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斷學考試重點(共24頁)_第1頁
中醫(yī)診斷學考試重點(共24頁)_第2頁
中醫(yī)診斷學考試重點(共24頁)_第3頁
中醫(yī)診斷學考試重點(共24頁)_第4頁
中醫(yī)診斷學考試重點(共24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Tom整理,水平有限,歡迎指正= =!PAGE 第 PAGE 39 頁 共 NUMPAGES 39 頁中醫(yī)(zhngy)診斷學2013年考試重點(zhngdin)內容緒論(xln)一、中醫(y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中醫(y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有診法、辨證、診斷綜合應用、病歷書寫。診法:是中醫(yī)診察、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診”。辨證:是在中醫(yī)學理論的指導下,對患者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對疾病當前的病位與病性的本質做出判斷,并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思維過程。二、中醫(yī)診斷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內; (二)、見微知著;(三)、以常衡變; (四)、因發(fā)知受三、中醫(yī)診斷的基本原則

2、(一)、整體審察; (二)、四診合參;(三)、病證結合; (四)、動靜統(tǒng)一四、望聞問切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而知之謂之巧。第一章 望診一、神的概念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即“神氣”,指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狹義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識、思維、情志活動。二、望神的主要內容望神的重點:(一)、兩目; (二)、面色; (三)、神情; (四)、體態(tài)神氣的判斷:一般將神的表現(xiàn)概括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亂五類。(1)、得神:又稱“有神”,其表現(xiàn)為神志清楚,語清目明,面色紅潤,體態(tài)靈活。說明精氣充盛,身體健康;若病而有神,則表明臟腑功能未衰,正氣未傷,預后

3、良好。 (2)、少神:又稱“神氣不足”,其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多因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臟腑功能減退,多見于輕病或疾病恢復期。 (3)、失神:又稱“無神”,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意識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動作失靈,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呼吸異常,氣息微弱。提示人精氣大傷,臟腑功能嚴重受損,機能衰竭,預收不良??梢娪诰貌√撍セ蛐皩嵣駚y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氣(jn q)本已極度(jd)衰竭,突然出現(xiàn)(chxin)神氣暫時好轉的“假象”。古人喻為“回光返照”、“殘燈復明”。表現(xiàn):(1)、本已神識不清,卻突然

4、精神好轉,語言不休,想見親人;(2)、本已目光晦暗,卻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卻突然顴紅如妝;(4)、本已久病臥床不起,卻忽思下床活動;(5)、本已毫無食欲或久不能食,卻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動索食。 意義:說明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陽即將離決,常為臨終前的征兆。 (5)、神亂:是指神志意識錯亂失常。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恐懼、淡漠癡呆、狂躁妄動、猝然昏仆,多見于臟燥、癲、狂、癇等患者。三、望色人體的色,望的是面色,分為常色和病色。常色:是指人體健康時面部皮膚的色澤。我國正常人的常色特點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病色:是指人體疾病時面部顯示的色澤,特征是晦暗枯槁或暴露浮現(xiàn)。四、常色

5、主色:是指個人生來所有,一生基本不變的顏色。客色:是指因季節(jié)、氣候、晝夜等外界因素變動而發(fā)生相應變化的膚色。五、五色主?。?)、青色: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具體見書P18-19(2)、赤色:主熱證,亦可見于真寒假熱之戴陽證。(3)、黃色:主脾虛、濕證。(4)、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奪氣。(5)、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疼痛。六、望態(tài)(異常癥狀)(1)、顫動:特點:瞼、面、唇、指、趾不時顫抖或振搖不定。原因:動風先兆或血虛筋脈失養(yǎng)。(2)、手足拘急:特點:在手腕部屈曲,手指強直,在足表現(xiàn)為踝關節(jié)后彎,足趾挺直而傾向足心。原因:多為寒邪凝滯或氣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所致。所屬痹病。

6、(3)、手足蠕動:特點:手足時時擎動,動作遲緩無力,類似蟲之蠕行。原因:多為脾胃氣虛,血氣生化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陰虛風動所致。(4)、角弓反張:特點:患者頸項強直,脊背后彎,反折如弓。原因:為肝風內動,筋脈拘急之象。(5)、猝然跌倒:特點:猝然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原因:多屬中風。七、囟門(xnmn)囟門(xnmn):是嬰兒(yng r)顱骨結合處未完全閉合所形成的骨間隙,有前囟和后囟之分。 (1)、囟填:即囟門突起。多屬實證,溫病火邪上攻,多因熱邪熾盛,或顱內水液停聚,或腦髓有病所致。 (2)、囟陷:即囟門凹陷。多屬虛證,多因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和先天腎精虧虛,腦髓失充所致。 (3)、解顱

7、:即囟門遲閉,骨縫不合。此為先天腎精不足,或后天脾胃虛弱,發(fā)育不良所致的表現(xiàn),多為佝僂病患兒,常兼“五遲”(立遲、行遲、發(fā)遲、齒遲、語遲)、“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等表現(xiàn)。八、望目“五輪學說”:(1)、瞳仁屬腎,稱為水輪; (2)、黑睛屬肝,稱為風輪;(3)、兩眥血絡屬心,稱為血輪;(4)、白睛屬肺,稱為氣輪;(5)、眼瞼屬脾,稱為肉輪。會 判 斷1、目色(1)、目赤腫痛實熱癥; (2)、兩眥紅赤心火上炎;(3)、白睛紅赤肺火; (4)、全目紅赤肝經(jīng)風熱;(5)、目黃白睛發(fā)黃黃疸??;(6)、瞼淡血虛(貧血);(7)、眼圈黑腎虛水泛或寒濕下注。2、目形(1)、胞瞼腫脹氣血瘀滯

