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叢子》與《尚書大傳》_第1頁
《孔叢子》與《尚書大傳》_第2頁
《孔叢子》與《尚書大傳》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孔叢子與尚書大傳之“七觀”說考論“七觀”說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最早見于傳世文獻孔叢子和尚書大傳 兩書。孔叢子,隋書 ?經(jīng)籍志題為孔鮒所撰,書中所載內(nèi)容繁雜,記 錄了自孔子始,迄東漢孔子二十代孫季彥等人的言行。 “七觀”說見于孔 叢子?論書篇: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于帝典見堯、舜之圣焉,于大 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勛焉,于洛誥見周公 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 稷可以觀政,洪范可以觀度, 秦誓可以觀議,“五誥”可以觀仁, 甫刑可以觀誡?!笨鬃佑谩懊馈?、“事”、“政”、“度”、“義”、“仁”、“誡” 七個字對書的根本旨義做了準確的概括。此外,對“七觀”說有明確記載

2、的是尚書大傳 ,尚書大傳是最 早解釋書經(jīng)的著作,一般認為尚書大傳是秦博士伏生所撰。 尚 書大傳 ?略說所載“七觀”說如下:子夏讀書畢。孔子問曰:“吾子何為于書?”子夏曰:“書 之論事,昭昭若日月焉。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退而窮居河濟之間,深 山之中,壤室蓬戶,彈琴瑟以歌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上 見堯舜之道,下見三王之義,可以忘死生矣?!笨鬃鱼溉蛔?nèi)菰唬骸拔?子殆可與言書矣。雖然,見其表未見其里,窺其門未入其中?!鳖伝?曰:“何謂也?”孔子曰:“丘常悉心盡志,以入其中,則前有高岸,后甫刑有大谷,填填正立而已。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 可以觀誡,洪范可以觀度,

3、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 典可以觀美。通斯七者, 書之大義舉也。”雖然尚書大傳所載“七觀”說亦是孔子與弟子論書時所言, 但兩書所載“七觀”說在內(nèi)容上卻有差異, 孔叢子所載為孔子與子夏 兩人論書,而尚書大傳所載除孔子與子夏之外,又多了顏回。此 外,兩書所載“七觀”的次序與所涉書之篇目亦不相同?,F(xiàn)就兩書記 載的不同點進行考辨,并參照兩書所載內(nèi)容確認“七觀”說的可信性。首先,孔叢子所載“七觀”依次為:“觀美”、“觀事”、“觀 政”、“觀度”、“觀議”、“觀仁”、“觀誡”; 尚書大傳所載“七 觀”依次為:“觀義”、“觀仁”、 “觀誡”、“觀度”、“觀事”、 “觀治”、“觀美”。 在所觀結(jié)果上存

4、在“議”與“義”、“政”與 “治”的差異。宋咸認為“議”謂“天命之義”; 皋陶謨可以“觀治” 或“觀政”,事實上是在高度評價舜、禹、皋陶的治政言行。兩組字實則 義同。所以,兩處對于書之大義的記載是基本一致的。其次,兩書所涉及的書之篇目上共有四處不同,現(xiàn)分別考述:一、關(guān)于帝典與堯典之別。 帝典這一篇名又見于禮記 ? 大學中:“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编嵭ⅲ?“帝典, 堯典,亦尚書篇名也?!笨讌沧铀Q帝典實際上指的是 尚書中包含了堯舜兩位帝王的事跡的堯典篇。雖然后來偽古文尚書為了湊篇數(shù)將舜典從堯典中分離出 來,但是在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 舜典一篇是統(tǒng)于堯典 之中的。而尚書大傳又

5、是對今文尚書的說解,所以尚書大傳 中所指的堯典無疑也是包含了堯舜兩位帝王事跡的內(nèi)容的。故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在“帝典或堯典可以觀美”這 一觀上其實是沒有差別的。二、關(guān)于大禹謨 禹貢與禹貢之別。劉瞳先生認為:“傳 統(tǒng)觀點認為大禹謨既不在今文篇目內(nèi),亦不在真古文篇目內(nèi),是偽古 文所摻入。”三、關(guān)于皋陶謨 益稷與皋陶謨之別。 益稷屬于古文 尚書的篇目, 今文尚書將此篇統(tǒng)于皋陶謨中。四、關(guān)于秦誓與“六誓”之別。 孔叢子曰:“秦誓可以 觀議”,宋咸注:“謂天命之義”。周禮云:“誓,用之于軍旅?!蹦釉疲骸八哉麕熉?,進 退師徒者,誓也?!?“誓”主要是指君王諸侯在征伐交戰(zhàn)前率隊誓師之 辭,交戰(zhàn)征伐之前統(tǒng)治者

6、對師旅的誓辭必定要陳述征伐的正義性,故孔子 提出了“六誓”可以觀義的思想。通過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兩處文獻所載內(nèi)容的對比參照,可以 看出雖然兩處文獻在篇目上看似有較大差異,但從傳世文獻來看,實則基 本吻合,這恰恰能說明“七觀”說有同一原始文獻來源,兩書所載極有可 能出于共同的原始材料,只不過在成書的過程中因為作者、時代、地域、 語言習慣或門派之別等方面的諸多差異而導致局部內(nèi)容有所出入。通過近 代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印證可知,儒家學說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顯學,孔子 的言論通過弟子及后學的傳播曾在相當大的區(qū)域內(nèi)被廣為稱引,在傳播過程中雖然有些被臆改的現(xiàn)象,導致現(xiàn)有文獻記載出現(xiàn)文本差異,但是總體上還是遵循了孔子的本義和旨歸。 希望以上資料對你有所幫助,附勵志名言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