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賞析_第1頁
杜甫詠懷古跡賞析_第2頁
杜甫詠懷古跡賞析_第3頁
杜甫詠懷古跡賞析_第4頁
杜甫詠懷古跡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杜甫詠懷古跡(其三)賞析 彬縣新民中學 胡元平 【原文】詠懷古跡,其三作者: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作者介紹】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別名:杜陵野老, 杜陵布衣,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于鞏 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 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 又稱他杜拾遺、杜工

2、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 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 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 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 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 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 人所知,但經過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 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

3、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 稱他的詩為“史詩”。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 詩三百首欄目。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 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 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 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 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 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 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 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shù)量是唐詩里最多最 廣泛的,是唐代

4、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清初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 、 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 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 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 而他本人因為使用 “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xiàn)代研究者的贊賞。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 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 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 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 )最喜歡的作家。【作品簡介】詠懷古跡其三由杜甫創(chuàng)作,被選

5、入唐詩三百首。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去 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 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信然。更多唐詩欣賞敬請 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這首詩是感事而暗喻感懷。昭君本是宮中第一美女,只因元帝昏 庸按圖招幸宮女,而昭君不肯行賄,招致遺骨塞外,即使思念故國, 也只有月夜歸魂,抱憾終生。詩人借昭君之怨一是感當時寧國公主之 怨。當時唐朝依靠回紇來平定安史叛軍,回紇驕橫,唐朝被迫用公主 下家來結好回紇,臨別時,公主哭道:“國家事重,死且無憾

6、!”肅宗 流淚而還。詩人寫昭君怨,正是借來表達寧國公主的怨恨。二是感恨 自己遭遇。元帝昏庸不識美惡,令昭君遠嫁塞外,與詩人因忠諫而遭 貶斥的遭遇相符。正是悲昭君以悲自身。【注解】1、明妃:即王婿、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 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秣歸縣)東北四十里,與 夔州相近。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紫臺稍遠,關山無極?!彼纺罕狈缴衬感倥又?。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5、環(huán)佩

7、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 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 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 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 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韻譯】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痉g】

8、群山萬壑隨著江流奔赴荊門,昭君生長的地方現(xiàn)在還有村落。- 離開紫臺就和沙漠連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長著青草的墳墓向著黃泉。 只憑畫圖約略地看宮女的容貌,環(huán)佩聲響,只有魂魄月夜歸來。千年琵琶彈奏胡音胡調。分明是怨恨之情從樂曲中抒發(fā)出來【評析】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于公元 766年(大歷元年)在夔州寫成 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 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 世家國之感。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 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同時表現(xiàn)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 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

9、還要 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 形象突出,寓意深刻?!叭荷饺f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fā)端兩句,首先點 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jù)一統(tǒng)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 北四十里?!逼涞刂罚丛诮窈憋鳉w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 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 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shù)百里,本來 是望不到的,但他發(fā)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 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 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 門”(長江二首)的警句,

10、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 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 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 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 意思是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 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 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 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币馑际钦f,杜 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 以才借高山大

11、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鈴說: “從地 靈說入,多少鄭重?!币才c這個意思相接近。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鼻皟删鋵懻丫?,這兩 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 就寫盡 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 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 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但是,仔細地對照,杜甫這 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 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 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 有神?!闭f得很對。但是,有

12、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讀者只看上句的 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 在異國殊俗的環(huán)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 詩人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xiàn)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 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 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 籠罩四 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 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 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爱媹D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边@是緊接著前兩句,更 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

13、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huán)佩句承前第四 句。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 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 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 葬身塞外的悲劇。環(huán)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 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 梅名作疏影里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 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縮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 美?!?/p>

14、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边@是此詩的結尾,借千 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jù)漢代劉熙 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琵,引手 卻日琶?!睍x代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 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迸帽臼菑暮藗魅胫?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 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前面已經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 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 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

15、來的對鄉(xiāng) 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胡 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 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 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吳瞻泰意 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 的態(tài)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 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青冢留千秋,心與祖 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詩人就是要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 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她。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 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

16、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 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 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 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相 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 后來諸家,總不能及?!边@個評語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 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 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局v解】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于大歷元年(7

17、66),是杜 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xù)寫成。 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 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首聯(lián):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湖北荊門山, 這里遺留有明妃生長 的秣歸香溪村。引出歌詠對象王昭君,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這里用一個“赴”字,就表達出群山奔赴的氣勢,突出了三峽山 勢的雄奇壯麗。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坂,明珠 走盤”。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 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 昭君的不同凡響。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指出:“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

