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詩稿》版本考述_第1頁
《劍南詩稿》版本考述_第2頁
《劍南詩稿》版本考述_第3頁
《劍南詩稿》版本考述_第4頁
《劍南詩稿》版本考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劍南詩稿版本考述靜擅ZHONGHUAWENtUALUNFAN【摘要】本文結(jié)合文獻記載與實物相參照,對南宋大詩人陸游劍南詩稿一書的版本源流進行了考察.通過文獻梳理,弄清楚了劍南詩稿在南宋的三次刊刻狀態(tài),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劍南詩稿的版刻,卷數(shù),流傳等問題做出了分析了探討.【關(guān)鍵詞】陸游;劍南詩稿;版本【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1)0600844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是陸游的詩集,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日:”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宋陸游撰.游有入蜀記,已著錄.是集末有嘉定十三年游子朝請大夫知江州軍事子虞跋,稱游西溯焚道,樂其風土,有終焉之志,宿留殆十載.戊戌春正

2、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東下.然心未嘗一日忘蜀也.是以題其平生所為詩卷日劍南詩稿,蓋不獨謂蜀道所賦詩也.又稱戊申,己酉后詩,游自大蓬謝事歸山陰故廬,命子虞編次為四十卷,復(fù)題其簽日劍南詩續(xù)稿.自此至捐館舍,通前稿為詩八十五卷.子虞假守九江,刊之郡齋,遂名日劍南詩稿云云.則此本游子虞之所編.至跋稱游在新定時所編前稿,于舊詩多所去取,所遺詩尚七卷,不敢復(fù)雜之卷首,別其名日遺稿者,今則不可見矣.卷首又有淳熙十四年游門人鄭師尹序,稱其詩為眉山蘇林所收拾,而師尹編次之.與子虐跋不同.蓋師尹所編,先別有一本.子虞存其舊序,冠于全集也.”u提要對早期劍南詩稿的編訂人,刊刻時間,卷次等做了大致的考訂,對我們理清該

3、書的版刻源流多有幫助.本文欲以現(xiàn)存劍南詩稿各種版本以及相關(guān)文獻為依據(jù),對其版本略作考述.劍南詩稿在陸游身前就有刊刻,這就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刻本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詩集類下著錄:”劍南詩稿二十卷,續(xù)稿六十七卷,陸游務(wù)觀撰.初為嚴州刻前集稿,止淳熙丁亥.自戊申以及其終,當嘉定庚午,二十余年,為詩益多,其幼子復(fù)守嚴州,續(xù)刻之.篇什之富以萬計,古所無也.”這個本子目前有殘本存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殘本存十卷,含卷一到卷四,卷八到卷十,卷十四到卷十六.半頁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此集由陸游門人鄭師尹負責編輯,淳熙十四年刊刻于嚴州.鄭氏在序中交代了是書編撰刊刻的來龍去脈,其日

4、:”太守山陰陸先生劍南之作傳天下,眉山蘇君林收拾尤富,適官屬邑,欲鋟本為此邦盛事,乃以纂次屬師尹”,”劍南詩稿六百九十四首,續(xù)稿三百七十七首.蘇君于集外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四首.又口七首,厘為IZl十卷.總?cè)談δ?因其舊也.”序后署“淳熙十有四年臘月幾望,門人迪功郎監(jiān)嚴州在城都稅務(wù)括蒼鄭師尹謹書”.據(jù)于北山陸游年作者簡介王永波,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71.譜知,陸游曾于淳熙十三年春受命知嚴州,七月到達嚴州任所,直到十五年七月任滿,均在嚴州任上.據(jù)鄭序知此期鄭師尹也以迪功郎身份監(jiān)嚴州在城都稅務(wù),師生同在嚴州.眉山蘇林對陸游詩文集的收集尤富,想在嚴州刊刻

