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國家或地方政權的首都。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國家或地方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jīng)濟和文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wěn)定?;行模虼?,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wěn)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向外拓但隨著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合適的新地。一、經(jīng)濟條件: 將都城建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或者富庶的地區(qū),有利于保障維持統(tǒng)治集團的物資供應。二、地理條件: 在地勢險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御外來
2、的攻擊;在交通發(fā)達的地區(qū)建都,有利于下達政令,聚集財富。三、政治形勢: 強盛的王朝將都城建立在開拓發(fā)展的前線附近和外來侵略來自得方向,有利于及時有效的處理政治軍事事務;衰弱的王朝或者政權,把都城建在遠離威脅的地方, 短期內(nèi)可以維持生存;統(tǒng)治者為擺脫舊勢力的牽制而遷都,可以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 一、先秦都城的分布與變遷先秦都城的分布與變遷 二、二、秦至北宋主要都城秦至北宋主要都城的分布與變遷的分布與變遷 三、南宋至民國的都城三、南宋至民國的都城 四、民國都城四、民國都城 夏代是中國國家形成的標志,也是中國都城出現(xiàn)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
3、東北)、斟鄩(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西河(今河南湯陰東北)等地。 分布在豫西潁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晉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區(qū),遷移不定。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發(fā)現(xiàn)兩個工程量很大的宮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遺址、作坊遺址、窖穴和墓葬群,與夏文化時代相當,可能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 公元前16世紀商湯(即湯)滅夏,始建都于亳(今山東曹縣東南)。 其都城的遷徙,歷來有前八后五之說。 殷是商代鼎盛時期的國都,為研究中國奴隸社會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較為完整的實例。 周代的都城也經(jīng)歷了數(shù)次遷移,從黃土高原一步
4、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豐”(今陜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繼位,以豐京地狹,遷都于灃河東岸的鎬(今西安市斗門鎮(zhèn)),惟留宗廟于豐京,通稱豐鎬,“周王居之,諸侯宗之”,故鎬京又稱宗周。西周王朝以鎬京為中心,分封諸侯,發(fā)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間,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jīng)濟都會。武王克商之際,曾“營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謀亂,周公東征,為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營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為東都,稱作“洛邑”(今洛陽市王城公園);并于城東營建軍事城堡,監(jiān)控“頑民”,史稱“成周”(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諸侯入貢。成王自鎬京移居此城,遷九鼎
5、以示國家社稷,使洛邑逐漸成為全國經(jīng)濟和禮儀祭祀中心,儼然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東遷,都于洛邑,稱“王城”,改原成周為下都,二城交替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國歷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多為后世所效法。 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帶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商業(yè)的分離,以及人口繁聚,從而促進城市的興起。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爭霸,列國紛紛筑城設防,營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諸侯國君居處的列國都城。國都的命運同各諸侯國家的命運緊緊相系,所謂“城破國亡”即此含義。列國都城也有一個選址和遷徙的過程,是各諸侯勢力消長,爭奪更有利于自身發(fā)展,欲與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
6、 早期中國都城大多選擇平原內(nèi)的崗丘或兩種地貌景觀(山地、平原)的接觸地帶,而且依附于一條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繼,又皆屢次遷都,地望雖難確指,卻未曾脫離黃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區(qū),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選擇重視肥沃富庶區(qū)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長期都殷,兩周分別以關中、洛陽盆地為政權中心,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建都史前期以黃河為軸線東西遷擺的格局。 自秦始皇建立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直至公元12世紀初趙宋政權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間,統(tǒng)一政權和統(tǒng)治中國北方較大地區(qū)的政權,皆以長安、洛陽、開封或鄴作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對立時期作為中國南方政權的都城;而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割據(jù)政權的都城存在的相對時間均不長。這一時