8、; (2)、眼窩凹陷吐瀉傷津或氣血虛衰;(3)、眼球突出痰濁阻肺或痰氣壅結3、目態(tài)(1)、瞳孔縮小肝膽火熾或中毒;(2)、瞳孔放大瀕死征象或中毒;(3)、目睛凝視肝風內動; (4)、嗜睡露睛脾虛清陽不升或津液大傷;(5)、胞瞼下垂脾腎虧虛或脾氣虛衰九、望頸項癭瘤:頸前結喉處,單側或雙側有腫塊突起,或大或小,可隨吞咽上下移動,稱為癭瘤。多因肝郁氣結,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調,痰氣凝結所致。瘰疬:頸側頜下有腫塊如豆,累累如串珠,稱為瘰疬。多由肺腎陰虛,虛火灼液,結成痰核,或因外感風熱時毒,氣血壅滯于頸部所致。十、望胸脅1、扁平胸:胸廓前后徑較常人明顯縮小,小于左右半徑的一半,呈扁平形。特 點2、桶狀

9、胸:胸廓前后徑較常人增大,與左右徑幾乎相等,呈圓桶狀。3、雞胸:胸骨下部明顯向前突出畸形,形似雞胸。4、漏斗胸:胸骨下段及其相連的肋軟骨向內凹陷,形成漏斗狀。5、肋如串珠: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變厚增大,狀如串珠。6、胸不對稱:一側胸廓塌陷,肋間變窄,肩部下垂,脊骨常向對側突出者,多見于肺萎、肺部手術后等患者;若一側胸廓膨隆,肋間飽滿,按之軟,咳則引痛,氣管向健側移位者,多見于懸飲證或氣胸患者。7、乳癰:婦女哺乳期乳房局部紅腫(hn zhn)脹痛,乳汁不暢,甚則破潰流膿,身發(fā)寒熱。十一(ShY)、皮膚(p f)病癥斑疹(1)、斑:指皮膚出現(xiàn)的深紅色或青紫色片狀斑塊,平鋪于皮下,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

10、色,可見再障,流腦,外傷后皮下淤血??捎赏飧袦責嵝岸荆蛞蚱⑻撗Ыy(tǒng)攝,陽衰寒凝氣血,或因外傷后血不循經(jīng),外溢肌膚所致。(2)、疹:指皮膚出現(xiàn)紅色或紫紅色、粟粒狀疹點,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多因外感風熱時邪或過敏,或熱入營血所致。瘡瘍(1)、癰:紅腫高大,跟盤緊束,焮熱疼痛。具有未膿易消,已膿易潰,瘡口易斂的特點。屬陽證,多因濕熱火毒蘊結,氣血壅滯,熱蒸肉腐成膿所致。(2)、疽:1)、發(fā)于皮膚肌肉間,初起局部有粟粒樣膿頭,焮熱紅腫脹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者,稱為有頭疽,屬陽證,多因外感熱邪火毒、內有臟腑蘊毒,凝聚肌表,氣血壅滯而成。 2)、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無熱少痛,具

11、有難消、難潰、難斂,潰后易傷筋骨等特點者,稱為無頭疽,屬陰證,多因氣血虧虛,寒痰凝滯所致。(3)、疔:形小如粟,根深堅硬,狀如釘丁,麻木疼痛,多發(fā)于顏面和手足等處。病情變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多因竹木刺傷,或感受疫毒、癘毒、火毒等邪所致。(4)、癤:形小而圓,根淺局限,紅腫不甚,容易化膿,膿潰即愈。因外感火熱毒邪,或濕熱蘊結所致。十二、舌診的方法望舌時,醫(yī)者姿態(tài)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視口舌部位。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臥位,頭略揚起,盡量張口,自然的將舌伸出口外,舌體放松,舌尖略向下,舌面平展,使舌體充分暴露。望舌的順序:(一)、1)、先看舌尖;2)、再看舌中、舌邊;3)、最后看舌根部。(二)、

12、先看舌質,后看舌苔十三、舌面的臟腑分候邊舌根舌中舌尖邊肝膽腎脾(胃)心(肺)十四、舌診的注意事項1、光線(gungxin)的影響; 2、飲食(ynsh)或藥品的影響;3、口腔(kuqing)對舌象的影響; 4、伸舌姿勢的影響十五、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簡稱“淡紅舌,薄白苔”。具體來說:1)、舌質榮潤,舌色淡紅,大小適中,舌體柔軟靈活自如;有可能出大題 2)、舌苔薄白均勻,苔質干濕適中,不黏不膩,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舌象受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有:(1)、年齡性別因素:1、年齡:年齡是舌象生理變異的重要因素之一1)、兒童:兒童陰陽稚弱,脾胃功能尚弱而生長發(fā)育快,往往處于代謝旺盛而營養(yǎng)相對不足的狀態(tài),

13、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剝;2)、老人:精氣漸衰,氣血常常偏虛,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運行遲緩,舌色多暗紅。 2、性別:舌象一般與性別無關,但女性受月經(jīng)周期的生理影響,在經(jīng)期可出現(xiàn)舌蕈狀乳頭充血而舌質偏紅,或舌尖邊部點刺增大,月經(jīng)過后恢復正常。(2)、體質稟賦因素:由于先天稟賦的差異,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舌象可以出現(xiàn)一些差異。臨床常見肥胖之人舌質多胖大色淡,消瘦之人舌體略瘦而舌色偏紅。裂紋舌、齒痕舌、地圖舌等,均有屬于先天性者,除有相應病理表現(xiàn)外,一般情況下并無診斷意義。(3)、氣候環(huán)境因素:季節(jié)與地域的改變會引起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舌象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在季節(jié)方面,夏季暑濕盛行,舌苔多厚,或有淡

