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學期傳統(tǒng)文化教案(齊魯書社)_第1頁
六年級下學期傳統(tǒng)文化教案(齊魯書社)_第2頁
六年級下學期傳統(tǒng)文化教案(齊魯書社)_第3頁
六年級下學期傳統(tǒng)文化教案(齊魯書社)_第4頁
六年級下學期傳統(tǒng)文化教案(齊魯書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7課古詩兩首觀書有感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3.激發(fā)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教學過程設計:一、激揭示課題出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作為一個人,就要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同時要不斷實踐,才能獲得成功,才能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二、寫整體感知三、品還原詩情(一、出示:自學要求:1、看看圖畫,讀讀全詩。2、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并說說詩句的意思;3、說說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4、記下不

2、懂的問題。(二、讀中體會詩歌的內(nèi)涵(三、學生寫話:大致寫寫對這首詩的理解(四、背誦這首詩。四、悟引入哲理理解1、引導學生質(zhì)疑。這首詩學完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呢?引出: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么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也就是說詩人看到方塘,為什么聯(lián)想到讀書呢?池水清澈讀書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2、交流,指答。出示、齊讀: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五、拓延伸閱讀范圍己亥雜詩(之五教學目標1能夠熟練背誦,初步理解詩的意思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的感受和理解。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詩人豁達的胸襟,思辨的智慧,

3、受到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陶冶。教學設計1.作者簡介2.背景介紹3.理解賞析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于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后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xiàn)。后兩句抒情。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4.名句賞析5.小結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

4、執(zhí)著態(tài)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6.拓展提高(課件:讀寫訓練7.朗讀并背誦詩歌(指導五、課后拓展課下再找更多的關于朱熹和龔自珍的詩背誦。第18課詩詞兩首放言教學目標1、理解放言所表達的哲理,了解古詩借用典故表達主題的寫法.2、了解白居易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通俗樸實的風格.教學過程一、作者簡介:二、,放言五首賞析1、讓學生看注釋,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2、教師范讀詩文,以此感染學生.3、串講課文(討論式問:詩文上闋提出了什么"決狐疑"的方法分析:首先否定了“鉆龜”,“祝蓍”這一類做法.接著用如何鑒別玉石和辨別木材間接地告訴了這個方法.明確:這個方法就是歷史,就

5、是時間.它們可以透視一切偽裝,一切虛假,一切欺騙的本來.問:下闋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什么觀點和感情(讓學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學生復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誤解的時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時候.詩人借此安慰朋友,表達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同時發(fā)泄了自己內(nèi)心的不平.4,全班有感情地朗誦全詩.5,布置作業(yè):(1熟讀并背誦這首詩;(2課后自讀下面這首詩:浣溪沙教學目標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彼N含的深

6、邃內(nèi)涵。教學過程:一、激發(fā)興趣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經(jīng)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2、由學生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睂雽Ρ驹~主題的理解與探討。朗讀體會,初步感知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3、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感慨抒懷之

7、情。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三、感悟深邃內(nèi)涵四、布置作業(yè)網(wǎng)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了解其生平。通過網(wǎng)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第19課古詩兩首教學目標:1、能夠熟練背誦這兩首詩,初步理解詩的意思和蘊含的哲理,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的感受和理解。2、通過對比閱讀,感受詩人細膩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陶冶。教學過程: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譯文;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fā)不出聲音,如果說,優(yōu)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yōu)槭裁床粡氖种干闲蕾p美妙的音樂

8、呢賞析;蘇軾的琴詩,內(nèi)容和形式都很特殊。關于琴是什么樣的,琴聲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別以兩句詩組成一聯(lián),每聯(lián)先設一個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問,而這種疑問又是以問句的形式進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fā)不出聲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轉的琴聲是不會自然發(fā)出來的;如果說,優(yōu)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yōu)槭裁床粡氖种干闲蕾p美妙的音樂,也就是說,再高明的琴師,沒有琴,靈巧的手指是奏不出樂章的秋日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注釋1