7、期國都的遷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區(qū)的長安、洛陽、開封、鄴間做東西軸向的擺動。這種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和全國形勢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公元8世紀以前中原地區(qū)沃野千里,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能為都城提供可靠的經(jīng)濟倚托。一個政權若能有效地掌握這片地區(qū),就足以控制全國。漢長安城平面布局圖漢代城市復原圖(局部)唐代長安城市復原圖 長安的建都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關中盆地,被山帶河,四塞為固,阻三面而守,東出足以制內(nèi),有扼拊亢背之勢;當來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構(gòu)成主要威脅時,擇都關中還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開拓疆土,故西漢、隋、唐皆定都長安,于制內(nèi)御外都屢有建樹。 關中之不足,在于脫離人口
8、稠密、經(jīng)濟發(fā)達的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土地有限,物產(chǎn)所出難以滿足京師及西北邊防用度,惟借運河轉(zhuǎn)漕,勞費不止。唐朝安史之亂以后,河朔聯(lián)兵,拒不納賦,京師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區(qū),加之長安屢遭兵燹,破敗不堪,作為國都的地位就難維持了。 曾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關河之固,具備憑險以守的建都條件,土地雖不如關中廣袤,卻靠近物產(chǎn)豐富、經(jīng)濟發(fā)達的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兼有水陸轉(zhuǎn)輸之便,少有乏糧之憂。隋唐兩代營建洛陽為東都,以居洛為常,被時人戲作“逐糧天子”,正是看重洛陽地理適中,便于集聚貢賦。伊洛盆地的優(yōu)勢還不止于形勝、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進,凡有南窺江漢,欲吞諸夏之勢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陽。 但
9、是洛陽偏離西北邊防,難于照應,使東漢、西晉對西北的經(jīng)略總有鞭長未及之感。 開封之興起主要得利于水陸交通之便,城市盛衰與運河通塞息息相關。開封四野平疇萬里,無險可守,除加強城垣防御性建設之外,只好悉舉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費俱增,國家始終處于積貧積弱之勢,與定都開封,不得不依賴“強干弱枝”、“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城南的臨漳縣的漳河岸畔,是一處重要的古都遺址 )地處公元8世紀以前全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山東”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的中心,雖然無險可守,卻得利于兼?zhèn)浣?jīng)濟優(yōu)勢和水陸交通之便,而為那些控制山東地區(qū)卻不能掩有整個中國的政權看重,選作首都。 公元12世紀
10、,金兵南下,開封失守,趙宋政權倉惶南遷。幾經(jīng)奔波,落腳于杭州,升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以臨安府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稱之(見北宋四京與南宋行在)。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自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子)遷都原遼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興府。宋金南北對峙,開始了中國歷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東部近海地區(qū)、南北相互演替的時期。 杭州,自吳越錢氏立國定都至南宋滅亡,先后作過兩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條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無險要地勢可以憑借,而是由于地處“蘇湖熟、天下足”的全國經(jīng)濟重心,不愁供給;江南運河的疏鑿使杭州襟江帶河成為東南交通的樞紐,“駢檣二十里,開
11、肆三萬室”;加上將臺、鳳凰、吳山、萬松嶺等一連串岡阜,居高臨下,提供了營造宮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竟然使擇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 元、明、清三個統(tǒng)一王朝皆定都北京,歷時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雖然鄰近富庶的江南地區(qū),又有大江之險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國,然而長江巨防畢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適于保東南半壁江山。東晉南朝擇都建康故能多延歲月,若圖南北一統(tǒng),則顯得難于駕馭。而北京,南撫中原,北連朔漠,地處華北平原同東北地區(qū)和蒙古草原交通聯(lián)系的門戶,依山帶海,形勝可恃。當統(tǒng)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脅主要來自東北方向時,定都北京具有維系祖庭、關系國運的重要意義。因而北京能夠成
12、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維持時間最長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遠離富庶的江南經(jīng)濟區(qū),使元、明、清三代始終為解決都城的供給問題而費盡心力,并因此而產(chǎn)生諸多政治問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定都南京,4月遷都北京。1927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又定都南京。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一度遷都洛陽,至同年11月遷回??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1937年11月遷都重慶,并定重慶為陪都??箲?zhàn)勝利后,1946年5月還都南京,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設輔京、陪都是中國歷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點之一。西周于鎬京之外營建東都洛邑,以后歷代繼踵相襲。歷代設立輔京陪都,原因大致有: 作為京
