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學科學課程標準_第1頁
2014小學科學課程標準_第2頁
2014小學科學課程標準_第3頁
2014小學科學課程標準_第4頁
2014小學科學課程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16年級)課程標準修訂稿(2014年2月19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項目工作組第一部分 前 言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科學發(fā)現與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涌現,正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繁榮,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茖W技術正深刻改變著社會,而社會的發(fā)展又對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茖W技術不僅是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是當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茖W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2、在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生活方式轉變和思維方式變革的同時,對每一位當代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對于公民改善生活質量,增強參與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小學生基礎性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的責任。一、課程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茖W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早

3、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是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了解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運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以及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科學與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在活動與實踐中學習科學,既符合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顒有员憩F在小學科學

4、課程把探究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探究中的具體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學能力,發(fā)展科學態(tài)度。實踐性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嘗試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從學生的生活與周邊自然現象出發(fā),統(tǒng)籌設計,整體規(guī)劃,強調多個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體性和科學各領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維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注重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的結合、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

5、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學科學課程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課程相互滲透,科學學習能豐富其他學科的內容,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影響科學學習。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而且也為初中理科課程學習打下基礎。二、課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體學生小學科學課程致力于實現小學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小學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每位學生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qū)、民族、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性別、個性等個體條件的不同,小學科學課程都應為全體學生提供適合的、公平的學習和

6、發(fā)展機會。2倡導探究式學習科學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證據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是科學探究的主要特點。小學科學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組織和支持下,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以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的學習方式。小學科學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機會,強調做中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

7、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突出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對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要創(chuàng)設一種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究活動。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學校、社區(qū)等各種資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8、,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要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與反思,使學生逐漸學會調節(jié)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三、課程設計思路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反映國際科學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顧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小學科學學科周期比較長,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guī)律,本標準把小學六年學習時間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總目標,具體分解成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科學、技術、社會與

9、環(huán)境四個方面。每個方面的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小學科學課程內容以學生能夠感知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學中一些比較直觀、學生有興趣參與學習的重要內容為載體,把重心放在培養(yǎng)小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與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上。本標準在物質科學領域選擇了6個主要概念,生命科學領域選擇了6個主要概念,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選擇了3個主要概念,技術與工程領域選擇了3個主要概念,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構成了全部學習內容,并將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內容融入其中。這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個學習內容,在課程內容部分將其按三個學段進行安排。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

10、活動。因此,課程內容部分還針對每個主要概念設計了活動建議,供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參考。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小學科學的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應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基本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人合作、關愛生命與自然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的關系,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分別從“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

11、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四個方面闡述具體目標。一、科學知識目標(一)總目標1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2了解生物體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物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huán)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4了解技術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技術是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程。(二)學段目標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4個領域描述科學知識的學段目標。領域

12、科學知識學段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物質科學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和身邊材料的基本性能;觀察物體的運動,知道常見的力。測量、描述物體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體的運動,認識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變化;了解力的作用與物體運動的變化;知道不同能量的轉換。生命科學認識周邊常見的動物和植物,能簡單描述其外部基本特征。初步了解植物體和動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知道植物體的生命周期;能根據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初步了解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地

13、球與宇宙科學描述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了解各種天氣現象。知道太陽、地球、月球的基本特征,描述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了解地球具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巖石等圈層。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技術與工程認識身邊的常見材料,知道簡單工具的作用與使用,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知道設計包括一系列步驟,完成一項工程設計需要分工與合作,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任何設計都受到一定的條件制約。了解技術是人類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據科學原理設計和制造物品、解決技術應用的難題,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動;了解科學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程。二、科學探究目標(一)總

14、目標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科學家通過多種方法尋找證據、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解決問題,并通過評價與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識的過程。2理解科學探究需要圍繞已提出和聚焦的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獲取證據,經過推理得出結論,并通過有效表達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與想法。能應用科學探究方法解決比較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3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發(fā)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運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4了解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fā)展。5理解探究不

