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姓氏溯源_第1頁
石獅姓氏溯源_第2頁
石獅姓氏溯源_第3頁
石獅姓氏溯源_第4頁
石獅姓氏溯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石獅姓氏溯源宗親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本期開 始,石獅市志辦和本報社聯(lián)合推出石獅姓氏考證,對石獅姓氏起源、姓氏分布、姓氏人口作 一個述說,為石獅籍市民、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追根溯源提供佐證。由于年代久遠,資料 可能不詳盡,特別是海外僑親遷徙分布情況,有遺漏之處在所難免。為了更準確了解石獅姓 氏情況,希望見報讀者能夠提供詳實資料,共同完善石獅姓氏考證。“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是一個記載豐富歷史的文 化符號,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最珍貴遺產(chǎn)。石獅歷史悠久。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庭先后派河南固始人陳

2、政率兵3600 名、45姓,和其兄弟陳敏、陳敷率兵3000余人、58姓軍校入閩執(zhí)行軍事任務(wù)。后陳政兄弟 及其部屬大多在漳州一帶定居,而其中有陳、盧、江、高等姓,分遷于晉江流域兩岸,部份 定居石獅濱海平原。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shè)“萬安牧馬監(jiān)”于泉州,牧馬監(jiān) 陳淵率陳、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等十二姓氏入閩協(xié)謀拓荒。唐末五代時期,朝廷式微,中原戰(zhàn)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邦、王審知兄弟于光 啟元年(885年)隨王緒統(tǒng)軍入閩,俗稱“十八姓從王”,這18姓指的只是軍校。王緒生 性猜忌多疑,濫殺無辜。后在南安發(fā)生兵變,王緒自殺。王潮代之,于光啟二年(886年)

3、入泉州。據(jù)新編固始縣志載,隨王審知入閩者約5000人,有陳、李、張、吳、蔡、楊、 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薩、 韓、騶、蔣、黃、包、袁、賴、鄒等34姓。再參照史志譜牒記載,唐代入閩的姓氏高達71 姓。宋代,相繼約有50個姓入閩定居,其中趙、簡、游、范、杜、姜、田、女、邵、童、 饒、華、凌、俞、錢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閩的。元、明、清三代,入閩的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姓 氏,如回族的丁、郭,蒙古族的薩,滿族的粘、浦等。石獅戶籍人口中究竟擁有多少個姓氏?多年以來,石獅社會各界的說法莫衷一旦 準確的答案是:361個姓氏,這是石獅市志辦在首次編撰石獅市姓氏志時,

4、透露出的準 確信息。石獅“十大姓氏”蔡為首。截至2007年12月底,市公安局戶籍科統(tǒng)計出我市戶籍 人口總數(shù)為31.1947萬人。蔡姓人口數(shù)最多,為59388人;其次為王姓,為31496人;第三 為邱姓,為24962人;第四為林姓,為22969人;第五、六、七、八位為吳、陳、黃、李姓, 人數(shù)均為1萬多人,十大姓氏居第九、十位的是許、洪姓,人數(shù)分別為0.9884萬人和0.8886 萬人。前十位“大姓”人口數(shù)共有215075人,占全市戶籍總?cè)丝跀?shù)的68.9%;全市31.1% 的“少數(shù)姓氏”人口 “占據(jù)”了全市97.23%的姓氏。有203個姓氏人口不足10人。有意思的是,在全市361個姓氏中,人口數(shù)不

5、足10 人的竟有203個。人口僅有1人的竟然有77個姓。像“小”、“仝”、“稂”、“?!钡?在全國也是稀罕的姓,但對全國來說,有些像“閻”、“厲”、“畢”等并非屬最小姓之列 的姓,家喻戶曉的人物有閻寶航、厲有為、畢克等現(xiàn)代名人,歷史名人就更多得難以計數(shù)了, 而在石獅居然也是只有1個人、連“同伴”都沒有的“獨姓氏”。只有2個人的姓有44個 之多;只有1、2個人的姓的“孤獨姓氏”有121個之多,占全市總姓氏數(shù)的33.52%o石獅姓氏的源流、分布、演變等,是一部石獅社會、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長卷。 考古發(fā)現(xiàn),石獅在末次冰川期間(距今約1500-23000年)就有先人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古越人在這里

