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鋼筋知識要點_第1頁
平法鋼筋知識要點_第2頁
平法鋼筋知識要點_第3頁
平法鋼筋知識要點_第4頁
平法鋼筋知識要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梁構件一、樓層框架梁的鋼筋骨架 表1-1抗震樓層框架梁鋼筋骨架縱筋上部通長筋(或還有架立鋼筋)側部鋼筋側部構造筋側部受扭筋下部鋼筋通長鋼筋非通長鋼筋支座負筋箍筋吊筋二、上部通長筋總結 表1-2 抗震樓層框架梁上部通長筋的錨固與連接情況 出處上部通長鋼筋錨固端支座直錨max(0.5hc+5d,LaE)11G101-1第79頁彎錨hc-c+15d 中間支座變截面梁頂有高差且 h/(hc-50)>1/6 高標高鋼筋彎錨hc-c+15d 11G101-1第84頁 低標高鋼筋直錨 LaE梁頂有高差且h/(hc-50)1/6 上部通長斜彎通過不斷開梁寬度不同寬出的鋼筋彎錨hc-c+15d原截

2、面鋼筋直錨LaE上部鋼筋連接直接相同在跨中的1/3范圍連接(機械連接、焊接)11G101-1第79頁直徑不同兩端與支座負筋搭接 搭接長度 LLE=1.6 LaE11G101-1第55頁兩端與架立筋連接150mm三、樓層框架梁側部構造鋼筋總結 表1-3情 況出處側部鋼筋錨固長度螺紋鋼 12d11G101-1第87頁光圓鋼 15d搭接長度150mm (按總長度除以定尺長度來考慮搭接次數(shù))側部受扭鋼筋錨固(同框架梁下部鋼筋)端支座彎錨hc-c+15d 11G101-1第79頁直錨max(0.5hc+5d,LaE)中間支座直錨max(0.5hc+5d,LaE)連接同框架梁下部鋼筋拉筋長度勾住箍筋 梁寬

3、-2保護層+箍筋直徑+彎鉤11G101-1第56頁直徑當梁寬350mm時 ¢611G101-1第87頁當梁寬>350mm時 ¢8根數(shù)拉筋間距為箍筋非加密區(qū)間距的兩倍四、樓層框架梁下部鋼筋 表1-4情況 出處下部通長鋼筋錨固端支座直錨max(0.5hc+5d,LaE)11G101-1第79頁彎錨hc-c+15d 中間支座變截面梁底有高差且 h/(hc-50)>1/6 低標高鋼筋彎錨hc-c+15d 11G101-1第84頁 高標高鋼筋直錨 LaE梁底有高差且h/(hc-50)1/6 上部通長斜彎通過不斷開梁寬度不同寬出的鋼筋彎錨hc-c+15d原截面鋼筋直錨LaE

4、下部鋼筋連接在跨端的1/3范圍連接,且避開箍筋加密區(qū)11G101-1第79頁不伸入支座鋼筋凈長-2×0.1×Ln(Ln為本跨的凈長)11G101-1第87頁五、樓層框架梁支座負筋總結 表1-5支座負筋情況出處延伸長度第一排Ln/3第一排全部通長筋11G101-1第79頁第二排Ln/4Ln/3第三排Ln/5Ln/4過三排設計者注明端支座錨固同上部通長筋貫通小跨小跨凈長小于左右兩大跨凈尺寸之和的1/3時,貫通本跨08G101-5第55頁支座兩邊配筋不同多出的鋼筋可直錨max(0.5hc+5d,LaE)11G101-1第79頁多出的鋼筋可彎錨hc-c+15d 六、箍筋總結 表1-

5、6箍筋根數(shù)計算要考慮的因素 出處加密區(qū)長度一級抗震:2hb11G101-1第85頁二級抗震:1.5hb起步距離50mm箍筋長度計算雙肢箍 L=(b-2×c)+(h-2×c)×2+2×max(10d+1.9d,75+1.9d)四肢箍外大箍L=(b-2×c)+(h-2×c)×2+2×max(10d+1.9d,75+1.9d)里小箍L=(b-2×c-2d-D)/3+D+2d+(h-2×c)×2+2×max(10d+1.9d,75+1.9d)七、附加吊筋總結 表1-7下平直段次梁寬度

6、+2×50 斜長主梁高>800mm夾角600 按主梁高計算主梁高800mm夾角450 按主梁高計算上平直段當次梁位于主梁跨端1/3時 20d當次梁位于主梁跨中1/3時 10d八、抗震屋面框架梁鋼筋總結 表1-8 情 況出處上部鋼筋錨固端支座伸至柱邊下彎到梁底(hc-c)+(hb-c)11G101-1第80頁伸至柱邊下彎1.7LaE(hc-c)+1.7LaE08G101-11第18頁中間支座變截面梁頂有高差h/(hc-50)>1/6標高高鋼筋彎錨(hc-c)+LaE+h061G901-1第29頁低標高鋼筋直錨LaE11G101-1第84頁梁頂有高差且h/(hc-50)1/6

7、上部通長鋼筋斜彎通過,不斷開梁寬度不同或鋼筋根數(shù)不同多出、寬出不能直錨的鋼筋彎錨寬出hc-c+15d未寬出鋼筋直錨 LaE下部鋼筋端支座 hc-c+15d11G101-1第80頁中間支座變截面同抗震樓層框架梁11G101-1第84頁九、非框架梁L及井字梁JZL鋼筋計算總結 表1-9非框架梁L及井字梁JZL鋼筋計算總結 出處上部支座鋼筋端支座主梁寬-c+15d11G101-1第86頁中間支座變截面梁頂有高差且h/(b-50)>1/6標高高鋼筋彎錨b-c+La+h11G101-1第88頁低標高鋼筋直錨La梁頂有高差且h/(b-50)1/6上部通長鋼筋斜彎通過,不斷開梁寬度不同或鋼筋根數(shù)不同多

