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縣射洪中學高中語文 第三專題版塊一《阿房宮賦》教案 蘇教版必修2_第1頁
四川省射洪縣射洪中學高中語文 第三專題版塊一《阿房宮賦》教案 蘇教版必修2_第2頁
四川省射洪縣射洪中學高中語文 第三專題版塊一《阿房宮賦》教案 蘇教版必修2_第3頁
四川省射洪縣射洪中學高中語文 第三專題版塊一《阿房宮賦》教案 蘇教版必修2_第4頁
四川省射洪縣射洪中學高中語文 第三專題版塊一《阿房宮賦》教案 蘇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必修蘇教版第三專題版塊一阿房宮賦精品教案從容說課本文是“歷史的回聲”中的“后人之鑒”的第二課。作者通過對秦阿房宮的鋪陳描寫,闡釋了秦國滅亡的原因。學習本文,要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guī)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jié)局。教學重點朗讀背誦課文并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

2、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誦、宮殿的圖畫、課外練習。課時安排2課時。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yǎng)朗讀、背誦的能力。2.理解課文中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3.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過程與方法1.通過自主朗讀背誦課文,探討演繹、交流分享本文的精神養(yǎng)分。2.能夠提出問題,發(fā)表意見,從而體會“歷史回聲”的內(nèi)涵。3.進行思維訓練,切實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

3、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jié)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jīng)驗,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xiàn)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認識并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師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jié)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贬槍h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jié)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xiàn)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哪位同學能說說作者的情況?生 杜牧(803852

4、),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xiàn)在陜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晉以來就是名門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所撰通典一書,開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鎮(zhèn)擁兵,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阿房宮賦就是他二十三歲時有感于時政而寫的。杜牧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比,因而稱他為“小杜”;又和李商隱齊名,他們又有“小李杜”之稱。李商隱比他約小十歲,很欣賞杜牧的為人和詩篇,在給他的一首詩中寫道:“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桃鈧簭蛡麆e,人間惟有杜司勛?!保ɡ钌屉[杜司勛)師 講得非常好!還有哪位同學能說說“賦”

5、的特點?生 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賦是由詩經(jīng)楚辭發(fā)展而來,前者是賦的淵源,后者是賦的近源。漢賦多鴻篇巨制,多四言句式,雜以散句。漢末出現(xiàn)了抒情小賦,但很快被六朝的“駢賦”所代替,駢賦往往用四字對或六字對。至唐宋時又發(fā)展為“律賦”,在篇幅、格律、對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fā)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生 賦在結(jié)構(gòu)上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面有序,說明作賦的緣由,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中間是賦的本身;后面有“亂”或“訊”的部分,對全篇作小結(jié)。生 在形式上,賦字數(shù)不限,但以四、六言為主。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

6、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币簿褪钦f,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事。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師 大家的知識面都比較廣,表達也很清晰。事實上,賦,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是西漢時文人將屈原、宋玉等所運用的、作為長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離騷式詩體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發(fā)展而形成的?!胞愒~雅義,符采相勝”(文心雕龍·詮賦),洋洋灑灑,極盡鋪陳之能事。詩,總是喜歡借助跨度極大的跳躍,行蹤飄忽飛騰,在廣闊的立體空間里上天入地,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時刻為感情尋找著形象。賦,則不然,它與一般的散文并無二致,都是在一個平面上慢走快

7、奔,在展開其敘述、描寫、議論時,邏輯嚴密,順序銜接,脈絡連貫,十分注重文章的說服力量。師 下面,我們就聽聽配音朗誦。注意個別詞語的讀音!推進新課師 大家聽了這篇賦時有什么感覺?生 我感到大氣磅礴、雄偉壯闊。師 對!這就是賦這種文體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斌w物寫志,指賦的內(nèi)容;鋪采文,指賦的形貌。賦在內(nèi)容上既然要通過“體物”以“寫志”,在藝術表現(xiàn)上就必然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nèi)理。由于注重鋪敘和形容,在語言上就不免要使用華美的詞藻,著上絢麗的色彩。這也就是“鋪采文”的意思。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jié)合在一

