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學教學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_第1頁
五、化學教學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_第2頁
五、化學教學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_第3頁
五、化學教學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五、化學教學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jù)試卷反饋情況,結合課堂教學觀察匯總情況,對目前大連市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作簡要分析:1、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多數(shù)雙基目標能夠落實表9 雙基目標的落實情況人數(shù)平均分及格率選擇題得分率填空題得分率計算題得分率5345065.4768.600.840.780.651879571.8980.720.890.850.773474561.84南:63.61北:61.250.820.750.61 以考查雙基為主的的試題的得分率分別是選擇題0.84、填空題0.78、計算題為0.65。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全市68.60%的學生、市內四區(qū)80.72%的學生達到或超過了及格

2、水平,說明多數(shù)學生在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較好,反映教師重視雙基目標的落實,基礎教學比較扎實。但從閱卷中也發(fā)現(xiàn)雙基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主要問題有知識掌握不準確、不全面、概念模糊,另外還有方程式書寫不規(guī)范、科學名詞出現(xiàn)錯別字、計算題解題步驟不規(guī)范、計算錯誤等典型問題。另外,低分段學生的雙基掌握情況存在較大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中下層次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注意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重視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表11 聯(lián)系生活、生產(chǎn)、社會實際的試題的得分情況題目市內四區(qū)得分率外區(qū)(市)縣得分率全市得分率高分段得分率低分段得分率鑒別指數(shù)t290.880.

3、830.850.970.610.37t300.570.490.520.750.230.52t310.520.380.430.750.110.64t320.760.650.690.880.420.46從答題情況看,試卷中聯(lián)系生活、生產(chǎn)、社會實際的試題大多取得較高的通過率,說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已經(jīng)成為教師的教學理念。如29題,通過簡介“地熱能”這一新能源,要求學生從環(huán)境、能源等方面說明使用地熱能的實際意義,以考查“了解我國能源與資源短缺的國情,認識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fā)的重要意義” 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意識,此題的得分率為0.85。如32題,通過“自燃”現(xiàn)象,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認

4、識緩慢氧化,防火滅火的措施”等知識內容和應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此題的得分率為0.69。但從閱卷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30題考查的內容是“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的影響”,得分率0.57、高分段得分率0.75、低分段得分率0.23、鑒別指數(shù)0.52,說明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不強。31題考查的內容是“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得分率0.43、高分段得分率0.75、低分段得分率0.11、鑒別指數(shù)0.64,說明學生在新情境下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不強。3、重視實驗技能教學,努力發(fā)揮實驗的

5、探究性功能試卷對科學探究的考查主要體現(xiàn)在T10、T33和實驗題。表12 科學探究的考查情況題目市內四區(qū)得分率外區(qū)(市)縣得分率全市得分率高分段得分率低分段得分率鑒別指數(shù)t100.960.950.930.990.790.20t330.270.210.230.390.080.31t340.880.750.800.980.410.57t350.400.300.340.600.080.52t360.340.250.280.510.060.45t370.230.170.190.460.030.43如10題、34題考查的內容都是“基本的實驗技能”,得分率較高,說明實驗技能教學扎實有效。在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

6、比較重視科學探究,能對重要的探究性課題進行精心設計、并組織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教學方式有了明顯的轉變。如35題考查的內容是“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通過創(chuàng)設實驗情景,要求學生解釋實驗現(xiàn)象,平均得分率0.34、高分段得分率0.60、低分段得分率0.08,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教學中普遍重視,但在進行實驗后,缺乏對實驗結果和異常現(xiàn)象的細致分析。如36題通過檢驗某無色溶液的成分,考查學生對“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的掌握情況,評價得分率0.28、高分段得分率0.51、低分段得分率0.06,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學生都把它當作是三種無色溶液的鑒別,其中可能有審題的

7、問題,也可能是學生缺乏進行實驗的切身體會和實踐經(jīng)驗。但從閱卷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33題(2)考查“能對事實與證據(jù)進行比較、歸納、概括,得出正確的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要素,得分率為0.18,高分段得分率是0.32,低分段得分率是0.04,說明學生比較、歸納、概括,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如37題(2)考查“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具有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 的科學探究能力要素,得分率為0.10,高分段得分率是0.33,低分段得分率是0,說明學生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六、學習和教學建議1科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1

8、)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統(tǒng)籌安排教學任務,新授課的進度不能過快或過慢,如“溶液”單元如果安排在放寒假前或開學前“搶出來”,不僅影響該單元的教學效果,而且會影響到后續(xù)單元“酸堿鹽”的教學效果。而新授課一旦上“夾生了”,再想“斷生”就難了。(2)要遵循認識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尊重教科書內容的編排順序,另一方面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如“分子和原子”課題,教科書是安排在第三單元學習,其優(yōu)點是可以分散難點,適合中下層次學生學習,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將其放在第四單元,集中學習有利于形成對“物質構成的奧秘”的整體認識。如“燃燒和滅火”,對燃燒條件的認識應該安排在對燃燒本質的認

9、識之后。2把握和處理好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是課程的終結性目標,有的內容標準可以作為課時教學目標一步達成,如“說出空氣的主要成分”、“認識水的組成”等;而有的內容標準可能需要經(jīng)歷幾個學習階段才可能達成,要明確每個階段的教學側重點。如“金屬活動性順序”在教科書上出現(xiàn)在第八單元,在此僅僅是初步了解什么是金屬活動性順序以及初步學習如何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但是一直到學完第九單元“溶液”、第十、十一單元“酸堿鹽”之后才能形成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完整認識,從而達到“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這一標準要求。如“科學探究

10、能力”之“能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要素則需要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才可能最終達成,在序言中通過“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初步體會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第五單元“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有沒有變化”強化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第七單元探究“燃燒的條件”學習如何控制變量、第八單元探究“鐵制品生銹的條件”中學會應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在復習階段可以通過“實驗習題”學會拓展和遷移,從而真正掌握這一重要的科學探究的能力要素。3加強實驗教學,進一步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充分挖掘實驗的教學功能,不斷改進實

11、驗教學?;瘜W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新授課應該選取典型的探究案例,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化學思想方法和科學探究要素,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活動,要重視對實驗現(xiàn)象的剖析,引導學生分析現(xiàn)象與本質的聯(lián)系,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復習課也應該適當?shù)匕才艑嶒炋骄炕顒?,比如?6題、37題設計成“實驗習題”,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樣做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先學后教”、“先做后講”、“先練后評”等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中蘊含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把握角色定位,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同時,也推動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4進一步加強雙基教學,突出學科本質,重視學法指導依據(jù)課程標準,把握好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要求,注意知識形成的階段性、發(fā)展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尤其是使用化學用語、進行計算技能和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學需要加強。要重視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jī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