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致良知讀后感20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1.gif)
![2023年最新的致良知讀后感20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2.gif)
![2023年最新的致良知讀后感20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3.gif)
![2023年最新的致良知讀后感20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4.gif)
![2023年最新的致良知讀后感20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e3e862ddab9ea4d91d50638883bf5d67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PAGE44 頁 共 NUMPAGES44 頁2023年最新的致良知讀后感20篇 致良知讀后感 讀完致良知之后,我覺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chuàng)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愿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守仁創(chuàng)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fā)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yǎng)性觀點的發(fā)展,其
2、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yōu)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
3、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fā)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zhàn)勝欲望、磨煉精神、創(chuàng)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tài),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yǎng)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
4、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致良知讀后感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爆F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
5、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yǎng)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痹诠ぷ髦袘撉宄恼J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jiān)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王陽明致良知讀后感 王陽明先生是一個詩文英杰,文思敏捷獨特,述懷的同時往
6、往包含著哲理,11歲時候便能夠即興作詩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簡樸,卻氣概非凡。少年喜愛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別處記載先生少年曾癡迷于象棋,后被父親訓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詩一首,亦是別有韻意,不可多得。翻閱先生詩文,題材廣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圓,都留下他雋永的辭藻。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于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fā)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并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
7、得一二。而王陽明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借智慧與其周旋,后續(xù)征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 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
8、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背人的意愿,禁錮人的身心。 從先生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
9、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致良知讀后感(9) 厚黑學讀后感800字 厚黑學 讀后感800字(一) 很久以前就聽到許多人評論厚黑學中很多觀點,因為性格與環(huán)境差距,不經??磿?,所以一直沒有拜讀,前段時間,不經意在書店看到,就翻閱幾頁,為此稍有感悟,寫出感言。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于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后簡單翻閱,發(fā)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壇
10、奇葩,以圣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為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為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為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后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舍命相護,助成就大業(yè),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斗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
11、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yè)。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tǒng)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后,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缽,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為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為,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指出,天地與圣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yǎng)萬物,不求回
12、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眾生,圣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么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
