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復習題_第1頁
基因工程復習題_第2頁
基因工程復習題_第3頁
基因工程復習題_第4頁
基因工程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基因工程復習題第二章習題 一、 單選題 1. 在基因操作中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是指( B ) A I 類限制酶 B. II 類限制酶 C. III 類限制酶 D. 核酸內切酶 E. RNAase 2. 下列關于同裂酶的敘述錯誤的是 ( B ) A. 是從不同菌種分離到的不同的酶 , 也稱異源同工酶。 B. 它們的識別序列完全相同。 C. 它們的切割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有些同裂酶識別的完整序列不完全一樣,但切割位點間的序列一樣。 E. 兩種同裂酶的切割產物連接后,可能會丟失這兩個同裂酶的識別位點。 3. 多數(shù)限制酶消化 DNA 的最佳溫度是( A ) A. 37 B.30 C.2

2、5 D.16 E.33 4. 下列關于限制酶的敘述錯誤的是 ( B ) A. I 類限制酶反應需要 Mg2+ 、 ATP 和 S- 腺苷蛋氨酸。 B. II 類限制酶反應需要 Mg2+ 、 ATP 。 C. III 類限制酶反應需要 Mg2+ 、 ATP , S- 腺苷蛋氨酸能促進反應,但不是絕對需要。 D. I 、 III 類限制酶對 DNA 有切割和甲基化活性, II 類限制酶對 DNA 只有切割活性而無甲基化活性。 E. II 類限制酶要求嚴格的識別序列和切割點,具有高度精確性。 5. 如果一個限制酶識別長度為 6bp , 則其在 DNA 上識別 6bp 的切割概率為 ( D ) A.

3、1/44 B. 1/66 C. 1/64 D.1/46 E. 1/106 6. 多數(shù) II 類限制酶反應最適 PH 是 ( C ) A. PH:2-4 B. PH:4-6 C. PH:6-8 D. PH:8-10 E. PH:4-10 7. 下列關于限制酶反應的說法錯誤的是 ( D ) A. 限制酶識別序列內或其鄰近的胞嘧啶、腺嘌呤或尿嘧啶被甲基化后,可能會阻礙限制酶的酶解活性。 B. 許多限制酶對線性 DNA 和超螺旋 DNA 底物的切割活性是有明顯差異的。 C. 有些限制酶對同一 DNA 底物上不同酶切位點的切割速率會有差異。 D. 限制酶反應緩沖系統(tǒng)一般不用磷酸緩沖液,是由于磷酸根會抑制

4、限制酶反應。 E. BSA 對許多限制酶的切割活性都有促進作用,所以酶切反應中常加入一定量的 BSA 。 8. II 類限制酶反應中必須的陽離子是( C ) A. Na + B. Ca2+ C. Mg2+ D. Zn2+ E. Mn2+ 9. RFLP 形成的原因是 ( A ) A. 由于遺傳變異造成同源染色體中堿基的隨機變化。 B. 使用不同的限制性內切酶進行切割。 C. 雜交時使用不同的探針。 D. 每種染色體存在兩條。 E. 提取不同的染色體 DNA 酶切。 10. 下列關于限制酶命名的表示方法,正確的是( E ) A. Sau.3A I B. B.amH I C. pst I D. E

5、cor I E. Hind III 11. 需進行 DNA 部分酶切時,控制下列哪種條件最合適( D ) A. 反應時間 B. 反應體積 C. PH D. 限制酶量 E. 反應溫度 12. 下列酶在反應中不需要 ATP 的是 ( D ) A. E coK B. T4DNA 連接酶 C. BamH I D. EcoB E. DNA pol I 13. 限制性內切酶可特異性識別 ( B ) A. 雙鏈 DNA 的特定堿基對 B. 雙鏈 DNA 的特定堿基序列 C. 單鏈 RNA 的特定堿基序列 D. 單鏈 DNA 的特定堿基序列 E 雙鏈 RNA 的特定堿基對 14. 下列與 RFLP 相關的一條

6、是 ( D ) A. 不同限制酶在單個染色體 DNA 上的限制性圖譜。 B. 兩種物種個體間的限制性圖譜。 C. 同一個體等位基因的限制性圖譜。 D. 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的限制性圖譜。 E. 非同源染色體用同種限制酶切形成的限制酶圖譜。 15 限制酶的星號活性是指在非正常條件下,限制酶( A ) A. 識別和切割序列發(fā)生變化。 B. 切割活性大大提高。 C. 識別和切割序列與原來完全不同。 D. 可以任意切割 DNA 。 E. 只能部分切割 DNA 。 二、多選題 1. 下列因素中影響限制酶切割的有 ( A,B,C,D,E) A. EDTA 濃度 B. 甘油濃度 C. DNA 純度 D. 酶的自

