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_第1頁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_第2頁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_第3頁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_第4頁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從而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觀點和政治主張教學難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及結構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1、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導入: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張三、閱讀討論,整體感知1、初讀認知字詞句2、次讀感知文章內容3、再讀感悟文章思想四、合作交流理結構五、小結拓

2、展定主題小結:拓展:六、板書設計舉例論 證攻失利人和戰(zhàn)爭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論據(jù):域 民人和治 國固 國道理論 證威天下結論: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業(yè)布置1、背誦全文2、翻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詳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從而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3、。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觀點和政治主張教學難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及結構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2、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導入: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自古就有“家和萬事興”之說?!皥F結就是力量”這首歌也告訴我們,“團結”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我在這里所說的“家和”和“團結”都是指人心凝聚的意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這篇關于治國的政論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主張孟子,名軻,字子輿yú,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泰斗級人物,人稱“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孟子一書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與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四書”是儒家的必讀經(jīng)典之一。孟

4、子在學說上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他推行“仁政”的主張。他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此外,他還提出關于人性問題上的“性善論”學說,即“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哲學思想。應該是他主張推行“仁政”的初衷。三、閱讀討論,整體感知1、初讀認知字詞句(環(huán),夫,畔,固,至,以,戚)2、次讀感知文章內容(戰(zhàn)爭/治國?)3、再讀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講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結構第一段:提出文章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個否定詞“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第二、三段:從正反兩方面,列舉戰(zhàn)爭中攻守兩方面的例子進行論證,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指出了戰(zhàn)爭取勝需要靠“

5、人和”的道理。(4個“非不”雙重否定句式的運用,肯定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在語句上形成排比句式,使論證一氣呵成,更顯論辯的說服力。)第四段:連用3個排比句,從道理上論述了“人和”在治國中的充要性,指出了“治國”也需要靠“人和”的道理。最后在逐層論述中,順理成章地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結論。(三個“不以”,形成排比的修辭句式,強有力地否定了“非人和”因素對治理國家的作用,從反面指出了治國要靠“人和”的仁政思想。)五、小結拓展定主題小結一:文章在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的基礎之上,通過逐層論證的方法,闡述了只有施行“仁政”,以民文本,上下團結,使人心有所歸向,

6、才能使“政興人和、國家興旺”的道理。小結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站在“道義”的立場上,搶占道德的至高點,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與支持;相反,如果我們背離了人民中的大多數(shù),就會眾叛親離,走向孤立無援的人情荒地。拓展一: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與人相處,才能做到團結?讓我們的“心室小屋容己、容人、容家,容天下”,做一個有胸懷,有理想的新時期公民。拓展二: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日,開啟了中日之間的“融冰之旅”。在日本國會演講中,溫總理說道:“中日關系,和則共贏,斗則俱傷”。這句話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就是說,“人和”關系著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國家的發(fā)展與昌盛,

7、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家庭的和睦與鞏固。同樣的道理,在我們的班級里,如果大家都能認識到“人和”的重要性,那么,我們班級就會更加的團結和上進!希望同學們都能夠為我們的班級發(fā)展提供一點“正能量”,為我們的社會提供一些“正能量”讓我們的人文環(huán)境更加和諧!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六、板書設計舉例論 證攻失利人和戰(zhàn)爭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論據(jù):域 民人和治 國固 國道理論 證威天下結論: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業(yè)布置1、背誦全文2、翻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钡玫蓝嘀?,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

8、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從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觀點和政治主張教學難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及結構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導入:2、 孟子其人其作三、閱讀討論,整體感知1、初讀認知字詞句(環(huán),夫,畔,固,至,以,戚)2、次讀感知文章內容(戰(zhàn)爭/治國?)3、再讀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講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結構五、小結拓展定主題 六、板書設計失利攻舉例論 證人和戰(zhàn)爭失利守“

9、仁 政” 思 想論據(jù):域民人和治 國固 國道理論 證威天下結論: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業(yè)布置1、背誦全文2、翻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钡玫蓝嘀У拦阎_課教案(詳案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從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觀點和政治主張教學難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及結構課時安

10、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導入: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開啟了日本前首相小泉執(zhí)政期間,中日關系進入“冰川期”之后的第一次“融冰之旅”,總理在日本國會大廈演講中指出:“中日關系,和則共贏,斗則俱傷”。這說明“人和”對國際關系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這篇關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所推行的政治主張在進入課文解讀之前,有必要給同學們談一談孟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八臅?,“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人性本善輪”及他所推行的“仁政”主張。三、閱讀討論,整體感知1、初讀認知字詞句(環(huán),夫,畔,固,至,以,戚)2、次讀感知文章內容(戰(zhàn)