13、,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yè)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愿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沖擊,足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評為精華。 厚黑學讀后感800字(二) 您給我指示一條捷徑吧?李先生問;你想做什么?他說;我想弄個官來做李先生欣然答曰;好,我送你六個字,就稱它為求官六字真言,照此去做,必然成功。下面就摘彔李先生的求官六字真言,愿網友共賞。 求官六字
14、真言:空、貢、沖、捧、恐、送。每個字都有其獨到的意義和獨特的效用。 1,空。即空閑之意,分兩種,一指亊務而言,求官的人,一定要把一切亊放下,不工不商,不農不賈,書也不讀,學也不教,一心一意,專門求官。二指時間而言,求官的人要有耐心,不能著急,今日不生效,明日再來,今年不生效,明年再來。 2,貢。這個字是借用的,是四川的俗語,其意義等亍鉆營的鉆字。鉆進鉆出,可以說貢進貢出.求官要鉆營,這是眾人知道的,但是定義很不容易下。有人說:貢字的定義是,有孔必鉆.我說:錯了,只說對一半,有孔才鉆,無孔者其奈之何?我下的定義是:有孔必鉆,無孔也要入。有孔者擴而大之,無孔者,取出鉆子,新開一孔。 3,沖。普通所
15、謂之吹牛,四川話是沖帽殼子.沖的工夫有兩種,一是口頭上,二是文字上??陬^上又分普通場所及上峰的面前兩種;文字上又稱報章雜志及說帖條陳兩種。 4,捧。就是捧場的意思。戲臺上魏公出來了,那華歆的舉動,是絕好的模范人物。 5,恐。就是恐嚇的意思。這個字的道理很精深。官之為物,何等寶貴,豈能輕易給人?有人把捧字做到十二萬分,還不生效,這就是少了恐字的工夫。凡是當軸諸公,都有軟處,只要尋著他的要害,輕輕點他一下,他就會惶然大嚇,立刻把官兒送來。恐字與捧字是互相為用的,善恐者,捧中有恐,旁觀的人看他在上峰面前說的活,句句是阿諛逢迎,其實是暗擊要害,上峰聽了汗流浹背。善捧者,恐中有捧,旁觀者,看他傲骨棱棱,
16、句句話責備上峰,其實受之者滿心歡喜,骨節(jié)皆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大匠能與人視矩,不能使人巧,是在求官的人細心體會。最要緊的,用恐字的時候,要有分寸,如用過度了,大人們老羞成怒,作起對來,豈不就與求官的宗旨大相違背?故非到無可奈何的時候恐字不能輕用。 6,送。即是送東西,分大小兩種,大送,把銀元鈔票一包一包的拿去送;小送,如春茶、火肘及請吃館子之類。所送的人分兩種,一是操用舍之權者,二是未橾用舍之權而能予我以助力者。 這六字真言,字字珠璣,字字如鋼弾,以槍發(fā)之,百發(fā)百中。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毫無真才實學,只會吹牛拍馬,阿諛逢迎,造假制假,行賄買官,而我們有些官員經不起誘惑,紛紛被六字鋼弾所
17、擊倒,讓那些既無德又無才的人混進干部隊伍,甚至爬上髙級領導崗位。我們的領導干部是否可以認真讀讀李宗吾先生的求官六字真言增強對亊物、對人亊的分析鑒別能力,把好用人關,純潔干部隊伍。篇二:厚黑學讀后感600字 厚黑學讀后感600字 厚黑學 讀后感600字(一) 厚黑學主張黑;但絕不是強調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為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為人處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須臉厚心黑,并倡導人性本惡,善是后天誘導的結果。但我想說的是,你們看到的是表面,書中提及的臉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強調一個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斷力,強調一個斷字。 我一開始還讀得有趣,可
18、漸漸發(fā)現這門學問的沉重之處。李宗吾先生盛贊厚黑,大肆宣揚厚黑,無非是諷刺社會現實生活中那些真正實踐厚黑學的厚顏無恥,黑心黑肝之徒。同時,他開創(chuàng)厚黑學的含意我也隱約明了:世間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壓;若將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倆公諸于眾,厚黑者便無計可施,無法生存。 此時我又想起包龍圖在教他侄子為官之道時說過:對付奸官,自身必須比他們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對付厚黑者也不失為一種良方。畢竟明槍易檔,暗箭難防,你只有比對方更后更黑,對方才無法動你分毫。由此又可觀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講的厚黑學說,不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擊。當然,反擊的對象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學習厚黑學的意義,使更多良善之
19、人受害。 厚黑學讀后感600字(二)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于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后簡單翻閱,發(fā)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圣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為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為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為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后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
20、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舍命相護,助成就大業(yè),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斗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yè)。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tǒng)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后,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
21、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缽,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為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為,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指出,天地與圣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yǎng)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眾生,圣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么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
22、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yè)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愿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
23、,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沖擊,足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評為精華。篇三:發(fā)現心靈的智慧讀后感 發(fā)現心靈的智慧讀后感 發(fā)現心靈的智慧 讀后感 讀完明朗之陽光所寫發(fā)現心靈的智慧,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前段時間,我囫圇吞棗般讀完王陽明先生之傳習錄,里面一知半解的地方太多,但自己對陽明心學理論佩服之至。陽明先生倡導心即理,即人道與天道的一致性、致良知,即將良知推廣至事事物物上、知行合一等等觀點,既強調了正心修身的心性修養(yǎng),又不忘平治天下的事功精神。所以王陽明的一生才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之真三不朽,被后世尊為古之完人。他的所作所為,所教所言對今天的我們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所以,我覺得陽明心學不能簡單以唯心唯物論
