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的56種作法_第1頁
七言絕句的56種作法_第2頁
七言絕句的56種作法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七言絕句的 56 種作法(一)并列式。如杜甫絕句兩個(gè)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此詩四句, 每句單獨(dú)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并掛,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yuǎn)、 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表(二)承接式。如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此詩首二句 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發(fā)出來;第四句 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發(fā)出來。四句詩兩兩并列,對應(yīng)承接,結(jié)構(gòu)嚴(yán)整,格調(diào) 清新,頗具民歌特色。(三)轉(zhuǎn)折式。如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

2、過萬重山。此詩首二句 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zhuǎn)寫猿聲, 墊一步作轉(zhuǎn)折, 然后收合。第三句轉(zhuǎn)折很妙, 使通首精神飛越。 r(四)因果式。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此詩第一與 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少婦因”不知愁” 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后悔” (教夫婿覓封侯 )。又因”上翠樓”而”見柳 色”,因果關(guān)連,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七言絕句 56 法(馮振心)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樂” ,“最合于詩人之陶寫” , “自唐迄今千數(shù)百年, 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邵祖平七絕詩論 )。于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

3、至元明清間,始多揚(yáng)扢商榷, 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tǒng)” (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素有“廣 西才子”之稱的馮振心先生( 1897年 1983年),名振,號“自然室主人” ,17歲學(xué) 詩,是我國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 出類拔萃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專家、 杰出的近代現(xiàn)代詩人, 有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等著作傳世。當(dāng)其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學(xué) 時(shí),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 “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 干類,先博舉其例,而后綜籀其法” ,授于門生,周振甫、馮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絕句 作法舉隅一書 1936年由世界書局出版, 1985年 3月北京市中國書店據(jù)以影印。 19

4、86 年齊魯書社將其與詩詞雜話、七言律髓并為詩詞作法舉隅 出版,新增詩例 117 首,而 56 種作法之分類未變?!捌哐越^句作法舉隅 精選了唐至清代七言絕句佳作 1381 首,按類比法分成 56 類,在每類末精當(dāng)扼要地指出其藝術(shù)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奧妙之處, 無論是初學(xué)者還是研究者,凡讀之,都足以發(fā)人深省”法(黨玉敏馮振傳略 ),周振甫并專門著文引介( 七言絕句作法舉隅 小引)。筆 者偶然在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網(wǎng)得讀該書,深以為然,乃變其歸納法之著述體例為演繹法之 奧秘指引,先揭示馮先生所歸納提煉之具體作法,后輔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詩例,以貢獻(xiàn) 于諸位詩友。第 1 法:四句旋轉(zhuǎn)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

5、句相復(fù)者,而句首并多用 “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zhuǎn)捩關(guān)鍵,全在 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yīng)極緊,蓋四句一氣轉(zhuǎn)下者也。如唐賈 島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 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 夜雨時(shí)”?!胺步^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zhuǎn)捩關(guān)鍵,全在 第三句也”。這句話可以視作馮先生所歸納提煉的七言絕句具體作法的總綱。以下諸種 作法,絕大多數(shù)都關(guān)涉到第三句,幸讀者識焉。第 2 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fù)之字,而與前

6、一法稍異。如 宋王安石游鐘山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閑。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 山自閑”;明僧德祥愛閑 :“一生心事只求閑,求得閑來鬢已斑。更欲破除閑耳目, 要聽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絕 (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游。 卻羨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無愁” 。第 3 法:第三、四兩句,轱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fù),而又 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如宋李遘絕句 :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 回雁峰:“回雁峰頭望帝京,寒云黯黯不勝情。賈生已道長沙遠(yuǎn),今過長沙又幾程” 。 歐

7、陽永叔詞云:“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亦此句法。第 4 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fù)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如唐李益 度破訥沙:“眼見風(fēng)來沙旋轉(zhuǎn), 經(jīng)年不省草生時(shí)。 莫言塞外無春到, 總有春來何處知”; 明黃榮牡牛圖 :“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 食?!薄5?5 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 、“去年”等字, 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fù)之字,以見呼應(yīng)。如 宋楊萬里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 :“去歲中秋正病余,愛他明月強(qiáng)支吾。今年老矣 差無病,后夜中秋有月無”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

