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教學反思_第1頁
小學品德教學反思_第2頁
小學品德教學反思_第3頁
小學品德教學反思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品德教學反思?羊泉中心小學張改梅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調研,我們對小學品德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fā)展和如何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zhàn), 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xiàn)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根據(jù)我們對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調研,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shù)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

2、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調研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現(xiàn)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xiàn)如下:1.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xiàn)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

3、繪畫、游戲上,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獲卻令人懷疑。 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于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并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游”課、“游戲”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于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2. 通識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范,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huán)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huán)境、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 教

4、學的活力來自于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jù)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xiàn)師生民主??墒?,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1. 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于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被忽視了。2. 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 “雙向交流”太多太濫。 有的教師整節(jié)課上反反復復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

5、?”、 “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fā)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復,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并沒有真正互動起來。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系?!皼]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么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yǎng)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

6、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qū)。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3. 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于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jié)課到采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合作學習無疑有助于合作交流, 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 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么問題都采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

7、獨立,有探究欲望時卻讓小組優(yōu)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xié)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于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皂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三、過分偏重“賞識教育”,忽視科學客觀評價賞識教育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 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 激勵學生、保護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出現(xiàn)了絕對化傾向。我們見到有的品德課課堂,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教師便脫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對!”“不錯!”“棒極了!”或贊許的掌聲籠統(tǒng)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

8、,不予糾正,不敢對學生說“你答錯了”,不敢劃“”,生怕扼殺了許多“牛頓”,夭折了一些“愛迪生”。于是,課堂上“好”聲一片,小紅花、小五星不斷發(fā)放。這樣表面上的賞識,激勵作用值得懷疑,恐怕只能使學生變得浮躁,對表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不良學習態(tài)度,成為學生成長歷程中的“溫柔殺手”。激勵不等于對學生一味表揚或“藏拙”,教育需要賞識,同時也需要“警示”和恰當?shù)摹皯土P”。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缺少恰當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勵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無效的,甚至是負面的。因此,在學生有了最起碼的理性批判能力后,少一點無原則的膚淺表揚,多一點賞識

9、和批判并舉的深層次改進建議, 對學生是有益無害的。四、片面強調“學生主體”,教師引領游離旁落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是新課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但一種新教育觀念像時尚一樣進入課堂時,“突出學生主體”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甚至以一節(jié)課學生發(fā)言的時間來衡量教師是否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皩W為主體”原本來自于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的心心相印,心靈上的溝通和理解,思維上的碰撞和交流。實現(xiàn)這種默契的最關鍵因素是在教師的引領下, 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 各要素間的有效協(xié)調, 形成一種教學活力。但在實踐中不難看到,有的教師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時忽略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課堂成為

10、學生游離目標,牽強附會、不得要領的表演場,教師和學生都在手舞足蹈,聽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談怪論,看似尊重學生個體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課堂的種種隱患。教師在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個人見解。但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并不意味著教師引領作用的游離和旁落。五、過多依賴“情境生動”,形式超越主題目的生動的教學情景能為課堂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給課程改革帶來了活力。但個別教師的過多精力用在如何讓課堂氣氛“情境生動”上,一節(jié)課下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著課堂,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圖文并

11、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 不是自始至終要高潮和精彩, 也不必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集中展示。一堂好課在于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留給學生什么樣的思考、啟示、體驗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務于內容和目的,才能讓生動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縱上所述,只有把新課程的理念恰當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用科學發(fā)展的觀念去關注、培養(yǎng)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在創(chuàng)新和提高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育人藝術和經驗, 我們的品德課程改革就能保證德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發(fā)布時間: 2009-10-05

12、 13:15:52來源:甘泉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 胡冬蓮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一門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課程,它體現(xiàn)了“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新課程理念,關注并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反映兒童成長的需求。所以, 它具有生活性、 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 要上好這門課,我覺得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學生的良好品德在生活體驗中習得、 在社會交往中習得, 因此,要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 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內容, 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 從理論到理論純粹的知識學習。教師要全面把握好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目標。情

