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1哲學是什么_第1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1哲學是什么_第2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1哲學是什么_第3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1哲學是什么_第4頁
蒙大哲學導論教案01哲學是什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哲學導論教案開 課 學 期:秋季學期學 時:32 學 時目 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61066775 第一章 哲學是什么 PAGEREF _Toc361066775 h 1 HYPERLINK l _Toc361066776 一、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 PAGEREF _Toc361066776 h 1 HYPERLINK l _Toc361066777 二、世界觀理論與哲學的基本問題 PAGEREF _Toc361066777 h 3 HYPERLINK l _Toc361066778 三、世界觀與人和世界的關系 PAGEREF _Toc36106

2、6778 h 6 HYPERLINK l _Toc361066779 四、世界觀與認識論 PAGEREF _Toc361066779 h 7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0 五、世界觀與歷史觀 PAGEREF _Toc361066780 h 9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1 六、世界觀與價值論 PAGEREF _Toc361066781 h 10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2 第二章 哲學的研究領域 PAGEREF _Toc361066782 h 12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3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PAG

3、EREF _Toc361066783 h 12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4 二、中國哲學 PAGEREF _Toc361066784 h 15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5 三、外國哲學 PAGEREF _Toc361066785 h 16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6 四、邏輯學 PAGEREF _Toc361066786 h 17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7 五、倫理學 PAGEREF _Toc361066787 h 19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8 六、美學 PAGEREF

4、 _Toc361066788 h 20 HYPERLINK l _Toc361066789 七、宗教學 PAGEREF _Toc361066789 h 21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0 八、科學技術哲學 PAGEREF _Toc361066790 h 22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1 第三章 哲學與宗教 PAGEREF _Toc361066791 h 24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2 一、哲學與宗教的歷時態(tài)關系 PAGEREF _Toc361066792 h 24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3 二、哲

5、學與宗教的同時態(tài)關系 PAGEREF _Toc361066793 h 25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4 三、哲學與宗教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PAGEREF _Toc361066794 h 25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5 第四章 哲學與藝術 PAGEREF _Toc361066795 h 27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6 一、藝術的審美世界與哲學對美的追問 PAGEREF _Toc361066796 h 27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7 二、人類把握世界的哲學方式與藝術方式 PAGEREF _Toc3610

6、66797 h 28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8 三、藝術的哲學意蘊與哲學的藝術旨趣 PAGEREF _Toc361066798 h 29 HYPERLINK l _Toc361066799 四、時代的敏感的神經(jīng)與時代精神的精華 PAGEREF _Toc361066799 h 2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0 第五章 哲學與常識 PAGEREF _Toc361066800 h 3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1 一、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 PAGEREF _Toc361066801 h 31 HYPERLINK

7、l _Toc361066802 二、常識的經(jīng)驗性與哲學的超驗性 PAGEREF _Toc361066802 h 34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3 三、常識的表象性與哲學的概念性 PAGEREF _Toc361066803 h 34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4 四、常識的有限性與哲學的無限性 PAGEREF _Toc361066804 h 3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5 五、常識的非批判性與哲學的批判性 PAGEREF _Toc361066805 h 37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6 六、哲學的常識

8、化與常識的哲學化 PAGEREF _Toc361066806 h 37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7 笫六章 哲學與科學 PAGEREF _Toc361066807 h 3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8 一、理論思維的兩種基本方式 PAGEREF _Toc361066808 h 3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09 二、哲學對科學的反思關系 PAGEREF _Toc361066809 h 4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0 三、哲學反思科學的主要內(nèi)容 PAGEREF _Toc361066810 h 42 H

9、YPERLINK l _Toc361066811 四、反思時代的科學精神 PAGEREF _Toc361066811 h 45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2 五、超越當代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 PAGEREF _Toc361066812 h 4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3 第七章 本體論的哲學追求 PAGEREF _Toc361066813 h 4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4 一、“本體”和”“本體論” PAGEREF _Toc361066814 h 4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5 二、終極存在、

10、終極解釋和終極價值 PAGEREF _Toc361066815 h 5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6 三、本體論的解釋循環(huán)與白我批判 PAGEREF _Toc361066816 h 53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7 四、現(xiàn)代哲學的本體論問題 PAGEREF _Toc361066817 h 54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8 第八章 人類性的哲學問題 PAGEREF _Toc361066818 h 5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19 一、人與世界 PAGEREF _Toc361066819 h 56 HY