5、劍南詩稿,把這個任務(wù)交給鄭師尹.鄭氏不負重托,編訂完畢付梓之前,寫下了這篇序言,成為研究劍南詩稿刊刻流變的重要文獻.此殘宋本新刊劍南詩稿在清代歸蘇州大藏書家黃丕烈所得,其在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xù)編卷五中說:”殘本新刊劍南詩稿,每半葉十行,每行廿字.所存一至四,又八至十,又十五至十七,凡十卷.前有淳熙十有四年臘月幾望門人迪功郎,監(jiān)嚴州在城都稅務(wù)鄭師尹一首.直錄解題云劍南詩稿二十卷,止淳熙丁未.續(xù)稿六十七卷,自戊申以及其終,當嘉定庚午,其幼子子通續(xù)刻之.今經(jīng)汲古毛氏一概合刻,面目無復(fù)存焉者矣.此雖殘帙,猶可考其初不抿連也.”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十四對此也有提要,為省篇幅茲不引.既然此書取名為新刊劍南

6、詩稿二十卷,那么必定在此前也有人刊刻過劍南詩稿,否則新刊就無從解釋.那么此前又是誰在何地刊刻過劍南詩稿呢?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卷二十說”細味鄭序可知,淳熙本之前,已有劍南詩稿(收詩六百九十四首)及續(xù)稿(收詩三百七十七首).鄭氏所編劍南詩稿二十卷,乃是合前此已有之詩稿,續(xù)稿及蘇林所輯集外詩一千四百五十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四首,又口七首,然后通篇而成.陸子后來在嚴州所刻續(xù)稿六十七卷,則是匯集作者淳熙十五年至逝世所作之詩,與鄭序所稱之續(xù)稿完全不同.鄭師尹所編總?cè)談δ?因其舊也.劍南詩稿及續(xù)稿之書名前后相因,其內(nèi)涵則各不相同,后人常以鄭序所述舊本與嚴州所刊新本混淆,四庫提要亦語焉不詳.”5由于文獻缺失,

7、劍南詩稿的初刊本我們至今見不到,無從親睹原始面目,只能從相關(guān)的序跋中窺探二.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的刊刻時間是淳熙十四年,由鄭師尹在嚴州組織刊刻.至于續(xù)稿的刊刻時間,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前言說“書錄解題詩集類又著錄續(xù)稿六十七卷,說是自淳熙十五年戊申以至其逝世前二十余年之作,其幼子子通復(fù)守嚴州所續(xù)刻.考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二知州提名,子通守嚴州在寶慶二年十一月到紹定二年三月,刻續(xù)稿當在此三數(shù)年內(nèi).書錄解題別集類著錄的劍南詩稿續(xù)稿八十七卷,當是合嚴州前后二刻的總稱.”l,6淳熙十四年到紹定二年約四十年,此時陸游過世已經(jīng)二十年,故此續(xù)稿應(yīng)為除詩稿外所有的詩歌編集.子通所編續(xù)稿六十七卷,今已不存,無法窺知.嘉定十

8、三年,陸子通的哥哥陸子虞在江州刊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子虞做了一個跋,交代了刊刻是書的由來,其日:”心固未嘗一日忘蜀也,其形于歌詩,蓋可考矣,是以題其平生所為詩卷日劍南詩稿,以見其志焉,蓋不獨謂蜀道所賦詩也.后守新定,門人請以鋟梓,遂行于世.其戊申,己酉后詩,先君自大蓬謂事后歸山陰故廬,命子虞編次為四十卷,后復(fù)其簽日劍南續(xù)詩稿,而親加校定,朱黃涂攛,手澤存焉.自此至捐館舍,通前稿,凡為詩八十五卷.子虞假守九江,刊之郡齋,遂名日劍南詩稿,所以述先志也.其佗雜文論著,季弟子通亦已刊之溧陽.會子虞上乞骸之請,旦暮且去,故有所未暇.初,先君在新定時,所編前稿,于舊詩多所去取.故其遺詩,存者尚七卷

9、.念先君之遺之也,意或有在,且前稿行已久,不敢復(fù)雜之卷首,故別其名日遺稿云.”據(jù)此可以推知,鄭師尹刊刻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后,陸游自淳熙十五年到嘉定二年辭世之問的詩作,由其幼子陸子通編成劍南詩稿續(xù)稿六十七卷,于紹定二年前后復(fù)守嚴州時刊刻.陸子虞守九江時,將陸游嘉泰三年到歸隱山陰故居期間的作品編集為劍南詩續(xù)稿四十卷.后又將陸游辭世之前的詩歌編次為二十五卷,合劍南詩稿二十卷,定名為放翁先生劍南詩稿,總計/五卷,刻于江州郡齋.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陸氏兄弟均刊刻過續(xù)稿,一個是2期85六十七卷,一個是四十卷,其中有何異同?陸子虞明明在跋中說”其佗雜文論著,季弟子通亦已刊之溧陽”,可見子通編刻的續(xù)稿,應(yīng)該是