8、出、寬出不能直錨的鋼筋彎錨0.6La+15d11G101-1第86頁未寬出鋼筋直錨 La06G901-1第2-34頁架立筋與負筋搭接直形梁150mm11G101-1第86頁下部鋼筋支座錨固直形梁12d箍筋根數(shù)井字梁井字梁相交處,只有一個方向箍筋貫通布置十、基礎主梁鋼筋計算總結 表1-10基礎主梁 04G101-3基礎梁鋼筋總結上部和下部貫端部有外伸彎折12d11G101-3第73頁端部無外伸彎折15d底部非貫通筋L0/3+柱寬+L0/311G101-3第71頁箍筋根數(shù)與柱相交的節(jié)點內(nèi)要布置箍筋,按跨端第一箍筋側部筋十字交叉錨固15d11G101-3第73頁丁字交叉外側的構造筋貫通,其余錨固15

9、d拉筋拉筋直徑¢8,間距為箍筋間距的兩倍第二章 柱構件一、柱構件知識體系 表2-1柱的分類鋼筋骨架各種情況框架柱KZ基礎層鋼筋邊、中、角柱框支柱KZZ中間層鋼筋變截面梁上柱LZ頂層鋼筋變鋼筋墻上柱QZ箍筋芯柱XZ二、柱插筋總筋 表2-2出處柱插筋構造一hj>LaE長度:hj-c+彎折(6d且150)11G101-3第59頁箍筋:間距:500,不少于2道構造二hjLaE長度:hj-c+15d11G101-3第59頁箍筋:間距:500,不少于2道構造三hj>LaE長度:hj-c+彎折(6d且150)箍筋:箍筋加密,同柱基上部箍筋構造四hjLaE長度:hj-c+15d箍筋:箍筋

10、加密,同柱基上部箍筋Hn/3(錯開連接)11G101-1第57頁三、框架柱中間層鋼筋計算總結 表2-3中間層鋼筋計算總結 出處普通框架柱縱筋基本計算公式本層層高-本層非連接區(qū)高度+伸入上層非連接區(qū)高度11G101-1第57頁上柱比下柱鋼筋多多出的鋼筋伸入下柱1.2LaE下柱比上柱鋼筋多多出的鋼筋伸入上柱1.2LaE上柱比下柱鋼筋直徑大上柱大直徑的鋼筋深入下層,在下層的上部非連接區(qū)一下位置連接下柱小直徑鋼筋由下層直接伸至本層上部,與上層伸下來的大直徑鋼筋連接中間變截面雙側縮進/hb>1/6下部鋼筋:雙側從梁底起0.5LabE+12d11G101-1第60頁上部鋼筋:雙側從梁頂起伸下1.2L

11、aE雙側縮進/hb1/6鋼筋斜彎通過,不斷開單側縮進/hb>1/6下部鋼筋:單側從梁底起0.5LabE+12d上部鋼筋:單側從梁頂起伸下1.2LaE單側縮進/hb1/6鋼筋斜彎通過,不斷開箍筋上部加密區(qū)高度上部非連接區(qū)高度+梁板高11G101-1第61頁下部加密區(qū)高度下部非連接區(qū)高度地下框架柱基礎頂Hn/6、hc、500mm取最大值,嵌固部位Hn/311G101-1第58頁箍筋加密區(qū)同非連接區(qū)四、頂層柱鋼筋計算總結 表2-4中柱直錨:伸至柱頂-保護層11G101-1第59頁彎錨:伸至柱頂-保護層+12d邊柱角柱B、E節(jié)點柱包梁外側鋼筋50%第一斷開點:自梁底起1.5LaE外側鋼筋50%第

12、一斷開點:自梁底起1.5LaE+20d內(nèi)側鋼筋直錨:伸至柱頂-保護層11G101-1第60頁內(nèi)側鋼筋彎錨:伸至柱頂-保護層+12d梁包柱外側鋼筋伸至柱頂-保護層+12d11G101-1第59頁內(nèi)側鋼筋直錨:伸至柱頂-保護層11G101-1第60頁內(nèi)側鋼筋彎錨:伸至柱頂-保護層+12d第三章 板構件一、板底鋼筋計算總結 表3-1情況出處長度端支座梁5d,且到支座中心線11G101-1第92頁剪力墻圈梁磚墻max(120,h,墻厚/2)中間支座梁5d,且到支座中心線11G101-1第92頁剪力墻圈梁磚墻max(120,h)洞口邊伸至洞口邊彎折h-2×15(保護層)11G101-1第101

13、頁根數(shù)起步距離1/2板筋間距11G101-1第92頁 二、板頂筋計算總結 表3-2情況出處梁0.6Lab+15d11G101-1第92頁剪力墻0.4Lab+15d圈梁0.6Lab+15d磚墻0.35Lab+15d連接跨中L0/2兩相鄰跨板頂筋配置不同直徑較大的鋼筋穿過標注的終點,伸至鄰跨跨中連接11G101-1第93頁洞口邊伸至洞口邊彎折h-2×15(保護層)11G101-1第101頁支座負筋代替板頂分布筋雙層配筋的板上又配置支座負筋時,支座負筋可替代同行的板頂筋分布筋根數(shù)根數(shù)起步距離1/2板筋間距11G101-1第92頁三、支座負筋計算總結 表3-3中間支座基本公式=延伸長度+彎折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