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水分基礎知識介紹_第1頁
地球水分基礎知識介紹_第2頁
地球水分基礎知識介紹_第3頁
地球水分基礎知識介紹_第4頁
地球水分基礎知識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水分 本章要點: 通過學習,學生要了解土壤和大氣中水分存在的狀態(tài),理解作物生長、發(fā)育時期對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識。一、水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水作為一種自然物質,具有本身的自然屬性: (1)地球上的水廣泛滲透于地球系統(tǒng)的各個圈層; (2)水是良好的溶劑,水流是重要的載體; (3)水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第一節(jié) 地球上的水水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具有如下一些社會屬性: (1)水是“生命之源”; (2)水旱災害、水污染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用水需求構成威脅; (3)人類開發(fā)利用水資源遇到的各種問題。水的社會屬性黃河斷流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地球系統(tǒng)中的水的組成指存儲于海洋、湖泊、河流、

2、冰川、沼澤等水體中的水生物水指賦存于土壤和巖石孔隙、洞穴、溶穴中的水指含在生物體內(nèi)的水指懸浮于大氣中的水汽,包括以液態(tài)和固態(tài)形式懸浮于大氣中的水二、地球系統(tǒng)中水的組成地球的總儲水量約13.86億km3,其中海水約13.5億km3,占全球總水量的96.5%。余下的水量中地表水占1.76%,地下水占1.69%。三、地球系統(tǒng)中水的儲量和分布人類可利用的淡水量約為,僅占全球總儲水量0.26%。淡水中只有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淺層地下水中,大部分則以冰川、永久積雪和多年凍土的形式存儲。三、地球系統(tǒng)中水的儲量和分布全球水儲量表四、地球上的水資源(一)水資源概念廣義水資源:地球上的一切水體;狹義水資

3、源:在一定時期內(nèi),能被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體。(二)水資源特性(1)循環(huán)再生性和有限性;(2)時空分布不均勻性;(3)利用的廣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利、害的兩重性。(三)世界上的水資源 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占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占世界人口40%的8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嚴重缺水。(四)我國的水資源全國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7115108m3,平均地下水資源量8288108m3 。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2240m3,約為世界人均的1/4。1、水資源總量2、我國水資源條件和問題(1)水資源總量不少,但人均、畝均水

4、量少;(2)水資源地區(qū)分布不均勻,與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適應;(3)水資源年內(nèi)、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2、我國水資源條件和問題(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嚴重,降低了水資源利用效益;(5)地下水是我國重要的水資源,要合理開發(fā)利用,防止過量開采;(6)水污染日趨嚴重,防止水質惡化,保護水源已是當務之急。是指地球上各種形態(tài)的水,在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發(fā)水汽輸送、凝結降水、下滲和徑流等方式進行周而復始的運動過程。(一)水文循環(huán)概念五、水文循環(huán)現(xiàn)象水文循環(huán)過程示意圖 整個水文循環(huán)過程包括了水分蒸發(fā)、水汽輸送、凝結降水、水分下滲、徑流5個環(huán)節(jié)。(二)水循環(huán)基本過程 內(nèi)因(水的物理特性) 外因(

5、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水循環(huán)內(nèi)因: 水的“三態(tài)”變化,也就是在常溫的條件下,水的氣態(tài)、液 態(tài)、固態(tài)可以相互轉化。這使水分循環(huán)過程的轉移、交換成為可能。(三)水循環(huán)發(fā)生的原因外因: 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太陽輻射的熱力作用為水的“三態(tài)”轉化提供了條件: 太陽輻射分布的不均勻性和海陸的熱力性質的差異,造成空氣的流動,為水汽的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地心引力(重力)則促使水從高處向低處流動。從而實現(xiàn)了水分循環(huán)。 海陸間水循環(huán)(四)水文循環(huán)類型 是指從海洋表面蒸發(fā)的水汽,被氣流帶到大陸上空,在適當?shù)臈l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發(fā)到空中,另一部分經(jīng)過地表和地下徑流又流到海洋,這種海陸間的水循環(huán)又

