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教學教案_第1頁
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教學教案_第2頁
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教學教案_第3頁
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教學教案_第4頁
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教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數學一年級上學期教學教案數學一班級上學期教學教案1 教學要求: 1、在觀看人民幣以及換幣、取幣等活動中熟悉1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 2、初步熟悉商品的價格,學會簡潔的購物,培育思維的敏捷性、與他人合作的態(tài)度以及學習數學的愛好。 3、對同學進行愛惜人民幣和勤儉節(jié)省的教育。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各種面值人民幣之間的簡潔換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題第一幅圖,讓同學認真觀看。 2、提問:你們從圖中看到些什么?你們買過東西嗎?買東西要用什么?各個國家的錢都有不同的名稱,誰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什么? 3、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2、二、自主探究 1、熟悉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你們熟悉人民幣嗎?請你從盒子里找出熟悉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伴侶聽。分組活動。 組匯報:讓同學在實物投影儀上逐一介紹面值不同的人民幣,老師隨機補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分別展現出來。 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讓同學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對同學進行愛惜人民幣和節(jié)省用錢的思想教育。 提問:小伴侶,你們能把這些人民幣分分類嗎?請同學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幣,小組合作分類。 同學匯報分類狀況,并說說分類的依據。總結同學的回答,引出人民幣的種類有:硬幣、紙幣;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 2、例題其次幅圖,要求同學認真觀看。 提問:圖中的小伴侶想買什么?(手表) 買

3、手表該付多少錢?(1元) 請同學從盒子里拿出1元錢,比一比誰的拿法多。 同學匯報拿1元錢的不同方法。當消失拿一個1元的和10個1角的時候,引導同學建立“元”與“角”之間的進率關系:1元=10角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幾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試一試:一張1元的人民幣可以換幾張5角的?幾張2角的可以換1張1元的?同桌互換。 請同學說說互換的結果,以及為什么要這樣換。 三、應用拓展 1、連一連。(“想想做做”第1題)觀看并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每種物品的價錢是多少?有幾種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是多少? 請同學把要買的物品和對應的人民幣

4、連起來。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同學說說每個題目的意思,再讓同學獨立完成,集體溝通,說說是怎樣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 思索:用一種人民幣怎么拿?兩種呢?三種呢? 嬉戲:購物。(“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貨架:橡皮(每塊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鉛筆(每枝4角),自動鉛筆(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請小伴侶用1元錢購物,想一想,說一說,可以買哪幾樣東西?應找回多少錢? 四、總結延長 今日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熟悉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1元=10角、1角=10分)關于人民幣,小伴侶們還知道什么呢?這些

5、面值更大的人民幣,我們下節(jié)課連續(xù)學習。 數學一班級上學期教學教案2 一、預期效果 1.應把握的學問 通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同學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通過實踐活動讓同學熟悉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精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熟悉到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進展的力量 鼓舞同學樂觀想方法解決問題,初步培育同學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育同學的觀看力量、實踐操作力量;初步培育同學的推理力量、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應培育的情感 培育同學仔細認真觀看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 二、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初步讓同

6、學感知“輕”、“重”的含義;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其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通過觀看、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同學在實踐中熟悉學問,在探究中辯析易錯概念;其次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留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留意培育同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學情熟悉 同學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肯定的感性閱歷,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熟悉不足,本單元就要通過觀看、比較、思索,使同學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熟悉。 直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輕重等同學

7、并不困難,但對間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過肯定的推理才能獲得,因而是教學中的難點。 4.閱歷介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同學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支配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罢f一說”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兩個小動物玩蹺蹺板,使同學一眼看出誰輕誰重,熟悉到重量差別大的兩個物體可以通過看得出比較的結果;“掂一掂”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調皮和笑笑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熟悉到用眼不能看出輕重的狀況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稱一稱”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同學明確當看、掂都難以分辯物體輕重時,可以借助工具來比較,從而體會到借助工具確定輕

8、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最終通過一組練習來使同學獲得得間接比較輕重的方法,知道輕重和大小、高矮一樣是相對的,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實施要領 1、課前預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2、教學流程 序號 老師活動 同學活動 教學輔導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里玩耍,它們玩得可興奮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動物?它們在干什么?(出示主題圖) 同學回答后,引導同學觀看: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伴侶真能干,通過觀

9、看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熟悉輕和重。 (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同學觀看并回答問題,發(fā)覺相關數學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輕; 生2:大象重、小熊輕; 生3:小猴重,小狗輕。 依據低年紙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征,創(chuàng)設生動的學習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并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實踐操作,進展認知 實踐操作,進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同學觀看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說說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么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推斷的不一樣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一下誰說的對呢

10、?請同學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fā)覺的結果告知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臺掂一掂。 (1) 老師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說出誰輕誰重?為什么?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相互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老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精確地推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溝通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伴侶的答案都不同,怎么辦呢?誰又能想

11、出什么好方法呢? (3)小結爭論:你們能想出哪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老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同學觀看,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2) 老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fā)覺要想精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么?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肯定重、小的不肯定輕,肯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