18、紅顏,驚天動地?!币馑际钦f,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 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 她。楊倫杜詩鏡詮也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边@種烘托渲 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詩經大雅感高:“感高維岳,駿極于天。 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敝蟮脑〖馁浹姡骸板\江滑膩峨眉 秀,生出文君與薛濤?!笔址ㄒ踩绯鲆晦H。對于這種寫法,明人胡震亨 評注的杜詩通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 為合作?!钡丫龥Q不僅僅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柔弱女子, 而是一位不向惡勢力低頭,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中丈夫,這一點也是 杜甫最欽佩的,所以詩的背景偉岸陽剛。這兩句詩,大

19、小映襯,動靜 相間,不僅使畫面顯得生動,同時使詩的意境更深一層。自然界無窮 的生命力,加重了 “物在人亡”的惆悵情緒,巧妙地為全詩確定了悲 壯的基調。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 目。頷聯(lián):一別漢宮便與北方的荒漠連在一起, 最后只留下孤獨青冢 向著漠漠黃昏。寫昭君悲劇的一生,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涼。 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寫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對照。這簡 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當年王昭君孤獨地 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 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 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

20、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 期,終蕪絕兮異域。”可以作為這兩句詩內容的補充。清人朱瀚杜詩 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此聯(lián)可謂字字有神?!包S昏” 一詞在這里,不僅是指時間,似乎更是 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漠漠無 邊的黃昏天幕?!扒嘹!?,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 南二十里。據(jù)傳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稱“青?!薄!白?臺”與“青?!钡纳蕦φ?,“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 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這輕輕兩句,給 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和沉重之感。 具有大巧若

21、拙的藝術匠心頸聯(lián):畫工曾經辨識美女昭君嬌麗的面容, 只有死后魂靈徒然在 月夜獨自歸來。先講漢元帝的昏庸,后寫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歸。 這里用一個“空”字,以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寄詩人的同情。由 詠史轉向了抒情與議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 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這兩句 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 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 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朱鶴齡認為:“畫圖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識,而曰省識,蓋婉詞?!保ǘ旁娫斪⒁Z);浦起龍也說:"

22、;省識只在畫圖,正謂不省也。"(讀 杜心解)“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霸?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凄涼清冷的環(huán)境氣氛?!按猴L面”、“月 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 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于 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 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 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宋人姜夔在疏影詞中 ,直接翻用杜 詩:“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可謂 深得杜詩韻致,同樣風流搖曳。蕭滌非在杜甫詩選注中說:“二

23、句 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述所以遠嫁異國之故。下句承第四 句,言昭君死猶不忘故國?!碑斎?,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借以 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尾聯(lián):千百年來琵琶彈奏異鄉(xiāng)的哀怨樂曲, 分明傾訴著她內心不 止的怨恨情懷。最后兩句以琵琶樂曲將昭君的怨恨傳之千載收束全 詩。正面寫昭君的怨恨,點明全詩主旨。昭君雖死,其怨難平,千年 以來,胡地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霸购蕖?,就是怨自 己遠嫁,恨漢元帝無知遇之恩?!扒лd”,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 以見昭君怨恨之深。據(jù)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見遇,心思不 樂,乃作怨思之歌。

24、“怨恨曲中論”,即怨思之情從彈奏琵琶的樂曲中 訴說出來。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九“琴曲歌辭”有昭 君怨一首,卷二九“相和歌辭”有明君詞、昭君嘆等吟嘆曲。 所謂“怨恨曲中論”就是指這類詠昭君的曲子?!霸购蕖?,就是怨自己 遠嫁,恨漢朝無恩?!扒лd”,則點出樂曲流傳時間之長,以見昭君怨恨 之深,且與首聯(lián)“尚”字遙相響應?!胺置鳌眲t說明樂曲主題鮮明,怨 恨之情,溢于言表。宋人歐陽修明妃曲:“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 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玉顏流落死天涯, 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家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不啻是這兩句 詩的最好注釋。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對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

25、 遇與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正 是杜甫的怨。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 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 跡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歿于 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 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 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 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培,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 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 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xiāng),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 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