8、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diào)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于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這是賦這種文體的重要特征。下面,我們就學習課文,請齊讀第一節(jié)并請同學梳理翻譯這一節(jié)。生 四海一的“一”數(shù)動,統(tǒng)一。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的“北”“西”名狀,向北、向西;“驪山”名狀,從驪山。未云何龍的“云”名動,出現(xiàn)云彩;“龍”名動,出現(xiàn)龍。未霽何虹的“虹”名動,出現(xiàn)虹。歌臺暖響的“響”動名,歌聲。師 講得很好!注意到了字詞的活用。那么,這一段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請你說說看。生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huán)境?!柏!薄俺觥彪m是粗筆勾勒,但已

9、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tǒng)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生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guī)模?!案矇骸毖云鋸V,“隔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坐落地勢、規(guī)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生 第三層:“五步不知東西。”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nèi)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拔宀健薄笆健保瑢懗鰳情w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jié)構(gòu)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乎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

10、所能盡言。生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zhì),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叭罩畠?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師 大家的思路都比較清晰,概括也比較準確。這一節(jié)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如“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jīng)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tài)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

11、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jié)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tài)就顯現(xiàn)于讀者眼前。師 很好!我看到大家預習得很充分,感到很振奮!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堅持下去,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能按要求在本周內(nèi)將這篇文章背下來。現(xiàn)在大家齊讀一遍,放出聲音,讀出氣勢?!緦W生大聲地讀全文?!繋?很好。我現(xiàn)在要檢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先說說第二段以前有哪些地方不懂。生 “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的氣候是什么意思?師 哪一個同學發(fā)表一下意見?生 我想它是說阿房宮太大了。師 哦,這是一種說法。哪位同學有不同的看法?生 哦,它是和上文照應的。上文說“舞殿冷袖,風雨凄凄”。師 好像還有生 歌臺暖響,春

12、光融融。師 這句話怎講?生 就是說宮女們在臺上唱歌,歌聲充滿了暖意。師 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 比喻。生 通感。師 對!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大量涌現(xiàn)通感的運用,緣于語言文化的不斷豐富,通感已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們常用“甜美”來形容歌聲,“甜”本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錢鐘書先生在舊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zhì)?!彼M一步舉例說“響亮”一詞,是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zhuǎn)移到

13、聲響上;“熱鬧”“冷靜”二詞,把表示溫度(觸覺)的“熱”與“冷”同表示聽覺的“鬧”與“靜”結(jié)合起來,通同一氣。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現(xiàn)代語言文學中,既是提升文學審美表現(xiàn)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們?nèi)粘I畹耐ǔsw驗。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知覺,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因文章而產(chǎn)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所以,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xiàn)象,較多地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上。師 對于通感,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學過的,其中有兩句歷來被奉為現(xiàn)代文學應用通感的典范。哪位同學有印象?生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中,荷香為氣味,只能以

14、嗅覺感知,歌聲為樂音,憑聽覺方可獲得。但作者在描寫時卻打破常規(guī),把“聲”“香”加以聯(lián)系,使嗅覺與聽覺溝通。讓讀者積極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以對“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這種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不由得產(chǎn)生這樣的理解:歌聲從遠處高樓上飄來,自然不能聽得十分真切,只能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但卻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傾聽;荷香是淡淡的,不會濃郁撲鼻,只能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喚起人內(nèi)心微妙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這種令人喜悅的清香。于是,“聲”與“香”這兩種作用于不同感官的知覺,由于在人的心理反應上存有相似點,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溝通。生 此外,

1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中的“光與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見,屬于視覺形象;而“旋律”是音樂的特質(zhì),與“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聽覺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的色調(diào),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于聽覺,因為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其相通之處。師 講得很好!荷塘月色成功的通感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范例,同時也是對心理學、美學理論的一個有力佐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都能產(chǎn)生美感,它們雖有分工,卻又能相通。文學藝術作為一種間接

16、造型的語言藝術,它塑造的藝術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官,當然也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時,調(diào)動了自己的諸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獨處”,當他直覺一種感官不夠用時,就自然會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幫助和補充。作者把本應嗅覺感受的“清香”和視覺感受的“和諧的光與影”都移之于聽覺,可見作者有著對生活與藝術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但這并不表示他要把個人的觀點、趣味強加于讀者身上。相反,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早已成為永久的文學存在,也就是說,作者能調(diào)動讀者長期積累起來的各個生活方面的經(jīng)驗,讓我們?nèi)ゴФ?、體會那難于直接描述的事物,達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共鳴,讓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如臨其境