11、PERLINK l _Toc361066820 二、生活與生存 PAGEREF _Toc361066820 h 6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1 三、主體與客體 PAGEREF _Toc361066821 h 63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2 四、小我與大我 PAGEREF _Toc361066822 h 6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3 五、理想與現(xiàn)實 PAGEREF _Toc361066823 h 68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4 六、標準與選擇 PAGEREF _Toc361066824 h

12、6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5 第九章 民族性的哲學特色 PAGEREF _Toc361066825 h 7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6 一、哲學傳統(tǒng)的民族性 PAGEREF _Toc361066826 h 7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7 二、哲學旨趣的民族性 PAGEREF _Toc361066827 h 7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8 三、哲學范疇的民族性 PAGEREF _Toc361066828 h 73 HYPERLINK l _Toc361066829 第十章 反思性的哲學思維

13、PAGEREF _Toc361066829 h 75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0 一、反思的維度 PAGEREF _Toc361066830 h 75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1 二、反思的思維 PAGEREF _Toc361066831 h 77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2 三、反思的對象 PAGEREF _Toc361066832 h 78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3 四、反思的特性 PAGEREF _Toc361066833 h 7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4 五、前

14、提的反思 PAGEREF _Toc361066834 h 8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5 六、超越哲學的知識論立場 PAGEREF _Toc361066835 h 84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6 第十一章 批判性的哲學本質 PAGEREF _Toc361066836 h 8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7 一、“清理地基“的工作方式 PAGEREF _Toc361066837 h 8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38 二、真的哲學反思 PAGEREF _Toc361066838 h 90 HYPERL

15、INK l _Toc361066839 三、善的哲學追問 PAGEREF _Toc361066839 h 93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0 四、哲學前提的自我批判 PAGEREF _Toc361066840 h 93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1 第十二章 派別性的哲學論爭 PAGEREF _Toc361066841 h 9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2 一、自然與超自然: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PAGEREF _Toc361066842 h 96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3 二、概念與表象:辯證法與形而

16、上學 PAGEREF _Toc361066843 h 10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4 三、感性與理性:經(jīng)驗論與唯理論 PAGEREF _Toc361066844 h 107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5 四、事實與價值: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 PAGEREF _Toc361066845 h 112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6 五、哲學論爭的派別性與時代性 PAGEREF _Toc361066846 h 115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7 第十三章 時代性的哲學理論 PAGEREF _Toc361066

17、847 h 118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8 一、哲學理論的時代內(nèi)涵 PAGEREF _Toc361066848 h 118 HYPERLINK l _Toc361066849 二、時代精神的理論表征 PAGEREF _Toc361066849 h 119 HYPERLINK l _Toc361066850 三、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 PAGEREF _Toc361066850 h 121 HYPERLINK l _Toc361066851 第十四章 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探索 PAGEREF _Toc361066851 h 125 HYPERLINK l _Toc361066

18、852 一、哲學的品格與哲學思維的訓練 PAGEREF _Toc361066852 h 125 HYPERLINK l _Toc361066853 二、哲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論的反思方式 PAGEREF _Toc361066853 h 127 HYPERLINK l _Toc361066854 三、培養(yǎng)哲學的生活態(tài)度 PAGEREF _Toc361066854 h 129第一章 哲學是什么學時:4學時方法:講授學習或研究哲學,人們首先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哲學究竟是什么?“哲學”這個詞源于古希臘文,意思是追求智慧,愛智。在漢語中,“哲”是聰明、智慧的意思,以“哲學”翻譯和表達智慧,往往使人把“哲學”

19、視為“聰明之學”和“智慧之學”,亦即把“哲學”當做智慧的總匯或關于智慧的學問。然而,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常識、宗教、藝術、倫理和科學,不都是人類智慧嗎?由這些智慧所構成的人的常識世界、宗教世界、藝術世界、倫理世界和科學世界,不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嗎?由人類智慧所創(chuàng)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人類文明史,不也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發(fā)展史嗎?由此可見,哲學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學,僅僅把哲學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是不恰當?shù)摹N覀儜敯凑照軐W的愛智的原義去思考哲學。愛智,雖然它也是智慧的表現(xiàn),但卻不是通常意義的智慧,而是對待全部智慧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就是對智慧本身的真摯、強烈、忘我之愛,也