11、爭/治國?)3、再讀感悟文章思想(施仁政,講人和)四、合作交流理結構1、本文是一篇政論文,具有一般議論文的結構特點,下面我們就本文結構來作分析,學習本文在逐層論證中推出主題的論證方法。五、小結拓展定主題本文短小精煉,結構嚴謹,在論證中主要采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等方法來論述觀點,提出自己的主張,在文中,作者不但采用了否定句式和雙從否定句式,而且還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式等來使論證一氣呵成,增強了文章的說理氣勢,很有說服力。 六、板書設計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利攻舉例論 證人和戰(zhàn)爭失利守“仁 政” 思 想論據(jù):域民人和治 國固 國道理論 證威天下結論: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七、作業(yè)布置1

12、、背誦全文2、翻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钡玫蓝嘀?,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從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觀點和政治主張教學難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及結構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1、導入:二、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所推行的政治主張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3、1、范讀正字音2、齊讀抓字詞,解文意3、再讀理結構四、合作探究與文章結構解析五、教學拓展與延伸六、課文小結天時不如地利七、板書設計攻方失利舉例論 證戰(zhàn)爭地利不如人和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守方失利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道理論 證治 國固 國威天下 仁 政(人和)八、作業(yè)布置1、背誦全文2、翻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钡玫蓝嘀У拦阎_課教案(詳案三)授課人:廖國棟 授課時間:2013年3月14日 上午第3節(jié) 班級: 九(2)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

14、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仁政”思想,從而明白“民心向背的”道理。教學重點:了解本文的觀點和政治主張教學難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及結構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1、導入:國家主席胡錦濤曾指出,“人心向背,關系著黨的生死存亡”。下面我想問問同學們,“人心向背”這個詞語該怎么理解?(人心,指民眾的愿望。向:歸向,是擁護的意思。背:背離,是反對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指人民所擁護和反對的。)現(xiàn)在,我們就在探討“人心向背”這個詞語的實質的基礎之上,來談一談這

15、今天將要討論的話題孟子兩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題目是編者所加。下面,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個題目?要解開這個題目,我們首先要了解題中的關鍵字“道”字的意思。大道之行也(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或最高的治世原則) 益慕圣賢之道(學說)“道”道聽途說(道,途軍制路的意思)此外,“道”字,它還有道德和道義,人心等意思。顯然,文中的“道”是指正義和得人心之意。(題目意思是說:站在道義方面,我們就會的到民心,違背道義,我們就會失掉人心。)二、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所推行的政治主張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間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泰斗級人物,人稱“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

16、。孟子一書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與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四書”是儒家的必讀經(jīng)典之一。孟子在政治上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推行君主應“施仁政”的政治主張,提出“民貴君輕”等思想。提出關于人性問題上的“性善論”學說,即“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哲學思想應該是他主張推行“仁政”的初衷。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范讀正字音 (夫fú,郭gu,戚q)2、齊讀抓字詞,解文意(環(huán),委,去,域,至,畔)3、再讀理結構四、合作探究與文章結構解析第一段:提出文章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個否定詞“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第二、三段:從正反兩方面,列舉戰(zhàn)爭中攻守兩方面的例子進行論證,強調了“

17、人和”的重要性。指出了戰(zhàn)爭取勝需要靠“人和”的道理。(“非不”雙從否定句式的運用,肯定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在語句上形成排比句式,使論證一氣呵成,更顯論辯的說服力。)第四段:連用3個排比句,從道理上論述了“人和”在治國中的充要性,指出了“治國”也需要靠“人和”的道理。最后在逐層論述中,順理成章地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結論。(三個“不以”,形成排比的修辭句式,強有力地否定了“非人和”因素對治理國家的作用,從反面指出了治國要靠“人和”的仁政思想。)五、教學拓展與延伸互動2007年溫家寶總理訪日,開啟了中日之間的“融冰之旅”。在日本國會演講中,溫總理說道:“中日關系,和則共贏,斗則俱

18、傷”。這句話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就是說,“人和”關系著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地區(qū)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國家的發(fā)展與昌盛,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家庭的和睦與鞏固。同樣的道理,在我們的班級里,如果大家都能認識到“人和”的重要性,那么,我們班級就會更加的團結和上進!希望同學們都能夠為我們的班級發(fā)展提供一點“正能量”,為我們的社會提供一些“正能量”讓我們的人文環(huán)境更加和諧!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六、課文小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站在“道義”的立場上,搶占道德的至高點,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與支持;相反,如果我們背離了人民中的大多數(shù),就會眾叛親離,走向孤立無援的人情荒地。天時不如地利

19、七、板書設計:攻方失利戰(zhàn)爭舉例論 證地利不如人和守方失利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 民道理論 證固 國治 國威天下 仁 政(人和) 八、作業(yè)布置1、背誦全文2、翻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钡玫蓝嘀?,失道寡助公開課教案(詳案四)授課人:廖國棟 授課時間:2013年3月14日 上午第3節(jié) 班級:九年級(2)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作品及其推行的政治主張。掌握重點字詞及其含義,了解文章觀點并在逐層論證中得出結論的方法,從而把握作者提出的“仁政”的思想。2、過程與方法:采用多種方式閱讀與探究的方法去挖掘文章的主題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文學習中了解作者推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