8、春盡在宜春,醉送東風(fēng)淚 滿巾。今日春歸倍惆悵,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 6 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 、“昨日” 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 、“今朝”等字,惟不以復(fù)字作呼應(yīng),斯與前法差異耳。如 宋皺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謫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縑玩標(biāo)格,宛然風(fēng) 外數(shù)枝斜”;宋朱熹 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 滿江風(fēng)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 依舊青山綠樹多”。第 7 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 、“如今” 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 、“去歲”等字,然其實(shí)指往日之意,固隱含于其中也。如 唐杜甫解悶:“一辭故國十經(jīng)秋,每見

9、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 州”;明袁凱揚(yáng)州逢李十二衍 :“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如今白發(fā)知多 少,風(fēng)雨揚(yáng)州共被眠” 。第 8 法:第三句用“只今” 、“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如唐李白蘇臺 懷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明 王廷相蕪城歌:“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只今惟有湖邊柳,猶對春風(fēng)學(xué) 舞腰”。第 9 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 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明楊慎贈(zèng)宋文百戶石

10、崗舍人 :“七 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guān)。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bào)衰翁二月還” 。第 10 法:第三句用“借問” 、“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 “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如唐高適塞上聞笛 :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fēng)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明汪本舟 中有成:“故鄉(xiāng)南望渺無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fēng)處看楊花” 。第 11 法:第三句亦用“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 、“幾”、“何”、“誰” 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 :“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fēng) 雨

11、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shí)還下杜陵無” ;宋蘇軾又和景文韻 :“牡丹松檜一時(shí) 栽,付與春風(fēng)自在開。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第 12 法: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 、“誰”、“幾”、“安”、“那”等字作起, 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 :“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 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如明陸容題畫 :“林 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第 13 法: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 、“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 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處,

12、 天涯一望斷人腸”;明鐘順清夜聞笛 :“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誰 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第 14 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 李商隱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云漿未飲結(jié)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 層”;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 :“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 何獨(dú)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guī)” 。第 15 法:但以第四句作詰問語, 故“如何” 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項(xiàng)安世夜 雨:“夜窗疏雨不堪聽,獨(dú)坐寒齋萬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聲” ;清何 紹基無園種菜:“五更風(fēng)露有精神,浩蕩天恩處處勻。菜色青蔥真可愛,

13、如何比擬到饑民”第 16 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無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 中變態(tài)奇,風(fēng)來江上浪漪漪。何如風(fēng)定云開后,秋水長天一色時(shí)” ;明王世貞題溪山 深隱圖:“古木寒流一兩家,柴門晝掩待歸鴉。何如只向人間住,與客攜壺踏落花” 。第 17 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 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xì)w :“楊柳青青杏發(fā) 花,年光誤客轉(zhuǎn)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gè)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聲,牙音。若邪:溪水名, 在越州會(huì)稽縣, 今浙江紹興城東北);明劉鉉題沈孟淵所藏王叔明竹 : “煙雨苕溪憶舊游,畫圖遺墨見風(fēng)

14、流。不知黃鶴飛歸后,又是山中幾度秋。 ”。第 18 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 故其下必用“誰”、“何”、 “多少”等字。如唐賀知章柳枝詞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xì)葉 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金黨懷英立春 :“水結(jié)東溪凍未漪,風(fēng)凌枯木怒猶威。 不知春力來多少,便有青蠅負(fù)暖飛” 。第 19 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詰問語,故其下不用“誰” 、 “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勛,不知 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云” ;清孫原湘蕉窗聽雨圖呂生乞題 :“滴盡殘窗碎雨聲, 破人秋夢到天明。不知一夜詩情好,轉(zhuǎn)在

15、瀟瀟葉上生” 。第 20 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詰問語,故其下無“誰” 、 “何”、“多少” 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 “猶”、“還”、“又”等字以呼應(yīng)之。 如唐杜牧泊 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明 田僧題福教寺詩:“殘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煙籠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風(fēng)還戀 舊巢泥”。第 21 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后必綴以“何” “誰”、“無”、“幾”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宋邵雍天津感事 :“陽烏西區(qū)水東流,今古推 移幾度秋。

16、四面遠(yuǎn)山長歛黛,不知終日為誰愁” 。第 22 法: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無”、“幾”等字。如唐李商隱夕陽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 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準(zhǔn)蝴蝶詞 :“萬花谷里逐芳塵,自愛翩躚粉 澤新。多少繁華任意戀,不知只是夢中身” 。第 23 法: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 、“幾”、“何”、“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賀南園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 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gè)書生萬戶侯” (若個(gè):誰,那個(gè));唐張繼與賈島 閑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fēng)暖不生塵。城中車馬應(yīng)無數(shù),能解閑行有幾人