13、都職能的補充,如西周鎬京與洛邑、隋唐長安與洛陽、明代南北二京。 示尊崇興王發(fā)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晉源鎮(zhèn))、北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南狩避難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 中興駐蹕之所,如唐西京鳳翔府。 祖陵故里之區(qū),如明中都鳳陽府(今安徽鳳陽)、清留都盛京(今遼寧沈陽)。 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如按方位設東西南北四京四輔,并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選擇亦隨首都位置的轉(zhuǎn)移而變換。 中國歷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變化受首都位置遷移的影響,京都位置作東西軸向擺動時,陪都亦呈東西對應分布;京都東移近海時,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應。輔京則多環(huán)置首都四圍以示拱衛(wèi)。輔京陪都的出現(xiàn)對所在地區(qū)政治
14、、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地方行政區(qū)劃的設置與廢離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成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周禮考工記代表了早期中國都城規(guī)劃的設計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為宮殿主體,突出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禮制原則與中原地區(qū)季風氣候環(huán)境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從而框定了中國歷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導方向和原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都城軍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個城市內(nèi)選擇較高地理位置的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內(nèi)為國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宮城之外的郭城內(nèi)。 秦漢以后,中國都城建筑形制逐漸規(guī)范化,并向封閉的里坊制方向發(fā)展,唐朝前期達到頂峰。這是這一時期社會等級
15、制度森嚴,人身依附關系加強,城市商業(yè)發(fā)展緩慢的結(jié)果。 兩漢都城以宮殿占據(jù)城市主體,并用圍墻將宮殿、閭里、衙署、武庫、作坊、市場等城市功能區(qū)隔離,使整個城市趨于密封,體現(xiàn)了既遵守禮制,又適應帝王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 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都城的宮苑偏于城市北部或西北隅,分建宮城、皇城和外郭三重城垣,以加強防衛(wèi);民居、官衙、寺觀被局限在皇城以外的郭城內(nèi),用高大的坊墻圍成若干封閉的長方形或方形坊區(qū),以助于強化對市民的控制。市肆集中在一二個坊內(nèi),由官府統(tǒng)一管理,定時啟閉。整個城市呈現(xiàn)棋盤格狀封閉式的格局。 晚唐五代,隨著廣泛實行租佃,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民營商業(yè)、手工業(yè)發(fā)展,物資交流頻繁
16、,臨街開店,夜市盛行,新的買賣區(qū)出現(xiàn)在官府限定的“市場”以外,這些城市商業(yè)活動的加強,開始突破城垣和城墻的限制,從根本上動搖了封閉的坊市制度。北宋都城開封城市平面布局以開放的縱街長巷一改盛行數(shù)百年之久的封閉的里坊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都城布局形制變革的先聲。開封的宮城位于全城中央,使縱貫全城的中軸線愈加突出。 元代大都城的規(guī)劃設計雖然第一次實現(xiàn)了周禮考工記“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營建國都的部分原則,但是城市整體布局仍然是北宋以來逐漸出現(xiàn)的開放式街巷制變革的發(fā)展與繼續(xù)。明清二代都城北京的建筑規(guī)劃更進一步突出了宮城在整個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南北中軸線與宮城前的橫街形成一個“T”字形宮廷廣場,中央官署
17、依次集中在宮城前的中軸線兩側(cè),是王朝時代皇權至上主題思想在都城規(guī)劃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而北京城街道和市場的分布,卻又標志著中國都城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zhuǎn)變的最終完成。 據(jù)統(tǒng)計,歷史時期我國內(nèi)地與周邊各地共有都城217處,所涉及的王朝和政權可知的有277個。歷時二百年以上的都城,有現(xiàn)在的西安(1077年)、北京(903年)、洛陽(885年)、南京(449年)、開封(366年)、安陽(351年)、成都(249年)、銀川(226年)、江陵(224年)、杭州(210年)等地。其中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被稱為七大古都。 安陽指今安陽市西北小屯村和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早在3000年
18、前商王盤庚遷都于此,殷作為商都共27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都城,故周人稱商為殷。戰(zhàn)國初年,魏文侯曾一度都于殷墟北20公里的鄴城,三國曹魏、北朝的東魏、北齊也都為都于此,因而故都安陽包括殷都和鄴城兩個部分。曹魏時代的鄴城布局,對我國古代都城發(fā)展有深刻的影響。220年曹丕篡漢,次年定都洛陽,鄴降為陪都之一。東晉咸康元年(335年)后趙石虎遷都鄴城,清理被焚毀的鄴城;開始大規(guī)模的營建,使鄴都的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建造的宮殿樓閣達40多座,其奢華、壯觀遠勝于前代。鄴城人口達50萬之多,成為當時黃河流域人口最多,城市規(guī)模最大,建筑最豪華的都城。隨即冉閔、前燕、東魏、北齊也相繼以次為都。577