14、黃色;秋季燥氣當令,苔多偏薄偏干;冬季嚴寒,舌常濕潤。地域方面,東南地區(qū)偏濕偏熱,西北及東北地區(qū)寒冷干燥。當正常人的舌象異常時,要根據(jù)客觀環(huán)境進行綜合分析。要求掌握特點,臨床意義,加粗處為易考點!十六、望舌質(一)、望舌神 1、榮舌 特點(tdin):舌質榮潤紅活,又生氣,有光彩,舌體活動(hu dng)自如。 臨床意義:為氣血充盛(chn shn)的表現(xiàn),(1)、常見于健康人;(2)、在病中,雖病也是善候。 2、枯舌 特點:舌質干枯死板,活動不靈。 臨床意義:為氣血衰敗的征象。(二)、望舌色 1、淡紅舌 特點:舌色淡紅潤澤。 臨床意義:(1)、氣血調和,常見于常人;(2)、外感病初起,未及臟

15、腑氣血。 2、淡白舌 特點:(1)、比正常舌淺淡;(2)、舌色白,幾無血色,稱枯白舌。 臨床意義:主氣血兩虛、陽虛??莅咨嘀魍鲅獖Z氣。3、紅舌特點:比正常舌色紅,或呈鮮紅色。 臨床意義:主熱證(實熱、陰虛)4、絳舌特點:較紅舌顏色更深,或略帶紅色。 臨床意義:主熱盛證,里熱亢盛,陰虛火旺。5、青紫舌特點:(1)、全舌淡紫而無紅色,稱為青舌,也謂之水牛舌; (2)、深絳而色暗,稱為紫舌; (3)、舌淡而泛現(xiàn)青紫者,為淡紫舌; (4)、舌紅而泛現(xiàn)紫色者,為紫紅舌;(5)、舌絳而泛現(xiàn)紫色者,為絳紫舌;(6)、舌體局部出現(xiàn)紫色斑點,大小不等,稱為紫斑或紫點。 臨床意義:主氣血瘀滯,熱毒熾盛,陰寒內盛,

16、肺失宣肅或肝失疏泄所致。(三)、望舌形 1、老、嫩舌 特點:(1)、舌質紋理粗糙或皺縮,形色堅斂蒼老,舌色較暗者,為蒼老舌; (2)、舌質紋理細膩,形色復胖嬌嫩,舌色淺淡者,為嬌嫩舌。 臨床意義: 老舌多主實證;嫩舌多主虛證。 2、胖、瘦舌 特點:(1)、舌體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滿口,稱為胖大舌;(2)、舌體腫大滿嘴,甚至不能閉口,伸出則難以收回,稱為腫脹舌;(3)、舌體比正常(zhngchng)舌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 臨床意義:(1)、胖大舌多主水濕(shu sh)、痰飲內停;(2)、腫脹(zhngzhng)舌多主濕熱、熱毒上壅;(3)、瘦薄舌多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 3、點、刺舌 特點:

17、(1)、點,指突起于舌面的紅色或紫紅色的點; (2)、刺,指舌乳頭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紅色或黃黑色點刺。 臨床意義:主臟腑熱極,或血分熱盛:舌尖點刺心火亢盛; 舌中點刺腸胃亢盛; 舌根點刺肝膽亢盛。4、裂紋舌 特點:舌面上出現(xiàn)各種形狀的裂紋、裂溝,深淺不一,多少不等。 臨床意義:主陰血虧虛、脾虛濕侵。5、齒痕舌 特點:舌體邊緣有牙齒壓迫的痕跡,又稱齒印舌。 臨床意義:主脾虛、濕盛證。(四)、望舌態(tài) 1、萎軟舌 特點:舌體軟弱,無力伸縮,萎廢不用。 臨床意義:主氣血俱虛,陰虧已極。2、強硬舌 特點:舌體板硬強直,失于柔和,屈伸不利,甚至語言謇澀。 臨床意義:主熱入心包、熱盛傷津、風痰阻絡。3、歪

18、斜舌 特點:伸舌時舌體偏向一側,或左或右。 臨床意義:多主中風或為中風先兆。4、顫動舌 特點: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主。 臨床意義:多主肝風內動。5、吐弄舌 特點:(1)、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縮者,稱為吐舌;(2)、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動不停者,稱為弄舌。 臨床意義:多主心脾有熱。6、短縮舌 特點:舌體卷短、緊縮,不能伸長,甚者伸舌難以抵齒。 臨床意義:主寒凝、痰阻、血虛、津傷。(病情為重)十七、望苔質(一)、望苔質 1、薄、厚苔 特點:(1)、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質者,稱為薄苔,又稱見底苔;(2)、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者,稱為厚苔,又稱不見底苔。 臨床意義: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19、和邪氣的深淺。2、潤、燥苔 特點(tdin):(1)、舌苔(shti)潤澤有津,干濕適中,稱為潤苔;(2)、舌面水分(shufn)過多,捫之濕滑,甚者伸舌欲滴,稱為滑苔;(3)、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捫之無津,甚則舌苔干裂,稱為燥苔;(4)、苔質顆粒粗糙如砂石,捫之糙手,稱為糙苔。 臨床意義:主要反映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3、膩、腐苔 特點:(1)、苔質顆粒細膩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膩之狀,緊貼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脫,稱為膩苔;(2)、苔質顆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不易去,稱為腐苔;(3)、若舌上黏厚一層,有如瘡膿,則稱膿腐苔。 臨床意義:皆主痰濁、食積;膿腐苔主內癰。4、

