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111PAGE 448111昆侖山隧道滲漏水原因探討及治理中路通(北京)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江亦元摘 要 在高原凍土地區(qū)修建隧道,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無經(jīng)驗可循。通過設立試驗段,鐵道部科技教司在昆侖山隧道共組織開展了7項科學研究,隧道防排水技術研究是其中之一。該隧2003年2月竣工,同年5月22日,在2號沖溝淺埋段線路右側隧道拱腰施工縫突然出現(xiàn)涌水,并陸續(xù)在三段淺埋段墻腳施工縫出現(xiàn)滲水現(xiàn)象。本文首先通過現(xiàn)場連通試驗,對滲漏水的水源、流徑進行了試驗研究;從試驗數(shù)據(jù)出發(fā),深入分析了問題產(chǎn)生的機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通過試驗研究和分析為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jù)。最后介紹了治理方案的制定、
2、實施,通過借助地質雷達等手段進行效果檢測,治理達到了預期效果。關鍵詞 高原 多年凍土 隧道 滲漏水 治理1 引言青藏鐵路格拉段昆侖山隧道全長1686m,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6004700m的連續(xù)多年凍土區(qū),多年凍土上限1.52.5m,下限60120m,起訖里程DK976+250DK977+936,是青藏高原550Km連續(xù)多年凍土區(qū)修建的僅有的兩座隧道之一。昆侖山隧道防排水系統(tǒng)設置為:在兩層混凝土襯砌間按“防水板+隔熱層+防水板”結構形式設置隔熱防水層,并在初次襯砌與第一層防水板間設置以排水盲溝組成的排水系統(tǒng)。該區(qū)具有獨特的冰緣干寒氣候特征。在這種特殊的氣候和圍巖條件下修建隧道在世界隧道建設史上尚
3、屬首次,無論對設計或施工遇到的是全新的技術課題,均無經(jīng)驗可循。該隧道設計為試驗工程,鐵道部在該隧道開展了七項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鐵道部科技開發(fā)計劃項目,項目合同號為2001G001-E)。圖1 南沖溝淺埋段水壓力測試情況(DK977+630右邊墻) 2003年5月22日在昆侖山隧道DK977+618線路右側拱腰處施工縫突然出現(xiàn)涌水現(xiàn)象。據(jù)中鐵西南研究院測試結果,昆侖山隧道襯砌背后水壓力最大測試值為43.1kPa,出現(xiàn)在2#沖溝淺埋段DK977+630線路右側邊墻防水板的外側(圖1),時間為2003年6月4日,同時該斷面右拱腰防水板外側水壓力也達到40.7kPa。上述兩個部位的水壓力是在2003
4、年5月22日開始出現(xiàn)急劇增長至6月初達到最大值1圖1 南沖溝淺埋段水壓力測試情況(DK977+630右邊墻) 保溫板同時發(fā)現(xiàn)隧道進口端往里130m左右保溫水溝在寒季全部被冰凍結,六月中旬才開始融化,七月初水溝排水才暢通。2003年10月中旬,隧道兩側水溝開始從進口(總出水口)往里凍結,到11月底,全隧水溝被冰凍結。經(jīng)過盲溝進入隧道的水無法通過兩側水溝排出,翻上道床、結冰,影響行車,見圖2。保溫板冰鋼軌為此,開展昆侖山隧道的出水原因分析,詳細調查研究隧道出水的真正來源,以便“對癥下藥”開展隧道的水害治理。冰鋼軌圖2 隧道水溝內(nèi)水上翻結冰2 圖2 隧道水溝內(nèi)水上翻結冰為詳細調查隧道出水來源,于20