6、繁衍生息、陸耕海漁。漢代以后,有北方漢人入遷。晉永嘉年間(307312 年),中州動蕩,中原民眾大量入閩,屬于衣冠士族的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 八姓,其他還有楊、鐘、翁、溫、卓等姓,他們主要聚居于建溪、閩江下游及晉江兩岸交通 方便、土地肥沃之處。石獅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地區(qū)。全市各姓氏宗親正在編纂各自的姓氏志, 許多動人的故事正在搜集和輯錄之中。石獅市社會各界極其關(guān)注著石獅市姓氏志編纂、 出版過程,許多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親們,也急盼該部集石獅姓氏之大全的著作早日問世。石獅最具特色的姓氏:干姓與粘姓干姓一、溯源1、以國為姓。古代有干國(在江蘇揚州一帶),春秋時被吳國所滅,國人以國名為 姓,

7、遂成干氏。2、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干”字為 姓,亦稱干氏。3、源于姬姓。周時有古邗國,為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姬邗叔所建,后被鄭國所滅,變成 鄭國的一個邑地,子孫去邑作干,成為干姓。4、以邑為姓。干隧,戰(zhàn)國時地名,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今江蘇吳縣西北),此地 人多為干姓。5、北魏時,鮮卑族紇干氏、厘若干氏,入中原后漢化,改為干氏。二、肇基干氏乃蒙古族人,明洪武年間永寧建衛(wèi)時,蒙古將軍干八禿貼木兒由天津衛(wèi)調(diào)任永 寧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從第二代起即以“干”為姓。干八禿貼木兒因隨鄭和下西洋,功受封爵。子孫六代均襲永寧衛(wèi)指揮使。至明末變 亂,干氏族人或遷徙江北或移居江南

8、,以避禍亂。有十世祖干賡俞,任福清辦政,身故,妣 余氏運棺回永寧安葬,后移晉江居住。清康熙辛丑年,十一世祖干元振,奉旨移福州候官縣 四十四都玉蘭谷集賢境居住。后又有分支永泰縣。永寧干氏祠堂尚有對聯(lián):麟閣賜姓家聲遠、鰲峰立德世澤長;皇家賜姓立德立功振 鳳崗奕代詩書繩祖武、晉邑派分為忠為孝圖麟閣累朝簪笏煥人文。堂號為:“穎川衍派”。 存有鰲城干姓族譜一部。輩份排序:“士呈光祖德,垂裕耀后昆,作述能繼志,千古作 功勛”。三、分布據(jù)石獅市公安局戶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截止2007年12月,干氏有人口 30人(8戶),均 聚居于永寧居委會。四、文物現(xiàn)尚存有“永寧萬戶候干君督屯德政之碑”、“衛(wèi)候儼峰干君德政碑記”各

9、一方。原立于永寧西門(永清門)外卜,文革時被砸為數(shù)段,今移置于城東鎮(zhèn)海石邊。五、人物干宗亮:明代永寧衛(wèi)人。其入永寧先祖干八禿帖木兒,原籍河北通州。于洪武后期 官拜永寧衛(wèi)指揮司指揮使,“世襲其職,由家焉”。干宗亮活動年代約在明正德末1516 1521)到明神宗萬歷(15731593 )初。他“工為詩”,與晉江人陳鷗、朱汶、江一鯉、朱 梧結(jié)立“詩社”,一時號稱“晉江五子”。干宗亮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在于“格調(diào)清越,音節(jié)鏗 鏘,而無矯舉匡拂之意”,這與他的思想意識有很大的聯(lián)系。他不受傳統(tǒng)思想束縛,追求自 我意識;不熱衷科舉,不為時俗所累,灑脫自在,他性情“跌宕自豪,嗜酒不羈”。干宗亮 的創(chuàng)作不被一些正統(tǒng)觀

