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鎮(zhèn)地質報告完整版_第1頁
金山鎮(zhèn)地質報告完整版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金山鎮(zhèn)地質報吿完整版文件排版存檔編號: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幾.、亠前言.2第一章地層.3第二章構造分析.3第三章巖漿巖.4第四章地質構造演化史.5第五章結語.6附件:1、金山鎮(zhèn)地區(qū)剖面圖2、金山鎮(zhèn)地區(qū)構造綱要圖前言地質學是一門以地球物質組成、結構及其演化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地質學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領域廣闊,是關于地球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外部特征、各層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根據研究內容和任務不同,以及生產要求和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地質學又分為許多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學科。綜合地質學課程主要包含巖石學和構造地質學,巖石學主要闡述了巖石圈中三大

2、巖類的性質特征、分類及形成環(huán)境等,而構造地質學主要從組成地殼的巖石、巖層和巖體在巖石圈中瀝的作用下變形形成的各種現象(構造)。研究這些構造的幾何形態(tài)、組合型式、形成機制和演化進程,探討產生這些構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質。本次金山鎮(zhèn)地質剖面圖和綱要圖的繪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構造實習的基礎上的綜合實習,它要求我們比較全面地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我們分析并解決地質構造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實習。由于金山鎮(zhèn)地質圖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沒有等高線,這就加大了此次綜合作業(yè)的難度,我們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峽谷,對照各個標高點高度,粗略地確定剖面圖對應的高度,因

3、而此剖面圖要求我們從海平面以下1000米開始,這樣才能使剖面圖更完整些。從地質圖的圖例上我們可以了解圖區(qū)初露的地層的時代、層序和接觸關系,然后瀏覽一下地質圖,概略地認識圖區(qū)新老地層的分布和延展情況,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結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對地層露頭分布形態(tài)和出露寬度的影響。結合地層新老關系和地層產狀,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斷層,進而分析其特征。為了配合繪制金山鎮(zhèn)地區(qū)剖面圖,我們編制了金山鎮(zhèn)地區(qū)構造綱要圖,對圖進行了符號標志,對其構造層、不整合、巖體及巖脈進行了明顯標出。圖區(qū)有3條較大的逆斷層4條平滑斷層4條正斷層及7個向斜背斜,并且有一個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塊花崗巖和斑巖。在圖的東南方向有條較大的

4、河。第一章地層從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斷,金山鎮(zhèn)地區(qū)西高東低,河流兩岸多是山峰。地質圖上出現地層的地質年代從D2至K2,中間缺失T1和侏羅紀J的一整套地層,地層走向基本為北東南西向,傾向隨構造的變化而有不同。白堊統K1、K2和中泥盆統D2為砂巖,分別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東以及河北村正斷層系一帶;上泥盆統D3為頁巖,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斷層系一帶;C1至T3均為灰?guī)r廣泛分布于金山鎮(zhèn)地區(qū)。東北角陵莊出現巖漿巖,即斑巖和花崗巖。最老的地層D2出現在東南角河北村地區(qū),最新的巖層則出現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東(K2)兩處,為水平巖層,這兩處水平巖層和下面的傾斜巖層形成角度不整合。從地質界限的行跡以及

5、地層產狀可以看出T2與P2形成平行不整合。第二章巖漿巖金山鎮(zhèn)地區(qū)的巖漿巖主要由花崗巖和斑巖組成,位于東北角面積較小,其構造與巖體邊界產狀平行?;◢弾r侵伏早期巖層,邊界線被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切割,由此可以判斷花崗巖的形成早于此處逆沖斷層的形成,而花崗巖又覆蓋于下盤的T3、T2、P2之上,說明花崗巖的形成晚于下盤褶皺的形成;斑巖覆蓋與花崗巖之上,其邊界線也被K2截斷,說明斑巖的形成晚于花崗巖而早于K2。第三章構造分析一、褶皺構造:1、河北村金山鎮(zhèn)線性背斜褶皺:該褶皺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鎮(zhèn)一帶,核部為D2,翼部由D3、C1、C2、C3組成,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傾角45度,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軸面豎直略向

6、北西傾,樞紐傾伏,兩翼夾角約110度。2、孤峰一陵莊向斜褶皺組:由孤峰和陵莊兩處向斜褶皺組成,核部均為T3,翼部由T2、P2組成,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北西翼傾角80度,南東翼傾角40度,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tài),即圓弧形態(tài),軸面豎直略向北西傾,兩翼夾角約60度。孤峰處呈現短軸褶皺狀態(tài)。3、五里河、諸嶺短軸倒轉背斜褶皺組:兩處短軸背斜的核部均為C1,翼部由C2、C3、P1組成,北西翼走向北東一南西,傾向北西,傾角45度;南東翼為倒轉巖層,走向北東南西,傾角80度。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tài),即圓弧形態(tài),軸面向北西傾,兩翼夾角約35度。4、奇峰一雨峰短軸背斜褶皺:核