17、、如睹其物、如聞其香、如聆其聲的真切、深刻的藝術感受。師 聯(lián)系課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宮女們用甜美的嗓音唱歌,歌聲軟軟的,讓人感到一種溫暖,仿佛春光明媚。那么下句呢?“舞殿冷袖”,“舞殿”與“歌臺”相同,是舞于殿的意思,在殿上跳舞,但是怎么會冷袖呢?生 (坐在座位上大聲說)因為袖子扇起了風。師 不對呀!袖子扇起的風怎么可能與風雨凄凄聯(lián)系起來?生 形容舞女很多,許多人在舞袖,就給人這種感覺。師 這是什么修辭手法?生 (齊)夸張!師 對啊,形容當時跳舞的場面,真是“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罷桃花扇底風”。其實這兩句可以理解為互文,在一宮之內(nèi)時而唱歌,時而跳舞,唱歌時吳儂軟語,跳舞時長袖翻飛,就給人一種感

18、覺,仿佛天氣在不斷地變化,這當然也是夸張了。為什么不能說形容阿房宮大呢?因為作者明明講是“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嘛!還有沒有問題?生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怎么理解?師 是啊,復道是怎么回事?生 兩層通道,上下層的。師 對,上面那層自然是橫在空中的?!办V”是什么意思?生 雨停了。師 不對。雨停了,可能還是陰天,烏云滿天。生 雨后天氣轉(zhuǎn)晴。師 對。只有雨后轉(zhuǎn)晴才可能出現(xiàn)虹。雪后天氣轉(zhuǎn)晴也稱霽。我們高二將要學的一首詞前小序中就有“夜雪初霽”,意思是冬天的第一場雪剛剛結(jié)束,天氣剛剛轉(zhuǎn)晴。在這里,作者把上層的通道比作彩虹,與上面的未云何龍相照應。還有沒有問題?師 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到位。這樣吧,我再來考大

19、家?guī)讉€問題。你說一說“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是什么用法?注意,我問的是用法,不是意義。生 名詞用作動詞。師 嚴格地說是數(shù)詞用作動詞,以前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師 你先別坐下,我再問第二個問題,“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這句話,分析一下它的語法結(jié)構(gòu),注意,不是翻譯。生 “驪山”是主語,“北構(gòu)而西折”是謂語。師 這里的“北”和“西”是什么用法?生 名詞作狀語。師 對,是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因為后面已經(jīng)有動詞了,如果后面沒有動詞,有時候方位名詞也會活用作動詞。但是你剛才有一個地方說錯了,哪位同學能夠指出來?生 “驪山”不是主語。師 對呀!我故意要看你們理解了沒有,這里的主語是生 阿房宮。師 但是主語省略掉了,

20、有的同學誤把“驪山”看作主語,實際上這句話是說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建起,向西折,然后通向咸陽。下面還有一個“鉤心斗角”,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嗎?(有同學比劃)對,這是一種建筑格局。前面說“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是很形象的,連接樓閣之間的走廊仿佛人腰一樣,當然這腰不是纖纖細腰,“縵”有寬緩的意思,這里著重指寬,后文還有“縵立遠視”,“縵”著重緩意,“縵立”就成了久立的意思了。翹起的屋檐就像牙齒一樣高高地啄向天空,蘇軾有一句詩,“亂石穿空”,與此類似,把靜態(tài)的東西寫出了動感。接下來講整體布局,每一個建筑群落是向心而建的,檐角相互對峙?,F(xiàn)在所說的“鉤心斗角”是什么意思?生 相互算計。師 是個貶義詞了。古

21、人用“鉤心斗角”有時候也形容寫文章構(gòu)思精巧。對了,現(xiàn)在“鉤”字怎么寫?生 沒有金字旁。師 不對,兩種寫法都可以,這點要注意。好了,現(xiàn)在大家考慮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一段中哪個句子寫得最好?當然這個問題本來是見仁見智的,但是在第一段中,有一句是公認的名句,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學生議論紛紛,有說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有說是“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有的說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師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這幾句當然很好,用了夸張手法,想象瑰麗,但其他幾句也大致差不多呀?生 (肯定地)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