10、念濃的人所接受,“旁觀者笑為狂謬,甚或加指斥”,但他執(zhí)著于自 己的藝術(shù)觀點,不流于時俗,“獨喜自得”。“晉江五子”曾有詩集五子詩集(晉江人 參政王慎中作序),干宗亮的詩因年久散失,存世有送派上人移棲巢云等篇。粘姓一、溯源粘氏,滿族,本姓完顏,漢姓“五”。一世祖乃金國元帥,任尚書令,太子太保完 顏宗翰,女真名粘沒喝,漢人稱粘罕(10801137年),為大金國開國元勛,封金源郡王。 金熙宗晚期,因朝中爭權(quán),為避嫌,二世完顏真珠與弟完顏割韓奴商議,決定去祖姓“完顏”, 以父粘沒喝冠名“粘”為姓,以表無爭帝之意。粘沒喝為一世祖。粘氏發(fā)祥于白山黑水間的 龍泉(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世環(huán)鎮(zhèn)),以龍泉為郡望。堂號

11、有潯江、潯海、恒忠。二、入閩粘氏八世粘博溫察爾,為河中知府(今山西永濟縣),因不愿鎮(zhèn)壓紅巾軍起義而棄 官,舉家南渡至楊丹(今石獅市永寧)。粘博溫察爾為入閩始祖。粘博溫察爾生有三子:子 壽、子祿、子正。子壽因往晉江衙口經(jīng)商,觀村景秀麗而定居繁衍,今晉江龍湖衙口粘厝埔 為粘子壽派流之所。今泉州、南安梧坑、晉江深滬、金井、石獅沙美村粘氏均為粘子祿后代。 粘子正無載可稽。晉江衙口為閩臺粘氏祖居地,從此而移居閩、蘇、浙、粵、瓊、云南、港澳臺,及 美、日、菲、星、馬、泰、印尼等七國。而以臺灣人數(shù)逾萬為最眾。三、肇基1、永寧鎮(zhèn)梅林村粘氏:粘為民兄弟3人,其父粘孝澤于民國年間自衙口移居,世代 為漁民。2、永寧

12、鎮(zhèn)沙美村粘氏:粘國民,原居泉州,1952年到永寧鎮(zhèn)從事教育工作而定居沙 美村,至今傳四代。輩份排行(自十九世始):“敦承祖德、奕世傳芳、忠孝為本、詩禮克家”。1933 年修祠堂晉主時再編十六字輩份:“謹遵遺訓、以裕后昆、文章華國、希紹前賢”。四、分布據(jù)石獅市公安局戶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截止2007年12月,粘氏在石獅361個姓氏中人數(shù) 排行87位,共計54人。石獅市粘氏人口主要分布情況表鎮(zhèn)辦人數(shù)要聚居地及其人數(shù)鳳里街道4華南社區(qū)1人,華侖社區(qū)451人,五星社區(qū)255人,龍華社區(qū)1 人,大侖社區(qū)2人湖濱街道3新湖社區(qū)1人,金林社區(qū)1人,曾坑社區(qū)1人靈秀鎮(zhèn)9鈔坑村1人,彭田村4人,前廊村3人,華山村1人寶

13、蓋鎮(zhèn)6塘后村2人,寶源居委會3人,鋪錦村1人蛆江鎮(zhèn)2古山村1人,錦江村1人永寧鎮(zhèn)26鴻山鎮(zhèn)1錦尚鎮(zhèn)3五、墓葬東埔三村1人奈厝前村3人永寧居委會1人,子英村2人,沙美村4人,洋厝村3人,西偏村 1人,西岑村2人,梅林村東埔三村1人奈厝前村3人八世祖墓:粘博溫察爾葬于楊丹(現(xiàn)石獅市永寧鎮(zhèn)),解放后,墓穴被開荒者用沙石淹沒, 1986年秋尋獲。1989年臺灣粘氏宗親會捐資修葺, 晉江縣文管會豎碑保護。墓照被編入珍貴畫冊中 國滿族(中央民族大學1993年出版)。宗親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本期開始,石 獅市志辦和本報社聯(lián)合推出石獅姓氏考證,對石獅姓氏起源、姓氏分

14、布、姓氏人口作一個述 說,為石獅籍市民、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追根溯源提供佐證。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可能不 詳盡,特別是海外僑親遷徙分布情況,有遺漏之處在所難免。為了更準確了解石獅姓氏情況, 希望見報讀者能夠提供詳實資料,共同完善石獅姓氏考證。“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是一個記載豐富歷史的文化符號, 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最珍貴遺產(chǎn)。石獅歷史悠久。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庭先后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率兵3600名、 45姓,和其兄弟陳敏、陳敷率兵3000余人、58姓軍校入閩執(zhí)行軍事任務(wù)。后陳政兄弟及其 部屬大多在漳州一帶定居,而其中有陳、盧、江、高