7、身活性 E. 鹽濃度 2. 限制酶反應中出現(xiàn)星活性的可能原因是( A B D E ) A 酶濃度太高 B 低鹽 C 鹽濃度過高 D 高 PH E 甘油濃度 >5% ( V/V ) 3 限制酶切割后的 DNA 電泳得到的電泳條帶有些擴散,可能原因是( B , C , D , E ) A 酶失活 B 有蛋白質與 DNA 結合 C 酶切條件不合適 D 有外切核酸酶污染 E 星號活性 4 下列有關回文序列的描述正確的是( A , B , C ) A 是 II 類限制酶的識別序列 B 是某些蛋白的識別序列 C 是基因的旁側序列 D 是高度重復序列 E 是衛(wèi)星序列 5 下列有關回文序列的一般特征正確

8、的是( B , C , D , E ) A 可增強基因表達 B 有對稱軸 C 是自我互補的序列 D 兩條鏈從 5 3 方向的序列一致 E 是 II 類限制酶的識別序列 6 關于 II 類限制酶說法正確的是( B , D ) A 具內切核酸酶和甲基化酶活性 B 僅有內切核酸酶活性 C 只識別非甲基化的 DNA 序列 D II 類限制酶反應條件只需要 Mg2+ E II 類限制酶反應需要 Mg2+,ATP 7 通過限制性片段分析,可對等位基因進行精確比較是因為( B , C ) A 限制酶只切割兩個變異等位基因中的一個 B 限制酶位點可作為遺傳標記 C 它不依賴變異的等位基因的產物的功能 D 不同

9、組織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異 E 同一組織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不會完全相同 8. 下列關于 II 類限制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B , C , D , E ) A 它既有內切酶的活性,也有外切酶活性 B 在特異位點對 DNA 進行切割 C 同一限制酶切割雙鏈 DNA 時產生相同的末端序列 D 有些限制酶切割雙鏈 DNA 產生粘末端 E 有些限制酶切割雙鏈 DNA 產生平末端 9 限制酶反應結果若顯示沒有切割,可能原因是( A , B , C , D , E ) A 限制酶無活性 B 存在抑制劑如 SDS , EDTA C DNA 不純 D 緩沖液組成不合適 E DNA 甲基化 10 下列關于限制

10、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B , C , D ) A 在限制與修飾系統(tǒng)中,修飾主要是甲基化作用,一旦位點被甲基化了,其他限制酶就不能切割了。 B 限制酶在 DNA 中的識別 / 切割位點的二、三級結構影響酶切效率。 C 如果限制酶的識別位點位于 DNA 分子末端,那么接近末端的程度也影響切割。 D 已知某限制酶在一環(huán)狀 DNA 上有 3 個切點,因此該酶切割這一環(huán)狀 DNA ,可得到 3 個片段。 E 能產生防御病毒侵染的限制酶的細菌,其自身的基因組中沒有該酶識別的序列。 11 酶在儲存過程中迅速失活,可能原因是( A , B , C , E ) A 儲存溫度不合適 B 稀釋后儲存 C 儲存緩沖液不

11、合適 D 分裝后儲存 E 儲存緩沖液中蛋白濃度低 12 限制酶切反應結果顯示為部分切割,可能原因是( A , B , C , D , E ) A 限制酶失活 B 有抑制劑如 SDS , EDTA 等存在 C 反應條件不合適 D DNA 不純 E DNA 結構(線形或超螺旋)的影響 13 如果用限制酶切割 DNA 后得到的片段比預期的多,可能原因是( B , C , E ) A 限制酶失活 B 限制酶的星號活性 C 有其他限制酶污染 D 有抑制劑存在 E 測試 DNA 中有其他 DNA 污染 14 限制酶切割后的產物連接反應效果差,可能原因是( A , B , C , E ) A 限制酶去除不完

12、全 B 平端連接 C 核酸外切酶污染 D 連接反應溫度低于 16 E 從限制酶消化中帶來太高濃度的磷酸鹽或其他鹽類 15 下列限制酶屬同裂酶的是( A , B , D , E ) A BamHI G GATCC Sau3AI GATC CCTAG G CTAG B Sal I G TCGAC Xho I C TCGAG CAGCT G GAGCT C C BamH I G GATCC EcoR I G AATTC CCTAG G CTTAA G D. Hpa II G CGC Msp I C CGG CGC G GGC C E. Xba I T CTAGA Nhe I G CTAGC AGAT

13、C T CGATC G 三填空題 1 限制酶是一類專門切割 DNA 的酶,它能特異性識別切割 雙 鏈(單、雙) DNA 。 2 II 型限制酶識別位點一般長度為 46 個核苷酸對。 3 個體之間 DNA 限制酶片段長度存在差異稱 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 RFLP )。 4 限制酶命名采用 Smith 和 A thens 提議的方案,第一個字母大寫取自來源細菌的 屬名 ;第二、三個字母取自來源細菌的 種名;第四個字母(如果有)取自來源菌的 株系。 5 需要部分酶切時可采取的方法有( 1 )減少酶的用量 ( 2 )縮短反應時間 ( 3 )增大反應體積。 6 限制酶識別序列為 n 個堿基,則其切割頻