22、他同學紛紛應和,意見漸趨一致?!繋?這一句好在哪里?生 短小精悍。師 可是“盤盤焉,囷囷焉”也短小精悍呀!生 這幾句極具概括性。師 有道理。還有呢?我把這句改成現(xiàn)代漢語,大家看一看怎么樣?可以說成:秦統(tǒng)一了天下,砍光四川山上的樹,建成了阿房宮。生 不行,太平淡了!師 那原文的好處在哪里?生 高度概括,同時短促有力,很有氣勢。師 對。我們知道,長句往往比較舒緩,短句比較有力,一開始用四個有力的短句,極具概括力,籠罩全篇。但是大家還要注意,其實這四句寫了兩件大事,中間的跳躍性非常大,留下了不少空白,而且讓讀者一開始就有想法?!傲醍?,四海一”,寫得多容易呀,但其實秦統(tǒng)一六國容易嗎?生 不容易。師

23、那他為什么要寫得這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六國一下子就被滅亡了,在佩服秦的強大氣勢之后,人們禁不住要想,為什么六國滅亡得這么迅速?實際上文中就有答案,但不是第一段,這里只是埋下了伏筆。后兩句也很奇怪,“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是不是一次建成的?生 不是。師 其實秦始皇死的時候并沒有建成,甚至項羽一把火燒掉它的時候還沒有建完,多浩大的工程呀!但作者說得非常容易,仿佛四川的山一下子就光禿了,阿房宮就建起來了。這里留下的空白讓我們?nèi)ハ胂?,中間多少征夫淚呀!為建成阿房宮,百姓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艱辛!好,現(xiàn)在我們把第一段集體讀一遍。課堂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阿房宮賦一文的寫作目的,作者的有關知識及“賦”這種文

24、體的特點。并且研讀了課文的第一段。課文的其余部分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學習,請同學們課后預習課文的其余部分。第二課時導入新課上課前,有同學已經(jīng)把詩(詞)抄在黑板上了: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愁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局v這首詞,從作者到內(nèi)容。】師 講得相當不錯,有板有眼,基本上把這首詩的內(nèi)容交代清楚了。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已經(jīng)學了不少詩詞了吧?但是大家有沒有有意識地把這些詩詞聯(lián)系起來考慮?比如,有些東西

25、可能反復出現(xiàn)?生 沒有。師 古典詩詞的欣賞,只弄懂字面意思是不行的,還有許多微妙的地方。不僅如此,古人寫詩比較喜歡用典,有許多意象或場景都是前人用過的,熟悉古典詩詞的人都會會心。所以,欣賞古典詩詞,具備相當?shù)脑姼栊摒B(yǎng)相當重要,而且,要漸漸地體會比較微妙的地方。比如第一句“被翻紅浪”,只解釋為沒疊被子是不行的。古人寫景寫物的時候往往把心情投射其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被子沒疊,同時也感覺到了作者的心緒,仿佛紅浪一樣翻卷起伏。下面的“慵自梳頭”也引起我們的一些聯(lián)想,李清照還有一首詩中有這樣的詩:“日晚倦梳頭?!倍缭谠娊?jīng)中就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句子,(簡單解釋這幾句詩)說白了,

26、女為悅己者容,在這里,作者不梳頭,自然是因為丈夫不在了。后面提到“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也不是首創(chuàng),有出處。詩人不直接說瘦的原因,卻說不是因為沉溺于酒或者悲秋,用排除法。“病酒”取自一首詞中的一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而“悲秋”自然取自老杜的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有來歷?!扒f遍陽關”里的“陽關”,應該是語意雙關,其實古詩里常提的就那么幾首曲子,一說楊柳,指楊柳枝,也指楊柳,一說陽關,指陽關曲,也指地方,大約是中原與西域的交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家可以想象它里面包含的文化意義。武陵人也是用典,來自桃花源記,而所謂秦樓之類的,在古代也是

27、閨房的泛稱,不知道是不是取自羅敷曲?包括一提到美女,也無非羅敷綠珠之類的,不可不注意。古人寫詩詞的這些特點,與古代生活的節(jié)律是分不開的,古詩的背景是農(nóng)業(yè)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種自然的節(jié)律,表現(xiàn)為緩慢以及規(guī)律性的重復,所以有些意象反復使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進行變化,熟悉這種情境的人自然很容易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大家要欣賞古典詩詞,首先要大量地積累,然后慢慢就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了。好了,我們今天繼續(xù)來學習阿房宮賦。上節(jié)課我就發(fā)現(xiàn)大家的預習特別好,所以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幾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問題,大家有沒有信心?生 有!推進新課師 好,我們先把第二段與第三段大聲地讀一遍。師 還是先給大家一點時間,考慮一