15、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huán)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應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動。(二)學段目標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收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遷移應用、反思評價這9個要素描述科學探究的學段目標。要素科學探究學段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科學問題。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能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適合自己探究的科學問題。作出假設在教師指導下,能依據已有的經驗,對問題作出簡單的假設。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

16、件發(fā)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能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制訂計劃在教師指導下,能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在教師引導下,能制訂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思想。能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針對假設設計合理的探究方案,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 收集證據在教師指導下,能按照一定的順序、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現象。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或者通過查資料、調查等方式收集信息。能夠通過觀察、實驗、查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掌握

17、順序觀察、對比觀察和分步觀察的方法。處理信息在教師指導下,能借助簡單的圖形、文字和表格,記錄、描述并整理信息。能用科學詞匯、圖示符號、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能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得出結論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分析、比較與分類等方法,得出結論。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能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表達交流在教師指導下,能如實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能采用科學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方式

18、,呈現探究的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探究報告。遷移應用在教師指導下,具有將科學探究中學到的知識與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學習領域和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在教師引導下,能將學到的知識與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學習領域和日常生活中,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具體情境中,能比較靈活地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學習領域和日常生活中,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反思評價具有對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評價與改進的意識。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及時調整,并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完善探究報告。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一)總目標1對自然現象

19、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參加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活動,并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任務。2具有基于證據和推理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意識;樂于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想法,不迷信權威;實事求是,勇于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3在科學學習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chuàng)新。4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5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二)學段目標從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chuàng)新,合作、分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5個維度描述科學態(tài)度的學段目標。維度科學態(tài)度學段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探究

20、興趣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植物和物質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自然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fā)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體會到運用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的樂趣。能對有興趣的自然現象制訂可實施的探究方案,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能如實講述事實,當發(fā)現事實與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yǎng)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改變自己的觀點。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當多人觀察、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再

21、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追求創(chuàng)新在教師指導下,能圍繞一個主題作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事物。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chuàng)新樂趣。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多種方法、利用多種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分享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兩人合作探究學習。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長周期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貢獻自己的想法和力量。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

22、,形成集體的觀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會到身邊動植物的可愛和美麗,熱愛生命,保護身邊的動植物;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熱愛自然,認識到人類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就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改善自然環(huán)境,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系;自覺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認識到人類可以利用科技改善生活,但不能過分地向自然界索取,關注節(jié)約資源。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一)總目標1能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系;識別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動力;了解

23、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與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3了解在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中,需要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方面的責任。(二)學段目標關系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學段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了解并意識到人們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中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了解人們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huán)境不斷得到改善。了解人類的關注是影響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了解人類的好

24、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動力,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fā)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會產生垃圾,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huán)境的破壞,形成參與環(huán)境保護活動的意識。了解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活動會對環(huán)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反映了人類活動的主要領域。從這四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概念,學習這些內容,可以為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內容共包括四個領域18個主要概念,其中,物質科學領域有6個,生命科學領域

25、的有6個,地球與宇宙領域有3個,技術與工程領域有3個。一、物質科學領域人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物質,感受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所發(fā)生的、豐富多彩的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物質世界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都有著內在的規(guī)律性。物質科學就是研究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本領域內容的學習將有助于增強學生探究物質世界奧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的觀點,使他們感受到物質科學對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幫助他們初步養(yǎng)成樂于觀察、注重事實、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

26、的單一物質;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5力作用于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6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本領域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圖如下:知識結構圖中涉及的學習內容,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具體的要求和學習目標,如下表所示。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1.1 物體具有重量、體積等特征。l 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特征,如輕重、厚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氣味、軟硬等。l 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物體的常見特征,如長度、重量、體積、溫度等,并使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l 對物體進行簡單

27、分類,說出分類依據。1.2 材料具有導電、導熱等性能。l 描述某些材料的性能,如磁性、透明程度等,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l 描述常用材料的性能,如漂浮能力、導電性、導熱性等,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1.3 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l 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般會保持水平;氣體有確定的質量,但沒有確定的形狀和體積。1.4 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l 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分離兩種混合物質,如分離沙和糖,鐵屑和木屑等。1.5 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l 知道有些物體的形狀或大小