7、部均為C1,翼部由C2、C3組成,北西翼走向北東一南西,傾向北西,傾角45度;南東翼為倒轉巖層;走向北東一南西,傾角75度,但是由于此處的逆沖推覆構造導致南東翼被剝蝕得所剩無幾。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tài)為圓弧形態(tài),軸面傾向北西。5、李家背斜與向斜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組成,兩翼走向北西一南東,北西翼傾角60度,南東翼傾角45度,軸面略向北西傾,轉折端成圓弧狀。金山鎮(zhèn)地區(qū)總體的組合形式為背向斜的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現,整個區(qū)域中所有褶皺的軸跡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皺,反映了垂直于褶皺延伸方向的擠壓應力場。二、斷裂構造1、河北村正斷層系:五個正斷層面的走向垂直

8、于河北村褶皺的樞紐,延伸1一千米。延樞紐方向從北東至南西向每個斷層面的傾向依次為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在第一二個斷層面中間形成地壘,在第四五個斷層面中間形成地壘,兩地壘中間形成地塹。2、奇峰雨峰逆沖斷層:位于奇峰和雨峰之東側近山脊處,斷層走向北東一南西,兩端分別延粗圖外,圖內全長約18km,斷層西傾向北西,傾角2030度。上盤(即下降盤)為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統地層;下盤(即下降盤)為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構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盤的石炭系各統巖層逆沖于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地層之上。地層斷層約800km。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一縱向斷層。斷層中部為兩個較晚期的橫斷層所錯斷。斷層形成時

9、代與同方向、同性質的桑園一五里河逆沖斷層相同,即中三疊世(T2)之后,早白堊世(K1)之前,兩條斷層構成疊瓦式。3、李家逆沖斷層:層面走向北東南西,傾角30度,延伸約萬米。上盤為李家背斜與向斜組,下盤為奇峰雨峰短軸背斜褶皺。4、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層面走向北東南西,傾角20度,延伸約萬米。上盤為五里河、諸嶺短軸倒轉背斜褶皺組,下盤為孤峰陵莊向斜褶皺組,根據構造窗和飛來峰可判斷該逆沖推覆構造的最小位移位為千米。它是整個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斷層。五里河與孤峰飛來峰:五里河低洼處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的下盤,看到下盤的底層P2,該處為構造窗;孤峰高處為1200米,由P2T2兩部分組成,

10、可以判斷出是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的上盤被剝蝕后留下的,該處為飛來峰。雨峰、奇峰走滑斷層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延伸分別為2千米),分別為左行和右行走滑斷層,使兩端層面中間部分相對兩邊向北西方向移動。第四章地質構造演化史構造層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層序列,金山鎮(zhèn)地區(qū)的地層可劃分為兩個構造層,即D2T2構造層和K1K2構造層,它們代表著不同的地質演化階段。其中D2T2構造層由于T2與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層系統和構造系統,可再劃分為兩個亞構造層,即D2-P構造層與T2構造層。結合所學理論分析地質構造演化如下:1、D2P2構造層包括D2的白堊砂巖和大部分頁巖和灰?guī)r,D

11、2的白堊砂巖應該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積,但由于金山鎮(zhèn)處在中國地區(qū),因而是中國陸相沉積的湖泊相,D3P2的頁巖和灰?guī)r是濱海沉積巖,由此可推知這一構造層形成于淺海沉積環(huán)境,可知這段時間地殼有輕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積過程穩(wěn)定。2、T2與P2之間缺失地層T1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T1時段內巖層沒有繼續(xù)接受沉積,地殼開始壟升,但還沒有形成褶皺和斷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陸運動。3、在T2-T3時段內巖層繼續(xù)接受沉積,仍形成灰?guī)r,說明此過程也是在淺海沉積環(huán)境中。4、在T3-K1過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羅紀里發(fā)生了一次大的造山運動,產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皺和斷層,并有巖漿侵入,即花崗巖和斑巖。5

12、、K1-K2之間又開始接受沉積,但沉積的范圍不大,形成的砂巖是陸相沉積高地,濱海沉積環(huán)境。但在圖北部略偏東的位置只沉積了K2而沒有沉積K1,說明沉積時發(fā)生了海浸。第五章結語綜合地質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科,認真聽講使我得到了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的一些理論知識,但是只有這些是不夠的,實習課上五花八門的巖石、作圖課上的各種斷層、褶皺讓我無從下手,感慨地質學之博大精深!經過一學期的系統學習,當我拿到金山鎮(zhèn)地質圖,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分析這個地區(qū)的地層環(huán)境狀況,那種喜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正所謂苦盡甘來啊!說實話,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地質學老師陳曦,他剛剛博士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也許缺乏教學經驗,但也正是他的那種一絲不茍的教學態(tài)度、努力講好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精神,以及竭盡所能地運用比喻、類比等方法使枯燥的地學知識變得有趣而淺顯的教學方法,使我感到地質學不僅是一個地質人必須掌握的學科,更是一門妙趣橫生的大樂園!如我前言所述的一樣,此次綜合地質作業(yè)的難點是小比例尺,圖上沒有標等高線,這和平時的練習不大一樣,必須根據河流等因素來判斷地勢的高低。這無疑給繪圖過程帶來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勢也難以精確的繪制出來.只能表示大致的趨勢。總之,通過本次綜合地質作業(yè),使我充分地認識到了地質學的美,領略了構造地質學的魅力,而且地質學的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