28、下什么地方不太懂。生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怎么理解?還有后面的“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師 這個問題我找一個同學,哪位能答出來?生 是說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幸是寵幸的意思。師 哪一課中學過的?生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師 對。這里是說那些宮女希望被寵幸,但是有人三十六年沒有見過秦始皇,其實就是說有人從來沒有見過秦始皇。還有沒有?生 “綠云擾擾”是什么意思?師 是啊,“擾擾”容易理解,就是紛紛擾擾的意思,“綠云”呢?師 這里的“綠云”是形容什么的?生 頭發(fā)。師 頭發(fā)怎么可能是綠色的?難道染了發(fā)不成?(學生笑)這句話似乎應該改成“烏云擾擾”或者“黑云擾擾”。(大家笑)其實的把頭發(fā)不寫成黑的而寫成

29、其他顏色的還有例子,想一想?生 朝如青絲暮成雪。師 對。青絲就是烏絲。年輕的時候頭發(fā)是烏黑的,老了以后就變白了,說的是這個意思。我們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古人使用顏色時有時候讓我們感到難以理解,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青天白日,天明明是藍色的呀!同時,我們既說青草,也說綠草。勸學中有一句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痹谖覀兊挠∠笾校嗯c藍似乎是截然不同的顏色。其實大家知道,最基本的顏色只有幾種?幾原色?生 三原色。師 對。顏色與顏色之間沒有截然的界限,經(jīng)常在電腦中繪畫的同學就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青、綠、黑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在古文中經(jīng)常輾轉(zhuǎn)相訓。就是有時候相互替代。綠極了我們也稱墨綠,聽過沒有

30、?生 聽過。師 所以這里的綠云也是指烏云,但為什么用綠云不用烏云?生 綠云比較美。師 對,很聰明。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沒有了我問幾個問題。請你分析一下“杳不知其所之也”這句話的結(jié)構(gòu),注意,是分析結(jié)構(gòu),不是翻譯。生 我不會。師 呵呵,我剛才問你們有沒有什么問題,你們說沒有,我一問,怎么又不懂了?誰幫幫他?(連續(xù)兩個學生都答錯了,我把這個句子寫在黑板上)“所之”怎么理解?生 所字結(jié)構(gòu),所到的地方,名詞性的。師 對,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的,那么前面的“其”就是定語,修飾“所之”,構(gòu)成偏正結(jié)構(gòu),做“不知”的賓語。師 好!承“為秦宮人”的“明星熒熒”一段是膾炙人口的。忽然間,天際群星閃耀;不是群星,而是美人開

31、了妝鏡!忽然間,空中綠云飄動;不是綠云,而是美人梳理頭發(fā)!渭河暴漲,泛起紅膩,原來是美人潑了脂水!煙霧乍起,散出濃香,原來是美人點燃蘭麝!不直說美人眾多,卻用明星、綠云、渭漲、霧橫比喻“妝鏡”“曉鬟”“棄脂”“焚椒”,間接地寫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還不止于此。通過形象而又貼切的比喻,既寫了美人,又寫了阿房宮。下臨渭水,高插青霄的樓閣,像蜂房似的布滿空際的窗戶,以及當窗曉妝的美人,都歷歷如見。而寫美人,又正是為了寫秦始皇。所以,接著便寫“宮車”之過?!皩m車”日日行幸,而宮人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則秦始皇荒淫到何種程度,也就用不著說穿了。好,第二個問題,“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什么用法

32、?生 意動用法。師 不錯。意動用法經(jīng)常翻譯為認為什么什么怎么樣,或者把什么什么當成什么什么。我再問一個問題,某某某(名字忘了),你翻譯一下這個句子: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生 陳勝吳廣起義,推翻了秦朝統(tǒng)治,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一切成了焦土。師 翻譯的時候不要看注釋,許多注釋里翻譯得并不好,不如我們直接翻譯更痛快,比如可以翻譯成,戍守的士卒一聲大叫,函谷關就被攻下了,楚國人放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就成了一片焦土!這樣更好,是不是?(學生點頭)我問這個問題其實是想考大家怎么理解這里的“可憐”。生 可惜。師 還有什么意思?生 值得憐憫。師 對,這是現(xiàn)代漢語用法。有一句詩是“可憐九月