14、率的理論值應是 4n 。 7 限制性內切酶通常保存在 50% 濃度的甘油溶液中。 8 甘油濃度是導致一些酶的星活性的原因之一,在酶切時反應體系中的甘油濃度應控制在 5% 以下。 9 限制與修飾是宿主的一種保護體系,它是通過對外源 DNA 的 限制 和對自身 DNA 的 修飾 來實現(xiàn)的。 10 II 型限制酶既具有 識別位點 的專一性,也具有 切割位點 的專一性。它作用時需要 Mg2+ 離子作輔助因子。 四簡答題 1 在酶切緩沖液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 BSA )的目的與機理是什么? 答:目的是保護酶的活性;機理是通過提高反應體系中蛋白質的濃度,防止內切酶失活。 2 如果用 EcoR I 酶切 D

15、NA 時出現(xiàn)星活性,試分析原因? 答:主要原因有:酶濃度太高;高 PH ;低鹽;含 Mn2+ 、 Cu2+ 等非 Mg2+ 金屬離子;甘油濃度高于 5% ;存在某些有機溶劑。 3 下列序列中哪些可能是 II 類限制酶的識別序列? ATATCG CCCGGG GATATC AGCCGA GAGTC 答: CCCGGG GATATC GAGTC 4 用 Klenow 酶可將 5 粘末端填補成平末端,而導致某些限制位點消失,下列酶切后用 klenow 處理再連接不會丟失識別位點的是哪些? XmaI C CCGGG BssH II G CGCGC PstI CTGCA G HhaI GCG C Hpa

16、II G CGC 答: BssH II, HpaII 5 當兩種限制酶反應條件不同時,若要用雙酶切,應采取什么措施?為什么? 答:要避免星活性及部分酶切。( 1 )先用低鹽緩沖液中活性最高的酶切,再補鹽和第二種酶;( 2 )用一種酶消化后,以酚:氯仿:異戊醇抽提,再經乙醇沉淀,將 DNA 重新溶解與適合第二種酶的緩沖液,加第二種酶消化;( 3 )先低溫酶,后高溫酶;( 4 )使用通用緩沖液。 6 試計算下列三種限制酶各自在某染色體 DNA 序列上的切割概率 Sau3A I GATC Pst I CTGCAG Hinf I GANTC Acy I GPuCGPyC 答: 1/44 ; 1/46

17、; 1/44 ;( 1/44 ) x(1/22) 7 一長為 4.2kb 的 DNA 片段,分別用 EcoRI 、 PstI 及 EcoRI+PstI 消化,電泳結果如下圖所示,請根據結果繪出該片段限制性圖譜 0.7kb 0.7kb 0.8kb 1.5kb 1.4kb 2.0kb 2.0kb 2.8kb EcoRI Pst I EcoRI + Pst I 答: EcoRI PstI EcoRI 0.7kb 0.7kb 0.8kb 2.0kb 回收與連接 一單選題 1 用 DEAE 膜片法回收電泳分離的 DNA 片段時,在緊靠目的 DNA 片段前方的凝膠切一裂縫,以插入 DEAE 纖維素膜,該裂

18、縫長度與 DNA 條帶相比應( C ) A 略短 B. 等長 C. 略長 D. A 或 B 都可 E . A 、 B 、 C 都可 2 用透析膜插片凝膠電泳法回收 DNA 片段時,再區(qū)帶前挖一小槽,將透析膜置于槽中,這時應注意( B ) A 透析膜要接觸 DNA 區(qū)帶一側的膠緣 。 B 透析膜不能接觸 DNA 區(qū)帶一側的膠緣 。 C 透析膜要接觸 DNA 區(qū)帶相對一側的膠緣 。 D 透析膜不能接觸 DNA 區(qū)帶相對一側的膠緣 。 E 隨意插入槽中即可。 3 在回收 DNA 片段時,觀察電泳結果為盡量減少對 DNA 的照射損傷應使用( A ) A 長波長紫外 B. 短波長紫外 C . 長波長紅外

19、 D. 短波長紅外 E. ABCD 都不可 4 DNA 回收時,如要除去 EB (溴化乙錠)可用下列那種試劑( A ) A 正丁醇 B. 苯酚 C. 氯仿 D. 異戊醇 E. 乙醇 5 在 DNA 分子克隆時,常用到部分填補法,填補時應注意( E ) A 控制反應溫度 B. 控制酶的反應時間 C. 控制 DNA 聚合酶的用量 D. 控制反應 PH E. 限制 dNTP 的種類 6 下列關于平末端連接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 同等條件下連接效率高于粘末端連接的連接效率。 B 加入凝聚劑 PEG8000 可促進平末端連接。 C 平末端連接時反應溫度要比粘末端連接溫度高。 D 平末端連接方法的使