28、發(fā)生了變化,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撕成小片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l 知道有些物體發(fā)生了變化,如燒掉的紙、生銹的鐵等,構成物體的物質也發(fā)生了改變?!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質的存在狀態(tài),通過實驗學習簡單測量工具的使用和一些量的特征的測量和記錄方法,能依據性能對物體或材料進行簡單地分類。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搜集身邊常見的物體,如石塊、鐵釘、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觀察和描述它們的特征,嘗試從顏色、輕重、軟硬等方面對它們進行分類。(學習內容1.1)(2)說一說你家中都有哪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積木和塑料吸

29、管等,比較一下它們的透明程度,談一談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學習內容1.2)(3)觀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體,嘗試歸納總結出它們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都可以傾倒,具有流動性;有固定的質量和體積;形狀可以改變等。(學習內容1.3)(4)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些變化,如易拉罐被壓扁了,水結冰了,鉛筆尖折了。嘗試分析一下這些變化的特征,如水結冰是水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由液態(tài)變成了固態(tài),無論是液態(tài)的水還是固態(tài)的冰都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因此,這種變化屬于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學習內容1.5)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

30、高)2.1 水在自然狀態(tài)下有三種存在狀態(tài)。l 知道冰、水和水蒸氣在形狀、質量和體積等方面的區(qū)別。l 觀察并描述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時,水會沸騰或結冰。l 知道冰、水和水蒸氣雖然狀態(tài)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l 觀察冰融化和水結冰的過程,知道溫度是影響這些過程的主要因素。l 列舉日常生活中水的蒸發(fā)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如曬衣服、霧、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溫度等影響這些過程的主要因素。2.2 有些物質在水里能夠溶解;而有些物質在水里則很難溶解。l 知道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里,如食鹽和白糖等;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l 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

31、解情況。l 通過實驗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認識水的三種狀態(tài),通過簡單的實驗活動觀察常見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探究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取一個燒杯,向其中加入一些冰塊,用溫度計測量并記錄冰塊的溫度;讓冰塊自行融化,觀察冰塊的融化過程,并每隔1 min測量并記錄溫度;當冰塊完全融化成水時,觀察并記錄溫度計的讀數。(學習內容2.1)(2)取相同的食鹽兩份,同時倒入兩個盛有30 mL水的燒杯中,用攪拌棒攪拌其中一個燒杯,觀察兩個燒杯中食鹽的溶解快慢;取相同的食鹽兩份,同時倒入兩個

32、盛有30 mL冷水和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兩個燒杯中食鹽的溶解快慢。(學習內容2.2)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3.1 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形狀隨容器而變,沒有固定的體積。l 觀察并描述空氣的特征,如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l 知道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空氣總會充滿各處。3.2 氮氣和氧氣是組成空氣的主要成分。l 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3.3 空氣的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l 通過觀察,描述熱空氣上升的現象。l 知道空氣的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l 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形成風的一些方法。l 設計簡單實驗

33、證明風具有使物體運動的能力?!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認識空氣的特征和熱、冷空氣的流動現象,通過簡單的實驗活動證實空氣的存在,通過查閱的方法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通過小組討論列舉風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與危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 取一個塑料杯,在杯底緊塞一團紙,將其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觀察紙是否會被浸濕,通過該實驗可以證明空氣占有空間;將兩只充有空氣的氣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們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氣球,觀察小棍是否平衡,通過該實驗可以證明空氣是有質量的。(學習內容3.1)(2)取兩個一樣大小的玻璃瓶,分別放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水盆中,在熱瓶中放入點燃的香,待

34、瓶內充滿煙后,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將瓶子蓋好,將冷瓶倒扣在有煙的熱瓶上,抽掉玻璃片,通過觀察煙,了解空氣的流動;重復前面的操作,只是將冷瓶和熱瓶的上下位置對調,通過觀察煙,了解空氣是如何流動的。(學習內容3.3)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4.1 可以用某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該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l 使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遠近等名詞描述物體所處位置和方向。l 知道測量距離和時間的常用方法。l 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l 知道可以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4.2