5、03年9月23日至2003年10月6日開展了昆侖山隧道涌水災害治理連通試驗研究。2.1試驗點的選擇主要根據(jù)洞內(nèi)出水點和地表水的實際調查情況選擇試驗點。根據(jù)調查分析,隧道內(nèi)最主要的出水點里程及位置分別為: DK976+283右側避車洞;DK976+793左側避車洞,當日監(jiān)測流量5m3/d;DK977+573左側避車洞,股狀涌水,當日監(jiān)測流量40m3/d。因其余出水點多為滲水,流量及流速均比較小,在出水點部位均以結冰的形式出現(xiàn),無法采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為此,選定前述3個以水流形式出現(xiàn)的點為本次連通試驗的監(jiān)測點。2.2現(xiàn)場試驗采用無碘食鹽作為本次連通試驗的示蹤劑,對地表2#溝與DK977+573左
6、側避車洞涌水點、地表1#溝與DK976+793左側避車洞涌水點及地表2#溝與1#溝對應的DK976+793左側避車洞涌水點的連通試驗。2.3結論圖31給出水溝流量沿隧道縱向分布的情況。該分布表明,隧道內(nèi)水溝流量主要在南沖溝以及北沖溝下游、進口段出現(xiàn)明顯的增量變化,其中以南沖溝淺埋段水溝流量增長最為顯著,其次為北沖溝下游段。右側水溝則在進口段流量增長比較明顯。圖3 水溝流量沿隧道縱向分布情況綜上,結合連通試驗分析,可獲得如下結論:昆侖山隧道內(nèi)DK977+573左側避車洞涌水是與地表2#溝的流水直接連通的,且DK977+573左側避車洞涌水點是2#溝內(nèi)的地表水在轉化為地下水后的主要排泄點。昆侖山隧
7、道1#溝的地表水是與DK976+793左側避車洞涌水點連通的;并且,DK976+793左側避車洞與進口淺埋段DK976+283右側避車洞涌水點是通過隧道襯砌外側與圍巖間的空隙連通的。昆侖山隧道進口淺埋段DK976+283右側避車洞涌水主要來自于1#溝,但由于該段隧道拱頂上方的圍巖非常破碎,地表降雪在融化后垂直下滲,其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補給DK976+283右側避車洞涌水的。昆侖山隧道2#溝與1#溝之間是通過隧道襯砌背后與圍巖之間的空隙局部連通的。3 滲漏水原因分析3.1凍土地質因素由于設計是以全隧穿越多年凍土區(qū)為模型的,考慮隧道的水補給為凍融圈的水,凍融圈內(nèi)有限的水以堵、防為主進行處理,僅采用雙
8、側保溫水溝排除經(jīng)堵、防措施后滲出的少量的水3。從連通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施工后的昆侖山隧道結構穿越的地層并非全部為多年凍土層,在其結構周圍(或部分)存在融化圈。特別是的兩沖溝段隧道結構所處的是季節(jié)性融化層或凍土上限層。融化圈、季節(jié)性融化層或凍土上限下移主要可能是施工擾動造成的,這種結果風火山隧道同樣存在。當沒有大的外來水源補給時,融化圈的存在不會帶來水對結構的危害,如風火山隧道。但當有大的外來水源補給時,水會積聚在隧道結構的周圍,對結構造成危害,如昆侖山隧道。圖4給出昆侖山隧道水溝流量與大氣累積降水的時態(tài)曲線,降水曲線取自昆侖山隧道氣象站觀測資料1??梢钥闯?,隧道水溝流量與大氣降水量有關聯(lián)。這期
9、間大氣累積降水258mm。圖4 水溝流量與累積降水的時態(tài)曲線3.2襯砌背后存在承壓水寒末暖初,隧道穿越的兩個沖溝的季節(jié)融化層,隨著溫度的升高開始解凍,并且融化范圍逐漸擴大,地表水流不斷下滲,而此時隧道內(nèi)的大部分排水系統(tǒng)仍然處于凍結狀態(tài)。這樣,隨著水流的大量積聚,就在隧道結構特別是線路右側襯砌結構外側積聚大量承壓水。同樣在暖末寒初,由于進口處于陰面,出水口將首先被凍結并逐漸往里發(fā)展,這樣洞身的水將無法排出而堵在襯砌背后,同樣形成承壓水。這部分承壓水隨著凍結過程的完成,將會在結構外側及結構中產(chǎn)生巨大的凍脹力。周而復始,會對混凝土結構和防水板接縫產(chǎn)生周期性的凍脹破壞。3.3凍脹力破壞由于隧道兩層防水