20、用僅限于酶切后產生的兩個平末端之間的連接。 E 平末端連接比粘末端連接更易產生自身環(huán)化。 7 用同一種酶切割載體和目的基因后進行連接,連接產物會含大量自身環(huán)化載體,采用下列哪種酶處理,可防止自身環(huán)化( E ) A 核酸內切酶 B. 核苷酸激酶 C. 核酸外切酶 D. 末端轉移酶 E. 堿性磷酸酶 8 分子克隆中用 T 載體主要是與下列哪種產物連接( D ) A 單酶切產物 B. 雙酶切產物 C. 同裂酶產物 D. PCR 產物 E. 酶切后形成的平末端產物 9 采用 BamH I 單切載體和目的基因后,進行重組連接前要( D ) A 65 處理 10 分鐘使 BamH I 滅活。 B 用堿性磷

21、酸酶處理載體防止其自身環(huán)化。 C 電泳檢測酶切結果。 D A 、 B 、 C 都正確。 E 只有 A 、 C 正確。 10 粘末端連接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且( C ) A 可產生新的酶切位點 B. 載體易自身環(huán)化 C. 易于回收片段 D 具有方向性 E. 選時更簡便 二多選題 1 重組連接時,反應體系必須的組分有( A 、 C ) A Mg2+ B. BSA C. ATP D. PO43- E . EDTA 2 DNA 片段重組連接可用下列哪些方法( A 、 B 、 C 、 D 、 E ) A 平末端連接 B. 粘末端連接 C. 加接頭連接 D. 同聚尾連接 E . T 載體連接 3 酚抽提法回收

22、 DNA 片段后殘余的哪些物質可能會影響連接反應( A 、 C ) A 酚 B. 微量的 EB C. 瓊脂糖 D. 少量的乙酸鈉 E . 少量的乙醇 4 產生平末端的方法主要有( A 、 B 、 E ) A 用產生平末端的限制酶切 。 B 用 klenow 片段補齊 5 粘末端。 C 用末端轉移酶補齊粘末端。 D 用 Taq 聚合酶補齊粘末端。 E 用 S1 核酸酶降解粘末端。 5 在 DNA 重組連接時,常采用連接頭連接( linker ligation ),其作用是( A 、 B 、 C 、 E ) A 引入某些限制酶切位點。 B. 人工構建載體。 C 增加調控元件。 D. 調整閱讀框。

23、E 通過接頭引入與目的基因相同的限制酶位點,并對目的基因相應酶切點進行甲基化修飾保護,可保護目的基因不受限制酶破壞。 6 構建載體時,使用雙酶切相對于單酶切的優(yōu)點在于( A 、 B 、 C 、 D ) A 避免載體自身環(huán)化 B. 提高連接效率 C. 控制外源基因的插入方向 D. 便于轉化后的篩選 E . 便于修改閱讀框 7 下列關于同聚物加尾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 、 B 、 C 、 D 、 E ) A 其核心是利用末端轉移酶的功能,將載體和外源 DNA 的 3 端再加上一端寡核苷酸。 B 不易自身環(huán)化。 C. 連接效率高 D. 適用于 CDNA 克隆 E 可能會產生某種限制酶切位點。 8 下

24、列與 DNA 重組連接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 D 、 E ) A 不匹配的粘末端可通過部分填補后連接。 B 同聚尾法連接不僅連接效率高,也易回收插入的片段。 C 限制酶切割 DNA 后加入 EDTA-SDS 終止液抑制限制酶活性,將有利于重組連接。 D Mg2+-ATP 是 T4DNA 連接酶反應時的必須因素。 E 平末端連接時,在反應體系中加入適量凝聚劑可提高連接效率。 9 下列哪些因素對保證較高連接效率是有利的( A 、 C 、 D ) A 高純度 DNA 。 B 載體與目的基因摩爾數(shù)之比為 1 : 1 。 C 載體與目的基因摩爾數(shù)之比為 1 : 35 。 D 連接反應體系中 DN

25、A 濃度較高。 E 連接反應體系中 DNA 濃度較低。 10 如果 DNA 分子重組時,需要用平端連接,下列哪些方法可形成平末端( B 、 C 、 D 、 E )。 A 3 突出的粘末端用 DNA 聚合酶加 dNTPs 填平。 B 3 突出的粘末端用核酸酶切平。 C 5 突出的粘末端用 DNA 聚合酶 加 dNTPs 填平。 D 5 突出的粘末端用核酸酶切平。 E 利用切口為平末端的限制酶。 三、填空題 1 形成平末端的方法有 用產生平末端的限制酶切,用 S1 核酸酶切除粘末端 ,用 DNA 聚合酶填平粘末端。 2 載體與 CDNA 連接重組可用的方法有 同聚尾連接酶,加人工接頭連接法。 3