6、稱大循環(huán)。 內(nèi)陸水循環(huán)【 是指陸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過陸面、水面蒸發(fā)和植物蒸騰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陸地上,從而完成的水的循環(huán)過程。 海上內(nèi)循環(huán)【 海上內(nèi)循環(huán),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發(fā)成水汽,進入大氣后在海洋上空凝結,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過程。 第二節(jié) 大氣濕度 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多少或潮濕程度的物理量稱為空氣濕度。大氣的濕度狀況是決定云、霧、降水等天氣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1.水汽壓e 大氣中由水汽所產(chǎn)生的分壓力叫水汽壓,單位與氣壓一樣是hpa,水汽壓又分成飽和(saturation)水汽壓es,空氣實際(actual)水汽壓ea. 在溫度一定條件下,單位體積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數(shù)

7、量是一定的。如果水汽含量已達到這個限量,空氣就成飽和狀態(tài)。此時的空氣稱為飽和空氣,飽和空氣的水汽壓稱為飽和水汽壓。 飽和水汽壓es是溫度的函數(shù): t單位一定用,es單位是pa,不是hpa。 一、空氣濕度的幾種表示方法當空氣溫度不變時,水汽未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水汽壓成為實際水汽壓。實際水汽壓大小,不僅與溫度有關,還與空氣中水汽的多少有關。3、相對濕度(RH) 空氣中實際水汽壓ea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es的百分比,叫相對濕度。4、飽和差(d) 在一定溫度下, es ea (pa)表示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距離飽和的絕對數(shù)值。 2.絕對濕度 單位體積空氣中所含水汽質量,稱為絕對濕度,又稱為水汽密度,單位g/

8、m35.露點溫度td :dew-point temperature 當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大氣壓力也無大變化時,降溫使水汽達到飽和的那點溫度叫露點溫度。當大氣壓力一定時,td高低只與空氣中水汽含量有關。水汽含量越多,td就越高。達到飽和時td=ta。所以td也是反映空氣中水汽實際含量的物理量。例1:觀測員觀測到氣象站百葉箱中Ta=30,TW=20,求此時(1)空氣實際水汽壓,(2)空氣的相對濕度(3)飽和差d=?解: ea= esw(tatw)=2337.3066(3020)=1677pa,RH=ea/es= ea /esa=1677/4241.8=40%,d= esaea=2564.8pa二

9、、 空氣濕度的時空變化1、空氣濕度的空間變化 水汽壓隨高度減小的關系,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ea =ea010Z/ 2、空氣濕度的時間變化1)水汽壓的日變化: 單峰型,雙峰型2)水汽壓的年變化: 與溫度高低一致:7、8月高,1、2月低。第三節(jié)蒸發(fā)和蒸騰一 蒸發(fā) 在一定溫度下,由液態(tài)或固態(tài)水轉為水汽的過程稱為蒸發(fā)。蒸發(fā)過程的發(fā)生取決于實際水汽壓與飽和水汽壓兩者的對比關系。當eE(未飽和)時,出現(xiàn)蒸發(fā);eE(過飽和)時,蒸發(fā)停止并出現(xiàn)凝結;e=E(飽和)時,進入水中的水分子數(shù)和逸出水面的水分子數(shù)相等,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 由蒸發(fā)消耗的水量稱為蒸發(fā)量,它以蒸發(fā)失去的水層厚度毫米()表示。 蒸發(fā)(騰)單

10、位: 蒸發(fā)(騰)率 E = g / m2 .S mm / m2.S(或mm/時) 問: 1 mm / m2.S = ? g / m2 .S影響蒸發(fā)速度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水面蒸發(fā): 1.水源,2.熱源,3. 飽和差 ,4. 風速與湍流擴散,5.溶質濃度土壤表面的蒸發(fā) :1、蒸發(fā)面溫度:蒸發(fā)面溫度愈高、蒸發(fā)速度愈快,相反蒸發(fā)速度愈慢。2、蒸發(fā)面性質 :在相同的溫度下,冰面的飽和水汽壓小于水面的飽和水汽壓;溶液面的飽和水汽壓小于純水面的飽和水汽壓。3、空氣濕度和風 :空氣濕度大,飽和差小蒸發(fā)速度慢;相反空氣濕度小時,飽和差大蒸發(fā)速度快。有風時蒸發(fā)快;無風時蒸發(fā)慢。蒸發(fā)變化與氣溫變化相同 蒸發(fā)

