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論文_第1頁
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論文_第2頁
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論文_第3頁
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論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論文    導讀:本論文是一篇關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的優(yōu)秀論文范文,對正在寫有關于技術論文的寫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論文片段: (1995, 1999)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和專利的數(shù)量與國內市場的競爭以及貿易的開放度之間存在積極的關系。Carlin et al(2001)研究表明新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與國內市場競爭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而創(chuàng)新活動與國外(外部)市場之間存在積極的關系。李平(2002)、張二震等(2006)簡要分析了國際貿易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鄒武鷹等

2、(2008)研究表明,出口貿易通    摘 要:新增長理論表明,技術進步已成為影響一國經(jīng)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一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不僅取決于本國技術的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chuàng)新,也是十分重要的渠道。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國內外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已經(jīng)成為技術擴散的重要途徑。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投資;R&D;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外溢:A 文章編號:1001-5981(2009)05-0072-04在開放經(jīng)濟系統(tǒng)中,一國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取決于本土技術研發(fā),還受國外技術溢出的影響。隨著各國經(jīng)濟之間聯(lián)

3、系日益緊密,通過技術溢出的外部效應推動本國技術創(chuàng)新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通過各種技術溢出途徑獲取外部技術資源,并對其消化、吸收、改善以帶動本國技術創(chuàng)新,已成為實現(xiàn)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的關鍵所在。技術外溢的傳遞渠道主要有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FDI)、勞務輸出、人口遷移以及信息交流等,其中以國際貿易、FDI為最重要的兩個技術傳遞渠道(Keller, 2001)1。在經(jīng)濟全球化與貿易投資一體化的進程中,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作為技術傳遞的主要渠道,正為各國的技術進步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從國內外研究目前狀況來看,雖然大量的文獻都表明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有助于提高東道國的

4、技術水平,但是一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如何借助外資外貿推動本國自主創(chuàng)新,則需要更深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事實上,一國能否從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技術溢出中獲益還受本國自身條件的限制,如本國吸收能力等。為此,本文主要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的相關理由作一綜述,以展示這一領域研究的發(fā)展狀況,并對其作簡要評論。一、新增長理論中外資外貿的技術進步效應研究產(chǎn)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新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內生化,用規(guī)模收益遞增和內生技術進步來研究一國長期經(jīng)濟增長和各國增長率的差異理由,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技術進步如何影響經(jīng)濟增長的理論框架。新增長理論建立了各類內生技術進步的變量,如研發(fā)投入(R&D

5、)、人力資本、干中學以及勞動分工等,其中基于R&D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已經(jīng)成為描繪技術進步的重要策略2。Arrow(1962)提出的“干中學”模型是最早用內生技術進步解釋經(jīng)濟增長的模型,他認為技術進步是資本積累的副產(chǎn)品,且全球經(jīng)濟范圍內存在技術的擴散與溢出3。Findlay(1978)用“傳染理論”來解釋國際技術的擴散現(xiàn)象,指出越是開放的國家通過國際貿易從其他國家學到先進技術的機會就越大4。Romer (1992)認為更加開放的國家有更大的能力去吸收先進國家創(chuàng)造的先進技術。Young(1993)構建了一個用創(chuàng)新和邊干邊學共同解釋經(jīng)濟增長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創(chuàng)新表現(xiàn)為消費品品種的增加,邊

6、干邊學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溢出效應5。Barro & Sala-I-Martin(1997)認為,新技術的開發(fā)是由處在技術前沿的技術領導國(發(fā)達國家)完成的,通過技術擴散,技術跟進國(發(fā)展中國家)可以有效學習先進技術,而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技術模仿6。Sjholm (1996)把專利引用作為國際技術溢出的指標,發(fā)現(xiàn)國際貿易對跨國專利引用率顯示出很強的解釋力,從而支持了貿易作為國際技術擴散途徑的論斷7。Keller(2001)的研究也表明通過國際經(jīng)濟活動的學習,對欠發(fā)達國家的技術進步、生產(chǎn)率的提高非常重要,而活動學習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使用國外已有的先進中間產(chǎn)品而獲得技術的擴散,Keller稱之為被動

7、的技術溢出(Passive Technology Spillover),這一實現(xiàn)的途徑是通過國際貿易和FDI1。二、國際貿易的技術外溢與技術創(chuàng)新開放經(jīng)濟條件下的新增長模型認為,國際貿易和知識的國際流動對一國經(jīng)濟增長存在重要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的技術模仿像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創(chuàng)新一樣,對本國和世界的經(jīng)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一國的貿易政策將通過影響創(chuàng)新和模仿的速度而影響本國和世界的經(jīng)濟增長率2。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國外的R&D通過國際貿易影響了東道國的全要素生產(chǎn)率。1.國際貿易的技術外溢國際貿易的技術溢出主要通過勞動力的流動(Fosfuri et al, 2001)、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Gorg and

