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作業(yè) 高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2-2023學年)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1.gif)
![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作業(yè) 高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2-2023學年)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2.gif)
![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作業(yè) 高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2-2023學年)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3.gif)
![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作業(yè) 高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2-2023學年)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4.gif)
![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作業(yè) 高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中外歷史綱要(上)(2022-2023學年)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961f3a9d35e49007ab4b81987977bd89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3課 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1下圖是秦朝疆域圖。從該地圖中無法獲取的信息是A秦已經(jīng)統(tǒng)一六國,疆域空前廣闊B秦朝定都咸陽,中原地區(qū)是其統(tǒng)治中心C“郡”“國”并存,建立中央集權D秦長城是在連接六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筑【答案】C【解析】根據(jù)題中信息,這反映的是秦朝疆域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的是郡縣制,所以“郡”“國”并存無法從圖中獲取,C項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秦朝范圍南至象郡,北至遼東,說明其已經(jīng)統(tǒng)一六國,疆域空前廣闊,A項排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后,咸陽為都城,其統(tǒng)治中心在中原地區(qū),B項排除;秦長城是在原先戰(zhàn)國時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即在連接六國長城的基
2、礎上修筑,D項排除;故本題選C。2對于秦始皇的評價,后人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這就是秦始皇的三大革命:稱皇帝,反封建,大一統(tǒng)。革命的結果,是帝國制度取代了邦國制度,并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據(jù)此,無法得出的選項是A秦朝開創(chuàng)的郡縣制從根本上消除了地方與中央的對立B最高執(zhí)政集團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C“大一統(tǒng)”政體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D君主專制制度對后世形成了長遠影響【答案】A【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地方與中央的對立,A項符合題意;皇帝制度的確立使最高執(zhí)政集團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秦朝開創(chuàng)的“大一統(tǒng)”政體
3、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但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秦朝創(chuàng)立的君主專制制度對后世產(chǎn)生了長遠影響,但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3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道:“制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權專制與分封制B世襲制與中央集權制C皇帝制度與世襲制D宗法制與郡縣制【答案】C【解析】“朕為始皇帝”體現(xiàn)了皇帝制度,“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體現(xiàn)了世襲制,故選C項。4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談到:“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一無言及矣不待始皇之變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边@段文字可以用來論證
4、A秦王贏政統(tǒng)一中國B春秋時宗法制度崩潰C秦制非一時一人之功D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宗族和禮樂的重要性地下降,所謂“文武之道”就是天下的風貌,已經(jīng)變化了,秦始皇只是最后完成變化的人,所以天下變化不是因為秦始皇個人,而是因為時代已經(jīng)在變,C項正確;材料的論述重點在前半部分,指的是春秋時期禮樂制度、宗法制度遭到諸侯國的破壞,而不是秦王統(tǒng)一中國,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秦朝制度的形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背景奠定的,排除B項;材料的論述重點是在于秦制的形成,而不是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D項。5(2020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二中高一月考)秦始皇在統(tǒng)一中國后的十余年內,前后進行了八次大
5、規(guī)模的移民,共遷徙居民約106萬戶,達500多萬人。當時的移民主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遷豪富、強族于關中;一種是徙平民、罪吏于邊境。此舉A強化了關中的經(jīng)濟優(yōu)勢B均衡了全國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進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治,前后進行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秦始皇時期的移民既包括遷豪富、強族于關中,也包括徙平民、罪吏于邊境,這樣的人口遷移,有利于均衡全國人口的分布,B項正確;“強化了關中的經(jīng)濟優(yōu)勢”只體現(xiàn)了移民的一種情況,不全面,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問題,排除C項;材料現(xiàn)象發(fā)生在秦統(tǒng)一后,排除D項。故選B項。6(2021西藏拉薩市拉薩中學