26、DNA 片段重組連接時,如要克隆 PCR 產物, PCR 產物可直接用 T 載體連接,而無須用限制酶處理。 4 回收 DNA 片段時,在確定 DNA 條帶位置時,應使用 長 波長紫外燈,以最大限度減少對 DNA 的照射損傷。 5 回收 DNA 片段時,常用 正丁醇 處理以除去 EB 。 6 在用單一限制酶切載體和目的基因并進行連接時,為防止載體自身環(huán)化,常用 堿性磷酸酶 處理載體,或用 - 互補 進行篩選。 7 DNA 片段重組連接的方法主要有 平端連接、粘端連接、同聚尾連接、加接頭連接 。 四簡答題 1 如何將一平末端的 DNA 片段與 BamH I 形成的粘末端連接? 答:使用加接頭連接法

27、。人工合成一段含 BamH I 酶切位點的 DNA 短片段,然后與該平末端片段兩端連起來,用 BamH I 切割連接片段,即可形成 BamH I 的粘末端。 2 什么是同聚尾連接法?具有哪些優(yōu)缺點? 答:同聚尾連接法是利用末端轉移酶在載體和外源 DNA 的 3 端各加上一段互補的寡聚核苷酸,形成人工粘性末端,然后在 DNA 連接酶的作用下,連接成重組 DNA 。 其優(yōu)點在于( 1 )由于同一 DNA 兩端粘尾相同,不會自身環(huán)化;( 2 )連接效率高;( 3 )用任何一種方法制備的 DNA 都可用這種方法連接。 其缺點在于( 1 )方法復雜;( 2 )外源片段較難回收;( 3 )由于添加了同聚尾

28、,可能會影響外源基因表達。 3 什么是接頭連接法? 答:人工合成或來源于某一質粒的小段含某限制酶位點的 DNA 與載體或外源 DNA 分子相連,這樣便在載體或外源 DNA 上制造出新的酶切位點,即接頭連接。 4 為什么用同裂酶進行體外重組效率最高? 答:同裂酶是指來源不同的限制酶切割 DNA 后,產生相同的末端。多數(shù)同裂酶產生的粘性末端并非完全一致而是有四個堿基相同,這樣用同裂酶切割載體和目的基因后的連接產物常會失去原有的限制酶位點,這樣用同裂酶進行重組時,限制酶切割反應后不用將該酶失活,即可直接進行重組連接,由于連接體系中原有限制酶存在,載體自連不會發(fā)生,從而保證了載體只同外源 DNA 的連

29、接。 轉化 一單選題 1 下列哪種 DNA 結構在轉化時能獲得最高轉化效率( ) A 線形雙鏈 DNA B. 單鏈線形 DNA C. 完整的環(huán)狀雙鏈 DNA D 開口環(huán)狀雙鏈 DNA E. A 和 C 2 下列表型中,哪種是基因工程上的理想的受體菌表型( B ) A. r+m+rec+ B. r-m-rec- C. r- m+rec+ D. r+m+rec- E. r-m-rec+ 3 大腸桿菌出現(xiàn)感受態(tài)的生理期是 ( B ) A 潛伏期 B. 對數(shù)期 C. 對數(shù)后期 D. 平衡期 E. 衰亡期 4 CaCl2 法制備 E.coli 感受態(tài)細胞時,攝入溫度是( E ) A 0 B. 16 C.

30、 37 D. 25 E. 42 5 關于感受態(tài)細胞的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C ) A 有人工感受態(tài)細胞和自然感受態(tài)細胞。 B 具有可誘導性。 C 有可轉移性。 D 不同種細菌出現(xiàn)感受態(tài)的生理時期不同。 E 不同種細菌出現(xiàn)感受態(tài)的比例不同。 二多選題 1 C aCl2 誘導 E.coli 感受態(tài)細胞時,下列哪些因素會影響轉化效率( A 、 B 、 C 、 D 、 E ) A Ca2+ 濃度 B. DNA 純度與構象 C. DMSO D. 溫度 E. PH 2 人工誘導感受態(tài)細胞,下列方法哪些正確( A 、 B 、 C 、 D ) A CaCl2 處理 B. 核酸酶抑制法 C. 饑餓法 D. PE

31、G 處理 E. DMSO 3 下列有關利用粘尾質粒將外源 DNA 導入 E.coli 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C 、 D 、 E ) A 空 cosmid 質??芍苯芋w外包裝導入 E.coli ,也可用 CaCl2 法導入 E.coli 。 B Cosmid/DNA 與頭部蛋白、尾部蛋白混合,體外包裝后可進入 E.coli 。 C Cosmid 雖然只有 46kb , 但可容納約 4050kb 的外源 DNA 。 D Cos 序列是 DNA 包裝到噬菌體顆粒中所需的 DNA 序列。 E Cosmid/DNA 重組體包裝后以雙鏈線性分子形式導入 E.coli 。 4 下列有關 DNA 重組體