24、之,我們更主要的要從中取其精華。而明朗之陽光君所寫書字字珠璣,正好給我解惑,如大海之中的燈塔,引領我向前邁了一大步。在此,將自己對此書的感悟記錄下來。 一、人人均有良知 二、發(fā)現心靈的力量 在我們將自己的良知顯現出來后,我們的心也就能逐步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寧、專一、虛靜,這時候就能體察、發(fā)現到各種事物的道理及規(guī)律,從而我們就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上。那么怎么去發(fā)現這種心靈的力量呢?那就是要不斷的去追求我們心靈的自由,排除欲念、雜念,讓自己能真正的沉浸與專注于自己周圍的事事物物之中,排除一切干擾,將我們自身的潛能充分的激發(fā)出來,用自己的整個身心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也就是要用安寧
25、、專一、虛靜的心理去激發(fā)自己的全部心力,這樣的心靈的巨大力量,還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呢? 三、坦然面對人生 王陽明教導弟子初學用功時,對自己的內心必須進行掃除蕩滌, 使它臻于清靜澄明的境界,不要讓自己的心陷入聲色貨利等東西之中,它們來了既不歡迎,去了也不留戀、惋惜,這樣,才能以坦然的心情來對待所遇到的各種事物,才 不會成為心靈上的負擔,自然就會依順自己本來的智慧去應對。其實,這是王陽明先生在教我們一種處事的態(tài)度,那就是要以豁達的心態(tài)來面對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時,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搶地,也有人泰然處之。其實我們都知道,最智慧的人應該是能以豁達、坦然心態(tài)面對一切的
26、人。這種人,面對名、權、利,擁有順應自然,失去也不悲傷,只會認為這些與自己有緣無緣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這類人的心態(tài)。若能做到這樣,就會在人生中活得瀟灑自然,怎么能不實現自己心靈的快樂與自由呢? 四、做回最優(yōu)秀自己 王陽明先生告訴我們每個人在天地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個人都是神圣而偉大的,在內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們受自卑等心理影響不能相信自己,致使這個最優(yōu)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沒了。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回最優(yōu)秀的自己呢?陽明先生給出了行動知行合一,認識到了真正自我的優(yōu)秀及智慧,那就要通過行動來顯現。靜下心來,細細地反省內心,自己的缺點,一項項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
27、己的心靈有著無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種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遠有最優(yōu)秀的自己。讓自己憑借信心與 勇氣,努力挖掘自身的潛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五、做事成功的方法心上學 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很欣喜的看到明朗之陽光君總結了陽明先生 心上學的方法。這個方法與當代勵志大師安東尼羅賓斯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與許多成功學的方法非常接近。其實這種方法并不是強調多練習,而是利用我們心靈的力量,將我們要學習或解決的問題在心中形成一個明確的心理圖像,讓自己先在心上學習,當熟練之后,再到實踐中訓練。當然它也可以應用到一個人想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時,在頭腦中先構筑達成目標后的美好前景,讓自己人生先形成一幅
28、生動、明確、美好的圖像,并在腦海中常常浮現這些美好的畫面。一旦這些構思的畫面發(fā)生作用,就會使我們的精力集中在達成目標有價值的事情上,從而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當然,我們也可以借助這種方法來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認真在頭腦中構思實現理想的美好過程與結果。心中有這個美好圖像后,我們就會獲得無比的信心與勇氣,沿著理想的方向去取得成功。 自己的幾點感想,與傳習錄原著及發(fā)現心靈智慧中若有分歧之處,還請讀者審慎辯之。篇四:知行合一讀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讀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 讀后感1000字 小馬哥 中國在史以來對圣人的評判標準有很多,其中最受人們認同的說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據說能做到的人
29、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孔老夫子自不必說,立儒家道德規(guī)范,創(chuàng)儒家學派,立萬世之論,集三者于一身。另一個能被視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陽明,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對王陽明應該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立德,他當官不收賄賂,幫助窮人,不畏生死,仗義執(zhí)言,智斗權奸,不因人勢小而欺之,不因勢強而附會。立功,他平定廣西,福建,廣東交界的民變,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為國家立了大功。立言,這就不得了了,心學的創(chuàng)始者,他獨創(chuàng)心學,提倡知行合一,是后人公認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為四大家,.他的學術影響了正個明朝,直至現代,以至國外也有很多忠實粉絲。 第一次接觸王陽明是在高中上歷史課,看
30、到老師對王陽明說起心學如何偉大,如何改變中國哲學思想,對我來說只要記住要考試的內容,考分高一點就好了,我才不管你在歷史中屬第幾。再次接觸時已至大學哲學課,對我這種逃課的理科生來說,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剛參加工作時,小年青閑來無事,翻看各類雜書時被這位王大人小時候離經叛道的 故事、守仁格竹、智斗劉瑾、龍場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寧王等傳奇故事吸收,漸漸開始留意這位傳奇人物和他所開創(chuàng)的心學. 工作十多年來,人生經驗也漸漸豐富起來,各種起起落落后,對心學所揭示的強大智慧更加嘆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讓人心定神明,讓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顯露出來,對外在事物能覺察到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順勢而行