10、板之間鋪設了一層保溫板,而保溫板采用的是平面板拼接而成,這樣就在板狀保溫板與弧形一襯之間形成一弧形空隙。暖末寒初,由于三段季節(jié)融化層中的水無法排走,形成的承壓水進入到這一弧形空隙中。寒季中隨著這一部分水的凍結,產(chǎn)生的凍脹力將對防水板接縫產(chǎn)生破壞,并形成了出水通道。3.4排水系統(tǒng)只能季節(jié)性排水目前測得水溝溫度在6月10月之間為正溫。其中,進入10月,進口段溝溫已進入負溫,洞身及出口段水溝尚處于正溫。圖5給出昆侖山隧道不同區(qū)間水溝月平均溫度的逐月變化情況1(圖中氣溫為全隧平均值),可以看出,由暖季進入寒季時,該隧道進口段水溝溫度先于隧道其他地段進入負溫狀態(tài)。圖5給出不同區(qū)間溝溫與該處氣溫較差的逐月
11、變化情況,可以看出,暖季月平均溝溫低于氣溫最大為1.2(進口段)、2.6(中間段)和1.8(出口段)。圖5 昆侖山隧道水溝溫度時態(tài)曲線圖5 昆侖山隧道水溝溫度時態(tài)曲線 溝溫與氣溫較差 溝溫圖6給出了水溝流量與溝溫的時態(tài)曲線1。圖6 水溝流量與溝溫的時態(tài)曲線進一步分析由圖7、給出,可清楚看出靠近洞口地段的溝溫分布由暖季進入寒季時的變化情況1。該圖表明,10月份在進口30m處的溝溫已為負溫,其月平均值為-1.8(極端值-2.7)。從50m一直到隧道出口段,溝溫則均為正溫,最大值出現(xiàn)于最后一個測試斷面(距出口約50m),其月平均值為1.1(極端值2.1)。 出口段 進口段 出口段 進口段圖7 水溝溫
12、度沿隧道縱向分布情況由于隧道屬單面坡排水,出水口在進口,從以上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隧道既有排水系統(tǒng)在寒末暖初和暖末寒初無法發(fā)揮排水作用。特別是出水口(隧道進口)處于陰面,在暖末寒初將首先凍結,進入暖季后才最后解凍,這將導致寒末暖初及暖末寒初,隧道內(nèi)的水無法順利排出。4 滲漏水治理4.1治理方案隧道滲漏水治理的原則為“徹底根治、保護凍土、不留后患,地表截、排、降結合,洞內(nèi)堵、排結合,綜合治理”。方案如下:二號沖溝截、排、降綜合措施。在二號沖溝采取地表處理,確保地表水排水順暢;在線路上游設降水井,以截斷凍結層上水的下滲途徑,降低地下水位。延長二號沖溝地表帷幕注漿的范圍。二號沖溝在原地表帷幕注漿的
13、基礎上,按沿線路方向兩側適當延伸、垂直線路方向適當加寬注漿的范圍,對隧道圍巖實施注漿堵水。洞內(nèi)水溝采暖措施。在洞內(nèi)水溝及洞外出水口設加熱電纜進行沿程加熱,確保寒季水溝不凍結,洞內(nèi)排水順暢,洞外出水口不凍結。洞內(nèi)回填注漿措施。一、二次襯砌間全斷面回填注漿,以填充空隙,防止兩層襯砌間積水,堵塞地下水沿兩層襯砌間遷移的可能通道。4.2 實施情況一、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一、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各部位壓漿孔數(shù)及進漿情況見表1: 一、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工程數(shù)量表 表1注漿部位注漿材料孔數(shù)總孔數(shù)總進漿量(m3)第一次拱頂回填注漿(包括、序孔)抗裂微膨脹水泥漿11318664.48GRM水泥漿7317.58一、二
14、次襯砌間回填注漿序孔邊墻抗裂微膨脹水泥漿820孔19061705.89拱腳抗裂微膨脹水泥漿820孔拱頂抗裂微膨脹水泥漿266孔一、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序孔邊墻抗裂微膨脹水泥漿695孔1569446.08拱腳抗裂微膨脹水泥漿665孔拱頂抗裂微膨脹水泥漿209孔邊墻GRM水泥漿123孔33266.18拱腳GRM水泥漿153孔拱頂GRM水泥漿56孔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仰拱水溝抗裂微膨脹水泥漿268孔93657.48墻腳抗裂微膨脹水泥漿668孔水溝GRM水泥漿66孔2309.67墻腳GRM水泥漿164孔化學注漿環(huán)向縫、縱向縫化學注漿孔數(shù)及進漿情況見表2:環(huán)向縫、縱向縫化學注漿工程數(shù)量表 表2注漿部位注漿材