19、年北周滅北齊,以鄴為相州、魏郡治所。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討楊堅失敗,堅焚毀鄴城,徙其民人及相州、魏郡、鄴縣于南40里的安陽城,改置靈芝縣于故址。590年復名鄴縣。1072年(北宋熙寧五年)廢為鎮(zhèn)。以后受漳水泛濫影響,故址今已成為一片廢墟,尚有遺跡可以辨認。 *春秋春秋 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時期 為燕國國都,當時稱為為燕國國都,當時稱為 薊薊 。 * 遼代遼代 為陪都,稱為陪都,稱 燕京燕京 。 * 金朝金朝 (1115年年 - 1234年年)自金世宗起至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為年為 中中都都 。 * 元朝元朝 為為 大都大都 。 * 明朝明朝 自自 永樂帝永樂帝 起為首都,稱為起為首都,稱為 京
20、師京師 。 * 清朝清朝 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國都。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國都。 *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北洋政府北洋政府 時期,當時稱時期,當時稱 北平北平 。 * 現(xiàn)時現(xiàn)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首都。的首都。 以北京為都城北京為都城的有9個政權:春秋戰(zhàn)國的燕(薊)、秦楚之際的燕(項羽封臧荼為燕王,都薊)、遼(南京,一稱燕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宋、齊、梁、國的東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xù)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后,陳連續(xù)在此建都,史稱
21、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zhàn)國時楚置金陵邑,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zhàn)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yè),晉及南朝稱建康。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yè),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國稱天京。 以南京為都城南京為都城的政權有10個:東吳(建業(yè))、東晉(建康)、南朝之宋、齊、梁、陳,五代十國中的南唐(金陵)、明、太平天國(天京)、中華民國(南京)。前六個便是“六朝古都”中的六朝。 西安西安 ,古稱,古稱 長安長安 ,
22、又曾稱,又曾稱 西都西都 、 西京西京 、 大興城大興城 、 京兆城京兆城 、 奉元城奉元城 等,是中國歷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先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先后有后有 西周西周 、 秦秦 、 西漢西漢 、 新新 、 東漢東漢 ( 獻帝獻帝 初)、初)、 西晉西晉 (愍帝)、(愍帝)、 前趙前趙 、 前前秦秦 、后秦、西魏、北周、后秦、西魏、北周、 隋隋 、 唐唐 等等13個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余年之久。又曾為余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 李自李自成成 )等農(nóng)民起義政權的都城。)等農(nóng)民起義政
23、權的都城。 以西安為都城西安為都城的政權有13個:西周(鎬京)、西漢(含王莽新政權,長安)、東漢(東漢末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西晉(313年匈奴殺晉懷帝,司馬鄴在長安即位)、十六國中的前趙、前秦、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隋、唐,唐末黃巢的大齊和明末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夏夏 、 商商 、 西周西周 、 東周東周 、 東漢東漢 、 三三國時期國時期 魏魏 、 西晉西晉 、 北魏北魏 (493年才自年才自 大同大同 遷都至此)、隋、遷都至此)、隋、 唐唐 、后梁、后、后梁、后晉、后唐均以晉、后唐均以 洛陽洛陽 作國都。是中國建都作國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
24、長的古都。 以洛陽為都城洛陽為都城的政權有14個:夏朝(太康、仲康、桀都于斟鄩)、西周(王城)、東周(洛邑)、秦楚之際的河南(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西漢(劉邦初都與此,不足1年即遷)、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遷都于此)、五代中的后梁(西都)、后唐(洛京)、后晉(北京),隋(東都)、唐(李治之東都,武周之神都,唐末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至于商湯之亳都是否在洛陽尚有很大爭議,不錄。 開封,在戰(zhàn)國時魏國建都稱大梁,五代開封,在戰(zhàn)國時魏國建都稱大梁,五代后梁建都稱為東都,后晉、后漢、后周后梁建都稱為東都,后晉、后漢、后周在北建都稱為東京,宋代在此建都稱為在北建都稱為東京,宋代在此建都稱
25、為汴京。因此,開封被稱為六朝故都。汴京。因此,開封被稱為六朝故都。 以開封為都城開封為都城的有9個政權:夏(季杼曾都于老邱,在今開封陳留鎮(zhèn)北)、戰(zhàn)國時的魏(大梁)、五代中的后梁(東都開封府)、后晉(東京汴州)、后漢、后周(汴州),北宋、金(開封)、明(朱元璋稱帝時,以開封為北京)。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錢塘江的北岸,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杭州位于錢塘江的北岸,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tǒng)治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tǒng)治者很
26、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詩人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詩人林升斥責道:林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以杭州為都城杭州為都城的有2個政權: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和南宋。 從現(xiàn)實看,最能體現(xiàn)古都特點的為西安、北京和從現(xiàn)實看,最能體現(xiàn)古都特點的為西安、北京和南京,三地文物古跡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風貌。南京,三地文物古跡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風貌。洛陽、開封則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跡洛陽、開封則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跡破壞嚴重,但那些