20、就是“愛智之忱”。愛智的哲學,不是回答和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小智慧”和“小聰明”,而是關于人類生存發(fā)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聰明”。它是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的智慧,所以它是“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要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撐點”。愛智的哲學,不是既定的知識,不是現(xiàn)成的結論,不是實例的解說,不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尋經(jīng)驗常識的根據(jù),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探索評價真善美的標準。哲學智慧反對人們對流行的生活態(tài)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等采取現(xiàn)成接受的態(tài)度,反對人們躺在無人質疑

21、、因循守舊的溫床上睡大覺。哲學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它啟迪、激發(fā)和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永遠敞開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間,促進社會的觀念更新、科學發(fā)現(xiàn)、技術發(fā)明、工藝改進和藝術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人類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發(fā)展。愛智的哲學,它要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創(chuàng)造力,它要弘揚人們的主體意識、反思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學習哲學,需要髙舉遠慕的心態(tài)、慎思明辨的理性、體會真切的情感、執(zhí)著專注的意志和灑脫通達的境界,需要不斷地激發(fā)自己的理論興趣、拓寬自己的理論視野、撞擊自己的理論思維和提升自己的理論境界。一、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人們通常是把哲學稱做“世界觀理論”或“理論化的世界觀”,

22、并試圖通過這個定義來明確哲學的理論性質,確認哲學的研究對象,顯示哲學的社會功能。然而,在對“世界觀理論”的理解和解釋中,卻存在下述亟待回答的問題:其一,怎樣理解“世界觀理論”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并從而為人們提供關于“整個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的?其二,“世界觀理論”與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何關系?能否離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去回答“世界觀”問題?其三,“世界觀”是人站在“世界”之外“觀”世界,還是人把自己同世界的關系作為對象而進行“反思”?其四,“世界觀”同“認識論”、“方法論”是何關系?為什么說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為什么說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其五,“世界觀”同“歷史觀”

23、是何關系?能否把“世界觀”同“歷史觀”分割開來,離開“歷史觀”而談論“世界觀”?其六,“世界觀”同“價值觀”是何關系?人對世界的認知關系、審美關系和價值關系是不是統(tǒng)一的?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表現(xiàn)了當代哲學對智慧的強烈而真摯的忘我之愛。這里我們討論“世界觀理論”與“普遍規(guī)律說”的關系。作為一種通行的哲學觀,“普遍規(guī)律說”認為,各門科學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種“特殊領域”,并提供關于這些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而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并提供關于整個世界的運動與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因此,哲學是關于世界的根本看法的世界觀理論。這種“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具有深遠的哲學史背景。在哲學的發(fā)展史上,從古希臘哲學“

24、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到德國古典哲學尋求“全部知識的基礎”和提供“一切科學的邏輯”,就其深層實質而言,都是把哲學定位為對“普遍規(guī)律”的尋求。這種“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具有深刻的人類思維的根基。人類思維面對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的世界,總是力圖在最深刻的層次上把握其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并以這種“統(tǒng)一性”去解釋世界上的一切現(xiàn)象,以及關于這些現(xiàn)象的全部知識。思維的這種追求以理論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就構成了古往今來的追尋“普遍規(guī)律”的“哲學”。這種“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更具有深切的人類實踐的根基。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以人類關于世界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為前提,并以人類自己的目的性要求為動力去改造世界,把世界變成對人來

25、說是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世界。沒有關于世界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人類就無法成功地改造世界以造福人類自身。因此,人類在自己的歷史性的實踐活動中,總是不滿足于對世界的不同領域、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的認識,而總是渴求獲得關于整個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尋求普遍規(guī)律的渴望,激發(fā)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哲學思考。這種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直接地與近代以來的科學發(fā)展密切相關。近代以來的科學,不僅分門別類地研究了自然界的各個領域,而且逐步分門別類地研究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各個側面和各個領域,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蓬勃發(fā)展,自然、社會和思維這三大領域,日益成為科學的直接的研究對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從哲學與科學的