9、從容:不慌不忙。(2覺醒:醒。(3靜觀:仔細觀察。(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縱。(6豪雄:英雄。譯文心情閑靜安適,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云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編輯本段詩詞鑒賞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人活著易,活出質(zhì)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

10、活快樂,這里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xiàn)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析賞日子閑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寫閑散日子的從容、逍遙、快樂。無掛無愁,每天都睡到日頭高高的。名句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作者簡介程顥(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原籍

11、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生于湖北黃陂縣。宋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岸獭痹缒晔軐W于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卒于該縣。父程珦年幼無力返鄉(xiāng),遂居于黃陂,曾任黃陂縣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自幼深受家學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第20課漢服教學目標:1、認識漢服的形制,了解漢服的特點及發(fā)展演變過程。2、引導學生學習搜集、閱讀資料的方法,學會利用資料和別人交流自己的看

12、法3、激發(fā)學生喜愛研究漢民族服飾文化的興趣,增強民族之間的了解,培養(yǎng)熱愛各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學重點和難點:認識漢服的特點、感受漢服的華美。了解漢服的發(fā)展演變,體會其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教學過程:一、漢民族簡介中國共有56個民族,這56個民族被稱為“中華民族”,而其中漢族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F(xiàn)在在國家的一些重大的慶典和禮儀性的場合,為了展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常會讓禮儀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們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漢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飾,而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滿族的民族服飾。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漢人服飾,卻在明末清初滿清入關時被迫滅亡,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揭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當然,講解歷史之前,我首

13、先要給大家講講什么是漢服。板書:華+夏=服飾+禮儀=漢族二、漢服定義漢服是漢民族傳統(tǒng)民族服飾的簡稱。板書:漢服: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簡稱三、漢服的基本特征1、漢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寬袖,系帶。2、漢服與滿服的區(qū)別3、漢服與和服、韓服的關系。A、和服、韓服是漢服的分支。日本和韓國在古代都屬于中華文化圈,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jīng)學習和借鑒過許多傳統(tǒng)中國的文化,比如服飾、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發(fā)明等等。B、和服與漢服的關系C、韓服與漢服的關系韓服和漢服的關系同樣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飾,和漢服尤其相象。韓國人又將韓服稱為“明服”,也就是中國明朝的服裝。漢服款式和圖片展示四、插入圖片序號和簡介:板書:漢

14、服的基本特征:交領,右衽,寬袖,系帶漢服的分支:和服、韓服第21課龍袍與官服教學目標:1、了解龍袍與官服的樣子及象征意義,感受古代服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3、感受歷史所賦予的服飾文化的政治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對服飾文化的研究興趣。教學重點和難點:1了解龍袍與官服的權利象征意義,感受古代服飾的政治內(nèi)涵。2辨析不同時代官服的象征意義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過程龍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

15、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jù)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jiān),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fā)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大明朝官服的定制和官像畫服飾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蒙元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guī)定。戴在頭上的有:一、梁冠:二、烏紗帽:三、襆頭:四、四方平

16、定巾:五、飄飄巾:六、東坡巾: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云巾、網(wǎng)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區(qū)分。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qū)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女生官服各部名稱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云雁。五品畫白鷴。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

17、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斗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并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幾種特色: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guī)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

18、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系。第22課旗袍教學目標:1認識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來及其發(fā)展、改良的過程。2引導學生從調(diào)查走訪和搜集資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現(xiàn)代人對旗袍的看法。3激發(fā)學生研究旗袍服飾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教學重點和難點:認識旗袍服飾,感受旗袍端莊和典雅的藝術內(nèi)涵;了解旗袍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教學過程:一、漢服消失的歷史原因1、明朝末年的動亂:李自成領導農(nóng)民起義,在起義中,明朝正規(guī)軍和農(nóng)民起義軍兩敗俱傷,而此時,關外的滿人乘虛而入,鶴蚌相爭