8、 Greenaway, 2004)、產(chǎn)業(yè)鏈接效應(Ma, 2006)等途徑發(fā)生8-10。一國通過進口貿易不僅可以購買高質量的外國最終產(chǎn)品,而且還可以通過引入高質量多種類的中間產(chǎn)品來提高本國生產(chǎn)活動的技術含量,增加本國最終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效率(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11。可見,與出口貿易相比,進口貿易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技術外溢渠道,本國通過進口貿易往往能直接分享到貿易伙伴國R&D投入的成果。因而更多的文獻實證分析了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如Coe and Helpman(1995, 1997)、Hakura and Jaumotte(1999)、Eat國際貿易、國

9、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相關范文由寫論文市場的競爭以及貿易的開放度之間存在積極的關系。Carlin et al(2001)研究表明新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新與國內市場競爭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而創(chuàng)新活動與國外(外部)市場之間存在積極的關系。李平(2002)、張二震等(2006)簡要分析了國際貿易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鄒武鷹等(2008)研究表明,出口貿易通過技術溢出推動了地區(qū)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14。三、國際投資的技術外溢與技術創(chuàng)新根據(jù)國際投資理論,按照資本的流向,一般把一國吸引的外商投資稱為外商直接投資(簡稱FDI),把一國到國外進行的投資稱為對外直接投資(簡稱ODI),二者統(tǒng)稱為國際投資。國內外學者已對國際投

10、資(特別是FDI)對東道國的技術外溢效應開展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技術外溢自MacDougall(1960)15第一次明確提出FDI的外溢效應以來,眾多學者對FDI的外溢效應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技術外溢效應。如Gorg and Greenaway (2004)9、Fosfuri(2001)8認為FDI可以通過員工流動效應、示范效應、競爭效應、培訓效應以及關聯(lián)效應等途徑對東道國企業(yè)產(chǎn)生技術溢出;又如Caves(1974)、Globerman (1979)、Blomstro

11、m and Persson(1983)、Nadiri(1993)、Meiji(1998)、Chuang et al (1999)、Driffield(2001)、Dimelis and Louri(2002)、耿強(2001)、冼國明(2005)、仇怡(2006)、許和連(2007)等認為FDI有助于國際技術擴散。另一種觀點認為,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不明顯甚至存在負效應。Gorg and Greenaway(2004)9提供了一個檢驗FDI溢出效應假說的 導讀:本論文是一篇關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的優(yōu)秀論文范文,對正在寫有關于技術論文的寫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12、論文片段:onomics, 1978 (62): 1-16.Young A. Invention and Bounded Learning by Doing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101): 443-472.Barro R, Sala-I-Martin X.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13、0;Convergence, and Growth .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7 (1): 1-26.Sjholm F.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Know    文獻列表,包括2002年前發(fā)表的涉及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的42篇英文學術論文,得到正面和負面結果的文獻數(shù)量各占一半。Rothgeb(1985)、Cantell(1989) 、Hadd

14、ad and Harrison(1993)、Kokko(1994)、Aitken and Harrison (1999)、Kathuria (2000)、Djankov and Hoekman(2000)、Pottelsberghe and Lichtenberg(2001)、Harris and Robinson(2004)、潘文卿(2003)、王飛(2003)等認為,FDI對東道國企業(yè)的溢出效應不明顯、不存在積極影響甚至存在負面影響。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與技術創(chuàng)新:一個文獻綜述由專注畢業(yè)論文    鄭紅亮. FDI對國內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15、J. 經(jīng)濟研究, 2008 (1): 89-101.19Kogut B, Chang 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1 (73): 401-413.20Pontus Braunerhjelm, Lars Oxelheim,Per Thul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and outward foreign dir

16、ect investment: The role of industry-specific effect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5 (14): 677-694.21杜群陽, 朱勤. 海外投資的R&D外溢:高技術產(chǎn)業(yè)的實證分析J. 財貿經(jīng)濟, 2007 (9): 94-99.22王英, 劉思峰. 國際技術外溢渠道的實證研究J. 數(shù)量經(jīng)濟技術經(jīng)濟研究, 2008 (4): 153-161.23Cohen W, D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

17、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569-596.24Redding G, J Van Reenen. 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R. IFS Working Paper WP02/00,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London, 2000.25Benhabib J, M Spiegel. The Roles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

18、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 Country Da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 (34): 143-173.26Redding, Stephen. The Low-skill, Low-Quality Trap: 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R&DJ. Economic Journal, 1996 (106): 458-470.27Borensztein E, J De Gregorio, J-W Lee. How Does For

19、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 (45): 115-135.28Xu B.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2): 477-493.29Narula R. R&D Collaboration by SMEs: New

20、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J. Technovation, 2004 (24): 153-161.30李平. 基礎制度的變遷及其對國際技術擴散的影響J. 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 2005 (3): 27-30.31蔣殿春, 張宇. 經(jīng)濟轉型與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J. 經(jīng)濟研究, 2008 (7): 26-38.32張海洋. 市場化進程對外資技術溢出的影響:中國的經(jīng)驗J. 南方經(jīng)濟, 2008 (5): 3-12.33李杏. 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29個地區(qū)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J. 國際貿易理由, 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