26、關系出發(fā),或者致力于區(qū)分二者的對象,或者強調(diào)劃清二者的領地,者探尋剝離二者的職能等,并由此提出,哲學以整個世界為對象,并從而提供關于整個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然而,在對哲學的這種通常理解中,卻存在兩個值得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其一,這種通行的普遍規(guī)律說,只是從哲學與科學的二元關系(二者關系)中去理解哲學,而沒有從哲學與常識、科學、宗教、藝術、倫理等等的多元關系中去理解哲學,因而無法解釋和說明哲學的多重性質和多重功能。對此,哲學家羅素曾經(jīng)提出,哲學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

27、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哲學不是宗教,為什么它也給予人以信仰?哲學不是科學,為什么它也賦予人以真理?哲學不是道德,為什么它也啟發(fā)人向善?哲學不是藝術,為什么它也給予人以美感?難道哲學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嗎?這又啟發(fā)我們,在對哲學的現(xiàn)代理解中,需要從人類把握世界的多種基本方式的相互關系中,重新理解哲學。其二,在把哲學解釋為關于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時,常常是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去看待哲學對普遍規(guī)律的尋求,把哲學當成經(jīng)驗常識或實證科學的延伸或變形,其結果往往把哲學理論混同為其他的實證知識。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哲學如何研究世界?哲學是為人們提供某種關于

28、世界的知識嗎?為什么說哲學是愛智和反思?反思的哲學是以世界為對象,還是以關于世界的思想為對象?這就啟發(fā)我們,在對哲學的現(xiàn)代理解中,需要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出發(fā),重新理解這種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二、世界觀理論與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如何研究世界,并形成怎樣的世界觀理論,是同哲學的基本問題密不可分的。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提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出發(fā)重新理解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是十分重要的。在探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內(nèi)涵和真實意義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概述對哲學基本問題的通常解釋。這種通常解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內(nèi)容:其一

29、,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因而實際上是以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去概括解釋釋哲學的基本問題。其二,由于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等同于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因而把哲學的基本問題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誰為第一性的問題,也就是精神和物質誰為本原、誰為派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精神能否認識物質的問題。通常把前一方面稱做本體論問題,而把后一方面稱做認識論問題。其三,由于對精神和物質誰為第一性問題的截然相反的回答,構成了貫穿哲學史始終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與斗爭。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即認為物質是本原的存在

30、而精神是派生的存在的哲學學說屬于唯物主義;與此相反,凡是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即認為精神是本原的存在而物質是派生的存在的哲學屬于唯心主義。由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物質或精神),因而是哲學的一元論。在哲學史上,還有主張精神和物質同為本原的哲學學說,這就是哲學二元論。但是,由于這種所謂的二元論往往需要設想一個凌駕于精神和物質之上的上帝的存在,所以總是最終導致哲學唯心主義。其四,由于對精神和物質有無同一性問題的迥然相反的回答,又可以將各種不同的哲學派別區(qū)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凡是認為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精神能夠認識物質的哲學學說均屬于可知論,反之則屬于不可知論。其

31、五,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哲學,在哲學發(fā)展史上經(jīng)歷了三個基本發(fā)展階段并構成了三種基本理論形態(tài)。這就是: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哲學史上,唯心主義有過許多派別,但歸結起來有兩種基本形式,這就是主觀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其六,在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除了存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和斗爭之外,還同時交織著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矛盾和斗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都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也有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別。應當承認,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通常解釋,對人們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內(nèi)涵和把握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內(nèi)容是非常

32、重要的;同時,人們也只有熟習這種通常解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地思考各種哲學問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這種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通常解釋中,隱含著一系列需要認真思考和深刻反省的理論問題:首先,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的論斷非常明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個論斷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這就是說:哲學不是以思維和存在為研究對象,去形成關于思維和存在的某種知識,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為問題來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種區(qū)別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它直接地決定著人們能否以哲學的思維方

33、式去思考哲學,或者說,它直接地決定著人們能否形成哲學的思維方式。在通常的關于哲學及其基本問題的解釋中,或者把哲學界說為關于整個世界的學說,或者把哲學歸結為關于思維規(guī)律的科學,這正是把存在或思維視為哲學的對象,并把研究思維和存在當成哲學的基本問題。這種理解的結果,就把哲學歸結為關于整個世界的知識了。與此相反,恩格斯強調(diào)指出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了使人們深刻地理解這個問題,恩格斯還作出重要的提示: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在近代哲學中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并獲得了完全的意義。這就告訴人們,考察近代哲學如何提出和探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理解哲學的重大的基