27、碩果僅存者卻因歷史悠久,而破壞嚴重,但那些碩果僅存者卻因歷史悠久,而具有較高價值。杭州作為國都的歷史原本較短,具有較高價值。杭州作為國都的歷史原本較短,現(xiàn)存遺跡不多,故主要以風景城市聞名。安陽是現(xiàn)存遺跡不多,故主要以風景城市聞名。安陽是有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盤庚年商王盤庚在現(xiàn)市區(qū)小屯一帶正式建都,歷時在現(xiàn)市區(qū)小屯一帶正式建都,歷時273年,成為年,成為商代后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商之后又有商代后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漢、前燕、東魏、冉魏、北齊先后在安曹魏、后漢、前燕、東魏、冉魏、北齊先后在安陽附近的鄴城建都。但因時間過久
28、,地面文物已陽附近的鄴城建都。但因時間過久,地面文物已破壞殆盡,只有殷墟等少數(shù)價值很高的歷史遺存。破壞殆盡,只有殷墟等少數(shù)價值很高的歷史遺存。 伴隨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軍事形勢的轉(zhuǎn)化,中國的古都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轉(zhuǎn)移,呈現(xiàn)著由東向西、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的形式,通過這一系列的都城的興起和變遷,從而探察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重心遷移、變化的規(guī)律。 這種轉(zhuǎn)移是指北宋以前古代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開封三大古都地位的更替。具體更替過程為:唐以前,洛陽、長安東西兩都并存,互為雄長。隋唐至北宋時期,作為都城長安地位明顯下降,洛陽地位日漸上升,政治中心呈現(xiàn)出由長安向洛陽轉(zhuǎn)移的趨勢。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源于 中國經(jīng)濟重
29、心的南移。 北宋以后,中國六大古都先后發(fā)生了兩次由北向南轉(zhuǎn)移的過程:由開封向杭州轉(zhuǎn)移;由北京向南京轉(zhuǎn)移。 1由開封向杭州轉(zhuǎn)移、更替。 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并開始向南拓展,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陷京城開封。逼使宋高宗向南逃走,只好以杭州為都,稱“臨安”,史稱“南宋”從此,中原漢族政權的都城從開封轉(zhuǎn)移到杭州,完成了六大古都第一次由北向南的轉(zhuǎn)移與更替。 2、由北京向南京轉(zhuǎn)移。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二年(1369年)正式定都南京,并開始修筑規(guī)模宏大的南京城。同年,部將徐達奉命北伐,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亡。徐達進駐大都后,明王朝改大都為北平。至此,實現(xiàn)了六
30、大古都由北向南的第二次大轉(zhuǎn)移和更替。 元代以后,中國六大古都先后兩次發(fā)生了由南向北的轉(zhuǎn)移:由杭州向北京轉(zhuǎn)移;由南京向北京轉(zhuǎn)移。 1由杭州向北京轉(zhuǎn)移。由杭州向北京轉(zhuǎn)移。 南宋滅亡,杭州作為都城的歷史宣告結(jié)束,中國的政治中心向北京轉(zhuǎn)移。 2由南京向北京轉(zhuǎn)移。由南京向北京轉(zhuǎn)移。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從惠帝手中奪取了政權。次年(1403年),朱棣回師北京后,易元永樂。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建都北京,并在北京營建宮殿城池。至此,完成了六大古都第二次由南向北的轉(zhuǎn)移、更替。 中國古都地位相互更替的原因極其復雜,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綜合發(fā)展變化的結(jié)果。主要有兩方面: (一
31、一)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轉(zhuǎn)移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轉(zhuǎn)移 歷史時期中國生產(chǎn)力的布局是由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地區(qū)逐漸向周邊拓展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進程大體由內(nèi)陸逐漸推進至沿海。中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重心的定位,可分為兩個時期: 1隋唐以前:中國的經(jīng)濟重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大致在今京廣鐵路中段以西)。 2隋唐以后:中國經(jīng)濟重心轉(zhuǎn)移至東南部之江淮地區(qū)。 政治和軍事斗爭的形勢,對都城的選址和轉(zhuǎn)移的影響也很大。這種形勢,在中國歷史上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方面: 1中原王朝邊患轉(zhuǎn)移。中原王朝邊患轉(zhuǎn)移。 古代中國的邊疆地區(qū)長期存在一些強悍驍勇的民族,對中原漢族政權構(gòu)成嚴重的威脅,成為中原王朝的“邊患”。構(gòu)成這種邊患的民族隨地易名;邊患的
32、方向和地點也隨時而易。這種變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代都城的變化和更替。 2戰(zhàn)略要地的轉(zhuǎn)移。戰(zhàn)略要地的轉(zhuǎn)移。 歷史時期每有戰(zhàn)爭,各方為了爭取戰(zhàn)爭的主動權,都力圖控制一些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地方。但這樣的戰(zhàn)略要地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形勢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這種變化也對都城地位的變化產(chǎn)生影響。 譚其驤: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問題1982年第年第1、2期。期。 史念海:史念海:我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我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中國古都研究國古都研究第第2輯,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輯,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6。 侯仁之:侯仁之