20、剝(落)苔 特點:舌面本有舌苔,疾病過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剝落,脫落出光滑無苔。 臨床意義:主胃氣不足,可測胃陰損傷,或氣血兩虛。5、偏、全苔特點:(1)、舌苔遍布舌面,稱為全苔。(2)、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稱為偏苔。臨床意義:病中見全苔,常主邪氣散漫,多為濕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處,常提示該處所候臟腑有邪氣停聚。6、真、假苔 特點:(1)、舌苔堅斂著實,緊貼舌面,刮之難去,像從舌體上長出者,稱為有根苔,此屬真苔;(2)、舌苔不著實,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從舌上自生出來的,稱為無根苔,即是假苔。 臨床意義:對辨別疾病的輕重、預后有重要的意義。(二)、望苔色 1、白苔 臨床意

21、義:為正常舌苔,亦主表證、寒證。2、黃苔 臨床意義:主熱證、里證。3、灰黑苔 臨床意義:主陰寒內盛,或里熱熾盛等十八、常見舌象及其臨床意義簡表舌象簡 稱臨 床 意 義舌質舌 苔淡紅薄 白淡紅舌,薄白苔 健康人;風寒表證;病勢輕淺白 苔舌尖紅,白苔 風熱表證;心火亢盛白似雞粉淡紅舌,積粉苔 瘟疫初起;或有內癰白 腐淡紅舌,白腐苔 痰食內停;胃濁蘊熱黃白相兼淡紅舌,黃白苔 外感表證將要傳里化熱白膩而厚淡紅舌,白厚膩苔 濕濁痰飲內停;食積胃腸;寒濕痹癥薄 黃淡紅舌,薄黃苔 里熱輕證黃干少津淡紅舌,黃干苔 里熱傷津化燥黃 膩淡紅舌,黃膩苔 里有濕熱,痰熱內蘊,食積化熱灰黑濕潤淡紅舌,灰黑潤苔 寒證;陽

22、虛鮮紅白而干燥紅舌,白干苔 邪熱入里傷津白而浮垢紅舌,白垢苔 正氣虧虛;濕熱未凈白 黏紅舌,白黏苔 里熱夾痰濕;陰虛兼痰濕薄黃少津紅舌,薄黃干苔 里熱證,津液已傷厚黃少津紅舌,厚黃干苔 氣分熱盛,陰液耗損黃 膩紅舌,黃膩苔 濕熱內蘊;痰熱內結黑而干燥紅瘦舌,黑干苔 津枯血燥絳紅焦黃干燥絳舌,焦黃苔 邪熱深重;胃腸熱結黑而干燥絳舌,黑干苔 熱極傷陰無 苔絳舌,無苔 熱入血分;陰虛火旺青紫黃 燥紫舌,黃燥苔 熱極津枯焦黑而干紫舌,苔黑干焦 熱毒深重,津液大傷白 潤青舌,白潤苔 陰衰寒盛;氣血凝滯淡白無 苔淡白舌,無苔 久病陽衰;氣血俱虛透 明淡白舌,無苔 脾胃虛寒邊薄白中無淡白舌,中剝苔 氣血兩虛

23、;胃陰不足白淡白舌,白苔 陽氣不足;氣血虛弱白 膩淡白舌,白膩苔 脾胃虛弱,痰濕停聚灰黑潤滑淡白舌,黑潤苔 陽虛內寒;痰濕內停十九(sh ji)、望小兒(xio r)指紋望小兒(xio r)指紋:又稱望小兒食指絡脈,是觀察3歲以內小兒食指掌側前緣部的淺表絡脈形色變化以診察病情變化的方法。二十、病理小兒指紋1、浮沉分表里; 2、紅紫辨寒熱; 3、淡滯定虛實; 4、三關測輕重。第二章 聞診一、發(fā)聲金實不鳴:為新病實證,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痰濕壅肺,肺氣不宣所致。金破不鳴:為久病虛證,多因陰虛火旺,肺氣不足,肺失所養(yǎng)所致。二、語言1、譫語: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者,稱為譫語。多由邪實內擾神明所

24、致,屬實證。2、鄭聲:神識(shn sh)不清,語言(yyn)重復,時斷時續(xù),語聲(y shn)低弱模糊者,稱為鄭聲。多因久病臟氣衰竭,心神散亂所致,屬虛證。三、呼吸喘:即氣喘。指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難以平臥,其發(fā)病多與肺腎等臟腑有關.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間有哮鳴音,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多因痰飲內伏,復感外邪而誘發(fā)。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四、咳嗽頓咳:咳呈陣發(fā)連續(xù)不斷,咳止時常有雞鳴樣回聲,又稱“百日咳”。風寒寒痰響亮多屬熱沉悶多屬寒燥邪陰虛干咳多屬燥低弱多屬虛白喉:咳聲如犬吠,伴有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喉中有白膜生長,擦破流血,隨之復生,為時

25、行疫毒攻喉所致。古人將咳嗽分為三種:(1)、有聲無痰謂之咳;(2)、有痰無聲謂之嗽;(3)、有痰有聲謂之咳嗽。 五、呃逆呃逆:指從咽喉發(fā)出的一種不自主的沖擊聲,呃呃作響,聲短而頻,不能自制的癥狀。俗稱“打嗝”,是胃氣上逆的表現(xiàn)。填空!六、噯氣噯氣:指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fā)出的一種聲長而緩的癥狀。俗稱“打飽嗝”,古稱“噫”。七、太息太息:又稱嘆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悶不暢時發(fā)出的長吁或短嘆聲。常是情志不遂,肝氣郁結的表現(xiàn)。八、病室之氣病室有尿臊味,多見于水腫晚期患者;病室有爛蘋果樣氣味,多見于重癥消渴病患者;病室有蒜臭味,多見于有機磷農藥中毒。第三章 問診一、主訴主訴:是患者對就診時原因的敘述,即