10、包含陸游的各種文章在內(nèi)的,不僅僅單是詩稿.因子通刻劍南詩稿續(xù)稿六十七卷本今不見,子虞刻劍南詩續(xù)稿四十卷今僅存卷四十二,四十三,卷五十/到卷六十二,無法對比,無由得知其中異同.南宋江州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t五卷今有殘本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唐宋編集部第二十九種,可以窺知大概面貌.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十四日:”宋刊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欄.版心上記字數(shù),下記刊T姓名,有董云,劉元,劉舉,劉寅,曾宣,胡允,胡生,吳元,阮才,天佑,余才,之滋,之宗,弓定,吳宗,胡必誠,胡果,王文,董榮,劉振,張臻,蔡申,徐清,羅誼,操誠,胡睦,蔡章,蔡懋諸人.目錄卷一前十二葉紙背乃宋人詩人詩

11、草稿.鈐有華亭朱氏,橫經(jīng)閣收藏圖籍印,徐子容印,汪士鐘印,閬源真賞.卷首有黃堯圃詩二首,跋j則.”黃丕烈于嘉慶十五年得到江州殘本,其于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xù)下跋日:”余家舊藏新刊劍南詩稿殘宋刻,無總目,其卷第之可考者有一至四,八至十,其卷第之剜改而猶可約略者有十四至十六,所謂嚴州刻是也.頃訪書玉峰吳氏,復(fù)得殘宋本放翁先生劍南詩稿.目錄j冊,為目錄一至十,二十九至十,j十一至四十五.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卷四十二至四十四,五十八,五十九,六十至六十二,亦三冊.第一冊版心卷第可考,余二冊俱剜去,約略而得其卷第之次序矣.四十二卷中有己未冬至詩,六十二卷中有乙丑重五詩,合諸陳氏所云,必在續(xù)稿中,此皆題日劍南詩稿

12、者,必非幼子子通復(fù)守嚴州續(xù)刻之本.就乙丑數(shù)至庚午尚隔有五年,惜目錄與詩卷第俱不全,無從得其究竟為可恨耳.”黃丕烈判斷此放翁先生劍南詩稿殘宋本非陸子通刻劍南詩續(xù)稿,結(jié)論正確.從上面所引幾種序跋來看,有關(guān)南宋刻劍南詩稿的版刻,卷數(shù)大致清楚,但也有一個不86容易弄清楚的問題,這就是各序跋中所列舉的卷數(shù)有不一致的地方.鄭師尹淳熙十四年在嚴州刻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這無異議.關(guān)于續(xù)稿,則有陸子通的嚴州六十七卷本,陸子虞的江州先編四十卷本,后編六十五卷本.而且根據(jù)子虐自跋,尚有遺稿七卷,如果加上鄭氏正編,則劍南詩稿全帙有九十二卷之多.可見關(guān)于劍南詩稿的卷數(shù)記載之混亂.對于這個問題,沈曾植在跋中有獨到的解釋,

13、他說:”書錄解題所錄劍南詩稿二十卷續(xù)稿六十五卷,子通所刻嚴州本也.汲古閣刻通為八十五卷,子虞所刻江州本也.毛刻與陳錄固以不同,而子虞自跋尚有遺詩七卷在八十五卷之外,合之當?shù)镁攀?汲古無遺稿,是所得江州本尚非完帙耳.又子虐稱翁自定戊申己西后四十卷,題其簽日劍南詩續(xù)稿,則續(xù)稿止四十卷,何以嚴州本為六十七卷,江州本為六十五卷?而鄭師尹序中何以先有詩稿續(xù)稿之目?宋藝文志所錄續(xù)稿何以又有二十一卷之本?此皆疑不能定者,其樞紐全在鄭氏序中剜換者,真可恨也.”1叫沈氏認為m現(xiàn)這些混亂卷數(shù)的原因在于鄭師尹序中含混不清所致,因為我們見不到劍南詩稿完整的嚴州刻本與江州刻本,所以對這個問題,一時還不能下決定.綜上