33、:論北京舊城的改造論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規(guī)劃城市規(guī)劃1984年第年第3期。期。 葉驍軍、朱士光:葉驍軍、朱士光:試論我國歷史上陪都制的形成試論我國歷史上陪都制的形成與作用與作用,中國古都研究中國古都研究第第3輯,浙江人民出輯,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版社,杭州,1987 【五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公元前2070年) 黃帝有熊(今河南鄭州新鄭) 顓頊帝丘(今河南濮陽) 帝嚳帝丘(今河南濮陽)、西亳(今河南洛陽偃師西) 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舜永濟(今山西運城永濟)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東) 陽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 安邑(今山
34、西夏縣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西) 原(今河南濟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 西河(今河南安陽東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陽偃師西) 亳(今河南鄭州) 囂(今河南鄭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陽北、安陽內(nèi)黃南;一說今河南安陽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臺) 庇(今山東鄆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東曲阜) 殷(今河南安陽) 朝歌(今河南淇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鎬京(今陜西西安長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陽) 犬丘(今陜西興平東南) 南鄭(今陜西華縣)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
35、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肅天水西南)、平陽(今陜西寶雞東南)、雍(今陜西鳳翔東南)、涇陽(今陜西涇陽西北)、櫟陽(今陜西西安臨潼東北)、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晉: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新田(今山西侯馬)、屯留(今山西屯留縣南)、端氏(今山西沁水東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陳丘(今河南淮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齊:臨淄(今山東淄博) 燕:臨易(今河北雄縣)、薊(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 魯:曲阜(今山東曲阜) 鄭: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趙:晉陽(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邯鄲(今河北邯鄲)
36、 魏:安邑(山西夏縣西北)、大梁(今河南開封) 韓: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宜陽(今河南洛陽宜陽西)、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衛(wèi):沫(今河南鶴壁淇縣)、曹(今河南安陽滑縣東)、楚丘(今河南安陽滑縣東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 陳:陳(今河南淮陽)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東定陶) 吳:吳(今江蘇蘇州) 越:會稽(今浙江紹興) 杞:杞(今河南開封杞縣)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櫟陽(今陜西西安臨潼東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37、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漢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許昌(今河南許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吳(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建業(yè)(今江蘇南京
38、)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蘇南京) 【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漢)(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漢(前趙)(公元304年公元329年):離石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北)、蒲子(今山西隰縣)、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前涼(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肅武威) 后趙(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國(今河北邢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東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
