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三行專題之《琵琶》說課稿蘇教版必修(共3頁)_第1頁
高中語文第三行專題之《琵琶》說課稿蘇教版必修(共3頁)_第2頁
高中語文第三行專題之《琵琶》說課稿蘇教版必修(共3頁)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琵琶行說課稿   琵琶行說課稿   琵琶行是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其實在幾千年前詩人已經有了這種用文字去解讀其他藝術的意識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樂與文字,與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說教材   (一)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 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 &#

2、160; 2. 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3. 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重點   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技巧手法。(有關美感與文學的文章在高一時學到過幾篇。但用文字來細致具體的描寫音樂的文章學生很少接觸。學習這種技巧是重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音樂是付諸于感官的,學生還能感知。但聽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難摹寫的。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

3、并將兩者融為一體是文章的難點。)   二、說學情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再加上這是一篇課內自讀文,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講的過多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所以我覺得采用誦讀法和學生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此外還要求學生在課前疏通字句,解

4、決字詞問題。本文采用一課時教學,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適當增加課外知識,用兩課時、三課時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

5、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并贊嘆不絕。伯牙十分驚嘆,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并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xiàn)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后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嘆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6、”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然后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寫了琵琶女的琴聲和詩人的感受兩部分內容。   文章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我從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7、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jié),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jié),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jié)。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于什么描寫?b,從這里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種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xiàn)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xiàn)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

8、題:a,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b,這一段根據(jù)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c,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d,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讓學生反復誦讀,自

9、己品味。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jié),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lián)系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里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

10、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fā)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為什么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了文章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11、; 、到這里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文章的小結。   全文結束后,設計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后我總結: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yōu)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最后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三)課外延伸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這類文章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