19、、漁翁得利。2、滿清的剃發(fā)易服政策:A、剃發(fā)易服政策的目的:打擊漢人的民族自尊心、漢對滿人統(tǒng)治臣服的象征B、剃發(fā)易服政策的內(nèi)容:“十從十不從”著重講解: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由“男從女不從”引出清朝中后期漢服女裝的異化,即滿化。由“生從死不從”引出為何現(xiàn)在漢服被某些人污蔑為“壽衣”。C、剃發(fā)易服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著重講解:1重大事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2執(zhí)行口號:“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D、剃發(fā)易服政策的后果:漢人傳承了數(shù)千年的衣冠被毀于一旦,輝煌燦爛的漢族傳統(tǒng)民族服飾到明末清初幾乎被徹底滅絕,以至現(xiàn)在的漢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沒有民族服飾的大民族。二、旗袍深受殖民文化影響的上海,一些裁縫

20、嘗試將傳統(tǒng)的滿人旗裝(形狀類似于直筒子運用西式的剪裁方法進行剪裁,收腰、開叉,使之突顯人體曲線,展現(xiàn)性感和身材,一時成為上海以及全國的流行服飾。旗袍是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tǒng)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xiàn)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征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xiàn)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tǒng)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于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西式審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

21、女的民族服飾。第23課詩經(jīng)與楚辭教學目標:1、了解詩經(jīng)與楚辭的產(chǎn)生,感受詩經(jīng)與楚辭的語言魅力。2、學習誦讀和積累古典詩歌。3、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學習屈原對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本課重點和難點:了解詩經(jīng)和楚辭的由來,感受屈原偉大而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教學過程:一、詩經(jīng)、楚辭比較綜述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詩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直到漢代學者們把它奉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始稱為詩經(jīng)。詩經(jīng)中的作品本來都是要以由樂器伴奏演唱的樂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說:"弦詩三百,歌詩三百。"它根據(jù)音樂的不同而分為風

22、、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小雅。詩經(jīng)中的三百零五首詩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xié)助下于民間搜集的詩歌和貴族們?yōu)樘囟▓龊先缂雷?、宴客、出獵、房屋落成等典禮,以及為諷諫、頌美等目的而向君主進獻的詩組成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歸納起來大致包括四方面。(一反映愛情與婚姻的詩篇(二反映社會矛盾的詩篇(三記載周部族歷史的史詩雅、頌中的一些詩篇在為周王朝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較客觀地記錄了周部族發(fā)展的歷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大明等,這些詩敘事性很強,記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國至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和傳說。(四反映生產(chǎn)情況和禮俗的詩篇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詩經(jīng)的另一藝術特色。其在詩經(jīng)中的運用是很成功的,顯示了勞動

23、人民對生活的深刻觀察,感受以及豐富的想像力,賦予作品以極大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jīng)的第三個藝術特點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詩經(jīng)的基本格式,它們語氣自然,句法多樣,形式整齊,是相當成熟的詩歌語言。章節(jié)的復沓是詩經(jīng)語言形式的又一特點,作者的感情在反復詠唱中得到了充分表達,同時也給作品帶來了回環(huán)反復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大量雙聲疊韻詞、疊音詞的運用,使作品的語言更優(yōu)美、生活、形象。詩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這些優(yōu)秀的篇章,確立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堅實基礎,對后代詩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漢魏樂府到近代民歌、民謠的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楚辭是戰(zhàn)國后期形成于楚國的一種新