26、促使患者就診的最痛苦的癥狀、體征及其持續(xù)時間。二、張景岳: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由必問經(jīng)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三、問寒熱寒:惡風:指患者遇風覺冷,避之可緩;惡寒:指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緩解;畏寒:指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夠緩解。四、惡寒(w hn)發(fā)熱1、惡寒(w hn)重發(fā)熱輕:患者(hunzh)感覺怕冷明顯,并且輕微發(fā)熱的癥狀。由外感風寒之邪所致,是風寒表證的特征。因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邪襲表,腠理閉塞,衛(wèi)陽郁閉于內,肌表失于溫煦,故惡寒明顯而發(fā)

27、熱輕。2、惡寒輕發(fā)熱重:患者自覺發(fā)熱較重,同時又有輕微怕冷的癥狀。由外感風熱之邪所致,是風熱表證的特征。因風熱為陽邪,易致陽盛,陽盛則熱,故發(fā)熱明顯;風熱襲表,衛(wèi)氣功能失常,溫煦失職,故同時有輕微惡寒。五、潮熱潮熱:指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的癥狀。特點和臨床意義1、陽明潮熱:日晡發(fā)熱明顯,且熱勢較高,亦稱為日晡潮熱。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時,因胃腸燥熱內結,正邪斗爭劇烈,故在此時熱勢加重。常見于傷寒之陽明腑實證。2、陰虛潮熱:午間和夜間有低熱,兼見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即胸中煩、手足心發(fā)熱而喜就涼處)等癥;嚴重者,感覺有熱自骨內向外透發(fā)者,稱為“骨蒸潮熱”,多屬陰虛火旺所致。由于陰液

28、虧損,不能制陽,機體陽氣偏亢,午后衛(wèi)陽漸入于里,夜間衛(wèi)陽行于里,使體內偏亢的陽氣更盛,故見發(fā)熱。3、濕溫潮熱:午后熱甚,兼見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們之稍久即感灼手)、頭身困重等癥。因濕邪黏膩,濕遏熱伏,故身熱不揚;午后陽氣盛,故午后發(fā)熱明顯。是濕熱證特有的一種熱型,常見于濕溫病。六、特殊汗出(特點和臨床意義)1、自汗:指醒時經(jīng)常出汗,活動后尤甚。常兼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畏寒肢冷等癥狀,多見于氣虛證或陽虛證。2、盜汗:睡時汗出,醒則汗止的癥狀。常兼見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癥狀,多見于陰虛證。3、絕汗:指病情危重的情況下,出現(xiàn)大汗不止的癥狀。常是亡陰或亡陽的表現(xiàn),屬危重證候,故其汗

29、出謂之絕汗,又稱為脫汗。4、戰(zhàn)汗:指患者先惡寒戰(zhàn)栗而后汗出的癥狀。因邪盛正衰,邪伏下去,一旦正氣來復,正邪劇爭,就可出現(xiàn)戰(zhàn)汗。常見于外感熱病或傷寒邪正劇烈斗爭的階段,是疾病發(fā)展的轉折點。七、問疼痛的性質(會判斷)具體見書P83-84如:氣滯脹痛; 血瘀刺痛; 寒冷痛; 熱灼痛九、心悸心悸:指患者自覺心跳不安的癥狀。包括驚悸和怔忡,多是心與心神病變的反應。驚悸:因受驚而發(fā),或心悸易驚者,謂之驚悸。怔忡:無明顯外界誘因,心跳劇烈,上至心胸,下至臍腹,悸動不安者,謂之怔忡。十、問耳目(特點及臨床意義)目昏:是指視物昏暗(hn n),模糊不清的癥狀(zhngzhung)??捎蓺馓?qx)、肝血不足、腎

30、精虧耗,目失所養(yǎng)而致。雀盲:是指白晝視力正常,每至黃昏以后視力明顯減退,視物不清的癥狀。多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而致。歧視:是指視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癥狀。多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而致。十一、失眠(常見原因)1. 經(jīng)常不易入睡:1)、心火亢盛; 2)、心陰不足2. 睡而易醒,難以復睡:營血虧虛;3. 時時驚醒,睡不安寧:痰火擾神;4. 徹夜不眠睡眠質量差陽不入陰神不守舍十二、嗜睡(常見原因)特征:患者精神疲倦,睡意很濃分型:1.心腎陽虛:精神極度疲憊,神識朦朧,困倦易睡,肢冷脈微2.痰濕困脾:頭身困重如裹十三、口渴與飲水1.口不渴:(1)、津液未傷;原因判斷(2)、無明顯熱邪、燥

31、邪;(3)、多為寒邪、濕邪2.口渴多飲:(1)、燥邪傷津;(2)、大渴引飲且欲冷飲熱甚傷津;(3)、渴飲不休,飲一溲一,身體消瘦消渴,多見尿崩癥 3.渴不多飲:(1)、風熱表證:口干微渴,惡寒發(fā)熱,津傷較輕;(2)、陰虛證: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3)、濕熱證:口渴不多飲,兼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胸悶納呆,舌苔黃膩;(4)、溫病熱入血,灼傷營陰,故見口渴;但邪熱蒸騰營陰上潮于口,故不多飲;(5)、血瘀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舌質青紫、脈澀;因瘀血內阻,氣化不利,津液輸布異常,不能上承于口,故見口干;體內津液本不匱乏,故但欲漱水而不欲咽;(6)、痰飲癥(又稱水逆癥):口渴喜熱

32、飲,飲入不多,或入水即吐十四、問飲食(了解原因)1、食欲不振:(1)、脾胃氣虛;(2)、濕邪困脾(1)、患者納呆食少,兼見形體消瘦,面色淡白或萎黃,腹脹便溏,疲倦乏力,舌淡,脈虛者,屬脾胃氣虛。因脾胃虧虛,受納、運化功能減退所致。(2)、患者納呆腹脹,胸悶惡心,嘔吐泄瀉,頭身困重,苔膩,脈滑者,屬濕邪困脾。因濕邪內阻,脾胃運化障礙所致。2、厭食:(1)、食滯胃脘(wi wn);(2)、肝膽(gndn)濕熱;(3)、妊娠(rnshn)反應 (1)、患者厭食腹脹,脘悶欲嘔,噯腐食臭,舌苔厚膩,脈滑者,為食滯胃脘。多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致使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失職所致。 (2)、患者厭油膩飲食,身