32、導入 E.coli 說法正確的是( A 、 B 、 C ) A DNA 重組體必須有效包裝后才能有感染 E.coli 的活性。 B DNA 重組體包裝要有頭部蛋白、尾部蛋白的參與。 C DNA 重組體包裝長度為野生型 DNA 的 75105% 。 D DNA 重組體是以雙鏈環(huán)狀形式導入 E.coli 。 E DNA 重組體用 CaCl2 法導入 E.coli 也能取得高轉化率。 5 下列關于 CaCl2 處理獲得感受態(tài)方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 、 B 、 C 、 D ) A DNA 與 Ca2+ 結合后吸附在細胞表面,該復合物可抵抗細胞表面的 DNAase 作用。 B DNA Ca2+ 在 0

33、 時吸附于細胞表面,溫度高或溫度波動會大大降低轉化效率。 C 有可能將兩種質粒轉入同一細胞但最終選擇板上的菌落只含一種質粒。 D 42 熱休克是為了讓 DNA 進入感受態(tài)細胞。 E 熱休克后要 37 溫育 1 小時,目的是使含有外源 DNA 的細胞分裂 12 代,更易篩到重組子。 三填空題 1 感受態(tài)細胞是指 具有攝取外源 DNA 分子能力 的細胞。 2 噬菌體蛋白對重組 DNA 體外包裝時,包裝長度為野生型 DNA 的 78105% 。 3 感受態(tài)大腸桿菌細胞在溫度為 0 時吸附 DNA , 42 時攝入 DNA 。 4 CaCl2 法制備感受態(tài)細胞轉化 DNA 時, DNA 以 DNA-C

34、a2+ 復合物形式吸附于細胞表面。 5 基因工程受體菌的基因型常為 r-m-rec-, r- 表示 限制缺陷型, m- 表示 修飾缺陷型 , rec- 表示 重組缺陷型。 6 CaCl2 法制備感受態(tài)細胞轉化 DNA 時,熱休克的溫度是 42 。 7 E.coli 感受態(tài)出現(xiàn)的生理時期是 對數(shù)期。 四簡答題 1 簡述在 CaCl2 法制備感受態(tài)細胞轉化 DNA 時,影響轉化效率的各種因素。 答:影響因素有: Ca2+ 濃度、 PH 值、感受態(tài)細胞活力、 DNA 濃度、 DNA 純度和構象、溫度、 DMSO 處理、還原劑處理、氯化六氨合高鈷處理。 2 CaCl2 法制備感受態(tài)細胞轉化 DNA 時

35、,低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熱休克溫度和目的是什么? 答:低溫目的:( 1 )抑制細胞的旺盛生理代謝;( 2 )有助于 DNA Ca2+ 吸附于細胞表面;( 3 )防止 DNAase 降解 DNA 。 熱休克溫度是 42 ;目的是使細胞攝入吸附于其表面的 DNA 。 3 簡述利用 Cosmid 將外源 DNA 導入 E.coli 的特點是什么? 答:( 1 ) Cosmid 大小為 46 kb ,可用常規(guī) CaCl2 法直接導入 E.coli 擴增。 ( 2 ) Cosmid 含 cos 位點,是 DNA 包裝到噬菌體蛋白顆粒中所需的 DNA 序列, cosmid/DNA 重組體需與噬菌體頭、尾部

36、蛋白混合體外包裝后,才能導入 E.coli 。 ( 3 )其包裝長度為野生型噬菌體 DNA 的 75105% ,可容納較大片段( 3050kb ) DNA ,可用于建立真核細胞文庫。 ( 4 )只有重組體可包裝,未重組 cosmid 不能包裝,因而不能進入 E.coli 有利于克隆的篩選。 第三章習題 選擇題 1. 關于 PCR 擴增停滯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下列各項中( B )項不是主要原因。 A. 底物(模板)過剩 B.dNTP 的大量消耗 C. 產物的聚集 D. 非特異性產物的競爭性抑制 2.Clark 作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發(fā)現(xiàn) TaqDNA 聚合酶可以不需要模板,在雙鏈 DNA 的末端加一

37、個堿基,主要是加( B )A. dGTP B.dATP C.dCTP D.dTTP 3. 有簡并引物的 3 端盡量使用具有簡并密碼的氨基酸,這是因為( A ) A. TaqDNA 聚合酶具有一定的不精確性 B. 便于排除錯誤堿基的摻入 C. 易于退火 D. 易于重組連接 4.PCR 實驗的特異性主要取決于( C ) A.DNA 聚合酶的種類 B. 反應體系中模板 DNA 的量 C. 引物序列的結構和長度 D. 四種 dNTP 的濃度 E. 循環(huán)周期的次數(shù) 5. 有關 PCR 的描述下列哪項不正確:( D ) A. 是一種酶促反應 B. 引物決定了擴增的特異性 C. 擴增的產量按 Y=m(1+X