24、型詩體,是繼詩經(jīng)之后出現(xiàn)在我國詩壇上的又一詩歌高峰,楚辭的產(chǎn)生和形成與詩經(jīng)不同,其有著古老的根源和復雜背景。楚辭作為一種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詩體,與詩經(jīng)相比,在內(nèi)容、形式上都有許多獨具有特征。從內(nèi)容上看,楚辭作品中貫穿著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著力于表現(xiàn)作者的主體感受和他們在社會以及自然現(xiàn)象激發(fā)下噴涌出來的情感。從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看,楚辭篇幅擴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強的表現(xiàn)力。第24課唐詩活動目標1、詩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華。2.在活動實踐中感受唐詩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感情。3.通過口語交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yǎng)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

25、生的真諦?;顒訙蕚?.搜集、背誦唐朝著名詩人的詩詞。2.搜集唐朝詩人的故事。3.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選出好作品拿到班級交流。4.民主推選,成立由學生組成的最佳活動成果評議委員會活動過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的百花園,在繽紛的唐詩奇葩中盡情徜徉。一、走進唐詩,你吟我誦1.我最喜歡的一首唐詩(小組推薦,激情朗誦。杜甫的登高。王勃的山居秋暝。李商隱樂游原2.我最喜歡的一句唐詩(自由發(fā)言,抒寫感悟。3.我最欣賞的唐代詩人(抓住特色,勾勒個性。二、品味唐詩,你賞我析1.到唐詩中去聽鳥叫2.到唐詩中去賞月3.到唐詩中去安家(唐詩的魅力遠不只這些,唐詩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滿懸疑、充滿誘惑與神秘!下面,我們

26、就請大家來展示一下你所積累的與唐詩有關軼聞趣事。三、親近唐詩,你講我說“推敲”的來歷。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彼沃畣栆髟娪隼仙?。黃鶴樓李白止筆。白居易進長安。四、學習唐詩,你創(chuàng)我寫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蹦隳芨鶕?jù)自己的理解用現(xiàn)代詩歌來描繪它的意境嗎?三、結束語主持人:唐詩中那些優(yōu)美的詩句,伴隨著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的成長。唐詩中那些動人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唐詩的陪伴下茁壯成長!第25課宋詞教學目標:1、了解宋詞的產(chǎn)生與由來,感受宋詞的語言魅力。2、誦讀與積累宋詞,培養(yǎng)欣賞美的能力。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

27、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學藝術的熏陶。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了解宋詞的由來,體會宋詞獨特的語言特點。難點是了解詞的三種分法,感受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詞風。教學過程:一簡介宋詞婉約與豪放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卑粗T詁訓,“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凹s”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昂婪拧币辉~其義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浪淘沙,已見豪氣。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是“沉雄似張巡五言”。正式高舉豪放旗幟的是蘇軾,其

28、答陳季常書云: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注入詞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唱出當時時代的最強音。二、欣賞李清照的一剪梅1 簡介這首詞寫作背景2 配樂朗讀3 學生讀4 教師教讀5 學生欣賞6 教師欣賞。7 歸納婉約詞的特點三、欣賞岳飛的滿江紅1簡介岳飛滿江紅2 配樂朗讀3 抽學生讀4 教學生一句一句的讀5 齊讀6 學生欣賞7 教師欣賞滿江紅宋詞鑒賞四、怎樣欣賞宋詞怎樣欣賞宋詞呢?1、知人論事,探其本源2、箋注疏詁,明其大意3、設身處地,得其意境4、逐層求索,尋其脈絡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6、深入善出,發(fā)其奧妙第26課元曲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了解元散曲的相關知識

29、。2 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藝術手法。二、能力目標:1 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2 從作品中提煉寫作方法,訓練學生以讀促寫的能力。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 讓學生通過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2 培養(yǎng)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發(fā)現(xiàn)自己獨得的秘密。3 有意識地進行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藝術手法。難點:體味作品語言,學習各種寫作技巧。教學過程:一、了解散曲的發(fā)展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1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fā)展。(這一條是重點(2外樂番曲的傳入。(以下各條學生說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業(yè)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4蒙古