15、等姓,分遷于晉江流域兩岸,部份定居 石獅濱海平原。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shè),萬安牧馬監(jiān)”于泉州,牧馬監(jiān)陳淵率 陳、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等十二姓氏入閩協(xié)謀拓荒。唐末五代時期,朝廷式微,中原戰(zhàn)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邦、王審知兄弟于光啟元年 (885年)隨王緒統(tǒng)軍入閩,俗稱“十八姓從王”,這18姓指的只是軍校。王緒生性猜忌多 疑,濫殺無辜。后在南安發(fā)生兵變,王緒自殺。王潮代之,于光啟二年(886年)入泉州。 據(jù)新編固始縣志載,隨王審知入閩者約5000人,有陳、李、張、吳、蔡、楊、鄭、謝、 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

16、董、薩、韓、騶、 蔣、黃、包、袁、賴、鄒等34姓。再參照史志譜牒記載,唐代入閩的姓氏高達71姓。宋代, 相繼約有50個姓入閩定居,其中趙、簡、游、范、杜、姜、田、女、邵、童、饒、華、凌、 俞、錢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閩的。元、明、清三代,入閩的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姓氏,如回族的 丁、郭,蒙古族的薩,滿族的粘、浦等。石獅戶籍人口中究竟擁有多少個姓氏?多年以來,石獅社會各界的說法莫衷一是。準確的 答案是:361個姓氏,這是石獅市志辦在首次編撰石獅市姓氏志時,透露出的準確信息。石獅“十大姓氏”蔡為首。截至2007年12月底,市公安局戶籍科統(tǒng)計出我市戶籍人口總數(shù) 為31.1947萬人。蔡姓人口數(shù)最多,為5938

17、8人;其次為王姓,為31496人;第三為邱姓, 為24962人;第四為林姓,為22969人;第五、六、七、八位為吳、陳、黃、李姓,人數(shù)均 為1萬多人,十大姓氏居第九、十位的是許、洪姓,人數(shù)分別為0.9884萬人和0.8886萬人。 前十位“大姓”人口數(shù)共有215075人,占全市戶籍總?cè)丝跀?shù)的68.9%;全市31.1%的“少數(shù)姓 氏”人口“占據(jù)”了全市97.23%的姓氏。有203個姓氏人口不足10人。有意思的是,在全市361個姓氏中,人口數(shù)不足10人的竟 有203個。人口僅有1人的竟然有77個姓。像小”、“仝”、“稂”、“?!钡仍谌珖彩窍『钡?姓,但對全國來說,有些像“閻”、“厲”、“畢”等并

18、非屬最小姓之列的姓,家喻戶曉的人物有 閻寶航、厲有為、畢克等現(xiàn)代名人,歷史名人就更多得難以計數(shù)了,而在石獅居然也是只有 1個人、連“同伴”都沒有的“獨姓氏”。只有2個人的姓有44個之多;只有1、2個人的姓的“孤 獨姓氏”有121個之多,占全市總姓氏數(shù)的33.52%。石獅姓氏的源流、分布、演變等,是一部石獅社會、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長卷??脊虐l(fā) 現(xiàn),石獅在末次冰川期間(距今約150023000年)就有先人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越人 在這里繁衍生息、陸耕海漁。漢代以后,有北方漢人入遷。晉永嘉年間(307312年), 中州動蕩,中原民眾大量入閩,屬于衣冠士族的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

19、其他還有楊、鐘、翁、溫、卓等姓,他們主要聚居于建溪、閩江下游及晉江兩岸交通方便、 土地肥沃之處。石獅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地區(qū)。全市各姓氏宗親正在編纂各自的姓氏志,許多 動人的故事正在搜集和輯錄之中。石獅市社會各界極其關(guān)注著石獅市姓氏志編纂、出版 過程,許多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親們,也急盼該部集石獅姓氏之大全的著作早日問世。石獅最具特色的姓氏:干姓與粘姓干姓一、溯源1、以國為姓。古代有干國(在江蘇揚州一帶),春秋時被吳國所滅,國人以國名為姓, 遂成干氏。2、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干”字為姓,亦 稱干氏。3、源于姬姓。周時有古邗國,為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姬邗叔所建,后被