33、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生 可愛。師 其實我在讀這兩段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個地方寫得并不好。大家注意這一段,“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這一段是形容秦的紛華奢侈的,但不是很恰當,他用的是夸張用法,但是,說柱子比農(nóng)夫多,這勉強可以說是夸張,說椽比工女多,那算什么夸張?一間屋子里可是有許多椽呀!最可笑的是作者居然說欄檻比城郭多!既然覺得他寫得不好,我就想改一改,我讀一讀,大家聽我改得好不好。生 (部分)不好。師 我還沒改啊,怎么就說我改得不好?別忘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生

34、(齊聲)一浪更比一浪強!【大家笑?!繋?認真聽了使負棟之柱,多于行道之樹木;架梁之椽,多于水中之魚蝦;釘頭磷磷,多于原野之閑草;瓦縫參差,多于田間之犁隙;直欄橫檻,多于山林之小徑,管弦嘔啞,多于暮春之鳥語。(邊讀邊解釋)我改得不錯吧?(眾笑)能不能代替原文?這個問題有難度,我要考考大家。生 我覺得不能換,原文中用的是與人有關的,你這樣換了以后不夠人文。師 不夠人文?我聽不懂你的話啊。生 我覺得不能換,因為作者在這兒寫到了農(nóng)夫啊工女啊有一種感嘆在里面,就是說這些人都挺可憐的,形成了一種對比。師 有些贊同你的意見,有沒有補充的?生 不能換!作者這里用農(nóng)夫,工女,粟粒,帛縷,城郭作比較,實際上突出了

35、秦朝建阿房宮對百姓造成的災難。特別寫得好的是最后一句,“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與后面的“不敢言而敢怒”照應,說明百姓受欺壓不敢聲張,反映出秦的殘暴。師 大家真不錯,剛才這幾個同學說的大致是一個意思,我改的仍然用夸張手法突出了秦的紛奢,但是原作的比較與我相比暗含了一層意思,就是說秦的奢華是建立在對這些農(nóng)夫工女們的剝削上的,一句話,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壓榨之上的。我也覺得最后一句話說得好,百姓沒有言論自由,萬馬齊喑,只剩下一片弦歌之聲,焉能不亡?這兩段我們基本解決了,再問一個問題,這兩段中哪一句話寫得最好?生 (異口同聲)最后一句!師 這次聰明多了。好在哪里?生 (齊)照應前文,說明秦朝滅亡得快

36、。師 是啊。很有意思。前面說“六王畢,四海一”,說六國一下子就滅亡了,然后阿房宮一下子建成了。這里又說“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也表明秦滅亡得非??欤搅鶉髩m,而阿房宮更是一把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實秦滅得容易不容易?生 不容易。師 對!從“燕趙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進而寫珍寶之富。通過這一系列敘寫,形象地點出阿房宮的用途,從而對秦始皇進行了鞭撻。從開頭直到這里,作者以精練、生動的筆墨敘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guī)模和用途,沒有抽象地發(fā)議論,而議論已寓于其中。讀者不難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統(tǒng)治者享樂的阿房宮,集中地反映著人民的苦難,也集中地反映著統(tǒng)治者的

37、荒淫腐化。師 老師還要強調(diào)的是,作者水到渠成進一步完成他的主題:寫阿房宮的毀滅,也就是寫秦統(tǒng)治者的毀滅及其毀滅之故,向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班岛?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這是說“人同此心”,但繼之而來的“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卻對秦統(tǒng)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以下數(shù)句尤其精彩:“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緊承“嗟乎”以下各句而來的?!?/p>

38、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并提。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然后用“使”字領起,擺出一系列罪證。秦統(tǒng)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證是不勝枚舉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在于通過個別表現(xiàn)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著從各方面羅列罪證。作者寫的是阿房宮賦,即從阿房宮著筆,就前半篇的敘寫作出了邏輯的推演。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gòu)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現(xiàn)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一句句噴薄而出、層層推進,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將火山即將爆發(fā)的形勢全盤托出。再用“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從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