31、,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學的全部奧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尋的,但心學的一個好處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個心學理論都搞懂了才能能運用,只要你對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論或處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實際生活實踐。以我自身為例來說,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所倡導的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內心與行動的一致性,近年來就一直指引著我,俗話說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現在社會的浮躁,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很難讓自己靜下心來實實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為自己的失敗氣餒時,多對照一下自己知與行,感受自己內心的追求,往往能讓自己找到行動的方向。 近來,我更多的精力開始從事服務性行業(yè),對服務性行業(yè)來說如何吸引客戶,如何保持客戶忠誠度成為服
32、務行業(yè)能否長久發(fā)展的關鍵,從王陽明心學智慧中我看到極致兩字,并將極致作為我從事服務性行業(yè)的奮斗目標。 王陽明一生愛好廣泛,三教九流,象棋樂理,騎射兵法,無所不究,還樣樣精通,青年時期參悟佛法竟辯得高僧還俗,與道士論道以致忘記洞房花燭夜,以文人身份平定寧王叛亂,這一切在他的心學傳習錄中寫道:夫學、問、思、辨、篤行之功,雖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擴充之極,至于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之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認為學習、詢問、思考、分辨、篤行的功夫,雖然有的的人資質低,要付出比別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盡自己的心中的良知,努力到極致,也可致達徹悟本性,明了宇宙規(guī)律的功夫。也就是說天才其實也是努力致極致的結果,而欲
33、達極致,就必須全力以赴。篇五:存善心 行善舉 致良知 存善心 行善舉 致良知 傳奇王陽明讀后感 最早接觸到王陽明這個名字是在考研政治中,出于好奇,后來查詢了些資料,才知道原來歷史上還有這么一個大家,后來人冠之以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名號,可能因此不為人熟知,在明朝那些事中記述了王陽明一些傳奇的經歷,但感覺有些戲說的成分,今拜讀董平教授的傳奇王陽明加以印證,感觸頗多。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于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fā)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
34、看待,可事實并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王陽明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借智慧與其周旋,后續(xù)征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兵者,詭道也。先生在平叛時,將“信息戰(zhàn)”、“情報戰(zhàn)”運用到了極致,情報中虛虛實實加之反間敵方勢力,擾亂敵方策略,在寧王猛攻安慶之時,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攻擊寧王大本營南昌城,使寧王回兵,解救安慶后,并不是固守南昌,而是主動出擊,以寡擊眾,最終生擒寧王,大獲全勝。后來平定思恩、田州事件因時制宜,采取招撫策略,避免戰(zhàn)事禍國殃民
35、;清理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保得一方平安。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領域,獨創(chuàng)“心學”,倡導“知行合一”,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體格局,并影響了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哲學家。從南宋開始,主導中國思想主流的是程朱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追求“格物致知”,忽視人的感情和本體思想。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
36、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背人的意愿,禁錮人的身心。 作為
37、思想領域的先鋒,開拓者,先生長時間承受了對立面的攻擊,反對學派們詆毀他的功勞和政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實是學術相悖,尋機打擊,說他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標新立異,自高自大,非難朱熹,背謬圣人。離世差不多四十年才沉冤昭雪。但是這冤先生未必在乎,先生一生追求本心,注重“良知”,離世之時微微地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多么大氣,只要心地光明,自有公道。他不需要等到給予他公平公正,他相信總有公平公正予他,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人人自有定盤針”,天下的公義,雖然不在廟堂之上,卻 存乎天下之人心。 從先生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
38、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作為普通人,我的理解是要有善心,為善舉,行善事,與人為善。昨天看非誠勿擾,嘉賓李垚坤的裝扮和神態(tài)較為偏重女性化,引發(fā)頗多關注。節(jié)目中,黃菡老師說:“人們常說男人該是什么樣,女人該是什么樣,這本身就帶有壓迫性?!泵戏钦f:“人分為多數人、少數人和個別人,總會有人想法做法會與眾不同,很多人可以不欣賞、不接受,但是希望能給這些個別人一定的空間,不要過于苛責。”我覺得這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致良知讀后感(10) 致良知的讀后感范文 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
39、心學主旨。接下來,橙子為大家分享致良知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會有用! 致良知的讀后感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個字,卻是進入心學的不二法門,是心學的總綱,是心學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指導自己應對社會實踐的強大理論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賢黃梨洲先生曾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茍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明儒學案發(fā)凡)。而“致良知”就是學者入門的得力處,就是約束心學的總綱.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xù)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
40、,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從世間獲得生存的資源,并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饋給世間。也就是說,人類與自然,以及人類與社會之間不斷地給