11、量的空間分布,因氣溫高低、海陸分布、水汽含量多少等而發(fā)生變化 :低緯度氣溫高,蒸發(fā)量也大;在溫度相同的情況下,海洋蒸發(fā)量多與大陸,并有自沿海向內(nèi)陸顯著減少的趨勢;蒸發(fā)量與所在地區(qū)的降水量也有關系 降水量多的地方蒸發(fā)量也大;反之,蒸發(fā)量?。桓珊档貐^(qū)蒸發(fā)能力強,而實際蒸發(fā)量卻很少。北半球大陸各緯度平均年降水量/蒸發(fā)量(mm)緯度帶0101020203030404050607070808090年降水量1677763513501561340194/年蒸發(fā)量1110/370/371100/40二 、 植物蒸騰1、植物的蒸騰作用 (書P77)要了解植物葉子的蒸騰過程及葉子的氣孔阻抗 水分最開始從葉肉細胞壁

12、開始,然后擴散到氣孔穴,水汽通過氣孔到達葉子表面,然后通過片流邊界層再到達大氣中,再通過湍流輸送到大氣上空。水分從葉肉細胞開始向外擴散直到最后到達大氣上空。這個輸送過程必須克服四種不同阻力,把這種阻力稱為阻抗,用表示。 植物存在水汽壓差,因葉子內(nèi)水汽一定是飽和的,否則會蔫,而大氣中水汽一般是不飽和的。兩者間存在水汽梯度e。 蒸騰率E=.e/ 為系數(shù),且=MV /RT 這里MV是水汽分子量,R氣體常數(shù)8.31J/mol.K,T是空氣溫度(K)。 E為蒸發(fā)量,則蒸發(fā)所需熱量為LE,只要知道葉片溫度、空氣干濕球溫度(或ta、RH、td)及t,就知道葉片蒸騰率。實際上葉面除了把從太陽輻射得到的熱量用于

13、蒸騰外,也象地面一樣要加熱貼近地表面的空氣。我們叫它感熱H(與地面一樣),它在輸送熱量給空氣時也有一個阻力,叫感熱阻抗H。由于這種輸送只在葉表面發(fā)生,所以就得有象水汽那樣要經(jīng)過葉肉細胞和氣孔。H要比t小. 見書P97 分析例題:LE Rn H例2:某天測到玉米葉層溫度25,空氣的干濕球溫度分別為22 和17 t=2s/cm.問:(1)此時葉子蒸騰率E1=? (2)如果阻力減少一半即t=1s/cm ,E2=?解:MV =H2O=2+16=18 R=8.31J/mol.K T=22+273=295K eL一定是飽和的,esL=610.78 exp(17.26925)/(237.325)=3167.

14、6pa esw=610.78exp17.26917/(237.317)=1936.7pa ea= esw(tatW)=1936.766(2217)=1606pa E=18(3167.61606)/(8.31295200)=0.0573g/m2.s 當t=1s/m 0.5732=0.1147g/ m2.s 相當于mm/ m2.h=0.0573g3600s/1000g=0.206mm/ m2.h例3:某白天玉米葉片向大氣輸送感熱H=100W/,已知葉片的H=0.5s/ , t=1.5s/.此時測到空氣干濕球溫度分別為ta=20 ,tw=15,問葉片蒸騰率E=?葉片所得Rn=?如果此時土壤干旱無水供

15、蒸騰,葉溫將升高多少? 解:MV=18g/mol,T=27320=293k,R=8.31J/mol.k,t=150s/m ea= eSW66(tatW)= 1705.7pa330=1375.7pa已知:H=100W/=CVTLTa)/H tLta=HH/ CV=10050/1300=3.9 tL=3.920=23.9, E=0.078g/m2.s , LE=0.07810-3 2.5 106 =191 , Rn=HLE=100+191=291W/如果葉片不蒸騰,則全部熱量將都用于H 即Rn=H+LE=H則H= Rn=291=1300(tL20)/50, tL=29150/1300ta=11.2