12、書重; 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同學猜想結果。 小組爭論方法,溝通看法。 匯報溝通,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賜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猜想、推想、實踐等探究活動,把老師的“教”變?yōu)橥瑢W的“探”,通過同學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熟悉,充分發(fā)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設疑爭論操作深化,讓同學自己發(fā)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13、,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同學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方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同學而言是一種珍貴的勝利體驗。 數學一班級上學期教學教案3 課例類別: 部分探究 學習課目: 數學 學習年段: 學校一班級 學習時間: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使同學能夠熟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能夠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意義。 力量目標: 1、通過同學的觀看及操作,培育同學觀看力量和操作實踐力量。 2、小組合作:搓、切、搭等,使同學形成肯定的合作意識和運用數學學問解決實際問題的力量。 3、通過數學活動,讓同學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讓同學這樣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現作品等

14、練習設計,培育同學用數學學問進行溝通、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對數學學問日益深厚的愛好。 二、學習資源 1、多媒體動畫:故事內容為機器人(帶音樂)叮當來到了小伴侶們的中間,還給小伴侶們帶來了一籃禮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嗎?趕快打開看看,你熟悉什么,就跟組里的小伴侶說什么,每人都說說。 2、各種物品的演示。 3、把“外形相同的”放在一塊。 4、生活中的物品外形、舉實例。 (1)冰箱、洗衣機、彩電、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筆筒、乒乓球、皮球。 三、學習實施方案 學習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學校教科書第32、33頁。 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爭論。 學習流程:創(chuàng)設情景爭論探究鞏固拓展實際應用

15、。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互評、小組爭論評議。 教學重點:熟悉所學幾何圖形,并說它們的名稱。 教學難點: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外形的物品說名稱。 教學預備: (1)老師預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外形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這些用品的用具,遮蓋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紙)。 (2)同學每人預備一盒橡皮泥、積木一盒。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 目標:從兒童寵愛的機器人叮當如上入手,激發(fā)同學的探究欲望,使同學感受到生活中數學與課本數學學問的親密聯(lián)系。 過程:電腦出示動畫(見學習資源) 針對同學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外形,說說是怎樣分類的? 2、探究釋疑: 目標:讓同學自主探究分類的方法。

16、過程: (1)老師用電腦出示爭論題: a、說說你是怎樣分類的? b、把你分的“外形相同的”每一類物品告知大家,你覺得它們分別長的是什么樣子? c、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2)讓同學按以上步驟在小組中爭論,老師巡察。 (3)溝通: 探究的途徑:指幾生上臺演示他們是怎樣感知的,電腦再顯其過程(學習資源)。 (4)爭論與小結: a、說說在你身邊哪些物體的外形是這樣的? b、電腦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幾何圖形、名稱。 3、鞏固與拓展: 目標:利用電腦展現各種動態(tài)的練習使同學把握熟悉所學幾何圖形,并培育同學的樂觀的制造情感和深厚的愛好。 過程: (1)課本中的題改編:看圖形,說名稱。 (2)數數

17、制造叮當分別用了多少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同學可以獨立數,也可以自由組合數。 (3)搭學具: 活動:看看你們組的學具,并說說預備搭個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積木,分工合作完成。 匯報:城堡、動物園、飛機、世貿大樓、航空的母艦 (4)轉化: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常常見的見到一些組合圖形。比如說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圓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說出身邊有哪些是這樣的例子? 數學一班級上學期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經受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熟悉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量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

18、必要性,把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 讓同學把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厘米”。 電化教具: 電腦,投影儀。 同學學具: 直尺,供應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預備好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同學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tǒng)一用手量,然后再統(tǒng)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同學測量的結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依據測量結果,發(fā)覺了什么? 爭論溝通,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

19、測量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同學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熟悉直尺 幻燈片出示始終尺,讓同學觀看,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熟悉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才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范,讓同學爭論錯在哪里,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同學嘗試總結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四、理解與應用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同學上講臺敘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自操作初步實踐剛才總結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

20、條中其次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課件,展現不從0刻度開頭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頭測量的狀況。 同學爭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 六、作業(yè) 1、書p151、2 2、自主練習p6 數學一班級上學期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讓同學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fā)同學主動探究的欲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 教具預備: 計數器1個小棒100根鉛筆24枝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 (1)一個一個地數,從27數到50,從85數到l00。 (2)十個十個地數,從30數到60,從20數到100。 2、看題口答

21、(1)()個一是一十,十里面有()個一。 (2)()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個十。 (3)6個十和2十一組成()。 (4)2個十和5個一組成()。 (5)75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3、老師報數,同學擺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計數器。 老師;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叫個位,其次位叫十位,并在計數器上分別貼上“十位”、“個位”。 (2)老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 這里共有幾枝鉛筆?(有24枝),有幾個十枝和幾個一枝。(2個十枝和4個一枝) 同學回答后,老師分別把2捆鉛筆和4枝鉛筆分別掛在十位和個位上,接著問:“計數器上應當怎樣表示呢?” 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