41、予和不斷地反饋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類社會的全部內涵。 人若缺乏智慧,將不能與世間萬事萬物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須切實找到一個理性的源頭,才能滿足初始條件。 水有源,樹有根。如無源頭,那么水就不會奔流不息;如無根,那么樹就不會生長繁育。這就是說,水源或樹根就是原點,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樹木得以成長的初始條件。 縱觀世間,萬事萬物都從一個初始條件開端,逐步成長起來。因此,初始條件顯得相當重要。這好比,一個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決定一個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外觀,是同一個道理。而篩選一個健康的、無缺陷的初始條件,就會減少今后故障、病害產生的機率。智慧的創(chuàng)立也是如此,必須找到一個好的思想基因,
42、而“致良知”就是一個經過優(yōu)選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圣人們之所以有別于常人,在于他們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核心層面,深入事物的源頭,深入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圣人們是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常常能夠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總是先于常人一步獲得真理。而常人總是慢一拍,只有細細體會圣人的教誨才會真正懂得這些道理,才能沿著圣人所開啟的道路找到真理。這就是為什么從古到今,圣人的數量總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圣人們對待人和事物,總是以“道”作為標桿,作為尺度、作為容器來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一件有用的武器。問題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過于微妙,令普
43、通人難以洞察其中的奧秘。圣人教導普通百姓,必須根據大多數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過變換概念,以鋪設便于理解和溝通的路徑。 所以,我們在看待具體事物時,不僅要弄清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也要分清事物發(fā)展的原點、發(fā)展軌跡、發(fā)展條件,從中抽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才能指導其它的社會實踐過程,或為其它的社人實踐過程積累一些經驗。這就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論語為政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謂的“學”就是弄清整體狀況和關鍵細節(jié),而“思”就是將所學的內容與“道”進行比較,從中開展抽象性思維,從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說,學思合一才能得出結果。而結果才是最重要,學與思只是一個過程,當有了結果,學與
44、思就成了過去式,也就沒有用了。王守仁將其形象地描述為“得魚忘簽”。而許多俗儒只糾纏于前代圣賢如何教誨,而不顧當時的歷史條件,只重視過程而無視于結果,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事實上,“黑貓白貓,能捕鼠的就是好貓。中國學問,外國學問,能換飯的是好學問(民國老宣瘋話),凡是看結果而不看過程,就是實踐檢驗真理的價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一旦有了結果,一個過程就暫告段落。 致良知的讀后感作文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
45、。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yè),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yè)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的讀后感900字 了解與接觸良知心學已有一段時間,之前的學習僅僅是偶爾的閱讀與感悟,也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
46、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集團公司致良知學習的共同學習。近3個月的學習,是我出社會以來接受最系統(tǒng)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三個月的學習,因為文言文的難懂,因為每日讀書寫心得點評的費時,有些同修選擇了退出,能堅持下來的同修從開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悅,我親身感受到學習帶給一個人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現代的生活中,在企業(yè)經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 靜心思考,我分享感受最
47、深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立志。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叵胱哌^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
48、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如佛學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點:去傲。在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叵胱哌^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畹嚼?,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yè)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點: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
49、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現在物欲橫流的蒙蔽,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終生學習,終生踐行。我想修好自我,發(fā)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營好家庭,進而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遠通集團成為山東省最具競爭力
50、的集團而付出努力。 致良知讀后感(11) 致良知讀后感之八 柏金輝 2023年10月16日 了解與接觸良知心學已有半年余,之前的學習僅僅是偶爾的閱讀與感悟,也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近4個月的學習,是我感覺自拜讀陽明先生著作以來最系統(tǒng)最有深度的學習,感慨頗多,因為文言文的難懂,因為讀書寫心得的費時,從開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悅,我親身感受到學習帶給一個人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陽明心學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紅塵生活中,在企業(yè)經營中,一門“事
51、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據此,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立志。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28.3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回想走過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