33、目發(fā)黃,脅肋脹痛,口苦咽干,此屬肝膽濕熱。是濕熱內蘊肝膽,肝失疏泄,影響脾胃所致。(3)、女子妊娠早期,見厭食惡心,或食入即吐,此屬妊娠反應。因妊娠后血聚于下養(yǎng)胎,沖脈之氣盛,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重者厭食明顯,嘔吐頻繁,稱為“妊娠惡阻”。3、消谷善饑:胃火盛,腐熟功能亢進。十五、問大便(常見原因)便秘: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由熱邪內結或寒邪凝滯大腸所致;虛證多由陰血、津液虧虛,腸道失潤,或氣虛、陽虛,腸道傳導無力所致。泄瀉:有虛實之分,實證多因寒濕、濕熱、食積等引起,虛證多由脾虛,或腎陽虛,命門火衰所致。十六、排便感異常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常見于痢疾。是濕熱內阻

34、,腸道氣滯之故。排便不爽:指排便不通暢,有澀滯難盡之感,是大腸氣機阻滯,傳導失司所致。十七、排尿感異常小便澀痛:指排尿時自覺尿痛尿道灼熱疼痛,小便澀滯不暢,見于淋病。是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所致。余瀝不盡:指排尿后仍有小便點滴不盡的癥狀,多屬腎陽虛,腎氣不固。常見于年老體病者,腎陽虛衰,腎關不固,開合失司所致。小便失禁:指患者神志清醒時,小便不能隨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癥狀,多屬腎氣虧虛,膀胱失約。亦有因尿路損傷感染所致。遺尿:指睡眠中經(jīng)常不自主排尿的癥狀,多見于3歲以上小兒或老年人。多因稟賦不足,腎氣未充,或腎氣虧虛,不能固約膀胱所致。第四章 切診一、寸口脈診寸口:手掌后一寸橈動脈處。寸口者,脈

35、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難經(jīng)一難)寸口診法:是指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jù)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態(tài)的一種診察方法。二、寸口分候臟腑左手:寸:心;關:肝;尺:腎 右手:寸:肺;關:脾;尺:腎 SHAPE * MERGEFORMAT 三、診脈方法(P108-109通讀)1、時間:最佳時間是清晨。2、體位(t wi):正坐(zhn zu)或仰臥。3、指法(zh f):1)、定三關 2)、布指指端平齊,45度傾斜,指目緊貼,疏密得當3)、指力舉(輕取)、按(重?。?、尋(中?。?)、指法總按、單按4、平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醫(yī)生以自己的呼吸來計算患者脈搏的至數(shù)。四、正常脈象的特

36、點有胃、有神、有根五、脈象的影響因素(1)、四季氣候: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沉)均不屬病脈(2)、體質:有六脈同等沉細而無病者,稱為六陰脈 有六脈同等洪大而無病者,稱為六陽脈六、常見病理脈象浮脈: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沉脈: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臨床意義:一般見于表證,亦見于虛陽外 臨床意義:主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 越。 虛。牢脈: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 遲脈:遲來一息至唯三,陽不勝陰氣血寒,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陰須益火之源。臨床意義:多見于陰寒內盛,

37、疝氣癥積等 臨床意義:多見于寒證,亦可見于邪熱結聚 病癥。 之里實熱證。數(shù)脈:數(shù)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比狂煩, 緩脈: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飐輕風,但把浮沉分表里,唯有兒童作吉看。 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臨床意義:多見于熱證,亦見于里虛證。 臨床意義:多見于濕病,脾胃虛弱,亦可見 于常人。虛脈: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 實脈: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fā)汗始安康。 臨床意義:見于虛證,多為氣血兩虛。 臨床意義:見于實證,亦見于常人。洪脈(hn mi):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toto)應夏時, 滑脈(hu mi)

38、: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莫將滑數(shù)為同類,數(shù)脈唯看至數(shù)間。臨床意義: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亦主邪 臨床意義: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癥。正盛衰。澀脈: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 弦脈: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jīng)木旺土應傷,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殘食葉慢而艱。 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臨床意義:多見于氣滯、血瘀、痰食內停 臨床意義:多見于肝膽病、疼痛、痰飲等, 和精傷,脈勢不勻。 或胃氣衰敗。鑒別:細脈: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 濡脈:濡形浮細按需輕,水面浮綿力不禁, 春夏少年防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病中產后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臨床

39、意義:多見于虛證或濕證。 臨床意義:多見于虛證或濕證。弱脈: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 微脈:微脈輕微潎潎乎,按之欲絕有如無, 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于微略較粗。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氣虛衰、氣血兩虛證。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四種脈象都是脈形細小且脈勢軟弱無力。細脈細小如細線而應指明顯;微脈則極軟極細,按之欲絕,若有若無,起落模糊;弱脈為沉而細軟,搏動無力;濡脈為浮細而無力,即脈位與弱脈相反,輕取即得,重按反之不明顯。鑒別:促脈:促脈數(shù)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 結脈: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 三焦欲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浮為

40、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 臨床意義:多見于陰盛氣結、寒痰血瘀,滯;亦見于臟氣衰敗。 亦可見于氣血虛衰等證。代脈: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做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臨床意義:見于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等。三者均屬有歇止的脈象。但促脈為脈數(shù)而中止,結脈為脈緩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規(guī)則;代脈是脈來一止,其歇止有規(guī)則,且歇止時間較長。七、真臟脈1、釜沸脈;2、魚翔脈;3、蝦游脈;4、屋漏(w lu)脈;5、雀啄脈;6、解索脈;7、彈石脈(sh mi)八、相兼脈相兼脈:凡二種或二種以上(yshng)的單因素脈相間出現(xiàn),復合構成的脈象即稱為“