6、高二月考)有學者認為:“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對此最準確的理解是A西周與秦以后政治制度密切聯(lián)系B秦制與周制本質區(qū)別是中央集權C作者對秦以后的獨制持否定態(tài)度D大變局指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與西周的制度相比,根本的變化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西周分封制下,地方上有相對獨立性,而秦朝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絕對服從中央,故B項正確;秦朝制度是在否定西周制度的基礎上確立的
7、,二者關系不大,排除A項;該學者所陳述的僅是一種客觀史實,無法體現(xiàn)作者對秦以后的“獨制”持否定態(tài)度,排除C項;材料中的大變局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的轉變,而非由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排除D項。7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歷史三峽論”,將四千多年來中國政治形態(tài)變遷分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階段?!皬姆饨ㄞD帝制,發(fā)生于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以下各項不屬于這一轉型時期特征的是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B分裂割據(jù)向統(tǒng)一王朝轉型C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轉型D神權政治向世俗政治轉變【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周朝時期采用禮樂制度,神權政治基本被
8、廢除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神權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轉變,但與材料所給商鞅至秦皇漢武時期不符,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商鞅至秦皇漢武時期,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壞,與之相適應的貴族統(tǒng)治逐漸被新興的封建地主統(tǒng)治所取代,體現(xiàn)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時代特征,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秦始皇滅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爭霸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漢朝初期繼續(xù)鞏固中央集權制度,維護國家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分裂割據(jù)統(tǒng)一王朝轉變的時代特征,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商鞅至秦皇漢武之間,鐵制工具不斷推廣,逐漸代替青銅工具,故C項論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8“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
9、,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材料認為秦朝政治制度A確立了君權至高無上B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權力C繼承先秦的分封制度D順應了時代的趨勢要求【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可知,材料大意為至于秦朝皇帝高出了公,卿,守,令等所有官僚之上,王室愈加的尊貴,超過了以前的朝代,這是因為大勢發(fā)展是這樣這是必然的,因此材料內容強調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D項正確;確立君權至高無上只符合“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
10、,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A項錯誤;三公九卿是秦朝時期主要的中央體制,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沒有體現(xiàn)對三公九卿的削弱,B項錯誤;秦朝在地方廢除西周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C項錯誤。9(2021合肥藝術中學高二期中)“皇”字在秦朝以前常用于美化人們想象中能主宰一切的天神,比如“皇天”,后來逐漸演變?yōu)樘焐竦谋旧淼姆Q號;而“帝”字在春秋以前多指冥冥之中的“上帝”。據(jù)此可知,秦始皇采用“皇帝”稱號的主要目的是A突出皇帝獨尊的地位B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C證明皇權的合法來源D論證君權神授合理性【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秦始皇把自己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天神地位,故B項正確;皇帝獨
11、尊主要表現(xiàn)在皇帝的稱謂“朕”及“制、詔、璽”等名詞的專用,皇帝獨尊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至高無上的皇權服務,故A項錯誤;CD兩項材料均未有反映,故CD兩項錯誤。10從商鞅到李斯,秦國大量任用才智之士為相。這些相雖然權傾一時,名動天下,對秦統(tǒng)一全國有莫大的功勞,但卻無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襲于子孫。這從側面說明秦統(tǒng)一全國的原因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克服了來自內外的挑戰(zhàn)C較早建立了官僚制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擁護【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政治現(xiàn)象從一個側面說明,秦之所以能夠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在于秦國徹底實行了統(tǒng)治機制轉變,即較早實行了官僚制,用之取代了傳統(tǒng)的貴族世襲政治,從而比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資源,故
12、選C項;三公九卿制是秦統(tǒng)一全國后建立起來的中央官制,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統(tǒng)一過程中來自內外挑戰(zhàn)的信息,排除B項;D項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夸大了秦實行官僚政治的影響,故排除。11(2021汕頭市第一中學高一期末)“太尉”一職始于秦朝,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是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秦朝無人擔任太尉。漢承秦制,但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則置,事畢則省。這說明A長期戰(zhàn)亂導致將才稀缺B秦漢推行重文輕武政策C秦漢太尉是由皇帝擔任D軍權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朝無人擔任太尉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則置,事畢則省”可知,秦漢時期因為皇帝害怕軍權旁落,進而威脅皇權,因