15、料環(huán)數(shù)孔數(shù)總進漿量(L)縱向縫路得水溶性聚氨酯35652376.18環(huán)向施工縫路得水溶性聚氨酯97(環(huán))48174950.32環(huán)向變形縫122油溶性聚氨酯4(環(huán))181217.10封孔、封縫處理及集中出水點注漿一、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及環(huán)向縫、縱向縫注漿完成后,在一號沖溝段的DK976+730+850尚有幾個集中出水點,對這些集中出水點實施了圍巖注漿堵水處理。集中出水點處理比較困難,原出水點注漿堵住未滲漏后,間隔一定時間又會出現(xiàn)新的漏水點。經(jīng)過多次反復,目前集中出水點已全部處理完畢,再無滲漏。避車洞注漿正洞注漿完成后,尚有一號沖溝段的DK976+733、+763、+793、+823、+853,二
16、號沖溝段的DK977+393、+423、+453、+483、+513、+543、+573、+603、+633,共計14個避車洞出現(xiàn)滲漏。其中,尤以一號沖溝段較為嚴重,DK976+733車洞內(nèi)有3個注漿鉆孔的出水量達20m3/d。其余車洞有的預埋盲管出水,有的壁面滲水、淌水,有的底板冒水。采用了可注性好且遇水反應、滲透性強的化學漿料(路得水溶性聚氨酯)。針對滲漏部位鉆孔至一襯與圍巖間的空隙,實施化學注漿。4.4治理效果直觀效果截止2004年10月19日,洞內(nèi)注漿全部結束后,隧道正洞及避車洞內(nèi)再無滲漏點,側溝內(nèi)的所有泄水孔也不再出水,隧道側溝和進口端左、右兩側集水井內(nèi)均無積水。采用地質雷達檢測結果
17、洞內(nèi)注漿前,采用地質雷達對隧道襯砌進行了檢測,注漿后重新進行了雷達檢測。據(jù)比較分析有93.7%的不密實段落在本次注漿中被填充密實,表明一、二次襯砌間回填注漿效果非常顯著。通過直觀效果及地質雷達檢測結果,本次隧道洞內(nèi)注漿達到了設計要求,實現(xiàn)了隧道滲漏水治理的預期目標。5 結語本文首先通過現(xiàn)場連通試驗,對滲漏水的水源、流徑進行了試驗研究;從試驗數(shù)據(jù)出發(fā),深入分析了問題產(chǎn)生的機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通過試驗研究和分析為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據(jù)。由于合理地制定了治理方案,并組織實施,最后通過借助地質雷達等手段進行效果檢測,證明治理達到了預期效果。參考文獻:1 伍曉軍,江亦元,黃雙林等.青藏鐵路試驗工程科研項目階段成果報告隧道防排水技術試驗研究.蘭州,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20032 李蒼松. 昆侖山隧道滲漏水連通試驗報告.中鐵西南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內(nèi)控審計合同范本
- 仁和經(jīng)銷合同范本
- 加盟返利合同范本
- 代購代理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建房簽合同范本
- 共同合作居間合同范本
- 化學桶回收合同范本
- it行業(yè)采購合同范本
- 分戶協(xié)議合同范本
- 勞動合同正規(guī)合同范本
- (完整版)ERP流程及操作手冊
- 接上童氣: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研究
- 武器講解課件
- 通勤車租賃投標方案(技術標)
- 關于魯迅簡介
- 余華讀書分享名著導讀《文城》
- 植物組織培養(yǎng)(園林植物教研組)-說課稿
- 高三二輪專題復習化學課件-分布系數(shù)(分數(shù))圖像
- 支委委員辭去職務申請書
- 【橋梁工程的發(fā)展趨勢與思考5300字】
- 云南省蒙自市長橋海水庫擴建工程環(huán)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