17、” 。第 24 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 、“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yù)言 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 :“云腳才行又復(fù)開,一聲隱隱只空雷。家僮忽報(bào) 溪流漲,知是前村落雨來” ;宋晁沖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轉(zhuǎn)疏,獨(dú)騎瘦馬取長途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第 25 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 、“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 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如宋陸游看梅歸,馬上戲作 :“江路疏籬已過清,月中霜冷 若為情。不如折向金壺貯,畫燭銀燈看到明” ;金劉昂吊李仲坦 :“文章巧與世相違, 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綠如衣” 。第 26 法:亦于第三句用

18、“不及” 、“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 ,特此二 字不用在第三句首, 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 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奉 帚平明金殿開, 且將團(tuán)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邵陽日影來”;宋陸游雜感: “故舊書來問死生,時(shí)聞剝啄叩柴荊。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第 27 法: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 、“不似”、“不如”、“不比”、 “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贈(zèng)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 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明解縉赴廣西別甥彭雪路 :“多情為我 謝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陽。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

19、第 28 法:只第四句前后自為比較,故“不似” 、“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 中。如明張羽題陶處士象 :“五兒長大翟卿賢,彭澤歸來只醉眠?;h下黃花門外柳, 風(fēng)光不似義熙前” ;明龔詡與王忠孟登玉峰共飲春風(fēng)亭 :“山水千重復(fù)萬重,少年相 別老相逢。春風(fēng)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濃” 。第 29 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張祜聽箏 :“十指纖纖玉筍 紅,雁行輕遏翠弦中。 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風(fēng)” ;宋楊萬里龍山送客:“念 念還鄉(xiāng)未得還,偶因送客到龍山。分明認(rèn)得西歸路,又是回車卻入關(guān)” 。第 30 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 :“真成薄 命久尋思,夢見君

20、王覺后疑?;鹫瘴鲗m知夜飲,分明復(fù)道奉恩時(shí)” ;明童承敘宮詞 : “三三兩兩不知愁,結(jié)束羅裙學(xué)打球。傍晚忽聞仙樂近,分明只在殿東頭” 。第 31 法: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觀游魚 :“繞池閑步 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明劉績聽胡琴:“胡 弦輕軋語星星,破入甘州便淚零。一種尊前沈醉客,解聽爭似不曾聽” 。第 32 法:“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如明夏寅春夜曲 :“寶鴨煙消 幾縷香,月移花影過長廊。春情一種無聊賴,自起燒燈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錢太史 泛舟座有女郎湘煙戲題 :“酒綠燈青夜語中,家鄉(xiāng)同隔海云東。傷心一種天涯客,卿是 飛花我斷

21、蓬”。第 33 法:第三句用表 “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 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 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如宋歐陽修過中渡 :“得歸還自欲淹留,中渡橋邊 柳拂頭。記得來時(shí)橋上過,斷冰殘雪滿河流” ;明歸有光初發(fā)白河:“胡風(fēng)刮地起黃 沙,三月長安不見花。卻憶故鄉(xiāng)風(fēng)景好,櫻桃初熟正還家” 。第 34 法:第三句用“莫怪” 、“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 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賈島贈(zèng)人斑竹拄杖 :“揀得林中最細(xì)枝,結(jié)根石上長身遲。莫 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shí)” ;李

22、商隱宮詞:“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 愁。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fēng)只在殿西頭” 。明王恭春雁:“春風(fēng)一夜到衡陽,楚水燕 山萬里長。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xiāng)” 。第 35 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 如唐鄭谷席上贈(zèng)歌者 :“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 春風(fēng)唱鷓鴣”;明王儒卿寄吳郎 :“舊事巫山一夢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 萍草,莫怪楊花易逐風(fēng)” 。第 36 法: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題城樓 :“鳴 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 ;宋陸游杭頭 晚興:“山色蒼寒野色

23、溫,下程初閉驛亭門。不須更把澆愁酒,行盡天涯慣斷魂” 。第 37 法: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其 所問、所道之語也。如唐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閨意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 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shí)無” ;元宋元討柴:“海樹年深成大材,一時(shí) 斧伐作薪來。山人指點(diǎn)長松說,盡是劉郎去后栽” 。第 38 法:“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 亦所說之事也。如唐張祜退宮人 :“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 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 ;清朱鳳翔村外閑吟 :“荷鋤時(shí)趁月明歸,稚子依依候竹扉 競說田家風(fēng)味美,稻