13、此皇帝始終牢牢掌握軍權,不愿意讓官員擔任太尉一職,故選D;長期戰(zhàn)亂的局面會讓將才輩出,而不是稀缺,排除A;重文輕武是宋代推行的政策,秦漢時期并不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排除B;太尉是空缺,而非由皇帝擔任,排除C。12(2021運城市新康國際實驗學校高一開學考試)秦朝規(guī)定,擔任官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資;二、要會書寫,懂法律;三、年齡在17歲(秦規(guī)定的壯年年齡)以上。這一規(guī)定A迎合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B表明奴隸制度日益沒落C反映出知識分子地位的上升D折射出法律體系走向完善【答案】A【解析】據(jù)所學可知,秦朝能夠有知識、有文化的都是家庭富裕;而材料要求做官“要有一定的家資”,這種選官條件迎合
14、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A正確;據(jù)所學可知,秦統(tǒng)一后建立了封建社會,B與材料無關;據(jù)所學可知,科舉制反映出知識分子地位的上升,C正確;材料不能看到“法律體系”完善,D與材料無關。13(2021麗水外國語實驗學校高一月考)唐代詩人章碣有詠史詩云:“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痹娭刑岬降臍v史事件是A統(tǒng)一六國,焚書坑儒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秦末起義,劉項文盲D焚書坑儒,秦末起義【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坑灰未冷山東亂”指的是焚書坑儒,“劉項原來不讀書”指的是秦末農民起義,故D正確;“坑灰”與統(tǒng)一六國無關,故A錯誤;材料涉及的人物有劉邦、項羽,不涉及漢代歷史,故B錯誤;材料不是想表達劉項為文盲,
15、故C錯誤。14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建張楚政權,“張楚”意為“張大楚國”。它極具號召力,其后趙、齊、燕、魏等地紛紛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舉兵響應。“當始皇之世,是統(tǒng)一之初,六國的遺民,本來不服,而此時也無治統(tǒng)一之世的經(jīng)驗,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數(shù)人有以自樂其生,以為只要一味高壓,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下列選項對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階級矛盾B缺乏治理大一統(tǒng)國家的經(jīng)驗C受法家思想影響,施政暴虐D原六國貴族與秦矛盾尖銳【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當始皇之世,是統(tǒng)一之初,六國的遺民,本來不服”說明原六國貴族與秦矛盾尖銳,材料信息“而此時也無治統(tǒng)一之世的經(jīng)驗”說明缺乏治理大一統(tǒng)國家的經(jīng)驗,材料信
16、息“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數(shù)人有以自樂其生,以為只要一味高壓,就可以為所欲為了說明受法家思想影響,施政暴虐,但是材料中沒有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階級矛盾的信息。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15云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記述了秦對官吏的各種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龔(恭)敬多讓。還提到: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寬以治之;毋使民懼??梢姡氐慕y(tǒng)治A兼采儒家思想B專任法家之術C雜糅陰陽學說D奉行無為而治【答案】A【解析】據(jù)題意可知,秦朝的法律中對官吏提出了各種要求,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說明秦的統(tǒng)治兼采儒家思想,而不是專任法家之
17、術,故選A,排除B;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雜糅陰陽學說,排除C;漢初奉行無為而治,排除D。16(2013浙江高考真題)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讀下圖判斷,符合秦滅六國先后順序的部分排列是ABCD【答案】A【解析】秦滅六國的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圖中對應的是,只有A項符合。故選A。17(2015海南高考真題)三國志稱秦始皇“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這是指秦朝實行了A郡縣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據(jù)材料中“不與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時實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錯誤。材料中“罷侯置守”指廢除分封制,罷去
18、諸侯,實行郡縣制,設置郡守,答案為A。18(2020上海高考真題)君主應當大權獨攬,注重實力,不圖虛名,可以和貴族為敵,描述的是A等級君主制B君主專制C君主立憲制D民主共和制【答案】B【解析】根據(jù)“君主應當大權獨攬,注重實力,不圖虛名”可得出材料強調君主權力的至高無上,因此體現(xiàn)的是君主專制,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君權至上,而不是等級,排除A項;材料強調君權至上,并不是君主立憲,更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D項。故選B項。19(2017浙江高考真題)制度設計關乎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柳宗元論及秦漢史事與制度時,用“有叛人而無叛吏”“有叛國而無叛郡”相評。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世官制【答案
19、】C【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有叛人而無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據(jù)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農民起義推翻;有叛國而無叛郡是指西漢,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結果王國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縣制,否定分封制,故A項錯誤,C項正確。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一種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縣制,沒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項錯誤。世官制屬于官員世襲制度,與材料肯定郡縣制不符,D項錯誤?!军c睛】理解“有叛人而無叛吏”、“有叛國而無叛郡”的內涵,分析材料和選項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縣制。20(2015天津高考真題)秦漢時期設立了朝議制度,凡遇軍國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議”