30、貴族喜聲色文娛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5外族統(tǒng)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二、了解散曲獨特的詩歌形式與音樂相生相伴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況四、比較閱讀正宮?醉太平刺世和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問題:兩首散曲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五、比較閱讀越調(diào)?天凈沙秋和雙調(diào)?大德歌春問題:兩首曲詩如何打破常規(guī),寫出個性的?常見的情景關系圖: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六、閱讀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問題:試著說說你在閱讀中的獨特感悟和發(fā)現(xiàn)。(可隨意選取一個角度進行鑒賞分析:(1“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這兩句景中蘊情,寄托深沉婉轉。(2視線由遠山、碧水觸及婀

31、娜楊柳,滾滾飛絮,最易惹人愁思,讓人生出幾許悵惘。第27課明清小說教學目標: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體小說興盛的社會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內(nèi)容。2、閱讀名著,了解內(nèi)容,培養(yǎng)分析評價作品中人物的方法。3、感受四大名著的語言魅力,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內(nèi)涵。教學重點和難點:了解小說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內(nèi)容與作者,感受明清小說的文學成就,培養(yǎng)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課前準備:搜集四大名著的資料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四大名著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愛。二、自主學習初讀課文,查字典解決生字。并在書上勾畫重難點。三、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內(nèi)交流重難點。小組內(nèi)交流課前查閱

32、的有關資料。你最喜歡哪一部名著?為什么?你最喜歡哪個人物?四、精講點撥多媒體出示四大名著的簡介及書中的典型人物介紹。五、我的收獲(自由交流六、課后拓展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四大名著。第28課李清照教學目標:1、感受李清照的婉約詞風2、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3、比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風格教學重難點:1、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2、比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風格教學過程:一、導入:二、走近作者(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課堂交流三、閱讀詩詞的方法:1、初讀詞作,整體感知2、品讀詞作,體味情感3、誦讀詞作,讀出真情四、進入主體(前期作品:賞析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初讀詞作,整體感知(二品讀詞作,體味情

33、感上闋: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提示:先翻譯這句話,然后用一兩個形容詞來概括首句描繪室外晨霧尚未消散,又見濃云密布;室內(nèi)獸形爐中噴出的瑞腦香的裊裊煙霧,繚繞四周。反映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內(nèi)心。(迷惘、愁苦、凄苦2、詞人之“愁永晝”,是因何而愁呢?“佳節(jié)又重陽”。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遠,共飲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個又字包含了詞人無盡的傷感和惆悵之情,真是舉世皆樂我獨愁呀。3、在這種愁情之下,詞人就自然感覺“玉枕紗櫥,半夜初涼透”。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是哪個字?涼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為什么?下闋:1、下片前一句中,詞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涼的心

34、情呢?2、于是,詞人捻花入室,但覺幽香滿袖,久久不散,又觸動了才下眉頭的離愁別恨,發(fā)出這樣的悲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下片的后一句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神來之筆的佳妙之處。(從修辭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3、能說說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詩句嗎?略(三誦讀詞作,讀出真情(提示:聽錄音學生跟讀,再指明學生朗讀,并點評五、比較閱讀(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學生朗讀聲聲慢六、拓展閱讀(提示:指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李清照堪稱“中國第一女詞人”,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她的其他作品,體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讀或朗誦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會讓聽眾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七、我眼中的李清照八、總結九、作業(yè):背誦詩文第29課辛棄

35、疾教學目標:1、全面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特色.2、感受辛棄疾的愛國情操。教學重點:探索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教學難點: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教學過程:一、簡單回顧學過的辛棄疾詞作二、簡單回顧辛棄疾的生平三、根據(jù)所學詞作,將辛詞創(chuàng)作大體分為三類:由學生舉例完成1、表現(xiàn)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和失意的悲憤。例如:破陣子又如:賀新郎2、表現(xiàn)農(nóng)村閑居生活情趣,描寫農(nóng)村景色和農(nóng)村習俗。例如:西江月?遣興3、表達其他情感的詞作例如,表達愛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詞的藝術成就1、延續(xù)豪放詞風,開辟新的領域蘇辛詞的簡單比較:例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2、意象的選擇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