24、花落后鯉魚肥” 。第 39 法:第三句末結(jié)以“無一事”或“無個(gè)事” 、“無他事”、“無別事”、“閑無 事”、“渾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蘇軾春日 :“鳴鳩 乳燕寂無聲,日射西窗潑眼明。午醉醒來無一事,只將春睡賞春晴” ;元高明題青山 白云圖:“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綠樹最分明。茅廬早起無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 40 法: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 唐李商隱為有:“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閨婿,辜負(fù)香裘事 早朝”;宋張?jiān)佊暌梗骸昂熌皇捠捴裨荷?,客懷孤寂伴燈吟。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 思鄉(xiāng)萬里心”。第 41 法:第三句

25、三四兩字用“最是”或“只有” 、“惟有”,而第四句則或用“依 舊”、“猶還”等字以呼應(yīng)之。如唐韋莊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宋張泌寄人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 欄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第 42 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如唐韓愈初春 :“天街 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清孫原湘畫梅: “新年無客到山家,雨灑幽窗鼎沸茶。最是稱心清絕事,對梅花恰畫梅花” 。第 43 法: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字、總”字,而第四句則或用“只”字、“終”字、“亦”字、“也”字、

26、“猶”字、“又”字等以呼應(yīng)之。如唐司空曙江村 即事:“罷釣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fēng)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李 商隱代贈(zèng):“東南日出照高樓, 樓上離人唱石州。 總把春山掃眉黛, 不知供得幾多愁”; 宋郭震老卒:“老來弓箭喜離身,說著沙場更愴神。任使將軍全得勝,歸時(shí)須少去時(shí) 人”。第 44 法:“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楊凌明妃曲 :“漢國明妃去不 還,馬馱弦管向陰山。匣中縱有菱花鏡,羞向單于照舊顏” ;明趙師秀采藥徑 :“十 載仙家采藥心,春風(fēng)才過得幽尋。如今縱有相逢處,不是桃花是綠蔭” 。第 45 法:“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維少年行 :“出身仕漢羽林郎, 初隨驃騎

27、戰(zhàn)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高蟾春:“明月斷云青藹 藹,平蕪歸思綠迢迢。人生莫遣頭如雪,縱得東風(fēng)也不消” 。第 46 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申明其相 似之點(diǎn)也。如唐王維送沈子:“楊柳渡頭行客稀, 罟師蕩漿向臨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歸” ;明謝榛怨歌行 :“長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別調(diào)為誰凄。君心無定 如明月,才繞樓東復(fù)轉(zhuǎn)西” 。第 47 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獨(dú)有” 、“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 則或用“年年”、“時(shí)時(shí)”、“猶還”等字以呼應(yīng)之。如唐杜牧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jié)名 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 年年

28、因雨上金鋪”;明皇甫濂楊柳枝:“韶 華回首悵離宮,梁苑隋堤荒草中。獨(dú)有江邊楊柳色,垂垂還是怨秋風(fēng)” 。第 48 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城 外春風(fēng)吹酒旗, 行人揮袂日西時(shí)。 長安陌上無窮樹, 惟有垂楊管別離”;宋陸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shí)” 。第 49 法: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宮燕 :“燕語如 傷舊國春,宮花欲落旋成塵。自從一閉風(fēng)光后,幾度飛來不見人” ;賈島馬嵬:“長 川幾處樹青青,孤驛危樓對翠屏。一自上皇惆悵后,至今來往馬蹄腥” 。第 50 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29、如唐韋莊鄜州寒食 :“滿街楊柳綠 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dòng),女郎撩亂送秋千” ;明王時(shí)保 湖口縣:“青 山一簇幾人家,簾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來泊處,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 51 法: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 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 宋蘇軾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風(fēng),清香不盡思何窮。若為化作龜千歲,巢向田田亂 葉中”。第 52 法:第三句以“等閑”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 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等閑飛鞚秋原上,獨(dú)向寒云試射聲” ;宋俞桂江頭 :“漁浦 山邊白鷺飛,西興渡口夕陽微。等閑更上層樓望,貪看江潮不肯歸” 。第 53 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