35、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l 描述并區(qū)別物體運動的快慢。l 說明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理由,知道用速度的大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4.3 物體的機械運動有不同的形式。l 列舉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運動情況,如直線運動、圓周運動。l 比較不同的運動,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運動是物體的基本特征,運動具有多種方式,可用速度描述運動和比較其快慢。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用線繩、直尺等工具測量物體的位置,學習長度的表示方法。(學習內容4.1)(2)嘗試乘坐自行車、公共汽車、輪船、火車、

36、飛機等,體驗和比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嘗試說明判斷運動速度快慢的依據。(學習內容4.2)(3)嘗試讓各種物體運動起來,觀察物體前進、后退、轉彎、旋轉、滾動、振動、繞圈等各種不同的運動形式,描述其特點,用圖、文字等方式描述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與過程。(學習內容4.3)5力作用于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體上;有的力可以通過看不見的物質施加在物體上。l 描述磁力可以間隔一段距離對物體產生作用。l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彈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l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施加引力。5.2

37、 物體運動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關。l 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不同大小的推力或拉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各種常見的力,了解力對物體運動的改變。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觀察磁鐵吸引回形針,了解磁力可以隔著一段距離產生作用。(學習內容5.1)(2)通過實驗觀察常見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彈力、浮力和重力,了解這些力對物體的作用,以及對物體體積和形狀的改變,如彎曲拉伸。(學習內容5.1)(3)嘗試用推、拉的方式讓物體啟動、加速、減速或停止,嘗試改變力的大小或方向,觀察力改變以后物體運動的變化。(學習內容5.2

38、)6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6.1 聲音由物體振動而產生,通過物質傳播,聲攜帶能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6.1.1 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l 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沿各個方向傳播。6.1.2 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l 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6.1.3 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l 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fā)生改變。【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索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聲音的高低與強弱,了解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39、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將發(fā)聲體放入水中,了解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輕輕敲擊課桌、樓梯扶手、墻面等,將耳朵貼在遠離敲擊點的地方,傾聽聲音,了解聲音可以在物體中沿各個方向傳播。(學習內容6.1.1)(2)嘗試讓各種物體發(fā)出聲音,感知聲音高低和強弱的變化。觀察物體發(fā)出聲音時伴隨著物體的振動,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學習內容6.1.2、6.1.3)(3)設計實驗,嘗試用弦線、皮筋、直尺等產生不同高低和強弱的聲音。(學習內容6.1.3)6.2 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質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6.2.1 有的光直接來自發(fā)

40、光的物體;有的光來自反射光的物體。l 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如太陽光、燈光;或來自物體反射的光,如月光。l 知道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6.2.2 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fā)生反射,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會形成陰影。l 概述當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l 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是陰影形成的原因。l 知道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fā)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fā)生變化。6.2.3 太陽光包含有不同顏色的光。l 描述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彩色光帶,知道太陽光中包含有不同顏色的光?!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

41、光源、光的傳播、人眼看到物體的條件以及光的反射現象。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光源,如太陽、燈等;嘗試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觀察物體,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學習內容6.2.1)(2)觀察影子、制造影子,設法改變影子的形狀、大小和方向,認識形成影子的條件。(學習內容6.2.2)(3)觀察光的行進,以及光在射到鏡子表面后傳播方向的變化,了解光的直線傳播與反射。(學習內容6.2.2)(4)觀察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投射到墻上的彩色光帶,了解太陽光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學習內容6.2.3)6.3 熱可以改變物質的狀態(tài),以不同方式傳遞,熱是人們常用的一種能量形式學習內容學

42、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6.3.1 用溫度來表示物體冷熱的程度,攝氏度是溫度的一種單位。l 描述測量物體或空氣溫度的方法;知道國際上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標準單位來表示冷熱的程度。6.3.2 加熱或冷卻時物體的體積會發(fā)生變化;加熱和冷卻也可以改變某些物質的狀態(tài)。l 描述一般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知道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l 描述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發(fā)生的狀態(tài)變化,如水結冰、冰融化、水蒸發(fā)和水蒸氣凝結。6.3.3 熱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通常熱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l 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熱量傳遞的現象,知道通常熱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l 舉例說明影