16、20=31.2如果此時土壤干旱無水供蒸騰,葉溫將升高?31.223.9=7.3重要結論:如農(nóng)田作物葉片明顯升溫,說明農(nóng)田已缺水了,需進行灌溉了。有所求數(shù)據(jù)和公式:2、植物的蒸騰系數(shù):KT 見書P98 蒸騰作用所消耗的水分,通常用蒸騰系數(shù)KT來表示。蒸騰系數(shù)是指植物形成單位重量干物質所消耗的水量。 KT是一個無量綱數(shù)(無單位)。KT越大說明植物需水量越多,水分利用率越低,反之KT越小,表示植物需水量少,水分利用率越高。所以,缺水地區(qū)就要選KT值小的作物栽種。如何提高水分利用率?水利通過水資源的調(diào)度、輸水、配水、灌水等環(huán)節(jié),控制水的利用率,達到節(jié)水的目的;而農(nóng)藝技術則通過解決土壤蒸發(fā)、植物對水分的

17、吸收和蒸發(fā)散等,提高灌溉水的生產(chǎn)效率。因此,可考慮如何將節(jié)水工程技術體系與農(nóng)藝技術體系有機結合。(1)節(jié)水灌溉:適度發(fā)展噴灌和微灌技術。(2)根據(jù)作物水分養(yǎng)分環(huán)境生產(chǎn)力的關系,在工程節(jié)水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綜合一體化農(nóng)業(yè)管理節(jié)水技術。一是根據(jù)降雨時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資源、水利工程現(xiàn)狀,通過合理調(diào)整作物布局和播期,增加需水與降水耦合性好的作物和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種,并確保作物生育期耗水與降水相耦合,提高作物對降水的有效利用。二是推行深耕蓄水和覆蓋技術。三是增施有機肥,探索研究水肥耦合技術。四是引進推廣作物節(jié)水高產(chǎn)的化學調(diào)控技術。(3) PenmanMonteith公式:三、農(nóng)田蒸散 (ev

18、apor transpiration) 書P98 1、 蒸散的定義?蒸散種類?ETP 和ETa 在農(nóng)田中既有土壤蒸發(fā)又有植物葉片蒸騰,因此在農(nóng)田中把蒸發(fā)加蒸騰一起叫蒸散。 降水量灌溉量剩下的=蒸散量 2、獲得農(nóng)田蒸散的方法? A 公式計算法: B 儀器測量法:圖4.3 水汽凝結與大氣降水一 水汽凝結 水汽凝結:氣態(tài)水變?yōu)橐簯B(tài)水的過程。 (1)水汽凝結物 水汽的凝結可產(chǎn)生于地表或地物上,也可產(chǎn)生于空氣中。前者主要有露、霜、霧淞、雨淞等,后者主要有云和霧。(2)水汽凝結的條件1、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與過飽和 要滿足這個條件,一是增加空氣的水汽含量,使水汽壓增大到飽和狀態(tài)。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氣

19、冷卻,使之達到露點。大氣降溫過程有下面四種:(1)絕熱冷卻 ,(2)輻射冷卻 ,(3)平流冷卻 ,(4)混合冷卻2、凝結核 凝結核主要起兩個作用:一是對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成的滴粒比單純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滴粒大得多,使之處于潮濕環(huán)境中,有利于水汽繼續(xù)凝結。(3) 水汽的凝結現(xiàn)象(一)地表面的凝結現(xiàn)象1、露與霜 霜與霜凍的區(qū)別 入冬后第一次出現(xiàn)的霜日為初霜日,冬天過后最后一次出現(xiàn)的霜日為終霜日。自終霜日到初霜日的的持續(xù)期為無霜期(又叫生長期)。露的形成機制露是近地層空氣受到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露點以下,所含水汽的過飽和部分在地被物上凝結而成的液水。Monteith 認為,露在開始形成時

20、,并不需要周圍空氣的相對濕度達到 100%(91%99% 即可),只要發(fā)生凝結現(xiàn)象的表面比它所接觸的空氣露點低,就有露形成。如圖 (勐侖稀疏矮草地測得的夜間近地層溫度層結變化),從圖可看出,日落后地表層氣溫下降很快,1900,20cm 以下已有較強的逆溫形成。2000,150cm 以下均為逆溫分布,且 20cm 以下逆溫強度有所減弱,此時在 20cm 高的矮草上因葉溫低于周圍空氣的露點,葉片上已有露水形成。2030,隨著露水凝結而釋放潛熱的增多,20cm 以下逆溫進一步消弱,且影響到上面的溫度層結。隨后溫度層結基本不變,但近地層氣溫因水汽向上輻射失熱而仍在下降。0100 前后,已有地面霧形成,