38、)n D. 擴增的對象是氨基酸序列 E. 擴增的對象是 DNA 序列 6. 有關 PCR 的描述下列哪項正確: (ABC) 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的字首縮寫 B.1993 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C. 已廣泛的應用于醫(yī)學各學科 D. 能夠準確對擴增模板定量 E. 以上都對 7.PCR 反應產物的特異性取決于 (E) A 鎂離子濃度 B 退火溫度 C 引物堿基組成和長度 D 循環(huán)次數(shù) E.A+B+C 填空 1.Clark 發(fā)現(xiàn)用 TaqDNA 聚合酶得到的 PCR 反應產物不是平末端,而是有一個突出堿基末端的雙鏈 DNA 分子。根據這一發(fā)現(xiàn)設計了克隆 PCR 產物的T

39、-載體 。 2. 在簡并引物的設計中,常常要用到 dI (次黃嘌呤),原因是dI可以和任何載體相匹配,降低引物的退火溫度 。 3. 簡并引物 PCR 主要是根據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設計 一組混合 引物來合成相應的基因。 4.SSC 是由 NaCl 和檸檬酸鈉組成的試劑,其中 NaCl 的作用是使 DNA溶解 ,而檸檬酸鈉的作用是 ;作為螯合劑抑制核酸酶的活性 。 簡答題 1. 你打算擴增下圖所示的兩段序列之間的 DNA ,請從所列出引物中選出合適的一對, 5-GACCTGTGGAAGC CATACGGGATTG-3 3-CTGGACACCTTCG GTATGCCCTAAC-5 引物 1 引物 2

40、 5-GACCTGTGGAAGC 5-CATACGGGATTG 5-CTGGACACCTTCG 5-GTATGCCCTAAC 5-CGAAGGTGTCCAG 5-GTTAGGGCATAC 5-GCTTCCACAGGTC 5-CAATCCCGTATG 答:引物 1 : 5-GACCTGTGGAAGC ; 引物 2 : 5-CAATCCCGTATG 2.PCR 反應包括引物與 DNA 模板鏈間的解鏈與復性。討論循環(huán)溫度范圍對引物 -DNA 雙螺旋穩(wěn)定性的影響及對 PCR 產率的影響。 答:由于 GC 對間是三個氫鍵的作用力,比兩個氫鍵作用力的 AT 對要穩(wěn)定,因此 DNA 的解鏈與退火都是依賴于

41、G+C 的含量與 A+T 的含量的比例。 GC 對普遍比 AT 對更傾向于非特異性的復性,所以 GC 含量高的引物比 AT 含量高的引物更適合于 PCR 反應。 PCR 的基本原理是什麼?用 PCR 擴增某一基因,必須預先得到什麼樣的信息? ( 1 ) 利用 DNA 半保留復制的原理,在體外進行 DNA 的變性、復性和引物延伸。 ( 2 ) 至少要預先知道足夠合成一對引物的靶 DNA 序列。 3. 何謂簡并引物?簡并引物設計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答:簡并引物是指根據肽鏈的氨基酸序列(或部分序列),并充分考慮密碼子的簡并性而設計的,用于 PCR 擴增的混合引物之間具有不同的堿基組成,但堿基數(shù)量是相

42、同的。由于充分考慮了密碼的簡并性,在這種混合引物中必定有一種引物可以和該基因的 DNA 序列精確互補。 簡并引物設計的一般原則是: ( 1 ) 選擇保守區(qū)設計簡并引物; ( 2 ) 選擇簡并性低的氨基酸密碼區(qū)設計引物; ( 3 ) 注意密碼的偏愛性; ( 4 ) 使用盡可能短的引物,以降低簡并性,最短可用 1520 個堿基。 ( 5 ) 由于 TaqDNA 聚合酶在 PCR 擴增時容易摻入錯誤堿基,所以設計的引物,其 3 端盡量使用具有簡并密碼的氨基酸。 4. 在古生物學中,尚不知道恐龍是否是溫血爬行動物,而不像今天的變溫爬行動物。假如你得到一些恐龍的 DNA ,你如何通過 PCR 和基因克隆

43、來檢測恐龍是否是溫血爬行動物? 答:用 PCR 擴增恐龍的高度保守的酶的基因,然后將擴增的 DNA 克隆到大腸桿菌表達載體,每可能被合成。然后測定酶的最適溫度和熱的穩(wěn)定性并與相應的溫血動物(如鳥類)進行比較。來自于冷血動物的酶與來自于溫血動物的酶相比,溫血動物最適的溫度范圍較寬。 5.PCR 反應同大腸桿菌體內的 DNA 復制有哪些不同?你認為最根本的差別在哪里? 答: PCR 用雙引物,體內復制用單引物。 染色體 DNA 的提取 選擇題 1. 基因組是:( D ) A 一個生物體內所有基因的分子總量 B 一個二倍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 C 遺傳單位 D 生物體的一個特定細胞內所有基因的分子總量