43、響熱傳遞的主要因素,列舉它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開展對熱現象的探索,了解熱的表征、熱的傳遞、熱對物體狀態(tài)的影響等。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測量水的溫度,以及室內、室外的溫度,學習正確使用溫度計;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溫度,如氣溫、人體的溫度、水結冰的溫度等,了解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單位。(學習內容6.3.1)(2)將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觀察其變化;結合水的三態(tài)變化(如雨、雪、露、霜等的形成)以及熱脹冷縮現象,感知加熱和冷卻可以對物體的形狀和狀態(tài)產生影響。(學習內容6.3.2)(3)觀察放在熱水中的金屬勺、測量包裹在毛衣中的冰塊

44、的溫度變化等,了解熱在物體與環(huán)境、物體間傳遞的方式,認識到熱量通常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學習內容6.3.3)(4)將鐵棒、塑料棒、木棒、鋁棒等放入熱水中,觀察熱的傳遞現象,了解物質的導熱性;觀察熱水瓶的結構,了解熱水瓶保溫的方法,了解影響熱傳遞的各種因素。(學習內容6.3.3)6.4 電可以在特定物質中流動,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源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6.4.1 電路是包括電源在內的閉合回路,電路的通斷可以被控制。l 說出電源、導線、用電器和開關是構成電路的必要元件,說明形成電路的條件;解釋切斷閉合回路是控制電路的一種方法。6.4.2

45、有的材料可以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l 知道有些材料是導體,可以導電;有些材料是絕緣體,極不易導電。6.4.3 攜帶能量大的電會對人體產生傷害。l 知道雷電、高壓電、交流電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列舉安全用電的常識?!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調查,開展對電現象的探索,了解電路的基本構成。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用小燈泡、導線和電池連接成簡單電路,嘗試讓小燈泡亮起來,了解電路形成的條件。(學習內容6.4.1)(2)觀察常用的各種開關,了解控制電路的方法,用回形針制作簡易開關。(學習內容6.4.1)(3)將木條、金屬、橡皮、硬幣等接入電路,觀察燈泡是否被點亮,了解物

46、體的導電性能。(學習內容6.4.2)(4)調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種電現象,了解雷電、高壓電、交流電等都攜帶很大的能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制作安全用電的小報。(學習內容6.4.3)6.5 磁鐵有磁性,可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磁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6.5.1 磁鐵能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l 列舉生活中常用的不同類型的磁鐵。l 描述磁鐵可以對鐵、鎳等材料產生作用。l 知道指南針中的小磁針是磁鐵,可以用來指示南北。6.5.2 磁鐵總同時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磁極,相同的磁極相斥,不同的磁極相吸。l 說出磁鐵總同時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磁極。l 知道相同的磁極相斥,不

47、同的磁極相吸?!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探索,了解磁鐵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觀察各種類型的磁鐵,嘗試發(fā)現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學習內容6.5.1)(2)觀察指南針的結構,學會正確使用指南針,了解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學習內容6.5.1)(3)觀察兩個磁鐵放在一起時發(fā)生的現象,探索磁極的相互作用。(學習內容6.5.2)6.6 自然界有多種形式的能量轉換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6.6.1 自然界中存在多種能量形式。l 知道聲、光、熱、電、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l 說出運動物體碰撞時發(fā)生的現象,知道

48、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6.6.2 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為另一種形式。l 調查和說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設備或現象中存在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與其他能量之間的轉換。【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種形式,以及如何實現能量的轉換。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嘗試打擊、碰撞,觀察發(fā)生的現象,了解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需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guī)則。(學習內容6.6.1)(2)觀察開啟的電燈、電爐,了解電能轉換為光能和熱能的過程;調查麥克風(話筒)、電話的工作原理,了解聲能轉換為電能,再轉換為聲能的過程。(學習內容6.6.2)(3)用