20、鄭國所滅,變成鄭國 的一個邑地,子孫去邑作干,成為干姓。4、以邑為姓。干隧,戰(zhàn)國時地名,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今江蘇吳縣西北),此地人多 為干姓。5、北魏時,鮮卑族紇干氏、厘若干氏,入中原后漢化,改為干氏。二、肇基干氏乃蒙古族人,明洪武年間永寧建衛(wèi)時,蒙古將軍干八禿貼木兒由天津衛(wèi)調(diào)任永寧衛(wèi)指 揮使(正三品)。從第二代起即以“干”為姓。干八禿貼木兒因隨鄭和下西洋,功受封爵。子孫六代均襲永寧衛(wèi)指揮使。至明末變亂,干 氏族人或遷徙江北或移居江南,以避禍亂。有十世祖干賡俞,任福清辦政,身故,妣余氏運 棺回永寧安葬,后移晉江居住。清康熙辛丑年,十一世祖干元振,奉旨移福州候官縣四十四 都玉蘭谷集賢境居住。后

21、又有分支永泰縣。永寧干氏祠堂尚有對聯(lián):麟閣賜姓家聲遠、鰲峰立德世澤長;皇家賜姓立德立功振鳳崗奕 代詩書繩祖武、晉邑派分為忠為孝圖麟閣累朝簪笏煥人文。堂號為:“穎川衍派”。存有鰲 城干姓族譜一部。輩份排序:“士呈光祖德,垂裕耀后昆,作述能繼志,千古作功勛”。三、分布據(jù)石獅市公安局戶籍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截止2007年12月,干氏有人口 30人(8戶),均聚居 于永寧居委會。四、文物現(xiàn)尚存有“永寧萬戶候干君督屯德政之碑”、“衛(wèi)候儼峰干君德政碑記”各一方。原立于永寧 西門(永清門)外卜,文革時被砸為數(shù)段,今移置于城東鎮(zhèn)海石邊。五、人物干宗亮:明代永寧衛(wèi)人。其入永寧先祖干八禿帖木兒,原籍河北通州。于洪武后期官拜

22、永 寧衛(wèi)指揮司指揮使,“世襲其職,由家焉”。干宗亮活動年代約在明正德末(15161521 )到 明神宗萬歷(15731593)初。他“工為詩”,與晉江人陳鷗、朱汶、江一鯉、朱梧結(jié)立詩 社”,一時號稱“晉江五子”。干宗亮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在于“格調(diào)清越,音節(jié)鏗鏘,而無矯舉匡 拂之意”,這與他的思想意識有很大的聯(lián)系。他不受傳統(tǒng)思想束縛,追求自我意識;不熱衷 科舉,不為時俗所累,灑脫自在,他性情跌宕自豪,嗜酒不羈”。干宗亮的創(chuàng)作不被一些正 統(tǒng)觀念濃的人所接受,“旁觀者笑為狂謬,甚或加指斥,但他執(zhí)著于自己的藝術(shù)觀點,不流 于時俗,“獨喜自得”。“晉江五子”曾有詩集五子詩集(晉江人參政王慎中作序),干宗 亮的詩因年久散失,存世有送派上人移棲巢云等篇。粘姓一、溯源粘氏,滿族,本姓完顏,漢姓“五”。一世祖乃金國元帥,任尚書令,太子太保完顏宗翰, 女真名粘沒喝,漢人稱粘罕(10801137年),為大金國開國元勛,封金源郡王。金熙宗 晚期,因朝中爭權(quán),為避嫌,二世完顏真珠與弟完顏割韓奴商議,決定去祖姓完顏”,以父 粘沒喝冠名“粘”為姓,以表無爭帝之意。粘沒喝為一世祖。粘氏發(fā)祥于白山黑水間的龍泉(今 黑龍江省寧安縣世環(huán)鎮(zhèn)),以龍泉為郡望。堂號有潯江、潯海、恒忠。二、入閩粘氏八世粘博溫察爾,為河中知府(今山西永濟縣),因不愿鎮(zhèn)壓紅巾軍起義而棄官,之 家南渡至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