34、本問題的必要前提。而只要人們了解了近代哲學,就會懂得,被稱為認識論轉向的近代哲學,它的突出特征就是從人的認識出發(fā)去反省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種認識論轉向的近代哲學,既不是提供某種關于存在的知識,也不是提供某種關于思維的知識,而是為人類確立了關于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關系的自我意識,也就是為人類提供了一種不斷深化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其次,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能把它簡單地、直接地歸結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理解這一點,對于哲學的自我理解,對于掌握哲學的思維方式,對于解釋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與邏輯,都是非常重要的。從哲學的發(fā)展史上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在對精神和物質的關系的

35、再抽象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兩者既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聯(lián)系,又有著重要的原則性區(qū)別。恩格斯說,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以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而萌發(fā)了;在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中,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則表現(xiàn)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而在近代哲學中,則不僅十分清楚地提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且使之獲得了完全的意義。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何者為本原、何者為派生、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的時間先在性問題。在時間先在性的意義上,精神和物質的對立是僵硬的,其先后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即:先有物質,后有精神;物質是第一性的,精

36、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是精神的本原,精神則是物質的派生物。應當看到,強調(diào)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中的重大意義,是十分重要的。這有助于人們鮮明地區(qū)分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但是,簡單地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歸結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卻會導致對哲學的簡單化、經(jīng)驗化的理解,以至于丟棄哲學的反思的思維方式。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較之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其重要特征在于,其不僅具有精神和物質關系的時間先在性問題,而且具有超越精神和物質關系的邏輯先在性問題。這是二者的重大區(qū)別。在精神和物質的時間先在性問題中,精神和物質二者的關系是不可變易的,即物質是本原性的存在。而在思維和存在的邏輯關系中,則表現(xiàn)

37、出極為豐富和極為復雜的矛盾關系。顯而易見,存在這個范疇不等同于物質這個范疇,它不僅包括物質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用近代哲學的方式說,存在不僅是意識外的存在,而且是意識界的存在。與這種存在范疇相對應,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至少就應當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關系,也包括精神和精神的關系。同樣,思維這個范疇也不等同于精神或意識。從狹義上看,思維似乎只是精神或意識的一部分,但在哲學的意義上,思維就不僅是指意識的內(nèi)容,而且也指意識的形式;不僅是指關于思維對象的對象意識,而且也指構成、把握、統(tǒng)攝和反省對象意識的自我意識;不僅是指思想的內(nèi)容,而且也指思想的活動。這表明,在哲學所自覺到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中,不僅存

38、在范疇具有相對性和多義性,與之相對應的思維范疇也具有相對性和多義性。正是這種思維和存在的相對性和多義性,構成了思維與存在之間的極為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并從而形成了哲學的極其豐富多彩的理論內(nèi)容。如果把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直接地歸結為和等同于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就會忽視甚至無視思維和存在之間的極其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因而也就會忽視甚至是丟棄哲學自身的極其豐富多彩的理論內(nèi)容。再次,在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中,不能把辯證法問題排斥在外,而把哲學基本問題僅僅歸結為本體論問題和認識論問題。正如人們所熟知的,在對哲學基本問題的通常解釋中,是把辯證法排斥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外的。

39、按照通常解釋,哲學基本問題被分解為關于思維和存在誰為第一性的本體論問題,以及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認識論問題。辯證法則變成與哲學基本問題無關的另一類問題。作為這種理解的邏輯延伸,辯證法被分別地解釋為與本體論和認識論相聯(lián)系的理論形態(tài)和理論內(nèi)容:其一,與本體論相聯(lián)系的辯證法,即關于客觀世界矛盾運動的客觀辯證法;其二,與認識論相聯(lián)系的辯證法,即關于人類認識和人類思維矛盾運動的主觀辯證法;其三,作為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的總和,辯證法則被解釋為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對此,我們應當提出的問題是:能否把客觀辯證法視為離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關于存在的辯證法?能否把主觀辯證法視為離開