13、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兒童個體的發(fā)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 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 生活態(tài)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 而知識也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 在具體的課程單元中教師應當從目標出發(fā)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 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 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tài)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二、回歸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根據(jù)這一理念,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

14、學空間”的要求。 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 要知道小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已經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一些行為習慣,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 可以說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 而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fā)展基礎上建構,繼續(xù)予以教育和提高的。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一張合家歡的照片, 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 解讀自己的名字, 可以體會父母

15、對孩子的期望; 某一次隊活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 有助于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 。 所以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fā), 善于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 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于進行探究,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 知識積累不斷增加, 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念的過程。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xù)性過程的規(guī)律。所有這些,僅僅

16、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 要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本地區(qū)和本校的課程資源, 來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 使教學與時俱進。 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體驗社會生活, 在與各種社會環(huán)境、 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影響中受到教育, 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級的水平發(fā)展, 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 擴充、提升。三、轉變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存在著單一、 被動的問題,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 新的教學觀認為, 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fā)展。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

17、發(fā)展, 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xiàn), 因為,教師再精彩的講授, 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的結果, 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 在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當中,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力等等占有極為重要的分量, 而這些成分的形成、 變化與提高,都是以個體的親身經歷、 主觀體驗為前提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 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因此,轉變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乃是實施本課程的根本條件。自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或教師講的現(xiàn)成結論,而是親自參

18、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種知識,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因此品德與 (生活)社會課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和興趣; 要提供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 足夠的活動機會; 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 觀察、調查、搜集、記錄、歸納、分析、體驗、感悟、探究等自主學習的方法。真正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老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四、拓展教學空間,給學生更廣闊的天空由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 重視生活的價值。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要不斷拓展。它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上, 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

19、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 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 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條件, 讓學生以各種恰當?shù)姆绞剑?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 品德與(生活) 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 教學上不能滿足于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 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 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 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 可以注重與學校、 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 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發(fā)揮教育的整體效應。如品德與社會 課要求進行社區(qū)的調查, 就可以與雛鷹假日小隊的活動結合;課上要學習有關

20、規(guī)則意識,那么學校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就是切入點等等。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發(fā)布時間: 2009-10-05 13:15:52來源:甘泉縣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 胡冬蓮品德與生活(社會) 課程是一門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課程,它體現(xiàn)了 “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新課程理念,關注并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反映兒童成長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要上好這門課,我覺得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生活(社會) 課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 學生的良好品德在生活體驗中習得、 在社會交往中習得,因此,要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感受和理解、習得和掌握道德和社

21、會規(guī)范的內容,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純粹的知識學習。教師要全面把握好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這樣三個方面的目標是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是整體存在于兒童個體的發(fā)展之中并且互為影響的。人的情感體驗是在生活中獲得的, 生活態(tài)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斷提高的,而知識也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 在具體的課程單元中教師應當從目標出發(fā)進行考慮:在這一單元、主題或課題的學習中, 可能促進學生哪些態(tài)度的形成和轉變?可能促進學生哪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可能給予學生哪些知識經驗的獲得?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把握。二、回歸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兒童的生活是課

22、程的基礎” 。根據(jù)這一理念,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 說教式的教育方式。 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要知道小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 已經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一些行為習慣, 具有了很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基本相適應的生活態(tài)度, 表現(xiàn)出了初步的社會積極性。而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內容正是從學生這樣的發(fā)展基礎上建構,繼續(xù)予以教育和提高的。學生已有

23、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 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隊活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有助于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 。所以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fā), 善于動員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 使得學生面對學習的主題的時候,感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和問題,因而理解課程的意義,樂于進行探究,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除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品德與社會課還應當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過程就是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豐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知識積累不斷增加,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

24、觀念的過程。 這樣才符合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連續(xù)性過程的規(guī)律。所有這些,僅僅依靠原有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要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本地區(qū)和本校的課程資源,來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與時俱進。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與各種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影響中受到教育,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引導他們向更成熟、更高級的水平發(fā)展,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三、轉變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存在著單一、 被動的問題,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fā)展。 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 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xiàn), 因為,教師再精彩的講授, 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的結果,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在品德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