49、電池、鐵棒、導線制作一個電磁鐵,觀察電磁鐵產生磁力的現象。(學習內容6.6.2)二、生命科學領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動物和植物等多種生物類群,他們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條件,例如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溫度、水和空間等,在此基礎上生物個體能夠生長、發(fā)育和繁殖后代,從而使這些生物類群得以延續(xù)。植物能夠制造營養(yǎng)物質,可供自身利用;而動物和人則不能制造營養(yǎng)物質,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它們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本領域內容的學習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了解和認識自然界的興趣,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

50、物的情感。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8植物能適應環(huán)境,制造和獲取養(yǎng)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9動物能適應環(huán)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yǎng)分來維持生存;10人體由多個系統(tǒng)組成,共同實現生存需要;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本領域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圖如下:知識結構圖中涉及的學習內容,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具體的要求和學習目標,如下表所示。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7.1 生物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l 描述生物的特征。l

51、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特點。7.2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動物也存在個體差異。l 說出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l 說出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l 能根據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l 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共同特征。l 列舉我國的幾種珍稀動物。7.3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植物也存在個體差異。l 說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l 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l 對常見植物進行簡單分類。l 列舉當地的植物資源,尤其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植物。7.4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l 說

52、出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對動物和植物的觀察,學習觀察和簡單歸類的方法,初步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了解我國特有的動植物資源,意識到動植物與人類關系密切,保護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5、6年級的學生通過顯微鏡從微觀上觀察到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參觀動物園或養(yǎng)殖場,觀看各種媒體資料,利用動物圖片進行分類。討論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開展保護動物的宣傳活動。(學習內容7.2)(2)在校園和社區(qū)中觀察常見的樹木,為校園或社區(qū)樹木掛標牌;查閱本市的市花或市樹的有關資料。(學習內容7.3)(3)調查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

53、觀賞植物和珍稀植物;調查當地近年來新出現的食用植物品種。(學習內容7.3)(4)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觀察各種動植物細胞圖片等。(學習內容7.4)8植物能適應環(huán)境,制造和獲取養(yǎng)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8.1 植物具有獲取和制造養(yǎng)分的結構。l 說出植物需要水和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l 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組成,這些部分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相應功能。l 說出綠色植物可以吸收陽光和水分,并在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yǎng)分。8.2 植物的一生會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外部形態(tài)結構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l 說出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

54、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8.3 植物能夠適應其所在的環(huán)境。l 舉例說出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維持植物生存所起到的作用。8.4 植物可以對環(huán)境的刺激產生反應。l 舉例說出植物對環(huán)境刺激可以產生反應?!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栽種盆栽植物等活動對植物進行觀察和記錄,初步認識植物體生命過程中所需的養(yǎng)分及其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變化;通過資料搜集和討論等途徑,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體雖然在外部形態(tài)上不同以使其適應所在環(huán)境,但它們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維持生命活動的相應結構。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親手栽種盆栽植物的種子

55、,觀察和記錄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結果的過程。(學習內容8.2)(2)利用圖片等資料,對比沙漠中、鹽堿地上以及海底的植物在外部形態(tài)上的異同。(學習內容8.3)(3)觀察向日葵、含羞草或豬籠草等植物對刺激產生的反應。(學習內容8.4)9動物能適應環(huán)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yǎng)分來維持生存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低)34年級(中)56年級(高)9.1 動物通過不同的器官與環(huán)境接觸。l 舉例說出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與環(huán)境接觸。l 舉例說出動物通過皮膚、四肢、翼、鰭、鰓等與環(huán)境接觸。9.2 動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統(tǒng),以維持生命。l 說出某種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部分及其功能。l 說出某種脊椎動物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部分及其功能。9.3 動物能夠適應季節(jié)的變化。l 舉例說出動物適應季節(jié)變化的方式;說出這些變化對維持動物生存的作用。9.4 動物的行為能夠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l 舉例說出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huán)境變化時的行為?!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