40、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關于思維的辯證法?能否把關于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視為離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關于整個世界的辯證法?在哲學筆記中,列寧曾經(jīng)尖銳地提出,如果一切都發(fā)展著,那么這是否也同思維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疇有關?如果無關,那就是說,思維同存在沒有聯(lián)系。如果有關,那就是說,存在著具有客觀意義的概念辯證法和認識辯證法。列寧認為,這里所提出的問題,就是關于辯證法及其客觀意義的問題。在批評普列漢諾夫把辯證法當做實例的總和而不是當做認識的規(guī)律時,列寧又進一步明確地提出,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因此,我們必須把辯證法同哲學基本問題統(tǒng)一起來,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去定義和解釋辯證法理論,真正揭示辯證

41、法理論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最后,在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中,我們還必須思考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而不是人類全部活動的基本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存在于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貫穿于人類存在的全部過程。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在觀念中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在行動中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對于人類來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僅就科學而言,自然科學是以思維規(guī)律去表述自然的規(guī)律,社會科學是以思維規(guī)律去表述社會的規(guī)律,思維科學則是以思維規(guī)律去表述作為研究對象的思維的規(guī)律,一言以蔽之,全部科學都是以

42、思維規(guī)律去描述存在的規(guī)律。因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作為貫穿于全部科學活動之中的根本問題而存在的。哲學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為自己的重大的基本問題來研究,就使得全部科學都成為自己反思的對象。擴而言之,不僅科學是以思維的規(guī)律描述存在的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在規(guī)律層次上的統(tǒng)一,而且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都是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即使是以宗教的幻化的方式、藝術的想象的方式、常識的經(jīng)驗的方式,也都是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去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作為貫穿于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的根本問題而存在的。哲學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為自己的重大的基本問題來研究,就使得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

43、方式及其成果都成為自己反思的對象。由此我們應當提出一個更加尖銳的問題:既然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存在于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并貫穿于人類存在的全部過程,為什么不把它稱做人類活動的基本問題,而專門地把它稱做哲學的基本問題?具體地說,任何一門科學都是以思維的規(guī)律去描述存在的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思維與存在在規(guī)律層次上的統(tǒng)一,為什么不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稱做科學的基本問題,而特殊地把它確定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因為,除哲學以外的各門科學以及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都是把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當做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現(xiàn)實地在觀念上或實踐中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與此相反,哲學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它不是現(xiàn)

44、實地、具體地實現(xiàn)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當做問題而予以反思。這就是說,雖然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存在于人類的科學活動以及其他全部活動之中,但是,人類在這些活動中都不是反思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惟有哲學,它在人類的全部活動中扮演了一種特殊的角色,就是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進行反思的角色。在這種反思中所形成的世界觀理論,就不是像科學那樣去表述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規(guī)律,而是關于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哲學智慧。如何理解哲學的反思的智慧,就是我們在整部哲學導論中、甚至是在整個學習和研究哲學的過程中探索的根本性問題。三、世界觀與人和世界的關系世界觀并不是人站在世界之外去觀世界,并從而形成

45、關于整個世界的知識。如果是這樣,哲學就不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自己的重大的基本問題,而是以世界本身的存在及其運動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如果這樣理解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就會混淆哲學與科學這兩種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會把哲學視為一種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最大的普適性的科學,乃至總是把哲學當成凌駕于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世界觀是人對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的理解,世界觀理論是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世界之間關系的理論。正因如此,哲學不同于科學,它不是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對象,而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自己反思的對象;它不是為人們提供關于世界的知識,而是為人們提供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

46、史、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相互關系的大智慧和大聰明。為了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在對世界觀理論的理解中,我們需要提出和分析三個重要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即自在世界、世界圖景和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及其相互關系。所謂自在世界,就是自然而然地存在著的世界,處于生生不息地運動和變化中的世界。把它稱做自在世界,不僅僅是指它外在于人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存在,而且主要是強調(diào)自在世界這種提法本身就意味著還沒有從人對世界的關系出發(fā)去看世界。一旦從人對世界的關系出發(fā)去看世界,世界就成了人的對象世界,世界就成了人的世界圖景。所謂世界圖景,就是人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為中介而形成的關于世界的圖景。這種解釋表明了世界圖