44、2. 下列關于酵母和哺乳動物的陳述哪些是正確的?( ABD ) A 大多數(shù)酵母基因沒有內含子,而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基因有許多內含子 B 酵母基因組的大部分基因比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大部分基因小 C 大多數(shù)酵母蛋白比哺乳動物相應的蛋白小 D 盡管酵母基因比哺乳動物基因小,但大多數(shù)酵母蛋白與哺乳動物相應的蛋白大致相同 3. 下列哪些基因組特性隨生物的復雜程度增加而上升?( ABD ) A 基因組大小 B 基因數(shù)量 C 基因組中基因的密度 D 單個基因的平均大小 4. 細胞器 DNA 能夠編碼下列哪幾種基因產物?( ABCDE ) A mRNAB 大亞基 rRNAC 小亞基 rRNAD tRNAE 4.5S

45、rRNA 5. 從細胞或組織中分離 DNA 時,常用蔗糖溶液,目的是:( B ) A. 抑制核酸酶的活性 B. 保護 DNA ,防止斷裂 C. 加速蛋白質變性 D. 有利于細胞破碎 6. 用 SDS- 酚來抽提 DNA 時, SDS 的濃度是十分重要的,當 SDS 的濃度為 0.1% 時:( B ) A. 只能將 DNA 抽提到水相 B. 只能將 RNA 抽提到水相 C. 可將 DNA 、 RNA 一起抽提到水相 D.DNA 和 RNA 都不能進入水相 7. 變色的酚中含有氧化物,這種酚不能用于 DNA 分離,原因主要是:( A ) A. 氧化物可使 DNA 的磷酸二酯鍵斷裂 B. 氧化物同

46、DNA 形成復合物 C. 氧化物會改變 pH 值 D. 氧化物在 DNA 分離后不易除去 8. 在分離 DNA 時,異戊醇的作用是:( D ) A 使蛋白質脫水 B 使 DNA 脫水 C 幫助 DNA 進入水相; D 減少氣泡,促進分相 填空題 1. 酚是蛋白變性劑用酚抽提細胞 DNA 時,具有兩方面的作用:( 1 )使蛋白質變性;( 2 )由于它能使蛋白質變性,故也能使核小體和核糖體解聚,釋放出 DNA 和 RNA ,提高 DNA 的得率。 2. 用酚 - 氯仿抽提 DNA 時,通常要在氯仿或酚 - 氯仿中加少許異戊醇,這是因為:異戊醇是一種有機試劑,可以降低表面張力,從而減少氣泡產生。 另

47、外,異戊醇有助于分相,使離心后的上層含 DNA 的水相,中間的變性蛋白及下層有機溶劑相維持穩(wěn)定。 3. 同其他水解蛋白酶相比,蛋白水解酶 K 具有兩個顯著的優(yōu)點:( 1 )水解能力很強,作用范圍廣;( 2 )在 SDS 和 EDTA 中保持高活性,可以同 SDS 和 EDTA 同時使用。 4. 在分離 DNA 時要使用金屬離子螯合劑,如 EDTA 和檸檬酸鈉等,其目的是 螯合 Mg2+ ,抑制核酸酶的活性。 5. 用乙醇沉淀 DNA 時,通常要在 DNA 溶液中加入單價的陽離子,如 NaCl 、 NaAc ,其目的是 中和 DNA 分子的負電荷,增加 DNA 分子間的凝聚力。 6. 濃縮 DN

48、A 的方法有( 1 )包埋吸水法 ( 2 )蒸發(fā) ( 3 )膜過濾法 ( 4 )有機溶劑抽提法 7. 通常可在三種溫度下保存 DNA : 45 , -20 , -70 ,其中以 -70 最好。 8. 用于分離質粒 DNA 的細菌培養(yǎng)濃度達到 0.8 ´ 109 細胞 /ml 時,即通過離心收集菌體。收集菌體使用定角轉子,離心的速度以 8000rpm 為宜。 9. 在用 SDS 分離 DNA 時,要注意 SDS 的濃度, 0.1% 和 1% 的 SDS 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只將 RNA 分離出來;,后者 可將 DNA 與 RNA 一起分離出來。 10. 在 DNA 分離過程中,通常

49、要進行透析,其目的是 除去小分子的無機離子。 。 11. 在 DNA 分離過程中造成 DNA 分子斷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 )核酸酶降解;( 2 )化學降解;( 3 )物理減切 12. 在 DNA 分離過程時,常用( 1 )酸變性;( 2 )堿變性;( 3 )熱變性;( 4 )酶水解 等方法去除蛋白質。13. 在 DNA 保存液中,常加一滴氯仿,主要是起 抑制真菌污染 的作用。 14. 在分離 DNA 時,要戴手套操作,原因是 手上常有核酸酶 。 15. 乙醇沉淀 DNA 的原理是 乙醇使 DNA 分子脫水 。簡答題 1. 溶菌酶是破碎細菌細胞的有效方法,但有些細菌的孢子對溶菌酶不敏感,應該如何處理? 答:添加 DTT 、 b - 巰基乙醇,或 8.0mo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