36、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又如宋金詞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園春、玉樓春1、分析沁園春的藝術特色:第30課蒲松齡教學目標1、掌握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2、體會作者用字準確的精妙。3、正確理解本文宣揚的思想觀點。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感受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奇特的文學風風格;難點是感受蒲松齡42年筆耕不輟的建議與頑強。教學過程一、詩畫攬勝:1. 蒲松齡,清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稱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2.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

37、聊齋志異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是我國著名的積極浪漫主義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我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它的主要藝術特色是: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節(jié)曲折。二、教師有感情、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范讀。要求: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2、結合文意注釋初步感知誦讀內(nèi)容。3、體會教師誦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學生結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師小結。四、學生練讀1、學生認真跟讀。2、學生自讀。(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yōu)點與不足,通過練

38、習加以糾正。(3同桌合作讀,一人一句。3、小組交流。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5、師生共同放聲齊讀。五、溫馨點擊:八、課外延伸課外搜集資料,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通過圖書館、因特網(wǎng),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第31課孔尚任教學目標: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2、學會在品讀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內(nèi)涵,感悟作品情感。3、體會作者在作品中蘊藏的情感和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難點是體會作者于作品中蘊藏的情感與精神。教學過程:一、介紹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咨腥?清,字聘之,一字季重,號東塘,自稱云亭山人,著名戲曲

39、家,代表作桃花扇。與洪昇長生殿并稱“南洪北孔”。二、介紹代表作三、學生自讀孔尚任桃花扇節(jié)選哀江南1、閱讀任務說明:概括劇情故事情節(jié)。歸納人物主要角色。分析手法藝術特色。整理知識字、詞、修辭、典故等。編制提綱閱讀提綱。2、歸納結題:(1編制閱讀筆記綱目式筆記。(2老師點撥板書四篇古代戲曲的扼要板書設計(學生閱讀時,老師板書(3老師小結:了解劇情的重要性。掌握人物的必要性。熟讀臺詞的必然性。3、過程安排:圍繞自學閱讀導入。分時段自學閱讀劇本。老師的點撥和引導。4、方法手段:導入。自讀。點撥。四、課內(nèi)分組排練劇作課第32課姓氏教學目標:1、文化角度,引導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進行思考。2、能力角度,培養(yǎng)學生

40、自主、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角度,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重點是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與意義;難點是感受中國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學設想:一、課前學習1、按姓氏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查找本組姓氏的歷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來。2、小組間進行比較,初步總結姓氏的不同來源。3、讓學生從語文課本中找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題,然后從文化尋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書和學校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二、課堂學習1、由教師介紹一些關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學生積極參與,研討各自姓氏的來源。由姓氏來宣揚前輩的優(yōu)良品質(zhì)并使之發(fā)揚教學步

41、驟:一.分析姓氏源流1、新課導入:2、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古姓,(姬、姒、姜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明確:都有一個女字旁。3、大家能不能猜測一下這是為什么?明確:與遠古時期母氏氏族社會特點有關。4、大家看一下“姓”這個字,拆下來就是女生,可見姓是因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時期人們用姓是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們講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產(chǎn)生的。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們可以試著猜。(學生自由發(fā)言5、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多少種姓?(讓學生講,老師盡量表揚6、大家通過預習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獲得姓氏的方法。(國名、自己祖先的字等。(一以圖騰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會的圖騰有關。如:姬、

42、姜、姒、姚等。(二以分封的土地為姓氏,如周陽、虞、安陵等;(三 以國名為姓氏。如齊、魯、晉、宋、秦、楚、衛(wèi)、韓、趙、魏、陳、蔡等;(四 以擔任的官街為姓氏,如司馬、司空、太史等;(五 以居住地為姓氏。如東郭、南宮、西門、延陵等;(六 以從事的職業(yè)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個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之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八 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九 以親屬的排行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十因避諱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諱孔丘而改為邱姓;慶姓因避諱劉慶(漢安帝的父親而