39、函谷舉”的局面,農(nóng)民起義的熊熊烈火終于埋葬了統(tǒng)治者。而供統(tǒng)治者享樂的阿房宮也隨之化為灰燼。師 秦國也不是陳勝吳廣滅的,但作者這樣寫,就給人一種感慨,讓人不禁要想,六國為什么會很快被秦滅亡,而秦又為什么會很快地被后人滅亡?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后一段的議論。從這個意義上講,前三段是一部分,主要是記敘還是議論?生 記敘。師 對。前三段以敘為主,后一段是議論,敘述為議論作好了鋪墊。既然都是敘述,為什么要分三段?說明肯定寫了三層意思,我不要大家總結(jié),我總結(jié)一下各層的意思。第一段主要渲染阿房宮建筑的宏偉精美,第二段主要寫宮女的幸福生活生 不對!師 什么地方不對了?生 不是幸福生活。師 書上不是明明寫道“明

40、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你看用掉了這么多的化妝品和香料,難道還不幸福?生 得不到寵幸。師 哦,也對。其實紅樓夢中有個元春,大家知道吧?她入宮受寵,可以說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是在省親的時候還哭哭啼啼,怪賈母把她送到那“見不得人的去處”,更何況這些宮女。(改動板書)第三段應該沒有爭議,寫秦的奢侈,也指出這種奢侈是建立在對壓榨掠奪的基礎之上?,F(xiàn)在沒爭議吧?生 沒有。師 大家注意,又一個高難度的問題來了,答出來有獎!生 獎什么?師 書啊。注意聽了,我覺得文章的段落劃分有問題!第一段后兩句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

41、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边@是寫宮女的對吧?生 對。師 如前所說,杜牧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為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nèi)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為主,以六國為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為秦的前車之鑒。阿房宮中的無數(shù)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阿房宮中的無數(shù)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于秦”,珍寶“輸來其間”;那么,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tǒng)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么更好的結(jié)局嗎?寫到這里,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

42、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就不會亡。這才將筆鋒轉(zhuǎn)向“后人”主要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毙形闹链?,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成功地表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結(jié)句更有言盡意不盡的特點。師 大家思考一下,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議論有何作用?生 畫龍點睛。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卻不肯引以為鑒,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轍,就只能使“后人而復哀后人”、復“

43、笑”后人,這的確是可悲的,影射唐朝的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知識拓展一騎紅塵妃子笑清風明月夜半無人,長生殿前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爛,雖是淺語低訴花前月下,但天上的比翼鳥聽見了,地下的連理枝也知道了,于是,一段情愛成了千古絕唱。歷史輾轉(zhuǎn)了千年,那段情愛的絕唱隨風而逝了,人們卻真切地記住了以肥碩為美的楊玉環(huán)。美人,三千寵愛集于一生,衣袂飄動,暗影浮光,霓裳羽衣曲的旋律,淹沒歷史的鐘鼓。楊貴妃靠一身姿色贏得重寵,她的兄弟均贈高官,甚至遠房兄弟楊釗,原為市井無賴,因善計籌,玄宗與楊氏諸姐妹賭博,令楊釗計算賭賬,賜名國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職,操縱朝政。玄宗游幸華清池,以楊氏五家為扈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

44、,五家合隊,五彩繽紛。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生光,其奢侈無以復加。楊家一族,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玄宗還親為楊氏御撰和徹書家廟碑。真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一次,楊貴妃恃寵驕縱,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譴歸娘家。可是,貴妃出宮后,玄宗飲食不進,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回來。750年,貴妃偷了二十五郎的紫玉笛,獨吹自娛。事發(fā),以忤旨又被送出宮外。貴妃出宮后,剪下一綹青絲,托中使張韜光帶給玄宗,玄宗大駭,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張祜分王小管詩云:“金輿還幸無人見,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詩叩彈集卷五)就是詠此事的。楊貴妃知道玄宗沒有她便寢食不安,更為驕縱,楊家“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cè)目”。時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楊太真外傳)之謠。李肇說:“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證: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代帝王被幾顆“妃子笑”迷倒,那才是歷史的真正悲哀啊!漁陽的鼓點驚醒一夜春夢,馬嵬坡,早就為長恨歌填上了一個蒼涼的休止符。古藤老樹昏鴉,有幸與千載難逢的凄美拴到一處。天寶中年,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立過邊功,深得玄宗寵信,令楊氏姐妹與祿山結(jié)為兄妹,楊貴妃則認祿山為干兒子。祿山以入宮謁見干娘為名,竟明目張膽地調(diào)戲起楊貴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