47、景的不可或缺的二重內(nèi)涵:其一,世界圖景是關于世界本身的圖景,是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圖景,而不是某種與人或世界無關的圖景,即使是宗教的幻化的世界圖景,也只能是以幻化的方式所構成的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圖景;其二,關于世界本身的圖景,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圖景,不是自在的世界,不是自在的人與世界的關系,而是人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多種方式為中介而構成的圖景,這樣的世界圖景離不開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因此,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就不是直接地以世界為對象而形成關于世界的種種思想,而是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出發(fā),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特別是科學方式所形成的關于世界的思想為對象,去反思思想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

48、系,從而形成關于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世界觀理論。由此,就凸現(xiàn)了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在世界觀理論中的地位與作用。所謂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簡捷地說,就是人類把自在的世界變成自己的世界圖景的方式。人類在其漫長的形成和演進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人與世界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類不僅是以其自然器官與世界發(fā)生自然的關系,而且特殊地以自己的文化為中介而與世界發(fā)生屬人的關系。常識、宗教、藝術、倫理、科學和哲學等等,就是人類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與世界發(fā)生真實關系的中介,也就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類以自己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為中介而與世界發(fā)生關系,這表明人是歷史的、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圖景是與人的歷史

49、性的存在與發(fā)展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能從純自然的觀點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而必須從歷史的、文化的觀點去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合理的世界觀理論只能是從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出發(fā)而構成的哲學理論。因此,在對自在世界、世界圖景和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這三個重要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中,重新理解與闡釋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這本身正是意味著一種理解人與世界關系的真正的世界觀理論。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在其直接性上,首先是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圖景,即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科學的和哲學的世界圖景;而它們之所以能夠提供各種各樣的世界圖景,則在于它們本身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即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

50、、科學的和哲學的基本方式;這基本方式不僅為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世界圖景,而且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供各自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即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科學的哲學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這樣,人類把握世界的各種基本方式,就以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三重內(nèi)涵而構成哲學反思的對象,并由此而形成了哲學作為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極其富的理論內(nèi)容。四、世界觀與認識論人對世界的理解,人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解,是同人類的認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討論人對世界的理解之前,應當首先反思人類自己的認識。在現(xiàn)代哲學中,認識論不僅是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對哲學的一種理解和解釋方式,這就是作為

51、哲學觀的認識論說。了解這種哲學觀,對于理解哲學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從哲學史上看,作為一種哲學觀的認識論說,是在反思普遍規(guī)律說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認識論說的哲學觀認為:哲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整個世界,而是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關于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不是通過研究整個世界而獲得,而是以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統(tǒng)一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種認識論說的哲學觀,同普遍規(guī)律說一樣,也具有深厚的哲學史背景。人們通常把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史概括為古代的本體論哲學、近代的認識論哲學和現(xiàn)代的語言哲學,并把近代哲學的變革稱做認識論轉向。對此,有的西方學者作出這樣的解釋:首先,哲學家們思考這個世界,接著,他們反思認識

52、這個世界的方式,最后,他們轉向注意表達這種認識的媒介。這似乎就是哲學從形而上學,經(jīng)過認識論,再到語言哲學的自然進程。這種解釋告訴人們:在哲學還沒有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提出問題的時候,只能是直接地思考這個世界,并試圖直接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當哲學開始反思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認識論轉向,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提出問題,去尋求思維和存在所服從的同一規(guī)律,并把這個同一規(guī)律作為真正的普遍規(guī)律。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能夠在近代哲學中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并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從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與邏輯上看,就在于近代哲學實現(xiàn)了認識論轉向。近代以前的哲學還沒有自覺到思維和

53、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是離開思維對存在的關系,直接地尋求和斷言某種經(jīng)驗的或超驗的存在,并把這種經(jīng)驗的或超驗的存在歸結為萬物的本原,用這種經(jīng)驗的或超驗的存在去解釋全部的經(jīng)驗世界以及關于經(jīng)驗世界的全部知識。認識論轉向,從根本上說,就是自覺到了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當做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學問題來進行研究,從而使研究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矛盾關系的認識論問題成為哲學的根本問題。在這種認識論轉向中,近代哲學以探尋思想的客觀性為聚焦點,不僅研究了外在的世界與人的觀念之間的關系,而且特別研究了人的觀念內(nèi)部的諸種關系問題。對此,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于同樣的