52、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如佛學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點:去傲。在107.31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叵胱哌^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畹嚼?,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
53、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yè)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點: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過這段時間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之前的學習只是起點,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
54、,終生學習,終生踐行。我想修好自我,發(fā)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營好家庭,經營好企業(yè),為公司員工伙伴追求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幸福,為公司成為最具幸福感的企業(yè)而付出努力!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fā)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yǎng)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yè)績。 致良知讀后感(12) 致良知讀后感之十 柏金輝 2023年12月18日 讀完致良知之后,我覺得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chuàng)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
55、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愿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陽明創(chuàng)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fā)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yǎng)性”觀點的發(fā)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yōu)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
56、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fā)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煉靈魂”!
57、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zhàn)勝欲望、磨煉精神、創(chuàng)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 致良知讀后感(13) 致良知讀后感之五 柏金輝 2023年7月30日 今日讀王陽明先生致良知,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中遇到的困難、職場生涯的心得體會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讀后感。 一、遵守職業(yè)道德履行工作職責 在告諭浰頭巢賊書一文,是陽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著打下桶崗,橫水兩地山賊的勝利,壓制還未被剿滅的浰頭山賊的氣勢。第二段則是動之以情,讓山賊自己回憶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三段是曉之以理,
58、從實際利害出發(fā),告訴山賊投降才有活路,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敦促他們自己速作決斷。最后一段則是三者皆有,糅雜在一起,軟硬兼施,充分顯示了陽明先生的智慧和對對方心理的把握。 實際上,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二、善于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zhàn)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
59、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煉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于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fā)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fā)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把握發(fā)展中的規(guī)律和趨勢,在挑戰(zhàn)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三、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
60、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 致良知讀后感(14) 致良知讀后感(15) 致良知讀后感之九 柏金輝 2023年11月9日 任何一個優(yōu)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曲折的。他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他所經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合成生物學行業(yè)市場前瞻與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報告
- 2025年塑料包裝袋服裝輔料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度智慧社區(qū)建設與管理合同變更協(xié)議
- 2025年度新能源車輛購置貸款合同范例
- 2025年全棉花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度虛擬現實技術保密及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酒類包裝瓶蓋綠色生產與環(huán)保認證合同
- 2025年度公司高管核心職位聘用合同模板匯編
- 2025年度智能倉儲視頻監(jiān)控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項目可行性研究及技術咨詢服務協(xié)議
- 胸腔積液護理查房-范本模板
- 水土保持方案中沉沙池的布設技術
- 安全生產技術規(guī)范 第25部分:城鎮(zhèn)天然氣經營企業(yè)DB50-T 867.25-2021
- 現代企業(yè)管理 (全套完整課件)
- 走進本土項目化設計-讀《PBL項目化學習設計》有感
- 《網店運營與管理》整本書電子教案全套教學教案
-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課件希沃的課件
- 高端公寓住宅項目營銷策劃方案(項目定位 發(fā)展建議)
- 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聘用協(xié)議(合同)書
- 第1本書出體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精教版2003版
- 2022年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