21、且不斷加厚變濃。露水與吐水的區(qū)別在天氣現(xiàn)象的記錄里,有時會把植物吐水誤記為“露” 。露是水汽在地物上的凝結物,而吐水則是植物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在初春或盛夏的日子里,植物生長得比較旺盛,根系也較為發(fā)達,到了夜間,氣溫下降,植物葉面收縮,水分蒸發(fā)減少,而根部所處土壤中溫度下降較少,相對葉面來說,溫度高,生理活動很活躍,吸收的水分較多,造成葉面的水壓較大,把水分從葉尖或莖上擠出。由于外界氣溫較低,被擠出的水份不會馬上蒸發(fā)掉,則留于葉尖,形成小水珠,即為吐水。 露珠比較稠密,遍布植物周身,出現(xiàn)的面積大,特別是地溫表和日照計上表現(xiàn)明顯;而吐水的水珠比較稀疏,只限于植物莖部及葉尖上,不是所有的植物莖上或葉上

22、都有,面積較小。在自然界里,地面物體上形成的冰晶和水滴并不都是霜和露。有一些貌似霜、露的現(xiàn)象,卻是由其他氣象條件造成的。例如,某地區(qū)原來溫度較低,各種地面物體的溫度也就較低。遇到天氣急劇變暖(例如溫度急升10C),有些大而重的物體卻不能一下子變得和周圍的空氣一樣暖,這樣,在空氣和這些物體之間便形成一個比較大的溫差。如果這時溫度在0C以下,便會在物體上形成冰晶,它叫做硬凇。如果溫度在0C以上,便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水滴,叫做水凇。冬天玻璃窗上的窗霜和呵水的形成就與此相似。硬凇和水凇與霜、露都是由于空氣和地面物體之間存在著溫度差而形成的。但是,形成硬凇和水凇的溫度差是由天氣變暖而引起的,形成霜、露的

23、溫度差卻是由于地面物體輻射冷卻所引起的。所以,它們所反映的天氣條件不同,附著的物體也不盡一樣,它們是不同的天氣現(xiàn)象。2、雨淞和霧凇 霧凇是集聚在地面物體(樹、電線桿等)迎風面上呈針狀和粒狀的一種白色疏松微小固體凝結物。 雨淞是在0以下由過冷卻的雨滴或毛毛雨雨滴,在接觸的物體表面形成的光滑而透明的冰層。 霧淞 雨淞 初冬或冬末,有時會出現(xiàn)一種奇怪現(xiàn)象:從空中掉下來的液態(tài)雨滴落在樹枝、電線或其它物體上時,會突然凍成一層外表光滑晶瑩剔透的冰層,這就是“雨淞“。這種滴雨成冰的現(xiàn)象是怎么回事呢?實際上這里的雨滴不是一般的雨滴,而是過冷雨滴。這種情形并不常見,多在冷暖空氣交鋒,而且暖空氣勢力較強的情況下才

24、會發(fā)生。這是靠近地面一層的空氣溫度較低(稍低于攝氏零度),而其上又有溫度高于攝氏零度的空氣層或云層,再往上則是溫度低于攝氏零度的云層,從這里掉下來的雪花通過暖層時融化成雨滴,接著當它進入靠近地面的冷氣層時,雨滴便迅速冷卻,由于這些雨滴的直徑很小,溫度雖然降到0C以下,但還來不及凍結便掉了下來,當其接觸到地面冷的物體時,就立即凍結,變成了我們所說的”雨淞”。 在有過冷卻霧的時候,特別有利于冰晶在地面物體上增長。這時在電線上、樹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叫做霧凇。在有霧而溫度又高于0C的時候,霧滴沾附、匯聚在樹葉或其他物體上,叫做霧凝,這在森林中最常見。它們也都不是霜和露,因為形成的原因不同。(二)空

25、中凝結物空中凝結物主要有霧和云。1、霧 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的物理現(xiàn)象稱為霧。在近地面空氣中懸浮大量極微小的干燥塵粒(煙粒、塵粒),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的空氣混濁現(xiàn)象稱為霾 。霧形成的條件取決于空氣冷卻過程。一般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鋒面霧等。 由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形成的霧稱為輻射霧。 由暖濕空氣平流到冷海面上而形成的霧稱為平流霧。2、云 云是空中凝結物,空氣對流、鋒面抬升、地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氣上升到凝結高度時,就會形成云。“云吃霧下,霧吃云晴”見到霧之后來了云,可能低氣壓要來臨,是下雨的兆頭。反之,如云消霧起,表示低氣壓已過,晴朗天氣即將來臨。云的演變能