54、規(guī)律,因而兩者在其結果中最終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支配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這個事實是我們的理論思維的本能的和無條件的前提。18世紀的唯物主義,由于其本質上的形而上學性質,只是從內(nèi)容方面去研究這個前提。它只限于證明一切思維和知識的內(nèi)容都應當來源于感性的經(jīng)驗,并且重新提出下面這個命題:感覺中未曾有過的東西,理智中也不存在。只有現(xiàn)代的唯心主義的,同時也是辯證的哲學,特別是黑格爾,才又從形式方面研究了這個前提。在這里,恩格斯在提出理論思維的前提問題的基礎上,指出18世紀的舊唯物主義和辯證的唯心主義分別地研究了這個前提的內(nèi)容與形式。恩格斯的這個論斷對于我們理解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

55、論的統(tǒng)一是十分重要的。圍繞著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近代哲學主要是提出和研究了客觀世界與意識內(nèi)容、意識內(nèi)容與意識形式、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外延邏輯與內(nèi)涵邏輯、知性思維與辯證思維、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思維規(guī)律與存在規(guī)律、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等一系列關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通過探索這些關系問題,近代哲學揭示出對象與經(jīng)驗、經(jīng)驗與知覺、知覺與表象、表象與觀念、觀念與思維、思維與想象、想象與情感、情感與意志、意志與自我、小我與大我、理論與實踐等極為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從而使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獲得了完全的意義,并表現(xiàn)了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作為整個近代哲學的理論總結,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德國古

56、典哲學,進一步豐富和升華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從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的矛盾,以及認識內(nèi)容與認識形式的矛盾去探索思維和存關系問題,集中地考察了主體的認識能力問題。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則從思維的矛盾運動中去論證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性,又從思維的建構與反思的對立統(tǒng)一中去展現(xiàn)思維的矛盾運動力圖在辯證法的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tǒng)一中去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過程中則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歸結為思維與感性存在的關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西方近代哲學所達到的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水平,也就是西方近代哲學在認識論的意義上使哲學基本問題獲得的

57、完全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chǎn)生是哲學發(fā)展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出發(fā),以實踐論的思維方式去回答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從而實現(xiàn)了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對此,我們在這里可以簡要地作出這樣的概括: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的思維自覺反映存在運動的規(guī)律凝聚著、積淀著人類在其前進的發(fā)展中所創(chuàng)建的全部科學反映世界的認識成果,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因此,在其客觀內(nèi)容和普遍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理論,即哲學世界觀;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認識和實踐的主體與客體交互作用的豐富關系及其歷史發(fā)展來研究思維自

58、覺反映存在運動的規(guī)律,為人類的全部歷史活動提供認識基礎,因此,就其研究對象和理論性質上看,它就是關于思維與存在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理論,即哲學認識論;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的思維自覺反映存在運動的規(guī)律,既是對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總結,又是思維自覺地向存在接近和逼近的方法,因此,就其理論價值和社會功能上看,它又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即哲學方法論。這就是我們從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解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蘇聯(lián)的凱德洛夫、柯普寧和伊里因科夫等哲學家,以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述和列寧關于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一致的觀點為出發(fā)點,以西方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

59、向為背景,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認識論說的哲學觀,并以這種哲學觀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自80年代以來,認識論說的哲學觀在我國哲學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許多學者試圖以列寧哲學筆記中關于辯證法就是認識論,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一致,哲學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哲學與哲學史的統(tǒng)一,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領域等重要論述,去反思普遍規(guī)律說的哲學觀。從總體上說,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需要從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tǒng)一中去理解作為世界觀理論的哲學。五、世界觀與歷史觀哲學世界觀是關于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理論,因而也是人們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理論。在人與世界的相互關系中,人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這是一個最具根本性的理論

60、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正是由于對人的不同理解,從而導致了對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不同理解,并進而構成了不同的世界觀理論。因此,人的問題在哲學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歷史表現(xiàn)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表現(xiàn)為人的活動過程。但是,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又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進行的,而是在既有的、給定的、別無選擇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又表現(xiàn)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過程,表現(xiàn)為制約和規(guī)范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歷史規(guī)律。這表明,人與歷史是不可分割的。人是歷史性的存在,對人的理解,本質上是對歷史的理解,歷史觀同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