14、,劍南詩稿在南宋凡刻,一為淳熙十四年鄭師尹在嚴州郡齋所刻新刊劍南詩稿二十卷本;二為紹定二年前后陸子通在嚴州郡齋所刻劍南詩續(xù)稿六十七卷本;三為嘉定十三年陸子虞在江州所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三種刻本僅存鄭刻新刊劍南詩稿,陸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殘本,兩種殘本先后為汪士鐘,黃丕烈所藏,后均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由宋代直到明代,根據(jù)各家公私書目,有關(guān)陸游詩集的著錄相當混亂.如明文淵閣書目卷十記載”放翁詩集一部二冊,完全;陸放翁劍南稿一部四冊,完全;陸放翁劍南續(xù)稿,一部十九冊,闕.”荼竹堂書目卷四記載”陸放翁詩一冊,陸放翁劍南稿三十四冊,陸放翁劍南遺稿四冊,陸放翁劍南續(xù)稿r卜九冊.”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記

15、載”渭南詩集三十卷,劍南詩稿二十卷.”等等,各家的記載從書名到卷數(shù),冊數(shù)都是相當?shù)幕靵y,而且多為殘本.直到明末,常熟毛氏汲古閣將劍南詩稿八十五卷與渭南文集五十卷,放翁逸稿二卷,南唐書十八卷,老學(xué)庵筆記十卷等合刊為陸放翁全集,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汲古閣主人毛晉在跋中說:”近來坊刻孤陋不成帙,劉須溪本子亦十僅二三.甲子秋,得翁子子虞編輯劍南詩稿,又吳,錢兩先生嚴定天天者,真名秘本也.亟梓行之,以供同好.”汲古閣刻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以江州刻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作為祖本,這是毛跋中明確說明的.現(xiàn)在江州刻本成為殘本,我們可從汲古閣刻本中窺探江刻的面貌.但是,汲古閣在刊刻劍南詩

16、稿的過程中,也是有所修訂的,但主體還是以江州刻本為主.汲古閣刻劍南詩稿,初印本在明崇禎年問,后印本在清康熙年問,有過多次刷印.茲以南京圖書館所藏一部明刻本為例來簡要論述.南圖所藏汲古閣刻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本,半頁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每頁書口有“汲古閣”三字,正文卷次下鈐有”上海東亞同文書院圖書館印”,”南京圖書館藏”.前有鄭師尹原序,序后有”宋版翻雕”四字.全書因系陸放翁全集本之單種,故無總目錄,采取目錄隨卷數(shù)合刻,于每卷之前單印目錄,便于翻檢.后有陸子虞原跋.詩稿之后另有放翁逸稿二卷.上卷為賦七首,記二首,辭五首.下卷為古詩六首,律詩十四首.逸稿后有毛晉跋,日:”據(jù)放翁子子虞跋

17、云先君編前稿,于舊詩多所去取,其遺存者尚七卷,別名遺稿.今不傳.余刻劍南詩稿成,復(fù)從牧齋師案頭見續(xù)稿二冊,又得未刻律詩八句者二十三首,四句者二十首.但春日一章,雖編入斷句,而語意未了,疑亦八句而缺其后.遂銓次作逸稿下卷,聊補劍南之遺云.湖南毛晉識.”另有毛康跋,謂”先君刻遺稿后六十余年,康購得別本渭南集五十二卷,其前后與家刻略同,只少人蜀記六卷,而多詩八卷.細撿劍南集中,除其重復(fù),又得未刻詩二十首,并續(xù)添于后云.汲古后人毛康識.”汲古閣本在江州本的基礎(chǔ)上還是做了一些編訂工作的,首先是毛氏把江州本的總目錄打亂,將目錄分散劃歸各冊各卷之中.這樣做有利有弊,因為這對于查找全部陸詩來講,相對費力.但對于每冊具體的詩作的查找,也要方便的多.其次,毛康在后印本中根據(jù)他得到的渭南集,增訂了江州本所缺的未刻詩二十首,更加完善.汲古閣刻本一m,即成為劍南詩稿定本,影響較大.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出版點校本陸游集五冊,前四冊即以汲古閣所刻后印本為底本,參校國家圖書館所藏兩種殘宋本.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也是以汲古閣刻本作為底本,校以各種他本.由此可見汲古閣刻本的價值.【參考文獻】1四庫全書卷一百六十四M.巾華書局,1965.1380.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3.3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卷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