26、預示未來天氣的變化:云是天氣變化最明顯、最直接的標志,云的形狀、數(shù)量、移動、顏色、厚度以及出現(xiàn)方位等反映了大氣的運動和水分狀態(tài)。(1)積狀云 積狀云包括淡積云、濃積云和積雨云 潔白光亮、一絲一縷的叫“卷”;彌漫大片,看不見邊緣的叫“層”;一堆堆、一團團的叫“積”。(2)層狀云:包括卷云、卷層云、高層云和雨層云。 (3)波狀云 包括層積云、層云、高積云、和卷積云。層積云層云看 云 識 天 氣光名產(chǎn)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暈產(chǎn)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chǎn)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里紫外紅華環(huán)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

27、雨霞早,晚,太陽照著云彩云層變紅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云的種類云的形狀天氣的情況卷云像羽毛,像綾紗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不會帶來雨雪。卷積云像粼波它不會帶來雨雪積云像棉花團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高積云像羊群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卷層云仿佛白色綢幕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高層云像毛玻璃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雨層云布滿天空連綿不斷的雨雪就要開始下降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馬上就會下暴雨 族 屬 學名 簡寫 英文高云 卷云 Ci Cirrus云底高度 卷積云 Cc Cirro-cumulus5000m以上 卷層云 Cs Cirro-stratus中云 高積云 Ac Alto-cumulus云底高度 高層云

28、As Alto-stratus2500m5000m低云 積云 Cu Cumulus云底高度 積雨云 Cb Cumulo-nimbus2500m以下 層積云 Sc Stratus-cumulus 層云 St Stratus 雨層云 Ns Nimbo-strarus2、云的分類書P106 表4-2 云遮蔽天空視野的成數(shù)稱為云量,用010的份數(shù)表示。 全球大致可分成以下三個云量帶。(1)赤道多云帶:赤道地區(qū)氣溫高,水汽來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氣流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帶,平均云量為6。(2)緯度2030少云帶:全年以下沉氣流為主,空氣下沉絕熱增溫,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對明凈的少云帶,平均云量為4,荒漠地

29、帶不足2。(3)中緯度多云帶:該帶內(nèi)氣團活動頻繁,冷暖空氣常在此形成鋒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帶,平均云量為6.57。 卷云: Cirrus 層云:Stratus 積云:Cumulus 雨云: Nimbus 卷云詞頭:Cirro- 高云詞頭:Alto- 積云詞頭:Cumulo- 層云詞頭:Strato- 雨云詞頭:Nimbo-(云圖)(三)降水的時間變化 1、降水強度 單位時間內(nèi)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降水量是指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霰等,未經(jīng)蒸發(fā),滲透流失而積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層厚度,以毫米()為單位。單位時間內(nèi)降水量愈多,降水強度愈大;反之,則降水強度愈小。2、降水的日變化 (1)大陸型:中緯度大陸

30、氣候條件下,降水特點有兩個最大值,分別出現(xiàn)在午后和清晨;兩個最小值,分別出現(xiàn)在夜間和午前。 (2)海洋型或海岸型:其特點是一天只有一個最大值,出現(xiàn)在清晨,最小值出現(xiàn)在午后。 3、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 降水季節(jié)變化因緯度、海陸位置、大氣環(huán)流等因素而不同。(1)赤道型:全年多雨,其中有兩個高值與兩個低值時期。春、秋分之后,降水量最多;冬、夏至之后,降水量出現(xiàn)低值。(2)熱帶型:由于太陽在天頂?shù)臅r間不像在赤道上間隔相等,隨著緯度的增加,兩段最多降水量時間逐漸接近,至回歸線附近合并為一。(3)副熱帶型 副熱帶全年降水量只有有一個最高值,一個最低值。 (4)溫帶及高緯型 內(nèi)陸及東海岸以夏季對流雨為主,西海岸則以秋冬氣旋雨為最重要。 4、降水變率:用來表征降水量的變化程度,為各年降水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