41、相兼脈”或“復合脈”。浮緊脈:多見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證,或風寒痹癥疼痛。九、婦人脈妊娠脈:已婚婦女,平時月經(jīng)正常,突然停經(jīng),脈來滑數(shù)充和,兼飲食偏嗜者,多為妊娠之征。十、按診的方法了解概念即可1、觸法:是醫(yī)生將自然并攏的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輕輕接觸或輕柔地進行滑動觸摸患者局部皮膚,以了解皮膚的涼熱、潤燥等情況,用于分辨病屬外感還是內傷,判斷機體陰陽盛衰以及津液盈虧。2、摸法:是醫(yī)生用掌稍用力尋撫局部,以探明局部的感覺情況,以辨別病位及病性的虛實。3、按法:是以重手按壓或推尋局部,了解深部有無壓痛或腫塊,以辨臟腑虛實和邪氣的痼結情況。按診的順序一般是由輕到重,由淺入深,先遠后近,先上后

42、下。4、叩法:即叩擊法。是醫(yī)生用手叩擊患者身體某部,使之震動產生叩擊音、波動感或震動感,以此確定病變的性質和程度的一種檢查方法。叩擊法有:1)、直接叩擊法;2)、間接叩擊法兩種。十一、按胸脅1、按虛里 虛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間(左乳三寸下),乳頭下稍內側,為心尖搏動處,系諸脈之所宗,又為宗氣之外候,故診虛里是按胸部的重要內容。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边x擇或填空題2、按乳房 乳癖:婦女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腫塊,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好,伴有疼痛,且發(fā)病緩慢者,多見于乳癖。 乳核:乳房有形如雞卵的硬結腫塊,邊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動

43、而不痛者,多為乳核。 乳癆:乳房有結節(jié)如梅李,邊緣不清,皮肉相連,病變發(fā)展緩慢,日久破潰,流稀膿夾有豆渣樣物者,多為乳癆。 乳癌:乳房腫塊質硬,形狀不規(guī)則,高低不平,邊界不清,腋窩多可捫及腫塊,或有血性分泌物從乳頭溢出,有可能為乳癌。十二、按腹部腹痛(f tn)喜按,按之痛減,腹壁柔軟(rurun)者,多為虛證,常見于脾胃(pwi)氣虛等證;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滿者,多為實證,如飲食積滯、腸胃積熱、瘀血腫塊等。腫塊推之不移,腫塊痛有定處者,為癥積,病屬血分;腫塊推之可移,或痛無定處,聚散不定者,為瘕聚,病屬氣分。十三、按腫脹用重手進行按壓,若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為水腫; 按之凹陷

44、,舉手即起者,為氣腫。十四、按手足診手足時,還可作比較診法。如手足心與手足背比較,若手足背熱甚者,多為外感發(fā)熱; 手足心熱甚者,多為內傷發(fā)熱。手心熱與額上熱比較,若額上熱甚于手心熱者為表熱; 手心熱甚于額上熱者為里熱。第五章 八綱辨證一、八綱八綱: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綱領。二、表證表證:指六淫、疫癘等邪氣,經(jīng)皮毛、口鼻侵入機體的初期階段,正氣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惡寒發(fā)熱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三、表證與里證的區(qū)別寒熱癥狀臟腑癥狀舌脈表證惡寒發(fā)熱并見不明顯變化不大浮里證無惡寒發(fā)熱并見但寒不熱,但熱不寒,無寒熱明顯突出視具體癥候而定沉或其他半表半里證寒熱往來特殊變化不大弦熱 紅 黃 干 數(shù)

45、亂冷 白 清 潤 遲 踡四、寒證與熱證的鑒別寒熱喜惡渴飲情況面色四肢二便舌脈寒證喜熱惡涼口不渴白/青/黑冷涼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遲或緊熱證喜涼惡熱渴喜冷飲赤溫熱尿赤便干舌紅,苔黃燥;脈數(shù)五、虛證與實證的鑒別要點鑒別要點虛證實證病 程較長(久病)較短(新?。w 質多虛弱多壯實精 神多萎靡多亢奮聲 息聲低息微聲高氣粗疼 痛喜按拒按胸腹脹滿按之不痛,脹滿時減按之疼痛,脹滿不減發(fā) 熱多為潮熱、微熱多為高熱惡 寒畏寒,添衣近火得溫則減惡寒,添衣近火得溫不減舌 象舌質嫩,苔少或無舌質老,苔厚膩脈 象無力有力六、虛證、實證(shzhng)的真假鑒別真實(zhnsh)假虛證:是指疾病(jbng)的本質為實證

46、,卻出現(xiàn)某些“虛羸”的現(xiàn)象,即所謂“大實有羸狀”,是實邪內阻經(jīng)脈,氣血不能暢達所致,其病變的本質屬實。真虛假實證:是指疾病的本質為虛證,反出現(xiàn)某些“盛實”的現(xiàn)象,即所謂“至虛有盛候”。是由于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氣機不暢所致,其病變的本質屬虛。七、證的轉化(一)、表里出入轉化的形式和結果 1、表邪入里:指先出現(xiàn)表證,因表邪不解,內傳入里,致使表證消失而出現(xiàn)里證。2、里邪出表:指某些里證因治療及時、護理得當,機體抵抗能力增強,驅邪外出,從而表現(xiàn)出病邪向外透達的癥狀或體征。其結果并不是里證轉化為表證,而是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趨勢。(二)、寒熱轉化 1、寒證化熱:指原為寒證,后出現(xiàn)熱證