26、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 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 自己的深沉怨恨,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 C 詩寫得含蓄委婉,耐人尋味。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詠明妃者, 此為第一?!鼻宕迫暝儏R編唐詩十集中說:“此篇溫雅深邃,杜 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詠昭君詩,此為 絕唱?!本W師園唐詩箋亦說:“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不推絕 唱?”確實如此。杜詩胥鈔里說:“子美既竭心思,以一身之全力, 為廟算運籌,為古人寫照,一腔血煙,萬遍水磨。”才真正是讀懂了 杜甫?!捐b賞】詠懷古跡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 庚信故

27、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跡抒發(fā)詩 人的身世之感。這是一首借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懷抱的詠懷詩。王昭君出塞, 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詠嘆的題材, 杜甫此詩獨以深刻感人來警 示千古。詩人把自己去國離鄉(xiāng)的愁恨寄于其中,加深了詩歌的內涵。開頭描繪昭君故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用一個“赴”字寫出叢聚在三峽一帶 的山嶺,勢若奔馳的生動姿態(tài),很有氣勢。頷聯(lián)述昭君遭遇,不發(fā)議 論而感慨無窮,從正面贊揚了昭君的堅強性格。 隨即感嘆王嫡人逝村 存,點出題意。第三、四句詩人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涼。第 五、六句先講漢元帝的昏庸,致使昭君遺恨千古,爾后寫昭君不忘故 土,魂魄夜歸。這里用一個“空”字,以

28、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寄 詩人的同情。最后兩句以琵琶樂曲將昭君的怨恨傳之千載結束全詩。鑒賞要點1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敘事詩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例如兵車行中的行人, 石壕吏中的老嫗,新婚別中的新婦,都十分動人,能給讀者 留下雋永的印象。而律詩主要用于抒情,雖有敘事成分,不過是作為 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擔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務。這首詩卻略有不同:它 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過塑造王昭君的動人形象實現(xiàn)的。 更 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詩的開頭,以“群山萬壑赴荊門”寫昭君的出生地,是從側面烘 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 之邦,嫁到殊

29、方異域,并在那里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 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征!接著敘 述昭君的一生,詩中出現(xiàn)了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臺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一去”二 字尤其真切,從正面表現(xiàn)了昭君的堅強性格; “獨留青冢向黃昏”寫 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仿佛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一一 她依然向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 造成的呢? “畫圖省識春風面” 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復?!爱媹D”,指漢元帝“按圖召幸” 一事,但詩人用事巧妙,僅以“省識春

30、 風面”五字帶過,把史家因“為尊者諱”(見“有關資料”)而隱去的 事實含蓄地揭露了出來,說明了皇帝的昏庸。接著再說大錯已經鑄成, 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一一這一句除譏諷昏庸的統(tǒng) 治者而外,還兼有跟上文“獨留”句相照應的作用,形象地表現(xiàn)了昭 君的故土之思。最后兩句寫千年(實際是800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 君怨歌詞里聽到了她的悲怨,也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一人們 既贊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2 .詩人的寄托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他“飄 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昭君

31、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 他思念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其二)。更何況這一年他已 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 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題解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于大歷元年(766),是杜 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xù)寫成。 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 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秣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有人認為,“詠懷”、“古跡”本是兩題,后人誤合為一,如果并 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跡以詠懷,詠古即詠懷,一題而兼 有二義。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 將“詠懷古跡”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跡”,“詠”字下有

32、兩個賓語, 一為“懷"一為"古跡”,讀起來很別扭。而將“詠懷古跡”直接解 釋為借古跡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 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實際上,“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詠懷” 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跡。句解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奔向荊門。就 在那一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首聯(lián)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huán) 境?!扒G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 山嶺。今湖北秣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里,傳說是昭君 出生的地方?!懊麇?,即王昭君,名做字昭

33、君,湖北秣歸人,漢元 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 后死于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 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xiàn)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讀者的視線一下子被吸引 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 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其人其事,有一種悲壯的色彩,仿佛 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 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

34、目。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 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lián)營造出 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 概括了昭君 一生的遭遇。后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死,昭君曾上書 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于匈奴?!耙蝗ァ笔潜迹蔼毩簟笔潜Y?!耙弧保@里是獨自一人的意思。“連"指連姻, 即“嫁”?!白吓_”,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扒嘹!?,指王昭君墓, 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傳說當?shù)囟嗌撞?,獨王?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毕?quot;這里是“在”的意思?!包S昏”, 當作“昏黃”,這里指昏黃的風沙。一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 二是為了協(xié)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 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一樣。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