43、改為賀姓等;11、既然有這么多的姓氏來源,那么你們的自己姓氏是怎么來的,歷史又有那些與你們同姓的名人?課前我已經(jīng)布置同學們做這個工作了,我想請同學們來說說自己的姓氏。(自由發(fā)言展示:(一、林姓的由來。(二、李姓的由來(四、陳姓的由來(五、王姓的由來(六、黃姓的由來第33課名字號教學目標:1、了解名、字、號的概念與意義。2、在學習為自己取字與號的過程中,感悟古代字、號的意義與內(nèi)涵。3、感受蘊含于名、字、號中的文化內(nèi)涵。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了解名、字、號的概念與意義,難點是學習為自己取字與號。 教學過程: 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fā)展,中國古代的人取名也越來越復雜,既有 “名”又有“字” ,有的

44、還有“號” 。 所謂“名” ,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 “字” ,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 與“名”相表里的,故又稱“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們開 。 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長輩所取,其中多表達長輩對子女的期望。如 關羽,字云長,意為“展翅入云” ;趙云,字子龍,取“云從龍”之意。 “號” , 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標榜自己的某種情操和旨 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 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為“六一居士” ,以表示自己鄙視利祿; 南宋畫家鄭思肖在宋亡后自號“所南” ,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

45、封建社會中 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別號,宋代以后,取別號之風尤盛。 古人對取“名”“字”比較重視。有的古人名、字涵義相近或相輔,例如屈 、 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岳飛,字鵬舉。有的古人名、 ( : ” 字取自古書上的名句或成語,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 “夫是之謂德操” 句。有的古人名、字互為反義,例如曾點,字皙。 (點,黑也;皙,白也。 )有的 古人還有“小字” ,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稱為阿瞞,劉禪被稱為阿斗,都是乳名。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字中加伯、仲、 叔、季表示兄弟長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用 同樣的字或偏旁

46、表示同輩關系。 同樣,古人在名、字、號的用法上也很有講究。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 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在尊稱、下對上稱呼時則稱字、號,平輩之間只有在很 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shù)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時直呼其名,是一種 很不禮貌的做法。 第 34 課 謙稱 尊稱 教學目標: 1、了解并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2、在情境表演中學會使用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3、學習中華民族尊敬他人及謙虛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了解古代常用謙稱、尊稱,感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之豐富,難點是會使用 古代常用謙稱、尊稱。 教學過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許多地方都能體現(xiàn)出這個文明古國的謙敬之風。

47、古人在說話時非常注意稱謂,說自己時用謙恭之詞,呼對方時用尊敬之語。 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說自己可以說 “鄙人” 、 “在 下”“小可”“不才”“愚兄” 、 、 、 ,單個字可以說“仆” ,如“仆竊不遜,近自托自 無能之辭” (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 ) ,可以說“竊”“愚以為” , “竊 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說“臣”“微臣” 、 ,甚至 說“奴才”(何紳不是經(jīng)常說嗎?,犯了罪了說“罪臣” 。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 說自己“下官”“卑職” 、 。下級將領在統(tǒng)帥面前稱自己“末將” 。君主自己稱呼自 己時說“寡人”“孤”“朕” 、 、 。丫環(huán)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 。百姓在官員面前說 “小人” “賤民” 。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 、 、 。出家人稱自己 “貧僧”“貧道”“貧尼” 、 、 。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古人不但說自己用謙稱,說自己家里人時也用謙稱。說自己的兒子“犬子” 、 “不肖子”“賤息”“老臣賤息舒祺” 、 ( 觸龍說趙太后。說自己的女兒“小女” ) 。 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