20、于群臣,議定的結果,通常由宰相領銜上奏,最后必須經(jīng)皇帝裁決,方能施行。這一制度A表明軍國大事是最終由朝臣議定B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監(jiān)督皇權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題中材料描述了秦漢時期軍國大事先由群臣商議,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決。這種商議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廣益,減少決策的失誤。所以本題選D。A項表述與材料“最后必須經(jīng)皇帝裁決,方能施行”相矛盾。B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C項對材料的理解錯誤,并不能起到監(jiān)督皇權的作用。21(2018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文本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達到)
21、于秦。秦皇負扆(帝位)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所任將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漢孝武(漢武帝)孝武一怒,則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論之,秦皇為有守。非獨刑罰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世以秦皇為嚴,而不妄誅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與孝武,則猶高山之與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縉)紳所能擬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材料二 談到中國的代表性文化遺產(chǎn),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鏟子、刷子和棉簽打開已塵封兩千多年的黃土,一個排列嚴整、氣勢恢宏的神秘地下軍陣重現(xiàn)世界。謎一樣的秦陵,謎一樣的始皇帝。有學者認為兵馬俑生動傳神,兵
22、器與雕塑技藝高超;有學者則從歷史認識入手,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帝國復雜而高效的管理系統(tǒng)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統(tǒng),從上到下要經(jīng)過兩層或三層的金字塔結構。據(jù)許倬云中西文明的對照等整理(1)仔細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所論秦皇“秦制”建設有哪些特點,并用一句話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2)閱讀材料一、二,結合所學,請選擇闡述:秦陵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價值意義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藝人之精神。秦帝國“有功者必賞”的制度依據(jù)和造成“金字塔”結構的行政系統(tǒng)?!敬鸢浮浚?)特點:中央集權,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觀點:肯定秦始皇功績。(2)選擇闡述,價值意義:突出的普遍價值;認識中國歷
23、史文化直觀生動的歷史見證;不同國家、民族相互交流學習的寶貴資源;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精神:工匠精神。選擇闡述,制度依據(jù):軍功爵制。行政系統(tǒng):郡縣制。【解析】(1)特點:由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實行中央集權,不行分封制;由材料一中的“秦皇負扆(帝位)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所任將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等信息可以得出秦朝不行世官制;由“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達到)于秦”、“自法家論之,秦皇為有守”可以得出平政守法。觀點:由材料一中的“由是言之,秦皇之與孝武,則猶高山之與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縉)紳所能擬已”可
24、以知道作者的主要觀點是肯定秦始皇功績。(2)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考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題進行闡述。如果選擇闡述,價值意義:根據(jù)所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含義可以知道,秦陵應該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才會被選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由材料二中的“兵馬俑生動傳神,兵器與雕塑技藝高超”可以得出秦陵是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直觀生動的歷史見證;由材料二中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可以得出秦陵也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從世界范圍來講,秦陵對于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民族來說也是相互交流學習的寶貴資源。精神:由于秦陵是一個古代以手工業(yè)為核心的建筑群,所以它體現(xiàn)了工匠精神。如果選擇閘述,制度依據(jù):需要結合材料一中的“秦制本商鞅”及所學秦國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秦朝“有功者必賞”的制度依據(jù)應該是軍功爵制。行政系統(tǒng):由材料二中的“金字塔結構”及所學秦朝的行政體系可知,其行政系統(tǒng)是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是郡縣制。點睛:這一題的第(2)小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考生可以選擇兩個問題中的任意一個來作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節(jié) 中國的水資源》聽課評課記錄1
-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4.1《交通運輸》聽課評課記錄
-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成長的節(jié)拍 復習聽課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下冊《小結練習(2)》聽評課記錄5
-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口算練習題人教版新課標
- 冀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27.2《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和性質》聽評課記錄
- 財務人員保密協(xié)議書范本
- 宿遷商務樓房屋租賃合同范本
- 購房按揭貸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電影演員主演合約中的票房分成及收益分配合同
- GB/T 29361-2012電子物證文件一致性檢驗規(guī)程
- GB/T 16475-1996變形鋁及鋁合金狀態(tài)代號
- 無紙化會議系統(tǒng)解決方案
- 上海鐵路局勞動安全“八防”考試題庫(含答案)
- 《愿望的實現(xiàn)》教學設計
- 效率提升和品質改善方案
- 義務教育學科作業(yè)設計與管理指南
- 物業(yè)客服培訓PPT幻燈片課件(PPT 61頁)
- 《汽車發(fā)展史》PPT課件(PPT 75頁)
- 工地試驗室儀器期間核查作業(yè)指導書
- 反詐騙防詐騙主題教育宣傳圖文PPT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