子、孫武、孫臏、孟子、墨子、鄒衍等,齊國的“稷下學宮更是這里文化興隆、思想活潑的詳細表達。秦漢以后泰山周圍經(jīng)濟、文化的開展,就無需贅述了。

19、泰山特殊地位的形成,除上述文化因素外,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也不可無視。泰山矗立在山東省的中部,泰山的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是中國東部地區(qū)最高的山岳。(注:在五岳中,泰山的高度僅居第三位,西岳華山主峰2100米,北岳恒山主峰2022米。)泰山山脈綿延整個山東大地,?泰山道里記?引鄭樵?通志?云:“濟南諸山其北麓,兗州諸山其南麓,青齊海上諸山其左翼,河東之山其右翼也。(注:聶劍光著岱林、舟子、愚夫點校.泰山道里記.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1.)但泰山的主體還是指盤紆在泰安、濟南、長清、歷城的局部,其總面積約四百六十平方公里。由于泰山所處的華北大平原遼闊坦蕩,整體海拔較低,尤其是泰山

20、主峰所在的泰安城海拔只有25米,因此山的相對高度特別大,從泰安城望泰山,該山有一種高山起于平野的浩然氣魄。另外,與泰山相臨的山峰大都低于泰山300400米,登上泰山環(huán)視諸山,確實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杜甫?望岳?)的視覺感受。到戰(zhàn)國后期,我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形成后,出現(xiàn)了東方為“陰陽氣始動,萬物始生的觀念,泰山位居東方,自然便被納入了陰陽五行學說之中,成為“萬物之始“交代之處,更進一步確立了尊崇地位。博大深廣、延續(xù)不斷的歷史文化,宏偉高聳、拔地通天的自然特征,得天獨厚、位踞東方的地理優(yōu)勢,形成了泰山特殊的地位。自秦始皇封禪泰山之后,西漢的武帝,東漢的光武帝,唐代的高宗和武那么天、唐玄宗,宋

21、代的真宗等,都曾到泰山舉行過浩大的封禪盛典。這一種制度化的禮儀大典,在當時和后代都產(chǎn)生了宏大的影響,對于民眾泰山崇拜的形成和開展也必然會有影響。伴隨著帝王的巡守和封禪在泰山的舉行,對于泰山崇拜的神靈化過程和泰山神的人格化過程也逐步完成,從而為民眾泰山信仰的興起和繁盛奠定了基矗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泰山神的人格化歷程在帝王巡守和封禪泰山的過程中,泰山只是作為一個自然實體而存在,巡守和封禪的主要目的是對天、對地的告祭,泰山只是告祭的場所。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巡守和封禪儀禮的舉行過程中,泰山也因為它的特殊位置而完成了神靈化和人格化的過程。對于泰山神靈化崇拜的緣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隨著原始消費力的開展

22、,人們在通過消費勞動以維持根本生存的過程中,在和大自然的相處中,開場對自然界有了直觀的反映。前文提到的大汶口文化中的圖像文字就是一個例證,這個文字初步反映了我們的先民對太陽、對山岳以及對太陽和山岳之間關(guān)系的初步認識。大概在人類對自然產(chǎn)生直觀認識的同時,先民們也開場了對于人自身的考慮。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通過對原始人類諸多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萬物有靈觀的理論。“根據(jù)泰勒的研究,處于低級文化階段的人,在考慮人的生與死的差異,考慮清醒與睡眠的狀態(tài)、安康與疾病的原因,考慮夢幻中之所見等問題的過程中,推導(dǎo)出第二個我,即靈魂的存在,進一步又推導(dǎo)出這靈魂可以分開肉體,或者進入動物,或者進入其他物體內(nèi),支配他們,影響他們。泰勒發(fā)現(xiàn),萬物有靈觀包括兩大信條,它們構(gòu)成一個完好的體系。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靈魂在肉體死亡或消滅后,仍能繼續(xù)存在。第二,相信各種神靈可以升格,進入威力強大的諸神行列。神靈可以影響和控制物質(zhì)世界和人的今生來世。神靈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靈的快樂和不悅。這種信仰自然會開展成為對他們的崇拜。充分開展起來的萬物有靈觀就包括了信奉靈魂和將來的生活。這些信奉又在理論中轉(zhuǎn)化為某種實際的崇拜。(注:劉魁立.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A.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