39、370年):龍城(今遼寧朝陽)、薊(今北京城西南)、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東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龍城(今遼寧朝陽)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肅榆中東北)、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苑川(今甘肅榆中大營川)、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 后涼(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肅武威) 南涼(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廣武(今甘肅蘭州永登)、樂都(今青海樂都)、西平(今青海西寧)、姑臧(今甘肅武威) 北涼(公元397年
40、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肅高臺西北)、張掖(今甘肅張掖西北)、姑臧(今甘肅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臺(今河南安陽滑縣)、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 西涼(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肅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 夏(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寧夏固原)、統(tǒng)萬(今陜西靖邊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龍城(今遼寧朝陽)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東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長子(今山西長治長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臺(今河南安陽滑縣)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
41、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 齊(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 陳(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東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東北)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東北) 西
42、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興(今陜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長安(陜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東都洛陽(河南洛陽)公元657年公元736年(與西京并重時期)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開封(今河南開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開封(今河南開封
43、)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 后晉(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開封(今河南開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漢(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開封(今河南開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開封(今河南開封) 十國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長沙府(今湖南長沙) 南漢:廣州興王府(今廣東廣州) 閩:福州長樂府(今福建福州) 吳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吳:揚州江都府(今江蘇揚州) 南唐:西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東都江都府(今江蘇揚州) 南平(荊南):荊州江陵府 (今湖北江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小企業(yè)聘用人員勞動合同書
- 購銷合同紙箱購銷合同
- 股份制企業(yè)合同樣本集
- 汽車修理廠場地租賃合同
- 健身器材租賃合同
- Unit 4 Sharing Using Language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二英語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四冊
-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生活中的管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藥事管理法規(gu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城市學院《作物生物信息學及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中僑職業(yè)技術大學《獸醫(yī)流行病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2025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英語試題
- 2025-2030年中國青海省旅游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發(fā)展趨向研判報告
- 人力資源部門2023年度招聘效果分析
- 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 第1章 單元綜合測試卷(北師版 2025年春)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語三年級下冊課件 Unit1第1課時Startup
- 2025廣東珠海高新區(qū)科技產(chǎn)業(yè)局招聘專員1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數(shù)學-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質(zhì)量監(jiān)測(二)試卷和答案(泉州二模)
- 員工行為守則及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 3學會反思 第一課時 (說課稿) -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2024年國土個人工作總結(jié)樣本(3篇)
- 無人機法律法規(guī)與安全飛行 第2版民用航空人員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