47、,而寒證隨之消失。寒證化熱常見于(1)、外感寒邪未及時消散,而機體陽氣偏盛,陽熱內郁到一定程度,則寒邪化熱,形成熱證。 (2)、寒濕之邪郁遏,而機體陽氣未衰,由寒而化熱,形成熱證。(3)、使用溫燥之品太過,亦可使寒證轉化為熱證。2、熱證化寒:指原為熱證,后出現(xiàn)寒證,而熱證隨之消失。 熱證轉寒常見于邪熱毒氣嚴重的情況下,或因失治、誤治,以致邪氣過盛,正不勝邪,陽氣耗傷,故而轉化為寒證,甚至出現(xiàn)亡陽。(三)、虛實轉化 1、實證(shzhng)轉虛:病本實證,因實證(shzhng),誤治,病理(bngl)遷延,雖邪氣漸去,而正氣受傷,逐漸轉為虛證。2、因虛致實:(1)、病本為虛,經(jīng)治后,正氣來復,正

48、邪交爭劇烈,癥狀明顯。(2)、病本為虛,因感受外邪、傷食或外傷等,以至于當前病情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無汗,疼痛劇烈,咳唾痰涎等實證。虛證暫時表現(xiàn)不明顯。此時應急治其標,以祛邪為主。(3)、病本為虛,因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生實邪,出現(xiàn)種種實證,如陽虛水停,脾虛生濕,陰虛便秘等,雖然此時實證可能比虛證更為突出,但據(jù)治病求本的原則,治療常以扶正為本,標本兼治。第六章 病性關系一、陽虛證(虛寒證)臨床表現(xiàn)舌淡胖,苔白滑畏寒,肢冷脈沉遲無力口淡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面色 光白二、陰虛證臨床表現(xiàn)三、亡陽證(氣脫證)臨床表現(xiàn)二、亡陰證臨床表現(xiàn)五、亡陽證與亡陰證的鑒別(jinbi)汗肢面息神舌脈亡陽證冷汗淋漓

49、質稀味淡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神志模糊舌淡胖嫩微細欲絕亡陰證汗出如油質粘味咸手足溫和顴紅如妝呼吸氣粗虛煩躁擾干紅無苔數(shù)疾無力六、氣虛證氣虛證:指機體(jt)元氣(yunq)不足,臟腑機能活動減退,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脈虛,氣短,動則加重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臨床表現(xiàn):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頭暈目眩,自汗,動則加重,舌質淡嫰,脈虛。七、氣逆證氣逆證:指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以喘咳、嘔惡、頭痛眩暈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臨床表現(xiàn): 肝氣上逆咳嗽、喘促; 胃氣上逆呃逆,噯氣,惡心,嘔吐; 肝升太過頭痛,眩暈,甚至昏厥,嘔血。八、氣滯證氣滯證:某一臟腑或經(jīng)絡氣機阻滯不暢所形成的證候,以脹悶、疼痛、脈弦為主

50、要表現(xiàn)的證。又稱氣郁證、氣結證。 臨床表現(xiàn):(1)、時輕時重,部位不定,呈脹痛、竄痛、攻痛特點 (2)、與情志有關 (3)、氣行則舒噯氣、矢氣、腸鳴后減輕 九、血虛證臨床表現(xiàn):(1)、面色淡白:面、唇、舌、甲、瞼色淡白(2)、心血虛: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神疲(3)、肝血虛:頭暈,眼花,目澀,手足麻木十、血瘀證臨床表現(xiàn):(1)、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間尤甚。 (2)、腫塊體表青紫包塊,或腹內癥積,按之不移 (3)、出血(ch xi)色紫暗,有血塊(xu kui) (4)、色脈征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qngz),皮下紫斑,腹壁青筋,下肢青筋,絲狀紅縷,舌瘀斑瘀點,舌下絡脈曲張,脈

51、澀、結、代等十一、痰證臨床表現(xiàn):(1)、痰停于肺咳嗽咯痰,胸悶 ,痰鳴痰隨氣升 (2)、痰停于胃脘痞,嘔惡,納呆,口膩,苔膩 (3)、痰停肢體肥胖,局部包塊(圓滑、柔韌) (4)、痰蒙清竅眩暈 (5)、痰蒙心神癲、狂、癇、癡呆(6)、痰停胞宮、精室女子不孕,男子不育 苔膩,脈滑第七章 病位辨證一、心脈痹阻證(心血痹阻證)含義:瘀阻、寒凝、痰濁、氣滯心脈,痹阻不通,不通則痛所表現(xiàn)的證候。臨床表現(xiàn):(1)、共同癥: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臂,時發(fā)時止;(2)、瘀阻心脈:痛如針刺,舌紫暗,脈澀或結代;(3)、痰阻心脈:心胸憋悶較甚,形體肥胖,身重困倦,苔白膩,脈滑;(4)、寒凝心脈:心痛暴作,遇寒痛劇,得溫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緊;(5)、氣滯心脈:心胸脹悶疼痛,發(fā)作與情志有關二、痰熱壅肺證(痰熱蘊肺證、痰熱阻肺證)含義:痰熱蘊結于肺,宣降失常,肺氣壅逆所形成的證候。成因:外邪犯肺,入里化熱;宿痰化熱,壅阻于肺。臨床表現(xiàn):定位:(1)、主癥:咳喘氣粗,痰稠色黃量多或腥臭膿痰;有比較地記憶(2)、所居:胸悶胸痛(3)、肺系:喉中痰鳴 定性:發(fā)熱,面赤,口渴,尿黃,便干(里實熱證)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三、寒痰阻肺證含義:寒邪與痰飲壅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氣壅逆所形成的證候成因:宿痰伏肺,復感風寒臨床表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